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第三个是清查户口,人户一定要尽可能查清,查清了才能建立乡里,完全掌握。掌握了人口,才能合理摊牌徭役。
第四是建立民兵义勇,你和太子要去的都是刚刚收复的地盘,不会很稳。虽然朕会派近卫军跟随,但是维持地方还是要靠地方的义勇。
你和太子做好了这四点,表现应该就不会太差了!”





抢救大明朝 第1328章 哪儿来的小孩子同知啊?
河水平缓,缓缓的流向长江。入秋以后,雨水稀少,春夏两季时水流湍急的三江溪,现在也变得平缓温和了一些。
刚刚以石柱县令的名义回到家乡的马万春,正穿着利落的窄袖官服,带着一群马家的兵丁,在三江溪的南岸巡视。
也许是上苍不忍看见被连年的明顺战争搞得难以聊生的川人再遭受天灾的折磨,今年入夏以来,四川这里的还算风调雨顺。夏天的时候并没有下几场接地连天的暴雨,到了秋天的时候也没连着多少日子天旱无雨,虽然小冰河期的影响还没过去,全年的降雨量还是偏少。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太大,特别是来自新大陆的蕃薯、土豆的引入此地后,让三江溪两岸山坡上的梯田养活了数以万计的石柱农民——种在山下水田当中的稻米,都是要上供给府兵老爷和大顺朝廷的,石柱这里的农民,已经有好几年没吃过大米了!他们日常的果腹之物,除了蕃薯、土豆,就是中国本土的芋头。
虽然石柱这里在不久之前,才被战火席卷而过,直到现在仍然不太安稳,附近的大山里面,还有盘踞着一些大顺府兵的余孽——因为石柱的沦陷太过迅速,当地的府兵户来不及撤退,只好就近在周遭的大山里面落草了!
实际上,在敌人突袭占领石柱时上山落草,一直都石柱折冲府的应急计划之一!
因为石柱就在前线,还夹在遵义府和施州卫之间,而且在遵义府落脚的大明西川节度使马万年一门还是几百年的石柱土司,闭着眼睛也能在石柱周围的山山水水兜几个来回。
所以大顺的石柱折冲府也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石柱城有可能被马家的兵将突袭并夺取!在这种情况下,石柱当地的府兵户应该立即向附近大山当中的大风堡转移,据守山险,抗拒残明,等待大顺天兵回援......
但是出乎石柱这边的府兵户们的预料,现在的局面比他们预想当中的最坏局面还要坏!
他们倒是在明军打过来的时候,及时向七曜大山当中的大风堡转移了,还带去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而且大风堡中也有历年积攒的粮食和物资,足以让他们坚持个一年半载。
但是大顺天兵不会杀回来了......整个四川都在变天!
不过这些上了大风堡的府兵户,却让马万春非常头大。大风堡在七曜大山当中,山高路险,周遭都是连绵山林,昔日马家统治石柱时,那一带就有山贼盘踞。马家不知费了多少气力,也没有完全将之剿灭。后来还是被大顺朝廷给招安的,好像都发送去了川边和乌斯藏接壤的地方当府兵了......而空出来的大风堡就落在了石柱折冲府手中,然后年年增筑,不断修建屯兵囤粮的山寨和扼守山路的关口。
哪怕是马万春这个对石柱周遭地形了如指掌的县令,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剿灭他们?
所以他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带着一群家丁(其实是西川军的兵丁)在石柱城周围不断巡视,以安定人心。
可是大风堡上的大顺府兵却一点不给他这个石柱父母官面子,时不时的就派遣小股人马下山烧杀抢掠,制造恐慌,但是又不和马万春的部下交战,而是打完就溜。
被大风堡上的府兵山贼搞得束手无策的马万春,不得已之下,只好向西川节度使司和刚刚组成的东川节度使司告急求救。
可是告急文书已经发出去了多日,援兵的影子都不知道在哪儿?
他在一处高坡上停住了脚步,背着手望着山上山下的农民收割稻米和蕃薯、芋头、土豆的忙碌场面,若有所思。
一名西川军的中年武官这时气喘吁吁的上了山,凑到他身边,低声道:“县尊,有个自称是石柱县的同知朱运的少年带着几百骑从丰都方向过来,已经快到县城了!”
“什么?”马万春一愣,“石柱同知?咱们石柱那么巴掌大的地盘,一共也没多少人,还用得着同知?”他想了想,又问,“真的假的?不会是大风堡上的流贼假扮的吧?”
那个中年武官摇摇头:“看着不像......跟着那同知过来的是几百个黑衣兵,人人都骑着折耳马,背着燧发枪,不可能是大风堡上流寇。”
“人人都骑着折耳马,背着燧发枪?”马万春愣了愣,“大风堡上的流寇不可能有那么好的马和枪,但是别处的流寇也有燧发枪和折耳马的......尚可喜父子不就是栽在骑折耳马的流寇手中?”
“县尊一说下官也想起来了......”那中年武官也紧张起来了,“县尊,您赶紧和下官回城备战吧!”
马万春点点头,然后大手一挥,提起嗓门吼道:“兄弟们,收队,回石柱城!”
拿着石柱县同知朱运上任的行文抵达石柱的,当然是好运太子朱和幸了。他不能以太子的名义上任,一来是为了他自己的安全;二来是免得吓着石柱当地的官员。
太子的名头太大,吓坏了人可怎么办?
当然了,朱皇帝还是挺关心太子和太子妃的安危的,在不让他们表露身份的同时,还抽调了一个营的近卫军护送他和丁玉英上任。
他们是八月中旬的时候离开夷陵州西进的,走陆路过了三峡,又在云阳上了船,西行到丰都,然后再沿三江溪东行,抵达石柱。
陪着他们一起行动的,还有东川节度使司的副参军长夏完淳——他当然认识朱太子了,对朱皇帝的安排也有点哭笑不得,不过他是军人,还得服从命令。
他也认识马万春,因为他曾经在西川军担任过教官,负责训练西川军的新军,所以认得马家兄弟,这也是东川节度使王周排他护送朱太子上任的原因。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夏完淳也没向驻石柱的西川军哨卡亮明身份,所以他就和朱和幸、丁玉英一块儿在石柱城外吃了闭门羹!
看见石柱城大门紧闭,夏完淳只好策马上前,到了城门下面,扯开嗓门大吼:“马万春马知县,我是东川节度使司副参军长夏完淳......赶紧给老子开门!”
什么?东川节度使司副参军长夏完淳!
带着群荷枪实弹的手下在石柱城头上观察“敌情”的马万春看见穿着红袍的夏完淳就觉得眼熟,现在听他那么一喊,连忙拿起个望远镜仔细去看,一看之下,果然是夏完淳!
马万春还是有点怀疑,“夏参军,您怎么来了?那些黑衣兵也都是您带来的?他们是那部分的?”
夏完淳道:“本官是奉了王节帅的命令来查看敌情的,你们不是上报大风堡上有流寇吗?那些黑衣兵都是近卫军,是跟着朱同知一起来的!”
几百人的近卫军?一准是来剿匪的!这回大风堡上的流寇终于要倒霉了!
马万春这下不再怀疑了,赶紧下令打开城门,然后带着手底下人出了城。朱和幸和丁玉英也带着几百个骑马的近卫军到了城门口,两人都着马,并辔而行,到了夏完淳身边。
马完春看见他们俩,又有点傻了,这俩小孩是谁啊?是夏完淳的儿子和女儿?朱同知呢?
夏完淳这个时候指着朱和幸说:“这位就是你们石柱县的朱同知了!”
马完春看着年轻的有点不像话的朱和幸,愣了又愣,这是怎么回事儿?这小孩居然是石柱县的同知......开什么玩笑啊!一个小屁孩懂什么呀?怎么能当同知?




抢救大明朝 第1329章 我们是东厂的人!
官场上有一句话,叫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朱慈烺给太子朱和幸安排的身份是正八品的同知县事,比这官还小的就是从八品的县丞,正九品的六县尉(朱慈烺扩充了县级官吏队伍,设置了司吏、司学、司户、司法、司工、司兵等六县尉),从九品的乡长、镇长了。
而马万春的职位虽然只比朱和幸大那么一点儿,但是他的官阶要高多了,是从六品的知县——明朝的知县也有大小,上县的知县通常是从六品,中县的知县通常是正七品,下县的知县通常是从七品。石柱是下县,但是马万春因为在遵义府担任了多年的知县,所以官阶比普通的下县县令高得多,是从六品的县令。
从六品比正八品可大了三级啊!
照理说,一正八品的小官见到一从六品的大官,应该很恭敬的下马行礼啊!
所以马万春就大模大样背着手,等着朱和幸行礼......
而朱和幸呢,大模大样的骑在马背上,也在等马万春请安——他是太子!在永安县见到东川节度使王周的时候,人家堂堂的克难侯爷,照样要行揖拜礼,恭请太子万福金安......
结果就冷场了!
朱和幸和马万春都僵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夏完淳那个尴尬啊,只好向太子妃丁玉英打眼色——快想办法吧!
丁玉英倒是在一个大妈宫女的搀扶下从马背上下来了——她也真不容易,怀了两个月的身孕还得陪着朱太子骑马赶路!幸亏是练过的,而且打小就在虎牙山的山坡上溜达,身体素质很好,要不非流产了不可!
下了马的丁玉英就大步走到了马万春跟前,马万春正奇怪的时候,丁玉英已经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令牌,递给了马万春。
马万春接过令牌看了一眼,脸上就浮出了惊恐的表情。
因为令牌的正面上有六个大字——东缉事厂寅颗领班朱。
原来这朱同知是东厂的人啊!
马万春这下终于明白这小孩子同知为什么那么牛气冲天了,合着人家不是真正的八品同知,而是东厂派出的领班——东厂领班对马万春来说可不是小角色了!东厂督公下面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再下面设子丑寅卯等十二颗,一颗之长叫掌班,一颗之副就是领班。
不过东厂的小孩子领班看着还是有点奇怪......这小孩子的嘴唇上毛茸茸的,显然不是个公公,那么小就当了领班,到底是什么来路啊?
还有陪着这领班的是个姑娘......虽然穿着男装,但是马万春还是一眼就看出她的性别了。
“这位姑娘贵姓?”马万春小声问丁玉英。
“免贵,姓潘!”丁玉英说。
“姓潘?”马万春心说:东厂督公也姓潘啊!你们什么关系啊?
想到这里,他忙问了一句:“不知姑娘和潘督公......”
丁玉英笑道:“马县尊,不该问的,您还是别问了!”
她和潘公公的关系当然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会吓着马万春的。丁玉英向潘书晨讨要了这块令牌,就是为了唬住马万春这样的官,不是为了让他们问东问西。
“哦,不问,不问了......”
丁玉英又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先进城好吗?另外,朱同知带来的500人都是天子近卫,需要好生安顿,石柱城内可有地方吗?”
“有地方,有地方......石柱城内虽然被流寇放了火,但是咱们大兵过来的时候正赶上下雨,所以烧得不厉害。”
马万春说明了一下,然后也不计较什么官场礼仪了,赶紧把朱和幸和丁玉英请进了石柱城——人家是潘公公的人,多半是奉旨办差,见官大一级啊!
......
石柱城堡内的面积不小,房屋也很多——这里可是秦良玉昔日的大本营,大顺朝也在这里设了一个折冲府、一个州衙和一个旅司(相当于营),安置了一千多户府兵,住着好几千口人。
现在府兵户们都跑了,诺大的石柱城堡就空出来了,足够安置马万春带来的1000西川兵和朱和幸带来的500近卫军。
而朱和幸和丁玉英则被安排在了原本大顺军的那个旅司衙门里面,稍稍安顿之后,两人就在夏完淳的陪同下去见马万春了。
马万春已经让人安排了酒席,替夏完淳、朱和幸、丁玉英接风洗尘。而在入席之前,马万春还照规矩验看了朱和幸的官告,还有东川节度使司共同签发的任免文书——东川是节镇,人事权比省大,可以自行委任知县、知州一级的官员,事后再向朝廷报备。如果朝廷不同意任命,也可以下旨驳回,但是这种事情很少发生。
而文官的官告则是朝廷的吏部才能签发,东川节镇只有举荐权,没有任命权。
看过官告、任命文书之后,马万春终于完全放心了......官告、文书全部都是真的,这个朱运看来是假不了的。
“朱同知,”马万春并不称“朱运”的字号(运之),而是比较见外的用了姓氏加官职的称呼,“您到石柱这个小地方来,一定是有什么王命吧?您要是方便的话,就和下官直说,咱们快点办好了,您也可以早日高升。”
马万春这是想早点把两个东厂的探子打发走了——不管他们是为什么来的,总归让人心惊肉跳啊!
朱和幸一听这话,也是赞同的直点头——他也不想在这里多呆,一乡下地方,有什么好的?
不过他还没说话,丁玉英却先开了口:“马县尊,奴和朱同知是来看您如何平定石柱一县的,如果能帮上什么忙,我们也乐于效力。”
代表东厂来看?马万春的头皮都有点麻了!
和直省的官员怕御史不同,他这个军阀背景的县令不怕御史抓他的贪污,却怕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阎王殿!
看见马万春脸色难看,丁玉英又温言道:“潘公公还说了,要奴和朱同知好好看看马县尊是怎么在石柱这里开科取士,将地方上能折腾的主儿都引为朝廷所用的。”
原来是为了监督石柱取士啊!马万春心说:也许是为了监督东川各州县开科取士吧?
这事儿的确得看好了,不能让东川的地方官趁乱营私,把自己人都招进衙门里去。
马万春笑道:“石柱开科的事情已经在准备了,下个月就能正式考试。不过下官是行伍出身,不大懂这个科举......”他看了一眼从头到尾就没说过什么话的朱运,笑道,“朱同知一定有学问,不如就帮下官把把关?”
朱和幸问:“你们考什么呀?考法语吗?我的法语不好......”
法语?马万春心说:这小子是应天勋贵家的人啊!姓朱......成国公家的少爷?
丁玉英一听朱太子提法语就直皱眉头——露馅啊!学法语的非富即贵,多半是应天勋贵家的n代啊!
她连忙转移话题,“马县尊,听说石柱大风堡上还有流寇余孽?”
“有一些,”马万春道,“大约有3000多人!”
“那么多?”夏完淳吃了一惊,朱和幸只带来500人,加上石柱原有的1000人,总共1500人啊!
马万春摆摆手:“不打紧,他们多半是妇孺和老弱......青壮府兵大多上番从征去了,剩下的都不怎么能打,威胁不到石柱城的。”




抢救大明朝 第1330章 好狠的知县(求订阅)
“听马县尊的话,一定是有了破敌良策了吧?”丁玉英又问。
马万春摇摇头道:“谈不上什么良策,大风堡乃是山险之地,昔日我家统御石柱宣慰司时,那里就有山贼盘踞,剿了多年都没有平定。后来大风堡山贼入伙流寇,大风堡险要之地也就被流寇占有,不断增筑扩建,成了现在这等规模。如今数千流寇盘踞其间,想要剿灭恐怕得耗费数年之功,而且还得经营石柱得法,方可奏效。”
“剿匪和经营石柱有什么关系?”丁玉英接着打听。
马万春道:“昔日我石柱宣慰司兵强马壮,可以出兵远征,为国杀敌,却平不了近在咫尺的山贼,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呀?
朱和幸和丁玉英都来了兴趣,看着马万春。
马万春自问自答道:“昔日大风堡的山贼难平,就是因为石柱乃苦穷之地,总有一些饥寒交迫之民走投无路,所以不断有活不下去的百姓上山从贼,大风堡也就久攻难破了。即便一时被袭破,不久之后还是会有人上山为寇的。”
丁玉英叹了口气:“没想到石柱有那么多忠义之士,却是一个民难聊生的苦穷之地,真是难为宣慰司上下官员了。”
朱和幸却道:“不是苦穷之地,又哪里来的白杆精锐?自古都是穷乡僻壤出精兵啊!我带来的那些近卫军兵士,不都是用九边苦寒之地的少年养育而成的?”
朱和幸虽然不知道怎么治理一县一府,更不知道怎么当个明君,但是他的军事素质还是可以的。他在陆军讲武堂里的军事类课程的考试成绩也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这番话虽然说的不好听,但也是事实。当年秦良玉能不断从石柱出兵,也是因为石柱百姓穷苦,人多地少,交通闭塞,也没法子发展工商业,太多的青壮没有出路,这才愿意从军打仗,拿命换钱。
现在的大明陆军也是尽可能从穷乡僻壤征兵,同时以应天的军事贵族子弟为职业军官的主要来源,以近卫军的功勋士兵为职业军官的次要来源(近卫军士兵出身的军官不能担任近卫军的军官),而近卫军的少年兵则都来自苦瘠之地。
朱和幸这个太子爷固然没有去体察过民情,但是他在部队里实习过,和许多来自苦瘠之地的兵士都有过接触。
朱和幸接着又道:“不过现在大风堡上的山贼都是陕人军户,过去没少欺压石柱的川人农户,石柱的川人应该不会上山去投靠他们吧?”
马万春点点头道:“暂时当然不会了,不过咱们如果不能把石柱的川人农户牢牢掌控起来,给他们活路出路,将来会不会有混不下去的农民上山为寇,也就不大好说了。”
朱和幸问:“那咱们又要如何把石柱的川人农户牢牢掌握起来?”
马万春伸出两根手指,道:“当下还算有用的就是三个法子,首先是开科取士,将石柱的有用之士先挑选出来,为我所有。
其次是清户均田,必须把所有的人户土地都查清楚,然后根据土地的肥瘦好坏,均平分配......要让石柱百姓安居乐业咱们是做不到的,但是要让石柱百姓人人有口吃的,还得能办得到的。
再次当然是征召乡勇了!有了可用之士,又给百姓们均了土地,接下去当然得让他们出力剿贼了!”
“让乡勇剿贼?”朱和幸皱眉道,“乡勇能打得过山上的流寇军户?”
“当然打不过了!”马万春摇摇头,“乡勇再勇,也是不习兵事的农夫。流寇的军户哪怕是妇孺,也都长期习练武艺。靠乡勇剿流寇的军户,一定会损失惨重。但是咱们还是得用乡勇!”
“为何?”朱和幸不明白。
在他看来,剿灭大风堡的流寇军户还是得靠正规军!兵不够就再调......要围剿山上的贼寇,至少得几倍于敌的兵力,调一个师过来应该可以得手。而用乡勇剿贼,根本就是在送人头。即便能打死几个贼,自己的伤亡没准大几倍!
马万春解释道:“用乡勇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持久!剿山贼的关键不是勇猛,而是持久。而且四川的山大,哪怕调来一万精兵,四面围攻,也会有极大的空隙让流寇脱逃。极有可能杀灭了老弱,走脱了精壮。
而且一万精兵的消耗可不是小数,石柱交通不便,本身又是穷山恶水,长期供养一万外来的大军是很困难的。如果客军供应不足,难免就要扰民,军民矛盾一起,山上的贼寇就有机可乘了!
二是可以让石柱百姓和山上的贼寇成水火之势,乡勇剿贼,无论哪方面死了人,都会将对方视为仇寇......这可是杀父杀兄杀子之恨啊,此恨不共戴天!如果百姓和贼寇有了不共戴天之仇,贼寇就会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就不敢小股下山,而大股下山,又容易被咱们的精兵攻打。若是一直不下山,他们又能维持多久?
三是可以让石柱的穷苦百姓有个盼头......杀贼立功,立功受赏,不管是赏钱、赏田还是赏官,总是一个盼头啊!有了盼头,再苦再累也就容易熬下去了。百姓能熬下去,咱们的官也就好当了。”
好狠的知县啊!
丁玉英听完马万春的话,心里已经有数了——这个父母官根本不在乎下面的老百姓死多少,他在乎的只是早一点把山上的流寇给剿灭了!不过话说回来,剿灭了山上的贼寇,对山下百姓才是真的好。长痛不如短痛啊!
朱和幸却连连点头,这个马知县是有本事的!他的法子的确比调动大军有用......调一个师的大军过来,人吃马嚼的,消耗的东西可不少。石柱的交通不便,而且整个东川都缺少粮草,根本供应不了多少,所以大军的补给很可能就得靠搜刮石柱当地了。
在这种情况下,军民矛盾很可能会激化!而石柱当地的川人虽然大多仇恨陕人军户地主,但也难保没一些人跟着陕人军户得了好处......到时候人心一分化,山上的贼就难灭了。
“马知县,”丁玉英思索着问,“那咱们要如何选取石柱的有用之士呢?考什么比较好呢?”
马万春笑道:“当然不能考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了。”
朱和幸心说:也不能考法语!
马万春思索了一会儿,又道:“首先识文断字是必须的......文章也得会写,要不然当不了亲民官。
其次是得精通农事,民以食为天,石柱这里人多地狭,农事艰难,不懂农事是当不了官的。
1...440441442443444...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