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交通:水泥已经烧制成功,高温计的发明实现了量产,同时降低了成本。

    问题:

    1、熟工不足,建造水泥工厂的熟工都不足,建造水泥路更是无从谈起了。

    崇祯七年的计划:

    1、尽快培养大量的熟工,完成对水泥工厂的彻底搭建,然后计划建造大明第一条水泥路。

    2、松江府的蒸汽机船已经进入研究阶段,争取在三年内制造一艘实验型蒸汽机船,五年内实现正式生产。

    朱舜手里的这份总结书,经过战略处的润笔,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所有的问题和计划。

    去年的第一届工厂大会,还有工厂主提出大大小小的问题,今年全部聚精会神的听着会首朱舜的总结。

    尤其是对崇祯七年的计划,一字不落的记载在了自己带来的书卷上。

    这些商贾嗅觉极其敏感的工厂主们很清楚,这些计划哪里是一行行冰冷的数据,分明是巨大的商机。

    就拿煤炭和钢铁的零突破来说,已经有工厂主觉察到煤炭行作,在未来赚来的银子绝对不比蒸汽磨坊差。

    朱舜在谈到煤炭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工厂主们的情绪变化,这些工厂主里只有一小部分西法党人知道第一波工业化红利,大部分工厂主是不知道的。

    明朝商贾们的嗅觉还真是灵敏,只是凭借几句冰冷的文字,就能以过人的前瞻性,觉察到里面的银子味道。

    总结结束,周员外把玩着玉质鼻烟壶站了起来,拱了拱手说道:“会首,其余的事宜暂且可以缓一缓,这个熟工问题,一定要提上日程了。”

    “因为熟工的缺少,在座各位的蒸汽工厂扩张已经黔驴技穷了。”

    “不瞒会首说,房山县不少乡绅在私底下找过本员外,说是要在本员外蒸汽工厂掺上一股,只要蒸汽工厂能够扩张,调整来的寸头少说也有三四万两白银。”

    朱舜知道明朝商铺有掺股一说,一般都是官僚乡绅把手里的现银放在大宗商铺里,以二厘到三厘半的利息掺股,到了年底分红。

    大宗商铺因为大批量的采买货物,经常出现银根短缺,需要大批量的现银。

    官僚乡绅就把手里的现银拿出来钱生钱,双方各取所需。

    周员外说的这个情况,对于工厂协会来说是个好兆头,说明那些顾及东林党和晋商的乡绅,心里有了新的盘算。

    已经开始动摇东林党和晋商的根基了。

    朱舜最后要说的两件事,也正是和熟工问题有关,敲了敲讲台。

    交头接耳的工厂们逐渐安静了下来。

    朱舜伸出了两根手指。

    “第一,工厂协会在崇祯七年一定要走出顺天府,把北直隶的北方五个州府拿下来。”

    朱舜收起一根手指,突然笑了,胸中涌起了万丈豪情。

    “第二,崇祯七年以钢筋混凝土为原材料,建造一座。”

    “工业之城!”

    灯笔




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业之城计划
    一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工业之城!

    工厂主们心里同时出现了一个念头,天宫。

    这座天宫还是自己这些人亲手缔造的,足够让他们名留青史了。

    历史上能够名留青史的,清誉也好,恶名也罢,无一不是当时的一代人杰。

    他们这些下里巴人,能够在县志上留个名字,已经是祖上保佑了。

    青史留名?

    想都不敢想哩。

    工厂主们顿时感到浑身一阵阵的燥热,比起吃了一斤涩精散还要燥热的多,呼吸粗重的盯着朱舜。

    那一双双直勾勾的眼神,只剩下了渴望。

    朱舜的嘴角忍不住扯了扯。

    一座工业之城的诱惑力,就这么大吗。

    工厂主们很快又把渴望的眼神看向了周员外,他家长子周遇吉现在可是京营游击,还是皇上视作股肱的武官,就差来上一出刘皇叔的同榻而眠了。

    周员外在众多工厂主里的地位,隐隐已经盖过了宋家和曹家,成为了仅次于会首朱舜的二号东主。

    这个时候,也就只有周员外能够提出那个无礼要求了。

    周员外放下爱不释手的玉质鼻烟壶,深吸一口气,站起来恳求道:“会首,这个工业之城的建造,能否允许我等捐些银款。”

    在朱舜的规划中,这座工业之城从道路到屋舍,全部用水泥建造,还有配套的自来水厂、沼气路灯等等设施,消耗的水泥数以万吨计。

    虽然水泥属于自产自销,成本低廉,但是数以万吨计的水泥、砂子、石子堆积起来,所需要的银子就多了去了。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建造的,需要的是工人协会所有工厂主的力量。

    朱舜为了劝这些工厂主多捐些银子,打了好几日的腹稿,没想到这些工厂主居然是主动提出了要捐银款。

    瞧他们这架势,不让他们捐钱还不行了。

    朱舜很快就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工厂主所求的不过是一块石阙。

    估摸着只要朱舜开口,无论要多少银子,这些工厂主们都会慷慨解囊了。

    朱舜点了点头:“石阙的建造,就按照规矩来吧。”

    工厂主们听到朱舜答应了他们出银子的请求,全部站了起来,一起对着朱舜郑重作揖。

    久久未能起身。

    黄掌案这些新加入的工厂主,听到工业之城的大计,又受到这股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气氛感染,险些落下泪来。

    黄掌案这些乡绅见惯了表面上称兄道弟,出了门转身就能把兄弟卖上一个好价钱的两面三刀,何时体会过这种暖心的氛围。

    最晚起身。

    赵班头眼睛通红的说了一句:“跟着朱先生,这辈子值了。”

    黄掌案扶着胡须,满脸温暖笑意:“应当是没有白活一回。”

    朱舜同样是被眼前齐齐行礼的一幕,所感染了,久久没有说话。

    原来。

    改变一个社会,竟是这等滋味。

    心里塞满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坐在最前排的曹文耀和宋应升,对视了一眼,很快又把目光移开,心里竟然出现了当世明主的可怕念头。

    现在可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乱世,只有那些赤脚佬才会干造反的事情。

    以他们俩超拔俗流的眼界和才学,又是家大业大,怎会出现这等可怕念头。

    朱舜与生俱来的一种感染力,那种跟在他身边的踏实和放心,在这个充斥着勾心斗角蝇营狗苟的世道,简直有着致命般的吸引力。

    尤其对于官僚乡绅和商贾来说,强烈到如同飞蛾扑火。

    谈拢了最后关于建造工业之城的银款,朱舜走下了讲台,从侧门进入了后院的公舍。

    情绪一直被压制的工厂主们,在朱舜离开以后,当场就爆发了。

    “周兄,今天真是太痛快了,今日去老夫那里喝酒,老夫把女儿红挖出来。”

    “女儿红?郑贤弟,令爱应该还未到出阁的芳龄,怎么要把女儿红挖出来。”

    “你这鬼精的老鬼,明知故问,今天这个情况,郑贤弟要是不把女儿红挖出来,都对不起心里的那股子劲。”

    “同去,同去,本员外去把绿蚁楼的掌勺给请来,咱们好好庆祝庆祝。”

    “绿蚁楼可是京城四大酒楼之一,吕兄真是舍得腰里的银子,那老夫只好去把苏小小班给请来,助助兴。”

    这些在县乡已经成长为一方土皇帝的工厂主们,急不可耐的离开了白府,呼朋唤友的来上一场酩酊大醉。

    唯有大醉,方能让他们痛快。

    朱舜回到公舍里,独立的侧房内,烧着一个带着铁皮烟囱的碳炉,

    碳炉上烫着一壶上好的黄酒。

    旁边有一张只能容下两三个人的雕花小案,放着几个漆纹食盒。

    雕花小案旁边,坐着一位美人。

    盘髻戴钗,手里刺绣着女红。

    安静的等着朱舜。

    妻子朱柳氏瞧见朱舜来了,展颜一笑,一种东方美人所特有娴静内敛气质。

    充满了整个厢房。

    就像是春日里的兰花,颜色不是特别的惊艳,香气也不是特别的扑鼻。

    却是春日里最最动人的色彩。

    朱舜走过去,温柔的握住发妻的玉手,声音更是温柔:“芸娘,饿坏了吧。”

    芸娘靠在朱舜结实的胸口,柔柔的说了一句:“奴家,不饿。”

    朱舜搓了搓芸娘冰冷的玉手,打开食盒,一起吃芸娘亲手烹调的菜肴。

    还未吃完,就听见公舍外面有脚步声,朱舜皱了皱眉头,放下手里竹箸,起身离开了这里。

    芸娘招来两名美貌的贴身丫鬟,收拾了碗筷,继续为相公刺绣香囊。

    朱舜来到外面,看见站在门口大雪里的人是黄掌案,不悦减轻了一些:“元池,让黄老爷进来。”

    黄掌案坐在官帽椅上了,喝了一杯茶:“过来叨扰会首,是因为有一句话要说,过去是不想说,现在一定要说了。”

    朱舜让身边的美貌丫鬟把厢房内烫好的黄酒,给铁塔汉子送过去,示意黄掌案但说无妨。

    黄掌案直接了当的说道:“今日过来,是为了举荐一人担任经济署署政。”

    这人过来打扰自己和芸娘吃饭,竟是为了要官。

    朱舜还是一脸的平静,示意黄掌案继续说,当他说了那个名字,心里再也没了半点不悦。

    “黄宗羲。”

    灯笔



第二百五十七章 经济奇才
    明末清初的人才不少,真正适合经济署署政的大才,只有黄宗羲了。

    才学先放在一边,就凭黄宗羲反对程朱理学,提倡工商皆本,算是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了。

    朱舜平静的从官帽椅上站了起来,不过他的这个行为,却出卖了他这个时候心里的不平静:“走吧,去会会这个黄宗羲。”

    黄掌案能够一眼看出矿石蒸汽工厂的真正作用,那是因为背后有高人指点,这个高人就是同宗族弟黄宗羲。

    朱舜正是知道黄宗羲是位在青史上留有姓名的瑚琏,才会这么心急的去见他,希望他能加入工人协会。

    眼看就是崇祯七年了,立夏那件转折点大计,也是在为工业之城的建造铺路。

    只有一个完善而又高效的管理机构,才能发挥出工人协会的最大力量。

    三处六署机构,三处是用来集中权利,六署是用来最大化发挥工人协会的力量。

    作为六署核心之一的经济署,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大才,如今碰见了明末最有名的经济大家黄宗羲。

    朱舜当然不会放过他了,立即从官帽椅上站了起来,带上铁塔汉子去了什刹海茶馆。

    什刹海茶馆的掌柜,那位见了谁都不予理睬的中年儒生,又是在官僚乡绅惊奇的目光里,起身迎接朱舜。

    找了一圈,没能瞧见黄宗羲,朱舜只能遗憾的回去了,嘱咐黄掌案只要是看见了黄宗羲,立刻去公舍通知他。

    冬至过后,很快就到了小寒时节。

    再次错过了黄宗羲。

    小寒过后,是大寒时节。

    又一次错过了黄宗羲。

    直到除夕,朱舜每一次去什刹海茶馆都扑了空。

    朱舜只是去寻找黄宗羲,却让官僚乡绅们恨的牙根痒痒。

    咋的,是在让人眼馋中年儒生的起身相迎吗!

    崇祯六年的除夕,比往年热闹了很多,朱舜个兄长娶了娘子以后,朱家的几个兄弟也跟着娶了妻,朱家的媳妇们肚子还都大了起来。

    明年,朱家的第三代就要降生了,朱忠仁三兄弟高兴的喝了一夜酒,要不是大年初一有人过来磕头,三兄弟又得继续喝。

    大年初一,先是六名弟子一大早的过来给师公恩师磕头,接着又出现了一波接着一波过来磕头的老百姓。

    日子过的好一些了,老百姓们很少有空着手来的,各种腊肉腊肠干果鸡鸭,都快把朱家的宅子堆成大宗货物的集散中心了。

    员外朱忠仁让家丁亲随们把东西还了回去,这才让养着荷花的大缸,重新露出来。

    朱舜的娘子芸娘的肚子也大了,芸娘主动给相公挑选了一户良家女子,当做平妻。

    曹文诏的嫡亲堂妹,只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不仅出落的美艳无双。

    因为出身于将门,从小就对打仗最重要的辎重账目有着天生的锱铢必较,可以帮朱柳氏分担繁琐的账目。

    在加上是曹文诏的嫡亲堂妹,只要娶了名为曹湘瑛的嫡亲堂妹,在辽东边疆手握重兵的曹文诏就成了朱舜的大舅哥,算是一种政治联姻了。

    朱舜倒是见过曹湘瑛,刚巧是她在练武,身体的柔软度惊人,当时脑子里不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念头。
1...115116117118119...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