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因为大顺国内的通胀是金银过剩引发的,而金银终究是有限的,能过剩到哪里?所以通胀也不会失控。
恶性通胀没有赢家,但有限的通胀是存在赢家的,比如大顺的议政八王就是赢家!
大顺是有均田,但并不等于大顺没有大的土地所有者!
大顺是封建国家啊,怎么可能完全平均?即便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府兵地主阶级内部的贫富差距也是很大的。最普通的府兵户拥有的土地也就是“四十石”——差不多就是三四十亩水田或百亩旱田。而居于顶层的太子、太孙和八王所拥有的土地,则多达八万石!而且这还是规定之内可以占有的田土数目,实际上的占田只多不少。
而拥有大片土地的王侯将相们,实际上是米、面、猪、羊、油、茶、土布等必须商品的供应者而不是消费者。
而且大顺的“和买制”对他们是无效的,没有人能强迫他们低价卖出手头的物资,所以物价上涨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收益!
另外,这群王侯将相也从“印度收入”中分到了大量的金银,口袋里面都塞满了印度白银和印度黄金,谁还会反对南下?
“三位哥哥,你们都赞成南进了?”李定国发问的时候,目光却盯着唐王刘文秀。
在张献忠的四大义子中,孙可望有相材,艾能奇有将材,李定国有帅材,而最善于谋划大局的军师则是刘文秀。
所以在大顺的八王议政体制中,孙可望和牛金星、顾君恩搭了班子,是大顺国实际上的宰相。艾能奇则长期驻守成都,担任各方应援使,同时还负责震慑乌斯藏。刘文秀则和宋献策一起主持大顺的军师府,居中策划。
刘文秀轻轻摇头,道:“南进是一定的,太子(李继成)在天竺发了横财,自是人人眼热,所以南进是大势,阻挡不住的。”
“上一回天竺人不曾防备,这才让太子得逞,下回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机会?”李定国还是不死心,想要说服刘文秀。
刘文秀道:“天竺海岸绵长,本就难以设防,而且国中群雄并列,互相征伐,大有可乘之机。以太子之善战,以长征府兵之精锐,大有可乘之机!”
“朱家皇帝已经移驻武汉,号称御驾亲征,眼看就要大举来犯,此时南进一定会动摇人心......南进是发财,北守是拼命!”
李定国又提出一个理由,而且还说了大实话。
北上其实是不存在的,他在陕西作战的目的是北守——守住秦岭大山,挡住想要南下的大明军队。
刘文秀反问:“如果全力北守,就一定能守住吗?”
“这......”李定国迟疑了。
他是陕西前线的主帅,当然知道战事非常艰难!
抛开大顺军的战斗力弱于明军不提,后勤的困难也越来越大,所以前线将士的供应非常紧张,而且在陕西服役的府兵大多处于“亏损”状态——朝廷发给的银钱和自家土地的收益,已经不足以覆盖兵役和越来越大的家庭支出。
孙可望叹了口气,道:“额们大顺的府兵制是不能长期持久的,现在的60万府兵户已经快把川人吃干抹净了,却依旧吃不大饱......而这60万户还得繁衍生息,将来可怎么办?不让丁余入伍吗?丁余吃谁的?而要继续扩充府兵,田又在哪里?”
府兵制乍一看是非常理想的军制,以田养士,寓兵于民。但是真的用起来,就会发现存在硬伤。
这个硬伤就是必须不断获取不需要大量投入就可以产生收益的土地——想要将西北、蒙古、南洋那些没有开垦的生地交给以打仗为本的府兵去开拓,其实只是美好的幻想。
因为开拓生地投入很大,风险也很大,必然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当然也会有人经营得法,发家致富。而亏了血本和发家致富的府兵,都将无法继续服役。
所以对大顺府兵而言,最理想的扩张方向还是陕西和湖广,直接夺取熟地当军事地主,风险小,收益也稳定。
但是他们却打不过大明......
孙可望说:“老四,天竺那边好像有许多熟地啊!”
“大哥,你想让府兵们去天竺?”李定国愣了愣,“这不是要逃跑吗?”
“逃跑?”孙可望眉头紧皱,“怎么是逃跑呢?老三,你说这是逃跑吗?”
艾能奇是虎将,多次率领从成都平原征集起来的府兵北上陕西支援李定国,对于北线战场的艰难感触很深,当下就摇头道:“什么跑不跑的?额们当年跟着老万岁纵横天下,哪里不曾去过?”
“三哥,你也支持南进?”李定国问。
艾能奇摇摇头道:“我不支持南进,也不反对南进。”
“那么北上呢?”
“不支持!”艾能奇还是摇头。
“那你还是想南进......”
一旁的刘文秀插话道:“三弟提有个西上之策!我和大哥觉得不错,今天想和你说说。”
“西上?”李定国问,“西上哪里?”
“西上高原啊!”艾能奇道,“雪域高原就挨着咱大顺国的西边,地势虽然险峻,但是兵马却非常弱。额在成都时多次发兵和乌斯藏的兵马交战,百战百胜,而且伤亡很少。额还听被俘的蒙古人说,乌斯藏上的大喇嘛被蒙古人视为神灵......谁拿住大喇嘛,谁就能号令蒙古诸部!”
刘文秀补充道:“额们琢磨着,如果能以两三万精锐之师西上,夺取乌斯藏之地,再把大喇嘛请来云南。额们许就能和准格尔、土默特、察哈尔、和硕特四个蒙古番邦结盟......这可就是全盘皆活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58章 搞死吴三桂?
“西上高原......真的能行吗?古时候的大唐可没少在高原上吃亏啊!”李定国这些年也算是遍览史册,对唐朝在雪域高原上吃的亏还是非常清楚的。“额听上过高原的人说,除非是土生土长在那里的人,否则在高原上透气儿都难啊!”
艾能奇点点头道:“四弟说得不错,不过额们在高原上也不是没有基础,四弟还记得共治初年的川西之役吗?额们追着川西明军的余孽上了藏边高地,往西边一路追杀到朵甘和理塘才收兵。”
“想起来了,”李定国笑道,“那一役还是艾三哥领兵的呢,还替额们大顺打下了两个明朝宣慰司的土地!”
这两个宣慰司分别叫董卜韩胡宣慰司和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在大顺入川的时候已经被和硕特汗国控制,顾实汗在打箭炉附近的木雅城派驻了官员和少量的军队。
不过顾实汗摆在木雅的军队数量太少,根本抵挡不住从川西败退而来的明军,木雅很快被明军占据。随后艾能奇又率大顺军登上藏边高地,先击败了明军,后又打退了顾实汗派来的蒙古军队,将这一片土地牢牢掌控在手中了。
艾能奇有些得意地笑道:“当年额们还在那里置了一个西番节度使司,下设杂谷、金川、木坪、明正、革布、巴底等六州,还迁川籍府兵户3000分驻各州,又在明正州的打箭炉筑了西番城......西番城是共治五年完工的,至今已经12年了,当初安置在西番六州的3000府兵户也都有了第二代,户数已经增加到了5000。再加上六州境内依附额们的羌人土官的人马,8000—10000人都能拉出来!”
在历史上花费了乾隆皇帝7000万两军费才搞定的大小金川,在面对大顺初代府兵的时候,居然一点浪花都起不来,就被顺利平定了!
乱世当中百战余生的军队,就是凶残啊!
艾能奇又道:“除了西番节司六州在高地上,川边节司的十三个州县也都在高地上,额们也在那里置了5000户府兵,人丁繁衍至今,10000户都有了!”
除了大小金川的土司到了霉,属于四川行都司管辖的土司势力,也在十几年前的川西之役中倒了大霉。
四川行都司辖区大约就是后世的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境内的土司势力也非常强大。在大顺、大西合流共取四川时,在成都平原败退的马士英、杨展、曾英所部,一度退守四川行都司、天全司、黎州司一带(天全、黎州靠近董卜韩胡宣慰司和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大顺朝廷为了清剿这股明军残余,并且打通往云南的道路,就发起川西之役。
在此役中,四川行都司境内的土司势力也被大顺军彻底铲除——不是收服,而是铲除!因为四川行都司的地盘正好接着云南,是川滇之间的咽喉,大顺朝怎么能容许亲明的反动土司盘踞在那里?所以在共治初年时花了很大的气力,耗时六年不断清剿,基本把当地的土司势力给清除了。
之后,大顺朝廷又设立了川边节度使司(大顺模仿唐制,又以武御文,节度使就是地方最高长官),还在节司下面设了十三个州县......这就等于实行了改土归流!
艾能奇道:“光是从西番、川边节司调兵,也能凑齐万人......他们可都是在高地上长久居住的人,虽然西番、川边没有乌斯藏那么高,但是比四川平地还是高得太多了。
另外,云南西部还有丽江、永昌两个节司也在高地上。这两个节司境内的府兵户也都在5000户以上,从那里调兵万人不是问题。”
刘文秀笑道:“老四,你看怎么样?有20000高地府兵,能打进乌斯藏吗?”
李定国的眉头却越拧越紧,也没有回答刘文秀的问题,似乎陷入了思考当中。
孙可望见李定国这副模样,就知道他又在谋划什么大战役了,于是就问:“四弟,你是不是又在谋划什么大阵仗?”
李定国点点头,皱着眉头道:“以两三万府兵西进打和硕特部是没有问题的......和硕特部在高原安逸太久,就会吃斋念佛,不会打仗了!七八年前还给尚可喜、孔廷训这两个鞑子走狗打得满头包。不过二哥、三哥你们也别忘乌斯藏北面就是河西镇的西宁府和青海州。额们能从东边上高原,吴三桂就不能从西宁、青海进军?西宁、青海也不低啊!”
“老四,你的意思是......”孙可望看着李定国。
李定国咬咬牙:“所以额们必须得弄死姓吴的!吴三桂不除,无论南进、西上,额都不能安心!”
“怎么弄死他?”
“可以这么弄......”
......
“啊......嚏!”
武汉,东湖宫内,正在勤政堂内参加大元帅府合议的凉国公吴三桂又打了个喷嚏,看来是着凉了。
朱慈烺关切地问了一句:“长伯,你没事儿吧?”
吴三桂回答道:“谢陛下关爱,臣只是偶感风寒,并无大碍。”
你那是偶感风寒?朱皇帝心说:你多半是感冒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流行性感冒......可别传给朕啊!
心里怎么想,朱皇帝也不好让人把吴三桂隔离起来,人家好歹是克难凉国公,现在又那么卖力的在策划攻蜀之战......
打完了两三个喷嚏后的吴三桂又开始给朱慈烺、李岩、阎应元、戚元弼、封思忠、秦明涛、朱纯杰、吴三辅等人讲解自己的平蜀之策了。
“臣以为入蜀之战不能巧取,只能力破!欲入四川,先平陕南;欲平陕南,当先破大散关、和尚原、五丈原,而后走散关道一路强攻而进,直达阳平关!”
朱皇帝听了吴三桂的办法,忍不住眉头大皱:“长伯,这么个打法得死多少人?得花多少时间?”
“兵死数万是不可免的,”吴三桂道,“至于费时......就看陛下打算往陕南派多少兵了。如果派出20个师,分几路进兵,一年内应该能推进到阳平关。”
20个师差不多就是30万兵了......现在明军号称百万,但是真正属于一线野战部队的兵力,也就是四五十个师。
朱慈烺扭头看了看李岩、阎应元、戚元弼等人。
李岩道:“自古平四川多是有陕南而入,虽然也有人用过奇谋,但是李来亨、李定国之流也非等闲,所以用谋不如用力。”
阎应元也道:“凉国公说的是南下主攻之路,如果真能出兵30万,应该可以分3路进军,除散关道外,还可以加上褒斜道和陇南一路,这样流寇就得分兵以御,兵分则弱。”
戚元弼则说:“若要使贼分兵,还可以派一支偏师走甘南入松潘,偷袭成都府。”
“走松潘路?”朱慈烺看着地图,这可就是过草地、爬雪山了......
秦明涛说:“陛下,可以让近卫军走一趟!松潘路虽然艰难,但一定难不倒他们。即便不能偷袭成都得手,取了松潘卫之地,也能威胁陕南流寇的侧翼。”他顿了顿,“另外,朝廷还可以从乌斯藏调兵带路和助战。松潘一带有不少羌人部落,都信喇嘛教,若得大喇嘛相助,他们应该会帮着朝廷官军。”
朱皇帝终于点了头:“如此也好!就派出万余精锐试试看吧!”




抢救大明朝 第1259章 声东击西攻南
昆明,五华山。
大顺晋王李定国已经在顺太宗李过的棺椁前面磕了响头,上了大香,还烧了纸钱,这会儿正端坐在垂拱殿上参加议政。
现在的大顺还是皇爷垂拱,太子抚军,八王议政的权力架构——这都得感谢大明,感谢朱慈烺啊!要是没朱慈烺统治的大明虎视眈眈,这帮人早就火并起来了。
而现在,八王一太子一皇爷的都得有话好好说,哪怕有南进北上之争,哪怕大顺、大西的派阀门户,也不敢撕破脸来一场武斗......
李定国也已经认清形势,不再反对南进了,而是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三人一块儿提出了一个西进乌斯藏的方案,以替代原本的北伐之役。
虽然大西派阀的大佬孙可望没有表态,但是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三人都一致了,孙可望的意思也就明摆着了。
披麻戴孝,一脸哀痛的李来亨坐在龙椅上,听着李定国说着大西派的西上之策,心里想到的却是抢地盘和入天竺——大西派西上高原多半是想抢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啊!
现在缅甸的阿瓦、沙廉、阿拉干三个节度使司都在大顺派的控制下,而且都是李来亨、李继成的心腹在当节帅。其中阿瓦节度使是高一功,沙廉节度使是宋耀文,阿拉干节度副使(阿拉干节度使是原来的阿拉干王,没有一点实权)是罗可。再加上一个驻军天竺的高一刀,基本上垄断了由缅甸到天竺东海岸这一线。
所以大顺朝的南进策略其实就是在替李来亨、李继成两父子抢地盘......
刘宗敏、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他们四个大顺派的王爷也心知肚明。不过他们总归是跟着李自成打天下的老臣子,又有拥立李过、李来亨的大功,也不愁不能分润南进的利益,所以他们都是支持南进的。
而大西派阀的四个王当中只有李定国在缅甸的阿瓦有几处庄园——这些庄园不算在李定国的八万石之内,是他南征缅甸的所得。而其余的三个王,在缅甸都没庄园,反而在川西和滇西一带拥有不少田庄。而且安置在紧靠川西高地和乌斯藏的成都平原上的府兵军户,大多是原本大西军的部署。
所有能从西上高原之役获大利的,无疑是大西派阀的四个王。
而且乌斯藏其实也紧挨着天竺......如果大西四王能拿下乌斯藏的地盘,一样可以入侵天竺发大财!
这个时候李定国已经的话已经说完了,大殿中的议政八王、抚军太子和其他的臣子,都望着李来亨这个垂拱之君,等着他发问——照着大顺朝议政的“祖制”,李来亨接下去应该征求议政诸王的意思,然后再问抚军太子的意思。如果诸王和太子一致,他这个垂拱之君就应该点头照办。
可是这个“祖制”不是很好啊,而且太祖高皇帝那时也没这个规矩啊,得改改了......现在可不是先帝在朝的时候了。
现在,大顺天子有钱了,刚刚拿出800万两银子收买人心......现在得看看有没有买到?
打定了主意,李来亨就沉着声说:“西上之策,正合朕意!”
什么?
正合朕意?
你不是应该垂拱而治的吗?
垂拱殿中的八个王全都愣住了!
李继成第一个反应过来,站起身大呼道:“父皇圣明!”
“陛下圣明!”
垂拱殿中一文武百官也跟着大呼,大家伙刚刚收了李来亨、李继成的钱,而且都派出子侄准备去参加第二波打劫团了,当然得给李来亨、李继成两父子一点面子了。
“陛下圣明......咳咳咳!”
一边咳嗽一边喊圣明的是汉王刘宗敏刘老爷子,陛下圣明不圣明的他不知道,但是太子爷(李继成)是很圣明的,送给他的胡姬真是热情似火,而且还能歌善舞,最关键的是还能生养!
刘宗敏王府里面成群的妻妾都有8年没下崽了,这个胡姬来了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怀上了!
“陛下圣明!”
袁宗第、田见秀、刘芳亮等三王也起身行礼了。
孙可望也站了起来,向李来亨躬身一礼,道:“陛下圣明!”
李来亨笑着冲孙可望点点头,道:“老泰山不必行礼,快坐下吧!”
孙可望的闺女嫁给了李来亨,是大顺的国丈,所以也算是李来亨也算自己人了。
他一表态,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三王也不好再坚持了,只好起身向李来亨行礼,喊“陛下圣明”了。
就这样,不合理的八王议政,算是给李来亨给破除了!
看来他的800万两花得很值啊!
“西上高原和南进天竺可以同时进行!”李来亨接着又开始“圣心独裁”了,“不过朱家害民之贼也非等闲之辈,朱慈烺又屯驻武汉,号称御驾亲征,不知议政诸王有何良策?”
“陛下!”刘文秀接下问题,回答道,“臣有一计,可破朱贼的御驾亲征。”
“哦?是什么计策?”
“乃是声东击西之计!”
“如何声东击西?”李来亨问。
“当然是以御驾亲征对御驾亲征!”刘文秀道,“陛下可效仿先帝东征,出屯永安,与朱贼对峙。”
“出屯永安?”李来亨微微皱了眉。
说实话,他可不想离开昆明!
现在昆明眼看着就是大顺朝的中心了,重庆的地位都下降的厉害,他怎么肯离开这个首善之地跑去永安?
而且太子李继成还要南进天竺,他在离开昆明去永安,那么昆明不是空了?
万一有变,大顺江山可就要颠覆了......
“父皇不必亲出!”李继成知道父亲的心思,立马建议道,“可以由一位议政王代父皇出征,对外就说是御驾亲征。”
“这......”李来亨的目光从八个议政王身上扫过,李定国要顶在北线,艾能奇要负责西上,刘文秀要居中调度,孙可望要负责朝政,刘宗敏身体不好,就只剩下刘芳亮、袁宗第和田见秀三人可以出去了。
田见秀这个时候主动站了起来:“陛下,臣走一趟永安吧!”
“好好,”李来亨笑道,“太祖皇帝在时,就非常倚重隋王,有隋王出征,朕就放心了。”
大军师宋献策这个时候出班上奏道:“陛下,臣还有一计。”
他这个大军师虽然能掐会算,但是并不精通军略,所以在李过上台后就渐渐边缘化了——李过更信任李定国和刘文秀。
现在新主登基,规矩好像有点变了......得抓紧啊!
“大军师有何妙计?”李来亨问。
“臣建议新年号采用‘东平大兴’四字,意思就是陛下东征大胜,平定东南!”
“东平大兴......”李来亨品了品,也觉得不错。大明那边的年号是洪兴,也有一个兴,大顺这边是东平大兴,一样有个兴......还是大兴,就着就旺啊!
“好!新年号就用东平大兴!”李来亨道,“诏告天下,明年就改元为东平大兴元年!朕将在东平大兴元年上元节后出兵东征,与朱贼伪朝决一死战!凡朱贼属地,为大顺天兵所得者,一律免赋三年,并均平土地......朕当使东南百姓耕者有其土地,人人有饭吃,人人得衣穿!此乃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之遗志!”




抢救大明朝 第1258章 嘴炮开火!
公元1666年末,随着大明皇帝朱慈烺驻跸武汉和大顺皇帝李来亨宣布御驾亲征,原本平静的华夏大地,顿时被战争的阴云笼罩了。
两个对峙了20余年的华夏政权,似火已经到了必须要决出胜负的时候了。
毕竟华夏自古以来的游戏规则就是分久必合......如果从天启七年王二起义算起,大顺这个“农民起义政权”和大明王朝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快40年了!
昔日揭竿而起的农民英雄,现在已经成长为了特大号的封建官僚地主了——议政八王各自拥有的土地一年都能收八万石租子,差不多都有一二十万亩了,这个数目比如今明朝的亲王拥有的爵田多了十几二十倍!
也不知道在后世的史书上,还会不会把他们捧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不过在1666年末的时候,昆明的大顺朝廷的领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当年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还恬不知耻的派出了不少细作,带着新版的“迎闯王”传贴到处散发。
李来亨这个皇爷还在传贴上宣称:“迎闯王、均田土、平富贵、共安乐!”
“迎闯王”的传贴少量出现在荆州府、襄阳府、武汉府街头之后,立即就引起了一片震惊。这三府除了武汉府的武昌地区外,都被大顺朝短暂的通知过,其中的荆州、襄阳二府还经历了不同版本的均田。
1...416417418419420...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