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朱舜哪里是过来询问朝廷的律例,分明是来找他们来上一手批红判白的手段,找个人给他侄儿替命。

    贾讼师的兄长失势以后,在通州衙门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哪里会放过这么一个上天恩赐的好机会:“朱先生,在下是通州最有名的讼师。”

    “处理了几十年的诉讼,朱先生要是信得过在下,最多一旬,一定帮朱先生办妥这件事。”

    贾讼师急于表现,三班之首的赵班头同样是想尽快结交朱舜,犯了人命官司的可是朱舜的内侄,这个香火情大了去了:“一旬?”

    “朱先生要是能信的过在下,就把这件事交给在下,最多六天,一定帮先生处理好这件事,还不用先生花上一分银子。”

    这句话说完,底下的乡绅胥吏们彻底炸开锅了,一个个争抢着要帮朱舜办事。

    一条人命官司,少说也需要三四百两银子的上下打点。

    朱舜感到有些摸不透的是,不仅不需要银子,这些乡绅胥吏还要倒贴银子给他。

    朱舜来的时候,让铁塔汉子扛着一个箱子,里面放着五百两银子,大概三十多斤重。

    示意铁塔汉子把箱子放在黄掌案面前,留下一句话,放心的回去等着了:“这件事就交给掌案代为处理了。”

    朱舜把内侄的性命托付给他,黄掌案脸上顿时红光满面,亲自把朱舜一直送出了衙门。

    回到公廨,黄掌案猛的一拍桌子,表情严肃的说道:“银子诸位平分了,这件事无论如何一定要办的漂亮。”

    乡绅胥吏们重重点头,放下手里的汝窑茶杯,走出了公廨,开始去做准备了。

    五天后。

    只用了五天时间,一场涉及了六条人命的官司,就被乡绅胥吏们给批红判白了。

    黄掌案亲自把温度送回了京师大学堂:“温度贤侄,以后温度这个名字不能用了,改名最好改的彻底一些,把姓氏也给改了,免得被人顺藤摸瓜了。”

    “你不如随了令堂的姓氏,也算是报答令堂十几年的含辛茹苦。”

    温度的老爹死的早,本来就对那些所谓的同宗没有多少感情,郑重拱手道:“多谢黄老爷的提点,学生会的。”

    “也早就有了改回母姓的念头,这次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姓氏改了,不过父亲赐的名字也不能完全不要。”

    “家母姓高,家父姓温,以后学生便叫做高温吧。”

    黄掌案已经知道朱舜的这个内侄,其实只是京师大学堂的门生,更让他对朱舜多了一分放心,对待一名没有拜师的学子都舍得亲自去求人,更不要说是对待朋友了。

    听见这小子没有忘本,记得把父亲的姓氏加在名字里,满意的点了点头:“贤侄以后有事,随时可以来通州衙门找老夫。”

    “只要能帮忙的,老夫定会尽力的。”

    高温郑重行礼,目送黄掌案离开,直到看不见黄掌案的身影了,这才转身回去。

    先去给娘亲报了平安,又去继续研究一项即将完成的发明。

    温度计最高只能测量一百度,高温正在研究一种可以测量三千度的发明。

    名字也想好了。

    就叫高温计。

    灯笔




第二百五十四章 制造玻璃的前置条件
    救活了温度的性命,没想到这小子改名改成了高温,前后两个名字,都让朱舜脸上出现了一丝笑意。

    希望这小子人如其名,可以发明出来高温计。

    高温计也正是把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水泥,工业升级的关键。

    水泥的烧制,最大的难点就是火候的控制,需要老匠人根据一种感觉去把握水泥窑的热度。

    感觉这个东西最为玄乎了。

    即便是烧了二三十年瓷窑的老匠人,也是经常烧废泥料,造成产量的低下,成本的增加。

    依靠老匠人烧制水泥,还有一个极大的缺陷,难能实现量产。

    老匠人总共就那么多,培养一名经验丰厚的匠人,最少需要十年的时间。

    现在北直隶的私窑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增长,烧制瓷器也需要大量经验丰厚的老匠人,这也就造成了老匠人的短缺。

    有了高温计就不一样了,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培养出大批可以烧制水泥的熟工。

    热度问题,盯着高温计就可以了。

    有了高温计,这些短时间培养出来的熟工,烧制水泥的成功率比起干了几十年的老匠人,还要高的多。

    大雪时节,距离工人大会没有几天了。

    高温发明了高温计。

    高温计不仅可以用来烧制水泥,对于各种砖厂瓷窑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又是一很受欢迎的新发明。

    京师大学堂的专利评估处给的价钱,八千两白银,高温只要了八百两白银。

    带着这八百两白银,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成为了第一位前往南方的京师大学堂秀士。

    主持北洋水师学堂的创建。

    有了高温计,水泥窑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朱舜开始为明年立夏的一项堪称转折点的谋划做准备。

    兴安伯和黄掌案这些通州乡绅胥吏的私窑,也就没了掣肘,也开始爆炸式的增长。

    就在高温计投入使用的几天后,成立了瓷器协会,雄心勃勃的要打造出来第二个临清。

    临清是天下砖窑之首,每日生产的窑砖数以万计,通过马头向大明南北吞吐出海量的窑砖。

    瓷器协会因为廉价的黏土胚料。

    高温计的使用减少了废窑,减少了对于老匠人的依赖,培养大批量的熟工就可建立瓷窑。

    普通细瓷的价钱,已经降到了五分银子二十五只。

    瓷器协会会长兴安伯府二老爷,却觉的瓷器从五分银子十只大跌到五分银子二十五只,优势还是不够明显。

    只有把普通细瓷的价钱,控制在五分银子三十只,才能以绝对优势横扫东南沿海的各个窑厂,尤其是要横扫占据贩洋瓷器六成以上份额的广窑。

    兴安伯府的二老爷和瓷器协会的成员商议过后,决定由副会长黄掌案去找朱舜,尝试建立一座石英砂蒸汽工厂。

    黏土是胚料,石英砂是釉料,再加上高温计这个妖术手段。

    瓷器协会就有希望把普通细瓷的价钱,控制在五分银子三十只,甚至是四分银子三十只,赚来的银子还要比正常价钱要多五成。

    瓷器、丝绸、茶叶可是天底下最为紧俏的货品,每多一成,多赚的银根都能多达几十万两,何况是五成。

    黄掌案坐上一顶崭新的蜀锦苏绣轿子,来到了白府,站在会首公舍门口等着朱舜抬头。

    朱舜感觉门口好像有人,抬头看了一眼,穿戴绫罗绸缎的黄掌案,正站在门槛前把玩正德紫砂壶。

    朱舜说了一句:“元池,让黄老爷进来。”

    黄掌案仰着头看了一眼比他高两个头的铁塔汉子,迈步走进了会首公舍,坐在旁边的官帽椅上,拱手道:“会首,在下这次过来是有要事相求。”

    朱舜自从娶了娘子,朱宋氏亲自调教了几名美貌丫鬟跟在朱舜身边,供他驱使。

    也不用朱舜亲自倒茶了,一名美貌丫鬟主动给黄掌案倒了一杯岕片茶。

    等到黄掌案喝了几口,暖了暖身子,朱舜回应道:“黄老爷但说无妨。”

    黄掌案放下茶杯,认真道:“经过瓷器协会的商讨,希望会首能够建立一座石英砂蒸汽工厂。”

    石英砂蒸汽工厂的建立,本来就在朱舜的计划之内,现在建立,只不过提前了罢了:“我记得兴安伯手里,应该有不少石英砂矿山。”

    “你回去禀报兴安伯府的二老爷,去找我二叔特批一批矿石蒸汽工厂所用的新式机械,过两日我亲自去督造石英砂蒸汽工厂。”

    一片荒芜的丘陵前。

    来来往往着大量的骡马,运送一车有一车的水泥、砂子、石子、熟铁。

    靠近河岸的五六里处,大批工人在已经可以独挡一面的几名京师大学堂学子的带领下,开挖地基,浇筑混凝土。

    朱舜戴着藤帽,站在旁边,查看几名负责设计的京师大学堂学子设计的总规划图。

    永定河岸边的五六十家蒸汽工厂,全部都准备翻新建造水泥工厂,也正在热火朝天的建造着。

    朱舜唯独对于石英砂蒸汽工厂尤其重视,亲自过来督造,原因在于石英砂不仅是给瓷胚上釉的原料,还是制造玻璃的胚料。

    大明的琉璃生意垄断在欧罗巴人手里,朱舜以后可是要用透明玻璃,反向垄断,把玻璃倾销到欧罗巴。

    作为玻璃制造的重要前置条件,石英砂蒸汽工厂就要提前建立了。

    爆破组、破碎机、碾机、仓库、秤房、管理、账房,还有水塔运输系统,这些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关键在于石英砂的除杂,还有石英砂的颗粒大小。

    颗粒大小控制不好,不仅浪费燃料加大成本,还影响玻璃的品相。

    朱舜指着图纸上的一个位置说道:“在这里建造一条斜角为10度的混凝土水道,放置磁石用来除铁。”

    “这里的混凝土水道要灌输干净河水,因为还要利用水的密度,进行除杂。”

    “等到石英砂处理干净,在存入库房以前,要利用筛网进行分目,这样就可以控制石英砂的颗粒大小了。”

    有幸得到山长亲自教导的几名京师大学堂学子,认真的记下了朱舜说的每一句话,这样的机会可不多。

    朱舜在这里待了三四天,眼看就要到冬至日的年终总结大会了,这才离开热火朝天的荒芜丘陵。



第二百五十五章 崇祯六年的总结大会
    崇祯六年的冬至时节。

    召开了第二届工厂大会。

    今年的工厂大会比去年要阔绰气派多了,有了专属的白府。

    铁栅栏外,停满了各种绸缎轿子马车,一位位穿着貂裘或者丝绸冬袄的工厂主,从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走向白府。

    周围一望无际的草地,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

    一队队步兵营的乡勇,在班长的带领下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扛着后装线膛枪不停的巡逻。

    走进大会堂,工厂主们按照座次坐好。

    时辰差不多了,朱舜打开侧面从后院走上了讲台。

    朱舜扫视一圈,崇祯六年的工厂主比崇祯五年又增加了不少,尤其是新成立的瓷器协会,为朱舜控制大明各行各业的鸿图,添砖加瓦。

    朱舜把手里书卷放在讲台上,开口道:“各位,经过一年的辛苦,想必各位在崇祯六年又赚了不少银子。”

    提到赚了不少银子,工厂主们会心一笑,何止是不少,说上一句日进斗金都不夸张。

    朱舜瞧见下面的工厂主们笑了,知道这个开场白说到他们的心坎儿里了,也是笑了笑说道:“各位笑归笑,接下来就要步入正题了,首先是工业。”

    工业纺织:永定河岸边的蒸汽纺纱厂和飞梭织布厂,数量上暂时没有多大变动,依旧保持在五十家左右。

    但是除了飞梭织布厂,已经实现了全面蒸汽化,另外新增了二十七家蒸汽梳棉厂,十几位在各县有名望的乡绅转化为实业家。

    最大的成果,便是纺织体系终于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问题:

    1、因为熟工的严重缺少,蒸汽纺纱厂的扩张达到了极限。

    2、梳棉厂和纺纱厂实现了蒸汽化生产,织布机还是人力的方式,导致了棉纱的产量过剩,织布机急需实现蒸汽化。

    崇祯七年的计划:

    1、解决熟工问题。

    2、由蒸汽动力带动的动力织机,要在崇祯七年实现发明,并且可以投入生产。

    工业机械:四大工业母机之一的蒸汽锤研制成功,机械锯床、碾机、破碎机相继发明,机械钻床也已经研制成功。

    问题:

    1、四大工业母机还剩下三种没有发明,需要尽快发明,提高蒸汽机械的产量。

    2、煤炭和钢铁还是毫无进展,导致蒸汽机械的价钱偏高。

    崇祯七年的计划:

    1、四大工业母机最少再发明一种。

    2、想尽办法也要招纳一名世界级天才,对于煤炭或者钢铁进行研究。

    教育:京师大学堂超额实现了三百人计划,各县新式学堂实现了千人计划,松江府建立了一处北洋水师学堂。

    问题:

    1、顺天府因为背靠京师这座人才济济的大都会,挖掘了三百名数理化天才学子,但是人才潜力已经用尽。

    崇祯七年的计划:

    1、北直隶北方五个州府,实现新式学堂的建立。

    2、北直隶南方的州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新式学堂的侵蚀。

    矿业:矿石产业初步实现了蒸汽化生产,建立了一条高效生产体系。

    问题:

    1、煤炭和钢铁的问题,同样是毫无进展,已经严重阻碍了蒸汽化进程。

    崇祯七年的计划:

    1、煤炭和钢铁一定要有一样实现零突破。
1...114115116117118...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