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他是大明首富的儿子啊!还想多活个几十年呢!
朱慈烺又看了看其他几人,“你们呢?谁愿意当顾命大臣?”
“我等都不愿意......我等绝不当顾命大臣!”
都是克难功臣!没一个是傻瓜啊!谁敢当这个送命大臣?
朱慈烺呵呵笑着:“既然你们都不当顾命大臣,那真有什么不测,就只能让妇人执政了......阿环,你也和玉英一起做记录吧,以后合众国那边少不了你监国摄政的时候!”





抢救大明朝 第1325章 ???三分军事,七分考试(求月票)
一场非常特别的御前军事会议,就在前往夷陵州的江船上召开了——除了一个皇帝,一个亲王和几个大臣之外,还有一个太子妃和一个亲王妃在旁听和记录,真也是亘古未有之事了......
“陛下,”副军师吴国勇首先发言,“行宫参军司今天早上得到云贵川奏报,夔州府的永安城、瞿塘关、大溪口、下马渡、巫山城都已经收复。瞿塘峡已经打通,大军随时可以沿江而进,入驻永安。
不过永安城、瞿塘关、大溪口、下马渡、巫山城等处的城池和馆舍都过了火,周遭乡野也被流寇洗劫一空。行宫参军司认为还需要多方筹措粮草,并征集民夫修缮城池和馆舍,才能迎驾驻跸。”
朱慈烺笑了笑,不置可否,然后又将目光转向了工部尚书郑森。
修缮城池、道路、港口、运河、河堤、水渠等等的大工,现在都是工部的事儿。而修造宫殿和皇陵这样的工程却不归工部负责,而是由皇家自己想办法解决。至于军器、织染、杂物制造等等的,现在都不归工部了。
军器主要由兵部和海军部各自发包采买,而兵部和海军部也有自己的兵工厂、造船厂,不需要工部插手。
另外,管那么多大工的工部自己并没养着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而是采取市场化招标的办法发包工程。
工部自己的人马就是负责设计、监督、验收工程的官员和大匠,以及负责管理各地“工部资产”(就是由工部投资或负责运营、维护的工程项目)的官员。
这一次郑森就带着一支由大匠和官员以及一些工部的供应商组成的队伍,跟随朱皇帝西征。
看见朱皇帝咨询的目光,郑森有点为难的皱起眉头,道:“陛下,由湖广出发的随军民夫不多,如果永安城、瞿塘关、大溪口、下马渡、巫山城等处的城池和馆舍损坏过大,恐怕一时难以修复......”
朱慈烺道:“可以征用川人嘛!”
郑森摇摇头:“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能不能征到?而且流寇撤退之前还在夔州府东部大肆洗劫,只怕那里的物资奇缺,物价高昂,有钱也难雇到人啊!”
朱慈烺又看了眼史可法。
史可法道:“陛下,内阁早就责令施州卫筹备20万石米粮于剑南司备用了,随时可以运往夔州府。而且施州卫盛产稻米,境内各所各堡都有许多存粮可以卖给朝廷,至少不会让进驻夔州的大军饿着。”
施州卫是个好地方,不仅有许多肥沃的谷地,而且人地矛盾比较缓和,所以当地的军户豪族可以积攒出大量的粮食——施州卫的交通不是很方便,不靠近清江水道的地方就很难往外运东西,所以当地的豪强习惯存粮,而不是把粮食运往荆州府贩卖,现在倒是可以高价倒给朱皇帝。
史可法又道:“至于民夫......川人苦流贼久矣,早就翘首以盼王师,朝廷如果能善加安抚,倒是可以引为己用。只是......”
只是怎么安抚呢?
大顺朝对四川的治理其实是比较成功的,现在的失败并不是治理的失败,而是“胀死”的——由于四川被大顺占领前没有经历过长期的血腥战争(四川在天启年间就有土司造反,一直反到崇祯年,但是造成的伤亡并不大),大顺和大西又带着大量的陕人(也有一些湖广人)入川,造成四川的人口密度,在洪兴初年就和大明的核心地盘东南八省的人口密度不相上下。
而且大顺的“平均化”改革又更加能养人——大顺入川初期,因为府兵户只有20多万,所以没有吞掉全川的土地,因此让许多四川农民也在均田运动中得利,整个改革的方向,其实是均分土地。
而均分土地,无疑是促进人口增长的最佳手段——有人认为均分土地可以培育农村市场,但是实际上的实践是失败的。因为均分土地之后农民的生育需求被极大的释放(后世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5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增速快得惊人),增加的粮食首先被用于养育新增的人口,然后才用来和城市进行交换。
大顺治下的四川,同样出现人口的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人口又进一步激化本来就很严峻的人地矛盾形势。大顺府兵户的膨胀,又将人数众多的川人逼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现在轮到朱慈烺来应付四川过多的人口了!
因为四川现在的人口太多,哪怕把全川的土地都平分下去,人均大约也就一亩几分,顶天是个温饱。
可问题是朱慈烺这边也有一群地主要反攻倒算啊!
云贵川军中大把的是原来的四川地主阶级出身,虽然这帮人不怎么能打,但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朱慈烺得照顾他们的利益。至少得拿出三分之一的四川土地分配给他们,剩下才能平分......
当然了,能分到一点土地总比没有要好......但是大量明军进入四川后,又得让四川人民提供粮草和民夫,这又会加强川人的苦痛!
另外,川人在过去的20年间就在吃府兵户的苦,并没有吃过资本主义市场的苦!资本主义的市场是洪水猛兽,很快就会让这些在大顺朝森严的统治下过着安稳日子的人们知道什么是资本凶残,什么是无商不奸了......
“只是川人需要往上爬的机会!”朱慈烺笑着接过了史可法的话,“流寇以陕人为本,川人被牢牢压制在下层,不能动弹。人心总是会高估自己而低估困难,川人也不会例外。所以被陕人所压迫的川人之中,一定会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咱们就应该让他们看到向上爬的机会,这样他们就会为我们所用了。有了可用的川人,四川也就不难平定了。”
“父皇,”土豪王朱和壕插话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可用的川人呢?”
朱慈烺笑道:“朕不知道,但朕知道怎么把他们找出来?”
“父皇想怎么找?”
朱慈烺吐出两个字:“考试!”
又考试!?
正在低头记录的丁玉英听见这俩字,心头就是一颤——就是因为考试,她才被朱皇帝从民间挑选出来,拥有了一个看似辉煌的前途,但是为了得到这个前途,现在却得为朱家当牛做马,没日没夜的忙活,还要学一大堆的东西,还不敢学得不好......
朱皇帝摸着自己的胡子,得意地说:“这一次入川乃是三分军事,七分考试......得用考试,把川人中愿意办事,也能替咱们办事的人都找出来,有了他们帮咱们奔走筹措,安抚百姓。咱们的事情就好办了,到时候民夫就会有的,粮食也会有的!”
考试原来还有这样的作用啊!
丁玉英心说: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如今,考了快1000年了,也就父皇您老人家考出花儿来了。
“父皇,”朱和壕还是想不明白,“要怎么用一场考试让川中的能人肯踏踏实实替咱们办事呢?”
朱慈烺忽然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宝贝儿媳丁玉英,笑道:“一场考试是不行的,得让他们一场场的考......不能把好处一次都给了,得一点点的给,一次次的考!”




抢救大明朝 第1326章 太子妃,别害怕(求订阅)
“玉英,你可算回来了!”
丁玉英在朱慈烺的座船上忙活了一个白天,一直到船队停靠夷陵州码头的时候,才搭乘小船回到了太子朱和幸的座船上。
好运太子这一路上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防止大明朝同时失去皇帝和太子,他不能上朱慈烺的船去听政,只能在自己的船上上课——没错,他得上课!他还是陆军讲武堂的学生啊,现在是随队出征,去战场上实地体验战争氛围,就近观察打仗的。所以是有讲武堂的教官跟着来的,在前往夔州府的途中,教官们还可以给他们上课。
上课的地点,就在好运太子的船上。一整个白天他都跟一百几十个同学挤在一起上课,上了两堂法语课、两堂算学课和两堂绘图课,上课上得朱和幸头都快晕了。
而且讲武堂的教官领走时还说了,等到了南津口下船登岸的时候,还要抽个时间组织一场法语考试,皇帝陛下要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不及格就得打板子!
朱和幸最讨厌法语考试了,因为他总是考不好!考不好就得挨朱皇帝的训斥......更讨厌的是,他的哥哥朱和壕、朱和坤的法语都很好!
哦,还有一个小弟弟朱亨利(玛丽.曼奇尼的儿子),小屁孩一个,法语居然也比他好多了!
他都快当爸爸了,法语还不如一小屁孩,真是太没面子了。
所以朱和幸一直就琢磨,等自己当了皇帝,一准废了法语课......学这玩意干嘛用啊!
不过他父皇的身体那么好,连皇爷爷都还健在,所以废法语课的事情也只能想想罢了,现在只好老老实实的背单词,一直背到丁玉英回来。
看见自己的娘子进了舱室,朱和幸就再没心思背单词了,扔下就起身迎了上去。
丁玉英被太子爷的热情吓了一跳,忙给他行了个福礼,却被太子拉了一把:“就咱俩,你还行什么礼?你是我娘子,还用得那么客气?”
丁玉英听得心中欢喜,丢了个媚眼儿给朱和幸,然后笑着说:“夫君用功一天了,一准累了吧?奴家叫船上的厨房快些准备吃食,吃了以后早些睡了吧。”
朱和幸哈哈笑道:“早就吩咐下去了......还让烧了洗澡水。等吃了晚饭,咱俩一块儿洗。”
听了这话,丁玉英的脸颊就是一阵发热,“夫君,待会儿再说这个......父皇让奴和你说说今天的军国大事儿!”
“又是这些......”朱和幸有些失望,只好和妻子一起在桌子旁坐了下来。
丁玉英取出今日记录的稿件,摆在了朱和幸跟前,然后就开始捡要紧的说了起来:“夫君,今天的御前会议讨论的还是在四川搞科举考试的事儿。”
“尽折腾人!”朱和幸评价了一句。
丁玉英笑道:“不是折腾人,而是要把川中能折腾的人,都用一场考试诳到朝廷这边来,只有这样平川之役才能事半功倍。所以今天父皇决定先办科举,后清田土,最后再分田地......而科举则先试办,后大办。试办是取一州办一州、取一县办一县。先把州县小吏都取出来,让他们试官。试官期间要一月一考,三月一汰。等到全川平定后,父皇才会举行全川大比,但是只有试过官并且没有被淘汰的州县小吏,才有资格参加全川大比,大比得中者,可授州县长官或同等官品的省府部院属官。”
朱和幸好像没听明白,问了一句:“试办科举取的都是州县小吏?”
“是啊,”丁玉英道,“镇、乡、坊的父母官,缉盗捕寇的警巡官,征粮收税的税务官,教化百姓的学官,管水利河道的营造官,都得是本地人才能做好的,所以得用试办科举把川中各州县的能人都搜罗出来,为国家所用。”
镇、乡、坊三者都是现在大明朝最基层的政权,三者都是平级的,只是在功能和布局上有所不同。镇一般是指户数在1000以下的小城镇(在人口密集的东南地区,许多户数超过1000的小城镇也称镇),乡当然就乡村了,坊则是大城市(县级,称为市)下的区。
这三个基层政权下,还有里和社这两个居民自治的单位。里在乡之下,通常以百户为一里。社则在镇、坊之下,户数不定,而是划定区域,通常一镇一坊下面都有十个里。里长和社长,都由居民推选而任,这些里长、社长通常也兼任地方的议政官。
而镇、乡、坊的父母官既可以由里长、社长在当地通过官考的官员中推举,也可以由上级指派——以何种方式选择,通常看当地的完税完租(官田的租)情况。由上级委派的镇、乡、坊则不兼任议政。
而镇、乡、坊的上级官员的选择方式则有三种,一是地方议政在符合条件的官员中推选,前提是该地方不大重要,而且完税完租和治安情况良好;二是由省府(直隶州)选择,凡是完税完租和治安不好,同时也不是重要地区的州(属州)、县、市官员,都是这样选拔出来的;三是由内阁委派,凡是重要地区,大明最富的东南十一府再加上武汉、天津、天河三府的州、县、市长官,都是内阁提名的,不过原则上也会从当地人中选择官员。
当然了,州(属州)、县、市这一级的官员,包括同级的属官,无论用何种方式进行选拔,最后都需要天子通过内阁下达诏令,正式委任,所以天子拥有最后的否决权。
这一套地方官员的选拔任命方式,只适用于大明的直省,而四川还是战区,即便完全收复,也会先设置藩镇,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为直省——藩镇并不等于自治,而是以军府治理地方。这种治理模式从明朝初年开始就一直存在,比如施州军民指挥使司就是这么一个军府治理地方的机构,但它从来都不是半独立的割据政权。
而四川因为会暂时以军府治理,所以基层自治的空间很小,镇、乡、坊的父母官全部由上级任命,也不会设置议政官。
“那四川各地的州县官呢?”朱和幸笑着问,“老爹想让谁去干这个苦差事?”
丁玉英轻轻一叹:“父皇没有说,但是奴却已经猜到一些了......”
“猜到什么了?”
丁玉道:“猜到了你这个太子千岁早晚也得下去当一任县官了......因为父皇今天和奴说了,等到了永安,你我二人就得去县衙听政一个月,以便熟悉地方政务。奴猜想,这一个月过后,你就得去当一阵子县官了!你可得好好当啊,当不好可就糟了!”
“什么?我一太子当县官?”朱和幸一愣,“这不是瞎胡闹吗?自古哪有太子当县官的?而且我也不会啊!要真当不好怎么办?他还能换太子?”
是啊!真当不好怎么办?丁玉英看了丈夫一眼,心说:当不好就裁汰啊!你是太子,当然不能裁汰,要不然父皇早就把你换了,也没我什么事儿了!现在有了我,当然就可以裁汰了......你当不好县官,就把我裁汰了,而且还是风光大葬一级的裁汰!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抢救大明朝 第1327章 太子妃当官(求月票)
这一回丁玉英真是误会朱慈烺了,因为朱慈烺根本不指望两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能管好一个县!
一县父母,百里之侯,从来都不是好干的差事。搁在后世,干这份差的,基本都是为官从政多年的叔叔阿姨......这都不一定能干好,何况俩小孩子?
丁玉英再能聪明,也不可能把一个县管得井井有条,所以干不好是肯定的,干好了一准是作弊!所以无论丁玉英干得有多糟,朱慈烺都不会把她给风光大葬了。相反,她要是真的把一个县管得很好,朱皇帝倒是要派人好好调查一番,看看有没有人在她背后操纵了?
朱慈烺让朱和幸、丁玉英两夫妻去治理一县,其实就是希望他们自己把事情搞砸。只有这样,他们俩知道地方治理的艰难,同时也了解大明朝的基层是如何运转的。
在他们搞砸了一个县后,朱慈烺还会在几年之后,让他们俩去祸害一个府......以后还会让他们去管理一个藩镇。
而在不断下去祸害地方的间隔,丁玉英还要完成学业,并且开始参与皇家商会的经营管理——这能让她了解大明的工商业是怎么运转的。而朱和幸则会在完成讲武堂的学业后从军,去熟悉大明军队的方方面面。
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地方、工商业和军队的经验,这两夫妇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代明君......所以崇祯上皇当年的瞎指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他就是一个啥都不懂,只读了几本圣贤书的16岁的大男孩,怎么可能是个明君?大明被他治理得越来越差是非常正常的。
夷陵州,大明天子行宫。
已经和父皇有日子没见面的太子朱和幸,现在终于心情忐忑的和丁玉英一块儿见到了朱大皇上。
心情忐忑的原因,当然是法语又考砸了......如果他不是太子,就该打板子了!
“好运儿,玉英,都坐吧......朕有好消息和你们说!”朱慈烺笑呵呵的,看着心情不错,也没提朱和幸法语考试名列倒数的事儿,还非常热情的招呼他和丁玉英落座。
朱和幸还是有点心虚,不敢说话,而是瞄了妻子丁玉英一眼。丁玉英笑问道:“父皇,有什么好消息能说给儿媳妇听吗?”
“当然了!”朱慈烺笑道,“你男人要当官了!”
太子当官?
这事儿听着就新鲜!
“他要当什么官?”丁玉英接着问。
“当石柱县的同知,用假名去当,”朱慈烺笑道,“再过一阵子,你就是大明朝的八品命官了!”
八品命官?朱和幸心说:那么小的官还是很稀罕的,长那么大都没怎么见过......也不知道难不难当?
“父皇,”丁玉英笑着,“儿媳妇担心夫君当不好这个官啊!”
一八品官还当不好?朱和幸听着有点不乐意了,插嘴道:“父皇,你别听她的,一八品官有多难?儿臣是太子,怎么可能当不好?”
丁玉英看了信心满满的丈夫一眼,心里那个苦啊!
这官是你在当吗?明明是我在当啊!当不好会没命的!
朱慈烺笑道:“同知当然好当了,万事都有正牌县令扛着......朕已经派马万春去当石柱县令了,你跟着他好好学上两个月,之后朕就会派你去别的地方当县令。”
马万春是西川节度使马万年的弟弟,一直在遵义府(西川军管)下面当县令,而且石柱还是他老家——他是秦良玉的孙子,石柱是他家世袭的领地,不过在马家撤离石柱后,当地已经被大顺朝廷彻底改造过了,马家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也不可能恢复石柱宣慰司,因此马万春是作为流官去石柱上任的。
不过马家在这场变乱中也不亏本,他们虽然失去了石柱,却拿到了遵义府的海龙囤一带土地——昔日播州杨氏的核心地盘,现在成了石柱马家的地盘。和石柱相比,位于川黔两省交通要道上的海龙囤可好太多了。
“儿臣知道了,”朱和幸拍着胸脯,“儿臣一定和那个马,马万春好好学当县令!”
只要不学法语就行了!
朱慈烺又瞅了眼丁玉英,丁玉英也点点头:“父皇,儿媳妇也一定,一定督促太子殿下好好学当县令!”
朱和幸听了这话有点不乐意,自己是个太子,怎么能让太子妃督促呢?他皱起眉头,刚想说话,朱皇帝却先开口了:“玉英,你不仅要督促太子,而且还要和太子一起学!”
朱和幸都傻了,这到底是太子当官还是太子妃当官?
朱皇帝看了眼儿子,笑道:“好运儿,当官不易,这百里之侯更不好当。而你的性子太粗,不如玉英细心,所以才让玉英和你一起去学,以后你们俩再一起去管一个县......记着,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这话说的委婉,不过朱和幸还是能听明白其中的意思!朱皇帝说:“你这傻小子脑子笨,学不会当县令的。所以才让你媳妇儿和你一起学,学好了一起去当实习县令!”
“父皇所言极是,儿臣一定和玉英一起学。”
朱太子当然是不敢和父皇顶嘴的......
朱慈烺一挥手,“好运儿,你先回吧......你这次法语又考砸了,赶紧回去背单词!朕还有话要和玉英交待。”
一听到法语考试和背单词,朱和幸那真是跑得比兔子还快,行了一礼,就窜出了行宫的大堂。
朱皇帝看着儿子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然后对儿媳妇丁玉英说:“玉英,真是幸苦你了!”
“父皇哪里话来,儿媳妇不怕幸苦......”
朱慈烺笑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太子的天资有限,将来只能靠你多帮衬了。不过你虽然冰雪聪明,但毕竟年幼识浅,要理一县之事还是不易的。不过你也不要害怕,放手去做就是了,做不好朕要不会处分你的......朕只是想让你和太子知道为政不易,为地方父母之官更不易!”
这是免死金牌啊!
丁玉英长出了口气儿,对朱皇帝道:“父皇的苦心,儿媳妇都知道了,一定会好好辅佐太子,尽可能当好一县之官的。”
朱慈烺点点头,道:“不过你也不要太操劳了......你肚子里还怀着孩子,该休息还是要休息的,动了胎气就不好了。而且这一县父母,也不是光靠操劳可以干好的。”
丁玉英点点头:“儿媳妇晓得了。”
朱慈烺又道:“其实朕也没有当过百里侯,也没什么可以教你的,只说一些大道理,首先就是得抓好官考,下面有了得力的人,县里的事情才能办好。但是对于这些考出来的官一定要宽严相济,恩威并施。
其次是土地分配和明年的春耕......民以食为天,这是头等大事!田底之权(所有权)一定要模糊处置,田面(使用权)先平分。分田必须强在春耕之前完成,要尽可能的增加播种面积。
1...439440441442443...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