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裴索宁是动植物学家蒙虎的学生。原名佩索宁,来自芬兰。是参与新华堡筹建的第一批元老了。目前担任史钦杰的助理,不过他日常只有一部分精力放在政务上,其他时间他都奉史钦杰之命在干另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寻找另一种能对疟疾有良好治疗效果的药物。
裴索宁对此是深以为然,这件事的紧迫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比一些发展工业的项目还要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本地居民们的生命安全,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被蚊子咬着。咬着了你就有差不多1的几率得疟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这些外来者对这种病基本都没什么抵抗力,得病的几率很高的。如果得病后24小时内(此时体内产生的抗体最多),这个人还没能抵抗住疟疾的爆发的话,那么就可以宣告这个人的死刑了。在盛行恶性疟疾的新华夏地区,这个人可活不了几天。就算他运气爆棚或者体质逆天,当时扛过去了,以后还会面临着复发的威胁,简直就是缠绕一生的噩梦。
去年的时候,裴索宁就从投靠东岸共和国的一些本地土著的口中得知,在南方的丛林中,生长很多种植物,或多或少都有些抵抗或抑制疟疾的效果,当地人千百年来一直在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裴索宁对这个情况非常重视,他很快在新华港内招募了三个助手,和他一起深入南方的丛林内采样进行研究。
新华港南方的很大一片山区丛林由成立没多久的岛屿八旗控制着,这些人依靠着东岸人的帮助,不断抵抗着敌对部落乃至中央高原上的封建王国的侵袭。因此,当裴索宁等人要求他们协助采样进行研究的时候,这些人并没有拒绝。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裴索宁经常带着助手们深入岛屿八旗在南方丛林内的驻地,采样然后回到城市里给病人进行医治,以观看效果如何,如此周而复始。他一共前后试验过数百种据说有效的植物当地人常喝的治疟疾药茶甚至一些巫术仪式上出现的所谓药物。最后他遴选出了229种据他和助手们长期观察并认为至少有那么一点效果的抗疟疾植物,而其中一种植物的疗效似乎都要比其他的高出那么一大截。
按照本土曾经来讲过课的一位医生说,这种植物只能作用于疟疾肝细胞前期,对处于血液期的疟疾并不起作用,因此可以判断,这种植物只能对刚刚得病的疟疾病人起作用。虽然有些局限,但这已经是巨大的突破了,因为这意味着相当的人有可能被挽回一命了。
这种植物在南方的丛林里很多,裴索宁曾经按照蒙虎编纂的一份不完整的动植物名录,觉得这种植物应该被划分为防己科的马钱藤属(strychnop私sthouar私i)。当地人将这种植物的树皮磨碎后制成煎剂服用,有时候还会配合着他们自制的抗疟茶,有一定的效果。裴索宁等人曾经拿这种药物给病人进行过试验,结果三个病人在服用煎剂后确实有一个活了下来,并且似乎痊愈了,至今未曾复发。
由于担心这次是偶然事件,裴索宁等人后来又深入丛林采集了相当部分的材料,同时也从当地人那里将那些抗疟茶学了过来,经过多批次试验后(本地从来不缺疟疾病人),裴索宁等人发现这种药物真的是有一定效果的。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发病早期的疟疾病人,效果还比较突出。总得说来,这种药物对疟疾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如果再配以其他的治疗手段,病人的身体素质再强一些的话,说不定就能够治愈了,比例大概为五分之一多一点。
而且这种药物虽然疗效没金鸡纳树皮粉那么逆天,但一旦经其治愈,则一般很难复发。因为人一次被携带疟原虫的蚊虫叮咬后,体内很可能存有几十只疟原虫,金鸡纳树皮粉一次并不能将其全部杀死,所以导致病人治愈后还经常复发。不过这种药物抑制的是疟原虫的早期发育,一旦配合其他药茶植物根茎之类的药物将疟疾治愈,则将很难复发。因此,这种药物其作用还是不容低估的。
感谢新华夏岛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动植物环境,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封闭大陆,很多大陆上才有的病虫害这里都没有。同时这里却还生长着能够对抗疟疾这种邪恶疾病的药物,不得不说,真神对片土地真是太过于厚爱了。裴索宁不像麦金莱那么激动,但他的声音也有些激昂。
也许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裴索宁略微平缓了下自己的心情,然后说道:这种药物应当配合抗疟药茶一起煎服,效果会大大增加,但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治愈。对本地土著的效果会强一些,对外来者则会差很多,不过这仍然是一种极为优秀的药物,至少它能够挽救2030的疟疾病人的生命,这对新华夏殖民地的开拓是一个巨大的功劳。
这种药物该如何命名?麦金莱手里拿着一包煎剂,下意识地问道。
我们前后共进行过108次试验,还永远地失去了两位朋友,就叫108号药物吧。裴索宁简单地答道,药物专利的50权益归赞助我们的新华夏开拓队所有,30权益归提供试验器材场地的新华港卫生院所有,另外20归你我以及参与此事的另外两位朋友所有。虽然他们已经因为种种原因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直系继承人有权享有这个权益。关于这点,我会向史队长做出说明,他会认可的。
第二百十七章 热带沃土(三)
已经是热季(雨季)末期了,因此暴雨在第二天清晨就已经停止了,外面空气一片清新。
麦金莱的明人妻子已经将早餐做好,主食是玉米粥,配菜是油炸花生米,另外还有一个荷包蛋。麦金莱三下五去二地将早餐吃完,扭头看了看门口,他两岁的大儿子正坐在那里玩泥巴。这是他的大儿子,同时也是唯一的儿子。在两个月前,他出生没多久的小儿子不幸因病去世,这令他很是伤心,同时也对大儿子更加疼爱。
花生米又涨价了,鸡蛋也涨了。他的妻子开始抱怨了起来,那些贪婪的小贩每来一次涨一次价,真是坏透了。不但这些涨了,芒果香蕉也涨了,还涨得很厉害。你们官府就不管一管?
麦金莱现在已经不在招待所上班了,他经裴索宁介绍,在农技站里混了个科员。至于说为什么不去卫生所里干事,毕竟他还参与了抗疟药物的研发么。不过自家人知自家事,麦金莱农民出身,干过水手当过海盗也为了糊口下过煤矿挖过煤,他觉得自己实在不是搞医学的料子,因此婉拒了卫生所的差事,转而央求裴索宁讨了个农技站的差事,目前负责新华镇西乡两个地区的热带经济作物引种工作——当然他还是打下手的。
我是农技站的人,管不了经济工作。麦金莱不耐烦地回了句,然后让妻子将自己的白衬衫拿过来,他今天有一个重要会议要参加,因此准备穿上正装。妻子很快给他拿来了所谓的正装,那就是一件白色棉布衬衫,以及一条黑色亚麻布裤子。麦金莱穿上后很快就离开了家,然后就朝城里的镇政府而去。
当他赶到镇政府会议室的时候,政府各部门的人基本都到齐了。当然,这所谓的到齐是单纯指民政系统的人。诸如司法警察军队等系统以及东非运输公司新华造船厂之类的大型国企的干部们并没有到场,因此这只是一次单纯的民政工作会议而已。
主持会议的是代理镇长的原镇长助理凯尔。凯尔海军出身,不过人比较勤快,平时喜欢学习,因此颇得史钦杰的看重。此次史钦杰回本土活动,走之前就明确交代由凯尔代理镇长职务,主持民政工作。让一帮子原本和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羡慕不已。
今天召开会议主要是想讨论一下近期的物价上涨问题。麦金莱坐下来没多久,正和邻座打招呼呢,上头就传来了凯尔的声音。于是他们便停止了交谈,开始开会。
据统计,各种商品的物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普通居民最关心的生活必需品如高粱小麦棉布牛肉棕榈油等商品的价格比较稳定。涨幅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储备物资库新华分库的统筹调节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凯尔朗声说道。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年近三十的他也算是一个比较老练的官僚了,因此主持起这种会议来驾轻就熟。
台下的麦金莱听到凯尔的一番话则略有些惊讶。据他所知,这个凯尔可是一个坚定的经济自由主义分子,这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老上司史钦杰本人就深信自由主义经济。因此。他一直是十分反感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眼下他竟然也肯定起了物资库调节控制物价方面的作用,这还是令麦金莱感到有些惊讶的。
由于新华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超高的死亡率,养成了本地居民们较高的消费**,甚至于那些习惯了节俭的明人由于环境和风气的双重作用,消费次数虽然不如那些爱尔兰人法兰西人或者鞑靼人,但也相当可观了。毕竟在这个地方,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刻会不会突然得病死去。因此各类消费品的需求一直比较旺盛。
这些生活必需品之所以没怎么涨价,其实也不能一刀切。其中,高粱棉布等商品是由南非河中港输送到这边来的,由归属于物资库的国营商店统一平价出售,因此价格低廉,且常年没什么变动,这主要还是当地的国营大农场奴役黑人奴隶得来的成果。
另外。小麦部分由南非提供,部分则通过奥斯曼帝国的苏伊士港进口,国营商店将小麦批发给一些小贩,小贩们再走村串巷地贩卖到各个村庄林场工厂家属区等处。赚一些差价。当然了,一旦物价上涨到某个限度,国营商店也会主动抛售一些小麦出来平抑物价。
与小麦同理,牛肉也一样。由于本地驼峰牛种群数量还不够大,而民众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肉联厂每日屠宰的那点可怜兮兮的牛肉都供不应求。为此,史钦杰当初和对岸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商议了一番,决定从他们那里引进一些牲畜,不过屠宰必须在东岸指定的地点(新华港肉联厂)内屠宰。自从引进了莫桑比克牛肉后,供需矛盾才得到了缓解。
不过东岸人也在努力寻求自给,毕竟马达加斯加岛后世可是号称驼峰牛之国,全国一千多万头驼峰牛,说明这里的环境还是非常适合养这种牛的。只不过目前种群数量还小,每天屠宰的数量远远不够本地两千五百多名居民和近两千名南非劳务工的消费需求。
至于有人提议的去土著手里抢,很快就被史钦杰否决了。那些土著自己还战争不断,即便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那些投靠了东岸人的岛屿八旗部落,民生也是凋敝得很。因此,靠抢掠这一条是没有前途了,那么只能自己建设,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暂时便从莫桑比克进口一部分解决需求。同时这也密切了和葡属东非殖民地的经济联系,对双方的关系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此外,莫桑比克的葡萄牙庄园主——赞比西主妇们还向东岸大量出口棕榈油,这又是一种大宗消费品,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国家物资储备库同样大规模囤积,操作方式一如小麦和牛肉。
综上所述,被列入生活必需品的高粱小麦棉布牛肉食盐棕榈油煤炭等商品的价格基本上被很好地管控住了,这就确保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会下降太多。
奢侈消费品如茶叶胡椒高级皮鞋高档家具酒类瓷器等的价格上涨较快,其中某些商品的价格甚至翻了一倍都不止。以从镇海港出口的红酒为例,根据海关统计,平均到港价格为每瓶6元左右,不过最终市场销售价往往在1012元之间徘徊,几近翻了一倍。原因是什么?凯尔翻着手头的材料,抬头问道。
不待别人回答,他很快又埋下头自问自答道:根据海关工商所税务所财政所和西北垦殖银行新华分行的数据来看,近一年来新华港市面上的通货(即银币,东岸元)数量增长较快,这得益于我们新华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前年开始,煤炭硬木剑麻椰子的出口量几乎一年翻一番,产生了大量的利润。另外,随着与附近的葡属东非奥斯曼帝国以及波斯的商贸往来日益密切,一些外国商人涌入本镇,他们同样带来了大量的金银通货,同时也增加了消费需求。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本地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物价快速上涨,使经济秩序有些紊乱。也就是说,问题的根源在于市面上短时间内涌入了太多的通货,而我们的商品数量却没能快速增加,这些都导致了物价的快速上涨。
虽说新华夏大部分出口的商品都是由国营的物资库与本土之间进行交易的,不过随着产量与利润的大幅度增加,工人们的奖金福利也有所增长。有了钱自然就会想要消费,特别是在新华夏这种环境特殊的地方,人们的消费**普遍较高,但商品的供给却没有及时跟上,那么物价上涨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也就是说,虽然工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他们兜里的那些硬币的实际购买力却是下降了。本地区经济大发展,但他们却没有分享到足够的经济发展的好处,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
其实,这些奢侈品涨价,普通老百姓们并不会太过关心。他们顶多表示一下惊叹,哇,红酒12元每瓶了!但你基本不用指望月收入普遍在46元的他们会经常消费红酒,这不现实。因此,试图调整奢侈品的物价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它的受众面并不广,抱怨的大多是一些工厂的高级技术人员政府中高级官员军官种植经济作物的富裕农民等。至于普通的老百姓,谁关心你红酒或者茶叶是什么价格啊?反正我又不买!
生活必需品价格管控,奢侈品大多数人接触不到,其实老百姓怨声最大的还是那些普通消费品,如:芒果香蕉牛奶鸡蛋糖奶油干酪烟丝海产品普通家具普通皮具等。这里面绝大部分需要进口,国际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囤积居奇任何一种可能都会引起国内的最终零售价格的变动。如何管控住这些商品的价格,才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地方。
第二百十八章 热带沃土(四)
虽然新华夏殖民地的居民们收入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们在消费完生活必须品之外,还是会不时消费一些这类普通消费品的。以一名月收入5元的普通造船工人为例,年收入为60元,假设他一家四口(夫妻俩加两个小孩),每年花费在高粱小麦这些食品上面的花费就要30余元。如果再加上棉布食盐棕榈油蜂窝煤等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隔三差五地再买点牛肉,这工资基本就剩不下来了,甚至可能还不够。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窘迫。因为他的妻子多半也会工作,虽然工资没他这么高,但每月有个34元的收入却也不是什么难事。那样他们每年就会额外多出40元的现金,由于现在政府已经不再向本地居民们新增出售土地,因此他们这40元也就只能拿来消费了。他们可能会选择购买牲畜家具,也可能选择翻新房屋,当然更多的还是用来消费那些诸如热带水果奶制品烟丝糖酒之类的商品。
如果这些商品价格大幅度攀升,从而导致他们的实际购买力缩水的话,那么他们的满意度显然会下降。其实,严格来说,莫桑比克的赞比西主妇们出售到东岸的如芒果香蕉糖奶油烟丝腰果鸡蛋之类的商品价格虽然略有上涨,但整体趋势仍然是很平稳的。不过在国营商店以一个很少变动的固定价格批发给小贩们后,最终零售价却经历了暴涨,很多商品如糖烟丝鸡蛋的价格更是直接暴涨50以上。令人咋舌。
造成这种事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供小于求。商品供应不足。即市面上流通的通货多了,但消费品的供应量没有增加,再加上外来商人携带的资金涌入,慢慢地就在本地造成了通货膨胀。而且,从长远来看,本地经济发展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趋势可能就会越深。
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还是靠增加商品供给,但说实话这很难。而且也需要时间。海对面的那帮葡萄牙人的反应速度生活节奏都是超慢的,哪怕东岸人这边要求他们增大商品供应量哪怕有大把的商机在等着他们,他们仍旧是那么慢悠悠地按部就班扩产,能把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东岸人急死。
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增加货物的有效供给量。那么就得想办法减少市面上的通货数量,即把这些钱引导着投资到别的方面去。就像史队长说的那样,我们买牛肉吃叫生活消费,但还有一种消费叫生产消费,我们可以把资金引导到这个方面嘛。凯尔看了看会场上稀稀拉拉坐着的二三十人,继续说道:史队长走之前曾经有过一揽子计划,主要计划有三。
其一。就是在现有规模上继续扩大剑麻种植园的规模。政府将在西乡新辟大片土地,用于种植剑麻。土地由当地乡政府组织人手平整好,然后出租给广大种植户,这应当能够吸纳大量的资金。
新华夏地区目前的剑麻产量不算很大,毕竟这玩意儿的生长周期很长,要两三年后才能进行第一次叶片采摘,而等到能够大量采摘的时候已经过去六七年了。再加上这种原产于中美洲的热带植物本地原本就不多,种植面积扩大得又不够,因此产量一直不算很大。
不过其需求在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内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由于这种植物的纤维拉力强柔韧性高耐腐蚀,因此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其应用范围都很广。目前国内需求最大的客户就是海军(军用缆绳),另外还有陆军用绳工业用绳什么的。而随着远东黑水地区捕鱼业的大发展,对这种优质渔网原料的需求也渐渐大了起来,因此新华夏地区的剑麻种植行情确实被很多人所看好。
将大量资金吸纳进剑麻种植这种投资周期长,但回报率还算不错的产业中,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一方面能增加投资人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吸纳了大量的资金,给政府留出时间发展各项产业平抑物价。而且由于马达加斯加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很多大陆上常见的生物病虫害这里都没有,因此这就为大规模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世人们将这个世界第四大岛称做一片封闭的大陆,不是没有道理的。独特的气候独特的动植物种类以及病虫害的稀少,对农业方面来说价值是巨大的。
其二,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穆斯塔法帕夏倒台后,原本被关闭的咖啡馆由于新军势力大盛再度复活,目前有蔓延全国之势。霍尔尼西安家族也向我们询问能否大量出口咖啡豆到苏伊士港,这又是一笔好生意。我们研究后认为可以组织人手进行大规模种植,奥斯曼帝国乃至伊斯兰世界对咖啡豆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而本地气候又非常适宜种植这种作物。今年年初的时候,圣玛丽岛上的部分欧洲海盗及其后裔们已经开始在尝试种植这种经济作物了,相信我们一旦把产量提起来,并打出名气,肯定能够俘获那些穆斯林的心,这也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产业。
凯尔的这话倒是真的说进了麦金莱的内心之中。圣玛丽岛他也去过一次,那次是作为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乘坐海军船只过去的,停靠在被海盗们成为老窝的港口内。话说圣玛丽岛上的海盗们与东岸人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需要东岸提供的各类商品,从生活用品到武器弹药,应有尽有。甚至一些受伤的海盗还可以到东岸人的城镇内接受简单的治疗修养,这是他们在别的地方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待遇。而他们所需要做到的仅仅是不准袭击东岸人的船只(也包括与东岸进行贸易的他国船只),海盗们对此欣然接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