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旅人号武装商船在莫桑比克岛附近海域失踪的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虽然有人声称在东岸人的港口内看到过这艘已经被改装过的船只,但终究没有被证实。因此,为了避免更多的船只无故失踪事件,和东岸人缓和关系难道不好吗?要知道,现在东印度公司的大部分精力被拖在了应付马打蓝王国柔佛苏丹国以及锡兰岛这里。在东岸人没触及到东印度公司核心利益的情况下,没必要再招惹他们,这从财务角度来讲这很不划算。
目前委员会里也就只有总督范迪门先生一人极力主张消灭或遏制东岸人在印度洋以及远东的海上和陆上势力,无奈其他绅士们并不愿意在这种事情上配合总督大人,那帮钻到钱眼里的家伙只会拿着账本提醒总督大人,他们已经在马打蓝王国柔佛苏丹国锡兰岛以及班达群岛一些新征服的岛屿上花费了太多的资金,这个时候他们不建议发起任何针对东岸人的敌对行动。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损坏公司的商业利益。
上帝从没想过让他的信徒们一直如意下去。弗里斯船长心里叹了口气,然后说道:既然如此,我同意退出贵国的领海范围,只是贵国的管辖海域范围到底是多少
一炮之地!胡安少尉第一时间回答道,想了想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但同时我国在此也享有特殊利益,不欢迎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前来进行贸易或定居。
但我主张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片海域——唔。你们称做鄂霍茨克海——享有自由通航权。同时你们也不能阻止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附近进行探险活动,探险所得收益归荷兰东印度公司支配。你知道的,我们正在寻找金银岛。弗里斯船长作为第一个登上择捉岛的欧洲人,他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弗里斯海峡以及这片海域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因此出言争取利益。
很遗憾,你的要求不被许可。胡安少尉拦住了准备抗议的弗里斯船长的话头,说道:但你可以保留申诉的全力。具体操作是你通过贵国在巴达维亚的东印度事务管理委员会向贵公司提出申诉请求。然后贵公司可以在每年一度的好望堡商谈中提出,我方会对此进行评估。但现在,很遗憾,你的要求不被许可。
弗里斯船长沉默了。东岸人在这里至少有三艘船,除了那艘基本没什么火力的笛型船(装备4门火炮)外,这两艘船据他观察得到的信息来看每艘船至少装备了10门火炮,其中有些炮的口径还相当不小,这个万一发生冲突的话自己这方恐怕占不了什么便宜。要知道。自己这边两艘武装商船,卡斯特利库号拥有12门火炮,但其中大半是小口径的8磅炮;而布雷根斯号则有10门火炮,除了两门12磅火炮外,其余基本都是6磅8磅的货色。火炮数量差不多,但平均口径不如人家,再加上人家的船速相当快。打起来真占不到优势啊,多半还可能会吃些亏。
想到这里,弗里斯船长决定先退让一步,尽力克制住冲突再说。反正对方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这里巡逻。自己总能找到机会窥视这里的。因此,他很快便说道:正如您所说的,我会要求公司向贵方申诉的,因为这不合理。
胡安少尉点了点头,然后向弗里斯船长叮嘱道:那么,现在就请贵方退出这片海域吧,希望我不会再在这里看到你。再见了,弗里斯船长,你可以继续去寻找你的金银岛,祝你好运。说完,他与随从顺着卡斯特利库号的舷梯下到了交通艇上,然后顺着起伏的波涛,朝自己的船只而去。
船长?因为愤怒脸色仍旧有些潮红的水手长上前一步,轻声说道:我们应该送这些异端进大海喂鲸鱼,他们就是一群懦夫,愚蠢的懦夫!我们可以取得胜利!
弗里斯船长又定定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身走上了舰桥,开始发布命令:转向东偏南,我们离开这片海域。这里整年刮着北风,海面上还有着碎冰,除了一些野蛮的土著以外便只有鹿群可能还有些价值了。好了,至少我们已经证实了他们确实在阿尼瓦湾内修建了稳定的据点,那么我想我们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范迪门总督大人或者东印度事务委员会的诸位先生们想要有什么想法的话那就请他们另派船队过来,至少凭借我们这两艘船的实力是无法在正面的交锋中取胜的。
船长,您是说我们下次前来的时候就会有大舰队了吗?足以消灭这些异端船只的大舰队?上帝,我打赌他们肯定已经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不然他们怎么会有那种奇怪的喷着黑烟的怪船,而且还跑得那么快!可怕的异端!水手长仍在喋喋不休地说着。
弗里斯船长没再打理废话连篇的水手长,而是走回了舰桥,举起望远镜观察东岸人的那两艘船。20多分钟后,乘坐交通艇的胡安少尉返回了他的船只,然后两艘船划了一个极小的半径,轻盈地朝北方而去。他们甚至连帆都没张几面,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轻易转向成功了,让弗里斯船长等人看得目瞪口呆。
那是异教徒的魔法么?弗里斯船长一边的胸口划着十字,一边喃喃说道。
卡斯特利库号与布雷根斯号武装商船在笨拙地转向后(相对于东岸机帆船),朝东南方航行而去。当再次穿越弗里斯海峡时,船长决定登上国会之地(择捉岛)进行一番简单的考察。不料当他们一无所获地从岛上撤退时,海面上突然起了大雾。这在择捉岛海域本是非常寻常的天气现象,因为这里冷暖海流交汇,气候极其多变,大雾更是司空见惯。
水手们建议在这里休整一两天,以等待好天气的到来。不过弗里斯船长考虑到他还有一个探索金银岛的次要任务在身,因此坚持现在就驾船南下进行探索。水手们虽然很不满意,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依然执行了他的命令。
就这样,这两艘幸运或者不幸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武装商船一路磕磕绊绊地向南,绕过了他们臆想中的亚洲大陆东北角(北海道岛),然后又在一场狂风中穿越了津轻海峡,进入到了日本海。进入日本海后,他们沿着海岸前行,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这里似乎是朝鲜东海岸。
不过这片海域虽然陌生,但弗里斯船长等人并不感到如何害怕,因为这可比探索一片陌生的海域安全多了。再加上这片海域的海盗数量稀少,而且也完全无法对他们造成威胁,弗里斯船长实在想不起自己有需要担心的理由。不过在这之前,他还需要解决一点小麻烦,那就是在之前的那场大风中自己船队的两艘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卡斯特利库号的船板一直在漏水,目前只能用帆布勉强堵着,水手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排水,疲于奔命,因此他们急需靠岸修理。
1645年4月20日,两艘荷兰武装商船突然驶入了朝鲜东部港口元山津,然后弗里斯船长带着几名随从打着白旗上岸。这个港口几年前曾经惨遭东岸人勒索与抢劫,当地居民们记忆犹新,在这之后本地特地增加了驻军。此时朝鲜军官们在看到几名红毛大摇大摆地上岸后,立刻组织士兵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地将弗里斯船长等人抓了起来。
这个时候弗里斯船长依稀记起了前年同样上岸后被日本人抓走的布雷根斯号前任船长,他一边咒骂这些野蛮人一边大声争辩,但没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他和他的随从很快被人绑得严严实实,他们的下一个旅途目的地将是朝鲜王京甚至是大清的北京。
第二百十五章 热带沃土(一)
1645年3月中旬,新华港,暴雨如注。
最后一批运输东方移民的船只刚刚离港,五艘飞毛腿级大飞剪运输船补给完毕刚刚离开,顺着莫桑比克暖流与西北风,顺风顺水地往本土而去,当然,他们中途会在南非河中港短暂休息一下。五艘船除了带走了上个运输季(164344运输季)最后一批约两千名待运明国移民外,还有大批新华夏地区的热带特产:剑麻椰子硬木煤炭(将在塔城港装运)蜂蜜驼峰牛等农牧产品或矿产品。
而当初他们从本土驶来时,满载的却是布匹皮具机械设备金属工具武器弹药等工业制成品。甚至于一些原产于新华夏的紫檀红檀乌木之类的珍贵木材被运回本土后,又以高级家具乐器马车车体长矛杆等制成品的形式返销了回来。为此,本地的居民们支付了不菲的费用,而这也是目前正在本土活动的新华夏开拓队队长史钦杰极为不满的地方:新华夏实在太缺乏各类技术人才了,发展得实在太过于滞后了。
不过先不谈本土如今各类人才也相当紧缺,毕竟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单就说新华夏这个东岸共和国最大的优质硬木产地居然连像样的木匠都没几个,这就让人无法理解和忍受了。为此,史钦杰在去中央跑项目前,曾经暗地里授意新近代理新华港镇长的前海军中士凯尔想办法从明朝移民中截留一部分技术人才。这批人中有相当部分是当初郭升整体迁移过来的禹城商河两县的县民,既然是整个县城的人口都被弄过来了。那么其中各行各业的人才自然不少。
为此。对史钦杰的交待深以为然的凯尔也在本地暗自找了一帮人。让他们趁从澳洲运过来的移民在港内等船兼修养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如感情拉拢欺骗恐吓利诱等将移民中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截留下来。而截留的理由无非就是身体状况太差,不适宜远航,而那些负责运送移民的船长们自然也不会在这件事上特别针对他们,因此基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了。反正回到本土后自有民政部和新华夏开拓队打官司,关他们屁事啊!
不过终究是对本土依赖太大,凯尔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他只是集中拉拢截留了一批新华夏地区急需的木匠医生以及一些年纪偏大的老农。木匠自然是要被分配到本地的木材加工厂内工作了。史钦杰早就想扩大木材加工厂的规模,并使其逐步能够生产一些本地的日常消费品,如木碗筷子乐器马车等等。这些东西现在本地不是不能生产,而是产量严重不足,成本也很高昂。本地目前只有寥寥几个技师能够生产这些高级制品,木材加工厂内占多数的学徒工们目前还真就只能干干一些处理原木之类的粗活。
有了这些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明朝木工后,再加上他们带的徒弟,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将新华夏的木材加工业发展起来。在史钦杰的眼中,优质木材资源丰富到爆的新华夏地区居然还要从本土大量进口木制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也是他所无法接受的事情。等到本地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渐走上正轨后。他是很有信心扭转新华夏目前不正常的进口局面的。到了那时候,新华夏将会向本土出口大量红木家具高级乐器之类的木制品,以赚取其中的高额利润。
除了木匠外,新华夏地区对经验丰富的农民的需求也非常大。这些人一般年纪已经不小,从黑水地区经澳洲抵达新华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将他们留在此地倒也说得过去。如今新华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以来并不怎样,每年产出的粮食也就刚刚够本地(新华港和塔城港)消费,并略有一些盈余出口到澳洲地区。
粮食种类以易生长产量高的深根作物玉米和红薯为主,盖因此地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淋溶作用比较旺盛,因此多较为贫瘠的砖红壤。其实砖红壤也不是一点营养都没有,它主要是表层土壤的养分被雨水大量带走,因此显得较为贫瘠。不过其中层和下层土壤的养分却较为丰富,甚至一些表层土壤的养分也被雨水冲刷到了下面,因此,新华夏殖民地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深根作物玉米和红薯,以尽量削减淋溶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老是这样显然也不行,毕竟玉米和红薯这种农作物营养不够丰富,对人体生长尤其是身高方面有一定的负作用。君不见清末中国人的身高普遍偏矮,其中未必就没有红薯的一番功劳。因此,本地的主政官员们一直在想办法种植一些其他的作物,以改善本地的粮食结构,免得经常占用宝贵的运力资源从南非甚至奥斯曼帝国进口小麦。而考虑到本地湿热的气候以及丰富的降水,史钦杰等人初步将水稻种植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农业项目加以推广。
说实话,新华港附近的条件并不是太适合水稻种植。马达加斯加最好的水稻种植区还是位于岛中部的中央高原地区,那里气候相对凉爽,土地较为肥沃,降水也不差,如果好好开发的话绝对是一个大粮仓。不过那里目前还是麦利那人的地盘,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数个封建王国,彼此征战不休,其中最为强大的一个王国已经快要吞并整个地区了。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东岸人能够觊觎的。而且,因为东岸人占据了他们原本窥视的塔城港地区,因此双方之间的关系一直也不是很和睦,想要与他们贸易购买一些水稻也不是很现实。更何况史钦杰相当怀疑以中央高原地区不时发生战争的局面以及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他们到底有没有余粮还不好说呢。
因此,万事还是要靠自己。这次史钦杰将地点选在了与新华港只隔着一条水道的西半岛,即后世安齐拉纳纳市机场所在的半岛。目前这个半岛上的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然后清理出了大片的空地,其面向新华港的一侧还修建了一个小型的码头,能够停靠一些吨位不大的渔船或小火轮。岛上前几年的时候建了一个火药厂,有工人不到百人,分为养猪车间与配药车间两部分。其中养猪车间目前拥有数百头肥猪,每天产量大量的粪便,这些粪便与从新华港内用渔船运送过去的许多牛羊粪便一起,作为配药车间硝田的生产原料,产量倒也相当不错,最早远东地区使用的火药就是从这里运送过去的。
现在史钦杰想在这里开辟一些水稻种植区。为什么选这里呢,主要还是这里的土地相较于新华港那边略微肥沃一些,再一个这里农家肥较多(附近就是养猪场),能够给贫瘠的砖红壤增添一些肥力,在降水较少的旱季还是能给土壤质地以极大改善的。
不过目前这些水稻种植区的面积史钦杰并没有打算弄多大,因为水稻的特性,很容易孳生大量的蚊虫,给种植水稻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要知道,现阶段新华港的卫生条件已经改善了那么多,每年的人口死亡率依然在10左右徘徊。要不是本土时不时地迁移一些居民过来的话,新华港与塔城两地的人口这些年来一定是呈负增长状态的。
当年郑家开拓台湾,移民年死亡率达到令人震惊的30,从大陆福建地区好不容易弄过去的移民基本三年就死掉大半,就连郑成功本人都死于疟疾,而这也是郑家势力始终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所在。而到了后世日据时期,在日本人投入了大量力量改造环境提倡卫生的生活习惯后,台湾的年死亡率很多年份仍然保持在10左右,疟疾在这其中功不可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热带地区,在这个年代实在是人间地狱啊!而这么高死亡率的最大致命因素就是疾病,其中主要是指靠蚊子传播的疟疾。
受限于药物的稀缺,目前新华夏地区除官员技术人员军人之外的广大群体依旧无法覆盖进宝贵的金鸡纳树皮粉的治疗范围内。大部分人得了令人谈之色变的疟疾后依旧只能自生自灭,运气好的也许病情能够缓解,但大部分人是不够这么幸运的,他们只能在痛苦中哀嚎着死去。也许只有等到国内平安县以北附近山区种植的那些金鸡纳树种群扩大后,他们才能够有机会得到治疗,至少目前宝贵的药物只能优先治疗官员技术员和军人,其他不够格的人即便把全部身家都捐献出来也得不到这种救命的药物。
因此,在西乡(即新华港以西半岛)地区,种植水稻的居民们必须严格注意防护措施。同时,稻田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死水潭之类也必须被填平,以尽量减少携带疟原虫的蚊子的繁殖。同时,稻田内也将放养一些淡水鱼类。这些鱼将以蚊子的幼虫孑孓为食物,能够有效地减缓稻田区域内蚊虫的繁殖速度,同时也能够给农民们增加一些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而从山东弄过来的老农,虽然基本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但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他们总比那些啥都没做过的愣头青强吧,因此被截留下来了很多。
第二百十六章 热带沃土(二)
除了木匠和老农这两类人之外,新华夏人最在意的自然是那些来自大明的中医了。
热带地区的环境是恶劣的,新华夏地区的居民们除了头号杀手疟疾外,还面临着伤寒鼠疫痢疾感冒等疾病的折磨,年死亡率高达10,是海外殖民地(南非新华夏黑水三大地区)中居民死亡率最高的地方。要不是这里的土地实在富饶无比,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说实话恐怕执委会都不太愿意开发这种热带殖民地。
后世荷兰人开发印尼英国人开发马来地区法国人开发赤道非洲日本人开发台湾和新几内亚,无一不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病减员数量甚至大到难以令人承受。这还是在医疗卫生条件良好的19世20世纪初了,可想而知在医疗一片空白的17世纪,这种开发热地地区的行动会造成多大的减员。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目前新华港和塔城两地三千余正式居民年死亡率控制在10,东岸人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按照正常情况,外来人口的死亡率应当在2030之间,因为他们没有当地居民长期居住下来身体内自然形成的对一些热带疾病的抵抗力。
因此,可想而知新华夏殖民地对医生的渴求程度。以前东岸人招募的移民多为流民出身,其中有技能的本就不多,是医生的更是少之又少,仅有的几个还被本土拉走了。这次史钦杰等人是怎么也得留下几个了,为此哪怕跟民政部打官司打到执委会去也在所不惜。
这批禹城县的移民中只有两名医生。一位四十多岁的经验丰富的中医以及他年轻的徒弟。唔。他药铺里的两个伙计不知道应不应该算上,姑且也算上吧。那么,也就是他们总共截到了四名医务人员。天可怜见,这可是新华夏殖民地第一批正式医生。
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就传遍了全城。已经在新华港内坐堂出诊了一段时间的老中医被兴奋的居民们抬到了广场上,来自爱尔兰的农夫来自普罗旺斯的果农来自南俄平原的哥萨克,以及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来自大明山东的移民,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宣泄着自己的快乐情绪。大家分享着产自后山的荔枝(三年前通过葡萄牙人引栽)分享着海湾内小岛上出产的优质蜂蜜分享港口内采摘的新鲜椰子分享着海湾内刚刚捕捞上来的大个龙虾,即便是情绪内敛的明朝移民也一个个都笑容满面的。
身材高大的裴索宁关上了窗子。将广场上喧嚣的声音挡在外面。窗子被关上后,清爽的海风没法再吹进来,屋内的空气顿时显得有些湿热起来。现在的新华夏正是热季与凉季交替的时节,即便是在凉爽适宜的新华港,这会的夜间温度依然达到了二十三四度之多。听起来温度不高,但你若考虑上此地超高的空气湿度后,便不会再这么乐观了,这里终究是热带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热带。
先生,我想这种药物是真的有效的。已经正式更名为麦金莱的前爱尔兰农夫夏尔麦金莱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用略显激动的声音朝裴索宁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