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抢救大明朝 第1723章 发丘贝勒多尔衮
听了朱由检的话,朱纯臣稍微放了点心。
但是他还是不相信袁崇焕能把黄台吉打死......辽镇都和东虏打了那么多年了,能打死虏酋早打死了,还能留着到山海关内再打死?
上回宁锦之战吹成什么大捷,但袁崇焕指挥的辽镇兵不还被黄台吉压在城堡里打?只是打到最后,黄台吉师老兵疲,才让袁崇焕和满桂逮着机会,来了个凭城阵战,才把东虏大兵撵走了。但是真正打死的建奴也没几个,要真杀得多了,建奴这次就不敢来了。
所以辽镇和东虏的战力还是存着很大差距的,辽镇军能凭城鏖战,把东虏熬走就算是大捷了。
打死黄台吉?这是在做梦!
不过那么扫兴的话,朱纯臣可不敢和小皇帝说,只好乐呵呵的附和道:“有袁崇焕的辽镇精兵布下天罗地网,山海关内之战就必胜无疑了......臣为陛下贺,臣为大明贺!”
他一带头,院子内的一帮大明奸臣也都跟着一块说起了好话。
“山海关内一战必胜无疑,奴贼经此一役后一定元气大伤,收复辽东,指日可待!”
“我大明天下无敌,万岁爷天下无敌!”
“万岁爷圣明,万岁爷领着咱先战山海关,再战沈阳城.....”
“大明必胜,东虏必亡......”
奸臣们的马屁话,朱由检当然是一个字儿都不信的。上辈子就是因为相信他们,差一点就被李自成打死了!
不过他也不会点破这帮奸佞,君恩臣忠的场面还是要维持的。
朱由检笑着点点头,院子里面的奸臣们都不言语,一个个脸上都是信心十足的笑容,看着就奸诈啊!
“山海关内之战当然是必胜的,”朱由检道,“但是东虏多马队,而蓟辽之兵以步军为主,打胜容易,想要追歼穷寇却很难啊!好在朕手头有不少马队,而且朕也会用骑兵。
所以朕就不去山海关内凑热闹了,朕就先去宣府,再出龙门所长城出塞,去包抄东虏的后路,于半道劫杀黄台吉!”
什么?您不去?朱纯臣不傻,一听这话就觉得不对了。既然是必胜,您为什么不去凑个热闹?跟着溃败东虏后面追杀不行吗?为什么非得从宣府出塞?什么半道劫杀......宣府往东的地形那么复杂,山林遍布,根本不是骑兵纵横的地方。而且那块地皮极大,可以通行的道路又多。这一两万骑兵撒出去就没影儿了,怎么劫杀?上哪儿去劫杀?
“陛下用兵如神,老臣佩服不已,”刚刚被解除了总戎职务的张维贤带头开口拍马屁了,“可惜老臣年事已高,不能上阵带兵了,要不然也想跟着陛下去冲锋陷阵了。”
他可得意了,当了几十年的总戎,现在要上战场被敌杀了,却把个黑锅丢出去了。
其实他和朱纯臣这样身份的人物,根本就不想立功,就想捞点儿。因为他是英国公,朱纯臣是成国公。大明臣子在世的时不封王,国公到头。而且这两个国公还是有丹书铁券的世袭国公,没办法再升了,还立什么功啊?立了功好去功高震主?
朱由检笑吟吟的点头,“英国公可是老而弥坚啊!虽然不能临阵冲锋,但是您老的威名还在,足可以坐镇一方,震慑胡虏......”
他的语气已经放沉,“朕听兀良哈大公主说,黄台吉之弟多尔衮最善发丘倒斗,被封了发丘贝勒。每次出兵都会率领一队发丘鞑子,沿途寻找帝王陵寝,大户坟茔,挖坟取宝。这次建奴倾国而来,志在劫掠财货,一定不会放过天寿山的先帝陵墓。如果王之臣、袁崇焕不能把他们堵在兔儿山以东。建奴大队一定会直扑天寿山,挖掘我大明历代先帝的陵寝。而护卫天寿山的昌平镇总兵官......朕想请英国公出任,有英国公镇在昌平,想来那发丘贝勒多尔衮,一定不敢前往。”
什么?发丘贝勒?真的假的?
院子当中的勋贵们都是头一回听说有什么发丘贝勒爷的,但是也不敢怀疑朱由检撒谎。小皇帝都说了,这是从兀良哈大公主那里得来的消息。插汉部是是蒙古人,蒙古人和建州女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该比大明更了解建州女真吧?没准真有发丘鞑子啊!
不少勋贵都开始担心自家的祖坟了......他们可都是贵族豪门,祖坟都修得豪华富丽,还埋着许多陪葬的好东西,这要让建奴挖了,他们可就对不起祖宗了!
而北京城内的这些勋贵们的祖坟,大多也在昌平镇的防区之内!
这个昌平镇是所谓的九边十三镇之一,九边原来是九个镇,后来又从蓟州镇分出了山海、昌平、真保三镇,从甘肃镇分出个临洮镇,形成了九边十三镇。另外明朝还有九边十一镇和九边十六镇的说法,无非就是边镇分分合合。而在朱由检调辽军入关的时候,将永平、密云(十六镇之一)两镇并入了蓟镇,不过却保留了专守皇陵的昌平镇——他这也是被逆子欺骗,真相信多尔衮是发丘贝勒爷啊!
张维贤被朱由检一逼,好心情一下就没了。可是他也不能把护卫皇陵,对抗发丘贝勒爷的光荣使命往外推。因为他英国公家的祖坟也在昌平啊,要是让多尔衮挖了,他对得起祖宗吗?
而且昌平镇总兵管着天寿山守备,而天寿山守备下面还有十三个陵卫,这些陵卫向来都是北京勋贵子弟的缺,张维贤是北京勋贵的头头,得替大家守着。
他要是不接这个担子,别人还真不一定能接下。回头天寿山的皇陵真的让多尔衮挖了,哪怕只挖了一个角,朱由检就有借口清洗昌平镇和天寿山守备衙门了。
不过他也不能轻易出手去填这个坑,原因很简单,昌平镇就是空的!这个昌平镇一年吃着36万的饷,主客兵马在账面上该有30000,但实际上不知道有没有10000?而且真正能打的,只怕连3000都没有啊!
“陛下,”张维贤上奏道,“昌平镇是个没有实土的军镇,臣如果当了总兵,只能管军不能管民......而昌平所管的地方很少,十三陵卫都在山里,光靠三万额兵恐怕管不过来,少不得要发动民户丁壮助战。”
“给你划分实土!”朱由检笑道,“昌平州、怀柔县、延庆卫、白羊口所、镇边堡所都归昌平镇管......朕不派巡抚,都给你英国公管!另外,天寿山守备也给你兼任。”
这可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了!
而且英国公也真的能管得了!
“陛下,”英国公一咬牙,又道,“昌平镇承平日久,兵马多不能战,臣想要调宣府的精兵入昌平。”
他不敢要京营,也要不来大同镇兵和帐前军,就只能打宣府的主意了。宣府兵虽然不如辽兵、大同兵,但毕竟是边军,还是能打的。
“给你!”朱由检笑道,“除了侯世禄的家丁和镇标,其他宣府兵无论主客,都调昌平。朕会率领帐前军和大同兵去宣府,足以保证宣府安危。英国公,昌平镇就交给你了!可别让多尔衮那个发丘贝勒,扰了大明列祖列宗的清净!”




抢救大明朝 第1724章 你比奸臣还奸啊!
听见朱由检的话,张维贤可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宣府镇原额马步官军有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人!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多,根据兵部那些不会数手指头的清官们清点,实在官军有八万三千,还有战马三万两千......而侯世禄的镇标三营和家丁能有多少?算一万三千很多了吧?余下的七万都给张维贤,还守不住小小的昌平镇?
可问题是,真能有七万马步官军?做梦吧!如果宣府兵真有这个数,哪怕都是老弱残兵,黄台吉也不敢入口啊!
实际的数目,整个宣府的马步官兵,据张维贤的估计,能有三万就算多了,这次侯世禄最多给他两万老弱......可是张维贤也不敢点破啊!
宣府的兵数那是兵部点出来的,张维贤敢说没有?
他敢说没有,侯世禄不急兵部也得急啊!到时候京营的兵额还能有十二万?仔细点点,能有两万人就已经不错了。要是一年砍掉京营十万兵的饷,张维贤还不得变成公敌?到时候抓去锦衣卫反腐,连个营救的人都没有,肯定得死在里面!
朱由检看着张维贤一脑门子汗,笑吟吟安慰他道:“英国公,你不要担心建奴不来昌平......他们不来,那也是你的功劳啊!
如果他们来了,你就更不用担心了......昌平镇有三万兵,宣府再调七万南下,总共有十万大兵,还能守不住?而且还是守皇陵,损失大一点,朕也是可以接受的!”
损失大一点......张维贤一下就明白了,朱由检这个比奸臣还奸的小皇帝是要自己把空额兵的账给做平了!
十万兵额七万空啊!都做平了,那就只剩下三万额兵了......你这个小孩子皇帝的良心不会疼吗?
朱由检看见这老爷急得都快原地打转转了,心里别提多解气了——你的京营兵有十二万额兵啊!不说甲申那年的事儿,已巳那年你才致仕吧?黄台吉打来的时候你的京营兵呢?都跟你一起致仕了?
十二万大军啊!还那么多的红夷大炮和佛朗机炮,来个凭城阵战也该把黄台吉打垮吧?
结果呢?
根本出不了城,还得靠袁崇焕来救!
说起来袁崇焕该死,你更该死!已巳之变的时候,京营要是能有六万能战的兵将,黄台吉就算不死也得损失惨重,就不会再有后来的四次入口之战了。哪怕没有六万能战之兵,你们少贪一点,报个六万空额吃着,那朝廷一年也省下一百多万到二百万的饷......
心里虽然恨得要死,但是朱由检还是不能和这帮勋贵翻脸。因为他现在只是个“大同王”,还没有能力把北京的这票腐败勋贵从北直隶逐走,所以只能继续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老臣明白,”张维贤也只能忍气吞声,接了防守昌平的差事,“老臣一定严守昌镇各处,不叫东虏扰了先帝们的清净。”
朱由检笑着点头,“好!好!有英国公坐镇昌平,朕就放心了!好了......今儿的朝会就开到这里。钱翰林,陈伴伴、齐伴伴,拟旨吧!拟完旨马上送北京,让内阁补上条旨。
英国公、成国公,朕先发个中旨给你们,你们先拿着上路......等内阁补上了条旨,再给你们正式的诏书。”
出了北京城的朱由检虽然摆脱了内阁和勋贵的控制,但同时也没办法跟过去在北京城内一样,通过内阁和司礼监向全国各地的衙门下达圣旨了。
因为司礼兼的秉笔太监跟着出来不少,但是内阁的大学士都在北京没来。所以朱由检下中旨还比较方便,下达正式的诏令就不方便了。
而他的中旨并不是到哪儿都管用,在被他整顿过的大同镇当然管用,等他带着大同兵和帐前兵到了宣府,当然也没人敢不听话。可是在别处,朱由检还得通过内阁下旨,也就得忍受内阁的拖拖拉拉了......而皇帝和内阁分离后出现的行政效率下降,如果搁在平时也没什么,一切照老规矩办就是了。
这大明朝廷和官府的效率就这么回事儿,不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没有办法提高的。
而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手里就一定得有足够的“大刀”和“阔斧”啊!
而朱由检在大同整军清田的行为,已经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他就是一个比奸臣还要奸的小皇帝啊!
所以朱由检现在已经不敢回到还在勋贵和朝臣们控制的北京城中去了......而他这个大明九五之尊不回北京,也就没办法统一指挥京畿地区的明军抗击后金军了。
因此在这场发生在崇祯元年的戊辰之变中,大明京畿地区的明军,就分化成了三个各自为战的集群,再加上一些独立存在的据点。
其中三个集群分别是朱由检亲自控制的宣大集群,由北京朝廷和勋贵控制的京昌(北京、昌平)集群,由王之臣、袁崇焕、赵率教控制的蓟辽集群。
独立存在的据点,则是遵化、玉田、蓟州、顺义、平谷、通州,还有一个刚刚修起来的南海子棱堡——这座堡垒是朱由检计划中在北京的大本营,是在南海子大营的基础上扩建的。其实就是在南海子大营周围修建了棱堡的城墙、空心棱堡、三角堡,也不是用沙袋堆起来的便宜货,而是用巨石和砖头包裹夯土而成的。在空心棱堡和三角堡上还修了炮垒,架设了佛朗机炮,可谓是坚固异常。而且这座棱堡内部的面积不小,足够让留在北京周围的帐前骑士家眷和御马监三营的兵丁都躲进去......如果后金军真能一路过关斩将,杀到北京城下的话,南海子棱堡可就派上大用了。
当然了,后金军要打到北京城下可不容易,一路上都是硬骨头!
而他们头一个要啃的硬骨头,就是崇祯元年的新科进士,遵化县令史可法坚守的遵化县城。
史可法是在崇祯元年的四月初一正式上任的,至今只有四个多月。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这位史大县令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
首先,是加宽了遵化县城外的护城河。
现在的遵化县城是戚继光主持蓟镇的时候修建的,城墙厚达三丈,墙高三丈六尺,全长一千三百五十一丈,城墙内外全部用青砖垒成。环城还有三丈宽,两丈深的护城河。另外,遵化城的四座城门外还增修了瓮城,可谓固若金汤!
而史可法到任后,看见城池非常坚固,也没啥好改的,于是就将护城的河壕加宽了一倍,使之达到了七丈宽、两丈深。
在七八丈之外,用弓箭由下往上射三丈六尺高的城头,箭镞的威力可就要大减了。
其次,熟读史书的史可法,还从《宋史》上挖掘出了一种看着有点过时的武器——床子弩!
朱由检因为担心遵化县城被攻破,所以没有发给史可法什么大型火器。所以史可法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铸炮是没那技术的,因此就只能另辟蹊径,打造了许多床子弩。
再者,史可法还以朱由检派给他的御马监三营出身的将校和老兵为骨干,在遵化当地招募壮丁,组成了一支团练军,人数虽然只有3000,但也是个个精壮,而且也人人卖力,也堪称精锐了。
不过在崇祯元年八月初十的时候,整个遵化县城还处在一片安宁祥和当中,没有人会预料到,一场血战即将围绕遵化县城展开!




抢救大明朝 第1725章 抬本官的棺材来!
“抽刀!举盾!”
范文程下命令的声音并不是很大,他背后组成个方阵的后金镶红旗包衣奴才都默默的抽出了腰刀,举起了盾牌。
天候已经是凌晨时分了,虽然还是仲秋,风掠过处,却有了刺骨的寒意。在范文程所领的这群镶红旗包衣奴才的左右,还有另外几个旗的包衣奴才......人人都钢刀在手,高举圆盾。
数千奴才都穿上八旗兵标配的棉甲,一顶顶头盔微微起伏,所有人都仰着脖子,注视着对面那个低矮的山头,那里就是蓟州镇长城的大安口关隘所在!
蓟州镇长城实在太长,需要防守的地段七八百里啊!其间可以突破的隘口又实在太多,以蓟州镇如今的兵力,根本守不过来。
而且蓟州镇仅有的机动兵力,包括一开始被派去支援喜峰口和汉儿庄的2000人,在几日前,也都被赵率教调去了义院口一带的战场。因为八月初一到八月初六的几日内,明军和自义院口而入的后金军之间,已经进行了七八次中小规模的交锋。
通过这一系列的交锋,王之臣和袁崇焕都信心大增,因为他们发现自义院口入侵的后金军中有大量的喀喇沁蒙古人,他们的战斗力不强,哪怕有八旗兵督阵,也不是辽军精锐的对手。
所以王之臣和袁崇焕一合计,就准备集中兵力在义院口干一票大买卖——反正蒙古人、女真人都算是鞑虏,砍下脑袋一样可以报功劳的。
因此袁崇焕又从关外调来了几百炮兵和12门红夷大炮,又让赵率教把自己的亲兵都集中起来,定了时间,就在八月初八(袁崇焕是广东人,喜欢“发”的)和鞑子大干一场!
而黄台吉不知怎么回事,也选了八月初八这个好日子,发动对大安口关和龙井关的奇袭。
由于后金的八旗兵向来金贵,黄台吉不舍得用他们去填大安口、龙井关。所以他就用上了包衣奴才——别以为当炮灰对包衣奴才们而言多悲惨,这可是博取前程的机会!
后金的包衣奴才是可以往上升的,只要功劳够,包衣奴才也可以位极人臣。所以包衣奴才当中的身长力大者,还是有点奔头的。
而且现在的后金还是其兴也勃焉的时候,虽然对内对外都一般凶残,但是对走狗鹰犬还是很厚道的。
包衣奴才当好了,一样可以有荣华富贵!
范文程、范文寀两兄弟就是身长力大的好奴才,而且因为真有点本事,所以都得了主子赏识,给了他们带队立功的机会。
范家两兄弟现在各自领着100个包衣奴才,就等着督阵的大贝勒代善一声令下,便要扑上大安口。
至于说是荣华富贵,还是白白送命,那就看运气了——虽然黄台吉使了计策,但是大安口毕竟是险要,长城都修上山了,能不险吗?什么楯车,什么冲车,什么云梯车的,全都上不去。
要破大安口,就只有蚁附攻城。如果上面有哪怕1000名守军用三眼铳往下打,范文程、范文寀两兄弟可就凶多吉少了。
“范先生,范先生......主子让咱们先上!”
一个镶红旗的少年包衣奴才飞奔了过来,向范文程下达了主子的命令。
“张小旗,”范文程对这少年道,“你也和咱们一起上吧......冲上去,就是旗丁了!”
从包衣到旗丁,那可是一步登天啊!
“我,我......”张小旗还小,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大孩子,和范家兄弟没得比,不怎么得主子看重,所以吃不饱饭,长得又瘦又小,看着跟没发育似的。
他抬头看了眼山上的长城,怯怯的摇摇头。
范文程叹了一声:“富贵险中求......咱们当奴才的,更不能怕险!”
说着话,他就大呼一声:“弟兄们,跟我冲!”
一声发喊,上百名后金好奴才就一起开动起来,顶着盾牌,扛着云梯,呐喊着往山坡上扑去。
......
“大汗,镶红旗的奴才攻上去了!”
大金国的“发丘贝勒爷”多尔衮一直举着千里镜死死盯着大安口山头,光线虽然有点昏暗,但是“发丘贝勒爷”什么眼神啊?所以远远的还是能看清镶红旗的好奴才们冲上了大安口的城墙。而且他还发现城墙上的明军很少,根本挡不住范文程带着的奴才。
黄台吉松了口气,笑着道:“既然冲上去了,就不是奴才,而是旗丁了!”
“那也是包衣奴才出身的旗丁!”边上的多铎嘟囔了一句,一张都是横肉的脸上,显出了些许的不快。
黄台吉不知道自己的小弟弟“情窦初开”,还看上了范文程的老婆——范文程如果是包衣奴才,多铎只要一句话,就睡他的老婆!可是范文程当了旗丁,身份不一样,再睡他的老婆就有点犯规了......
“旗丁就是旗丁!”黄台吉笑着,“咱们大金国向来赏罚分明......这个范文程也的确是好奴才,之前两次冒险入关,替咱们打听到不少消息。如果要一块儿赏了,就该给他半个前程了。”
“大汗,”多尔衮道,“看这样子,龙井关那边肯定也能得手......大安口、龙井关一到手,喜峰口也是囊中之物了。咱们下一处打哪儿?”
“先打三屯营,然后才是遵化。”黄台吉笑道,“老十四,接下去就看你和老十二、老十五了!”
“大汗放心,”多尔衮笑道,“就交给咱们两白旗吧!”
现在的两白旗其实就是原来的两黄旗,是努尔哈赤嫡系的队伍,所属的牛录特别多,实力那是相当强大,都传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而其中又是以多铎这个小孩子为首的——努尔哈赤可能想让多铎当继承人,所以让他继承人数最多的正黄旗的旗主(努尔哈赤自己是正黄旗旗主)之位。
不过努尔哈赤死去的时候,多铎年纪太小,哪怕有两黄旗的支持,也不够资格当大汗,所以最后夺得汗位的是黄台吉。而且黄台吉还逼死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但他却没有力量更进一步,把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都搞死。因为这三兄弟共同掌握了两个旗,实力不容小觑,但他们又不是议政大贝勒,比起代善、莽古尔泰、阿巴泰三人还差了一些。
所以黄台吉不仅不能对他们下手,而且还得给点甜头——比如让两百旗去打遵化县城......
......
“县尊,县尊!”
正在书房当中,拿着一本《练兵实纪》在补习的史可法耳边,响起了宣府口音的呼喊声。他抬头一看,发现自己的亲兵队长,今年才16岁的王大斗,已经奔进了书房。
这王大斗出身宣府军户,年初的时候也参选过帐前骑士,但是却没有选上,不过也没打法他回家,而是发给史可法。
别看这小子年幼,也没读过什么书,但他是宣府边墙军户的子弟,从小就习武,精通各种兵器,而且天生还能带兵,所以就成了史可法的亲兵队长。
史可法看着大呼小叫的王大斗,眉头微皱,刚想训斥两句,王大斗就又开口了:“建奴来了,打破了大安口、龙井关和喜峰口,还占了汉儿庄和三屯营,现在正往遵化而来!”
1...574575576577578...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