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我们小银行资金本来就紧张,恐怕政f的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开口的是天津一家中等银行的董事。
张镇芳瞪眼道“让他曹锐找我要,反了他了。曹锟一股脑的把收到了盐税给了吴佩孚,其他人连口汤都不给。别以为王怀庆几个是好说话的,这里面的‘门’道,别人不知道这里面的道道,还能瞒得住我?”
“这个……最近本行银根不充裕!”
本来银行界对曹家就不待见,又是有借无还的大额军费,谁会傻乎乎的答应?
原本,众人以为王学谦这位远东银行的大老板,也会站在大家一边,可让众人没料到的是,王学谦却神秘道“诸位既然如此果断,王某也只能作罢。在下不才,还以为这是一个莫大的机会呢?”
“机会?”
傻了吧?
众人的脑中浮现出这么一个念头,可是王学谦说话的样子,又不像是糊‘弄’人的表情,多少让人心中嘀咕,万一真的是机会呢?
听一听,又不会有什么损失。
连最不爽的王郅隆都想听,不过这位说话的口气却不像别人那么客气“子高,你不会是相当曹家的说客吧?”
王学谦哈哈笑起来“你猜?”
让王郅隆一闹,众人对这个原本在商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天津巨贾也多少有些不喜。
且不说曹锟值不值得让人投资,段祺瑞是否还有机会翻身。对于银行界来说,都不是他们关心的。政治投资在民国初年,往往预示着血本无归。
王郅隆的境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只是有人碍于面子,没有说过重的话而已。
随着王学谦说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消息,军队闹饷。在民国其实也不算多大点的事,只不过这次闹的比较大,让曹锟比较难堪而已。可众人也看不出来,这里面是有他们什么事,更不要说王学谦说的机会了,机会在哪里?
很多人都想听……
...





大世争锋 第949章 国债报销理念
曹锟的信誉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当上了大总统之后,大概其是觉得自己身份不一样了,说话也管用的多了。【】至少说过的话,多半会履行。
可架不住名声差,出身孬,加上好事者的宣传,虽说无法和飘香十里的火宫殿臭豆腐相比,但也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
名声都是被传出来的,曹锟对此也没办法。
至于,贪财,他也认。而智商不够用,说他傻,那要分和谁相比,同段祺瑞这样的枭雄相比,那是自然一比就下去了。可他也毕竟是高官厚禄养了多年,官威,阅历也不算太差劲。
不过关系到钱的问题,几乎在民国没人信得过他。
说起来,曹锟也是一个实在人,信奉的人生格言就是:有钱好好办事,没钱办事难。
银行公会又是一等一的肥,保不齐让曹锟给看上了。
王学谦开口就是机会,大部分人不相信的,想要从曹锟手里拿好处,也不看看曹家上下都是什么人,一窝的老鼠命格,是个能藏钱的主。王郅隆的心里更不会相信,银行公会和曹锟做生意还有赚头。再说了,他的身份特殊,帮着‘直系’度过难关,对他来说,不啻于资敌。说话的口气也多为武断:“子高,王某人很佩服你火中取栗的本事,但也要看人,段公是大方的人,自然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可是曹家,恐怕你还要多了解,我怕你年轻人,涉世未深,带着大家伙跟着一起遭殃。”
对于王郅隆,王学谦的感觉是这个人锋芒毕露,这在民国商界是很少见的。
民国的商界,是有人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摆出一副天王老子的姿态来。可也好看人,比如说大生纱厂的老板张謇。哪位是光绪年间的状元,在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当政的时期,都是内阁成员,长年担任总商会的会长,说话的时候多了一份官威,相信他人也不会在意。
可王郅隆,贩夫走卒的出身。凭什么也敢学张謇的脾气来?
这位就不怕遇到个脾气暴躁的,大嘴巴子抽上去?
看着尖嘴猴腮的王郅隆。王学谦心头涌出一丝不喜的异样来。这时候,张镇芳的双眼眯了起来,斜靠在沙发上,打了个哈欠开口了:“你小子不愿意听,给老子滚出去!”
王郅隆的脸色顿时涨的通红,随即又阴沉了下来。
在张镇芳看来,王郅隆不过是靠着段祺瑞发家,给‘皖系’敛财的工具而已,不过是个奴才的身份。还让他抖起来了,这能忍?
换在场的任何一个人,要是敢对着王郅隆的当面这么说话,这小老头说不定早就骂将上去了,可张镇芳?算了,让他得意一阵吧!
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倒是能够让自己的心头舒坦一些。
其实。王郅隆说的话就是不中听一点,他刚才想说的意思,其实就是让王学谦知道,他是在‘皖系’拿到了好处的人,多少让王学谦念着一点‘皖系’的好。可说起来,他也不知道王学谦当初拿下沪杭甬铁路到底花了多少钱。总不能吃干抹尽就不认账吧?
可实际上。王学谦根本就不欠‘皖系’的人情,说起来不过是各取所需。
当时段祺瑞眼看大厦将倾,需要手中有笔钱让手下的庆幸大将们有一个保障,才把铁路买给了东方投资银行。
这其中的关系,段祺瑞也不会和王郅隆说,因为他还没有这个资格知道这些。
或许,等到段祺瑞觉得机会来了的时候。才会拿出那笔巨款,到时候王郅隆才有可能知道一些内幕。这么看来,王郅隆也挺可悲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一心为了‘皖系’奔波,给段祺瑞效忠。可惜,老段还不信任他。
想到这些,王学谦心中的不快也就消散了不少,不过他也不会因此会对好王郅隆好脸色,反而对张镇芳点了点头,说:“商场未谋利,先求保本。这是一个商社,长久经营下去的先决条件。说白了,银行业也是如此,先不要看眼前的生意能够带来多大的好处,而是先看风险有多大。”
“不错,子高所言甚是。”
交行的人不在,以宋汉章为首的‘国行’人单势孤,他们是属于国家控股的银行,自然没有普通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但是其他银行都是商业银行,就算是总经理,也不能一意孤行,要为整个董事会负责。
王学谦的话虽然不是高深的道理,但是在众人的心目中是极有位置的,他继续说:“中央政府没钱,就需要向地方政府摊派……如果地方政府也没钱,或者把征收来的税收花到了别处,那么对于民国的财政来说,将步入一个死循环,没钱可用。当然还有一条路,只是要背负坏名声。”
谁都知道这个‘坏名声’是什么意思,民国在租界内的言论相对自由,换句话来说,在租界内,骂谁都可以,就不能骂洋人。但是在租界外,洋人也是可以骂的。
所以,变成了一个奇怪的舆论圈。
需要骂民国政府的,就去租界内发行的报纸;需要吗洋人的,只要离开租界……
晚晴腐朽,至少地方税收还能收起来,要不然慈禧怎么能修得起颐和园,修的起她的陵寝?
可是民国,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一点面子都不会给,至少袁世凯死后就是这幅样子。段祺瑞输掉直皖战争,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地方根本就不向中央政府输送税收。靠着借款和少数几个赋税区域,想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官僚、军队体系,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曹锟上台之后,这样的局面也没有改变多少。
各地的督军不给总统面子,曹锟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在直隶地区,除了河北,曹锟的控制力也不强。河南的赵倜、山东督军田中玉,都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人。
原先曹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主。只要给自己的嫡系部队弄点钱,人生就美满了。可现在。他已经是大总统了,名义上跟随直系的军队将领们,一个个都眼巴巴的等着曹锟发军饷。当然他们也自己会想办法,只不过按照惯例,自己弄来的钱,多半要落入自己的口袋。
曹锟被逼急了,只能先在国内省份摊派。
这条路。就算是不是从政的人也知道,是没有油水的。至少对于曹锟来说是如此。
而直隶省。因为曹锟竞选,卖官鬻爵,几乎每一个地方官都被敲诈了一番,再想要搜刮,就该民变了。曹锟多半也不敢逼迫的太紧,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那么留给曹锟的只能是另外一条路。
也是王学谦刚刚说的,唯一的办法,需要背负坏名声的办法。
张嘉璈是‘国行’的副总经理。在‘国行’内部是年轻的少壮派。他倒不是故意拆人台,而是出于他对曹锟的了解,只是出于对局势的担心,毕竟北方刚刚打了一场大战,要是局势继续动荡下去,民国说不定就要覆灭了,模样周正。文质彬彬的张嘉璈皱着眉头,担忧道:“政府估计不会对外借款了,毕竟这是饮鸩止渴的办法,不能常用。”
张嘉璈的话马上引起了其他人的警觉,首当其冲的就是张镇芳:“你是说向工商界摊派?”
‘国行’,其实在民国时期。担任的作用有点像是中央银行的角色,和‘交行’共同掌管了民国部分税收的收入。
张嘉璈是国行的副总,他的话自然也是极有分量的。
“汉章,你也是这样觉得吗?”
宋汉章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有点难言,毕竟他的身份和在座的都有些区别,他作为‘国行’的总经理。掌舵人,不同于商业银行的总经理,尤其在收入上,更是不如。但是因为‘国行’的特殊性,他的身份又像官,又像商,难以区分。
但只要他认定的事,基本上就**不离十。
曹锟可能向银行公会借钱,在‘国行’内部是有猜测的,同时让人怀疑的是同样隶属中央集权的‘交行’,把银库内的钱在短期内花了七七八八,主要是购买了一些铁路的外国股份。这让宋汉章更是认定,曹锟可能会派人来上海,向银行借钱。只是眼下,他不太好说啊!
“汉章,我的宋大会长,你就不能爽快点!”有人急了。
宋汉章无奈道:“这个不过是眼下的推测,曹大帅,哦,是大总统的为人大家也都知道,对于洋人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主。向列强借款,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起来也奇怪,曹锟这位草莽出身的将军,虽然顶着傻子的名号,可是对于名声却是非常看重的。
向列强借款,他是万万不敢碰的。
袁世凯向洋人借款了,最后被‘国党’控制的报纸骂成了汉奸。
段祺瑞也向洋人借款了,也被骂成了汉奸。
曹锟自认为自己不能算是好人,当过恶霸,做过贪官,也有欺男霸女的时候,但是他没想在坏人这条道路上,把所有的行当都做一遍。至少,‘汉奸’,他还没有相当过。
宋汉章无奈之下,只好求助王学谦,有些话别人说出来,至少不会像他那么招恨:“子高,你也看出来了,算是哥哥求你,你就说说吧!”
王学谦本来就是为这事而召集的众人,当然不会推辞:“诸位有没有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工业似乎有些停滞了?”
“什么停滞啊!简直就是走下坡路,很多行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尤其是纱厂……”这些王郅隆倒是非常清楚,他的主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裕元纱厂,当然煤矿,银行等其他产业规模也不小。但是相比裕元纱厂,还是略逊一筹,在最顶峰的时候,裕元纱厂的资产规模超过五百万,利润也在一两百多万的样子,可谓生意兴隆。
可最近,由于棉花的一路走高,裕元纱厂的日子也难过起来。
好在裕元纱厂的资本还算健康,没有大生纱厂借款庞大,但是收益也越来越薄,让他颇为伤脑筋。
“纱厂、面粉厂、织布厂、染布局,就是煤矿的生意,也都不像前几年那么好赚钱了。”
有人哀叹了一句。
王学谦接口道:“所以原本资本集中的纺纱,煤矿等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政府就是想借钱也没办法下手。”
“那么只能向银行借钱了吗?”
在行业哀叹的时候,王学谦也不能表现的太过,只能沉痛的点头道:“估计政府会开口,只是到时候选择如何应对,才是重点。”
“你们南方的银行倒是好运,曹锟的手就是伸的再长,也过不了长江。”王郅隆一想起自己天津的盐业公司被北洋政府没收,像是被刀子扎在兴头上似的,痛的他死去活来。
“诸位,难道就没有想过国债?”
王学谦这话是试探的问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国债很普通。但也只限于是外国的玩意,在民国玩不转。
因为打从慈禧那年头算,不管是满清王朝,还是民国政府;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南方的革命政府,信誉都不这么样。政府信誉差,国债当然没人买了。
张嘉璈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正是日本留学的时候,正式日本对外扩张最为关键的时候,日本内阁强制让国民购买国债的做法,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可当时的日本政府也毫无办法,如果打败了日俄战争,对于日本来说,灭亡也就不远了。
知道国债,也知道国债对于一个政府在困难时期的作用,张嘉璈就不得不审时度势,他发现王学谦提出的建议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问题是,曹锟的政府有抵押的资源吗?
“子高,你的建议倒是可以解燃眉之急,可是……”
谁都知道,张嘉璈没有说的那个词是什么,抵押物。国债就是政府负债,如果政府公信力太差,也没有可以抵押的物品,那么债权卖不出去,只能成为一堆废纸。
不过,王学谦显然有所准备,笑道:“银行公会中,九家银行不是担任着盐税代征和代缴吗?”
脑子活络的人,都是一点就透的。
张镇芳首先反应过来,发现这是一条金光灿灿的坦途啊!顿时急切道:“国家有难,我辈首当其冲,绝对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盐业银行自然不甘人后。要是政府发行国债,张某一定是要支持的。”
“兴业银行正有此意。”
“大陆银行资本充裕……”
就连王郅隆都动心了,这钱赚起来似乎比放贷款容易的多……可是帮着曹锟,从感情上来说,难以接受。
不过,王学谦的一句话让他的心思活络了起来:“王兄,金城银行要是借款了政府,难道你需要担心有家不能会吗?”
王郅隆顿时如雷击中般,愣在当场。
(免费推广活动期间,订阅已经是浮云了,水鬼的心头哇凉、哇凉的,打滚求月票、打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大世争锋 第950章 【磨刀霍霍】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群人磨刀霍霍,可是临了才发现,‘冤大头’不上钩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商人,尤其是做大生意的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上赶的不是买卖,倒不一定都要摆出一副服务差,态度恶劣,才能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稀缺性来。可问题是,大买卖,不是上窜下跳就能抢来的。
有的是机遇,运气,人脉缺一不可。
就像是一个村子里,过年了,几家人准备合伙杀一头猪,过一个好年。男人们闹的凶,一个说:“猪头肉下酒最是好吃!”另外一个说:“猪蹄,要炖黄豆汤才够味!”
还有人上窜下跳的瞪眼建议:“前腿肉最好腌制起来……”
一群人议论的热闹之极,说的是口沫悬飞,把肚子里埋藏了一年的馋虫都给勾起来了,可一转眼,所有人才发现,他们热火朝天的说的口干舌燥,可猪在哪儿呢?
没有猪,他们的刀磨的再快,也没用。
没有猪,他们说的在起劲,最后晚上也只能喝野菜粥……
总之,梦想很丰富,但事实总是和梦想有点距离。有时候,这个距离会让人变得沮丧。
除了宋汉章代表的国行成员,其他商业银行的经理,董事们都是衣服大眼瞪小眼的架势。曹锟缺钱,要是送上门去,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除非曹锟求上门来,才能狠狠的敲诈曹锟一大笔。
可曹锟虽然傻,一多半是装出来的。
真要是傻的没救的角色,也不可能当上大总统?
把曹锟比喻成一头凶恶的野兽,虽说有些丑化了,但是民国时期的政客,没有几个人是吃素的。没有一点侵略性,在如此汹涌的政坛之内,一个浪潮席卷过来。就会被吞噬。
小银行的代表,带着来的是眼睛和耳朵。
能够在这样规格开口说话的人,都是有资格定调子,决定最终取舍的人物。至少在银行界中。是那种不容忽视的人物。张镇芳的眼神扫视了一圈之后,不由的忍不住心头哀叹,原本他的盐业银行坐镇北方,是最有机会吃这一口的。可惜啊!他太强势,曹锟欺负谁。也不敢欺负到他的头上。
而且张镇芳的儿子张伯驹,也不是默默无名的人物。
作为民国初年的四大公子,张伯驹可是和他的表兄袁克定,袁克文并列的四大公子之一的人物。
再看王郅隆。
这位就是押错了宝,而且作为一个商人,最忌讳的就是在政坛陷入的太深。而这些错误,都在王郅隆的身上被一一印证了,‘段系’的烙印,说什么这辈子都洗不掉了。
如果曹家无法控制金城银行,曹锟政府还想着向金城银行借款的话。那么结果就是金城银行被一口吞掉,骨头渣子都不剩的吞掉。
好在金城银行虽说是‘皖系’的最大资产,但还有一个倪嗣冲没有倒下。曹锟要是没有昏头的话,也不会对金城银行逼的太紧,让倪家人站到对手的阵营去。
大陆银行……恐怕也不会被曹锟看上。
其实,在北方的几家银行,对于债券已经不是太陌生了,自从民国建立之后,民国的财政部就像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时不时的出点乱子。
发行教育债券。
国家债券。
但都是小打小闹。而且大多数的情况是燕京的中央政府被闹腾的实在没办法了,才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让金城银行、盐业银行等包销债券。数目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一来,这种生意不常有。打个比方来说,燕京的教育部,按照民国成立之后兴办教育的规划,建立八所高水准的大学。但是教育部穷的别说教育基金了,就是教授的工资都想赖账。而高官们,也不当回事。不过是几个穷酸吗?
历史教育了官僚们,欠谁的钱都可以,就是不能欠文人的钱。
而且还是落魄文人的工资。
教授们,拉着横幅,等着外国友人来的时候,外出游行一圈,什么麻烦都没有,就是让政府没面子。接着报纸上长篇累牍的骂政府,骂高官。在斗争中吸取经验之后的政府要员们,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到后来就很少欠教授们的工资了。
二来,银行包销政府债券,尤其是民国政府的债券,卖出去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自己吃进,平添了很大的风险。
民国的政坛,睡一觉就变天了的事也不是没有过,上任说过的话,到下一任不算数了,怎么办?只能是打水漂。唯一的好处就是和政府高层搞好了关系,在其他生意上还能找补回来。
等于是变相的给政府解决临时的难题,然后政府念着你的好,是时候的给点好处。
这种债券,说白了更像是政治献金,反而脱离了债券的本质。
而王学谦的建议,就算是如张镇芳,在北方银行界执掌大旗的人物,都是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座金灿灿的金山。耀眼的光芒是那么的可爱,迷人,让人不能自拔。
唯一让张镇芳可惜的是,第一刀和他没关系。就是他没办法成为主事之人,长叹一口气:“盐业银行在北方的业务虽然很广泛,资本也充足,也有包销政府债券的经验……”
“张公,你就不能说点实在的吗?”着急的是王桂林,大陆银行的股东,袁世凯当政的时候,他是江南省警察厅厅长,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不过在张镇芳的眼中,警察厅长?好大的官啊!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屁,张镇芳可是做过直隶总督,河南督军的政坛名宿,哪里会对一个小小的警察厅长另眼相看?
“子高,你觉得把握有几成?”
张镇芳却轻蔑的擤了擤鼻,没搭理王桂林,反而扭头询问起了王学谦。
王桂林对此也毫不在意,没来由的笑了笑。其实没人关注他,大家都关心的是到底这生意能做成功吗?
如果这次包销国债成功。那么就不是一两百万的生意,而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生意,如果张作霖再给力一点。奉军和直系死磕起来,说不定银行公会把持民国的财政也不是奢望。只不过这么大的生意,单独靠着一家银行是吃不下来的,就算是几家大银行,也不可能一口吃下来。只能分出一部分好处,免得吃撑着。
作为方案的倡议者,王学谦也是有准备的,他早就有了充分数据分析,而且还让经济研究所做了一个可行性的计划书,装订好之后就放在陈布雷的身上。
“布雷,把计划书拿出来!”
乘着陈布雷发放油印好的计划书,王学谦预留了十几分钟,给大家消化的时间,这才开口道:“一年收益超过三成。比农村的高利贷稍微低一点……”
“丝……已经不低了。”
现场,到处都是深吸一口冷气的声音。
稳占不赔的生意,对于商人来说是最喜欢的,这也是在民国,计算是再有钱的商人,也会将大量的资金抽出来,购买土地。实际上,土地的收入和商业相比,简直慢的和乌龟爬一样。可是土地收租是千百年来,最稳妥的生意。
就安全性控制几乎和收租相同这一点。对商人来说,就是难以抗拒的。
而且资金运作越大,产生的效益也越大。
1...441442443444445...6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