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提到工部尚书,徐光启激荡的心情低落了不少,本来以为坐上工部尚书的位子,可以扭转工部的腐朽。

    当他坐上去以后才明白,朝廷的腐朽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改变的。

    不过,今日得见了蒸汽机,徐光启知道自己不会成为陆放翁了。

    到死都没见到大宋,光复河山,留下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带着一生最大的遗憾,埋进了黄土。

    有了这种第二代蒸汽机,徐光启心里没有任何的遗憾了,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大明将会出现到处都是蒸汽工厂的盛大场面。

    蒸汽工厂,水泥路,瓦斯路灯。

    一件件,一样样,蒸汽时代的东西都会一一实现。

    徐光启想着朱舜描述的蒸汽时代的场景,从来没把死当回事的徐光启,突然不想死了。

    他真的想看一眼,大明的蒸汽时代。

    只要一眼,就够。

    定了定心神,徐光启回身瞪了一眼王徵,情绪低落道:“你个老小子走运了,比老夫小十岁,估计是能见到大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那一天。”

    王徵嘿嘿一笑,不说话了,心里极其的畅快。

    这辈子什么都比不过徐光启,当官,对方已经是位极人臣,摘下了天底下最煊赫的六顶官帽子之一。

    论名声,对方是大明西法界第一人,自己只是大明西法机械界的第一人,多两个字,意义就不一样了。

    论传业授道,对方的弟子已经是一部郎中了,隐隐有成为侍郎的可能,自己的弟子干了一辈子只是个大使,要是没有朱舜连个主事都混不上。

    王徵输了一辈子,也遗憾了一辈子,心想这辈子再也不可能赢了徐光启了。

    不过,从今天开始,正像徐光启所说的那样。

    王徵赢了。

    就凭可以亲眼见证大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直到蒸汽时代的彻底完成。

    就凭这一点,足够王徵赢了所有的一切。

    什么天底下最煊赫的六顶官帽子,什么大明西法界第一人,什么好徒弟。

    在见证大明蒸汽时代的面前,都不值得一提了,自己这辈子也没遗憾了。

    徐光启也没有了任何遗憾,所有方面都胜过王徵的他,已然看淡了输赢,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亲眼看见大明的中兴。

    有了这台第二代蒸汽机,唯一的遗憾也就弥补了。

    辽东,沈阳。

    女真火器局经过汤若望的大力建设,皇太极撒了大把的银子,人才济济,招揽了很多西洋科学家。

    罗雅谷、龙华民、郭居静全都是西洋科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只不过这帮子科学界的大人物,整天不干正事,就是想着传教。

    没有一人坐在女真火器局里面,踏踏实实的搞研究,整天拿着一个银十字,到处瞎晃悠,忽悠女真人信奉天主。

    却迟迟没有进展,为了让女真人信奉天主教,汤若望和罗雅谷等欧罗巴人策划了好久,决定用一场神迹为天主争取更多的信徒。

    这个神迹就是压力水井,为了研究出这个东西,汤若望等人费了很大的功夫,好不容易研究出来了,当然要拿来为天主争取信徒。

    沈阳城的郊外,汤若望以只要过来就发半斤圆麦的代价,招来了很多辽东百姓,基本上都是生活极苦的汉人百姓。

    听说有人发粮食,瞬间就炸了锅了,短短几天的功夫就聚集了数万老百姓,拖家带口的一家老小全部过来领粮食。

    汤若望也没想到回来这么多远东人,准备的粮食根本不够,来来回回搬了三趟,从女真贵族那里骗来的粮食全部搬完了,勉强才够。

    不过看着漫山遍野的老百姓,汤若望满意的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念诵了一句感谢主的保佑。

    时间也差不多了,汤若望念诵了一句感谢主,在罗雅谷龙华民等欧罗巴人激动的目光里,走到压力水井旁边:“远东的神民们。”

    “昨天梦到主的恩赐,说是这个铁管子里会自动出水。”

    “神民们,来,跟我一起祈祷,感谢主的恩赐。”

    汤若望等了好一会儿,就是不见一个人祈祷,只是瞪大眼珠子看着他,像是在看耍猴一样。

    也有声音,却是小孩子吸溜鼻涕。

    汤若望为了掩饰尴尬,只能用力去压手柄,可是压了半天,就是没能压出来一滴水。

    汤若望只想着表演神迹,忘记了一件事,这里是辽东,气候寒冷,铁管子就算是有水也冻上了。

    汤若望当场涨红了脸,拼命压手柄,但是无论他怎么压都没有水出来。

    更加尴尬了。

    这时有人说话了,汤若望罗雅谷等欧罗巴人还以为是有人要祈祷了,赶紧看了过去。

    一名强壮的辽东妇女专门压低了声音说话,但是以她的大嗓门,就算是压低了也比一般人汉子的大喊还响亮。

    “他爹,这个罗刹人不会是个傻子吧,难道不知道管子在冬天会上冻啊。”

    旁边的干瘦汉子,正在喜滋滋一遍又一遍的摸着半斤圆麦,听到妻子的问话,不耐烦的说道:“管他作甚,圆麦到手了吗?”

    干瘦汉子瞧着强壮妻子瞪圆了眼睛,知道自己口气不好,惹怒妻子了,讪笑道:“那咱们回去?”

    强壮妻子满意的点了点头,拖着一个孩子,吼道:“四儿,六儿,九儿,赶紧回家。”

    这句话说完,人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叫喊声,数万老百姓如潮水般退走了。

    留下空荡荡的泥土地。




第一百八十章 推广土豆
    汤若望等人挖空心思想要传播天主教,尤其是想让八旗子弟接受洗礼,因为这些人数少的八旗子弟就是欧罗巴的贵族。

    人数众多的汉人,只是贵族统治下的农奴,地位和奴隶没什么两样。

    来到这里已经一年多了,也就洗礼了一名旗主,就连豪格所在的镶黄旗八旗子弟都没洗礼几个。

    汤若望等人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成功,谁曾想因为一句话,皇太极同意他们对于镶黄旗两成的八旗子弟,进行洗礼。

    话里涉及了一样东西,欧罗巴早就普遍种植的土豆,一种亩产二十石的作物。

    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

    皇太极许下了重诺,只要汤若望在辽东种出了土豆,就让两成镶黄旗八旗子弟接受洗礼。

    京师大学堂,0号实验小院。

    酒宴结束的当天晚上,西法党人都回去了,徐光启让其中一人明天上朝的时候,帮忙告假,住在了0号小院的厢房内。

    孙元化为了伺候恩师,也没有离开这里,毕竟恩师的年纪大了,身边没有个亲人侍奉,他哪能放心。

    第二天早上,徐光启找上了又在研究蒸汽机的朱舜,抚须笑道:“蒸汽机可以推广使用了。”

    朱舜头也没回的点了点头:“是可以推广使用了,我已经让北平机械局着手打造第二代蒸汽机了。”

    “接下来就是完善第二代蒸汽机,研究出带动蒸汽火车和蒸汽机船的第三代高压蒸汽机。”

    “你老人家可不知道,第三代高压蒸汽机的转速,正常都能达到三百转以上。”

    徐光启褐斑老脸的笑容,当场就僵住了:“三百转?”

    朱舜郑重点头:“一分钟三百转以上。”

    徐光启对于蒸汽时代越发的向往了,真想坐一坐朱小子所说的蒸汽火车,不过今天他有更重要的事情:“朱小子,老夫之所以没走,是想找你借样东西。”

    朱舜手里拿着一支精细炭笔,又开始写写划划,随口说道:“徐尚书看上什么东西了,尽管拿走。”

    徐光启抚着白胡子,笑了一声说道:“你的名望。”

    名望?我连个乡绅都不是哪里来的名望。

    徐光启似是看穿了朱舜的想法,慈祥笑道:“你在大明百姓心里的名望。”

    “你小子可不要妄自菲薄了,因为求来粮食赈济灾民,还有去年治理旱灾这两件事,你在北直隶老百姓心里,名望比地方乡绅还要大。”

    每一任知县知府,甚至是一方封疆大吏巡抚,到了地方上做官,首先要拜会的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

    最大的原因就是乡绅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极高,往往一句话,都比知县知府十句话有用。

    朱舜很清楚乡绅在大明百姓心里的地位,看来徐光启所图不小,放下了手里的精细炭笔:“徐尚书请讲。”

    徐光启从怀里拿出了一个东西,放在了朱舜手上:“朱小子你应该知道大明经常饿死老百姓,就是因为粮食的产量很低。”

    “就拿冬麦来说,上田一亩地不过出产三四石粮食,中田和下田的出产就更低了,下田一亩地才出产一石粮食。”

    说到这里,徐光启脸上的表情突然有些激动:“这种东西叫做土豆,是从西洋传来的东西,煮熟以后是可以吃的。”

    “你可知道这种土豆的出产有多高?”

    朱舜的表情有些古怪,很想说我知道,但是为了配合徐光启,摇头说了一句:“不清楚。”

    徐光启忽然按住了朱舜的肩膀,似乎是担心朱舜因为接下来的一句话,过度的激动,倒在了地上:“二十石!还是下田。”

    朱舜很配合的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心里却在想,二十石也就是两千斤,这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要知道在后世,培育出来的良种土豆,一亩地能够产上万斤,也就是一百石土豆。

    徐光启瞧见朱舜不说话了,还以为朱舜被震慑住了,继续说道:“所以说只要推广了这种土豆,就能保证天下的老百姓不再饿肚子。”

    “不过,一句推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多了。”

    “老夫这些年也做过很多尝试,就是推广不了这种亩产二十石的土豆。”

    “一来,老百姓被贪官污吏欺骗惨了,已经不相信官员了,在老百姓心里亩产这么高,肯定是假的,肯定又是官员想出了什么幺蛾子。”

    “二来,老百姓不会种植土豆,种植种了一辈子的五谷,产量虽然低了些,但是起码能够保证有收成。”

    “这种不会种植的土豆,万一没能种植成功,就不会有粮食,那么全家就都要饿死。”

    “所以就要借助你的名望。”

    朱舜没有说同意,或者不同意,叫来了一个人。

    大弟子宋士慧。

    朱舜拿出土豆交给宋士慧,问道:“会不会种土豆?”

    宋士慧放下手里的烟袋杆子,点了点头。

    朱舜没想到一直研究棉花的大弟子,竟会种植土豆,看来自己对于这个大弟子的关注还是少了:“先去育种。”

    黑瘦的宋士慧接过来土豆,转身走了出去。

    相比较嘴甜,人人都喜欢的宋士意,徐光启更喜欢这个沉默寡言的宋士慧,转过脸来继续说道:“粮食种植说起来简单,其实很难。”

    “育种、播种、耕作、浇水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有可能减少产量,甚至种不出粮食。”

    “有了这小子的帮忙,老夫也就放心了,过几日就去找皇上,在整个顺天府推广土豆。”

    听到这句话,一直站在旁边的孙元化,终于是忍不住了:“恩师可要想好了,真要是捅到皇上那里,东林党又不知道搞出什么幺蛾子。”

    “顺天府的乡绅可都很听东林党的话,万一失败了,恩师就要落下一个荼毒乡里祸害百姓的骂名。”

    “这么多年的清誉,可就要毁于一旦了。”

    徐光启畅然一笑,坦荡而又淡然的说道:“圣人有三不朽。”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

    “老夫啊,也不想成为圣人,也不想着立德立功立言,这些对于老夫老说太过无趣了些。”

    “老夫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一个很简单的愿望。”

    “让天下的老百姓,人人都能吃饱饭。”



第一百八十一章 工业魔改:辅粮变主粮
    徐光启这番话很平淡,但是带给朱舜和孙元化的震动,却是非常巨大。

    为国为民,心怀天下。

    八个字说起来简单,真正能够做到又有几人,愿意为了这八个字努力去做的人都少,更不要说做到了。

    说完这番话,徐光启拄着拐棍离开了这里,身边跟着小心伺候在左右的孙元化。

    朱舜继续研究第二代蒸汽机,研究滑阀配汽机构,只要能把这个装置研究出来,不仅可以把耗煤量减少四分之三,还能把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惊人的九十六转。

    进一步完善第二代蒸汽机,距离高压蒸汽机也就更近了。

    中午吃饭,送饭的人以前都是厨妇,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宋士慧亲自把木盘端了过来。

    朱舜带着黑瘦的宋士慧坐在书房的走廊台阶上,扒拉里面的饭菜,看了一眼沉默不语的大弟子:“士慧,有什么话你就直说。”

    宋士慧放下吃了一半的饭菜,拿起放在腰间的烟袋杆子,点燃了一锅烟草:“恩师,徐尚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

    “就算推广了土豆,也会让徐尚书的想法,付诸东流。”

    大弟子宋士慧向来都是沉默寡言,今天这么的健谈,看来这些年对于农学,真的有很深研究。

    不只是棉花。
1...7677787980...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