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不过吴三妹可以,并不代表朱慈烺真的希望她怎么做。
这实际上是朱慈烺为后世的君主准备的一个“惯例”,大明的皇帝和亲藩(藩国)的君主需要一个或几个能够参政的配偶(仅限于皇后、太子生母和亲藩国主之母),以便在君主英年早逝的时候,负担起摄政的责任。
所以在朱慈烺的后宫中,被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参政的后妃,都是有机会成为摄政的女人。如果朱慈烺不幸早逝,他的大明帝国和那些应该由他的儿子们担任君主的藩国,就需要这些女人去掌权了。
如果朱慈烺能活到儿子们长大成人,那么这项后宫参政的制度也会流传下去,而且早晚会发挥作用的。考虑到人类的医学进步速度和朱明王朝拥有的王冠数量,冲龄即位的情况肯定会出现,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
而吴三妹在参政的问题上表现得让朱慈烺非常满意,她总是提问,几乎不发表意见,就好像一个虚心的学生。
而另一个让朱皇帝感到满意的方面是吴三妹从来不替那几没有经济头脑的兄弟谋取经济上的利益......
在朱皇帝低头看奏章的时候,吴三妹则从黄小宝手中取过一份剪报,开始念了起来。这份剪报是翰林院的人送来的,上面汇集了今天早上送来的武汉府当地报纸和外地报纸(外府报纸不是当天的)上刊登的重要消息。
日理万机的朱慈烺通常不会亲自去看剪报,而是由陪寝的女人在他吃早饭的时候念给他听。有时候朱慈烺还会一心几用,一边听剪报,一边吃早饭,一边看奏章——当皇帝还是很辛苦的,一天十二个时辰,除了睡着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工作时间,连和后妃牵手,也是为了替大明制造接班人啊!
不过朱慈烺从来不抱怨......干他这行的就没有怕辛苦的,都是真正把没日没夜的操劳当成福报的人。
那个福王朱慈炋也是个不知道体谅哥哥工作辛苦的弟弟,又给本来就忙得团团转的朱慈烺又加了一点工作压力——一个兼具美貌与智慧的印度公主!
妮莎公主已经跟着朱慈炋到了广州,现在正在北上武汉府的途中。
另外,妮莎公主带来的嫁妆和她的私人财产中的现金部分,现在都已经存入了广州的两行分行......大约就是几百万两白银吧!
正当朱慈烺想同吴三妹讨论一下为自己和妮莎举行一场婚礼,以及为妮莎公主建造两座分别位于东湖宫和老山宫内的印度式大宅的时候,就看见领班侍卫吴应熊匆匆的出现在了餐厅门口。
领班侍卫除了负责朱慈烺的警卫,还是他的军事副官之一,负责大元帅府和锦衣卫同朱慈烺之间的联络。
朱慈烺连忙冲吴应熊招了招手,后者立即快步走到他身旁,行了个揖拜礼,然后报告道:“陛下,锦衣卫朱卫帅请见。”
朱慈烺点点头,吩咐道:“安排一下,在午朝之前见他。”
“臣领旨。”吴应熊又将一个腊封的信封交给了黄小宝,然后才转身离去。
黄小宝立即撕掉腊封,取出了装在里面的奏本,双手递给了朱慈烺。这个奏本是朱纯杰的密奏,报告的就是待会儿召见时要说的事情。
朱慈烺打开奏本看了起来,眉头也渐渐蹙起,看了一会儿,他就合上了奏本,递给黄小宝,吩咐道:“存密档......再去宣提督东厂潘宇晨和朱纯杰一起觐见。”
“奴婢领旨。”黄小宝收好了奏本,应了一声,就转身去传朱皇帝口谕了。
东缉事厂一度沦为了朱慈烺的内卫,不过在老一代的克难太监逐渐年老,无法再承担内卫工作后,就开始再一次向特务机关转变。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直属宫廷的小型特务机关,不能和庞大的锦衣卫相比,但是也非常重要。而且这个机关和锦衣卫是互相不发生交叉的两条线,锦衣卫属于大元帅府编制,是个军事部门,成员基本都来自军队,主要负责军事情报的搜集,也负责肃清军队内部的不安定因素。
而东缉事厂的成员都来自民间,也就是江湖,主要负责在民间捉拿反贼——工作重点是应天府和武汉府!
两大特务机关的头目,在9月28日的上午,同时出现在了勤政堂二楼的一间大书房内——这里是朱慈烺的办公室。
“陛下,四川和陕西的汉中还有湖广的郧阳一带,本来就有白莲教活动,崇祯年大乱的时候,那里的白莲教妖人也有不少跟着起哄,相应流寇。所以在流寇窃据四川和陕西的汉中、巩昌,湖北的郧阳等处后,一部分四川、湖广、陕南的白莲教妖人就得了封赏,当了流寇的伪官。而白莲教也因此得以在流寇的辖区内公开传播,信众也越来越多。而相信白莲教的徒众,却少有府兵户,大多都是贫苦的底层川人......”
正在向朱慈烺介绍大顺国内的白莲教发展情况的,就是主动请见的朱纯杰。
“为什么少有府兵户信白莲教?”朱慈烺问了一句,“山陕白莲教不也闹得挺凶?”
“陛下,”朱纯杰道,“这个白莲教教义对居于上层的人没有多少意思,却容易吸引底层的苦人。所以流寇那边的府兵户多不信白莲教,贫苦的川人却梦想什么弥勒下凡,万民翻身的事儿......流寇那边的苦人几乎没有翻身的路径,再加上儒学正道式微,所以信白莲教的人就特别多,这几年时不时的有白莲教徒聚众闹事。所以白莲教在流寇那边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几乎处于被禁止的边缘。如果朝廷可以适当给予流寇境内的白莲教一点支持,也许就能大闹起来。”





抢救大明朝 第1255章 南下还是北进?
“大闹?”朱慈烺眉头皱着,“能闹多大?会让流寇损失惨重?不会闹到咱们的地盘上来吧?”
这是个问题!
白莲教啊!
这可是个让大明朝头疼了200多年的造反专业户,最近的一次白莲教大造反的事件就发生在天启二年,山东白莲教头目徐鸿儒在曹州一带聚众起义,攻破不少州县城池,还自称中兴福烈帝(听着像个谥号),建元大乘兴胜。这场白莲教起义从天启二年五月开始,一直折腾到当年的九月才算基本结束,波及大半个山东,严重打击了明王朝的反动统治......
现在朱慈烺可是明王朝的总头目,可不想看到白莲教大起义从大顺境内蔓延到大明境内。
历史上清朝不还闹过一场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吗?可别提前到大明洪兴年来闹!
“陛下,”朱纯杰回答道,“白莲教在流寇的地盘上应该能闹出一点动静......白莲教就是个火星子,遇着干柴才能点起大火。流寇对川人压得太紧,闹一闹是早晚的。不过白莲教虽然能闹腾,但是也不至于给流寇造成太大的损失。”
“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朱慈烺问,“这是为何?”
朱纯杰道:“因为流寇虽然失了川人之心,但是他们的实力还在,而且还处于最盛,根本不是白莲教之流可以颠覆的。”
朱慈烺点点头,他知道朱纯杰的分析在理,白莲教这群专惹麻烦的家伙在明朝这段时间内虽然闹得挺欢,但是战斗力实在不咋的,连天启年的明朝都能用偏师弱旅把他们给压下去,更不用说强大的流寇了。
“既然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又有什么意思?”朱慈烺显得有些犹豫,他对这帮造反专业户,还是非常警惕的。
“当然有意思了,”朱纯杰笑道,“闹不大也能给流寇找不少麻烦......自古以来,乱子大多从人丁汇集之处闹起来,聚集役夫之处最容易出事儿。现在流寇和咱们在陕西大战,后勤转运必然艰难,民伕劳苦必定怨愤,一旦举势,则必然会让前线的流寇进退失据。
其次,现在流寇地面上的粮食布匹供应比较紧,如果白莲教再一闹腾,必然加剧供应紧张,流寇的银子和铜钱可就买不着多少东西了。
再者白莲教一旦闹起来,还能让流寇替咱们肃清一下这群妖人宵小,这帮宵小是早晚要闹事的,现在不闹,将来也会闹,不如让流寇替咱们灭了他们。”
这是借刀杀人啊!好狠的特务!朱慈烺赞许的看了一眼朱纯杰,这家伙可算长进了。对付白莲教这帮造反专业户就该这样!让他们尝一尝大顺府兵专政的铁拳!
“是得让流寇把四川的白莲教都灭了!”朱慈烺沉着声说,“邪教害人害己,闹大了损失可就惊人了!”
“陛下圣明!”朱纯杰说,“还有个事儿,咱们也用得着四川的白莲教......就是咱大明的‘免租、免庸、免役、科考迎大明’得通过他们在四川地面上传啊!要不然四川人怎么知道这些?”
朱慈烺点点头:“这倒也是啊!”
说着话,他又瞄了一眼东厂督公潘宇晨。
“陛下,”提督东厂的潘宇晨知道朱慈烺提出的后一个问题是问自己的,于是就回答道,“朝廷地盘上也有一些白莲教宵小,但是力量有限,到不了可以揭竿造反的程度,就是骗钱蒙人而已。”
大顺地面上的白莲教蓬勃,一定程度上是和释儒道三教,特别是儒家的衰弱有关!
大顺虽然不灭儒,但是也不扶儒,而且也没有特别的支持佛道二教,甚至还严格限制和尚道士的数量,还通过均田没收了大量的寺庙产业。
所以在大顺境内,就出现了传统的三教衰弱的情况,白莲教这个生命力很强的造反教自然乘虚而入了。
而朱慈烺则是用《子论格物篇》大兴了儒学,而且他也没有取消考试做官这个推广儒学的超级手段,而是用覆盖面更广的官考和高考替代了只有极少数赢家的科举。
用《子论格物篇》武装起来的儒学,当然会对白莲教之流够成压制,让其难以蓬勃。
另外,明朝这边的穷人固然不少,但还是有奔头的——虽然大部分人的奋斗最终难有收获,但终究还是允许奋斗的。所以就没有太多的人去信白莲教这种“斗争宗教”了......
“骗钱蒙人也不许!”朱慈烺语气严厉,“大明天朝,朗朗乾坤,怎么能允许白莲教骗钱蒙人?一定要严加制裁!”
是啊,骗钱蒙人的路子那么多,为什么非搞白莲教呢?听着多吓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也骗不到几个钱,还不如去加州淘金!
“臣领旨!”潘宇晨对朱慈烺称“臣”而不是奴婢,因为现在的东厂不是一个内廷太监主管的衙门,潘宇晨也不是朱皇帝的家奴,而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克难功臣。
朱慈烺点点头,又道:“流寇向来阴险狡诈,咱们也不能不防!可别流寇地面上的白莲教没起来,朝廷地盘上又闹出点什么乱子!”
“陛下放心,”潘宇晨道,“臣一定督促下面的番子密探,严加防范,绝不让流寇的奸计得逞!”
朱慈烺想了想,道:“这事儿光靠你们东厂也不行,得让刑部配合......在四江两湖闽粤等各处大城扫一扫,多逮一点不法之徒,都送去西北军前效力赎罪,省得他们闹事!”
现在的朱慈烺不担心农民起义,他的大明已经走了资,城市的规模日益庞大,而在工商业繁盛的同时,人口也在大量聚集。
大量聚集的人口如果管理不善,就容易闹将起来!
现在大明和大顺眼看就是一场生死之战,朱皇帝一边要给李来亨的后院点把火,一边也得看牢自家的院子!
......
朱慈烺琢磨着怎么给大顺朝用阴招的时候,大顺朝这边则陷入了一场北进和南下之争。
这场争论是由从前线返回昆明的李定国挑起来的,他在返回昆明的途中,就给李来亨上了一道奏章,陈述了反对南下的五条理由。
第一、上一次南进天竺只是趁人不备,侥幸得手,再去就没那么容易了,说不定还会在天竺越陷越深。
第二、南下天竺会动摇陕西前线的军心士气,如果人人都想去天竺发财,谁还愿意在陕西和朱明苦战?
第三、天竺所获的金银、良马、胡姬,对于大顺的军力没有多少帮助,反而会造成大顺府兵户堕落奢侈,从而丧失战斗力。
第四、朱明皇帝朱慈烺已经移驻武汉,还宣布要御驾亲征,顺明之间大战将起。在这个时候大顺必须全力以赴的抵抗,决不能有丝毫退缩转进的举动,要不然人心必乱!
第五、大顺素来以田土为本,重农抑商,利出一孔。可是自掠天竺而归后,金银充斥,商贾奔走,府兵开始轻视田土,百姓开始疏于耕种。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大顺缺衣少食,空有金银,也没有用处啊!
李定国提出的五条立即就在昆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李定国是大顺顶梁柱,所提建议都是利国良策。而反对的人则认为大顺现在坐困川滇,难以长久抵抗朱明,只有向南开拓,才能长久生存......




抢救大明朝 第1256章 这是金钱中毒症
大顺共治十七年十月初五,昆明城东北,兔儿关。
兔儿关是由东北方向进入大顺南都昆明城的要冲,也是昆明府内的一处繁华商镇。
和陕西那边一年到头都剑拔弩张的情况不同,云贵高原上的明顺两军根本不是真打,而是一年最多打三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在做买卖——云南的铜钱、缅甸的翡翠、湖广的铁器、东南的丝棉,都通过云贵之间的商路来来往往。双方的战争打了十几年,功臣没有打出几个,富豪倒是打出了一大批......而兔儿关也从军事重地打成了商业重镇。
而且随着李继成从印度饱掠而还,这处商贸重镇就变得更加繁华了。
一身朴素蓝袍,腰上系了白布(替李过带孝)的李定国带着百十个随从,在黄昏的时候,走北面的官道进入了兔儿关北的兔儿关镇。
镇子上到处都挂着白幡,来来往往的行人都穿着素色的衣服,凡是着蓝衣的男子全都和李定国以及他的随从一样,都腰系白布,在为刚刚去世的大顺太宗皇帝李过带孝。
现在可是大顺朝的国丧期间,府兵户全家带孝,寻常百姓也禁止穿着鲜艳的服饰,一切娱乐活动,也都必须禁止,也不许在公开场合饮酒。不过大鱼大肉还是允许的......
风尘仆仆的李定国骑马进入兔儿关镇时,就闻见路边一处饭馆里面飘出来的腊汁卤肉的香气。
连着多日赶路的李定国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好好吃喝了,闻见这香味儿,肚子里面的馋虫都勾起来了,当下就勒住了胯下的走马,回头对他的儿子李润兴道:“孩儿,额们就在这里吃点。”
“中!阿达,额早就饿了,就在这里吃点再进关吧。”李润兴说着话已经从马背上翻了下来,然后把缰绳扔给随从,就要大步走向一间挂着“陕北老店”招牌的饭馆。
“孩儿,”李定国看着儿子大摇大摆的模样,连忙吩咐了一声,“莫要扰民。”
他可不希望兔儿关镇上的人都知道晋王驾到——这得多大的动静?有什么必要?
“孩儿知道。”李润兴应了一声,就走进了饭馆,没一会儿就带着个伙计出来了。
伙计是个川人,看见骑在马上的李定国就知道是大官,赶紧跪下磕头——大顺国内商人低贱,规矩又大,商人见了寻常的府兵都要行礼,看见当官的就得磕头了。
磕完了头,那伙计就对李定国说:“官爷见谅了,今日小店生意火爆,没有什么空位,只剩下一个包间可以招待客人,只是包间狭小,实在容不下那么多人......”
“那就让他们在外面吃些,”李定国已经下了马,吩咐道,“多上点好肉好菜,额不怕花钱。”
那伙计又向李定国拜了拜,苦笑道:“官爷豪爽,不过小的还是得和官爷说了,近日昆明这里的好猪好羊都涨得厉害,连米面价钱都比往日昂贵,小店是小本经营,只好随行就市......”
“少废话,额阿达还会短了你的银钱?”李润兴有点嫌烦,开口就打断了那伙计。
“让他说吧,”李定国皱眉问,“米面价钱涨了多少?卤肉卖多少钱一斤?羊肉多少钱一斤?”
“回官爷的话,今日昆明府的大米涨到了30文一斤,小店的腊汁卤肉卖700文一斤,熟羊肉卖800文一斤......”
“那么贵?”李定国顿时有点色变。
现在大顺的制钱和白银兑价维持在1000文兑1两,30文钱就是3分银,一石是60斤,需银一两八钱......这个价钱在应天府、上海府也没什么,可这里是昆明府啊!
至于猪肉、羊肉就更贵了,煮好的熟猪肉熟羊肉都达到七八百文一斤......小一两了!
看到父亲脸色阴沉,一旁的李润兴心想:阿达也太小气了吧?刚拿了8万两银子,这就舍不得花用了?
就在这时,李定国又开口了,“额知道了,水盆羊肉、肉夹馍尽管上吧......额不短你银钱。”
“谢了,谢了......您和公子爷,还有各位大爷里面请!”
伙计自然笑得合不拢嘴,殷勤的将李定国和李润兴还有几个贴身跟着李定国的护卫、幕僚、管账,都请进了店铺里面。
店里面的生意好的有点出奇,并没有因为涨价变得清冷,而坐在里面吃喝的,都是穿蓝衣的府兵......李定国发现这些人的蓝衣不是粗布的,而是丝绸的!而且他们的年纪都不大,也不知是哪里来的?
进了包间,李定国才叫住那伙计问了一声:“楼下吃饭的那些人都是府兵吗?是哪里来的?”
“那些当然是府兵了,要不然也不能穿蓝啊!”那伙计道,“他们都是兔儿关大营来的。”
“兔儿关大营?”李定国想了想,“那不是个空营吗?”
“不空了,”那伙计笑得,“一个月前太子殿下的长征府兵从南面开来,就进驻了兔儿关大营。那些长征府兵都是打天竺来的,兜里都有几个,轮上休假就回出营玩耍吃喝。”
他的话没说全,李继成的那些大爷兵出趟营门当然不会只为口吃的,兔儿关镇上还有几家妓馆......
李定国又问:“昆明府的米面猪羊上涨和这些南边过来的长征兵有关系吗?”
“这个......”那伙计被这问题吓了一跳,“这可不敢乱说啊!”
李定国挥挥手,不让那人说下去了,然后又叫了肉夹馍和水盆羊肉,就打发他下去了。
昆明府物价大幅上涨的事情,五华山上的李来亨和李继成早就知道了,至于物价上涨的原因,昆明知府牛佺正在向李来亨、李继成两父子汇报。
“近日都中物价腾贵之因,乃是南来的金银过多所致,臣已经安排官商去贵州和四川境内采购,再过一段时间,应该就能平抑下去,请陛下和殿下不必忧虑。”
“别处的物价如何?”李来亨又问,“不会都和昆明这里一般大涨吧?”
“涨是涨了一点,”牛佺道,“和昆明是不能相比的,昆明这里商贸繁荣,又有铸钱之利,工商人等汇集,物价自然会贵一点。别处抑商重农,都是自耕自食之民,粮价高低又有何关系?”
李来亨轻轻点头,“说的也对。”
其实牛佺说的不大对了,通货膨胀对自耕自食的农民影响也不小,因为大顺的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徭役,主要是向前线输送军粮和物资,或者在险要之地筑城。为此他们需要离开家乡,去很远的地方服役,有时候还会在不同的服役地点之间调动——在他们抵达服役地点后,自然会有供应,但是在途中却要自己解决。所以他们就不得不带上一点铜钱买点吃的。
另外,农民也有婚丧嫁娶和生病抓药这些花钱的大事,有时候也得买点农具牲口什么的,花钱的地方还是不少的。
他们的银钱来源,则是官商和买余粮布匹,所谓和买,就是以官方制定的价格进行强制购买......当然了,大顺抑商,所以也不会有私商下乡收购米粮布匹猪羊。能干这些买卖的,都是得到官府委任的官商。
而大顺的农民因为得钱比较难,往往很珍惜从官商那里得到的银钱,不舍得吃用,都好好存着......




抢救大明朝 第1257章 ??怎么还有西上啊!
昆明城。
当共治十七年云南的湿润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场大雨,似乎笼罩了整个大顺帝国的南疆。昆明府城周围,也是一片雨声淅沥。
昆明城北,距离五华山不远的晋王谷内,一处占地不大,而且非常朴素的府邸之内,刚刚回到自己在昆明府的府邸的李定国披着一件白色的布衣,目光悠远,望着眼前一杯滚烫的普洱茶的烟气升腾变幻。
窗外传来的是雨水敲打屋檐的声响,声声凌乱,让人心烦。
这位大顺议政八王之一的晋王爷是今天中午才到昆明城外的,没有马上去五华山给李过的棺椁磕头并且参拜新主,而是借口旅途劳顿去了自家在昆明城外的府邸。这个时候,他得先和三个异姓兄弟见面,好好商量一下对策和出路问题......可别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最后只是一场空!
李定国耳边响起了孙可望有点沙哑的声音:“老四,明天见了新主,不要提什么物价腾贵,现在没有人想听的这个话了......因为能在朝堂上站着的,家家都有诺大的庄子,自家的米面猪羊都吃不完,哪儿用得着从外面买?至于他们身穿的锦衣华服,都是用上等的蜀锦所制,贵一点有何妨?”
李定国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愕然抬头,看着来访的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三王。
这三位议政王现在都上了年纪,其中老大孙可望还染了风寒,嗓子有点哑。不过他说的话还是很在理的!
昆明乃至整个大顺国境内的物价上涨对于大顺朝堂上的人们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1...415416417418419...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