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小皇帝哪里是“封”给自家一个卫,根本就是让成国公府出人出钱去朝廷在边墙外面占个据点,各种鞑子打来了还得替小皇帝守城!
朱由检顿了顿,又道:“不过光你一个人心动还不行啊!你还得多发动一些勋卫之门去墙外开拓......朕再给你9个卫所的额度,你负责拉人,拉来公爵、侯爵就封军民指挥使,拉来的伯爵封军民千户。
这卫啊所啊的,其实就是个名分。不管是卫是所,都是1000军额,30万亩土地,卫所之间也不互相统辖。在卫所之上,会另设守备衙门。一个守备衙门管辖10个卫所。成国公,你如果能拉到9个卫所,朕就再封你一个守备。
另外,朕这次可是把京营剩下的30000兵额都封给你们了!以后就没有京营三大营了!”
朱由检想在燕山和辽西山区搞的是真封建,当然得控制一下规模了。一个封建领主领有1000军户和30万亩可以开垦的土地(不能开垦的山头不算),规模还算适中,如果封出5600户的卫就太大了。
在燕山这种靠近北京的紧要地盘上,如果一个5600户的封建军卫搞砸了,损失就大了。如果搞得太好,又太危险。
所以他干脆就来个一刀切的“千户制”,发给北京勋贵30个千户(卫所),同时也把京营的12万募兵兵额都给一笔勾销——12万京营募兵的饷额可是三百多万一年。而30个墙外卫所的30000兵额拢共就是90万的饷,一进一出,可省下200多万......
朱纯臣拍着胸脯向朱由检保证道:“臣一定为陛下再拉九家勋贵!”
这其实是没有难度的。
因为京营兵的账已经平了,账面就只有三万人,阵亡、重伤加逃亡报了六七万!其中逃亡还占多数......这样的军队不遣散还等什么?现在给勋贵们30000兵额,让他们出墙开拓,就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北京城内的各家勋贵,如果争取不到一个卫所名额,就等着被投闲置散,一步步没落下去吧!
朱由检又问眯在一边装透明人的祖大寿道:“祖大寿,你心动吗?”
“陛下,臣当然心动!”
祖大寿其实不太心动,他还是倾向维持现状,继续在辽西吃空额。
但是小皇帝凶啊!
小皇帝真的敢身先士卒,冲阵杀人,而且还硬生生打崩了2000正红旗的马队!这份勇猛,在皇帝界也就大明的成庙老爷还有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可以比拟了。祖大寿可没胆子和这样的“凶主”唱反调。
而且祖大寿对于出墙开拓的热情,比朱纯臣还是大一些的。他祖上虽然也是朱元璋的老兄弟(朱元璋虽然杀了不少大功臣,但是对那些威胁不到自家天下的老兄弟还是很厚道的,全国五百多个卫,二千多个所,其实就是分封给老兄弟的地盘),但还没有到勋贵这个等级。所以就给封在了宁远卫,成了大明朝的一门军事贵族。传到祖大寿的祖父祖仁,父亲祖承训两代时,宁远祖家已经是人多势众的望祖,祖仁、祖承训也都当到了总兵一级,站在了边镇将门的顶峰。而到了祖大寿一辈,借着大明在辽东崩盘和孙承宗、袁崇焕在辽西拼命砸钱的机遇,宁远祖家已经发展成了封建军阀。
封建军阀当然是需要地盘的,而且因为熊廷弼在广宁兵败后收拢了两百几十万辽东难民入山海关,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困难。如果能给他们在辽西山谷里面分块土地,一准可以招募到在关内活不下去的难民去当农户的。
朱由检望着祖大寿,“祖卿,朕该给你多少个千户的额度?”
“臣......”祖大寿被朱由检一问,也发现不对了。
自家的兵马可多啊!要多少兵额合适?另外,自家还有好多空额呢!
想到这里,心中没数的祖大寿就只好向袁崇焕投去了求救的眼神。
袁崇焕的脸色凝重,他知道辽西那群大爷可不是没用的京营......要查他们的账,非查出兵变不可,到时候自己这个巡抚也罩不住啊!
“陛下,”袁崇焕连忙出列道,“辽镇、山海关镇总有兵额12万,饷额四百多万,皆由开中法筹集......”
“哦。”朱由检点点头,笑道,“辽镇和山海关镇的兵额还真多啊!袁卿,要不这样吧,辽镇就移往辽西,山海关镇和蓟镇合并。
朕给合并后的蓟镇诸将也在墙外封30个千户所,给30000额兵的饷......这笔粮饷不必从开中法出。而蓟镇余下的兵将,和辽西镇一起,都由开中法供养。而蓟、辽二镇都由袁卿总管,袁卿就当个蓟辽督师,坐镇山海关!袁卿意下如何?”
终于当上蓟辽督师了!而且还替一帮辽镇军头保住了空额!
袁崇焕大喜过望,马上叩头谢恩,领了蓟辽督师的差事。
朱由检接着又道:“祖大寿,你还当辽西总兵......辽西墙外也封30个千户所,军饷兵额你去和袁督师商量。”
“臣领旨。”祖大寿松了口气——空额还可以继续吃下去啊!而且还能拿到辽西山区的地盘,这下可发了!
“赵率教!”朱由检又点了有些忐忑不安的赵率教的名——这次奴贼可是从他的防区突破的!
“臣在。”
“蓟镇墙外的60个卫所和6个守备衙门之上,还得设一个总兵衙门,你就当燕山镇总兵吧!”朱由检说,“朕再给燕山镇15000募兵兵额,粮饷一如辽镇。”
抢救大明朝 第1753章 趁热出墙,撤军退敌
朱由检第一次提出要出边墙开拓燕山、辽西山区不过是两三天前的事情。照理说,那么大的事情,怎么都该等回到北京和内阁好好商量一番后再最后敲定吧?
可朱由检偏偏要甩开内阁自己干,甚至不等黄台吉退兵,就已经最后敲定了出墙开拓的方案。
在这份最后敲定的方案中,大明将会在墙外的燕山、辽西山地中设立90个千户(卫)所......这还不包括兀良哈和朵颜两个万户斡尔朵所属的蒙古千户。
这90个千户所将分属辽西、燕山两镇管辖。其中辽西镇下辖30个千户所,并且还会驻扎大批辽军(至少半数需要平账),由祖大寿出任总兵官,何可纲副之。
燕山镇则下辖60个千户(卫)所,由赵率教出任总兵官,孙祖寿副之,同样也会驻扎一万五千募兵。
另外,原山海关镇和蓟镇的东路协将会合并,成为新的蓟镇。总兵由原辽镇总兵麻登云出任,由王威的儿子王世钦副之。原山海关总兵朱梅,则被调任昌镇,去替代因为天寿山被火烧而请辞的张维贤出任总兵。
在蓟、辽(辽西)二镇之上,朱由检又设立了一个新的蓟辽督师衙门,由袁崇焕出任督师——当然了,他的这个督师可督不着毛文龙,只能督辽西和山海关的师。
而原任的蓟辽督师王之臣则因为蓟镇长城被突破,被朱由检免职,打发回家养老了——他其实是被袁崇焕给坑了,但是袁崇焕是辽东巡抚,他的防区可没一点问题,而且还率兵入关打了胜仗,不可能背锅吧?
蓟镇的中路协和西路协则会合并设立密云镇,密云总兵被派给了率兵自宣府入卫的侯世禄。
而燕山、密云两镇之上,也设了一个燕云总督衙门,由高宏图出任燕云总督。而高宏图的顺天巡抚,则由洪承畴接任。
此外,由于侯世禄调任密云,宣府总兵一职就空缺出来,朱由检则让宣府出身的黑云龙去接任,同时让曹文诏接了黑云龙的职位,出任帐前军总镇。曹文诏的团参将一职,则由原本的营游吉朱纪(御马监三营出身)接任。
而宣府巡抚,也被换成了“抗奴有功”的杨嗣昌。
这一番眼花缭乱的人事调动,如果搁在平时,不知道得廷议多久?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天子亲征在外,而且还大获全胜!所以在涉及军务的人事调动上,当然可以大权独揽,内阁也只能乖乖配合,拟了条旨,而且效率出奇的高。到十月初五,也就是唐指山初战后的第三天,补了条旨(票拟)的正式诏书,就已经发到调整了职务的文武大员手中。
在一番调整之后,朱由检的“实控地盘”,又拓展了不少。继大同镇之后,宣府镇、密云镇也被朱由检完全控制。而最重要的顺天府则部分落入了朱由检的亲信手中......至于燕山镇,当然也将是朱由检的“实际控制地盘”,之所以是“将是”,是因为在十月初五的时候,朱由检的大军依旧在唐指山和黄台吉的大军对峙。
虽然黄台吉在这场入口之战中的败局已定,但是他毕竟没输多少,而且手头还有不少从口内农田中割来的或是从打破的庄园中掠来的麦子,还可以支撑上不少时间。
而朱由检却不准备在唐指山下和黄台吉持久。
因为兵法天下第一的朱由检知道,敌人想要做的事情,对己方一般是不利的......既然黄台吉想在唐指山对峙,那么对峙就一定对明军不利。
“陛下,”刚刚升任宣府总兵,但还没有去上任的黑云龙,现在客串起了朱由检的“高参”,在十月初五的军议上提出建议,“现在我军大队云集,已经有十万之众,完全可以强攻唐指山!”
连着打了不少胜仗,黑云龙的心气也起来了。
朱由检摆摆手,笑道:“强攻伤亡太大,并不足取。我军虽众,但精锐并不多,如果损失太大,难免回士气低落,难以再战。”
“陛下圣明!”袁崇焕说,“我军兵粮充足,远胜奴贼,只要旷日持久,耗尽奴贼的粮草,胜利就唾手可得了。”
呵呵,你现在知道军粮也可以成为武器了?朱由检心里笑笑,还是摇头,“拖下去也不是办法,现在已经是十月......再拖下去就该天寒地冻了!朕想在大雪封山封路前进军热河,在热河过冬。”
他说的热河就是后世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振武水,因为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温泉流入振武水,所以振武水在冬季也不会封冻,才被当地人称为“热河”。
除了这条可以在冬季提供温暖水源的“热河”,在后世的承德避暑山庄周围,还有许多富饶的谷地,可以开垦屯田,而且大多易守难攻。只要能花点时间,下点本钱,一定能经营起来。
热河被经营起来以后,大明朝在燕山深处就算有了一处大据点了。
而在热河西北约300里外,还有一处紧要,也就是名为塞罕坝的高地草原,是坝上草原的一部分,极为肥美,自辽金时代开始,那里就是两朝帝王的皇家猎场所在。朱由检已经让兀良哈大公主尽可能收拢燕山山脉中的蒙古人入朵颜万户斡尔朵,然后以塞罕坝为根据地。
这样北有塞罕坝,南有热河,大明在燕山镇的局面就有点稳了。
现在塞罕坝已经在握,就差一个热河了!
“万岁爷,”燕云总督高宏图有点不明白,“要在天寒之前入热河,现在还不猛攻,恐怕来不及吧?”
朱由检笑了笑,“朕打算撤军退敌!”
“撤军也能退敌?”高宏图不大明白。
“对!”朱由检道,“唐指山上的那位的心可虚着呢!他一准害怕咱们间道出边墙,迂回其后。“
现在蓟镇长城的大部分口子还都在明军手中,朱由检要出长城可没多困难,而且也有不少将领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陛下,”洪承畴提出建议,“咱们何不真的来一个间道出长城?”
“长城是要出的,”朱由检道,“间道迂回敌后却也不必,迂回必是轻兵,孤军深入可不是白甲兵、红甲兵的对手......咱们吓黄台吉一下应该也够了!”
他不愿意这么干,是因为知道后金军在山地战中优势挺大的,当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后金军不就凭着自己过硬的战力,来了个山地迂回奔袭,各个击破?
朱由检说:“咱们可以这样.....先退兵,后潜伏,再以帐前骑兵四下遮护,让黄台吉难知虚实,最多数日,其必然东走。到时咱们再大举出塞,马孟山以西,就都是咱们的天下了。”
......
“父汗,父汗,南兵正在撤退!”
几乎是欢呼的声音,从大帐外面传了进来,惊醒了刚刚睡下的黄台吉。黄台吉迷迷糊糊的,没有听清楚,还因为是明军将要进攻,吓得一骨碌从床上爬来起来,拎着刀子就要出帐,却和一个从外面进来的青年撞在了一起。
那青年正是豪格,只听他又急又快的对黄台吉道:“父汗,南军退了......正在大举撤离,咱们要不要去追一把?”
“不可!”黄台吉眯着眼睛,“南帝又在使诈了……咱们一追,肯定挨打!”
“那咱们怎么办?”豪格道,“南军退兵很可能是为出古北口或别的什么口……”
“咱们也退兵!”黄台吉笑道,“然后使计引南朝小皇帝来追!”
抢救大明朝 第1754章 燕山就是祁山
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穿行在茫茫燕山的峰谷之间。
这支队伍的人数之多,怕是不下二十五万!那么多的人,当然不可能全是战士了。而是在一队一队的战兵之间,还夹着大群的百姓,扶老携幼,赶着牲口,推着小车,顶着呼啸的北风,一步一跌的向东北方向的茫茫大山而去。
因为人数太多,所以队伍拉得很长,前队已经踏入了马孟山东麓的辽河源头地区,而后军才刚刚跨过滦河。
后金天聪大汗黄台吉便身在这支队伍的后军当中,亲率着从各旗当中选出的8000精兵为自己满载而归的大军殿后。
没错,黄台吉还是满载而归了!
虽然他入墙一遭并没有捞到多少油水,甚至还吃了点小亏,但是他在蓟镇边墙外的收获还是颇丰的,甚至超过了原先的预想!
黄台吉在蓟镇边墙外的最大收获是人口——不是名义上依附后金,但实际上很难掌握的人口。而是真正可以编入后金八旗体系(旗丁或包衣),成为后金腹心部众的人口。还一次就收获了二十万之多,可以说是真正的满载而归。
后金、北元人口有限,即便尽起国中精兵,也很难凑足二十万之数。而大明虽然有两万万人口,凑出二十万精兵似乎不是问题,但是实际上能被小皇帝朱由检掌握的人口土地非常有限,别说两万万,就连两千万都没有,顶天也就几百万,而且要防守的地方又太多,所以也很难动员出二十万大军用于一处战场。
这大明、北元、后金之间的战争,其实只是大明王朝(不是大明全国)和蒙古插汉部还有后金八旗部族之间的斗争......大明举国的两万万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根本不在小皇帝朱由检的掌控当中,想要加派几百万辽饷去募兵都能整出农民大起义,还能指望从两万万民众当中拉出几十万上百万的壮丁从军入伍?
跟着逆子学了几十年怎么当皇帝的朱由检现在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账面上再好看,没有实际的人口、土地和充沛的“税金流”,全他n的虚的。
所以他上台这一年多,压根就不和手底下人玩虚的......反正是虚的,随便内阁玩去吧,只要崇祯元年的岁入能和天启七年相当,能发的出官员的俸禄和九边的军饷,还能将120万两金花银毫厘不差的送进内承运库,朱由检就心满意足了。
而他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抓取实实在在的土地和人口上面了,他这些日子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这两个目标在进行!
而朱由检的对手,大金天聪汗黄台吉当然更知道这个道理了。他的大金国并不缺土地,但人口实在太缺了。无论是八旗旗丁、包衣奴才还是汉民百姓,总数都少得可怜,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几十万,其中的男丁不过三四十万。至于最核心的满洲贵族和诸申旗丁,总数不过六七万人。
因为人口太少,而且又年年打仗,使得后金国辽阔的土地根本得不到利用,立国以来,几乎年年饥荒,每年都要饿死不少汉民和包衣阿哈。在天命老汗的时代,为了缓解缺粮之苦,老汗甚至下令杀掉无粮汉民!可是汉民既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吃饭的时候嫌人多就杀了,等到来年耕种的时候却发现干活的人少了......结果只能少种一些,多荒一点,到了收获的时候自然得粮更少,饥荒也就如期而至。
可是被老汗杀掉的人,却没有办法复活了再来给大金国种地,所以黄台吉这个新任的天聪大汗,就只能去别处抢点人回来种地了。
所以他上台后才不顾国中饥荒,连年发动战争,马不停蹄的攻朝鲜、打宁锦、扫荡辽河河套、出兵喀喇沁蒙古和入口之役......这几场战争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抢人,就是为了方便抢人。
但是抢人也不容易!出兵朝鲜的丁卯之役因为并没有攻入人口密集的开城、汉城地区,而且因为毛文龙部的干扰和朝鲜人跑路的速度太快(阿敏在攻入安州的时候屠了城,结果把平壤吓成了空城),并没有抓到几个人。
而宁锦之战又吃了败仗,所以也没抢到人。
出兵打蒙古到时从插汉八大营之一的多罗特部手里抢到一些人口,但总数也就一万多,还都是不大会种地的牧民。
至于出兵喀喇沁蒙古的行动,本来的目的倒不是抢人,而是要拉拢和控制喀喇沁各部,以便获得绕道入关的通道。
而绕道入关杀进明朝的腹心之地,本可以抢到大量的人口、粮食和财货,从而大大缓解后金国缺人、缺粮、缺财货的困境。
可是大明忽然出了个勇冠三军的小皇帝,虽然只是在昌平、蓟运河和唐指山三处小试了牛刀,但还是让黄台吉感到了危险。
后金缺人啊!这也意味着黄台吉必须小心使用天命老汗留下来的八旗军队——这是黄台吉和后金国最大的倚仗!
如果八旗兵在和南朝小皇帝的交战中伤了元气,那么后金国的江山就得摇摇欲坠......而黄台吉这个“众推”之汗的汗位,恐怕会摇晃的更加厉害!
所以在三次试探性的交战都没有取胜的情况下,黄台吉根本没有胆量投入决战。
这位熟读《三国演义》的大军事家,现在觉着自己的处境就跟那个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差不多......八旗兵虽然能打,但是后金的国力有限,消耗不起啊!
不过幸运的是,朱由检那小皇帝太过凶暴,不愿意施恩招抚喀喇沁各部,还让兀良哈大公主指挥数千蒙古铁骑对不愿加入朵颜万户和兀良哈万户的喀喇沁蒙古各部大开杀戒......结果造成了大量生活在宣府边墙附近和坝上草原的喀喇沁蒙古人,都退避到了滦河东岸。
这些蒙古人,还有原本就生活在滦河流域的喀喇沁蒙古人,以及蓟镇边墙附近的喀喇沁蒙古人,现在大多被黄台吉收拢了起来——因为他们的部落已经被打散,家园也已经失去,所以黄台吉可以将他们吸收到八旗体系当中......
“二贝勒、三贝勒......”已经立马在滦河东岸的黄台吉将阿敏和莽古尔泰都叫到了身边。
“大汗,您叫我?”
“大汗,您有什么吩咐?”
这两个议政大贝勒都带着本旗的精兵和黄台吉一起殿后,现在就跟在黄台吉身边。
黄台吉望着刚刚被点燃的两座架设在滦河上的浮桥,轻轻的吐了口气:“昔日诸葛亮有六出祁山,而咱大金以后也会在燕山几进几出......燕山就是祁山,不过朕不能当诸葛亮,朕要超过诸葛亮!昔日诸葛亮五出祁山不利,才想起用屯田之法对方曹魏。可惜天不假年,病亡在了五丈原。而朕一出燕山就要屯田,也只有屯田,才能让咱大金可以和南朝争夺燕山门户之地。而在燕山屯田的重任,就交给你二人了......二贝勒,朕分十万喀喇沁蒙古人给你,你去马孟山屯田。三贝勒,你也领着十万喀喇沁蒙古人去大凌河流域屯田。你们一个卡住燕山东北,一个卡住燕山正东,一边开垦土地,一边招抚周边的蒙古部落,让他们都我所用。等到明年秋收之后,朕再率大军来二争祁山!”
抢救大明朝 第1755章 大明特色的封建军事殖民
黄台吉已经下定决心,要把燕山当成祁山,还要在种田方面超过诸葛村夫......真是精神可嘉啊!诸葛村夫好歹曾经躬耕于南阳,手底下还有许多会种地的四川老农民。可黄台吉呢?他啥时候种过地啊?能分清楚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吗?而且他还从蓟镇、宣府边墙外面拉了二三十万蒙古人......这是要让蒙古人和汉人比种地吗?
虽然喀喇沁蒙古人会种地,也在墙外燕山的许多山谷当中开辟了耕地。但他们种地的手艺可不怎么高明,年年都要从大明输入口粮!就这手艺去屯田,真不怕屯亏了?
也许黄台吉从没想到过种地也能亏本吧?
就在黄台吉安排蒙古人种地的时候,朱由检也在和蒙古人打交道。不过他在口外的蓟运河边上遇到的,都是不准备种地的蒙古人——他们是兀良哈万户斡尔朵和朵颜万户斡尔朵的精锐,总共3000铁骑兵,一人配了三马,跟着兀良哈大公主由坝上草原南下,一路扫荡不服从的喀喇沁蒙古部落,一直推进到了靠近密云边墙的虎石哈镇,才停止前进,在虎石哈镇周围布防,等候朱由检再次出境。
而朱由检也没有让兀良哈大公主等待太久,在确定了黄台吉这个“满洲诸葛亮”已经从唐指山退兵,并且从磨刀峪出了蓟镇边墙后。他就立即兵分两路,以袁崇焕、祖大寿为一路,率领属于辽镇、新蓟镇的兵马向东挺进,出山海关后,向辽西山区当中,位于大凌河上游,原属于大明营州卫的地盘开进——营州卫不是一个卫,而是分为左、右、前、中一共四个屯卫,占据了整个大凌河中上游地区,在洪武年间都属于北平行都司。可是因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借了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所以就将营州四屯卫内迁,把这部分土地赐给了朵颜三卫。而喀喇沁蒙古就是由朵颜三卫中的一些部族发展出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