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还真没遇上奴贼啊!祖大寿心说:小皇帝难道真的把人家的白甲兵宰了一堆?这也太猛了吧?
“你是祖宽是吧?”朱由检认识祖宽,上辈子这家伙被祖大寿派进山海关助战,虽然骁勇,但是军纪和人缘都差得不行。所以在崇祯十二年清兵陷济南那回被扣了个陷藩的罪名给宰掉了。现在想想也挺冤枉的......
“呵呵,俺就是祖宽,你是哪位啊?”祖宽笑呵呵的回了一句。
“朕是大明皇帝!”
“哈哈哈,”祖宽笑得前呼后仰,“你个小子要是皇帝,你我就是玉皇大帝了!”
“休得无礼!”祖大寿听见祖宽又在胡说八道,赶紧开口喝止,“见了万岁爷,还不下马叩头!”
“啊!”
祖宽一愣,还没反应过来,朱由检就摆摆手道,“叩什么头啊,都披着甲呢!免了免了......祖宽,你找几个会蒙古话的去奴贼大营对面叫阵!”
“叫阵?”祖宽一愣,“叫什么阵?”
朱由检道:“就是叫黄台吉出来和朕单打独斗啊!”他笑呵呵的说,“天下纷乱至此,无非就是朕和黄台吉在争......朕觉着也不必让你们这些战士打生打死了,就朕和黄台吉两个单打独斗一场吧!”
祖宽一听就急了,“别啊,你们俩单打独斗了,那我们这些当家丁的怎么办?”
是啊!
朱由检和黄台吉去单挑了,还要祖宽这样的家丁干什么?他不得失业?
朱由检被祖宽的话给逗乐了,挥挥手道:“快去快去......总有你一份富贵的!”
看着祖宽带人走了,朱由检就笑着对祖大寿道,“祖总镇,你的这家丁不错,让他给朕当家丁怎么样?”
祖大寿忙笑道:“他就是一粗逼,能跟着陛下是他的福气。”
朱由检哈哈笑着:“让你的家丁都跟着去骂阵吧......气气黄台吉也好!”
......
“黄台吉你这狗贼听着,大明天子要找你单打独斗,你他n的要有卵子,就别他n的躲着不敢见人......”
黄台吉这边刚睡下,还没睡着呢,就隐隐约约的听见有人用蒙古话在骂阵——而且还胡诌什么大明天子要和自己单挑?
这搞什么呢?
大明皇帝和自己这个大汗单挑?
黄台吉再睡不踏实了,立马就起了床,披上衣服,穿上棉甲,然后就出了营帐,带着一群白甲兵上了马,去循着声音去观看。刚出了营门,就遇上了刚从蓟运河边上回来的多尔衮。
多尔衮看见黄台吉,连忙行了礼,“大汗,您怎么出来了?”
“我这不听见有人要和我单打独斗吗?”
多尔衮一愣,心说:难道大金国又要换大汗了?
这话多尔衮可不敢说,而是劝黄台吉道:“大汗,您真要和南帝单打独斗?臣弟听说这个南帝武艺高强,曾经打死过蒙古第一勇士......”
“说什么呢?”黄台吉一笑,“本汗哪儿会和一小孩子单打独斗......本汗不斗勇,只斗智!老十四,让你的人去和运河对面的南朝小皇帝吼吼,别坠了威风。”
“嗻!”
多尔衮应了一声就去了,没一会儿就听见多尔衮的手下用蒙古话吼起来了:“天聪大汗,聪明无双,不好斗勇,只好斗智!斗智,你家小皇帝可敢吗?”
他们吼了没多久,对面的人就换了词儿:“奴贼酋长听了,大明天子答应斗智了......几何学、格物学、算学、佛学、基督教神学、西洋理学、拉丁文、法兰西文......斗什么智都行!”
抢救大明朝 第1744章 本大汗要斗兵,你敢吗?
“大汗,南帝答应斗智了!有什么几何学、格物学、西洋理学、基督神学、拉丁文、法兰西文什么的......您选哪一门和他斗啊?”
没一会儿,多尔衮就回到后金军大营外面了,还拿着个记功劳的本子,上面抄了一堆听都没怎么听过的学问来问黄台吉。
黄台吉听着也有点懵啊,这些都是什么学问啊?本大汗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啊?
其实这个黄台吉从小就爱学习,是后金国的一群贝勒、贝子当中最早识字儿的。整本《三国演义》都能自己读下来,而且还懂蒙古话、满洲话、汉话,还会算账,加减乘除都会做......不掰手指头啊!这个学问够大了吧?可是多尔衮说的那些学问,他别说会了,听都没听说过,这怎么斗啊!
“斗什么斗啊!”黄台吉没好气的瞪了多尔衮一眼,“现在打仗呢!什么斗智斗勇,打仗要斗兵!”
多尔衮佩服地点点头:“大汗的意思是要约战吗?”
“约战......这个主意倒不错!”黄台吉眉头一拧,“咱们可以选个有利一点的地形和南军来个堂堂之阵!”
“大汗,”多尔衮低声提醒道,“对咱有利的地形,南帝他能答应?”
黄台吉嘿嘿笑了起来:“对咱有利的地形,对他也未必不利......”
对双方都有利?这是什么地形啊?
多尔衮这个“聪明贝勒”的脑筋也不够了,只是愣愣看黄台吉,“大汗,您想约在哪儿?是在蓟运河西岸吗?”
他以为黄台吉想要引南帝朱由检的大军过河,然后来个半渡而击。
“干嘛在蓟运河边上?”黄台吉摇摇头,道,“朕要和南兵战于唐指山!唐指山就在密云和顺义之间,靠近磨刀峪长城。”
“唐指山?”多尔衮去过那里,那里风景不错,有几个北京勋贵的庄子,周围还有许多麦田,在后金军往西开进的时候在那里休整过几日(其实是在唐指山附近的麦田里割麦子),“大汗,那里地形没怎么有利啊?唐指山就是几个小山包,周围一马平川,靠近长城的地方倒是有大片密林......啊,大汗,您是想......万一不利,就出磨刀峪长城退走?”
黄台吉到底是英明的,仗打到现在这个份上,他当然已经有了退意——入口之战打亏了,但是亏得不多,马上停损还来得及。
但是黄台吉也知道,跟着他一起入口的那些贝勒、贝子,不见得甘心两手空空的回去。这几日大家聚在一起军议的时候,还有不少贝勒、贝子提出要去通州——北京这一线以南碰碰运气。
打死他们也不相信长城边墙内所有的城堡都跟遵化、玉田、蓟州、平谷、顺义、昌平一样......要都这样坚固,守军都那么能打,南人还修什么长城啊?
不过黄台极却不敢冒险南下了,倒不是担心通州——北京一线以南还是龙潭虎穴,而是担心蓟镇边墙外的喀喇沁蒙古各部都被朱由检和兀良哈这对狗男女收拾了。
蓟镇边墙外的地形非常复杂,遍布山岭幽谷,如果不是得到了喀喇沁蒙古人的帮助,黄台吉是很难通过那里绕过山海关直接攻打蓟镇边墙。
而一旦蓟镇边墙外喀喇沁蒙古部落被朱由检和兀良哈控制或驱逐,黄台吉大军想要再安然返回,可就不大容易了......在北京——通州以南抢到大量的财富,但却不能带回沈阳,对黄台吉而言毫无意义。
当然了,黄台吉这些日子为了稳定军心,一直努力的在封锁喀喇沁蒙古已经遭到朱由检、兀良哈大公主讨伐的消息。
那些翻越边墙而来,投到黄台吉军中的喀喇沁蒙古勇士,全都人间蒸发掉了......所以除了极少数的后金高层和黄台吉的心腹,后金大军中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
而多尔衮则是少数消息灵通人士之一!
黄台吉冲着自己的这个十四弟点点头,低声道:“等大军开拔的时候,你和阿济格带两白旗的人先走,去夺下磨刀峪关口......不得有误!”
......
和之前两边的人隔着蓟运河瞎嚷嚷不同,这一次黄台吉很正式的派出了军使,给朱由检送来了很正式的战书。
送战书的军使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叫张小旗。就是那个总差一口气儿当不上旗丁的小旗奴,上回在遵化县城外吃了败仗,回去后还领了顿打。不过范文程说了情,先给记下了。如果在西进途中不能立功赎罪,回去以后就狠狠的打。
所以范文程找上他,让他给蓟河对面的大明小皇帝送战书的时候,他没多想就答应了......一点都没想到什么叫“斩来使”。
“你个小孩子叫什么名字?”朱由检是在蓟运河东岸的一座破庙里面接见张小旗的,当然也没说自己就是皇帝了。
而且他还留了个心眼——得问清楚来使是谁?如果是范文程这样有名有姓的大汉奸或是日后会变成大头目的奴贼,那就斩了再说!
“俺叫张小旗,是镶红旗下的包衣奴才......”张小旗跪在地上,一边发抖一边回答着朱由检的提问。他接下任务的时候懵懵懂懂,可是被祖宽这个“恶人”(祖宽已经加入帐前军了,这家伙长得跟个魔王似的,看着就要吃人)拎到朱由检驾前的时候,却已经怕得不行了。
“张小旗......没听说过!”朱由检嘟囔了一句,就打消了斩来使的念头,然后向身边拎着个灯笼的吴三桂招了招手,让他把灯笼提过来。
借着灯笼的亮光,朱由检马马虎虎看完了黄台吉的战书,哼了一声:“唐指山......离长城都不远了,打不赢就想跑吗?”
怎么可能不赢?张小旗对八旗天兵还是很迷信的,听了朱由检的话,心里面就有点不服气了。
就在这时,朱由检已经从黑文韬哪里取过一支蘸了墨水后晒干的毛笔,在一只茶碗中稍微蘸了点水,然后在战书上批下了“明日交锋”四个字,就把战书丢给了张小旗,最后对祖宽道:“送他回去。”
“得令。”祖宽应了一声,就拖着张小旗走了。
朱由检见他们走远了,才嗯咳了一声,目光在破庙的大殿中一扫,然后落在了一个二十多岁,相貌儒雅俊朗,身材修长而且匀称的青年身上,“魏孝廉,依你看,这通州团练和顺义团练能打仗吗?”
这个魏孝廉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名叫魏藻德......就是那位被逆子用成“诸葛亮”的大明中兴第一相!
他是通州人,是天启七年丁卯举人,因为中举后没多久就死了爸爸,所以没办法参加崇祯元年的大比,否则现在已经当官了。
不过朱由检还是很“关照”他的,在委派高宏图去通州办团练的时候,特意推荐了这位通州才子。所以高宏图就让魏藻德当了幕僚,协助自己办团练。魏藻德家在通州也算书香名门,而且其本人也颇为干练,居然帮了高宏图不少忙。
而他之所以会跑到朱由检的军中,则是因为在朱由检离开温榆河大营后,兵部侍郎张凤翼立即派出塘马将少年天子率领先锋往顺义而去的消息通报给了正驻兵顺义的高宏图(高宏图是顺天巡抚,当然可以带兵在顺天府境内溜达)和路振飞。
得到这个惊人消息的高宏图不敢怠慢,立即派自己的得力干将魏藻德和顺义县令路振飞各带一队团练出城搜索,想要在小皇帝遇险时施以援手。而魏藻德所带的通州团练,正好遇上了朱由检。
“万岁爷,”魏藻德想了想,回答道,“臣以为通州、顺义两地的团练是有一战之力的,不过......”
朱由检摆摆手,道:“没有什么不过的!你马上回城,去传达朕的中旨......让高宏图立即调集8000团练随朕出征唐指山,去和奴酋黄台吉决战!”
抢救大明朝 第1745章 勋贵们!向着敌人逃跑!
魏藻德听见朱由检的话,小心肝都发颤了。他之所以敢从顺义城堡中出来,并不是因为对大明朝有多忠心,而是在顺义城头上目睹了后金大军跨过蓟运河,又得知了明军的夜不收骑兵扫荡了蓟运河以西地区。
而且魏藻德带出城的1000通州长枪兵和弓箭手出了顺义县城,在蓟州运河以西展开搜索——这事儿看着忠义,但实际上没有什么风险。
但是跟随朱由检去唐指山和黄台吉决战就不一样了......黄台吉麾下可有五六万大军啊,而且都是凶的要死的奴贼!
通州团练和顺义团练要是离开了城堡,怎么抵达得住那么多奴贼?
心惊胆颤的魏藻德的忠义是经过历史证明的,朱由检毫不怀疑,所以也就不征求他的意见了......大不了杀身成仁嘛!魏藻德那么忠心,一定愿意为大明效死的!
在向魏藻德投去了两道赞许的目光后,朱由检就在破庙里面借着昏暗的灯笼放出的光线,用毛笔在一分空白的章本上写了道中旨。用完印后,朱由检就把中旨丢给魏藻德,然后吩咐黑文韬送他出了破庙,让他赶紧去顺义调兵。
兵贵神速啊!
这兵贵神速可不仅仅是指行军要尽可能快速,还包括其他一切军事行动——包括军事动员、军队集结、军队投入战场、军队在战场上展开......总之一切行动,都必须尽可能的快。
以快打慢,才是上上之策。
而朱由检手头的骑兵当然是快的,黑云龙和赵率教率领的骑兵主力很快就会赶到,届时朱由检手头就会有20000左右的精锐骑兵!
但是袁崇焕、张凤翼、洪承畴、何可纲等人率领的60000多步军却没有那么快......如果朱由检要等所有的兵力都抵达顺义后,再往唐指山开进,那么黄台吉就能赢得至少一天半到两天的时间。
可别小看这一天半到两天......有了这点时间,黄台吉不仅可以在唐指山构筑工事,埋伏兵马,而且还可以打破磨刀峪关口——磨刀峪长城属于蓟镇西路协管辖,由一个副将负责指挥,至于防守情况如何......朱由检也不抱什么希望。守军能够坚持一天不跑,就算是对得起朝廷的那点军饷了。
而后金军一旦打破磨刀峪边墙,就能将他们在入口之战中掠获的牲畜、人口、财物、粮食等等全部转移到边墙之外。
虽然不多,都补不了黄台吉发动这场战争的本钱,但是却足够后金军回家的路费......甚至还可以给蓟镇边墙外的喀喇沁蒙古部落补点小麦。
可别小看回家的“路费”和给喀喇沁蒙古的活命小麦,如果没有“路费”,也补不了喀喇沁蒙古的口粮。黄台吉就会把喀喇沁蒙古当成“路费”的来源!不仅会掠走喀喇沁蒙古各部最后的口粮,还会裹挟喀喇沁蒙古的部众,把他们从燕山山脉带走,免得他们落入明朝手中。
而喀喇沁蒙古各部一旦离开燕山山脉,再想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为朱由检很快就会在燕山山脉设立燕山镇、辽西镇(这个辽西镇并不设在辽西走廊,而是在辽西山区),还会把投靠自己的喀喇沁蒙古人编入朵颜万户斡尔朵。
有了燕山镇、辽西镇和朵颜万户斡尔朵,朱由检就能为薄弱的蓟镇长城防线赢得真正的防御纵深——朱由检上辈子在辽西走廊严防,为山海关布设了厚达数百里的防御纵深,但是也失去了在蓟镇长城外建立纵深的可能,所以被后金军多次破口而入,教训深刻啊!
这辈子,朱由检吸取了上辈子的深刻教训,决心撤掉辽西走廊上的400里“海防线”,只守山海关一个口。同时用节省下来的军队和军饷,在蓟镇长城外设立新的军镇,使之拱卫蓟镇边墙。
而要建立燕山、辽西两镇,关键就看喀喇沁蒙古36部的归属和死活了......
所以朱由检不能让黄台吉从容而退,他也等不及60000多步军赶到,就要在唐指山一带和后金军交战!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调集通州、顺义团练参战的原因,他需要这些团练拉着偏箱车去为骑兵扎住阵脚——明军的骑兵毕竟不是草原骑兵,他们还是习惯和步兵配合的,由步兵扎出一个野战坚阵,为他们提供庇护和依靠,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心。
在给高宏图和路振飞下达了命令之后,朱由检也不等那两位的回复,就在黑云龙和赵率教带领的骑兵大队到达后,开始涉渡蓟运河。
和上次在大同御河之战中的表现一样,这回朱由检还是一马当先,率领3000多骑兵,率先渡河。随后他也不等主力全部过河,就开始对正向唐指山退却的后金军展开了追击。
由蓟运河顺义段到唐指山的距离并不遥远,只有区区二十多里,对于骑兵而言,几乎转瞬即到。
而黄台吉率领的后金军大队人马虽然也是骑兵,但是他们携带着大量掠来的
牲畜、人口、财物和粮食行军,所以速度并不快。虽然比朱由检率领的骑兵早开拔了大半个晚上,但是抵达的唐指山的时候却是前后脚。
黄台吉甚至来不及展开他的大军,朱由检的骑兵就已经杀到他的屁股后面了!
听着一阵阵的铳声从身后传来,黄台吉的心头就笼罩上了一层阴影,明军骑兵的神速,实在有点超乎他的预料了。
而神速,往往意味着精锐!
“父汗,”一直跟在黄台吉身边的豪格这时凑了过来,“南军这次来的好快啊!大贝勒他能不能.......”
黄台吉哼了一声,低声说:“豪格,说什么呢?你还信不过大贝勒?他手头可有正红旗的2000骑兵和色棱的3000蒙古骑兵......不会有问题的!咱们还是抓紧时间布阵吧!”
“嗻!”
黄台吉手头可有五六万军队,其中大半是蒙古附庸,根本没啥纪律。另外还有大量的物资和掠获的人口,不好好安排一下,非得乱成一锅粥。
所以在发现朱由检的骑兵咬得很紧之后,他立即就让大贝勒代善带5000人去掩护主力。刚才传来的铳声,就是代善派出去在后方警戒的蒙古骑兵,被明军的黑枪给打了!
看见放完了黑枪的骑兵散开奔回,已经披挂整齐,还骑上一匹高头大马的朱纯臣忍不住就开始流眼泪了......因为他马上就要去送死了!
他要和其他几个“欠命”的勋贵,带着一千来个瑟瑟发抖的家丁,向凶残的蒙古人发起送死冲锋。
小皇帝发疯一样的吼声还萦绕在他耳边:“尔等听唢呐声响起就冲,当一往无前,不惧箭镞,不怕长枪,只是死中求活!
朕会率领1000枪骑组成二阵,就在尔等身后如墙而进......尔等如敢回头逃跑,必将死于帐前骑兵的枪下,即便侥幸不死,朕也会将之立斩!”
这是要把朱纯臣这样的勋贵往死里逼啊!
知道必死的朱纯臣正要嚎啕大哭,刺耳的唢呐声已经响起,然后就是急促的马蹄声!
朱纯臣回头一看,四五十步之外,排成一列的帐前骑兵已经开始向前了,人人马枪在手,向着自己的后背而来!
必须冲......不,是必须逃跑了!是向着敌人逃跑!
因为背后的小皇帝和帐前骑兵比敌人凶残啊!
想到这里,朱纯臣惨叫一声:“万岁爷来啦......跑啊!快跑啊!”
然后就扬起马鞭,用力抽打了一下自己胯下的良驹......
抢救大明朝 第1746章 万岁爷凶还是鞑子凶?
一声“万岁爷来啦!快跑啊!”的呼喊,就这样成了激励这一代大明勋贵们为国杀敌的最有效的口号!
战场上,前面是凶残的鞑子,背后是更凶残的万岁爷!你让这帮养尊处优半辈子的勋贵们怎么选?
被鞑子杀掉是忠烈,家里人总能保住......万岁爷再怎么凶,也不能抄忠烈的家啊!虽然这个忠烈生前干了不少挖封建主义墙角的坏事儿。
而被万岁爷杀掉就是临阵脱逃的奸佞,奸佞当然要抄家了!
祖传的富贵可就没了!
所以大明朝的这位万岁爷比眼前的蒙古鞑子凶多了,朱纯臣、赵之龙、朱国弼、李守錡、李尊祖、刘孔昭、徐允祯这七个“欠命”的勋贵,这个时候都豁出去了,发了疯一样嚎着哭着扬起马鞭抽打战马,向着前方二三百步外被代善的正红旗骑兵驱赶上来的蒙古喀喇沁左翼的骑兵冲去。而他们各自的家丁亲随,也都豁出去了,全都紧紧护在主子身边,挥舞着马槊弯刀三眼铳,嗷嗷叫着要为主子效死——这些明朝的勋贵虽然都是废物,可他们终究要带兵。虽然九边前沿已经看不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但是在其他距离敌人比较远,油水又比较多的地方,比如南京京营、运河军、长江水军等处,都还是勋贵们的天下。
既然要带兵,身边就得养点充门面的家丁和亲卫,要不然遇上个兵变、民变的,也能要了老命!
而现在这些养着用来对付兵变、民变的家丁亲兵,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和鞑子拼命了。
不拼不行啊!他们的好吃好喝都靠主子,主子家要没了,他们怎么混啊?去给边将当家丁?
那活可干不了,而且拿钱还少......
由于家丁亲兵们都各为其主,所以冲锋,不,是七个逃跑的大勋贵身边,就自动形成了七个集群,义无反顾的向喀喇沁蒙古左翼的大塔布囊兀良哈.色棱(喀喇沁蒙古的许多塔布囊都出自兀良哈部,都以兀良哈为姓)带领的蒙古骑兵冲去!
看到七大群铁甲骑兵疯了一样向自己冲来,兀良哈.色棱可就傻眼了。
这个年头的蒙古武装牧民最怕铁骑冲击了!
虎兔敦跑路汗靠着3000铁槊科诺特骑兵就吊打漠南模北蒙古各部,如果不是遇上建州女真这帮凶人,他没准真能统一左右两翼蒙古来个再兴北元。
而喀喇沁蒙古在蒙古各部当中又是最弱的,那么点人口分了三十六部,而且各部大权几乎都被外来的兀良哈贵族掌握(兀良哈万户的情况也差不多,都被土默特控制了)。所以部落当中还有兀良哈和喀喇沁之争,而喀喇沁部出身的勇士,在本部很难出头,都去隔壁明朝当了夷丁突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