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第三是身体强健,善于习武。这样的人比较容易组织乡勇,也能带着他们上山剿寇。”
“什么叫善于习武?”朱和幸有点不明白,“这又要如何考核?”
马万春道:“当然是考核他们的长枪之术了,枪为百兵之王,容易打造,也很容易上手。急切之间别的兵器掌握不了,用长枪戳人砸人还是能学会的。这一次石柱所取之士,必须能很快粗通长枪之术。他们掌握了,才能去教下面的乡勇。”
“有道理!”朱和幸连连点头,“石柱的乡勇急切之间也学不会别的,只能用长枪杀敌了......马知县,要不咱们就尽快开科取士吧!把石柱乡间的有用之士都取出来,然后尽快组成乡勇。”
马万春点点头,笑道:“取士之事说的容易,做起来可难......同知不来,本官手头都没有可用之员。因为本官手下的西川兵,自己大多不识什么文字,怎么帮着取士?就算有几个能写能算的,也都忙得团团转,根本腾不出空来干这事儿。
同知带来的近卫军都是念过书的,而且也精通长枪之术,所以开科取士的事儿,还得有劳同知了!”
抢救大明朝 第1331章 终于可以考试做官了!
被人当成白莲教妖人抓住,又被押送到七曜山的牛栏关干了一段时间的苦力,在要累死还没累死的时候等来了王师,还在牛栏关上喊出了“科举从军,宁有种乎”的李进学,已经在一个月多前回到了自己在石柱城外南山乡小李村的家中了。
他本来是有机会从军(参加明军)吃饷的,甚至还能记上一大功——因为有不少人证明当日在牛栏关上,是他第一个喊出“科举从军、宁有种乎”的口号,而且还用锤子砸死了一个流寇兵丁。
可问题是他在牛栏关战后就病倒了!
原来他的身体在牛栏关大战前已经快垮了,在那场大战当中,他又豁出命去拼了一把,把仅存的元气都耗得差不多了,而且还受了伤,后脑勺被砸出个口子,血流了一地。最后虽然活了过来,但是随后就得了一场大病,浑身发热,烧得迷迷糊糊(后脑勺的伤口发炎了),看着就要死了。
攻打牛栏关的明军也知道他有功,但是见他奄奄一息了,也就不招他入伍了。而是派了两个石柱的民伕抬着他回乡安葬,还给了他三十块一两银币作为丧葬费和安家费,还给了一张忠烈状......
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丧葬费和安家费都拿好了的李进学让人抬回家乡后,在他的奶奶李冯氏的精心照顾下,居然缓过来不死了!
不死当然是好事儿,可是活着也有活着的苦啊!
活着得吃得喝,而且还想出门去求官求富贵,还想要成家立业......可问题是他没钱啊!
他从明军那里得到的三十两银子中的十两给了抬他回来的老乡,还有十两都用来请郎中抓药和买吃的喝的给他补身子了,最后十两则变成了他的寿衣和棺材——这可真是要了命了,老婆本变成了棺材和寿衣了!
更要命的是他还用不上这口上好的棺材......棺材是好棺材,是请石柱城里内有名的张木匠打造的,选用的木料也好,里面的空间非常宽敞,看着就舒服。但是再舒服也不能让活人睡进去啊!
而且那么高级的棺材也卖不掉啊!石柱的府兵户都跑了,剩下的农民都是穷光蛋,死了能有口薄皮棺材睡就不错了,谁会花几两银子买那么好的棺材?至于寿衣就更卖不出去了......大活人谁会穿这个衣服?所以只好自己穿了。
还有更惨的事儿!
李进学原本还有个兄弟叫李进仕的,小他三岁,也跟着祖父读过书,不过却不是读书的料,为人也本分,就是老老实实的种地。可是命运也没放过他,在李进学被捕后,他还想搭救哥哥,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钱,想去赎回哥哥。结果哥哥没赎出来,自己却被抓了伕子,不知去了哪里?
结果李家连个能干重活的人都没有,家里的土地里的粮食都没人去收了!
看着天气越来越凉,家里的吃食越来越少,李进学就觉得自己又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了......在大顺朝的统治下,他成了罪徒,差一点活活累死!现在大明来了,他还是没翻身,眼看就是饿殍了!
没得办法,他只好不顾祖母的劝阻,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穿上寿衣,拄着锄头下地干活......多少打点粮食,好让他和他祖母两个多活一阵子。
可是这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大病还没有痊愈的李进学根本就什么气力,走在山路上都摇摇晃晃的,真不知道要怎么下田?
正走得气喘吁吁,头晕眼花的时候,他耳边隐约听见有人在喊:“开科取士啦!石柱县要开科取士来......哐哐......”
一边喊还一边在敲锣!
不过李进学却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正晕乎着呢,还以为是幻觉——也许是他太想考科举了,他在家里养病的那些日子里,不止一次听见有人嚷嚷要科举了,可是一问奶奶,才知道那是黄粱一梦......
不过仔细想想也是,现在四川才收复了一个角,朝廷哪有精力在四川搞科举?要开科举也得全川恢复之后啊!
他叹了口气,正准备继续赶路的时候,耳边又传来了一个挺熟悉的喊声:“秀才,是秀才吗?”
李进学因为在石柱城里面当个教书先生,所以小李村的乡亲都叫他秀才。
李进学吃力的扭头去看,发现是同村的李大牛,和李进学家是成都老乡。他家和李进学家是前后脚迁到石柱来的,两人也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
不过这个李大牛运气比李进学好多了,家里的壮劳力多,自己也长得挺壮,能干农活,他爸爸还当了小李村的甲首,多少有点油水。所以这个李大牛早就有了娘子,孩子都有三四个了。
长得矮壮敦实的李大牛一收提着个铜锣,一手拿着根木棍,快步到了李进学跟前,张口就问:“秀才,你身体好了吗?”
李进学苦苦一笑:“大牛哥,你看我这样,像是好了的样子吗?”
李大牛端详了一会儿,摇摇头道:“还真不像,面色不好,两眼无光,走路摇摇晃晃,还穿着......这衣服怎么那么怪啊?”
寿衣啊!和活人穿的衣服还是不一样的,黑色的长袍(四川这里蓝为贵,但是禁止民间穿着蓝衣,所以民间就只能用黑衣替代蓝衣,给死人做寿衣,以寄托家人想让其在阴间当上府兵的美好愿望),袖子又长又宽,面子上还绣着不少寿字图案......
李进学瞪了他一眼,拄着锄头就想继续赶路。
“等等,”李大牛拦在了李进学跟前,“你怎么还拄着锄头?”
“我下田啊!”李进学哭笑不得,“家里没吃的了......不下田就要饿死了!”
李大牛一摆手,“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着吃饭?”
李进行一愣,什么意思?饭都不让吃了?
“考科举了!”李大牛跺了跺脚,“我都喊破喉咙了,你没听见?”
“你莫和我开玩笑,我还要下田干活,家里等着吃饭!”
李大牛也急了,把木棍和铜锣往腰带上一插,然后上去就躲了李进行的锄头,往边上一扔,然后拽起他的一条胳膊就往山下去。
一边走还一边说:“你个秀才公发烧发糊涂了?吃饭要紧还是考试要紧你分不清了?你家奶奶少吃一顿就饿死了?不行还可以去我家吃啊!今天是咱石柱县开科取士的笔试最后一天......考上了就有机会当官!
当官啊!从你爷爷在的时候就天天想,现在机会来了,你还有功夫吃饭?
你知道吗?全县识字的男儿都去碰运气了,我要是识字,我也去了!可惜我不识字啊......”
原来之前李进学在病榻上听见有人喊“开科取士”什么的,并不是幻觉,是真的开科取士了!只是他奶奶年老耳背,没听清楚!
而且今天已经是石柱县科举考试笔试的最后一天了,再不去考,就要错过机会了!
李进学听得都傻眼了,真的开科取士了!这不是做梦,是真的,自己真的有机会当官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刚才还病病歪歪一副要死的样子的李进学,一下子浑身上下都是干劲,什么病都没了!也不用李大牛拉扯他,自己就健步如飞的向山下的石柱县城奔去了。
抢救大明朝 第1332章 僵尸也来考试了?
投胎投出来的“好运儿”朱和幸打小就不喜欢考试,虽然他的书读得也不差,只是有点偏科,数学很好,儒学中等,法语总是六七十分......这是个挨骂不挨揍的分数!但是总得来说,他不喜欢考试,哪怕他最喜欢也学得最好的各种军学类的考试,他也不大喜欢。
因为他觉得考试这种事情完全没有意义啊!考得再好又能怎么样?他现在干得就是一份没有什么上升空间,而且也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进步的工作......就算门门100分,他还是个太子爷。万一考得不好,还得挨老爸一顿臭骂。
谁遇上他这样的情况,都不会喜欢考试的。而且他也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会喜欢考试这种无聊的事情......直到他在石柱县亲自当了一回主考官。
他从来都没有想到,他最讨厌的考试,对于石柱这里的人们来说,居然是一个想了十几二十年的机会——不靠投胎,不问出身,不需要金山银山,只用一场考试决定人的命运的机会,原来是这样的宝贵!
刚刚过去的十天内,数以千计的“识字人”,就从石柱县境内的各个乡镇涌到了石柱县城,其中的大部分人还是翻山越岭而来,甚至还有人冒着被大风堡的流寇捉去杀掉的风险,从石柱县东部的几个乡镇赶来......至于这样吗?为了考试,连命都不要了吗?
看着十来个带着柴刀和弓箭,从大风堡附近的万胜坝乡赶来的“识字人”,朱和幸真的有点惭愧了......看看人家多用功啊?其中几个胡子都白了,冒着生命危险来考试!
再看看自己,背点法语单词都无精打采的,这还太子爷呢,真是羞愧难当啊!
不过这些热爱考试的四川“识字人”的学问大多不好,所以朱和幸才给他们起了个“识字人”的绰号,意思就是识得一点文字,其他的就不行了。文章不行,算学不行,儒学也不行......《子论格物篇》干脆没读过,基本上就是一群半文盲啊!
即便有几个文章好一点的,大多都上了年纪,都是大顺、大西入川前就寒窗苦读的老书生,有几个还有已经作废的秀才功名,走进考场的时候一个个都哭得跟泪人似的。
“老伯伯,你别哭,你别哭啊......抓紧时间考试,考完以后要哭要笑有的时间!”朱和幸看见两个哭哭啼啼的老头子连忙开口安慰——他这段时间已经遇上好几个哭晕在考场的老头子了!
哭晕了多麻烦?还得急救!
“快坐,快坐,马上就要开考了!”朱和幸看那两老头还在抹眼泪,赶紧一指原来的大顺军旅司衙门的大堂,“咱们这里现到现考现出题......题目两个时辰一换,谁也别想作弊。考完以后别走开,马上改卷子,今天就能知道结果!
另外,笔试是初试,通过以后会有人安排你们在石柱县城住下,等着考武艺!武艺考好了,那就恭喜了,你们就是大明的从九品命官了!”
“什么?还要靠武艺?小老儿不会武艺啊!”
“小老儿是读书人......”
俩老头一听要靠武艺,哭得可就更凶了,立马就有要晕菜的样子!
朱和幸连忙叫来几个近卫军,两近卫军架一个,把这俩老头架进考场了。
这边刚把人架进去,那边负责在大门口接待考生的几个川西军的士兵(会说四川话和官话)不知道和什么人吵起来了。
朱和幸感觉带着几个人出去看情况,一看之下他也愣住了,因为守门的几个川军正挡着一个“僵尸”不让进门!
那个“僵尸”就是李进学了,他大病初愈,面无血色,又穿着一身寿衣......看着就有点滲人!
当然了,穿着寿衣的死人朱和幸见多了!念老山中学的时候就见过!
谁家要死人了,他们这些中学生都得跟着教军事体育的先生去看,这叫练胆儿!后来上了讲武堂,就得去看行刑了......总之,穿着寿衣的死人,朱和幸通常是不害怕的。但是一个穿着寿衣的死人跑来考试了,朱和幸还是有点怕的!不过也就是有点怕而已,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天命之子,有天命保护,不怕妖魔鬼怪的。
他只是有点感慨:这个僵尸生前一定是个读书人,想考科举而不得,以至于抑郁而亡的,现在听说可以考试了,就诈尸了!
想到这里,朱和幸就大吼一声:“那个僵尸是怎么回事?哪里来的?”
僵尸?
守门的川军听见朱和幸的话,知道他误会了,再回头看看穿着寿衣的李进学,也的确像个僵尸。
其中一个年少的川军士兵也是个爱开玩笑的主儿,回头就对朱和幸说:“同知,这个僵尸是来考科举的......而且还没带户册,来历不明,所以小的们就不给进门。”
你们还管僵尸要户册?
朱和幸正有点无语的时候,那个僵尸用一口带着川音的官话嚷嚷起来了:“我不是僵尸啊!我是活的,我是石柱县南山乡小李村的李进学!我还在牛栏关为大明立过功,我家里还有西川军提督司签发的忠烈状......”
说到忠烈状,李进学也觉得不大对了!
忠烈状好像不是给活人的......
那几个拦着他的川军士兵也都吓了一跳,原来他们只是把李进学当个疯子,没当他是真僵尸,没想到真的撞了邪!
这几位都害怕了,一步步的就往后退,有临阵脱逃的苗头了。
还是朱和幸带来的近卫军忠勇,没人要跑路,而是取下背着的燧发枪开始装弹药了——这是要枪毙僵尸啊!
李进学这下可是跳进长江也洗不清了,还好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个李大牛可以解释。
“别开枪啊!你没别开枪......这个李进学真的不是僵尸!他一点都不僵......”
不僵的尸?那还是尸啊!
李大牛也觉得不对,连忙补充道:“他还没死......他在牛栏关之战时响应天兵,奋起杀贼,因此受了重伤,以为快要不行了,才得了忠烈状和30两银子叫人抬回来的,寿衣也是他给抬回来后叫人做的。谁知道在家里养了一阵子后就缓过来不死了,还想考个科举,报效朝廷!”
朱和幸听了这话,忙抬手阻止了已经装好子弹,准备射击的士兵,然后又招呼一人,让他去检查一下李进学,看看是热的还是凉的?要是凉的,那就得枪毙了他,为民除害!如果是热的,那就让他去考科举。
“同知,那人还是温的,看来不是僵尸!”
朱和幸点点头,“既然不是僵尸,那就可以考试了!”
说完他就冲李进学一招手,把李进学叫到跟前。
李进学到了他的跟前,就是恭敬一礼:“晚生李进学见过同知。”
朱和幸打量了他一番,点点头道:“好好考!今天是笔试,并不怎么难考。过了以后还有武艺试......考长枪,如果你不会,本官会安排人教你。考过了以后,你就是我大明朝的从九品命官了!”
堂堂的从九品命官啊!李进学高兴的眼泪都要下来了,对于连当兵的资格都没有的大顺治下的农民李进学而言,一个从九品的官身简直就是一步登天,从此站在云霄之上了!
抢救大明朝 第1333章 土地竟是这等珍贵
石柱县的第一次县级“科举考试”(正式的名称是官员选拔考试),终于在化名朱运的太子朱和幸的主持下,胜利结束了。
当然了,过程是有点乱!
考试期间闹了一回僵尸,还好有惊无险......最后经过检查发现,该僵尸不是真僵尸,是误会一场。最后这个被误认为僵尸的考生李进学还考取了石柱科举的案首(县试第一称案首),授了从九品的官。
还有十几个居住在石柱县东部的考生在赶考途中或在回家的途中失踪.....因为他们是结队而行的,所以被老虎或别的什么猛兽捉去的可能性不大,多半是让大风堡上的流寇给害了!
另外,还有四个上了年纪的老书生因为武艺试不及格,哭晕在了考场上,经过抢救,活了三个,还有一个没救过来......成了考场烈士!
李进学的那口棺材和那套寿衣倒是派了用场,被朱和幸收购了给那个考死的老书生用上,给他风光大葬了——真的是风光大葬啊!
太子妃写得祭文,太子爷亲自念得祭文,还给埋在了即将开工的石柱县的孔庙(忠贤祠)边上,修了个挺漂亮的坟头......
在付出了十几人失踪和一人死亡的损失后,石柱县的科举总算是取出了三十七个从九品的朝廷命官!
看着好像有点多,但其实还是需要的。
因为马万春从遵义带过来的属员很少,就是一个县丞、一个主簿,还有司兵、司法两个县尉,拢共四个官儿。余下的官就得通过这场科举取出来了,根据大明现在的地方官制,石柱县这里至少还需要配置司吏、司户、司学、司工等四个县尉,以及两个镇长和十一个乡长,总共十七个官。
另外,石柱这里还需要大办乡勇,少不得又得委任一批官员了。
乡勇照例属于司兵县尉所管,在司兵县尉下可以配置多少官员就没定数了,只有一个大致的官勇比例。大约200名乡勇可以设置一个队正,乡勇队正不授军衔,而授文资的从九品官,可以通过考试选拔,也可以由县官特任。但是县官特任的乡勇队正只能在乡勇任职,而不得改任其它职位。
这一次马万春准备招募4000名乡勇,所以就设置了20个乡勇队正,通过考试一并招募起来了。
除了乡勇队正外,每个乡勇队(200人)还可以有一名队副,没有官阶,但是可以按照从九品的标准支饷,将来可以升任队正(特任)。
而这15个人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由三十七个考出来的从九品小官推举的地方能人——这又是马万春的主意了!
马万春到底是十几年的老县令,而是祖上还是几百年的百里侯,别的事情他搞不清,但是怎么管好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县,他绝对是专家了。
他知道靠科举考试也没办法把一个县里面最能折腾的人都找出来的,因为许多能折腾的人不一定认字儿。
这个时候,就需要让考出来的官员去推举了!把各方面的头目都举出来,让他们帮衬着办团练,4000之众还是能拉扯起来的。
不过要让这4000之众真正卖命,光有头目压着是不够的,还得有一样最让寻常小民眼热的好东西——土地!
说到土地,大顺朝还真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面的事儿——四川的土地问题本来是个特大的糊涂账,当年张居正那么能,也只清查出1340多万亩。
而这些账面上的土地的所有权更是乱成了一锅粥,要不是大顺朝直接把桌子掀翻了,要查清楚可就难到家了。
而且,就算查清楚了,也不是轻易能改动得了,就算能改动......中间牵扯到的利益冲突可就太大了!
但是大顺朝不仅把朱慈烺查清了四川的土地情况,而且还把所有的四川人都变成了佃户!这下朱皇帝要重分四川的土地就能得到所有四川人的拥护了——甭管怎么分,川人总能捞到一点吧?
也正因为如此,朱慈烺也就不得不分一分了......那怕他知道分到土地的小农户们中的大部分,最终还是会失去土地!
但是现在为了战胜大顺国,他还是得分地!
所以就在朱和幸、丁玉英忙着科举取士的时候,抵达了永安宫的朱慈烺正式颁布了“川人有川田”的大诏,宣布重分四川各地的土地,让四川的农民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
“这下好了!陛下下了‘川人有川田诏’,咱们可以放开手脚分田地了!”
石柱县衙内,马万春拿着刚刚收到的川东节司的行文,对朱和幸、丁玉英,还有三四个官员笑道:“诸位,咱们这一次可得用好了难得的分田之机,用分田发动乡勇,把咱们石柱县的4000乡勇都拉起来!”
石柱虽然是下县(根据税粮额度是下县),但是人口不少,面积也很大,所以拉出4000乡勇绰绰有余。如果拼一下,10000人也可以发动起来。
但是马万春知道大风堡缴费是持久战,要比耐力,不是爆发力。所以他不愿意一下招太多人,以面让石柱县背上太重的负担。
他顿了顿,又道:“本官的意思,这4000乡勇家里一律分三江溪两岸的水田,五口之家至少分20亩!”
马万春的话音刚落,朱和幸就插了句话:“才20亩?是不是少了点?”
这话又有点语出惊人了!
20亩水田还少?石柱这里的水田还是挺肥的,如果风调雨顺,一亩一年可出米3石,20亩可以出米60石啊!如果拿出去放租,以四川这里的田租,地主至少可以拿到30石米,扣掉田赋,怎么都要20石收入了!
如果给五口之家分,一口可以分到足足4石白米!
“同知,”马万春笑道,“四川不比东南和中原,从来就土地狭窄,人口密集。石柱还算是宽县,如果算上那些平原狭县,川中人均4亩土地根本就不可能,2亩都不一定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