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朱皇帝这才回过头,看着妮莎公主:“妮莎,时候不早了,咱们入洞房吧!”





抢救大明朝 第1322章 孩子们,要努力啊!(月票!)
/
“儿臣恭请父皇、母后圣安。”
“儿媳妇恭请父皇、母后圣安。”
洪兴二十年七月初八,快到中午的时候,新婚燕尔的朱和幸和丁玉英两夫妇才手牵着手抵达坤宁堂,向朱皇帝和吴皇后请安。
两夫妻来的那么晚,并不是因为他们昨天累了一天,今天精神不济起晚了。而是丁玉英知道朱慈烺大早上的一定起不来,所以才让朱和幸来晚一些,免得打扰了他们的父皇睡懒觉......
朱慈烺看见两人如胶似漆的样子,笑着对妻子吴三妹道:“三妹,你看朕给好运儿所选的媳妇如何啊?”
吴三妹并不觉得儿媳妇丁玉英有多好,但是总比郑敏、罗小荷、沈秀兰这些江南才女要顺眼多了。当下也笑道:“好儿媳妇,为娘祝你早些替我家生个皇孙儿出来,也好让我和你公爹早些抱上孙子!”
丁玉英听了她的话,脸蛋儿羞得通红,垂下头去轻声嗯了一下,低声道:“儿媳妇一定努力......”
朱和幸傻笑着道:“孩儿也会努力的,和玉英一起努力!”
真是两个努力的好孩子啊!
朱慈烺笑着点点头:“那你们可得快点努力了!”
还要快?
朱和幸看了一眼丁玉英,他们俩真的很努力了,一个晚上努力了三回......再努力就伤身了!
朱慈烺笑道:“不过也别太劳累了......好运儿,你还得跟着朕一起西征四川,最晚下个月就能出征了!”
这又是一喜!
今儿一大早,四川方面的捷报就到了东湖宫——根据云贵川总督司衙门的奏报,夔州府城周围的流寇,这拖家带口向开县、达州方向转移。而且渗透到夔州府城(流寇称永安)附近的探子还报告说发现夔州府城燃起大火,昼夜不息!
这说明流寇正在焚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永安宫......看来腹背受敌的夔州府的流寇已经支撑不住,准备弃城而走了。
夔州一旦被流寇放弃,朱慈烺就能率领湖广的明军沿长江而上,进入夔州府,并且就近指挥重庆府之战了。
“陛下,”吴三妹忙道,“四川有三辅去打还不够吗?幸儿连讲武堂都没念完,怎么会带兵打仗?”
朱慈烺摆摆手道:“在西京的讲武堂生员都要随征......打仗的本事,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行的。得让生员们上一上战场,闻一下硝烟,感受一下千军万马厮杀的气氛。好运儿,你说呢?”
“父皇所言极是,孩儿早就盼着上阵杀贼了!”朱和幸笑着点头,然后又对丁玉英道,“玉英,我随父皇出征后,母后就托付给你了!”
“不,玉英也要和咱们一起出征!”朱慈烺问丁玉英,“玉英,你的身子骨可受得住如此奔波?”
丁玉英还没说话,一旁的吴三妹就忍不住发话了,“陛下,玉英是女子,多半就要身孕了,跟着出征合适吗?”
“玉英,你说呢?”朱慈烺笑着问,“你是留下照顾皇后,还是跟着太子上前线?”
丁玉英毫不犹豫地回答:“儿媳妇愿意跟随太子殿下上前线去看看!”
朱慈烺赞许地点点头:“三妹,玉英愿意去,你就让她去吧......上战场看看的机会,对玉英也是难得的!”
他又认真地看着丁玉英,道:“玉英,你是太子妃,将来就是皇后,说不定还会成为皇太后,少不得要见识血光。现在趁着年轻,就去见一见吧!”
吴三妹有点同情的看了一眼丁玉英,心说:这丫头又不是阿环那样的将门女,天生胆大,不怕见死人......人家可是小门小户的闺女,哪有这个胆子?可别吓坏了!
“玉英,你要是害怕就和为娘说吧!”吴三娘道,“为娘替你做主!”
丁玉英当然怕,不过她不是怕见死人——虎牙山本来就不是特别太平的地方,来来往往的走私贩和江湖人物时不时就会火并,她也不是没见过死相难看的死人。但是她很怕变成死人,然后被风光大葬!
“儿媳妇不怕!”丁玉英道,“陛下是为儿媳妇好,儿媳妇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的!”
“好孩子!”朱慈烺笑着,“玉英,你明白朕的苦心就好了......这几日你也累了,好好歇几日。”他顿了顿,“你也不必担心落下女大的课,朕会带着妮莎公主和徐贵妃一起西行,她们俩可以给你把课补上。”
这太子妃也太难了!吴三妹真有点同情丁玉英了——她不仅得努力生孩子,还得上战场见识尸山血海,同时还得上大学......这得多厉害的人才能干下来啊?怪不得太子妃那么难考!
朱慈烺又道:“好运儿,玉英,时候不早了,你们该去给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磕头了。记着,不要说出征的事情,免得他们担心。”
朱皇帝主要是怕周上皇后来唠叨......老祖母总是比较疼爱孙媳妇的!
......
朱和壕和吴阿环还有阿海三人早就到坤宁堂了,不过他们得等朱和幸、丁玉英拜见之后,才能来拜见......这是规矩!都得让着太子和太子妃。
当然了,他们不让也见不着朱慈烺,因为朱慈烺也刚从红堡过来——昨晚上他和妮莎公主也是新婚燕尔!
太子和玉英一走,土豪王就领着俩媳妇乐呵呵的来了,和他们一起进来的还有郑皇贵妃。
因为郑皇贵妃是朱和壕的生母,要一同接受儿子和儿媳的参拜。对于吴阿环和阿海这两个媳妇,郑茶姑倒是非常满意的——武艺试的头两名都跟了土豪儿了!
而她们正是土豪儿需要的儿媳妇!
因为儿子是合众国王,所以郑茶姑一向比较关心世界和新洲发生的事情——因此她知道新洲合众国和新西班牙王国、新英格兰王国、新法兰西之间的战争,很快就会全面爆发,而且还会长期持续!
最近从欧洲传来的消息都不是太好!法兰西和荷兰的“陆海大同盟”正变得越来越牢固,而法兰西王国也依托这个大同盟,取代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基督教世界的领袖国家。
而天朝帝国,则成为了法荷同盟的假想敌!但由于双方的本土相距遥远,所以谁都没有能力给予对方真正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碰撞将会在双方的边缘地带展开,比如在印度和新洲......
礼仪性的参拜过后,朱皇帝就笑着对儿子和儿媳妇道:“土豪儿、阿环、阿海,你们谁真正上过战场?”
“我上过!”阿海道,“我跟着姐姐在西域的大草原上打过仗!”
朱慈烺点点头,又看着土豪王和吴阿环,表情凝重:“土豪儿,你和阿环、阿海要去的地方不大太平......所以你们都得有上阵杀敌的准备!今天早上云贵川有捷报送到,夔州府不日就将恢复。朕打算御驾亲征,带着太子夫妇和你们三人一起去四川!你们愿意去吗?”
“儿臣愿意!”
“儿媳妇愿意!”
“阿海也愿意!”
这三位都没啥好说的,朱和壕本就是元帅府的参军,是职业军官。吴阿环是将门女,阿海更是大草原上的蒙古女人。杀人放火的事儿,对他们三个而言都不陌生——他们就是这个专业的!
“好!”朱慈烺点点头,“那你们也回去准备一下,最晚下个月,咱们就你出兵了!”




抢救大明朝 第1323章 ????拆迁啦!(月票来吧!)
西历的1668年秋,华夏大地上,那是一片喜庆欢乐!
大明这边是金榜题名(考太子妃)、洞房花烛——人生三大喜事儿占了两件,真是可喜可贺。
大顺这边的府兵户们则遇上了人生第三件大喜事——老房拆迁!
拆了四川的老房子,都迁去缅甸住新房子分水浇地了,而且每家每户都能分到至少50亩水浇地或150亩旱地!
从大顺东兴元年的夏天开始,除了西番、川边两个节司下属各折冲府没有对所管的府兵户进行搬迁的组织和动员外,四川各地的节度使司(大顺效仿唐制,以节度使司统辖地方)下面的折冲府都在忙活着同一件事情,就是动员拆迁!
根据大顺东兴皇帝李来亨在六月初下达的诏书,四川各节司(西番、川边除外)必须在七月底前,完成所属折冲府的搬迁准备。所有的军户都必须以折冲府为单位,编伍成行!而且不得将男女老幼混编,要分别变成壮丁营、女营、孩儿营、老人营。
其中壮丁营负责搬运财物和辎重,女营负责应付搬迁途中低劣度的战斗,孩儿营负责管孩子,老人营负责照顾老人。
当然了,这些折冲府所管的府兵户中最精壮的壮丁,早就已经编入行伍,在保卫岌岌可危的大顺江山了。
而将他们的家眷动员组织起来,集体迁往缅甸,其实也有让他们“安心”打仗的意思。
但是大顺的府兵户不仅负责提供战士,同时还维持着大顺朝的基层政权——大顺王朝实行的是府兵为本,以军御民的军事化统治,府兵户的武装就是地方政权赖以维持的基础。一旦府兵户离开基层的乡镇,收缩到折冲府所在的州县城堡,也就意味着大顺基层政权的消失。
而即将离开乡村的府兵家眷们也知道,他们这一走,恐怕就再回不来了!而且还得面对各种各样未知的困难。而为了应付那些未知的困难,府兵家眷都想在离开前尽可能的搜刮一番......
粮食、农具、牲口、布匹等物品,更是府兵户们搜刮征用的重点,而这些物品同时也是川人农民的命根子!
谁肯把命根子交出去?而且还是交给眼看就要跑路的流寇?所以四川农民的反抗,在东兴元年夏末初秋的时候,就显得尤为激烈。
“皇爷!成都府有八个折冲府上报民变......其中绵竹、德阳两地折冲府上报的民变规模很大,变民多达数万,还叫嚣着要‘迎明王、分田地、开科举’,其中一部分逆贼还上了鹿头山,占据山险,对抗天兵!”
“皇爷!龙安府的石泉折冲府上报白莲教妖人造反,聚众数千攻打石泉县城,被府兵击溃后退往白草坝......龙安节司已经调集3000府兵前往围剿。”
“皇爷!保定府节司上报,日前盘踞大剑山的白莲教妖人大举突围,剑州、苍溪、阆中、南江等地皆有乱民及妖人作乱响应。保宁节司已经调集8000府兵,一路追剿妖人兵镇压各处贼众!”
“皇爷!夔州府节司上报,日前有白莲教妖人在达州作乱,攻打节司衙门,诈称残明兵至,引发骚乱,聚集达州城内的府兵家眷纷纷夺路而逃,达州城几乎被妖人攻占......截至七月二十五日,达州城内战事仍然没有结束。”
“皇爷!泸州府节司上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天,境内各处大乱,乱民四起,白莲教妖人趁机作乱,遵义府境内和贵州省境内的残明军兵也大举进攻......”
“皇爷!叙州府节司上报,近日辖区各处皆有民变......”
五华山的金銮殿上,大顺朝的兵政府尚书高一功,正有气无力的在向东兴天子报告各地民变的情况。
听着一条又一条的噩耗,李来亨额头上青筋直跳,看着挺吓人的,好像脑袋瓜子随时都要爆炸似的。下面的议政王和臣子们全都垂头丧气,一言不发,只是听着高一功报告坏消息。
终于到了李来亨忍无可忍的时候了,只听他怒吼了一声:“够了!别说了!”
声音之大,让满朝的文武都吓了一跳。到了李来亨这个地位,多少都要讲一些君王之仪,谈笑要雍容,举止要大度。哪儿能遇到点事情就大喊大叫呢?那是山贼草寇的作风,大顺天子可不能这样!
李来亨这一声大吼,顿时在所有人阴云密布的心头,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感到一阵阵眩晕的东兴天子摁着太阳穴,目光转向刘文秀、宋献策。却失望的看见这两位大顺朝的智囊也都是一筹莫展的神色。
刘文秀对李来亨轻轻摇头:“皇爷,没办法啊......”
宋献策低声道:“皇爷,各地府兵户都在收缩,原本被压制的宵小妖人都趁机而起了......不过这些宵小是成不了气候的,真正对咱们的南征大业构成威胁的,还是残明贼军会大举进兵!”
他说的“南征大业”当然就是拆迁去缅甸的大业了!
大顺天朝是不会逃跑的,只是换个地方进攻而已。现在对明朝的进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残明封建王朝,所以现在可以胜利转进缅甸。
等到转进完成后,大顺天朝就会打击天竺的封建势力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了!
宋献策接着道:“为今之计,还是得稳住川中的人心,要不然残明大军一旦蜂拥而至,就怕川中局面不可收拾啊!”
“哼!”李来亨眉毛一挺,只是看着宋献策,等他说出那个稳定人心的办法。而宋献策的话,却只说了一半,就不往下讲了。大殿之内静悄悄的。
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李来亨身上,东兴天子当然知道这群大顺的议政王和重臣是什么意思了!
为今之计,也只有李来亨亲征重庆府可以稍许安定一下浮动的人心了。
可问题是他亲征重庆府有用吗?皇帝亲征要是败了,大顺朝会不会直接崩溃?
另外,现在重庆背后的叙州、泸州都不稳,万一闹出点什么大事儿,断了重庆府的后路,李来亨不是傻眼了?
他还不想当先帝呢!天竺劳动人民还等着他去拯救呢!
朝堂之上,君臣之间,就这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就在这个时候,兵政府的一个主事官脚步匆匆的进了大殿,发现大殿之内气氛不对,所有人一言不发,还以为走错了地方,定睛一看,发现的确是金銮殿,这才悄悄溜达到兵政府尚书高一功身边,递上了一张纸条。
高一功接过纸条眯起眼睛一看,本来阴沉的面孔上一下露出了惊恐的表情。
“高尚书,出了什么事儿?”李来亨问。
“皇爷,残明朱贼皇帝宣布亲征夔州府了......”
夔州府城永安在七月中旬就易主了,虽然只是一座烧毁了的空城,但是政治上的意义却非常大。
因为永安是大顺入川后的第一个首都!当年还在装活的李自成就定都永安,极大的稳定了大顺军的人心。
所以永安是大顺在四川胜利的开始,现在永安的失陷,似乎也预示着大顺失败的开始!
李来亨叹了口气:“额要亲征......额去重庆府坐镇!”




抢救大明朝 第1324章 谁的老公谁负责教!(求月票)
“儿媳妇恭请父皇......”
“别跪,别跪了,玉英,你得小心身子!快快,给她搬张椅子!玉英,你快坐!”
在一艘航行在荆江水面上的龙舟的甲板上,朱慈烺正眉开眼笑的招呼自己的儿媳妇丁玉英落座。对丁玉英这个儿媳妇,朱慈烺是越来越喜爱了。
这个丁玉英虽然是学霸,但她绝对不是书呆子,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特别高,肚皮也争气——和朱和幸睡了一个月20天,就已经诊出了喜脉,怀上了龙种。
有了身孕之后,丁玉英依旧不敢懈怠,不仅“带孕出征”,跟着朱慈烺的亲征大军西行,而且还有继续努力。
每天白天,她都会到朱皇帝的船上,先请安(也替太子请安,太子和朱慈烺不在一条船上,而且也不能上朱慈烺的船),再补课——由妮莎公主、徐尔霖两位给她和吴阿环上课。朱慈烺有时候也会亲自给两个怀了孕的儿媳妇(吴阿环也有了)上财经课,还会教她们一些治国的心得。
在朱慈烺这里念完书后,她还要返回太子所在的战船,去陪伴太子,晚上还得继续伺候——朱和幸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整天闷在船上,无处发泄,也就只能让丁玉英辛苦一点了。
丁玉英也真是挺厉害的,白天学习,晚上还要应付太子,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十几天下来,居然一点疲态都不显。
而且她的学习也没落下,昨天进行测验,各门功课都拿了高分......整个一女超人啊!
朱慈烺看见儿媳妇优雅的在椅子上坐好了,就从妮莎公主手中接过一叠卷子,然后又递给了丁玉英,笑道:“玉英,考得不错啊......儒学满分、法语90分、财务管理95分、会计95分、税法满分、军学85分,很不错了!”
丁玉英心里面松了口气儿......她知道自己要考不好,是有可能被风光大葬的!
真是考试有风险,做题须认真啊!
后世的学渣们要有她这样的学习动力,北清复交不能说一定进,但一定也能考进不错的大学!
当然了......也有一定的几率给逼疯了!
不过丁玉英的抗压能力不错,现在还没要疯的样子,神经够粗也是一种能力啊!如果她疯了,一样得风光大葬,所以她也不敢疯!
朱慈烺又道:“今天上午没给你安排课程,等会儿会有大臣过来议政,你跟着一起听,还要负责记录。”
“啊?”丁玉英被朱慈烺的话给惊到了,“父皇,您让儿媳妇......”
“你得开始学习怎么治国了!”朱慈烺笑道,“你是太子妃啊,将来总有监国摄政的时候(皇帝出征时皇后监国),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了。”
什么?丁玉英也有点无语了,太子都没开始学呢!她这个太子妃先学上了......这算怎么回事儿?您老要是有一天驾崩了,谁来治理国家?
朱慈烺看了她一眼:“你记录好的东西,回头让尔霖抄一份,你把原件带去给太子看。有什么心得,你也去和太子说一说。”
原来朱慈烺的打算是自己教丁玉英治国之道,然后让丁玉英去教朱和幸......他主要是嫌朱和幸脑子有点笨,没耐心教他一个傻小子,干脆就先教比较聪明的丁玉英,再让丁玉英去教朱和幸。谁的老公谁负责教啊!丁玉英可不是被硬拉来当太子妃的,是她自己努力考上的太子妃,怎么可以不负责教呢?
“儿媳妇知道了,儿媳妇一定好好学,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回去后再向太子爷请教。”丁玉英果然聪明,马上就明白朱皇帝的意思了。
朱慈烺满意地点点头,和聪明人说话就是容易了,一点就透。而且这妞情商也高,还知道给好运儿留脸面......如果一直能这样照顾他,这好运儿还真是有好运气啊!
就在这时,又有几艘小船靠上了朱皇帝的座船,来的是朱和壕和吴阿环两夫妇,随征的副军师吴国勇,礼部尚书史可法,工部尚书郑森,湖广总督郝摇旗,湖广提督凤三,第一军提督田意卿等人。
等几个人行过了礼,就都看见太子妃丁玉英坐在一张案几后,面前还摆了文房四宝,好像准备记录了。来人都吃了一惊,这是什么状况?当值的翰林学士病了,让太子妃来顶班?
朱皇帝笑着说:“是朕让太子妃负责记录的,顺便也让她熟悉一下朝政,回去也可以和太子说说。”
太子和朱慈烺不能同坐一条船,万一翻了船,父子俩都没了,大明江山交给谁啊?
不过让丁玉英负责记录并和朱和幸解说朝政还是一个借口,就是为了开一个太子妃学习朝政的先例!
朱慈烺接着又道:“皇明自开国以来,多幼主而少长君,包括朕在内,总共有11为幼主或少主临朝,而长君只有6人,还包括太祖、成祖两位取天下和平天下之主。由此可见,冲龄即位之事,将来还是极大可能会发生的!既然如此,那朕就要考虑谁来辅佐幼主的事情。自古幼主即位,不是靠太后执政,就是靠顾命大臣执政。而顾命之臣......”
他的目光灼灼,在几位大臣身上扫过,看得大臣们都是一哆嗦——你这个皇帝不要吓唬人好不好?说什么顾命大臣......你还没要死呢,顾什么命?那分明是送命大臣啊!
“父皇所言极是!”朱和壕是皇子们当中最懂朱皇帝心意的,而且他也需要为自己培养摄政......
朱和壕道:“自古顾命大臣者,多不能善始善终,为国为己都不是好事,还不如让太后垂帘呢!”
顾命大臣没当上的时候,那肯定是符合政治正确的——肯定比妇人干政好啊!可当上以后,恐怕就难以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了。
历史上可以安安稳稳的把权力交给少主的顾命大臣,实在是太少了......相比之下,政权从太后手里转交给少主的先例还是很多的。而且在唐朝以后,只有西夏的摄政太后和君主之间发生过激烈斗争。
朱慈烺点点头,看着史可法问:“史阁部,你是老臣,也是克难功臣,朕最相信你了。朕问你,你愿意当顾命大臣吗?”
“不愿意!绝对不愿意......”史可法脑袋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他怎么敢说愿意?他这年纪也不可能给朱和幸的儿子当顾命大臣啊,只能给朱慈烺的儿子当顾命大臣。他要说愿意,不是在咒朱慈烺早死吗?
虽然朱慈烺现在就在说不吉利的话,但是这话就他可以随便说,别人说了就要脑袋搬家的危险!
“大师兄,你呢?你愿意当顾命大臣吗?”
郑森连忙摇头:“臣不愿意,臣绝对不当顾命大臣......”
1...438439440441442...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