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也正因为内承运库又空了,洛阳的福王殿下才被朱由检这个好侄子想起来!
谁让朱由检就是个不会理财,只懂抄家的明君呢?
他上辈子和逆子学了五十年,什么本事都学了,在武艺上面还远远超过了逆子,可偏偏没学会怎么搞金融,怎么办银行......当然了,北京周围的经济也不能和江南相比,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旺盛。如果说有什么需求,无非就是帮着贪官污吏往家乡汇银子。
这种金融业务也不可能走皇家控制的银行啊!
所以这钱在逆子手里,是盐山银行、海上银行户口上的数字,在朱由检手里则是内承运库里面的“石头”。
“万岁爷,臣一笔一笔的对了内承运库自六月来所有进出账目,不敢说一点问题没有,但大体上都能对上......”
正在宣府皇城(原谷王府、镇国府)内的承运殿上向朱由检报告查账结果的,是新任的内承运库右副使沈廷扬。
这位“沈总舵主”(其实他还不是总舵主,他爸爸才是)是跟着钱谦益一块儿北来的,本来的目的是帮钱谦益运动一个阁老——钱谦益当了阁老,才能推动漕米海运,海沙帮才能抢了运粮军(漕帮)的买卖啊!
漕运本身当然是没钱赚的,但是却可以通过带货逃税赚钱。如果漕粮走运河北上,那么逃掉的不过是运河上的十二个税卡。可要是漕粮走海路北上,那利益就大了......不仅是逃了海关税,而且还会让天津卫事实上开关啊!以后东西洋各国的奇货,都可以由海沙帮的商船直运津门!
另外,借着替朝廷运粮的由头,海沙帮就能名正言顺的打造自己的武装商船队。还能把自家的武装商船开到郑一官的地盘上去,而且不给保护费!
郑一官最近正在走招安的路子,派人和福建巡抚熊文灿,南京镇守太监庞天寿谈了又谈,大概就快妥了。
一旦郑一官授了抚,以后就不用在瘴痢横行的大员岛上过日子,可以回到老家泉州名正言顺的发展了。到时候他还敢向朝廷的运粮船收保护费?不给还敢抢劫朝廷的运粮船?
所以这漕粮海运对海沙帮来说,利益实在太大了!
当然了,光靠海沙帮也推不动这事儿。想着漕粮海运的还有淮河中下游几个州府的士绅奸商,特别是淮安、扬州两个大府的士绅奸商。
因为黄河南流的水道不能和运河水道交叉(要不然几年就得淤塞),所以黄河不能在淮北人工开挖入海通道,只能夺淮入海。但是这么一来,就造成淮河下游和洪泽湖的河床年年抬高。现在洪泽湖都已经成了“悬湖”,一旦泛滥,淮、扬二府的膏腴之地都得完蛋。
而且由于淮河入海口的泥沙严重淤塞,淮安的入海水道几乎要消失了!这对淮安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不仅是不能开展海外贸易,而且淮河入海口一旦淤塞,淮河水往哪儿去?
这事儿真是急死人呢!
可是指着运河发家致富过日子的人也挺多!
一旦运河止于淮(淮河以南的河段没有问题),淮河以北运河沿线的州府能答应?指着运河发财的官员能答应?十几万运粮军能答应?
所以这事儿不容易成,沈廷扬这样的人物,就只能指望以东南为本的东林党去运动。
而运动的结果,则是钱谦益只捞到一个翰林学士,而沈廷扬却一步登天,当上了内承运库的右副使——这可是个从五品的大官儿,只比钱谦益的翰林学士小了半级......
“都能对上?”朱由检还是有点怀疑这个沈大奸商,眉头一皱,“内承运库中的存银有几百万,这才多少时间?怎么就花没了?”
“万岁爷,”沈大奸商苦笑着道,“六月份的时候,内承运库里还有652万5千余两银子,现在只剩下150余万两了......”
“花那么多!”朱由检哼了一声,“怎么就花那么多了?”
“主要是打仗打没的......”沈廷扬道,“万岁爷,这兵仗一起,银子真的不够花啊!特别是您还用兵如神,带着麾下的兵将割了那么多的胡虏脑袋,还打了那么多的胜仗,抢了那么多的地盘......”
“你......”朱由检一听就有点发火,“你是说朕打胜仗把国家打穷了?”
“万岁爷,”沈大奸商摇摇头,“国家没打穷,是内承运库给打穷了......因为国家本来就穷,户部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发犒赏、发行粮、发移镇三州的补贴和建立两个万户斡尔朵的开销......这些都得内承运库拿银子来填!”
“这这这......”朱由检急得话都说不利索了,“怎么都让内承运库出钱?谁的主意?”
“万岁爷,好像是您下的旨......”
“什么?是朕......”朱由检想了想,好像是他下的旨!
前一阵子他一直觉得内承运库有银子,而内阁又一直和他哭穷——内阁是真穷!而且内阁的钱粮还没收上来,支出已经一项项罗列好了!
而且支出多半比收入要多!因为现在的明朝没有一个可以支撑国债发行的金融体系,所以户部的亏空只能通过拖欠官员俸禄和军卒饷银的方式去实现。
而朱由检上辈子吃够了军卒闹饷的苦,所以严禁户部拖欠,也不敢裁撤驿卒,就算崇祯元年能有点盈余,还得去填往年的窟窿......所以户部根本不可能为朱由检的御驾亲征付账,只能由内承运库垫付。
如果朱由检少打一点胜仗,少杀一些鞑子,少抢一点地盘,内库里面的银子许还够花,可问题上他太能打了!
而他的“能打”,说穿了就是把钱用在了刀口上!
而朱由检还打算来年继续和黄台吉开练,这钱还是得大把大把的花出去啊!
抢救大明朝 第1759章 拿朕的黑名单来!
“唉,他怎么就从来不缺银子?朕都学了那么多年,怎么就又没钱了呢?”
朱由检坐在宣府皇城的承运殿的御座上,就低声嘀咕了起来,说了一堆下面人都听听不懂的话。
那个从来都不缺银子的人是谁?
另外,小皇帝今年才多大啊?怎么就学了那么多年?他就算打娘胎开始学,也没多少年啊!
朱由检叹了口气,低声道:“朕眼下也指望不上他的银子,还得靠自己啊!”
是啊,那个“他”还在娘胎里面眯着呢!就算生出来了,一时半会也用不上啊!
想到这里,朱由检的目光就在大殿上扫了扫。他的肱骨之臣们大部分都在呢!
文官有燕云总督高宏图、宣大总督张翼明、顺天巡抚洪承畴、大同巡抚陈奇瑜、宣府巡抚杨嗣昌,还有帐前军总参议杨镐,翰林学士钱谦益,詹事府詹事孔运贞,詹事府少詹事杨鹤(杨嗣昌的爸爸终于复出了)。
武官有宣府总兵黑云龙、帐前军总镇曹文诏、密云总兵侯世禄,还有新任的昌平总兵尤世威(原任的密云墙子路参将)。
此外还陈秉政、齐本正、张承庆、王永年、李承运等几个深受朱由检信任的太监,全都是大珰了!
哦,还有骆思恭和骆养性这两个管锦衣卫的武勋。他们俩没被朱由检派去当忠烈,而是被拴在皇帝身边当调度锦衣卫的传令兵。
朱由检虽然看不上锦衣卫,但还是把锦衣卫的头目拘在身边——这些人捣乱的本事可比做事的本事厉害!
“诸位,都说说吧,”朱由检道,“你们都是朕的肱骨,现在正是你们替朕出谋划策的时候……你们都知道什么捞钱的办法,都和朕说说。说的不对也没关系,朕不会追究的,言者无罪。”
这话问的……在场的文武官员还有内臣都面面相觑,大家都是两袖清风官儿,连裤腿里都是清的,哪儿知道什么捞钱的办法啊?
场面一下就有点冷了,谁也不说话,连家里世代当奸商的沈廷扬也不敢言语。
就在朱由检面色渐渐阴沉下来的时候,在锦衣卫诏狱里面住了好些年的杨镐忽然开口了:“自古以来,朝廷为了平定四方而筹集兵费,同时又不愿加派太多赋税者,都会用卖官的办法......”
“杨镐!你给万岁爷出什么馊主意?我大明朗朗乾坤,昭昭日月,怎么能卖官?陛下,杨镐是个奸佞,您可别听他的!”
杨镐的话还没说完,燕云总督高宏图已经跳起来了,高夫子可是正人君子,不畏权贵,魏忠贤想要拉拢他,他也不入套,反而上疏洞指其奸,因而被削籍归里。
这么个正人君子,当然容不得杨镐这个奸臣教坏小皇帝了,当然要怒目以对,要怒喝谴责了。
杨镐大概在牢里关久了,所以没什么火气了,听了他的话也不跳脚,只是嗤的一笑:“高制军,万岁爷都说言者无罪了,你急什么呀?你要有什么好办法,也说出来给万岁爷听啊!”
“万岁爷,”高宏图正色道,“官是万万不能卖的,但是现在朝中还有许多曾经依附魏逆的奸臣,个个都是贪官污吏,如果将他们一举扫除,不仅可以整肃纲纪,还可以将许多不义之财收归府库!”
杨镐笑道:“不就是抄家嘛......万岁爷已经在抄了!”
高宏图也听说过一些当今圣上善于抄家的传闻,被杨镐一提醒,这才想起来,但随即又摇摇头:“可还是有那么多依附过魏逆的奸佞逍遥法外!”
杨镐道:“你别着急,万岁爷都有数......凡是奸佞赃官,都跑不了!”
朱由检呵呵一笑:“两位都是朕的肱骨,说的都有道理......杨卿提出卖官的法子,朕觉得也不是不能考虑。”
说着话,他就瞄了沈廷扬一眼:“沈卿,你说呢?”
在场的官员们一听这话,都把目光投向了沈廷扬这个富豪公子——原来你的官是买来的!怪不得一步登天就当了内承运库的右副使!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银子?
沈廷扬则是一脸无辜,他可没替自己买过官啊!再说了,他就要买也不买内承运库右副使这个破官啊!油水捞不到不说,还得去查一群公公的账......提心吊胆啊!
“陛下,臣,臣......”沈廷扬被朱由检一看,也只好结结巴巴的附和,“臣觉得也可以卖几个官出去......据臣所知,东南有些富商巨贾,还是想买官的。”
“哦?”朱由检应了一声,“有谁想买?”
“有......”沈廷扬左右看看,心想:买官的事儿能这么公开?
“有谁啊?”朱由检又追问了一句。
“有,有郑一官!”沈廷扬道,“他本是东南海上的巨寇,同时也做买卖......”
郑一官不怕公开!
“朕知道!”朱由检道,“朕已经让庞天寿去和他谈了!”
什么?殿中的臣子们都是一愣,心说:都已经在谈卖官买官了?小皇帝出手挺快啊!
朱由检接着又说:“官呢,适当的可以卖几个......郑一官这样的,朕不卖他几个官,他就当不上官了?”
是啊,他能打到朝廷封他当官!
“沈卿,”朱由检对沈廷扬道,“东南一带和郑一官仿佛的人物应该还有不少......你可以帮朕联络一下,问问他们想不想买官?朕可以封他们做水师镇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
得,沈廷扬变成卖官总代理了!
“臣遵旨。”沈廷扬当然得接旨了,因为卖官总代理是很有“钱途”的......而且真有人稀罕什么水师镇的总兵、副将、参将和游击!
因为能在东南海上往来贸易的,都是亦盗亦商的狠人,不过这号狠人对推翻大明朝没兴趣,发了财都想求安稳,应该会买官的。
“但是奸佞的家,该抄还是得抄的!”朱由检的语气陡然放沉,“李承运,把朕罗列的名单拿来!”
名单?
抄家的黑名单?
上面都有谁?
在场的官员们心中都是一惊,都担心自己或是自己的同党在名单上。
“万岁爷,您要是哪一份名录?”魏忠贤的那个干孙子,在朱由检发难的时候反戈一击的李承云现在也是秉笔了,专门负责黑名单!
听他这么一问,下面的官员就更慌了——黑名单还不止一份啊!
“拿奸商的名录来!”朱由检在殿里扫了一眼,“依附魏逆的不仅有奸臣,还有奸商!其中的几个奸商不仅依附魏逆,而且还和北元、东虏勾结,通番卖国!朕早就想穷治其罪了,之前忙着打仗,没功夫料理他们......现在正好和他们算算账,多抄一点银子,好给大家伙过年!”
还好......抄奸商的家,这个好!
大部分官员都松了口气,有几个还瞄了瞄沈廷扬——这个也是奸商啊!
“骆思恭、骆养性!”朱由检叫了骆家父子的名字,“你们俩替朕办个事儿吧!”
抄奸商家吗?
骆家父子立马就出班行礼,喜气洋洋地道:“陛下尽管吩咐,臣等当殚精竭虑,不辞劳苦!”
朱由检赞许的点点头,笑道:“朕日前下了密旨,令英国公、崔承秀、李尊祖、刘朝去洛阳请福王一家北来,你们辛苦一趟,去迎接一下,再好好安排他们在南海子行宫居住,不得有误!”
抢救大明朝 第1760章 福王都瘦了
崇祯元年,十二月,洛阳福王府。
朱常洵穿了一件刚做好的亲王燕居服,站在一面大铜镜前,看着镜子当中的那人,忍不住就是一声叹息。
出现在镜子当中的,是一个身材修长,面目儒雅,三绺须髯修剪的整整齐齐的中年男子......仔细看看,还是个美男子呢!
这美男子当然就是当今天子的亲叔叔,藩封洛阳的福王殿下朱常洵了!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自打娘胎里出来就胖,胖了四十来年的福王朱常洵,居然在崇祯元年减肥成功了,而且只用了短短的六个月。六个月前,他还是二百多斤的大胖子,站在铜镜前跟个门板似的,一张胖脸上肉多的都挤不下了,看着跟口肥猪差不多。
而现在,他最多也就一百四十来斤,身材可是匀称多了。而且他的脸也瘦了不少,这脸一瘦下来,朱常洵惊奇的发现,从小就没什么形儿的自己,居然是个美男子!
胖福王居然能瘦成一个儒雅俊朗的美男子......这个事实太让人震惊,以至于福王朱常洵自己都要叹气了!
“王爷,李神医刚刚说了,您的脉象平稳有力,面色白里透红,应该是没什么大碍,身子骨比过去胖的时候还好不少呢,所以您别担心......”
跟在福王身边说话的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太监,看着变得英俊起来的福王,一脸的喜爱,就跟当爹的看见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壮起来似的。这老太监姓王,名叫王长春,原是福王的生母郑贵妃身边的太监,后来又负责照顾福王朱常洵,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朱常洵拉扯成了个二百多斤的胖子......没想到这胖子一旦瘦下来和郑贵妃长得还真像,都那么好看!
仿佛看见故主的王长春眼睛里都有的湿润了!
可是福王朱常洵却是一声叹息:“怎么可能没有病呢?都瘦那么多了......本王一定是病入膏肓了!王伴伴,你不会是在安慰本王吧?”
王长春听福王朱常洵这么一说,难过的眼泪都下来了——这福王不是怕病入膏肓,而是盼着病入膏肓啊!
可是病入膏肓的人瘦下来可不是一回事儿,千金还难买老来瘦呢!这个胖福王之所以瘦了,是因为六月中旬开始就一直都茶饭不思,睡觉还常常做噩梦,每天都在自己的宫殿里团团转......吃的少,迈开腿,当然就瘦了,能有什么病啊!如果一定说有病,那就是心病了!
而福王的心病,则来源于他娘亲郑太妃在六月中旬让人捎来的两封书信。
两封书信是一前一后到的洛阳,在第一封信上,郑太妃告诉儿子,刚刚登基不到一年的小皇帝朱由检很可能“没了”。
这小子不跟朝廷说一声就带着万把天子家丁去御驾亲征,结果在大同遇上了蒙古插汉部的虎兔敦汗,中了圈套,搞不好和英庙老爷一样......也有可能已经驾崩了!
所以现在北京城内乱了套,朝臣们都在为皇位继任人选争斗,而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支持福王去当皇帝——这是理所当然的!
根据长幼之序,如果要从崇祯皇帝的叔叔辈中选人,就该是福王当皇帝,他年纪最大啊!
如果要在崇祯的兄弟辈中选人,则是福王的儿子朱由崧当皇帝,他这一辈人中年纪最大!
如果要选崇祯的儿子辈......在近支的宗室当中根本就没有!
如果要在近支宗室当中选个最有钱的去当皇帝,那还是朱常洵——万历皇帝把大半个内承运库都给他了,他当然是诸王当中最有钱的。
他的钱拿出来,足够缓解大明朝廷的财政危机......皇帝不给他当,还能给谁当?
得到消息的朱常洵当然高兴的不行了!
当天晚上就在王府里面大摆宴席进行庆祝,还让王长春和儿子朱由崧一块儿去把府里的金银财宝都装箱打包,准备带回北京去慢慢花。
可是隔了几日,郑太妃又给他来了封信,朱常洵一看,半条命就给吓没了——之前皇帝失踪的消息是误传,是从大同镇城弃藩逃亡的代王以及代王一系的几个郡王瞎说的!
这可真是要了福王朱常洵的老命了......这可真是人在洛阳住,祸从大同来啊!
代王他们一家也太不靠谱了,怎么能拿这种事情开玩笑?
又过了几天,更可怕的消息来了!
小皇帝朱由检居然是个狠人,勇赛吕布,智比诸葛......把入侵大同的插汉部十万大军杀了个大败亏输!
这下福王可吓得连平日里面最喜欢的山珍海味都吃不下去了,这么个狠人一旦得知有人想拥立他当皇帝,那还不得弄死他这个肥猪一样的福王?
虽然大明朝的藩王向来受到优待,一般来说有点过错也不会受到惩罚......但那是建立在藩王安分守己,不去觊觎皇位,也不染指权力的前提上的。一旦藩王坏了规矩,参与到皇权纷争当中,那可就置身险地了。
而福王自己虽然没有主动跳出来争皇位,但他还是被不少大臣捧成了即位大热门,而且还和周皇后、张皇后支持的人选处在了对立面。
就冲这个,朱由检就能名正言顺整死他!
知道自己处境危险的福王,从六月下旬开始就不大正常了,隔三岔五就来个不吃不喝闹绝食,就算不绝食也没啥胃口,还一个劲儿的盼自己得绝症......以为只要绝症缠身,小皇帝朱由检就能放过他了。
可问题是绝症这种东西,不是你想得就能得上的!
朱常洵胖的有二百多斤的时候,如果有现代医学给查一查,说不定还能有个三高啥的......现在几十斤的肥肉一减下去,啥都正常了,而且看着都有点帝王之相了!
“王爷,您别担心了......拥您上位的事儿,都是朝臣们折腾起来的,要问罪,他们也跑不了!”
王长春还劝说呢,一个小太监就慌慌张张的跑进了福王的书房,一边跑还一边声嚷嚷:“王爷,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王长春忙扭头看了一眼,原来是自己的一个干孙子,名叫王全的小太监。
“全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儿?”王长春也有点惊慌了——他当然知道小皇帝不会轻易放过福王,怎么可能放过?万历老皇帝给了福王那么多的金银财宝,还给了两万顷土地,还给了四川盐井榷茶之银,还给了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还年给淮盐千三百引......
“英国公他老人家从北京过来了,还带来了锦衣卫北镇抚、东厂副提督,还带着一二百锦衣卫缇骑,说是奉皇命而来请王爷去北京......已经到了王府大门外,请王爷您去接旨呢!”
朱常洵听见这话,腿肚子就是一抖,眼前就是一黑,整个人都瘫软下去,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了。
......
张家口范家老号的范永斗正在自己的驮轿里,凑在窗前借着阳光静静的看着一封用蒙古文字写成的信。
信是兀良哈大公主亲笔所写——张家口的范家老号并不是靠和建州女真做买卖起家,插汉部和土默特部才是他们的老主顾。而兀良哈大公主早先管辖着插汉部大汗斡尔朵的中军万户,跟张家口范家一直有生意上的往来。范永斗还曾经去插汉浩特(林丹巴图尔的都城)拜见过这个大公主,也有过书信往来,所以认得出大公主的笔迹。
而范永斗一接到兀良哈大公主的信,就立即出了张家口,去大公主的万户斡尔朵驻牧的兴和城拜见了——他当然知道这位大公主现在是大明小皇帝的女人,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
他在不久之前,还在马孟山下的后金军大营给天聪汗磕过头呢!
呵呵,这可是北元、后金、南明三国的大人物都能搭上了!范永斗心里那个得意啊!看来张家口范家要在他手里大兴了......
抢救大明朝 第1761章 来人呢,统统给朕捕了!
当驮轿停下的时候,范永斗也放下了手中的信纸,掀开驮轿的车帘子向外望去。就看见自己的驮轿到了一处破破烂烂的城堡外面——这所城堡名叫兴和城,是原来的北平行都司下辖的开平前屯卫下面的兴和千户所的所城,早就被明朝给放弃,成了草原上的兀良哈蒙古人盘踞的地盘......
不对,范永斗忽地看见几个穿着锦衣卫官服的人在兴和城的大门口晃悠,这才想起来这座兴和城现在又归了大明朝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