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就下旨了?不合规矩啊!
黄立极和徐应元都傻了,现在又不是朝会,而且......六科给事中都不在啊!涉及直隶税改那么大的事情,而且还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没有六科给事中参与,到时候一定科参封驳!
不过司礼兼秉笔徐应元不敢多嘴,立即就吩咐身边的小太监去拿笔墨本章了。
“陛下,”黄立极是首辅,得维护体制,只好硬着头皮道,“六科给事中不在此地......不如明日将六科给事中召来南海子后再下大诏?”
他可不敢反对,要不然不去当死兵也得下诏狱——他是魏忠贤的同乡,而且还是魏忠贤提拔的首辅!
朱由检哼的一笑:“朕是仁君,你们这些臣子要知足!朕要在北直隶改革田税,并不是为了自家享乐,而是要练兵御虏平贼......之所以要在北直隶改,一是因为北直隶是天子脚下,朕如果连自己脚下的事情都管不好,别处就更管不了;二是奴贼一旦破墙入口,北直隶就会尸横遍野,北直隶就会变成第二个辽镇!
所以北直隶的田税改革是自救......如北直隶人不能自救,还能指望天下人来救?
现在的六科给事中都不是北直隶人,怎可以挡着北直隶军民税改以自救?若如此,他们的天良何在?孙承宗,你是北直隶人,你同意北直隶税改自救吗?”
孙承宗是东林大老,现在的六科给事中又大半都是东林党,所以朱由检现在就要孙承宗表态。
“陛下,”孙承宗道,“北直隶税改是好事,臣完全同意......相信六科给事中也会支持陛下的。”
“好!”朱由检道,“明日朕就在南海子开小朝会,把直隶税改的事情都敲定下来!如果六科给事中要行科参之权,那朕就让他们去辽西军前守土!”
抢救大明朝 第1773章 皇叔,听说你要继承朕的皇位?
崇祯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南海子行宫。
关于在北直隶、大同、宣府等地进行田税改革,实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大诏,没有一点阻碍的在南海子小朝会上得到了通过。
当然了.......改革仅限于北直隶、大同、宣府,损害的主要也是北京勋贵集团和一批大太监的利益。文官们,特别是全部来自南方的六个六科给事中,根本没有在这次改革中伤及分毫,当然也就不会替勋贵和太监出头,自己却被朱由检发去辽西送死了。
而且东林党的孙承宗和钱谦益一准在背后下了功夫——他们俩距离入阁为相也就一步之遥了!
现在福王一家已经给逮到了南海子,只要再加把劲儿,福王和拥戴福王的阉党,也许就统统完蛋了。在这个时候,东林党必须得乖一点,再乖一点......
“好,好!”朱由检看着已经通过了披红和票拟手续的诏书,满意的点点头,“北直隶税改的事儿先这么定了......接下去就是执行了,朕会亲自过问!别处朕管不过来,北直隶可是在朕的眼皮子底下!”
朱由检现在已经知道了事必躬亲的意义......“事必”是夸张,但是需要“躬亲”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比如练兵就得躬亲,在北直隶、大同、宣府搞税改虽然不可能躬亲,但是可以亲自监督。北直隶就8个府,加上大同、宣府,拢共10个府,朱由检可以一个府一个府来监督。还可以不定期的抽查,那个官儿不好好干活,直接发去辽西送死!
朱由检将诏书摆在跟前的案几上,接着又说起了“蓟、辽、燕、云”四镇的事儿——朱由检这个天子最核心的地盘,就是“京、昌、宣、大、蓟、辽、燕、云”,再加上北直隶八府。
在北直隶的地盘上原先还有个保真镇,就是管辖山西和北直隶直接的长城防线的,最近已经被朱由检给撤销了——这个镇和它所守的长城,其实是用来防备突破了大同、山西两镇防线的蒙古人的。现在当然没有必要再保留了,南帝北汗都是亲戚了,而且北汗林丹巴图尔摆明打不过南帝朱由检,哪儿还能窜到保真镇的地盘上?
所以现在朱由检手头就是八府八镇,根据计划,其中的京、昌、宣、大等四镇加上北直隶八府,合起来养8万额兵和12000帐前骑兵。总共92000大兵!这920000大兵的开支,除了山西的民运粮七十万石(就是原本运往大同、宣府的民运粮)之外,全部由京、昌、宣、大等四镇和北直隶8府提供——其实北直隶的税改只要能落实,就足够应付80000额兵的军饷军粮了。用几百万亩的职分田和皇庄产业的收益,也应该能养12000帐前骑兵了。不过朱由检还计划再办30000童军,所以就让山西人继续提供民运粮了......手头多拿点钱粮,总归是不亏的。
“今儿时间还早,”朱由检接着又道,“咱们再议一议燕、云、蓟、辽四镇的军饷和兵额吧!”
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眼前的案几,思考着说:“这四个镇当中的蓟、云二镇是无实土的,和昌平镇一样,都设在北直隶的土地上。
其中蓟镇的粮饷通过开中法,由都察院所管的都盐御史衙门负责筹集,而云镇的粮饷则由户部提供。
燕、辽两镇都是有实土的。但是这两镇地处前沿,所获之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本钱和精力进行开发。而朝廷财力有限,不可能全用流官,所以朕决定设立90个军民指挥使司或军民千户所......如果这90个卫所全部开设成功,就是9万军户。
另外,燕、辽二镇也得布署额兵,用为骨干,驻守要津。
兵部日前拟了个方案,说是燕镇设额兵25000,云镇设额兵15000,蓟镇设额兵40000,辽镇设额兵40000......燕、云、蓟、辽共设额兵120000。而要养这十二万额兵,包括运费在内,一年总共需要粮饷550万,其中燕云额兵花费150万,由户部负责筹集。蓟、辽额兵需要400万,从崇祯二年开始,由开中法出300万,兵部出100万。自崇祯三年起,全部都开中法解决。
燕、辽两镇还有9万军户,也需要朝廷补助。兵部方案是包括运费在内,一户年补20石,9万户补180万石,半数折色,半数给粮。其中燕镇的6万户所需120万补助,全都由户部筹集。辽镇的3万户所需60万补助,崇祯二年由户部提供30万,三年以全由开中法筹集。
这样燕、云、蓟、辽四镇每年需要粮饷730万,其中户部需要提供400万——270万,余下都由开中法筹集。
诸卿都回去算算,看看咱们的朝廷能不能负担起这些个开支。”
开支当然是不小的,但是也不比天启年间更大。燕、云、蓟、辽四镇730万的饷,加上京、昌、宣、大的300万,总共就是1030万,养了20万精兵和9万军户。但是其中需要户部直接拿钱出来的,如果不算在北直隶和宣、大两镇拿到的300万,在崇祯三年后就是270万。此外,因为盐业改革,还减少了200多万的盐税,还有北直隶这边原因的最多50万石税粮......差不多就是500万出头。
搁在天启年间,也就养一养辽镇的十几万(账面)兵马而已。
当然了,这笔开支仅仅是八镇精兵的维持费用。并不包括燕、辽二镇,还有两个万户斡尔朵的“开办”费——这可是一笔巨额的一次性支出啊!
好在朱由检的南海子行宫当中,正好有一位富有的“大明皇位继承人”朱常洵!
朝会结束之后,朱由检就在行宫大殿中,摆了酒宴,给昨晚上刚到南海子的朱常洵接风洗尘。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朱由检也不等朱常洵喝醉,就直入主题了。
“皇叔啊,听说你差一点就要继承朕的皇位了?”
一听这话,福王朱常洵差点就背过气去了,缓过来以后,二话不说,就给朱由检跪了。
“万岁爷饶命,臣不敢觊觎大位,臣只求为富家翁足以......”
富家翁?就是不能让你富啊!
朱由检笑着摆摆手,“皇叔啊,你不要这样......朕没有怪罪你的意思!朕喜欢打仗,而且又好弄险。刀剑无眼,有什么三长两短也难说。而且朕又没儿子,有什么万一,大明江山不就得给你了?你要不当皇帝,谁还能当?”
咚咚咚......
福王什么话也不说了,就磕头了。
“别磕了,别磕头了......”朱由检给陪同福王的李自成打了个眼色,后者马上上去摁着他。
朱由检接着说:“皇叔,朕这次招你来京,就是想让你辞了藩国,然后去南京坐镇的......你去南了,朕才放心大胆的出兵啊!”
“万岁爷,皇后就快生产,这一胎肯定是儿子.......”
朱由检笑道:“就算是儿子,也有可能会夭折,所以还是得让你去南京啊!”
“臣,臣......”福王朱常洵当然知道朱由检不可能那么好说话,一定在憋着坏呢!
朱由检又道:“皇叔,你不要推辞,也不容你推辞.......即便朕的儿子没病没灾,你也还是应该去南京坐镇,有什么万一,还可以北上辅政。所以你还是马上辞了藩国,去南京当个留守王爷吧!”
抢救大明朝 第1774章 王爷们,去南京吧!
“万岁爷,臣不敢,臣为富家翁足矣,岂敢想什么北上辅政,想什么......”
福王朱常洵还在那里不住哀求,死活不肯去南京当什么辅政王爷,朱由检看他的熊样,心里面就更坚定了送他去南京享福的主意。
虽然他手里已经拿着可以把福王往死里整的大牌,但是他毕竟是仁君!而且他对自己的子嗣极有信心......一百多儿子呢!怎么轮也轮不到福王一系啊!
至于福王在南京被一群南京勋贵和东林奸佞拥戴着造反的好事儿......想想也就算了,现在朱由检威名已立,东南那帮胆怯如鸡的家伙怎么敢反?真要反了,不就是将祖祖辈辈捞来的家产献给国家?
“皇叔!”朱由检的语气已经变得非常严厉了,“现在有人向朕揭发,说你和朝中、宫中的阉党合谋,毒杀了朕的父皇和皇兄......有这事儿吗?”
“啊......”朱常洵惨叫了一声,眼珠子一翻,顿时就吓晕过去了!
朱由检看着这个瘫软在地上的皇叔,眉头皱了一下,冷冷道:“李自成,弄醒他!”
李自成应了一声,就伸铁条似的手指掐人中。掐了好几下,那个吓晕过去的福王才哼哼着转醒过来。刚一醒来,就想起了朱由检才说的话了,立马就嚎啕大哭着喊冤了。
不过他嘴上喊冤,心里却一点底都没有!
因为他也不知道哥哥朱常洛和侄子朱由校的死,和自己......的亲娘郑贵妃有没有关系!
郑贵妃虽然早就失势多年,但是当年万历皇帝在世的时候,她可是后宫当中说一不二的主儿。而且她不仅会耍威风,还会施恩德、买人心。宫中不知多少太监、宫女受过她的恩惠,也许真有几个死党,想要帮着郑贵妃的儿子即位呢?
朱常洵吓得要死,而朱由检却笑了起来,温言道:“皇叔,你不害怕,朕是相信你的......朕如果不相信你,又怎么会让你去南京坐镇呢?皇叔,你是朕有没有信错你啊?”
信错了......是不是就该杀掉了?
福王想到这里连忙点头:“万岁爷,您千万要信臣,臣老实......”
朱由检点点头:“好啊,老实皇叔,那你就去南京坐镇吧......是坐镇,不是去当藩王,所以不会给你建造皇城,但会给你最孝陵卫划块土地,你自己修建个园子吧。
你的福王封号朕不收回,一年万石的俸禄朕也照给,郑贵妃给你的金银财宝,你尽管带去南京享用,张居正府邸的财产,也都归你。但是朕的爷爷从内承运库中拿出来给你的钱财,都是民脂民膏,你得给朕还回来!
至于四川盐井榷茶之银,淮扬的千三百引,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不是你该得到的,都还给朝廷吧!
还有朕的爷爷赐给你的两万顷田实在太多,藩王赐田通常就是几十顷上百顷,当年睿庙(兴献王)得了四千顷田已经极多了,你却得两万顷,如何得了?朕都收了,另外给你在南京附近赐田一百顷,聊胜于无吧!
还有,你在南京是坐镇,不是封藩,自然不必守藩禁。你家的人只要不出南直隶,哪里都可以去。你的庶孙,以后也不再封将军封中尉,要去读书,书读的好了,就去南京国子监,将来也好有个出身。
皇叔,朕觉得这样安排你还满意吗?”
“满意,满意......”福王朱常洵哪里还敢说半个不满?他现在已经有点明白了,他这是遇上打劫的皇帝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要钱还是要命......不,是要留点钱去活命,还是钱和命都不要!
“既然满意,”朱由检说,“那就上一道辞藩并请居南京的奏章吧!另外,再上一道请‘定子女’的奏疏!”
所谓的“定子女”,是嘉靖皇帝当年实行宗藩改革时,由礼部尚书霍韬提出的最有效的控制藩府宗室开支增长的办法。根据这个办法,藩王的旁支庶出后代,都要编入民籍,允许他们参与士农工商活动,从此自食其力。
但是嘉靖皇帝当时缺乏推行这项改革的魄力,也没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所以就来了个“从容审处”,这一“从容”就从容到了崇祯年间。
而且随着藩王宗室不断繁衍,人口早就已经增长到了大明王朝根本无法负担的程度!所以朝廷没有办法,就只好让礼部当恶人,用嘉靖朝制定的《宗藩条例》中的“请爵”、“封赐”条款去卡宗室的封赐。得不到封赐,当然就领不到相应的俸禄,但是又不能去自食其力。结果就出现了许多没有钱拿,又不许去工作的宗室......其中甚至有人活活饿死!
“臣知道了,臣一请朝廷行‘定子女’之法!”福王朱常洵其实也没几个子女可以定......他总共就仨儿子,孙子一个也无。所以“定子女”对他没有什么损失。
朱由检摇摇头道:“你不必替旁人请定子女,这样太得罪人了。你自请即可......你开个头,以后各藩自然会跟进效仿的。”
“臣遵旨,臣立即上奏请定子女!”
朱由检笑道:“皇叔,你果然是我大明的贤王......过完年就去南京享福吧,把你娘亲郑太贵妃也带上,以后就在南京其乐融融了。其实这南京城啊,比洛阳可好多了,朕都想去啊!”
福王朱常洵大松了口气,他本来以为这次就算不“薨”,也得给丢进凤阳高墙圈禁,没想到朱由检这个狠人皇帝还是讲一点亲情的,还让他去南京过好日子,而且连他的藩禁都取消了(其实只是放松),允许他在南直隶到处溜达,这可比闷在洛阳城中强多了。
看着朱常洵脚步轻快的离开,朱由检也松了口气,对身边的太监道:“代王他们可来了?”
“万岁爷,代王和大同过来的八家郡王早就到了。”
朱由检笑道:“那就宣他们上殿吧!”
代王朱鼎渭已经病得快死了,不过朱由检还是不会因此放过他和另外八个代王一系的郡王......他们都得和福王一样,“定子女、去南京”。朱由检留着他们几个的老命,留着福王父子四人,就是要让他们带头,实行“定子女,去南京”之法。
“定子女”当然是为了遏制宗室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以后大明宗王的嫡系还可以袭爵,旁系就去自己找饭吃吧......至少要严格限制各种将军和中尉的人数,抬高封赐的门槛,达不到的都去当老百姓、
而“去南京”,则是为了减轻藩王对藩封所在地的破坏力......最好把他们统统集中到南京城,由南京六部和南京镇守太监看着!
之所以把他们集中到南京而不是集中到北京,则是为了避免北京的人口进一步增长。
位于长江岸边的南京是没有粮食供应压力的,多个十万二十万吃闲饭的宗室也没啥大不了。而北京要多一二十万吃闲饭的,那朱由检就有的好头疼了。一二十万人口一年至少消费百万石米粮,北京周围供应不了,就得从南方千里迢迢运过来,成本高昂,沿途还要损耗不少。
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的北方干冷气候,朱由检现在就得想办法减少北京等北方大城市的人口了!
抢救大明朝 第1774章 虎兔敦汗都等不及了
茫茫燕山,现在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放眼四望,一片银妆素裹。
如此多娇的江山,现在就在重新上岗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脚下。
在从北京通往宣府的官道上,数百帐前骑兵,正簇拥着朱由检等人,一路向北,现在已经入了居庸关的关沟。
此时此刻,朱由检心中,只有意气风发。
脚下的山川河流还是一切如旧,却再没有奴贼的铁蹄随时破关而入的风险。也再没有闯贼的大军席卷而来的可能,大概......也许,一定不会再有个拎着宝剑的逆子追在朱由检屁股后面喊孝顺了。
因为燕山以南的直隶八府,燕山以西的大同镇,燕山周边的宣府、燕山、密云、蓟州、辽西、昌平等六镇,还有天下首善的北京城,终于第一次被朱由检给真正掌握了。
只是真正,还不是完全。
完全掌握得恢复卫所军制,直接把上百个卫的人口、土地完全掌握在手,才算得上完全。
不过这种完全只能在天下大乱、人口骤减之后,才有可能办得到。而且也很难长久维持,因为人心会变,人口会增......少量的帐前骑士还能在朱由检的亲自监督和保护下,维持战斗力和经济上的富足。如果真的有上百个卫几十万军户,朱由检可就管不过来了。
而且如今北方的气候干旱、寒冷,人口又太多,想用经营土地的利润养几十万军户(不是口,是户),还有维持足够数量的常备精兵,根本就是在做梦。
所以朱由检干脆在实际上废掉的自己能真正控制的八府六镇(不包括燕山、辽西两镇)下辖所有卫所的军事权力。将它们变成了普通的地方衙门,只管收取军屯粮和普通政务以及诉讼。
至于北直隶八府地盘,则成了“官绅一体纳粮”和“各县平均税负”的试点地区。除了朱由检的土地以及分给帐前骑士的土地(实际上也是皇庄土地),其余都要一体纳粮。而且民团纳粮的标准是一刀切,一亩纳五升。不问田土好坏,不论田主贫富,也不管有没有功名在身,也不管田主家中有几丁几口。种一亩就上交五升粮食(主要是麦子),分两次收取,夏天交一次,秋天再交一次。
五升粮食也就五六斤,即便算上一点运费,也不是什么大数目,只要平摊下去,完税是不困难的。
当然了,交税总是不开心的,所以逃税、抗税也不可避免。朱由检现在不过是压着内阁、司礼监把直隶八府田税改革的大诏发了下去。下面肯不肯执行,会不会发生民变和抗税,现在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的朱由检一点儿都不害怕这些。直隶的士大夫和世袭武官能煽起多大的风浪?现在天子有10万精兵(帐前军、宣大昌京兵、蒙古万户兵),还怕平不下去?
隐约之间,他甚至盼着有人反......有人反,才有抄家流放啊!
狭长的关沟山谷之内,虽然临近年关,但是军事调度依旧没有停止。朱由检一路北去,看到的都是络绎不绝赶往宣府的运粮运物资的车队——这些车队都是为宣府东面的兴州各卫所补充物资的。这些新开张的卫所,现在都还在建设期,不仅没有产出,而且还得大量往里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除了这些车队,更有北京各家勋贵组织的卫所兵丁,一队接着一队的通过居庸关的关沟长谷,去往燕山镇的兴州诸卫所去加强那里的防务。
除了他们,还有一队“新京营”的步兵,在朱由检率领的马队前面开路——所谓的“新京营”,就是高宏图、史可法、杨嗣昌等人团练,拢共有20000余人。现在都填了京营的缺额,成了大明的经制之军,其中的14000人都调到了北京城和昌平城,由朱由检的心腹卢象升总管这支“新京营军”。
根据计划,朱由检也要把这支军队变成西式新军。但现在还没开始改制,部队也没重编,还是让那几个团练头子信任的军官带着。
余下的6000人,则跟着高宏图、杨嗣昌、史可法、路振飞、吕大器、何腾蛟等人去别处任官了。
现在高宏图是燕云总督,杨嗣昌当了宣府巡抚。
而史可法、路振飞、吕大器、何腾蛟等四人,则分别出任保定知府、河间知府、真定知府、永平知府,再加上立了军令状的冯铨(顺天知府)、崔成秀(顺德知府)、吴淳夫(广平知府)、田吉(大名知府)等人,就把北直隶八府都控制起来了——接下去的北直隶田税改革,就要靠他们去推动了。
朱由检当然不能让他们赤手空拳的上任,全都派了兵,史可法、路振飞、吕大器、何腾蛟等四人带着自己的团练上任,而崔成秀、吴淳夫、田吉、冯铨等四人,则各领着1000大同兵去“作恶”了。
带着刀把子上任,就没有推不动改革的问题......问题只是愿不愿意当恶人了。
......
“万岁爷的旗号!”
宣府城头,几名守军突然指着远处地平线上出现的旗帜,大声呼喊了起来。
这日子在城头值守的正是祖大寿的干儿子祖宽,闻言顿时从不远处跑过来,推开守军按着城垛翘首而望,然后习惯性的摸了摸一脸的大胡子,咧嘴笑道:“总算回来了,再不回,皇后娘娘就该着急了......娘娘可都快生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