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朱舜也放下了吃了一半的饭菜,表现出很重视的样子说道:“继续说。”

    等到恩师的重视,向来不会表露任何情绪的宋士慧,醇厚的笑了:“面食。”

    “恩师,弟子早在去年就在研究土豆了,也吃过土豆,土豆煮熟了以后确实是可以当做饭来吃。”

    “但是对于吃了几千年面食的老百姓来说,吃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也可以,但是一辈子只吃土豆,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说土豆永远只能是辅食,当不了主食的。”

    辅食和主食一字之差,这里面含义就差太多了,辅食只能在灾年救救饥荒,反正没有吃的,吃什么都行。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是土豆的产量再高,也很难得到全面推广,毕竟老百姓从骨子里还是渴望吃面食的。

    不过,大弟子宋士慧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想必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朱舜是真的重视了:“慧儿,说下去。”

    宋士慧笑的更加醇厚了,连续抽了三口旱烟,继续说道:“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土豆变成面粉就可以了。”

    “如果做成面粉,老百姓都能把土豆面粉做出花来,煎炒烹炸,炸秦桧、糖糕、馒头、胡楼子等等冬麦面粉可以做的,土豆面粉一样可以做。”

    说到这里,宋士慧的话锋又转了一下:“可就是面粉这个问题,又是很难的。”

    “土豆的产量太高了,以现在手工作坊的方式制作面粉,成本太大,面粉的价格又会上升。”

    “这样一来,价格涨到和冬麦面粉差不多,也就失去了种植土豆的意义。”

    “如果家家都有一对磨盘,这个问题应该也解决了,但是老百姓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采买磨盘,根本买不起。”

    宋士慧突然放下了手里的烟袋杆子,黑黄的脸庞认真了很多:“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阻碍土豆的推广。”

    “老百姓很少拥有土地,大明的土地基本上都集中在官僚乡绅的手里。”

    “官僚乡绅不愁吃喝,收租子,要么收粮食,要么收银子,绝对不会要鸡肋一样的土豆。”

    宋士慧突然握紧了拳头,像是在给恩师汇报自己这年的心血成果:“所以说,只要解决了土豆面粉的问题。”

    “土豆就能完成质的飞跃,从辅粮变成主粮!”

    朱舜知道自己这个大弟子看似不说话,其实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二弟子宋士意发明了飞梭织布机,实现了织布的初步工业化。

    三弟子焦勖研究出了萃取法,开启了近代化工的开端。

    就连刚来没多久的四弟子赵斗米,也研究出了东风1型,威力惊人。

    他这个作为兄长的大弟子,却是迟迟没有任何的研究成果,虽然宋士慧也知道,选择了农学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长久研究下去。

    但是他也有少年意气,也想做出一些成就。

    宋士慧说完那番话,情绪高涨了很多,抽了一口旱烟说道:“就像棉纺织业的初步工业化,只有对于面粉碾磨进行初步工业化。”

    “才能大批量生产土豆面粉,土豆才能从辅粮变成主粮。”

    黑瘦的宋士慧站了起来,整个人意气风发了很多,望着辽阔的天空说道。

    “才能实现粮食的量产化和廉价化!”

    朱舜却想到了更深远的地方,想到了超出研究,涉及到庙堂政治的领域。

    从此就控制了粮食。

    朱舜记得一位世界级战略家说过一句话,也是朱舜非常认同的一句话。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掌控土地是不可能了,土地都是大明的,不过掌握了面粉,就相当于间接掌控了土地。

    掌握了面粉,等于掌握了粮食的价格。

    而掌握面粉的人只能是自己,或者自己人,因为掌握面粉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蒸汽机。

    宋士慧意气风发的说完那句话,再次坐在了恩师旁边,抽了几口旱烟说道:“恩师,关于蒸汽碾磨机的构造,徒儿一直在研究,也已经成功了,就差第二代蒸汽机了。”

    “有了第二代蒸汽机,一台蒸汽机就可以带动二十五对磨盘,只需要七天就能生产四十三万两千斤面粉。”

    “一个月就是一百七十二万八千斤面粉,土豆的产量如果按两千斤来算的话,一个月就能碾磨八百六十四亩地的土豆。”

    “这只是一台碾磨机。”

    朱舜听到最后一句话,第一反应倒不是震惊蒸汽磨坊的产量,而是深刻理解了宋士慧说的土豆面粉是个大难题。

    以蒸汽磨坊那么高的产量,一个月才能碾磨八百多亩地,怕是一个村都不止八百多亩地了。

    这还是蒸汽磨坊,要是换成手工作坊,还不知道要碾磨到猴年马月。




第一百八十二章 蒸汽厂房
    第二天,朱舜就带着宋士慧去了永定河河岸,挑选一处适合建造蒸汽磨坊的地点。

    厂房的选择必须要满足两个要点,一是交通便利,可以利用河流大批量的运输土豆面粉。

    二是,地方要空旷,周围没有树木,便于空气的流通,面粉厂最大的问题就是尘爆,如果真的发生了爆炸,威力不亚于炸弹。

    挑来挑去,最终选在了黄村附近的永定河河段,这里处于良乡县的中心地带,可以辐射到全县,方便全县的土豆往这里运输。

    永定河本来就是一处流域遍及数省的大河,又连接着京杭大运河,以后完全可以通过永定河,以较低的成本把土豆面粉运到更多的州府,让更多的老百姓有饭吃。

    毕集推广土豆不是一张嘴一句话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的农业革命。

    这其中牵扯了太多的利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流血事件,估计要从这里开始了。

    朱舜建造了这么多厂房,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流程,找到宋老太爷说了一句,这位老爷子听说要干一件让天下老百姓有饭吃的事情。

    立即骑上一匹辽东大马,火速赶往了选好的厂房,招揽了一百多名壮汉听从朱舜的安排。

    朱舜带着宋士慧先用石灰粉把厂房的轮廓画好,指着石灰粉说道:“围墙就按照这条石灰粉建造。”

    画好围墙,朱舜走到已经被处理的很平整的河岸边,一点一点的教给宋士慧:“面粉厂一共分为五个部门。”

    “生产、搬运、仓库、秤房、管理,负责财物的账房先生,划到管理部门。”

    朱舜提起石灰桶,继续开始撒石灰,划分面粉厂的区域。

    作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蒸汽磨坊,距离永定河最远,潮气太重,生产出来的面粉容易发霉。

    紧挨着蒸汽磨坊的是仓库,距离永定河也远,毕竟这里要存放面粉。

    秤房在仓库旁边,管理部门在蒸汽磨坊的对面,保持足够的距离,万一真的发生了尘爆,受到的波及也能减轻很多。

    朱舜本来还想在仓库旁边修建一条水道,把沉重的面粉运到永定河里面,反正一条细长的水道,也不会产生太多的潮气。

    但是没有水泥,容易造成地面塌陷,暂时只能放弃这个想法,交代宋士慧用青石板铺出来一条道路,一直铺到永定河边上的小码头。

    处理完这些,一天已经过去了。

    第二天中午,两人继续划线敲定公厕、高炉水塔、晾衣杆这些疫防重地的时候,忙忙碌碌的周围,又来了七八辆驴车。

    这一次运送的不是砖瓦木材,而是一个个直径1.7米的圆形碾砣,全部是用青石打造。

    朱舜原来的计划是要用钢铁打造,但是最起码要消耗十几吨钢铁,成本太高,在实现冶金体系的初步工业化以前,只能暂时放弃这个念头了。

    青石碾砣没有钢铁碾砣耐用,但也有好处,成本比较低,也就降低了蒸汽磨坊建造的成本。

    不过当这些青石碾砣的直径小于1.1米,就需要更换新的,按照损耗程度来算的话,估计两三年就得换上一茬。

    朱舜把这个要点交代给了宋士慧:“慧儿,记住这些碾砣小于1.1米的时候,就要换成新的了。”

    “旧碾砣也别浪费,打磨打磨,铺在厂房里垫路。”

    下午的时候,朱舜站在蒸汽磨坊区域不走了,思考着怎么解决蒸汽磨坊最大的问题,尘爆。

    土豆面粉的组成物是淀粉和糖,含有碳、氢等元素,都是可以发生燃烧的物质。

    只有每立方米的空气里含有9.7g的土豆面粉,一旦遇到明火和适当的温度,瞬间就会燃烧,产生剧烈的爆炸。

    解决尘爆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降低每立方米的面粉浓度。

    瓦特建立第一家蒸汽磨坊以后,没过几年,义大利的一家面粉仓库,就发生了尘爆。

    朱舜这几天一直子思考这个问题,心里基本上有了一个完备的方案:“慧儿,好好记着接下来的方案。”

    宋士慧握紧了硬毫毛笔。

    朱舜又在心里思索了一遍,觉的没有遗漏了,继续说道:“第一,加强通风,在蒸汽机上再加上一套齿轮,利用蒸汽动力在厂房的四面,增加四个大的排风扇。”

    “还有仓库,仓库也要增加排风扇。”

    “第二,避免高温和明火,尤其是你这个抽旱烟的行为,在面粉厂一定要禁止。”

    “第三,定期洒水,千万不能太多了,稍微洒一些就够了,嗯,还有一点要记住了,所有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都能和水发生剧烈反应。”

    “以后要是建造碾磨这些金属粉末的工厂,千万不能有水。”

    “有了上面这三点,估计就差不多了,一定要记住。”

    宋士慧醇厚的笑了笑,把本子放进了怀里,手里的烟袋杆子赶紧熄灭了火:“记住了,恩师。”

    交代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朱舜迈腿离开了:“这里就交给你看了,为师还要去纺纱厂看看。”

    “也不知道蒸汽工厂改造的怎么样了。”

    朱氏纺纱厂。

    宋老太爷、曹文耀、兴安伯公子,还有不少的将种子弟,全部站在新式厂房面前,看着面前从未见过的蒸汽厂房。

    等到朱舜来到这里,工厂主朱寿拿着一个绑着红绸子的新铲子,交给了朱舜。

    新式机械厂房有一个专门的锅炉房,这里放着第二代蒸汽机的锅炉,通过一根铁管连接到新式厂房里面。

    煤炭燃烧的黑烟,彻底远离了纺妇。

    朱舜象征性的铲了一铲子煤炭,填进锅炉里面,就交给专门负责锅炉房的工人。

    朱舜带着众人来到蒸汽厂房里面,当场就被里面的壮观景象给吸住了眼球,在也挪不开了。

    一台蒸汽机喷吐的白气,带动皮带,通过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传递到房顶上。

    房顶上有一排排的齿轮,带动一排排的传动杆。

    传动杆带动皮带,通过皮带,传动到每一台的三百锭半金属纺纱机。

    随着蒸汽机的动作加快,一百台半金属纺纱机开始快速转动,纺妇们在半金属纺纱机中间不停的走动。

    蒸汽机时代正式开启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说土豆
    宋老太爷、曹文耀、兴安伯公子等人,听着蒸汽厂房运转时,发出的‘咔嚓’‘咔嚓’声音。

    感觉这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声音了,比起梨园戏班的名角儿,还要动听的多。

    时不时的还传来纺妇大喊‘搬纱’‘落筒’‘接线’等等声音,越发的美妙了。

    一群人看到天黑了才回去,躺在床榻上始终睡不着,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打造一座蒸汽厂房。

    朱舜看着自己亲手缔造的蒸汽时代,更是睡不着觉,去找老爹喝了一顿酒,傻笑着醉倒在了桌子上。

    老爹喊来百户朱忠义,两人小心的把孩子抬到了床上,没办法,身材高大的朱舜太重了,一个人还真的搬不动他。

    天还没亮,朱舜还在酣睡的时候,徐光启已经换好官服,坐着官轿去参加早朝了。

    徐光启下了官轿,抬起眼皮看了一眼紫禁城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走了进去。

    一路上还是没有几个官员和他搭茬说话,虽然他已经是一部尚书,位极人臣。

    走进皇极殿,越过沥粉贴金蟠龙柱,徐光启在八角混金藻井下方站定。

    面前的丹陛两则,摆放着日晷、嘉量,以及一对鼎炉。

    朝堂内能够直接看到这几样东西的官员,很少,徐光启是其中一员了。

    时辰差不多了,崇祯穿着一袭龙袍坐上了龙椅,旁边站着大太监王承恩。

    今天朝议的政务,还是要不要给辽东加派粮饷,加派粮饷需要加派多少。

    国库里无钱无粮,要想加派粮饷只能再加赋税,从老百姓那里搜刮,崇祯当然是不愿意加派。

    军头们哪里会同意,不停派遣信使传递消息,士卒哗变、女真寇边、军士毫无战意等等,反正是怎么严重怎么说,争取多骗一些粮饷。

    崇祯也就从不同意,变成了同意加派,但是加派多少一直没能商量出一个章程。

    就在朝堂上又陷入争吵的时候,孙元化按照恩师的意思,从朝臣里走了出去:“启禀皇上,微臣有本要奏。”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着孙元化。

    孙元化说完这句话,朝堂上果然又变成了一片平静,争吵到面红耳赤的东林党成员们,全部闭嘴不说话,摩拳擦掌的盯着孙元化,准备把精力释放在他的身上。
1...7778798081...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