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在魏忠贤倒台后,朱由检就故意把冯铨当成了反对魏忠贤行篡逆之事的好人给复了户部尚书的官......而崔呈秀因为没有《三朝要典》护身,在魏忠贤倒台的时候正好是兵部尚书,所以这会儿还和另外69个逆党奸臣一块儿在西苑里面关着呢。如果冯铨不识相,70条疯狗一起咬,他的罪恶可就比天还大了。
黄立极一开口就没给冯铨留脸,冯铨一愣,也只有灰溜溜的底下脑袋来。黄立极还觉得不过瘾,继续一拍桌子:“规矩是谁定的?是咱们定的吗?规矩是圣上定的!再和你们说个事儿,昨天下午我去文华殿面圣的时候,圣上说了......锦衣卫北镇抚司已经整顿完毕,过完年就该复工了,到时候就要追查逆党了!”
被黄立极怎么一嚷嚷,中堂内的大部分官员都不敢言语了——他们或多或少都依附巴结过魏忠贤,把他们全打成逆党许有一些漏网的,若是要逮一半去诏狱关着,肯定大把漏网的。
孙承宗肯定不是逆党,所以他看见一群噤若寒蝉的官员,心里的气儿就不大一处来......你们都是阉党啊!是不是逆党不一定,但肯定是阉党!皇帝怎么就那么糊涂?怎么就不把你们这些阉党统统给扫了?我可是天天上弹章,骂人的文章写得都快飞起来了,怎么就没参倒一个阉党呢?
想到这里,孙承宗也猛一拍桌子:“追查阉党才好呢!一定得好好查一查,把阉党都扫除了,还我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他的话一出口,顿时就招来了几十道仇恨的目光......因为他没说“逆党”,而是直截了当说了“阉党”。这个性质可不一样!巴结魏忠贤或是别的大珰往上爬的都能算阉党。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做官嘛,不巴结太监也得巴结权臣,谁都不巴结的,一般都得芝麻绿豆官当到死,所以朱由检不处分阉党大家很理解。
但是逆党性质就不一样了!
跟着魏忠贤谋反才是逆党啊!
现在定了性的逆党,也就是挨了剐的客氏,魏忠贤的侄子、侄孙,客氏的弟弟客光先,儿子侯国兴。还有几个在咸安宫和魏忠贤、客氏一块儿被抓的大珰。基本上都属于魏忠贤最核心的党羽,人数加一块儿不过二三十。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现在都还活着,在东厂的看押之下。
而被抓去西苑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现在还只是逆党嫌疑,并没有最后定案抄斩。
以上这些人,对东林党没有威胁,但是对阉党而言,却是随时要命的存在啊!如果再加上孙承宗这个左都御史的弹劾......削籍为民都是小事儿,说不定就要把命送了。
孙承宗这个时候要觉得自己说漏嘴了......弹劾是必须的,可也不能当着一屋子阉党奸臣的面说出来啊!!
这也太遭人恨了!
从辽东军前回来的蓟辽督师王之臣有点埋怨的看了孙承宗一眼,然后才开口打起了圆场,“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怎么应付胡虏!草原上传来的消息说,插汉(察哈尔)部八个鄂托克中的两个已经转投了东虏。在虎兔敦汗(林丹汗)领大部西迁后,留在辽河河套驻守的插汉部部众是维持不了太久的。最晚到明年春天,东虏就能拿下整个辽河河套了!另外,插汉部西迁的目的是要吞并顺义王所部的地盘部众......顺义王是咱们大明册封的,咱们能眼睁睁看着其被插汗部所灭吗?咱们还是赶紧拿个主意吧!”
抢救大明朝 第1665章 ??不能纳款、不可和亲!
/
王之臣一提起插汉部的虎兔敦汗(就是林丹汗)曾经蓟辽任上和他打过交道的孙承宗和王在晋就忍不住叹气儿了。
黄立极对口外蒙古的情况不是太了解,就只能向孙承宗、王在晋问计,还没开口就瞧见两张苦瓜脸,于是就问:“稚绳、明初,你们两位都熟知边务,对于插汉部西迁一事,都有何见地?这些年来插汉部年陆陆续续拿了咱们总有百万市赏,也没见他们和东虏建奴碰上几下,怎么就西迁去和顺义王的人开战了?他到底想干什么?”
明朝和察哈尔部已经左翼蒙古其他几个大部在萨尔浒之战前的关系那是相当糟糕的,双方打生打死都不知多少年了。而在萨尔浒之战后,双方都感觉到了危险,于是就开始抱团取暖。在万历四十七年秋,明朝的大太监王猷带4000两白银出使虎兔敦汗的汗廷所在地察汉浩特,经过一番谈判,双方达成了明朝以市赏4万两换取插汉部协防广宁的协议。
而在广宁之战后,明朝又请虎兔敦汗协防山海关,并且继续支付市赏,而且还将市赏数目一步步提到了每年12万两。截止天启七年,虎兔敦汗从大明朝廷手里拿走的银子总有百万两之巨。
但是拿了明朝那么多好处的虎兔敦汗却喂女真如虎!别说为了明朝和建州女真打仗了,就算是为了他自己的统一左翼蒙古的大业,也不敢和建州女真硬碰硬——在天启四年的时候,虎兔敦汗曾经发兵讨伐倾向建州女真的科尔沁部,结果科尔沁部向努尔哈赤求援,后者派了莽古尔泰5000人去虚张声势,居然就把自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的虎兔敦汗给吓跑了。
这场虎头蛇尾的插汉部围攻科尔沁之战后,虎兔敦汗算是威名扫地,左翼蒙古草原上的各部都开始和插汉部离心。而虎兔敦汗对应的办法则是“攘外必先安内”,一边继续回避和建州女真决战,一边吞并被建州女真讨伐的内喀尔喀五部的部众。结果很快搞垮了本可能成为自己的盟友共同抵抗建州女真的内喀尔喀五部,虽然也吃到了不少油水,壮大了插汉本部的实力。
但是建州女真那边所得的好处更多,不仅吃掉了许多内喀尔喀五部的部众,而且还打出了威望。连插汉部八大营(鄂托克)中的奈曼、敖汉两营,也通款建州女真——这两营的首领并不是真的要投靠建州女真,而是想调停建州女真和虎兔敦汗的矛盾。
继承了努尔哈赤大位的黄台吉也是个大忽悠,马上抓住机会放出了谣言,说奈曼、敖汉两营要投靠建州女真。而虎兔敦汗也老实,马上就相信了,立即发兵去攻打奈曼、敖汉两营——奈曼、敖汉两营的头领可都是虎兔敦汗的长辈!就这样给打了,气愤不过,就真的投靠了建州。
而看到建州女真发兵来相助,虎兔敦汗又萎了,吓得连老巢都不要了,西迁去抢右翼蒙古顺义王(土默特)部的地盘去了......这个虎兔敦汗虽然遇上建州女真的时候是个怂货,但是他的插汉部这些年一直处于战时,比起吃了几十年市赏,一直过着安稳日子的顺义王部那是强太多了!
所以虎兔敦汗的大兵一到,顺义王卜失兔就顶不住了,向明朝的大同总兵衙门派去了求救的使者。
其实在大同方面的告急文书送到北京的时候,顺义王卜失兔已经兵败了,把老巢库库和屯城(归化城)都丢了。只是明廷这边暂时还没什么人知道(朱由检当然是知道的),但是孙承宗和王在晋两人还是知道插汉部的实力,也能想到顺义王所部会很快败亡。
而插汉部的西迁和顺义王部的败亡,在王在晋和孙承宗看来,倒是一个实现自家目标的机会......
“还能干什么?当然是想避开建奴的锋芒,吞了右翼蒙古的地盘,然后一边坐山观虎斗,一边向咱们要钱呗!”王在晋可没什么好话,说话的时候一脸杀气,仿佛要拿虎兔敦汗开刀似的。
黄立极又看了眼孙承宗,孙承宗冷哼一声:“这个虎兔敦汗实在不是个东西,拿了咱们那么多钱,什么事儿都不干,现在居然西迁了!
不过咱们首要的敌人终究是建奴东虏,对虎兔敦汗还是应该设法安抚。”
王在晋道:“即便要安抚,也应该让他知道咱大明的厉害!否则虎兔敦汗一定会得寸进尺......我大明西北,将再无宁日!”
黄立极眉头皱了起来:“明初,你的意思是要先剿后抚?”
王在晋点点头:“先加以痛剿,而后再行安抚,西北才能安稳!”
孙承宗摇摇头:“明初,现在大同、榆林、宁夏三镇有多少可战之兵?而且这几年西北连年干旱,小民不堪聊生,关中那边已经有人反了!”
他说的是天启七年发生在关中渭北的王二起义,这场起义现在还是星星之火,但如果不能及时扑灭,极有可能出现燎原之势。
孙承宗接着又问:“即便不考虑西北的天旱民苦......朝廷有钱去和虎兔敦汗开战吗?”
王在晋呵呵一笑:“太仓库没钱,但是内承运库有钱啊!”
可不是嘛!
堂中的官员们听见王在晋的话,都是眼前一亮!
少年天子刚抄了魏忠贤和客氏两个家族,还卖了不少赎罪券......要不然他怎么凭什么绕开户部、兵部、蓟辽督师衙门这些“中间商”直接给毛文龙发钱?
既然天子那么有钱,那就拿点出来用于讨伐虎兔敦汗吧!
王在晋笑着道:“本朝向来是不纳款、不和亲、不割地的......特别对虎兔敦汗这种实力不强,脸皮又厚的胡虏!”
“对!不纳款、不和亲、不割地!”
“不能惯着虎兔敦汗!”
“一定要严加痛剿!”
一群重臣们马上就达成了统一意见......虎兔敦汗剿不剿的另说,但是这个借口看上去不错啊!
黄立极点点头,道:“既然诸位都是这个意思,那么今天下午文华殿议政的时候,咱们就一起主剿吧!”
下午很快就到了。
内阁、科道、御史,还有京营的总戎和几个提督一块儿入了东华门,在太监的引领下到了天子读书问政的文华殿。
他们这些人才一进殿,就发现有两人比他们先到了,看见这两人,群臣们的心情一下就不好了。
原来先到的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和东厂办事太监刘朝。
朱由检的心情似乎很好,在群臣叩拜之后,就乐呵呵的招呼道:“平身,平身。”
看见群臣都爬起来了,他又笑着道:“告诉诸卿一个好消息!锦衣卫北镇抚司已经整顿完毕了......马上就能开门办事了!”
这是好消息吗?
大臣们都有点头皮发麻啊!
朱由检接着又道:“第二个好消息是东厂办事太监刘朝办事得力,已经抄完了魏逆、客逆两族各家,抄得很好啊!抄出了金银宝货和各种产业折合白银不下1600万两啊!哈哈哈,抄家的账目已经让魏、客两家的人自己对过了,基本无误!
朕这个皇帝,现在总算是有几个内帑,可以用来支援一下前方与东虏苦战的军镇了......朕这样花钱,诸卿没有什么意见吧?”
抢救大明朝 第1666章 ??朕有钱,你们快来骗吧!
皇帝有钱了,要拿点出来补贴前线打仗的将士,满朝的奸臣怎么可能有意见呢?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和“东厂抄家太监”刘朝可正虎视眈眈看着大家伙儿呢!
现在的大明朝堂上可大多是阉党奸臣......心虚着呢!拍马屁都来不及,还敢提意见?
“陛下圣明,实乃大明之福、百姓之福、三军将士之福!”
一帮子奸臣立马就把马屁送上来了。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看来当皇帝就是要用奸一点的臣啊!本皇帝当年众正盈朝的时候,可没现在那么痛快。而且那帮众正一样要贪污啊!要不然李自成怎么抄出3000万两?既然一样要贪,那还是用比较听话会拍马屁的奸臣吧......
“陛下,兵部刚刚接到大同奏报,插汉部虎兔敦汗举部西迁,攻打顺义王卜失兔所部,卜失兔不支,遣使求援于大同总兵衙门。”
朝堂之上少有的正臣王在晋这个时候出班上奏,报告了虎兔敦汗打卜失兔汗的事儿。
朱由检早就知道这事儿了......上辈子他可后悔了!为了省二三十万的市赏和插汉部打了个两败俱伤,结果让东虏占了便宜,占了插汉部的故地,打开了绕道叩关之路。一次次的跑到关内杀人放火抢钱!
要不是有逆子,大明朝就给抢没了!这回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这虎兔敦汗虽然不敢和东虏硬碰,但是他的插汉部还是有实力的。”朱由检笑道,“土默特部吃咱们几十年的市赏,好日子过惯了,打不过插汉部的,现在多半已经被打光了,朕就是想救也没得救了......不如就把给土默特部的市赏转给插汉部吧。”
什么?就这样了?银子就这样给人家了?
王在晋听了都傻了,你个少年天子怎么没有一点血性啊?
“陛下,”王在晋是正直忠良啊,他当然是敢于犯颜直谏的,“插汉部的虎兔敦汗是个只拿钱不办事的小人,朝廷前前后后给了他上百万两,他却畏东虏如虎,根本不敢与之一战!”
朱由检面无表情,一点都不生气——只拿钱不办事的人太多了!满朝文武半数都是只拿钱不办事儿的昏官,还有一小半是帮倒忙的,真正干事儿的没几个。
而且辽东那么十几万军队,他们不也是畏东虏如虎,只知道要钱不知道打仗,即便被逼上战场,也是一败再败的吗?
难道能因为当官的不干事儿就把他们都开了?能因为辽东的军队全是废物就把他们都解散了?
“朕知道虎兔汗是个不中用的小人,但他的插汉部毕竟是从元顺帝一路传下来的......”朱由检胸有成竹地说,“草原之上,人人都可以投降东虏,唯有插汉部的虎兔敦汗不能投降,谁让他是所谓的北元正统!他要投降了,早晚会给弄死的。
另外,他也不能再往西去,因为西边的瓦剌联盟也不会接受他这个北元正统去投靠的,而且他的插汉部也打不过西面的瓦剌联盟。
所以虎兔敦汗退到土默特川也差不多了......再往西走,恐怕就得部众星散,变成孤家寡人了。”
这回不仅是王在晋感到惊讶,满朝文武全都惊讶了。这位少年天子对蒙古人的事情还挺了解的,而且分析的还挺到位。
不过王在晋还不肯罢休,又对朱由检道:“陛下,这虎兔敦汗素来是畏威而不怀德。我朝给了他那么多市赏,他也没有半分感激之心,反而畏惧东虏,犹如绵羊见猛虎。如果我朝一味优容,轻易许给岁赏,虎兔敦汗一定不会感恩,反而会得寸进尺,不断欺凌我朝。”
朱由检心想:现在的大明朝不就是好欺负吗?内忧外患一大堆,奸臣又多......
王在晋看着朱由检依旧没什么反应,好像个没火气的泥人,真也有点急了,他还想借着和插汉部交战的机会,实行在辽西收缩的大计划呢!
“陛下,”王在晋咬咬牙,又道,“臣建议立刻加强蓟州、宣府、大同等三镇防御。并且抽调一万辽镇铁骑进驻宣府,随时准备迎战虎兔敦汗所部。”
什么?抽调一万辽镇铁骑去宣府?
朱由检立马就反应过来。
原来这个王在晋还是在打撤防宁锦的主意啊!
辽镇账面上有十一二万大兵,实际上也不知道有没有六万?而其中最能打的也就是辽镇各将帅的家丁,总数也就一万上下。
如果把这一万最能打的家丁都调到宣府,那么辽东前沿就必须收缩防御。宁远也许还能布防,但是锦州、大凌河堡、小凌河堡、松山堡等处就有理由放弃了。
若是能将辽西前沿后撤到宁远卫,那么明军布署在辽西方向上的兵力至少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实数有个三四万人就足够了。
天启元年的宁远之战和天启七年的宁锦之战时,宁远城的守军不过就是一两万,照样击退了努尔哈赤和黄台吉的进攻......朱由检估计,已经在宁远吃了两次亏的东虏根本就不敢第三次攻打宁远。
“王卿言之有理!”朱由检的脸色忽然就变了,刚才还平平淡淡的,现在已经是一脸的怒气,“朕虽年少,但也知道我朝素来不纳款、不和亲、不割地......朕也惧虎兔敦汗这个反复小人!
如果他胆敢率兵寇边,朕就将派出帐前亲军和辽镇铁骑,予以猛击痛剿!”
朱由检目光灼灼,看着众臣,一字一顿的说:“朝廷以往给插汉部、土默特部,还有内喀尔喀五部的市赏,最多时一年可达三十多万两。朕现在就从内帑中拿出相当于三年市赏的银子,总共100万两给辽镇、帐前两军的勇士放赏!只要能大破插汉部,朕就重重有赏!”
王在晋听见这话,已经暗中在挑大拇哥了......这个君也不说是明是昏,但是一定是大大的奸诈!自己一提醒,就马上跟进布局,还拿出100万两内帑当饵,诱骗辽镇铁骑西行。
虽然一百万两相比辽东一年四百几十万两的军费也不是大数,但是这笔银子是由皇帝直接发放,没有“中间商”的。而且还是一笔外财,所以辽镇的官兵肯定会动心。
不过朝堂之上还是有明白人的,左都御史孙承宗马上就听出问题了,立即出班上奏:“陛下,臣以为抽调辽镇精兵入大同、宣府颇为不妥。”
朱由检看着孙承宗,语气放沉:“孙先生是要朕当一个纳款和亲的昏君吗?”
孙承宗连忙摇头:“非也,非也......虎兔敦汗狼子野心,且贪得无厌,纳款之事万万不可。但是撤辽东精兵则更加不可!辽西局势危急,十数万守军尤显不足,若调走万余精锐,关宁锦防线必难以保全,弃地收缩,将在所难免。
而辽东寸尺之土,皆将士血战而来,怎可无故抛弃?而且东虏黄台吉野心更大,一定会趁着我军少许后退之际发起猛攻。若是辽西有失,则全盘败坏啊!”
黄台吉才不会打宁远、打山海关呢!朱由检心说:他只会绕道入关,所以现在要加强的是宣府、蓟州、大同。
最后还得对虎兔敦汗这个反复小人边打边拉,要让他知道厉害,还得让他保持一定的实力......所以雷霆一击还是有必要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孙承宗道:“孙先生放心,朕不会弃宁远,也不会让黄太吉夺取宁远......朕会让袁崇焕去宁远再任巡抚。有袁崇焕在,黄太吉怎敢再犯宁远?”
抢救大明朝 第1667章 ??朕的崇祯年又要来了!
朱由检当然不会强行从辽西撤军,辽西军阀已经养大了......只能哄着骗着,不能蛮干。要不然来个兵变,那可就不好收场了。
而且放弃宁远也没什么必要,袁崇焕都守住两回了,第一回努尔哈赤没打下来,第二回换黄台吉还是啃不动......如果再让袁崇焕去守宁远,估计也不会有第三次宁远之战了。
宁远如果可以守住,那么山海关就万无一失了!
而要守卫宁远、山海关,辽西方面有三万“实兵”就足够了,宁远放一万五,山海关放一万,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小堡垒放个五千。
兵一少,补给压力就轻多了。而且宁远靠近觉华岛,比锦州和大凌河堡容易补给。随随便便就存个三五年的口粮,这样也就不怕围困了。
而且袁崇焕虽然爱吹牛,但是在一群文官当中,还算是比较能打的,指他五年平辽是不行的,但是守个宁远没问题。
宁远、山海关这边如果能用三万人守牢靠了,那么朱由检就能从辽东这边抽出至少三万实实在在的军队。蓟州放一万,宣府放一万,大同再放一万......看着虽然不多,但比上一辈子的情况可好多了。
朱由检上辈子之所以要剐了袁崇焕,并不是逆子说的那样,是因为袁崇焕吹牛把自己骗了——袁崇焕吹的牛是五年平辽,朱由检杀他的时候离五年还早着呢!怎么知道是骗?
朱由检之所以杀袁,是因为袁崇焕没有守住蓟州防线,他是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蓟州是他的防区啊!可他是怎么防的?都让黄台吉打到北京城外了,也太无能了吧?
所以这辈子朱由检不会再让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了......他没这个能力!
而且,袁崇焕所执行的布重兵于辽西的战略,从根本上说就是错误的,就是在瞎胡闹——上辈子朱由检当太上皇的时候就在讲武堂的课本上看过逆子亲自编写的战例分析!
同样的错误,朱由检当然不会再犯了。
“陛下......”
孙承宗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想继续进言,却被朱由检挥手打断。
朱由检道:“孙总宪的谏言朕已知晓,不必再言了......相比锦州、大凌河堡、小凌河堡等处,大同、宣府、蓟州更为紧要!而且朕也不能让虎兔敦汗变成第二个努尔哈赤,拿怕变成第二个李元昊也不行。
所以朕必须要抽调关宁劲旅用于西路,只有先打败虎兔敦汗,我朝才有可能和插汉部联手对抗东虏!”
他沉着面孔,先是看了一眼骆养性和刘朝,然后才目光阴冷的从满朝奸臣身上扫过,“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臣等佩服!”
“陛下谋划周全,定可先降伏插汉,后平灭东虏......”
奸臣们当然是坚决拥护明君的......锦衣卫都复工了!而且还有个专门抄家的刘公公,谁还敢和朱由检唱反调?
朱由检又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孙承宗——看到没有,满朝都是拍马屁的奸臣啊!你这个忠良得努力弹劾,还是少管打仗的事儿......你不懂!
孙承宗也没辙了!
朱由检现在捏着满朝奸臣的七寸,谁也不敢和他唱反调。而且一下拿出100万两银子的重赏,一定能把辽镇的精兵都忽悠过去。
看见孙承宗没话说了,朱由检这才笑道:“再过三日就是年关了......所以今儿就不下旨了,大家心里有个数就行。调集辽镇精锐的事儿,过了年再办吧!到时候袁崇焕差不多也到了,再把满桂、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朱梅他们都叫来。好好商量一下,看看怎么调整布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