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大顺的府兵制,说穿了就是60万个军事承包商,承包兵役然后领取土地,通过经营土地的收益支付兵役的费用,如果还能多一点出来,那就是利润了。
实际上,这就是一门生意啊!
虽然大顺朝最歧视商人,一门心思要抑商,但是大顺的统治基础府兵户,其实就是一群小本经营的战争商人。
既然是商人,就得考虑盈利啊!
和吴三桂打生打死肯定能有多少盈利?不亏死已经不错了!
而和天竺打仗,无论能不能入主,发财是必定的......那地方兵弱钱多,而且还有荷兰印度海盗公司那么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一起从海路入侵抢钱,一准能赚个盆满钵溢的。
所以商人的逐利性决定了这群大顺府兵户必然会哭着喊着南下去抢印度的......
而有了印度这个兵弱钱多的去处,被派到陕西、四川、湖广战场上和明军拼命的大顺府兵还能有什么士气?
不患寡,而换不均啊!
当然了,李来亨还可以撒钱放赏鼓舞士气......不过,他的强盗儿子能去印度抢钱,却没有办法把印度的粮食、棉布和其他杂七杂八的物资都运回大顺本土。
从缅甸沙廉到四川、陕西的道路,搁在21世纪都不大好走,何况现在才17世纪,连蒸汽机都还没发明呢!
因此被李继成抢回云南、四川的金银不仅是钱,而且大明对大顺发动货币战争的武器!
......
“长伯,快进来,快进来......外面风大,到屋子里来说话!”
武汉,东湖宫,清凉阁外,大明皇帝朱慈烺请自出了院子的大门,迎接远道而来的吴三桂。和朱皇帝在一块儿的,还有吴三妹、吴三辅和吴应熊。
清凉阁内,已经摆上了一只烧着开水,热气腾腾的铜锅和一盘盘的羊肉片和蔬菜——今天朱慈烺要请吴三桂吃涮羊肉,给他接风洗尘。
吴三桂已经老了,今年已经55岁,不过长期在战场上奔波的老吴,身体还是非常硬朗的,连着七八天骑马赶路,一点都没有显出倦意。而且身材也保持的不错,一点都没有发胖,倒是这几年在兵部任上养尊处优的吴三辅已经养成了个胖子,走路都有点喘,看来这生命在于运动啊!
朱慈烺和吴三妹同年,都是三十七八,眼看都是奔四的人了。不过两人的身材都还保持得不错,不胖不瘦,看着精神抖擞。
吴三辅的儿子吴应熊现在是朱慈烺的领班侍卫,也生得高大魁梧,相貌堂堂。他也是讲武堂的毕业生,还在西北前线带过兵,当过黑骑兵营的营长,前前后后和流寇打了十几仗,全部取胜!
当然了,他的胜利也不是因为本事有多大,而是因为大顺的骑兵太弱,在能用上骑兵的地方,明军的黑骑兵几乎没有敌手。
吴三桂、吴三辅、吴三妹三人的父亲吴襄去年就没了,风光大葬,朱皇帝还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不过吴三桂和吴三辅想要回家丁忧三年当孝子的请求,却被朱慈烺驳回了——朱慈烺在洪兴初年就以国家正处于战时为由,废掉了官员的“三年丁忧”之制,取而代之的是三个月的“短期丁忧”。
国家正打仗呢!大家还是要化悲痛为力量,多杀鞑子和流寇,当好大明的忠臣!可不能死爸爸三年,死妈妈三年,如果是小老婆养的还得为生母去世守三年大孝......明朝人的平均寿命才多少年?守那么长时间的孝实在太浪费生命了。
“长伯,”拉着吴三桂入了席,朱慈烺才笑呵呵的和他说,“朕这次是不复四川不东归了,看来得在武汉久住,你在陕西督军,离武汉不远,可以常来这里走动啊!”
吴三桂一愣,“陛下,您说真的?”
“怎么?”朱慈烺笑道,“不相信朕能打败流寇,恢复四川失地?”
吴三桂还真不相信!大明失去四川差不多有20年了......朱皇帝御驾亲征也征了好几回,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一次难不成转了性子?
朱慈烺笑着拿起一盘羊尾油,整个扒拉到滚烫的开水里去了,然后用筷子一边扒拉一边说:“今次不同以往......以往流寇是穷寇,穷寇难灭啊!今次穷寇发了财,变成了富寇,富寇就好对付了!”
说着话,朱慈烺已经捞起了烫熟的羊尾油,搁在碟子里面,然后舀上一勺拌好的麻酱,最后再用筷子夹起来一口吃了。
“富了这么会好对付?”吴三辅笑着问。
“是啊,”吴三妹也跟着问,“陛下,那边穷寇有了银子,就能买枪买炮,更难打才对啊!”
吴家的人基本上没有经济头脑,也没啥国际视野,就是一家土军阀......
朱慈烺笑了笑,道:“银子是什么?银子不过就是石头......有咱们大明给他们供货,银子才是钱。没有的话,银子就是石头!
这些年广西、贵州、西川、湖广通往流寇境内的商道可没断过,两大行每年都能收到两百多万贯共治通宝......以后可就没有了!”
朱慈烺已经决定要切断通往四川、云南的商路了。商路一断,李继成从印度抢来的金银和大顺国自己铸造的铜钱,都会变成川滇市面上过剩的通货。这就是通货膨胀啊!
“可是四川也是天府之国啊!”吴三桂摇摇头,“也能供应不少物资吧?”
朱慈烺一笑:“当然了......四川有酒有肉有绸有布有米粮,得了钱财的流寇伪官伪爵大可吃喝玩乐,得不着钱的那些人,可就苦了!什么都涨,就是军俸不涨,只能替李来亨白当兵。长伯,你觉得那些流寇的府兵户还能甘心卖命吗?”
吴三桂和吴三辅互相对视了一眼,眉头仍然微皱着。
吴三辅低声提醒道:“陛下,有钱能使鬼推磨,咱们真能禁得了通流寇的商路?”
抢救大明朝 第1252章 不让好好做买卖了!
“怎么会禁不了?”朱慈烺笑着,“朕是皇帝,一言九鼎,下几道圣旨给广西提督司、西川节度使司、云贵川总督司、湖北提督司......还有长伯的川陕总督司不就行了?”
这就行了?
吴三桂和吴三辅两兄弟都有点不相信......
和流寇的商路跑了20年了,广西、西川、贵州那些地方,不知道多少豪强和官员靠着和流寇的交易发家致富。连大明西都所在的湖广,一样有许多奸商和贪官和流寇做买卖。
其中最大一家的奸商就是大明皇家商会!
这要怎么才能禁止得了?
朱慈烺笑着:“你们不必担心......和流寇的那点生意,朕几道旨意就能禁止了。因为我大明现在有的是清官和好官!”
大明当然有清官,一直都有!崇祯皇帝当权的时候就有,朱慈烺上台后整顿吏治,清官廉吏就更多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明朝的贪官还是很多的。
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怎么可能没有贪官?朱慈烺两世为人,心理年龄早就过了60,当然不会天真到以为自己的国家真的海清河晏,乾坤朗朗。
所以他从来不追求大明官场的绝对清廉......根本做不到,也没这必要——因为在财富匮乏的社会中,追求绝对的清廉,就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一是严刑峻法!
二是压制私营工商业!
而朱慈烺的办法看上去非常“无效”,就是一边用贪官,一边抓贪官。官员们小心翼翼去贪,而都察院则挖空心思去抓。
所以现在大明朝敢于明目张胆捞钱的贪官的确没有,但是真的清廉如水的官,也非常少见......
在这种猫鼠共存的吏治形势下,想要堵上存在了20年的西部走私孔道(是大明朝廷允许存在的),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现在的广西、贵州两个省,并不是“全直省”——所有的州(直隶州)、府、司、卫全部都巡抚衙门和朝廷管辖的,才是“全直省”,而只有部分州(直隶州)、府、司、卫由巡抚衙门和朝廷掌管的,称为半直省。
广西、贵州就是半直省。其中广西省以柳州府和南宁府为界,以东(含柳州、南宁)由广西巡抚衙门和朝廷管辖。以西则由广西提督司管辖,实际上就是广西提督金声桓掌握的一个节镇,只不过没有节度使司的名号。
当然了,金声桓在半个广西地面上也不是言出法随的人物。因为在广西境内,一直都存在大量的土司政权,金声桓也不可能把他们都灭了,也只能和他们凑合着相处。
而和大顺的走私贸易,一直都是金声桓和广西土司们的财路。
至于贵州、西川(节镇)和湖广(湖北、湖南)的施州卫、永顺司、保靖司,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当地半独立的土司们都和大顺朝有生意上的往来。
要用几道圣旨就让这些自在惯的土皇帝乖乖听话,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倒不是这些土皇帝敢公然对抗大明天子,而是会玩弄阳奉阴违的手法。
不过吴家两兄弟也不敢和朱皇帝说大明现在还有很多贪官——因为他们俩其实也不是很干净,真要让御史好好查一查,一准也得折进去。
......
“陛下,臣以为要绝流寇商路,唯有层层设卡,再辅以严刑峻法......”
“陛下,臣以为必须让监察御史大举出动,严查广西、湖北、贵州诸省,使各处官吏,人人警醒!”
“现在的问题是那几个自治的节镇、都司、卫司不大好管......御史台只能查天子直臣,一方封君可查不了,得让锦衣卫去拿人。”
“锦衣卫也不好拿人,那些人都是有兵有将的,得让克难新军开进去!”
“那可就是打仗了......为了这点事儿开启战端也不合适吧?”
“是啊,那些土司的地盘都是山高水险之地,要是改由朝廷直辖,怕是要亏不少钱进去吧?而且还很难管好。”
东湖宫,崇政堂,朱慈烺正在这里召开例行的两府朝会。
和上一回来武汉府时候的阵仗不同,这一回朱皇帝做了在武汉府久留的大算,把一整个朝廷都迁来了武汉府。而且还让人在东湖宫内距离水岸较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办公楼,名曰崇政堂,作为自己在东湖宫内办公和召开朝会的地方。
在今天的朝会上,一群两府重臣就因为如何禁绝流寇商路的问题争论起来了。
争论到最后,居然扯到了改土归流上来了。
朱慈烺的朝廷对改土归流的事情兴趣不大——朱皇帝喜欢算经济账,所用的朝臣也都是会算账的,当然知道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朝廷而言,就是一桩亏本买卖。
而且在改土归流后,朝廷派出的亏本官府对那些地方的控制力度远远比不上原来的土司,一不小心就会惹出民变,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有人一提到这事儿,朝堂之上渐渐就没了声音,大家伙都把目光投向了朱慈烺。
“改土归流就算了,”朱慈烺笑着发了话,“朕就是不想让他们好好做买卖,可没什么兴趣替那些土司去管制地方。”
他顿了顿,目光四下一扫,将重臣们的脸色都收入了眼底,然后笑着道:“锦衣卫和克难新军肯定得派,没刀把子架着,那帮人也不知道害怕。不过朕做事情向来是威恩并施的,刀把子要往人家的脖子上架,果子也得往人家的嘴边送。不识相的就把脑袋割了,识相的还是要给点好处的。”
“陛下,”户部尚书郑芝龙忙问,“您要给出去的好处要从哪里出呢?户部可没多少余钱啊!”
户部当然有钱了!不过郑芝龙照例还得哭穷......可不能让人知道户部的底子有多厚,要不然伸手要钱的人就会多起来的。
朱慈烺连连点头:“当然不能从户部出钱了!户部的钱早就有了预算,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乱花。
而且咱们这次要收复的四川可号称天府......天府之国有多少沃土?”
又在打四川土地券的主意了!
在场的大臣们马上明白了。四川陷落都有20年了,地方势力早就被流寇整治得服服帖帖,及时跑路没被整治的,也穷了20年,早就没有昔日的强势了。
“至少5000万亩,其中水田约有1500万亩!”首辅魏藻德立马说道,“流寇在四川的这些年,至少检了八回地,一分一毫都查清楚了。而且这些土地都不是川人的,而是被授予了流寇的所谓府兵,这些府兵都是贼寇,朝廷收复四川后,当然要没收他们的土地。其中一部分土地是有原主的,自然应该发还。但是四川的土地在册的本就只有一千多万亩,其中还有不少是官田、均田,即便是民田,也未必有田契可以证明其主。所以最后可以拿来分配的土地,至少有4000万亩。”
朱慈烺笑着点点头:“有了这4000万亩,还怕指挥不动各镇人马?现在是封锁商路和交通!兵部和大元帅府拟个方案,需要多少土地券用于安抚前线各镇?又需要派出多少缇骑和新军去震慑不臣,都要有个计划。对了,给前沿各镇的土地券一律是期票,不允许上市交易,一定要等四川恢复后才能给他们实券!”
抢救大明朝 第1253章 免租免庸免役科考迎大明
“陛下,川人苦贼而东望王师二十年,好不容易盼到了王师大至,总该有点好处吧?若一无所得,川人又怎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替四川劳动人民说话的是马士英马老头,马老头现在也上年纪了,76岁高龄,还没退休,还在继续为朝廷和人民服务,现在官拜刑部尚书。
他在入阁当尚书之前,曾经两次出任云贵川总督,负责从南路进剿和封堵流寇。进剿的任务没有完成,但还是封堵住了流寇——其实流寇早就变坐寇了,封堵起来自然很容易。不过马士英也算有功,现在封了克难贵国公,也是大大的勋贵了。这样的封建贵族加封建官僚,当然不会真的同情四川劳动人民,现在提出要给川人一点甜头,无非是为了挑拨大顺国下层的四川劳动人民和中上层的陕人府兵之间的感情。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出任兵部尚书的吴三辅哼哼了一声:“当年流寇打进四川的时候,这些川人可高兴了,唱着那个《迎闯贼》的歌谣,把这群逆贼迎进了四川......现在还想从朝廷这里得好处?”
吴三辅说的是大实话,四川人民看到乱杀人的张献忠是非常头疼的,但是对纪律森严的大顺天兵还是挺欢迎的。特别是在大顺治川的前十年,因为府兵二代没有长大,对土地的需求也没产生,所以大部分川人还保留着第一次均田时得到的土地。那时候可真是上下都欢悦,只有一小撮梦想着出人头地的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欢悦——因为大顺以府兵为本,没这个身份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种地做工,没有一点上升的机会。
但是不肯安安分分当农民当工匠,还梦想着往上爬的人终究是极少数。所以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内,大顺王朝在四川还是很得人心的。
马士英瞄了一眼胖得快成个球的吴三辅,呼哧一笑道:“川人那是高兴的太早了,自打陕西大战开始,他们的日子就一年不如一年,越过越惨淡。而且还被一帮陕人府兵死死压着,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出不了头啊!”
吴三辅摇摇头,笑道:“咱们这里平民百姓也难出头啊......读书上进考大学不容易,做买卖赚钱不容易,当兵打仗立功不容易,连种个地都有种亏了的!就连出海去美洲府、加州府猎貂淘金,也没几个真的能发达。”
他这话是有感而发的,他们老吴家还有那个老祖家的子侄,都是读书考不上大学,只能勉强进个讲武堂。做买卖一准亏,只能守着上海、天津、天河的十几条街收租。在辽东老家搞了许多农场,最后全都惨淡维持的主儿。不过还没惨到要去美洲挖金子,吴家和祖家的孩子都是傻大笨粗的,走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讲武堂的路子,总还能混上个冲锋陷阵的骑兵军官......
朱慈烺看了眼“吴胖子”,知道这胖子投什么都亏,家里还有一群只会骑马射猎打球(马球)的纨绔子弟,头疼着呢!
不过朱皇帝也爱莫能助,他推动的本来就是“亏出来的资本主义”,因为缺少高瞻远瞩的计划,所以亏本无处不在,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背后,都有好几个亏得家都找不到的失败者......而且朱皇帝根本不提供什么最低保障,所以大明这边混不下去的失败者,往往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去新洲合众国或者去吕宋王国、马六甲十二公国、淡马锡自由市当契约工。
就是做苦力抵船费,差不多是最后一搏了,虽然也有翻身的,但是赔上一切甚至生命的也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一个“亏出来的资本主义”在不断制造不甘心的失败者,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新大陆和南洋闯荡?
考试考出头,后来又莫名其妙变成了大军事家的“幸运儿”,礼部尚书史可法摇晃起了头颅,显然不赞成吴三辅吴胖子的话。
“出人头地搁哪儿都不容易,但咱们这里是各凭本事和运气,流寇那里是不让寻常人出头,往上的路子都是陕人府兵的。”史可法笑着,“各凭本事和运气去拼搏的,出不了头也怨不得别人......可不让人出头,那就不一样了!不搏一下,谁知道自己不行?别人说你不行你能甘心?”
吴三辅听了这话,忍不住就是一声叹息,然后瞄了一眼自己的妹夫朱大皇帝。
朱大皇帝早就说过老吴家的人干不了买卖行——粗心大意不说,而且还讲义气够朋友,一脑袋的封建思想......可是谁听啊!除了吴三妹被朱慈烺管着,吴家那几位谁没亏过血本?
朱慈烺这个时候笑吟吟的发话了,“咱们是得给川人一点果子,也不指望他们迎王师,只要他们不帮着流寇就行了......改许什么好处,诸位说说吧。”
马士英道:“如今川人有五大苦,租子重、徭役繁、户调多、府兵凶、没盼头。
流寇才入川的时候搞过一阵子均田,没收了田主的土地,大半分给农户,小半分给府兵再由农户租重。在那时候压在川人身上的租子,无论是交给流寇伪朝的租还是交给府兵户的租都不重,但是从七年前陕西大战开始,川人背着的租子就越来越重了!
先是流寇伪朝为了筹功和安置府兵子弟,不断用再均田的办法夺川人的土地。之后为了弥补公田减少后田租的损失,流寇伪朝就不断加租,而府兵户因为军役繁重,开支巨大,也不断抬高地租。到了今年,流寇伪朝还搞了个《两租法》,一块土地得交两份租,一份给伪朝,一份给府兵户!”
马士英顿了顿,又道:“因为流寇伪朝的南下、北进和开发滇缅,流寇伪朝派下去的徭役也越来越重......川人农民除了种地,就是不停的转运输送,一点不得空闲。而且户调,就是征收布匹什么的,现在也加了不少,而且还和土地脱了钩,转而和户口挂钩,哪怕租种府兵户的田,也得交纳足额的户布!
至于府兵户凶狠就不必说了......一方面是陕人压迫川人,一方面是军户压迫民户,根本就没有什么香火情。而最让川人感到苦闷的,就是没盼头了。早些年川人还有机会入府,但是现在府兵的子弟都长大了,而老兵们还有许多没退役,自家人都安排不了,哪儿还有川人的份?而且他们被府兵户一压,也没有机会去一试高下,也就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了。可谁都不会觉得自己不行,都会觉得自己出不了头是因为给府兵户压着,再加上租子重、徭役繁、户调多、府兵凶,日积月累之下,川人对陕人兵户的怨恨日深,如果朝廷能去放把火,呵呵,那可就是干脆遇了烈火,许就是燎原之乱了!”
马士英思索着道:“老臣的想法就是朝廷得针对流寇伪朝的弊端下手,宣布免租、免庸、免役、科考......迎大明!”
“好!”朱慈烺一拍桌子,笑了起来,“马刑部果是朕之肱骨,免租、免庸、免役、科考迎大明......可真是太妙了,不用拿出四川的土地出来分,也能把川人煽动起来,看来天下一统,只是十年之内的事情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54章 什么?还有白莲教!
“陛下,这是福王殿下从广州递来的奏章。”司礼监掌印太监黄小宝站在朱慈烺背后,将今儿一大早就送进东湖宫的一本奏章,地给正在吃早饭的朱慈烺。
餐桌的对面坐着皇后吴三妹,昨天晚上朱皇帝就在吴三妹的坤宁堂过夜的,现在夫妻二人就在坤宁堂的餐厅内一起吃早饭。今年虚岁38岁,已经替朱慈烺生育了两儿三女的吴三妹在后宫和丈夫心中的地位,还是无人可以撼动的。虽然朱慈烺对她的“傻白甜”有点不大满意,但是“傻白甜”也有许多讨人喜欢的地方。比如生了五个孩子还能保住一个风韵无限熟妇身子......这可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吴三妹不知道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
再比如也不怎么争风吃醋,除了和郑茶姑关系冷淡外,别的妃子和她的关系都很不错。
又比如吴三妹很少对政务发表意见,除非担任摄政——和明朝之前的君王不同,朱慈烺不反对后宫参政,他允许后妃对政务发表意见,甚至会在某些情况主动征求她们的意见。
当然了,这“某些情况”通常是存着一点特殊性的,例如朱慈烺会在处理日本相关的事务时征求德川高子的意见,会在处理南洋和海洋事务事征求郑茶姑的意见,会在处理朝鲜和满洲相关事务的征求金东珠的意见......而吴三妹身为皇后,则可以在所有的问题上向朱慈烺提出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