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抢救大明朝 第1763章 天子,皆大盗也
“陛下,您要去北京抢,抢......这可不行啊!”
“陛下,这北京城内可不比草原......”
大明朝还是有好官的!
在北京城外的土墙边上就有两个,一个叫孙传庭,一个叫卢象升。
他们可都是读圣贤书,考天子试上来的文官,当然不比李自成、沈廷扬这俩陆海大盗招安的官儿(好像有点冤枉他们了?)不知到轻重了。
孙传庭和卢象升一开始不知道朱由检要去抢女奸商什么的,还以为小皇帝要去北京抓通番卖国的奸商!所以得到小皇帝的旨意后,立即就召集两团骑兵跟着小皇帝飞奔北京而去了。
当朱由检带着两千多骑兵到了北京城的土墙外面,开始一边休整一边布署抢人行动的时候,两个忠臣才知道小皇帝是要去北京城抢女奸商了,顿时就急了。
大明皇帝啊!
多高大上的人物?怎么能动不动就去抢呢?今年已经抢了个兀良哈,明年还打算去抢马孟山屯田的鞑子!这都在长城外面,也就算了。可这回他要去北京抢,而且还是大过年的去抢,还要抢个女奸商......这事儿要传出去,全天下都得把小皇帝当昏君啊!
以后的史书上更得把小皇帝写臭了!
所以俩忠臣就在朱由检跟前一跪,开始犯颜直谏了。
朱由检看见这俩忠臣真有点哭笑不得,这俩忠臣忠心是忠心的,但是读书有点读傻了......根本不知道当皇帝的窍门!
当然了,这个窍门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因为圣贤书上都不写,帝王师们一般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不会跟当太子或是当小皇帝的说。
反正,朱由检从没听几个讲官说过......好在他跟着逆子学了五十多年,而且还有一群“开疆万里”儿子、孙子的可以拿来参考。总算是学到真本事了!
这本事说穿了也简单,就是:天子(君王),皆大盗也!
凡是当天子当大王的,第一个本事就是“抢”;第二个本事才是“骗”!
只有会骗能抢,才能当一个名垂青史的好皇帝(好大王)。
当然了,抢和骗这两个本事,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也是有侧重点的。
如果朱由检和逆子一样,迁都南京,立足于东南膏腴之地,天下富足之乡。那么就要以骗为主,以抢为辅......逆子下江南后虽然也抢,但主要还是在骗!
但是朱由检是不可能迁都,他得天子守国门啊!
而大明的国门又摆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在未来几十年中肯定发展不了什么工商业的地方——从天启年间开始,大明北地就越来越冷,越来越旱......这种情况下,还发展什么工商业?工商业人口吃什么去?
所以摆在朱由检面前的,不是在北直隶发展工商业,而是要在北直隶去工商业......因为北直隶的农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根本不可能供应庞大的城市人口。
而海运漕粮供应几十万军队(包括家眷和牲口)已经非常吃紧——如果朱由检准备把战火烧到后金国内,那么还得考虑陆上后勤线的巨大损耗。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再维持百万之数的工商业人口......这些工商业人口再加上为工商业服务的牲口,一年消费上千万石都是可能的!而且这百万工商业人口所从事的生产需要的许多原材料,也得靠海运从东南运过来。
而天津卫的港口又不是很好,每年都能冻上几个月!卫河(海河)动不动就水浅不能行(舟),运输成本极高。
所以即便朱由检有逆天的手段,在北直隶强行发展出工商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比东南贵得多,根本没人会买......
因此以北京为帝都,实行“天子守国门”路线的朱由检,就只能立足于地主阶级武装。
而立足北直隶的地主阶级武装,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不会抢还能有活路?
“孙先生、卢先生!”朱由检笑着对两位忠臣(他们都挂着讲官的名义)道,“你二人是不是准备弃儒从商,替朕管理诺大的皇庄产业了?朕要不把你们俩调入御马监?”
什么?入御马监?两个忠臣心说:当御马?还是当太监?都不合适啊!
“陛下,臣是儒生,不会经营......”
“臣亦是书生......”
忠臣也不傻,皇庄产业可是烫手的山芋,各方觊觎,而且又很难管好!
朱由检又问:“若是老祖宗遇上了这种事情,会如何去做?总不能赶鸭子上架,强令中山王、开平王去做买卖吧?”
“这个......”
“可是太祖皇帝也不会去抢......”
朱由检正色道:“太祖高皇帝可是红巾义军的头领出身啊!”他一捏拳头,“抢......江山都是抢来的!抢个把人算什么?”
说着话朱由检笑了笑道:“二位都是读书人,如果觉得不合适......待会儿进了北京城就去接管戎政府、顺天府署、西城兵马司、德胜门和正阳门。稍后史可法、路振飞、何腾蛟、魏藻德、吕大器他们带兵进京!
至于抢人的事儿,朕和李自成、沈廷扬去就行了!”
什么?还要接管戎政府、西城兵马司、顺天府署?还有五个团练头子要来?
孙传庭和卢象升可不是傻瓜,马上就听出不对了——小皇帝这次要“抢”的不仅是个女奸商,还有整个北京城!
北京城的京营已经被朱由检折腾空了,但并没有正式遣散,京营总戎还是领兵在外的朱纯臣......而在北京城内,也还有少量留守的京营兵!
另外,京营还有很多产业!
三大营的营房、校场、库房、米仓、草场、马栏等等的,都是相当宝贵的资产!
这些资产,都要抢到手里。
然后朱由检还会调史可法、路振飞、何腾蛟、魏藻德、吕大器这五个团练头子进京。他们手头有一万几千“练军”,人数不算多,但是可靠敢战!这五个团练头子中的两个是新科进士,两个是举人,一个是当了几天知县就回家的小官......
有他们进驻北京城,朱由检才算真正稳住了北京的局面!
有了朱由检透出的底牌,忠臣也放心了!
“臣遵旨!”
“臣领旨......”
朱由检点点头,对身边李自成、沈廷扬道:“走,咱们进北京去!”
“得令!”
“遵旨!”
......
北京外城,山西营。
这一带是在京的晋商汇聚集中之地,早在永乐迁都北京的时候,就从山西迁了一大票商人和手工业者来此居住。北京白家天字号的创始人白展元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白展元本是个“医户”,白家啊当年是开药铺的,白展元则是来北京当御医的,先开了个药铺,名叫“济世堂”。后来因为治好了朱棣的什么疑难杂症,被封了个“天下第一神医”,药铺也改名“天字号”。
后来借着这个“天字号”攒下的人脉,白家的买卖也就越做越大,还赶上了开中法的趟,成了大盐商。不过药商的买卖还继续在做——这可是白家和上层搭关系的路子!
除了用药铺和北京的大人物们拉关系,白家还和山西、北京周遭的一些军卫指挥之家联姻,通过他们再和北京的勋贵沾上亲,带上故。
如今白家天字号的当家徐若兰徐娘子就来自镇西卫,祖上代代都是指挥使,还出个几个总兵、副将,算是个将门虎女。
也许这将门虎女太过强势,结果克了夫,嫁到白家没几年,就拉扯着一个儿子守了寡。不过这寡守得也有滋有味,先是靠着干娘客氏的庇护接了天字号的盘,后来又烧了徐应元的冷灶,和徐太监认了亲......都姓徐吗,当然亲了!
所以魏忠贤和客氏倒台也没波及到她和白家天字号......有徐厂公护着,满北京城,还有谁敢欺负她?
这几日眼见着过年,皇帝又不在北京,所以徐寡妇就把自己的干爹和干娘(徐应元的对食)请到山西营的大宅中好好孝敬......




抢救大明朝 第1765章 不好啦,万岁爷来了!
“督主爷爷,福王殿下已经和英国公,两位骆卫帅,还有刘副督主一块儿入了南海子大营了。”
一个小太监悄没声的出现,通报了一件要紧事儿,又悄没声儿的下去。
被称为督主爷爷的徐应元捏着本账册,似看非看,似乎走了神。坐在他对面的人笑道:“爹,今年的盐利比往年薄了一些,北京城内也不景气,不过给您老人家的孝敬,可比去年多了三成......”
正在向徐应元报账的,是个美貌少妇。眉弯唇淡,肤色莹白如脂。眼眸细细长长的,说话之间还眼波流动,流出的却是少有的英姿飒爽。
这少妇正是白家天字号的当家人,徐应元新认的干女儿徐若兰,她今年不过二十五六岁的大好年华,却因为丈夫早逝和礼法的约束,早早的成了个寡妇。
而这徐寡妇不仅克夫,还克父、克母、克干娘、克干娘的对食......自己的亲爹亲妈也早就不在了,而且干娘客氏和干娘的对食魏忠贤去年也没了。现在只剩下一个干爹徐应元可以罩着她了!
只剩下这么一条粗腿,徐寡妇当然得努力巴结了!
认爹只是叫着好听,真正实惠的还是“孝敬”,去岁为了保住自家不被魏忠贤牵连,徐寡妇就给徐应元送了二十万两。而今年又加三成,就是二十六万两了。
当然了,这二十六万两也不是徐寡妇管着的天字号拿出来的......徐家的山西老号和扬州总号出的才是大头。
毕竟盐业才是白家的主业!
只是这主业,最近遇到了一点麻烦!
遇到麻烦,当然得想办法解决。而解决的办法,当然就是花钱去铲事儿了。
所以白家去年赚得少了,给徐太监的贿赂却多了。
可是徐应元却是沉沉的一叹,露出了难色。
“爹,”徐寡妇看着徐太监,“眼下的进项能维持吗?”
“这个.......”徐太监摇摇头,“闺女,当家的万岁爷......这路数,我也看不清啊!”
正说话的时候,外头突然传进一阵嘈杂,隐约还一阵阵吸溜溜的马匹嘶鸣之声。
这是怎么回事?
徐太监一愣,抬头看着徐寡妇,刚想发问,方才向他通报的消息的那个小太监就急急忙忙扑了进来。
“督主,督主,不好了......不知哪里来了一群军汉,说要捉拿......捉拿徐寡妇......”
徐寡妇闻言就是一愣:“抓我?为什么呀?”
徐应元也有点恼,猛的站了起来,对自己的干闺女说:“闺女,你别着急,咱家去看看,到底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
说完这话,东厂督主大摇大摆的就跟着那个小太监出去了,徐寡妇不放心,也立马跟着一起出去了。一群人才到二门,就看见一群披着金甲的壮汉正持着圆盾和马刀往里闯。两下一对圆,徐应元就嚷嚷起来了:“咱家是司礼监秉笔兼提督东厂办事太监徐应元!你们是何人?胆敢擅闯民宅?这里可是天子脚下!”
“徐公公,”一个大额头大胡子高颧骨的汉子搭话了,“额是奉旨来捉拿客氏的干闺女徐寡妇的......督公也在这里,难道也是领了捉拿徐寡妇的旨意?”
“什么?你说什么?”徐应元吓了一跳,“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额们是帐前亲军!”
“帐前军......入北京城了?什么时候的事儿?”
“就在半个时辰之前!”回答的是朱由检,金盔金甲,在几个同样披金甲的大汉簇拥下,出现在了徐应元跟前。
“万,万岁爷......”徐应应腿脚一软,就给小皇帝跪了。
这时朱由检已经瞧见徐寡妇了,发现她姿色不赖,已经露出了满意的笑颜,问道:“那女子是徐寡妇吗?是不是知道朕要来抢,所以主动出迎了?”
......
“首辅,这是三边总督衙门的奏本......上面注了火急,看来陕西的民变越闹越大了......”
“首辅,这是总督贵州、四川、云南、湖广、广西军务衙门的奏本,也注了火急,看来张元平还是平不了奢、安二贼啊!”
“首辅,这是辽东经略使司的奏报,奴贼正在凤凰城、镇江堡一带集结重兵,似乎有入寇朝鲜和东江的迹象......”
“首辅,这是今年北直隶、山西、陕西三地遭遇旱灾和兵火的奏章,不少州县都报了歉收!特别是陕北州县,几乎全都颗粒无收啊!”
“首辅,这是南直隶上报的黄河水退后徐州城的情形,徐州城被淹三年,州城几乎全毁,水退后泥沙淤积严重,最厚处达三四丈之多,全城几乎都被泥沙掩埋,惨不忍睹啊!”
临近年关的时候,还勉强坐在内阁首辅位子上的黄立极,听着底下大臣们的报告,眉头越皱越紧,心情也越来越郁闷。
好消息是一条都没有啊!
首先是陕西民变镇压不下去!
唉,西北干旱都好几年了,去年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更加严重,陕北许多州县都旱的颗粒无收,到了“草木尽、人相食”的地步!而大明朝廷自崇祯元年六月开始,就忙着应付和北元、后金的战争,根本无力组织赈济,而且也抽调不出强兵去陕西镇压。
结果自天启七年开始的王二起义非但没有镇压下去,而且越闹越红火了。府谷、安塞(高迎祥就在这里)、延川(张献忠的老大王自用在这一块)、宜川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而固原、宁夏、甘肃、榆林、临洮三边重镇的主力又要用于防备插汉部和土默特残部寇边,所以抽不出太多的军队去镇压民变。
而且因为陕西的旱灾和民变,固原、宁夏、甘肃、榆林、临洮等镇的民运粮全都断了,这就等于三边五镇欠饷不发了——明朝的边军军饷并不都是由白银构成的,也不全是由户部发放的,而是由屯粮(军屯籽粒粮)、民运粮(也可是折色,也可是部分折色)、盐引、盐价银、京运银等部分组成。其中由朝廷财政控制的,不过是盐引、盐价银、京运银等部分。而屯粮、民运粮这两部分都是由地方筹集的,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比如三边五镇的屯粮是当地军屯提供的,而民运粮则主要是由陕西省提供的......西北大旱搞得颗粒无收,屯粮和民运粮当然没地方去收了!
因此三边五镇的军饷就只剩下了盐引、盐价银、京运银(因为盐务改革,盐引、盐价银这两部分都并入了京运银,从辽饷当中开支),根本不可能足额发放,如果过手的各级官员再如往常一样贪污一点,发到兵士手中的银子就所剩无几了。
在这种情况下,三边五镇的官军自己不造反就烧高香了,还能指望他们剿匪?
所以这陕西的民变,也就理所当然越闹越大了......哪怕是朱由检现在变成了“勇赛吕布、奸似仲达、狠如曹贼”的明君,一时也拿陕西民变没招儿。
就只能让他们先闹着了......
就在黄首辅为陕西的事儿头疼不已的时候,外头忽然闯进来一个吏部的主事,看见黄立极就大喊:“首辅,不好了,万岁爷爷来了!”
黄立极一听这话,就有点着急:“说什么呢?万岁爷来了还能不好?”




抢救大明朝 第1766章 这个不是好万岁啊!
“首辅!”那个吏部主事跺了跺脚,“万岁爷带着大兵进城了!”
“废话,”兵部尚书王在晋笑道,“不带兵你还让万岁爷一个人进城啊?遇上恶人了可怎么办?”
“王尚书,”那主事摇摇头,“万岁爷带着的兵已经占了戎政府衙......下官就家住在戎政府边上,亲眼看见披坚执锐的天子家丁拿着中旨接管了衙署!”
“什么?接管戎政府?”兵部侍郎张凤翼一下就急了,“这个万岁爷他想干什么?这里可是北京城啊!”
是啊,北京城啊!
天下首善之都,藏龙卧虎之地。一般的万岁爷在北京城内也只有好好眯着,哪怕是天启皇帝那样出格的万岁爷,也就折腾一下东林党的文官......东林党在东南一带的势力很大,但是在北直隶、在北京城却没多少势力,北京和北直还是勋臣和宦官的地盘!
所以天启皇帝的折腾,也不过是用宦官斗文官......对于吃掉北京周围七十四卫军屯土地,吃着一年三百万京营空额,控制着三四万锦衣卫只管自己敲诈勒索也不知道分钱给皇帝的勋贵,那是不敢过分触碰的。
当然了,天下四方的藩王和士大夫吃的油水更多!但是他们只是占了天高皇帝远的便宜。而皇帝如果不把北京城和北直隶的土地、人口、兵力都掌握了,凭什么把爪子伸去天下四方?
而北京城内的龙虎,却不是那么好降伏的,他们能让皇帝本人英年早逝......也能牢牢捆住皇帝的手脚,将皇帝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不过北京勋贵和内廷宦官再能耐,也就对付一般的万岁爷。而如今这个万岁爷不是一般的万岁爷,是个“返祖”的万岁爷!一点不守规矩,你这儿跟他讲圣贤道理,他那儿拎着刀子就扑上来了!
更可恨的是,这个万岁爷砍人的本事还挺厉害,上台一年多,打了几个月的仗,居然都赢了,而且还开疆辟土,夺取了三州两万户的地盘,哦,还单挑死了一个蒙古第一勇士,还抢了蒙古大汗的妹子......这个万岁,真的不是个好万岁啊!
“万岁爷在哪儿?”黄立极也有点急了,“他是什么时候进城的?怎么没有人报告内阁啊?戎政府被帐前兵占了,那顺天府呢?”
兵部管得着戎政府的事儿,而顺天府更属于文官体系。如果皇帝突然带兵进城,这两个衙门怎么都该通报一下内阁吧?戎政府被占,没办法通报,那顺天府呢?难道也被占了?
万岁爷到底想干什么?怎么有点搞政变夺权的意思啊?你到底是谁家的万岁?
“万岁爷好像出了正阳门......”回答的还是那个主事,“下官打棋盘街经过的时候,看见大队的金甲骑兵从正阳门城楼上下来,然后又出了正阳门,而且正阳门也被帐前兵给控制起来了。”
大明朝廷的六部衙署距离正阳门很近,就隔着大明门(皇城正门)和棋盘街(由四条很短的街道组成,四四方方的,犹如棋盘)。六部的官员要去衙门坐班,就得由棋盘街而过,这个主事路过棋盘街的时候,正好看见一队骑兵从正阳门城楼的马道上下来,然后再由正阳门出城。因为这队骑兵都披着耀眼的金甲,所以他才想到了万岁爷。
“万岁爷去外城干什么?”
黄立极还傻愣愣的在问,王在晋却已经站了起来:“首辅,别问了......咱们赶紧去迎驾吧!见着万岁爷,就什么都知道了!”
......
“你,你,你这个万岁爷不要过来!要不然奴,奴......”
山西营,白家大宅之内,一个贞洁烈妇正在抗拒想要抢她的万岁爷!而抗拒的方式,则是使用传统武术。
徐寡妇到底是将门女,虽然嫁入了豪商之门,但是打小练就的武功却没落下。一听有人要抢自己,下意识的就摆开了架势,半转身躯沉腰坐马,一个翻身亮掌砸拳引路的架式。虽然这寡妇穿着襦裙、褙子、袄衫,但是这一番“展示”,还是将一副好身段显露无遗。
摆好了架势,徐寡妇才发现不对......自己的干爹徐应元已经给一个嘴上没毛的金甲小将跪了,还称那小将为“万岁爷”!
万岁爷不是......当今天子,大明朝的九五之尊吗?
他怎么来山西营了?
他刚才好像说要抢我?
想到这里,徐寡妇已经有点懵了!但是懵归懵,抵抗的架子还是要摆一下的。
朱由检看见徐寡妇的模样和身段,还有一副要和自己比划武艺的欲拒还迎的姿态,心中顿时就喜欢起来了,哈哈大笑道:“你个徐寡妇还真是有胆,敢和朕比划武艺......比你那干娘客氏可强多了!”
听朱由检提到客氏,徐寡妇的鼻子就是一算,细长的眼眸就有点湿润了。
客氏虽然作恶多端,但是对干女儿徐寡妇却是很不错的。而且徐寡妇也知道客氏的冤枉,什么谋逆,什么造反,都是没影的事儿,顶天就是和天启皇帝有一腿。
为了这点事儿就挨了剐,三千六百刀啊......
徐应元这个时候也发现自己的干闺女要和小皇帝打架,当时就急了,赶忙开口道:“徐娘子,你这是要干什么?来的是万岁爷,你还不赶紧跪迎!”
“可,可他要抢额!”徐寡妇银牙一咬,“额不答应!”
不答应?
朱由检呵呵笑着:“徐寡妇,你不仅是客氏的干闺女,而且还是卖国奸贼范永斗的同党......范永斗都已经招了!当日就是你把代王等大同诸王妖言惑众、诅咒天子的奏章抄件给他的。而他又带着这份抄件去了口外,招来了奴贼的大军!”
“徐,徐娘子,有没有这事儿?”跪在地上的徐应元吓傻了,因为那份奏章抄件是他交给干闺女的......当然了,他这么干的原因不是为了里通外国,而是要让徐寡妇出钱出力帮着还在娘肚子里的朱慈烺即位——徐寡妇是京城山西总商(总商不止一个),关键时刻可以调集起巨额的现银,还能调运大量的粮食入京。
1...588589590591592...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