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朱和幸和丁玉英都点了点头,长知识了!
丁玉英问:“父皇,您觉得有没有可能长久的得到人心呢?”
朱慈烺摇摇头,叹了口气:“这是痴心妄想!这样的妄想,不知道害了古今多少帝王。你们的皇爷爷也有这样的妄想,想要得人心,当圣君......朕就没这样的妄想,也不指望下面的百姓都把朕当圣君。”
他顿了顿,又道:“孔子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说得很对,但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做不到的!
因为天下之间,就是不平均,有多寡,少安宁!而且天下的苦人一定比有福之人多,无论君王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这样的局面。所以为君者只能骗得一时的民心,不要妄想长久得民心......长久得人心的想法,只会让君王变得昏聩!”
“儿臣知道了!”朱和幸听得一知半解,但还是连连点头。
“儿媳妇也知道了。”丁玉英一边回答,一边想着:公爹倒是明白人......他自己的皇帝当得那么好,可是虎牙镇民间念他好的却不对,想着闯王再来分一回田土的却不少。
她想了想,又问:“父皇,那您准备怎么欺骗川人呢?”
这话......要换别人来问,朱皇帝一准生气,但是丁玉英问出来,却让朱慈烺非常满意。
朱慈烺笑道:“当然是要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方向使点劲儿了......朕虽然做不到这些事情,但是朕可以让川人暂时生活在假像当中!比如朕可以控制入川的孔道,让东方的丝绸、棉布暂时不入川。朕还可以维持流寇的抑商之法,让川人继续安心务农......只要骗得李来亨逃离重庆府,就算大功告成了!以后的事情,朕管不了啦!”
抢救大明朝 第1337章 四川人都要上当了!
明君难道就是这样当的?
需要老百姓支持的时候骗一骗,用完以后就不管了?
你这个明君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老百姓发现上当以后会不会揭竿而起?到时候可怎么办?派兵弹压吗?
朱和幸听了朱慈烺的“明君秘籍”,都有点傻了......他本来以为明君都是圣人,没想到明君都是骗子!
而且他觉得自己是个诚实君子,君子是不大会撒谎的,以后当了皇帝可怎么办呀?
朱太子又忽然想到了什么,扭头看着丁玉英,心说:你看着不大像好姑娘,是不是很狡猾?父皇是不是看出了你的狡猾,才让你当太子妃的?
丁玉英被朱和幸看得有点发毛,但还是努力掩饰住了内心的那点慌张,装出一副宝相庄严的模样,对朱慈烺说:“父皇这是大仁大义,是为了川人长久的福祉,暂时骗一下......如果不骗,别的不说,但是这四川之战就要旷日持久,不知道有多少川人百姓要因此丧命。陛下虽然骗了川人一时,但是却活了无数川人的性命,实在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仁君啊!”
朱慈烺赞同地点点头,心说:这是好儿媳妇啊!朕真没选错人......这样吧,朕给你一次免于风光大葬的机会!
“玉英说得很对!”朱慈烺瞧了儿子一眼,又道,“为君王者讲究的是大仁大义,不是小仁小义,更不能去追求做不到的仁义。孔子说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等三者,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就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强求!知道了吗?”
“儿臣知道了!”朱和幸也连连点头,心想:您那么圣明都做不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那我以后就别瞎折腾了......
朱慈烺点点头:“看来你和玉英在石柱还是学到一点东西了......现在玉英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不便,就不必去当石柱同知了,留在丰都当知县吧!”
朱和幸赶忙起身,行了一礼:“儿臣一定好好干,不让父皇失望!”
朱慈烺又看了一眼丁玉英,“玉英,你呢?”
什么?朱和幸一愣,怎么还有玉英的事儿?到底谁当丰都知县?我当还是玉英当啊?
丁玉英说:“儿媳妇一定好好帮着太子,不让父皇失望!”
“好好!”朱慈烺笑着点点头,“你们两个好好干......玉英,你就不必离开丰都城到处转悠了,帮着太子处理一下公文账册,再和他一起主持六县尉会议就行了。”
“儿媳妇知道了。”丁玉英也站起身,行了一个福礼。
朱慈烺笑道:“今日就到这里吧......你二人先好好休息一夜,明天开始你们就是丰都知县了。怎么当知县,你们应该知道了。朕再说一点,你们要记着一定要好好的给朕去骗!”
你让我们好好的去骗......朱和幸心说:你这个父皇就不能教我们俩一点好的吗?
......
朱和幸和丁玉英开始好好的欺骗丰都人民的时候,朱皇帝则开始好好的去骗全四川的老百姓了!
这是川人之福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昔日流寇入川,以均田骗取人心,使得川中庶民都当了载流寇之舟的水!只是川中土地有限,而流寇的府兵却日涨夜增,多至60余万,以量全川之地,也难填府兵之欲,全川庶人,皆为客户。所以川人就要从流寇的载舟之水,变成我大明的载舟之水了!朕也要趁这个机会多施一些仁政,使川人载大明之舟,覆流寇之船......”
丰都行在,大堂之上,正在大讲“载舟覆舟”的大道理的,当然就是化身仁君的朱慈烺了。
从永安到丰都的这一路,朱皇帝收到了四川人民的热烈欢迎!那可真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啊!
估摸当年李过入川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待遇了。
礼部尚书史可法是内阁府的二把手,听到朱皇帝的话,立即起身应道:“不知陛下准备行什么样的仁政以收川人之心?”
朱慈烺道:“首先当然是在各州县试办科举......这个之前已经说过了;其次是均分土地,凡是办好了科举的州县,一律要清户均田!朕要把夔州、重庆的土地,都分给劳苦之众!”
“陛下,”史可法听到清户均田的方法,觉得有点不妥,“四川的田土有一部分是由故主的,云贵川总督司下的兵将,有不少就是川中的田主。陛下之前已经给他们发了土地券......现在又要尽分土地给川中贫户。那么持有土地券的兵将怎么办?”
朱慈烺皱着眉头看了史可法一眼,心说:你个史可法怎么那么老实呢?都已经是克难国公了,怎么就不知道长进呢?
朱皇帝沉着声道:“朕说的是把夔州、重庆的土地,都分给劳苦之众!并没有说要把全川的田土都分给穷人!”
什么?就分两个府的?那其他的府怎么办?
“陛下,其他的府......”史可法还问。
朱慈烺摇摇头:“现在李来亨在重庆!等朕打下了重庆,流寇在四川还有立足之地吗?”
啊......你这不是骗人嘛!
史可法明白了,朱皇帝又要骗了......
朱慈烺不等史可法再多话,就继续说:“再次是大办乡勇......在均户均田的同时,各州县都要建立乡勇,凡是充当乡勇者,家里面可以分好田。
第四则是牢牢控制进出四川的孔道,不能让四川之外的布匹、金银、铜钱等物大量流入,以损川人之利益!”
“陛下!”工部尚书郑森又出班奏道,“您这是要断绝入川的商道吗?”
这郑森也多事,他家是海商,在四川湖广一带没什么买卖,入川的商道封不封的,和他有什么关系?
朱慈烺皱着眉头道:“正是!过去20年四川这边都重农抑商,禁民两业。所以四川的手工百业,都被抑制得很厉害,根本造不出可以和东南商品竞争的东西。如果不禁止东南的商人贩货入川,川人要不了多久,就得和朕离心离德了!”
朱慈烺要禁的不仅是东南的布匹,还有东南的金银和铜钱!
因为他不想让四川的“明统区”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也是为了维持麻布的购买力——从缅甸抢来的金银和从云南开出来的铜钱一度造成了四川的物价高昂,但是这一波通胀随着大顺府兵户的转移已经结束了,因为他们撤退的时候,又把大部分的金银和铜钱刮走了。
麻布现在又成了硬通货!
现在可不能让铜钱和白银大量流入,抢了麻布的市场......得让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再维持一段时间。
“可是......”郑森还是不大理解,“可是封禁商路也不是长久之计吧?陛下能封得了多久?即便在我大明天兵入川之前,东南的商货也有入川的孔道啊!”
朱慈烺笑道:“能封多久,就得问李来亨!他什么时候从重庆府落荒而逃,朕就什么时候放开商路!”
郑森松了口气,他还以为朱皇帝要走抑商的路子呢!原来只是骗一骗四川人的......四川人也可怜,先是给流寇骗,现在又被朱皇帝骗,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这郑森哪里知道,无论是流寇大顺还是朱慈烺,其实都是好人......因为在没有他们的历史上,四川人都被杀得不剩下几个了。
他们现在还活得很好,还可以受骗上当......
抢救大明朝 第1338章 似曾相识啊!(求订阅)
重庆府,朝天宫。
大顺皇帝李来亨气呼呼的坐在议政殿的龙椅上,看着底下站着的一群大顺忠臣良将,气就不打一处来。
就是这些人把他这个皇爷从好好的昆明府哄到重庆府来的......结果他人来了重庆府,才发现掉进一个大坑里了。
因为朱慈烺后脚也跟着来了重庆府!
李来亨在重庆府的朝天宫城,而朱慈烺则在重庆府的丰都城......两地只相距200多里!
这让李来亨怎么跑路?这个是王对王,谁后退一步都不堪设想!
所以他现在都没法离开重庆府了!
因为他一走,四川的大顺军一定人心崩溃!到时候都不用打了,大家一起往云南逃吧!搞不好退到云南都扛不住,还继续往缅甸跑路。
当然了,逃去缅甸也没什么......大顺早就征服了缅甸和阿拉干,有的是地盘可以安置逃亡而来的府兵户。哪怕真有60万户,也有地方安排。至于两三百万人的吃用也不发愁,缅甸可以开垦的土地很多,而且附近的暹罗和天竺都有粮食,搞一点过来没有问题。
再说了,缅甸也是瘴痢之地,迁移过去两三百万,最后能活下了一百五十万就不错了......
但是两三百万人的迁移不是动一动嘴皮子的事情,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浩大移民工程啊!根本不可能让两三百万人一窝蜂的冲去缅甸......那么多人一起去,沿途是没有办法供应吃喝的!
云南南部和缅甸北部产出有限,而且道路南行......两三百万人拥挤过去,没有两三个月走不完,到时候非得死个三分之二以上不可!如果到了缅甸再闹疟疾,恐怕最后就剩下二三十万人了。
人太少了,可就镇不住局面了!
所以为了掩护二三百万府兵户有序撤退,他这个大顺皇爷就只能顶在重庆,哪儿都不能去了。
可是重庆能不能守住?会不会被包围?
朝天宫城倒是坚固异常,地势也非常险要......可问题是重庆周围的地形不是绝地天险,绕过去并不困难。
一旦朝天宫城被四面包围,李来亨可就要没下场了!
这个重庆......不该来啊!
李来亨叹了口气,正不晓得要说些什么鼓舞人心的话的时候,陪着李来亨一起到达重庆的牛金星忽然出班奏道:“陛下,据长寿、垫江、梁山等地守军上报,残明朝廷正在石柱、忠州、万州、丰都、涪州、云阳、瞿塘、巫山、开县、大宁等地开科取士并且均分土地......”
“什么?牛左辅,你说什么?”李来亨有点没听明白。
“陛下,”牛金星道,“残明朝廷在东川各州县开科取士、均分土地!”
李来亨有点傻眼了!
朱慈烺想干什么?你开科取士就罢了,均分土地是什么意思?你是大明皇帝啊!不是义军的闯王,也不是白莲教妖人,你均什么田?对了,你当年在襄阳、南阳就搞过一次!现在又来了,真是太可恨了!
李来亨眉头皱的紧紧的,有点一筹莫展,低声道:“朱贼这是在欺骗川人,诈买人心,额们当如何对应?”
当如何对应?当然是没得办法了......
下面的大臣都沉默无语,连一向足智多谋的宋献策也没办法了。
“宋学士!”李来亨也不客气,直接点了宋献策的名,“你是大军师,一定有办法的!”
“啊,臣有一事要奏!”宋献策还真有话说。
“快说,快说!”李来亨似乎有了指望,催促着宋献策赶紧献策。
“陛下,”宋献策道,“太祖老万岁的陵寝是不是该挪一挪了?”
“你说壁山皇陵?”
宋献策点点头:“皇爷,老万岁当年曾火烧天寿山......若是被残明打到壁山,一定会开棺戮尸以泄其恨的。所以臣建议将老万岁的棺椁从壁山取出,送往云南安葬。”
李来亨知道宋献策就想借着护送棺椁的名义开溜!可他也不能不让李自成“搬家”啊!
“去了云南就安全了?”李来亨低声问。
“皇爷,”宋献策道,“老臣这些年在云南南边和缅甸接壤的大山中行走,寻找风水宝地,还真的找到一处龙穴,臣起名叫龙谷,位于群山当中,不为人知。可以将两位先帝都葬在那里,应该可以万无一失。”
“云南龙谷?”李来亨问,“保险吗?不会让人挖了吧?”
“不会的,绝对不会!”宋献策说,“这处地方非常隐秘,地图上都没有的......只有老臣一个人知道,老臣可以亲自护送老万岁的棺椁南下,等迁葬完毕,再北来为陛下出谋划策!”
果然想跑!
李来亨心里那个恼火啊!可是又不能让人把宋献策这个大军师给一刀剁了——大顺是八王议政,不是圣心独裁。而且现在大事不妙了,李来亨更不能大权独揽......这不是揽权,而是揽责啊!
另外,宋献策再怎么也是大顺老营系统的(顺西合流前的大顺人马都称老营系,大西人马称西营系),李来亨也不能拆自己台柱子啊!
“隋王、唐王,你二位以为如何?”李来亨压下怒火,向在重庆的两位议政王隋王田见秀和唐王刘文秀发问。
田见秀道:“皇爷,太祖老万岁的埋骨之地可是额们大顺朝的龙脉所在,不能有半点马虎,大军师通晓天机,此事交他办理,可保万无一失。”
刘文秀也道:“皇爷,此事紧急万分,应该尽快让大军师前往壁山皇陵将老万岁移走。另外,额们西营的老万岁也要迁葬,额建议将西营老万岁的棺椁迁往乌斯藏,埋到昆仑山去。”
“唐王,”李来亨沉着声问,“你是不是也要去乌斯藏为西营老万岁找一处风水宝地?”
“额不会看风水,”刘文秀摇摇头,“而且额还要留在重庆府和残明打仗,不能去乌斯藏。”
李来亨的气儿稍微顺了一点,挤出一点笑容:“唐王可是有了破敌良策?”
“破敌良策不敢说,”刘文秀道,“不过总能让额们在重庆府多坚持一段时间。”
“唐王有什么妙计就快快说给额听吧!”李来亨忙道。
刘文秀说:“孤城必不可守,所以想久守重庆,就得分兵屯驻合州、泸州,和重庆府城互为犄角之势,相互应援,方能持久。”
李来亨问:“谁可以守合州?谁可以守泸州?”
刘文秀一拱手道:“皇爷,额可以带兵出屯合州,至于泸州可以请隋王出镇。”
隋王田见秀立即接过话茬,道:“皇爷,有额守着泸州,保管重庆府的后路不失,您就放心吧!”
放心?放心等死吗?李来亨心里可明白了,你们俩商量好的是不是啊!一起跑路了......亏得你们还是议政王呢!
“好好,”李来亨连连点头,咬着牙道,“有唐王守合州,隋王守泸州额就放心了!壁山迁陵的事情就交给军师了......左辅,你有去出吗?要不要也带支兵去哪里守着?”
“皇爷,”牛金星皱着眉头道,“臣是文官,不会带兵......臣就留在重庆府帮着皇爷料理政务吧。”
李来亨吐了口气,心说:总算还有一个有良心的......他点点头,道:“好,额们君臣二人就守在重庆府,齐心协力和残明决一死战!”
抢救大明朝 第1339章 乡村包围城市(求订阅)
丰都。
这座以鬼闻名的小城,已经彻底成为了由东路进入四川的川东明军的兵站基地,整个夔州府、施州卫,甚至荆州府和汉中府的粮食和物资,还有各种各样能够装备乡勇团练的兵器甲胄,全部在朝这里转运。八个介于师和团之间的旅级支队早就被分派了出去,开始清扫夔州府全境、重庆府和顺庆府东部的州县。
巫山、大昌、大宁、奉节(瞿塘)、建始、云阳、开县、万州、太平、达州、东乡、新宁、梁山、大竹、邻水、垫江、忠州、石柱、涪州、武隆、彭水、酉阳、南川......等等二十几个州县的人民,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间全都等来他们望眼欲穿的王师。
这次的王师看来是真王师了,一点儿都没叫等了十来年的川人失望。王师所至那是秋毫无犯,和以前打到哪里抢到哪里的王师完全不一样了——当然了,川人农民家里的那几匹麻布在新来的王师看来根本不值钱啊!有什么好抢的?
除了秋毫无犯,新来的王师还最大限度满足了四川人民对考试和土地的需要!王师打到哪里,科举就开到哪里——现在的王师有文化了,近卫军的那些少年兵起码有新式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军官更是清一色的讲武堂出身,其中不少还在讲武堂担任过教官(讲武堂的教官不是专职的,而是由军官当中的精英轮流出任),知道要怎么组织考试。
所以也不必吏部、礼部派人下去,他们自己就把科举考试给办了!至于下面该怎么办,马万春在石柱的经验就可以普及了——朱慈烺让行宫和川东节司发了行文,指导各州县在科举考试结束后进行清户均田、组成团练、剿灭流寇余孽等各项工作......因为有现成的工作指南,还有一批干劲十足的官员,再加上皇帝本人就坐镇在丰都,还有什么干不好的?
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川东二十几个州县的人心,就全都被朱皇帝给骗走了——当然是骗!朱慈烺毕竟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皇帝,不可能真正代表四川的农民,而且他的政权也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高效。比如控制入川商道的事儿,维持个几个月到一年的,也许还行。想要五年十年的控制,那是办不到的......
朱皇帝办不到还不止控制商道,还有抑制工商!
大顺王朝在抑制工商方面干得很不错,而且也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川人看着穷,但是他们的人口增长率在过去的20年间是高于大明的东南八省的!考虑到四川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和东南八省的均数差不多,就知道大顺朝的抑制工商对川人其实是有好处的。
因为工商业的发展会让民间的财富越来越集中,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所以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有抑商政策,全世界大部分的封建王朝多少都会抑制工商业。
而朱慈烺的王朝其实也有抑制工商业的行为,比如用北军压制南士,就是一种抑制工商业的政策。
但是朱慈烺的抑商政策只是点到为止......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军队的封建化,他的新军就是在高度商业化的应天府和江南、江北二省地盘组建的。从诞生之日起,就很难向封建土地兵的方向发展。
所以朱慈烺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中央军事贵族去控制精锐募兵。这样的军队非常费钱,因此朱慈烺只能在抑制南方工商地主的政治权力的同时,在领地内推行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各种政策......
他的根基如此,想要在四川长期推行抑制工商的政策也不可能——要长期抑制工商,就必须要有一个封建军事阶级,比如大顺的府兵,明朝的军户兵,清朝的八旗兵。而要在四川建立一个封建军事阶级,又会夺走川人的土地,就如大顺的府兵户那样!
而没有这样一个扎根乡村的封建军事阶级去不断打压工商业,并且维持乡村的封建秩序,在东川的均田工作完成后,东川的农村经济其实已经完成了向市场化的转变。
所有的东川农民,都变成了市场化的经营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商人了!
所以市场化,其实就是最大的重商政策!
而市场化的经营,又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农户破产和土地兼并!所以四川的贫苦农民早晚还得和东南的贫苦农民一样,大量的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甚至被迫飘洋过海去新大陆谋生......真是悲惨世界啊!
不过在大明洪兴20年的冬天,川东的农民们还不知道他们将要面临的命运,所以都沉浸在分到土地和遇到明主的喜悦当中。
而在他们的拥护下,进入东川的明军已经有了所向无敌的苗头,大兵所至,大顺的守军只能望风而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