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现在已经是崇祯元年的十二月底了,再有一个多月,逆子就该降世啦!崇祯皇帝却一直野在外面不回,周皇后能不着急吗?
祖宽一头说,一头转身冲着个跟着自己,一样长得五大三粗的祖可法吼道:“老五,俺去接驾,你受累,跑一趟皇城,向娘娘报喜去!”
祖可法却摇摇头,道:“老六,你去皇城报信吧......俺去迎一下万岁爷,顺便向他回了出使土默特川的事情。”
祖可法现在可是“外交家”了,前一阵子他又跑了趟土默特川,见了虎兔敦汗,商量了大会蒙古,共讨奴贼的事儿。
虎兔敦汗现在也恢复了一些元气,又连着击败了土默特、鄂尔多斯两个万户兵马,还从这两个万户中吸收了大批部众,扩充了之前的损失。另外,由于大明和后金在燕山地区发生了争斗,不是喀喇沁人也投到了插汉部之中。
所以现在的插汉部比大同之战前更强了一些!
而强大起来的虎兔敦汗看见后金被朱由检打败,当然起了反攻的心思,而且他都等不及捱到崇祯二年秋了——那多耽误事儿啊?
而且捱到秋天,后金和科尔沁部的战马可就养肥了!在塞外草原上机动,靠得就是马匹。一旦他们的战马养壮了,机动性将会大增。马孟山之战,很有可能变成大明、北元和后金之间的一场大决战。
可是虎兔敦汗觉着这样的大战还是没有什么把握,所以他想在崇祯元年的春天就出兵,趁着马孟山的喀喇沁部闹春荒,也趁着后金地盘上的冻土刚刚开花,到处发水,部队难于运动的机会,先打掉马孟山方面的后金军和喀喇沁部,然后再和黄台吉率领的大军决一死战。





抢救大明朝 第1776章 好你个逆子!
宣府,皇城,承运殿东暖阁。
“万岁爷,插汉部的元气并没有正真恢复。虽然插汉部吸收了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兀良哈部(兀良哈万户也是蒙古大部,兀良哈大公主只能吃下一部分)、喀喇沁部的人马,还安抚了在土默特川和东胜卫故地耕种蒙汉农民,拥有的部众可能已经过了100万!但是今年土默特川和东胜卫故地都遭了旱灾和兵灾,粮食收成起码减少了一半。而插汉部这两年有颠沛流离,不停的打仗,早就把老本都耗干净了......如果不趁着还有点力气出兵抢粮,等青黄不接的时候,只怕就要大批死人了。所以虎兔敦汗根本等不及到秋天,就想要出兵去马孟山、辽河河套和科尔沁草原上大抢一把了!”
正在揭穿林丹巴图尔这只纸老虎的正面目的,就是脸皮和城墙一样厚的“大外交家”祖可法。
别看这家伙没啥气节,但是他真懂蒙古......祖大寿的家丁中一堆的夷丁,都是蒙古人,祖可法和他们混在一起那么多年,还能不了解他们?
刚刚回到“宣府家里”的朱由检换了身道服,很随意的靠在御座上,跟前一张案几上还放了几样小食,一壶清茶。身边还坐了个挺着大肚子的蒙古女人,正兀良哈大公主,她正捧着林丹巴图尔的亲笔信在看。
“大公主,你怎么看?”朱由检瞄了兀良哈大公主一眼,“你哥就不能好好消停上几个月?”
兀良哈大公主哈哈一笑:“蒙古人嘛,没吃了就得去抢,不往东去抢,就要去陕西抢了!”
“抢陕西?他敢吗?”朱由检哼了一声,又道:“实在缺粮,朕可以借他一些,多了是没有的,但二三十万石朕还拿得出来。”
其实朱由检也缺粮,崇祯元年有许多地方遭了灾,北直隶秋收的时候又遭有不少地方过了后金兵。
不过大明朝的底子毕竟比插汉部厚,再加上朱由检从去年开始就让孙承宗的察院接了盐运衙门的差,开始逐步恢复开中法。在崇祯元年夏季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粮食走海路运到觉华岛了,所以北直隶的粮食供应不算太紧张。
而且朱由检还把宣府当成了“新家”,准备以此地为根本,北控草原,南制畿内,西联插汉,东征燕山。因此从崇祯元年秋后开始,就在宣府屯粮。到了过年的时候,已经屯了七八十万石,总算可以允一点出来给插汉部这个盟友了。
兀良哈大公主笑道:“万岁爷,粮食他肯定是要借的......要不然我哥哥也不敢在春荒的时候出兵东征啊!
我这哥哥用兵,是最喜欢投机取巧的......这次他就是想来个有粮打无粮,抢在奴贼筹集到粮食之前,就把喀喇沁部给打了!”
“奴贼在马孟山也有几千人常驻,”朱由检问,“而且奴贼还从喀喇沁人、内喀尔喀人中挑选勇士,编组了八旗蒙古,马孟山一战恐怕不好打吧?”
“陛下,”祖可法接过问题道,“所以虎兔敦汗还想问您借个几千领布面铁甲......”
“几千领?”朱由检吐了口气,笑着,“他的如意算盘还真好啊......咱们出军粮、出铁甲,他自己就出点人马。打胜了油水又大多会给他抢了去,打不胜他又是个属兔子的!”
兀良哈大公主嘻嘻一笑:“万岁爷,我那哥哥就是这样的人......您要是不乐意给粮给甲,回了他就是。”
朱由检眉头皱起,沉默了一会儿,才道:“他既然想趁着春荒打仗,那朕陪他打这一仗就是了......不过一月份来不及了,二月......二月初四后,随便哪天都可以在兴和所城会盟。朕会给虎兔敦汗准备10万石粮食,10万束草料,3000领布面甲。”
祖可法吐了口气,笑道:“万岁爷,俺明天就出关,最晚大年初五就能到土默特川了。”
朱由检笑道:“不必那么急,二月初四日前朕是不会离开宣府的。”
兀良哈大公主有点好奇:“万岁爷,二月初日前有什么要紧事情?”
“因为明年二月初四是他的生日......”
“他......是谁?”
朱由检一笑:“是朕的儿子......朱慈烺!”
兀良哈大公主闻言一愣,“万岁爷,明年二月初四的事情,您现在已经知道了?”
“当然了!”朱由检笑道,“朕的长子什么时候生,朕会不知道?”
原来是逆子要来啦!
崇祯二年二月初四就是逆子的生辰!对于这位手把手教会了他怎么当一个明君的逆子,他朱由检是又恨又爱!恨的是逆子夺了他的大权,爱的是逆子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救了大明,也救了朱由检本人。
更让朱由检喜欢的是,这个逆子还教会了自己怎么当一个比奸臣还奸,比鞑子还凶,比魏忠贤还贪的明君。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子朱慈烺就是崇祯皇帝的老师啊!
现在崇祯皇帝就好像是学渣翻身成了学霸,当然盼着老师来宣布考试了.......他得让逆子老师看看,如今朕的江山坚如磐石,谁都不能夺走!
但是朱由检还是有那么一点担心......自打天启七年八月来,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就不知道逆子还会不会和上辈子一样出生?
如果这回来的不是逆子,那可就太可惜了!
所以朱由检从崇祯元年末开始,就总是担心逆子不来了。
而崇祯二年的二月初四,终于在朱由检的期盼和担心之中到来了!
从三天前开始,朱由检已经没有心思干别的事儿了,也不管重新点集起来的帐前军的训练了,也不看内阁从北京送来的奏章、军报了,甚至连北直隶八府检地清户的进度也不问了。只是整日守着周皇后,就怕她要“早产”或“晚产”。
投胎的时辰差了,生出来的可就不是逆子了!
就这样等啊等,终于在二月初四清晨等到了周皇后出现了临产的大征兆。早就准备就绪的几个产婆立即就将周皇后扶进了早就依着朱由检的吩咐准备好的产房。
朱由检当然是不能进去的,只好和田贵妃、袁贵妃和兀良哈大公主等人在外头的屋子里焦急的等待,听着周皇后的声声叫喊和产婆们的呐喊助威......一阵阵的喊声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就在朱由检都有点埋怨逆子办事不利索的时候,一声熟悉的啼哭声音终于传了出来!
没错,朱由检心说:这就是逆子啊!
这是一个产婆已经喜气洋洋的抱着个用襁褓包起来的婴儿从产房中出来,见了朱由检就大喊道:“恭喜万岁爷,贺喜万岁爷,是一位皇子!”
“快快,抱来给朕瞧瞧!”朱由检说着话,自己就上去“抢”了。
还别说,他抱孩子的动作还很标准(上辈子儿女可过200了),把个刚刚出生却已经有一头黑发,而且正皱着眉头,一脸不高兴的朱慈烺抱在手里了——和上辈子见着的那个一模一样啊!
看见朱慈烺红扑扑的小脸蛋,再看看他那个“不高兴,别烦我”的表情,崇祯就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哈,就是你......好你个逆子!你终于出生了!”
朱慈烺大概是听见有人说自己是逆子,马上就翻脸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嗓门洪亮,中气十足!




抢救大明朝 第1777章 孙大炮
崇祯元年,二月初六,宣府皇城,承运殿。
现在的朱慈烺肯定是不高兴的!
因为他刚刚生出来,什么坏事都没干呢,就给人“逆子、逆子”的叫着,换谁都不高兴啊!
而且朱慈烺一个小婴儿,本来应该吃了就睡,睡醒就吃,这样才能茁壮成长。可是今天却被他爹朱由检带着去上朝了......虽然有奶妈跟随,随时可以饱餐一顿。但是朝堂上还是很吵的,有一大堆的叔叔伯伯和老爷爷在说着国家大事,影响小婴儿睡觉和成长啊!
更让朱慈烺难受的是,他那个莫名其妙的爹有时候还会征求他一小婴儿的意见,有时候还会在他面前臭显摆......说自己怎么牛逼,怎么勇武,怎么英明。
这一看就不是个靠谱的爹啊!
大明王朝不会给再一次搞得灭亡吧?
就在婴儿朱慈烺再一次气呼呼的睡着后,朱由检总算良心发现,让朱慈烺的奶妈和贴身太监,把儿子带回后宫,交给周皇后照看。
看着儿子被人带走,朱由检的心思终于回到了国家大事儿上面。他的目光左右扫扫,发现在宣府的一套重臣班子都已经到齐了。
虽然朱由检已经有了“新京营”,控制了北京城内的顺天府、戎政府、西城兵马司和外七内九十六门。但是朱由检依旧不愿意回紫禁城去,而是将外朝和司礼监都一拆为二,自己带着一个相当精简的小朝廷常驻宣府。
当然了,朝廷还是要以北京的那个为主。所有的大学士和六部、都察院等紧要衙门的主官,都留在北京城主持各个衙门的日常事务。而跑到朱由检身边的只是司礼监、御马监的头头,还有六个侍郎,一个右都御史,还有一些詹事府、戎政府、锦衣卫的要员,现在基本上都在承运殿上站着。
“好好,都到齐了......”朱由检笑道,“朕已经有些日子没理朝政了,这样下去都要变成昏君了!不如今日就开始好好处理政务吧......有什么要紧的政务?诸卿都和朕说说吧!”
“陛下,”户部右侍郎毕自严出班奏道,“最近北直隶八府形势不稳,有许多州县的百姓抗拒检地清户,甚至出现骚乱。”
毕自严是朱由检上辈子的股肱之臣,在崇祯初年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靠着他精心协调、精打细算,苦苦支撑了近10年。
不过这一世朱由检并没有让他出任户部尚书,只给了他一个户部右侍郎。而将冯铨调任后留下的户部空缺给了出卖勋贵的温体仁,同时又让钱谦益去补了温体仁留下的礼部右侍郎的缺。钱谦益的门徒瞿式耜,则继任翰林学士。
在出任户部侍郎至今的两个月间,发生在户部和财税这条线上的大事就一件,就是北直隶八府的财税改革。而这场改革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斗争几乎从一开始的时候就非常激烈。
“检地清户事关国家存亡,无论如何都要推行!”朱由检的对于北直隶八府田税改革的态度非常坚决,“现在有人闹事,不过是受了蒙蔽或被人指使......为了一亩地多交几斤粮的事儿,总归会有人和朕捣乱的,但是他们成不了气候。因为八府知府都带了1000精兵,足以震慑宵小。如果事情闹大了,朕自提大兵去和他们打!”
对朱由检而言,真闹大了才好!
闹大了,这事儿解决起来就容易,而且效果最好。
毕自严虽然倾向东林,但是对朱由检坚决整顿直隶八府田税的做法还是赞同的......上辈子他也这么干过,只是他没朱由检那么硬的手段,效果并不太理想,但还是少许缓解了财政压力。
看到毕自严不再说话,朱由检赞许的点点头——他现在不让毕自严顶在前面,是为了保护这个股肱......北直隶八府的整顿仅仅是个开始!以后还有许多地方用得着毕自严。
“陛下,”兵部右侍郎张凤翼又出班奏道,“三边总督和陕西巡抚又有告急文书送到......陕西民变愈演愈烈,已经有了燎原之势。臣以为,朝廷应该速派大军,并且以知兵之臣出任三边总督和陕西巡抚。”
“不着急......”朱由检道,“等朕打完马孟山,就自提精兵入陕。”
他不着急的原因,是因为李自成已经在手里了!
而且在年节过后,他又派孙传庭和刘应坤一块儿去陕西募兵了——现在京、昌、宣、大四镇的80000兵额已经有了60000,还差20000都去陕西招募。
朱由检开出了一年30两(石)的高薪,绝对能在苦哈哈的陕西招募到强兵,而且办这事儿的还是非常靠谱的孙传庭——上辈子他可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两次组织秦兵,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只要这一次的秦兵能再拉出来,就不怕灭不了陕西的流寇!
而且流寇怕铁骑,朱由检对自己的帐前铁骑极有信心,虽然只有12000骑,但是足够对付10倍的贼寇了。
而他要自提大兵入陕的原因,除了要亲自指挥帐前军外,还是为了救济西北的天灾......天灾如果救不好,贼寇是平不了的。
而要救了陕西的灾,准确的说,是救了陕西的灾民,朱由检就必须掌握大量的财富特别是粮食,两手空空的救什么灾?
“陛下,”张凤翼继续说,“兵部还接到天津水师的奏报,说有一艘西夷大船日前到港,船上还有数百夷兵夷将,还有几位朝廷的官员......为首的是帐前军参议孙元化。”
“好!终于到了!”朱由检一拍巴掌,“朕早就望眼欲穿了......孙元化这次应该带了许多3磅团炮和葡人炮手回来,有了可以在野战中运用的大炮,朕出兵马孟山可就十拿九稳了!”
原来是孙元化带着洋兵洋将洋枪洋炮回来了,可算是满载而归了!有了这位“孙大炮”的加入,即将开始的“二出祁山”,不,应该是二出燕山之战,可就有极大的赢面了。
这回可就不是打黑枪了,而是打黑炮。说不定能一炮轰死黄台吉......真要有这个运气,那可就要天下太平了。
在孙元化带回来的所以物品当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安装了野战炮架,可以在野外进行机动布署的36门3磅团炮——如果不是为了这36门大炮,孙元化早就回来了。可是崇祯点了名要3磅团炮,不要12磅红夷大炮。12磅红夷大炮其实是一种舰炮,被改装成陆战火炮后,因为太过笨重,很难搬运,只能用于守城攻城。明军暂时不需要这个......
但是卜加劳炮厂却没有3磅炮的存货,所以孙元化只好让澳门的卜加劳炮厂现做。而且他还从冶铁重镇佛山雇了一批青年匠人去澳门学铸3磅团炮,还另外雇了一百名佛山的学徒工去澳门学习操炮,他自己也跟着洋人一块儿学。
而到了崇祯二年二月,当孙元化带着洋兵洋将洋枪洋炮,还有一百几十个广东的炮匠、炮手北上而来到底天津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他已经变成了大明第二的炮兵专家了。至于大明最懂大炮的,当然就是大明天子朱由检本人了。




抢救大明朝 第1778章 走,打黑炮去!
在宣府镇城附近一处新开辟出来的靶场里面,帐前军上下,各个高级中级官员们都齐聚一堂。人人都是戎服箭衣,腰悬刀剑,簇拥着朱由检,仔细打量着排成一列的36门看着有点细长的,青铜打造的火炮,以及负责操炮的各色人类。
说实话,这36门青铜炮在这些帐前军的将官们看来,并没有多好。炮管子很细,说明弹重很轻,比不了那种炮筒子老粗的红夷大炮。铸炮的材料是青铜,这玩意又贵又沉,所以这些火炮一定不便宜,而且搬运不便。
而唯一让帐前军的军官们眼前一亮的,就是这36门青铜炮使用的炮架——这是一种解构看着有点复杂的两轮炮架,可以很方便的调节射角,而且还可以和一台两轮马车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台可以灵活机动的四轮马车。
这个设计可比将军炮的三轮炮架强多了,三轮炮架很难“抓地”,开一炮就得退出老远去。所以炮手们不得不在大炮屁股后面堆个土坡,这样大炮在战场上就动不了啦,而且也很难取得战果。堆土架炮的动静太大,施工需要的时间也多,不可能不被敌人发现。敌人要发现了,还会傻乎乎的站着挨炮揍吗?
所以明军的将军炮在野战中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要不然萨尔浒之战和浑河之战的结果就会改写......也许努尔哈赤都不敢造反了!
这36门3磅炮是由72头骡子拉进靶场的,每门大炮都配了2名马伕和5名炮手。
每一门火炮配属的2名马伕都是御马监派出去的,而5名炮手都是孙元化在澳门和佛山招募的,其中1人是西夷,2人是黑番,2个是佛山招募来的铁匠学徒——现在的广州府南海县佛山镇是天下四大名镇(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之一,同时也是天下四聚(北京、汉口、苏州、佛山)之一。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而支撑起佛山镇繁华的,则是当地的铁业——佛山这个地方一无大矿,二无山林(这个时代还没焦炭炼铁,只有木炭炼铁和煤炼铁),但是却借着交通便利和融汇东西方炼铁铸造技术的优势,一跃成为了个冶铁重镇。甚至连葡萄牙人都请了佛山的铁匠去帮他们铸造铁炮,虽然产品质量不如英国货,但终究能打造出来。
而东南亚的安南、缅甸、暹罗等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战乱频繁,而且都引入了西洋火绳枪,从而也刺激了需求。佛山打造的各式洋枪,就经常被西洋或明朝海商(海盗)当成洋枪贩卖过去。
另外,早在万历年间,西班牙重型火绳枪,也就是斑鸠火铳也开始传入佛山,渐渐成为了佛山造洋枪的拳头产品,也成了明朝海商海盗们最爱的火器——佛山的铁匠们不仅仿造了西班牙重型火绳枪,而且还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造出了威力更大的大斑鸠铳、大追风枪、翼虎炮这种大型火绳枪。
这回南下去买枪买炮的孙元化,除了在澳门订购3磅团炮,还在佛山镇订购了一批单兵使用的斑鸠铳,总共订购了2000支。
正因为要等这批3磅团炮和斑鸠铳打造完毕,所以一直拖到崇祯二月二月中旬,才拉着洋枪洋炮,带着洋将洋兵回来向朱由检交差。
一个公沙.德.西劳的葡萄牙洋将是孙元化请来的炮队参将,在他的一连串口令声中,180名各色炮手,开始手脚麻利的将36门3磅炮和马车(弹药车)分离,然后在靶场上展开成了一列,所有的炮口,全部对准了正前方150步开外的上百个木靶。
孙元化和他的两个副手,来自山西的举人韩霖和江西的举人宋应星,则站在一字排开的36门大炮后面,随时等待着朱由检的发射命令。
帐前军的军官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这炮摆开得好快啊!”
“是啊,不到一柱香就摆开了36门,连装填都弄完了......”
“摆得也密,一门挨着一门,不怕炸膛吗?”
“炸不了,青铜的炮,又不是铸铁的,哪儿能炸了?”
“这炮还能和辆两轮马车拼在一起变成辆四轮车......这都能跟上骑兵行动了!”
“是啊,骑炮配合,天下无敌啊!”
全大明最懂大炮的朱由检背着手也在左右打量前面的一排3磅青铜炮,脸上的笑容都没地方堆了......孙元化还有徐光启推荐的宋应星、韩霖等人,办事还是非常靠谱的,总算没白花他发下去的15万两内帑。
虽然大炮还没打响,但是就凭展开炮兵的利索劲儿,就已经值了......3磅炮也打不远,有效射程也就200步内,打集群目标没有不中的道理。
能够在战场上快速移动,快速展开,快速发射才是战斗力啊——虽然朱由检上辈子没亲自操过炮,但是讲武堂的各种炮兵战术、炮兵操典,他还是烂熟于心的。
工部尚书徐光启,还供职于钦天监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也跟着孙元化等人一起来了宣府,现在都一脸惊讶的跟着朱由检。
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朱由检一边看炮,一边用熟练的拉丁文在和汤若望对话!
对话的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请澳门葡兵头和巴达维亚总督来北京商量通商条约的事儿......听朱由检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要在天津、松江、宁波、泉州、广州设立市舶司和商埠,和东西洋各国开放贸易!
二是向西洋各国派出使团......
1...592593594595596...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