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但是假的终究真不了,京营兵因为应付各种各样的典礼,所以队形还是可以拿出来的。而且他们的铁甲和布面甲都看着挺漂亮,别说外行,内行都能糊弄一下。可真要上了战场,面对潮水一般杀来的敌人,假账兵可就要原形毕露了。
其实也用不着上战场,出了土墙就得逃亡纷纷了……
王在晋叹了口气,低声吩咐道:“成国公,伯起,此间十万京营究竟如何,咱们自己清楚。所以出墙之后,一定要持重......土墙到顺义城北的奴贼大营有六七十里,如果三军急行,一日一夜就能到了。你们可不能走太快了,一天走个六里七里就差不多了。要步步为营,走个六七里就安营扎寨。寨子一定要扎牢了,因为奴贼最怕的就是咱们凭城凭寨而战!老夫已经给袁元素下令,要让他出平谷后步步为营。咱们两路大军十万(十万人都出阵是不可能的,起码溜一半,所以王在晋只把京营兵算成五万),都来个堡寨推进,一点一点的逼近顺义,不给奴贼半点破绽,一定可以把他们逼走的。只要把他们逼走了,咱们就算大获全胜。因为奴贼这次入口所获很少,不足以补他们的支出,算是来亏了......一次亏了,就没有二次、三次了!”





抢救大明朝 第1735章 黄台吉都慌了!
范文程是给两个白甲兵架着送到黄台吉跟前的......他可是从北京城外的土墙一路跑到顺义城北的后金军大营的,这距离都快赶上马拉松了!
跑到后金军大营的时候,这位后金忠奴都已经累得虚脱了,差一点就跑死了——这奴才对后金那是真的忠心耿耿啊!
“大,大汗......北京城的南军京营出兵了!”范文程从黄台吉的一个白甲亲兵手里接过一碗凉水,喝了一大口,然后一边喘气一边说,“至少有十万大军啊!咳咳,他们甲械精良,队形严整,士气高昂......这些奴才亲眼所见!奴才,奴才......”
“怎么可能?京营兵怎么可能那么精锐?”
范文程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个穿着蓝色布面甲的四十多岁的黑脸汉子给打断了。
范文程瞅了他一眼,陪着笑脸道:“抚顺额驸,奴才说的句句属实啊!奴才在北京城北的土墙底下亲眼看着......”
抚顺额驸就是李永芳,如今大金国的头号大汉奸,努尔哈赤的孙女婿,阿巴泰的老女婿(他的年纪比阿巴泰都大啊!),也是对大金国忠心不二的好奴才。
他是正经的明军军官出身,投靠后金国前已经干到抚顺千户所备御官了。对于明军京营糊弄昏君的把戏,他可都是清楚的。
“亲眼看着也有假!”李永芳道,“南朝的京营兵就是专门糊弄那些昏君奸臣的......南朝的那些皇帝也不懂,就看个热闹和严整。其实那些京营兵脚底下都有记号,站在上面一准是直的。可这没用,不能动,大阵一动就散。范文程,你看他们的大阵移动过吗?”
范文程想了想,好像是没动过。他看见“京营精锐”的时候,人家已经站好了。
他正想回答问题的时候,多尔衮忽然来了一句:“现在的南朝小皇帝真懂打仗啊,他在喀喇沁那边干的事情,一看就是熟读《三国演义》的行家......”
是啊!南帝武功天下第一,兵法也是天下第一,能让一群假账兵给蒙了?
黄台吉的脸色凝重起来了,因为他已经听到一些零零碎碎的消息,说是大明小皇帝正在喀喇沁蒙古的地盘上杀人放火——这些消息都是从边墙北面传来的!
原来有不少喀喇沁蒙古的首领被朱由检逼得没了活路,又知道黄台吉在墙内,于是就翻墙而来(因为赵率教抽调兵力去防堵义院口、喜峰口,以确保山海关后路,所以蓟镇边墙的中段和西段基本不设防了),找到了顺义的后金军大营。
得知朱由检杀去了喀喇沁蒙古的地盘,黄台吉都慌了!
这个朱由检放着北京老巢不管,去喀喇沁蒙古的地盘上当恶人,只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朱由检对京畿一带的防御绝对有信心!二是朱由检要趁着喀喇沁蒙古的壮丁随征的机会,清理喀喇沁蒙古的部落......或是驱逐,或是杀戮,或是收编!
这就是当年司马仲达抗诸葛的高招啊!
一旦这些生活在燕山北麓和坝上草原的蒙古部落被朱由检打跑了或是吞并了,大金再想要打蓟镇长城就难了。
因为从沈阳出兵到蓟镇边墙有一千多里,黄台吉的大军不可能千里携粮,必须依靠喀喇沁蒙古人提供补给。要不然他们在边墙外面呆上十天半个月就得粮尽......入口之战就得打成“六出祁山”了。
不过明知道喀喇沁蒙古的形势不对,黄台吉也不愿撤兵回救。因为他知道,现在撤兵也迟了......等他的军队赶到,朱由检早把宣府边墙以东的喀喇沁部落祸害完了,他带兵过去非但得不到补给,而且还得放粮赈济!
到时候朱由检往宣府边墙里一缩,等黄台吉粮尽退兵后再出边墙杀人放火,黄台吉能怎么办?
所以黄台吉现在真是太难了!
黄台吉想了一会儿,忽然问了一句:“南朝的京营都是步军吧?”
“大部分都是步军,”范文程道,“奴才没瞧见多少马军。”
李永芳也道:“南朝京营在编的马匹有三万五千,但实际上能用的最多一万几千,勉勉强强可以组成几千骑兵吧。”
“那就不怕......”黄台吉吸了口气,“咱们马队多,要走随时可以走,他们拦不住咱们的,但是眼下开可以再等等。”
再等等,也等不来好消息!
等到的是明朝京营大兵和蓟辽大兵以日行六七里的速度步步逼近的消息!
日行六七里......真是比蜗牛爬快不了多少了!这两支大兵进军速度那么慢,摆明了就是畏敌惧战,怕了后金八旗兵了。
可是得到消息的黄台吉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后金八旗兵的确能打,明朝的京营兵、蓟辽兵即便真的有点精锐,也不可能在野战中轻易取胜。
所以凭城、凭营而战,还是最好的办法。
到了九月十九日这天,在顺义大营中等的有点不耐烦的黄台吉还亲自带着多尔衮、多铎、范文程、李永芳等人,在一队白甲兵的护送下,前行到北苑附近,隔着温榆水远观京营兵推进的军容。
一看之下,黄台吉就更慌了!
“这也太持重了吧?”站在温榆水边上一所大房子的二楼窗户口,举着千里镜观看了一会儿,黄台吉的眉心都快拧成个球了。
因为他发现京营不是列纵队行军的,而是摆出了一个又一个方阵,交替掩护着前行的,根本就无懈可击啊!
“试探过没有?”黄台吉问了一句。
“大汗,”镶黄旗的白甲兵备御,名叫鳌拜的大胡子壮汉躬身站在黄台吉身边,接过问题道,“奴才带人试探过几回......但是南兵都推着偏箱车行军,车上还装了拒马枪。一旦奴才等靠近,他们就会依托偏箱车,摆起拒马枪。”
“他们有火器吗?”黄台吉又问。
“没有多少火器,”鳌拜皱眉道,“而且也不胡乱射箭,每次奴才等靠得近了,才会有善射的弓箭手出来和咱们对射,他们的步弓不错,甲胄也坚固,咱们占不了什么便宜。”
其实大部分京营兵都不能射箭,要不然也不会装备那么多长枪了——这帮拿长枪不是因为勇于搏杀,而是因为火器没有(被王在晋留下守北京了),射箭不会,标枪也不会,只能拿根长枪戳人了。但是京营军里面还是有少量的神射手,有些是武举出身的军官,有些是勋贵家的教头,京营36营中每个营都有那么十个八个能射箭的。
黄台吉皱着眉头不吭声,周围的几人也不说话,连之前看不起京营兵的李永芳都不言语了。
这些京营兵能出人和白甲兵对射,显然是有点真材实料的!而且又摆出一副步步为营的乌龟铁甲阵,真的不好对付啊!
“大汗,”多尔衮说,“咱们不能和他们硬碰硬啊!要不就算赢了,也得死伤不少......不值得啊!”
黄台吉看了他一眼:“老十四,你向来足智多谋,你说有什么办法?”
“大汗,”多尔衮道,“现在南军的京营、辽军都跟个铁乌龟似的......咱们得想办法调动他们,让他们着急,这样才会露出破绽!”
黄台吉皱眉道:“那咱们打哪儿他们才会着急?”
多尔衮说:“要不......打北京?”
黄台吉看了看范文程,范文程摇摇头:“不行,不行,北京的护城河足以十丈......不冻上咱们怎么过?”
“打通州?”
“不行,通州有顺天巡抚高宏图坐镇,城防和遵化差不多。”
又是个硬茬!黄台吉咬咬牙,“范文程,你说吧......北京城周围哪儿比较虚?”
“打昌平吧!”范文程道,“昌平有天寿山皇陵......皇陵占地面积很大,也不在昌平城堡里面,南兵守不过来。”
“打昌平......”黄台吉点点头,“好,就打昌平!”




抢救大明朝 第1736章 瞎指挥的朝廷呢?
平心而论,范文程提出的“攻昌平、袭皇陵,诱京营”之策还是很高明的。只要大明朝廷能够发挥正常,一准会中了圈套!
那是昌平皇陵啊!朱明王朝的祖宗陵寝所在,京畿之内,除了北京城就数昌平皇陵最要紧了吧?
现在大金国的摸金大汗黄台吉和发丘贝勒爷多尔衮要去昌平天寿山挖陵取宝了,大明朝廷能不着急?小皇帝朱由检能不跳脚?不可能啊!他们方寸一乱,当然得逼着辽镇军和京营军放弃乌龟战术,快速前进去找黄台吉决战啊!
而京营假账兵一旦快速进军,就没办法继续以车阵互相掩护,交替前行的方式进军,大金天兵可就有机可趁了!
因为步军作战靠得就是结硬阵凭坚寨守险要,结成硬阵的步兵很难行军。行军要快就得列成纵队,走官道大路。如京营假账兵这样组成三十六个车营方阵,是没办法走官道的,一两千人的方阵怎么走官道?所以只能在麦田里行军,所以速度是快不了的。
而列成纵队走官道的步军虽然快,但面对敌人骑兵集群的突袭,却很难组织抵抗的。布阵筑垒需要时间啊!而且明军步军惯用的车阵布置起来非常麻烦,不如西式的各种方阵、横阵容易展开。
所以步军大队在行军时,也许要少量的精锐骑兵在前后左右进行掩护和侦察,以防遭到敌人的突袭或伏击。
可是后金的白甲兵实在太厉害的,单兵和小队战力爆表,明军的夜不收也不是他们对手,很容易就会打死打跑。失去了骑兵遮护的明军步军,自然就变成了瞎子聋子,也就没办法在后金八旗兵打过来的时候及时组成坚阵或占据有利地形了。
另外,现在出阵的京营军和蓟辽军都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打法,每天就走六七里地,走完就下寨扎营。也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找寻现成的庄子村子改建。京畿之内到底是繁华之地,村镇庄园众多,很容易找到一个进行改建。
改建完毕之后,就是一处可以用来遮护后路和粮道的据点,留个几百精兵固守,粮道后路就都稳了。如果大部队在前进过程中受挫,也可以退回据点坚守。可谓是稳扎稳打,立于不败。
但是明军的“不败”,是建立在后金军顿于顺义坚城之下的基础上的。
现在后金军突然向西急行80里,直扑天寿山皇陵所在的昌平而去,稳扎稳打的明军也该着急了吧?就算明军不急,躲在北京城内的朝廷也该跳脚了吧?
“本兵,你可接到昌镇的急报?建奴大军已经逼近昌平县城和天寿山皇陵了!”
“本兵,赶紧给成国公和袁元素下令,让他们日夜兼程赴援昌平啊!”
“是啊,决不能让昌平皇陵有丝毫闪失!”
“本兵,快下令吧!”
北京皇城,午门之外的兵部衙门里,今儿上午就跟炸了锅似的,来了一大群部阁重臣,都嚷嚷着要兵部尚书王在晋给朱纯臣、袁崇焕、张凤翼他们下令。
虽然这群外行都知道这种急急忙忙催战的行为,很有可能变成催命的行径......但是保卫皇陵是政治正确,谁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啊!
而王在晋的回答就是三个字儿——得请旨!
王在晋扫了急急忙忙来表示政治正确的大臣们一眼,不紧不慢地说:“宣府行在昨日送来消息,说是万岁爷于前日回到镇城,并且将于今日率兵三万出宣镇前往居庸关......万岁爷一旦抵达,畿内之战就是万岁爷亲征。无论是昌镇军、京营军、蓟辽军,都是万岁爷亲领之兵。兵部只能请旨,不能直接下令催战。”
政治正确的重臣们都是一愣,细细一琢磨,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啊!
现在小皇帝御驾亲征......北京城外的军队当然得听皇帝的,兵部怎么能无旨调兵?
不!这不是无旨调兵,而是无旨背黑锅啊!
京营兵什么货色王在晋能不知道?现在摆出持重缓进的乌龟阵都不一定能自保,让他们急赴昌平......没准半道就散伙了!
京营一散,蓟辽军再来个孤军急行,撞上奴贼大军一准也得惨败。
京畿地区的两路大军如果都惨败了,那黄台吉可就爽了,想抢哪儿就抢哪儿!到时候王在晋这个本兵就不是下诏狱,而是要掉脑袋了。
这王在晋不愧是万历二十年就入仕的四朝老臣,就是高明啊!
事关皇陵和京畿地方的安危,稍有差错就得去掉脑袋......这锅能甩就得甩啊!
首辅黄立极捋着胡子,眉头紧锁:“本兵,从宣镇到居庸关有200里,万岁爷得走多久才能到?天寿山皇陵要有什么万一......”
王在晋认真的想了想,道:“万岁爷是马上天子,又是至孝之君,闻之皇陵有难,一定日行千里而归,现在多半已到居庸。现在是天子在外领兵而我等居于内......我等若是不请旨而调兵,岂不是夺了天子临阵指挥之权?”
这顶帽子也够大,甩锅的水平也够高,话说的更是滴水不漏!
王在晋顿了顿,又道:“不过这旨还是要请的......首辅,兵部已经拟好了急调京营、蓟辽两军赴援昌镇的奏章,就差内阁的条旨了。”
这只狐狸不是一般的老奸巨猾啊!
王在晋明明知道不能让京营和蓟辽军去送死,但是为了甩锅,依旧拟了急调两军赴援的奏章。
只是这北京城到居庸关一百多里地,而且还有可能会遇到鞑子的白甲兵劫道,这奏章能不能送到都难说!就算送到了,小皇帝也批准了,再送回北京,再由兵部去给朱纯臣、袁崇焕、张凤翼他们下令......这来来去去的得多少天啊?京营军和蓟辽军差不多也该爬到昌平了!
只是不知道天寿山的皇陵会不会已经让多尔衮给挖开了?
如果多尔衮知道大明朝这边都管他叫“发丘贝勒爷”,他一准是要喊冤的。因为他和袭扰天寿山皇陵的事儿一点关系没有。打昌平的主意是范文程出的!而且多尔衮也没跟着去昌平,黄台吉给了他一个殿后并且监视两路“乌龟大军”的差事,所以他和多铎两人就领着两白旗的两千多骑,在顺义县、昌平州和北京城之间晃悠。
到了九月二十二日,已经在昌平州城以西十里扎下大营的黄台吉左等右等都没等到“乌龟大军”变成“兔子大军”的消息,有点不耐烦,于是就给了多尔衮几百个喀喇沁蒙古骑兵和一个诱敌的任务。黄台吉想让他诈败几阵,看看能不能把经验不足的京营兵给引来。
结果......多尔衮名留青史的时候就到了!
“来了来了,总戎......建奴的大队终于来了,看着有几千人呢!”
九月二十五日凌晨,出北京土墙后,沿着温榆水(这条河流在顺义县城以西拐弯向西,往昌平而去)爬了快十天的京营大军,终于等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后金“大军”。
正在一所不知是谁家的豪宅当中和几个副将还有兵部右侍郎张凤翼一起用早饭的朱纯臣,听见宁远伯李尊祖通报的紧急军情(宁远伯家还有一些堪用的家丁,可以在大军周围境界),猛地就站了起来,脸上的表情那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建奴杀过来了!
喜的是终于可以平账了!




抢救大明朝 第1737章 万岁爷,我们损失惨重啊!
“成国公,大战在即,必须得稳着军心啊!”
兵部右侍郎兼协理京营戎政张凤翼正拿着个热烘烘的肉包子,吃得满嘴流油,听见来了一两千建奴骑兵,马上紧张兮兮的提醒了朱纯臣一句。
朱纯臣也马上反应过来了,立马扯起嗓子大声下令:“各营副将、参将赶紧回去......都带上家丁亲兵看住下面的兵丁,不能让他们自乱,更不能让他们临阵脱逃。这个时候乱军心者,尽皆斩首!另外,你们各位也给我顶住了,谁也不许脱逃,要不然杀头抄家,谁都救不了!所有人都各安其位,本帅居中督战。咱们的营垒坚固,奴贼突不过来!只要坚持三天,蓟辽大军就来了。
好了,不多讲了,你们都下面人说去,本帅军令,后退一步者,定斩不饶!”
和朱纯臣凑在一块儿吃早饭的副将、参将,全都得令而去。而朱纯臣则和张凤翼一块儿披上甲胄,出了大院,上了战马,又点齐亲兵,开始巡营。两人的亲兵,早就将总督戎政和协理戎政的旗号打出,以定军心。
这个时候,最怕的其实不是后金军多厉害,不过几千人......哪怕再多几倍,也啃不动五万几千京营大兵固守的营垒。只要这五万几千京营兵自己不乱,今日这一战就能扛下去。
扛下去,京营的烂账就能做平了,账平了,就不怕了......所以这一战,朱纯臣有信心损失八万大军!
......
朱纯臣的五万几千京营兵扎营的地方,北面是温榆水,南面则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多尔衮、多铎率领的2000马队,依靠黑暗的掩护,已经摸到了明军大营鼻子底下,才被境界的宁远伯家丁发现。双方进行了短促而且激烈的交锋,人数不过几十的一队宁远伯家丁击退了多尔衮派出打前战的百余骑蒙古人,然后全部退回了营地。
因为要虚张声势,所以多尔衮的手下带着不少皮鼓、号角。在天色要亮没亮的当口,就开始打鼓吹号。同时多尔衮还命令跟着他的喀喇沁蒙古人在马尾巴上拴了刚砍下来还带着叶子的树杈,在旷野上奔来奔去,制造出上万大兵云集的假象。
一直折腾到天色大亮后,多尔衮才集中起1000余蒙古骑兵和500多两白旗的骑兵,开始了第一波虚张声势的进攻......当然了,多尔衮可没打算打出什么了不得的胜仗,他是来诈败的!
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诈败的买卖居然也有人要抢!
后金兵的第一波进攻部队都还没和明军接战,朱纯臣已经开向北京城发败报了。
巡营完毕,还顺手宰了几十个想要脱逃的倒霉蛋,还让人用长枪挑着他们的脑袋去营地的东、南、西三门(没有北门,因为北面是温榆水)震慑人心后,朱纯臣就和张凤翼还有刘孔昭,一块儿登上了位于大营南门附近的一座高大的望楼,开始俯瞰战场前沿了。
看见后金军进攻的阵容,朱纯臣就松了口气儿——人不多,好像还是以蒙古人为主,那就不怕。北虏可比东虏差太多了,他们的弓箭软软的,射不死什么人,而且也不大敢肉搏......
“诚意伯,快让人给朝廷写奏报,就说咱们在温榆河畔遇上了奴贼大队,奴贼至少有两万之众,夜袭本部营寨......本部将士虽然奋勇杀虏,但无奈奴贼悍勇过人,且数量众多,因而本部损失惨重,死伤枕藉,已经陷入苦战!”
听着朱纯臣在这里胡说八道,张凤翼只觉得脸颊发烫,心说:过去就听说有人虚报战功,把失败说成胜利的。你这里倒好,还没打呢,就死伤枕藉了!
“国公,”诚意伯开口问,“咱们报多少损失?”
“八万......”朱纯臣一张嘴就觉得有点急了,又改口道,“那就先报个八千吧!”
好嘛,还没打呢,就损失八千了......对面的多尔衮也真是倒霉,他是来诱敌的,却被朱纯臣当成了做假账的“交易对象”了!而且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事儿也不需要他签字确认啊!
遇上这样的敌人,他这辈子都别想完成诱敌任务了!
而在崇祯元年九月下旬的京畿战场上,需要做假账的还不止一个朱纯臣,昌镇总兵张维贤和他儿子张之极,在这个早上,也正忙着向朱由检报告损失呢!
损失惨重啊!
他是真的打了败仗,就在天寿山的入口附近。
他没办法和史可法一样守着个城堡就行了,他得保卫大明十三位先帝的陵寝啊!
虽然昌平城护着半个天寿山的入口,但还有半个口子呢!
所以张维贤就只好派他儿子张之极领着一万五千宣府兵去昌平城外扎营,挡住天寿山的入口。
可没想到黄台吉的派兵翻过了几个山头,绕道了天寿山入口附近的定陵放了把火。这下可把张之极吓坏了,慌忙领兵回援,而黄台吉则趁机挥军猛攻,将天寿山入口处的一万多明军都赶进了昌平城。
现在天寿山的入口变成了明军和后金军共有......黄台吉想什么时候去倒斗就什么时候去倒斗了。
1...578579580581582...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