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李自成在荆州府境内的均田是把土地均给农民,而在襄阳府境内则完全相反,是将土地均给了大顺老营兵。
所以两个地方的百姓对大顺朝的传贴和细作表现截然相反的态度,在襄阳府境内,大顺的细作变成了过街老鼠,很短的时间内就大批落网,被送去武汉府等着掉脑袋了!
而在荆州府境内,大顺的细作就走运多了,老百姓多少还记得李自成的仁义......而且还有不少在大顺军离开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保住土地的贫苦农民在怀念闯王,所以局面就有些动荡了!
不过,荆州府这边也仅仅是有些动荡而已,大乱是不可能的!
因为湖北的工商业在过去的20年中发展很快,吸纳了大量的破产农民,而新大陆和南洋地区的开发,也给破产农民中最愿意一搏的人提供了出人头地的舞台。
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中原、辽阳、淮河流域、金瓯、暹罗等地农产品的流入,使得四江两湖闽粤这八个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省份,拥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也让各地的官府有了一定的救济能力......农民不会因为破产而造反,只会因为没有饭吃而造反!
如果破产是造反的理由,那么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什么买卖都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被淘汰的终究是多数,如果都去反了,天下早就大乱了。
当然了,荆州府没有闹将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明军拥有极强的镇压能力。
啪嗒一声,大明天子朱慈烺已经将一叠由锦衣卫和东厂搜集来的“迎闯王”传贴扔到了桌子上面。现在大明的特务机关,又恢复了锦衣卫和东厂互相牵制的局面,其中锦衣卫主外,东厂主内。不过东厂毕竟是个新开张的衙门,不能和已经庞大的有点过分的锦衣卫相比,所东厂所主的“内”,目前只是重点看住应天府、武汉府,最多在大明两都的周边有点力量。
而荆州、襄阳两府属于武汉周边,所以既有锦衣卫的力量(为主),也有东厂的力量(为辅)。
在这两个特务机关的努力下,这些日子已经有数以百计的大顺奸细落网,还缴获了数千张传贴......不得不说,在刘文秀、宋献策的领导下,大顺的特务机关还是比较厉害的。
不过朱慈烺对于这份传贴的回应,也就是一声冷笑。
“这群流寇变了坐寇,都已经把四川云南所有的土地都吃下去了,现在还想用均田做文章,煽动大明的百姓作乱......真当别人都是傻子吗?”
翰林学士兼修国史的吴梅村也拿着一张传贴,颠来倒去似看非看,过了一会儿,才嗤的一声笑:“真要有人信了,倒是可以捉了送去西北充军......代王殿下可是隔三岔五上奏章要人啊,刑部大牢里面都没人了。”
现在大明的坏人......被捉到的,只要够不上十恶不赦的,基本就是抢手货了!南洋的十二公国、吕宋国,西北的代国都抢着要啊!
所以刑部的大牢总是空空荡荡的,狱卒比犯人可多得多了。
朱慈烺哼了一声:“那也不能让李来亨太得意了......咱们也得给他搅和一番!”
“臣已经写了一篇《迎大明》的歌谣。”
“是吗?”朱慈烺问,“怎么唱的?”
“是这么唱的,”吴梅村还真的唱起来了,“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明王,明王来时不纳粮,明王来时不服役,明王来时不贡布,明王来时开科举,明王来时分田地......朝求升,暮求合,近来川人难求活,早早开门拜明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怎么还有分田地啊?”朱慈烺皱了皱眉头,“吴先生(吴梅村早年当过朱慈烺的讲官),你可不能瞎编啊!而且......你这个《迎明王》怎么有点像《迎闯王》啊?”
吴梅村笑道:“陛下,臣就是照着《迎闯王》改的,当然像了。”
朱慈烺有点无语,你还江左三家,那么大的才子,你抄李自成的?
“至于分田地......”吴梅村笑吟吟道,“和陛下也没太大的关系。”
“怎么没有关系?”朱慈烺问,“明王不就是朕吗?”
“陛下,这明王也有可能是摩尼教的明王......”吴梅村笑道,“这《迎明王》可不一定是《迎大明》啊!”
“原来如此......”朱慈烺总觉得有点不妥,又望了一眼朱纯杰。
朱纯杰道:“陛下,这明王可以是陛下,也可以是摩尼教的明王......之所以用这个名号,也是方便四川的白莲教徒传播。流寇国内管得很严,哪怕是锦衣卫也没办法把《迎明王》传出去,只能依靠这群妖人。”
“那帮妖人真能闹起来?”朱慈烺又问。
朱纯杰摇摇头道:“臣不知道......民变这种事情,有时候也是看天吃饭的,如果四川闹一场灾,也许乱子就起来了。如果一直风调雨顺,那就是流寇走运了。”
朱慈烺哼了一声:“朕就不信这些人能一直走运!”
一直走运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四川境内的灾害早就在酝酿了。
这个灾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祸,而是几个人祸加在一块儿了。
其中最大的人祸是人多!虽然大顺朝渐渐变成了李自成、李过等人最讨厌的样子,但是比起天启、崇祯年间的大明,大顺朝还是强出不少的。大顺可以维持境内的安稳,还能限制府兵户对农民的剥削......至少在李过的统治时期,限制是存在的。
另外,李过还通过严格抑制商业的办法,让农民和府兵可以维持一种低水平的“满足”,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安贫乐道。虽然经济上非常匮乏,但是精神上还是比较快乐的,而且他们的匮乏也没有到了可以抑制人口增长的地步。
所以在过去的20年中,四川的人口一直在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





抢救大明朝 第1258章 皇爷总是隔壁的好
又是一个年关将近,大顺帝国的南都昆明一带,虽然还在国丧当中,还遇上了输入型通胀,但是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入印之战,还是让昆明城内外的人们充满了期待。但是在大顺的北都重庆周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处处可见萧瑟之意。
位于三江溪河谷当中的石柱城外,一群生活在山村当中光棍汉胡乱翻耕完冬闲的梯田,闲来无事,聚在一起聊荤段子。
石柱一带原是石柱土司马家,也就是秦良玉婆家的地盘。这一带虽然在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间,出了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还出现了一支挺能打的白杆军。但是石柱壮士数十年来替大明王朝的效忠和征战,也改变不了石柱一带的穷山恶水,俗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精兵啊!也许正是因为石柱一带地无三尺平的地形,迫使这里的人民特别吃苦耐劳,也特别愿意从军征战,豁出命去搏一场富贵。
不过在崇祯末年时候,在大顺军的连番猛攻之下,石柱土司马万春还是不得不放弃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带着大部分的石柱百姓和马、秦两大家族西迁去了遵义府——遵义府是大明在四川省最后的地盘,也是现在的西川节度使司的驻地。
在马家土司撤离后,石柱一带就被大顺军牢牢占据。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平地,只有一些很难开垦的梯田,所以在大顺共治十年以前,大顺朝的府兵老爷们对石柱的土地没有什么兴趣,只是从人多地紧的重庆、成都一带迁来农人,在三江溪两岸的山坡上耕种梯田。
现在聚在一起聊荤段子的光棍汉们,大多都是少年时跟着父母一起迁到这里的。
刚来的时候,因为人少田多,而且大顺朝廷还给了一点优惠,所以大家伙的日子还算好过。可是自打陕西大战爆发以来,这些新石柱人的日子就越来越苦了......
和明朝之间的长期战争并没有为大顺朝夺得多少土地,但是却打出了三十多万新府兵户!
这些新府兵户没办法夺取明朝农场主的土地,就只能夺取四川、云南农民的土地。四川盆地中的平地被他们瓜分完了,石柱这样的山区也入了他们的眼。共治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连着三年都有大顺朝户政府的检地官来石柱,先是清户检地,然后是均田圈地。将三江溪两岸稍微肥一点的梯田都给圈了去分给了从别处迁来石柱城的新府兵户!
原本属于自耕农的农民,则全部沦为了新府兵们的佃户。
沉重的田租、徭役、户布也随之而来,让这些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汉子们一下就陷入了困苦和艰难。
更让他们感到苦闷的还不是越来越穷的日子,而是没有婆娘!
大顺的府兵制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不如印度那边的种姓制,因为在种姓制下,不同种姓间的通婚是比较困难的。虽然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是后者必须拿出一大笔的嫁妆,而低等种姓的家庭往往难以负担,这就保证了高等种姓不会过度掠夺低等种姓的年轻女子。
而大顺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建立了一个人生而不平等的社会,但是他们终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受益者,所以并不认为自己手底下那些府兵的“种”有多高贵——在李过这一代的大顺帝国人看来,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帮助苦人的农民政权......
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过分扩张的府兵制,则给被他们“帮助”的苦人带去了“无妻之苦”。
现在的大顺帝国境内,有至少60万个武艺高强的“黄世仁”啊!他们得夺走多少个“杨喜儿”?又会制造出多少个一无所有的光棍汉?
所以石柱乡间的光棍汉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通常还是女人......不过也有例外,不知道是谁突然说起了“迎明王”的事儿!
“听说了吗?明王要来了,来替咱们这些苦人做主了!”
“尽瞎说,朱家皇帝哪里会替咱们这些穷人做主?他家管着四川的时候,穷人一样没活路......”
“那不一样,朱家皇帝总归还是允许穷人上进的,朱明那边考科举可不需要一个府兵身份......你们没听说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吗?”
“读书上进哪里那么容易?我听老人们说,朱家皇帝的进士可难考了,四川一省,三年不过出二十多个进士......”
“那还有举人和秀才呢!我爷爷就是举人,我爹爹就是秀才,如果可以凭本事考,我一定也能考上个秀才的!而且当不上秀才,还可以投军从戎......凭本事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搏个功名!”
“你们搞错了,这次要来的明王可不是明朝的王!”
“不是?怎么就不是了?”
“你们没听过‘迎明王’的歌谣上怎么唱的?明王来时不纳粮,明王来时不服役,明王来时不贡布,明王来时开科举,明王来时分田地......明朝的王会给穷人分田地?”
“那这个明王是那家的?”
“似乎是白莲教......”
“似乎?”
“管他呢!有人来闹一闹,总比没有人闹来得强!”
“对!能闹一闹也是好的,反正咱们什么都没有!”
说到“什么都没有”,众人都唉声叹气,这时就看见几个穿蓝布的老汉和健妇从山脚下走来,他们都腰悬刀剑,手持梭镖,还背着弓箭,杀气腾腾的!
这是石柱的在乡府兵在例行巡山!
石柱这里靠近明朝的施州卫,属于前沿地区,大顺朝在这一带的管制比较严厉,哪怕是在乡的府兵,都要保持战备,必须严守所居住的堡垒,还要派出武装人员在周围的山林中巡查。
最近石柱一带又有白莲教妖人传谣,已经给杀了一些,石柱乡间的府兵也更加警惕,不仅在乡的老兵参加巡逻,连府二代出身的妇女(都是大妇)也拿着刀剑出来了。
刚才还说闹一闹也好的农人们看见这些巡山的府兵和府兵家眷,全都是都没了声响,也不敢再聚集一处,而是悄无声息的散去了......
大顺政权在石柱的统治,依旧坚如磐石!
......
四川这边有人在盼明王,而湖广这里,同样有人在盼闯王!
生活在荆州府虎牙山下的杨三宝和他的把兄弟王四虎就在盼闯王!
他们俩的父辈都是李自成荆州均田的受益者,各自分到了十亩肥得流油的水田,也改变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本来都是一无所有的雇农,因为李自成的均田变成了自耕农。后来朱皇帝反攻荆州府得手,也没让他们把分到的土地还给原主,只是让他们补了一些“赎买之资”。拥有10亩水田的杨父和王父后来都娶妻生子,过上了相当小康的日子。
而杨三宝和王四虎则是杨父、王父的次子,他们出生和年幼的时候家境不错,所以都在村里念了私塾,还去荆州府考过小学和书院,但是都没有考上,于是就回家务农。
这个时候因为家里的田产不多,很难负担两个儿子结婚成家,所以杨、王二人的父兄都打起了举债租田扩大经营的主意。他们将自家的10亩水田抵押给钱庄,借出了本钱去扩大生产,结果遇上了粮食价格的不断下跌......这场粮价下跌是因为北方收复和南洋开发后,粮食供应增加引起的,本来是好事,但是对于盲目扩大经营的杨、王两家,却是一场破产灾!




抢救大明朝 第1262章 好像还是资本主义比较坏!
“来来来,您浅着点儿,我深着点儿,杨三哥,咱俩一醉方休!”
虎牙山下的虎牙镇内,一处小酒馆内,今年二十五六年纪还没媳妇的王四虎,给自己的好兄弟杨三宝斟了一碗酒,又给自己满上。
杨三宝比王四虎年长一岁,也是个光棍。两人一块儿在虎牙镇上念过私塾,又一块儿去荆州府考小学考书院,后来两人的家庭又因为同一场谷贱伤农之害而破产,失去了全部的土地,从小康的自耕之家沦为了雇农雇工之家......因为打小就熟识,而且经历遭遇相同,所以两人就成了好友,常常聚在一起吃酒闲聊。
杨三宝比较老实,家里破产后就给虎牙镇的首富丁扒皮丁士骧扛长工还债——杨家当年种田亏了本,又不愿意把闯王分给他们家的土地卖出去还欠钱庄的债,于是就找丁首富借了笔高利贷,想要再搏一把。
结果第二年又遇上一场山洪暴发,淹了他家的土地,虽然在山洪过后,杨家三父子及时进行了补种,但是还是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不仅土地没有保住,还欠了丁扒皮家一笔还不完的高利贷。
而杨三宝虽然念过几年私塾,但是却没什么谋生的手艺,就会种地。而且为人又老实,不敢外出闯荡,只好给丁扒皮家扛十年长工还债。
王四虎心思则活络一些,他家里的情况也好一点,只是破落,并没有欠下高利贷,所以他就去荆州城谋生,还找了个跑船的活儿,跟着江船去过不少地方,也算见多识广。他每年就是年节前才回虎牙镇家乡,正月十五以后就会离开,今年也不例外。
回到家乡后的第二天,王四虎就神神秘秘的到了丁家大宅,拉着正趴在墙头上看着从荆州女校放假回家的丁大小姐发呆的杨三宝出门喝酒......两人找了个小酒馆,弄了一碟盐豆,一盘豆腐,加上两壶浊酒,就喝了起来。
他们找到这家小酒馆位于虎牙镇的长江码头附近,平日里生意不错,常有路过的船伕和旅客在这喝几盅,但是临近年关时就清淡了,除了杨三宝和王四虎哥俩,就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张秀才在买醉。
这个张秀才也是个沦落人,他家本来是虎牙镇的首富,那个丁扒皮丁首富本是他家的管家,替他家管着几千亩田的家业。而张秀才和他的老爸张老秀才都是读书人,一门心思用在举业上。如果不是李自成跑来均田,张家根本不会败落。
如果不是朱皇帝改了科举的规矩,不再讲究八股文章,又取消了秀才和举人的功名,以张秀才的文章多半还能重整家业。
可惜,张秀才的命实在不好,挺大一才子就这样沦落了半生,成了虎牙镇上人见人嫌的醉鬼张。
这会儿已经过了饭点,除了杨三宝、王四虎和醉鬼张,小小的酒馆厅堂里就没别人了,连酒馆的老板和伙计都去后厨忙活了。小酒馆大过年的没生意,但是镇上的丁首富心情大好,要在年三十大摆流水宴,庆祝他那个长得跟小妖精似的的闺女拿到了金陵女大的报考资格......所以镇上大大小小的酒馆都接到了生意,有的好忙活了!
几杯浊酒下肚,王四虎四下看看,发现除了个醉鬼就再无他人,便摸出了一张传贴递给了杨三宝。
“杨三哥,你看看这个!”
杨三宝接过传贴瞄了两眼,顿时脸色大变,惊呼了起来:“什么?闯,闯王要回来了?”
他说话的声音响了一点,王四虎连忙捂了捂嘴,然后又紧张兮兮的望了一眼醉鬼张,醉鬼张好像已经醉过去了,还发出打鼾的声音。
王四虎这才放了心,压低声音对杨三宝道:“三哥,大顺朝刚刚换了新闯王,改元东平大兴,还出屯永安宫......看来是要东征暴明,扫平天下,给咱们穷苦人做主了!”
“做什么主?”杨三宝问。
“当然是再分田地了!”王四虎道,“咱们荆州府这里的苦人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分了又怎样?”杨三宝叹了口气,“该守不住的还是守不住......这20年来,咱们虎牙山下至少半数人家都破落了,也就是那些奸诈的,会算计的,会和武汉的奸商勾结的发达了!”
他说的也是实情!
现在无商不奸的时代啊!
朱皇帝通过检地清田和废除士大夫免税特权,将种地变成了一门生意之后,新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是生意就没有稳赚不赔的,是生意就必然存在尔虞我诈的欺骗,是生意就必然存在各种让人破产的陷阱和诱惑......所以在闯王治下实现了均田的荆州府,在短短的20年后,就再次变得贫富不均,再一次出现了土地的大量集中。
以虎牙镇为例,当年分到土地的农户,已经有半数破落了,不是卖掉了全部土地,就是卖掉了部分土地。
而余下的农户中,又有几家发达兴盛起来,其中最有钱的就是昔日张秀才家的管家丁扒皮丁士骧。虽然在20年前,大家的起跑线差不多,但是丁扒皮有门路,脑子也活络,不仅能种田,而且还当上了武汉府一家大米商的代理,又在汉口和虎牙镇之间倒卖布匹、铁器、食盐。因为和武汉的大米商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得丁扒皮可以比虎牙镇上的其他农户更准确的把握大米价格波动,从中牟取暴利。
而他经营的贩卖布匹、铁器、食盐的商行,不仅能帮助他分散种田的风险,也让他拥有了更强的融资能力。
因此在过去的20年中,他的家产越来越多,已经吞下了虎牙镇四分之一的土地,变成了真正的大地主。
而丁扒皮这个大地主比他原来的主子张秀才家更可恨,张秀才家是诗礼传家的士大夫,自己不会经营土地,能够占有土地是因为他家有免税的特权,而且他家也不大驱佃,遇上收成不好,也会给乡亲们免租减息,所以大家都管张家的主人叫张大善人。
丁扒皮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奸商,种地在他看来就是门生意,土地就是他赚钱的工具。他甚至不把土地租给小农,而是用雇农经营的办法。因为在他看来,佃租土地的小农通常都不善经营,而且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上经营亏损就会拖欠佃租,而他一奸商,又很难驱佃,同时还得足额缴纳田赋......还不如自己经营土地保险。
所以杨三宝现在是想当佃户而不得啊!
当佃户毕竟是自家经营,总还有一点翻身的机会。而当雇农就是那几个死钱,根本出不了头。
至于去荆州城谋生,他没一技之长,去了也多赚不了几个钱,而且还得承担比较高的生活成本。
而下南洋、去新洲......他又没钱买船票,要去就得当契约工,白给人干三年!
总之,他现在根本看不到翻身的机会......哪怕闯王再来,他也不见得能守住分到的家业。
“杨三哥!”王四宝多喝了几杯,许是半醉了,说起话来也肆无忌惮了,“你管什么守得住守不住的......闯王如果能再来,咱们不就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若是能立功,当了大顺朝的府兵户,还怕没有好日子过?”
“你,你说什么?”杨三宝没喝那么多,顿时就紧张起来了,“你要造反?捉住了......可是要砍脑壳的!”
“怕什么?”王四宝笑着,“三哥你在虎牙山下闷着,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事情......荆江两岸,不知有多少穷苦人在盼闯王啊!”




抢救大明朝 第1263章 资本是深坑,封建是牢笼
有人盼闯王,也有人盼明王。
盼闯王的人已经掉进了亏本主义的深坑,当然梦想闯王来把他们拉出去。
而盼明王的人,则被闯王打造的封建牢笼所囚,根本看不到希望,只能梦想着明王来砸碎囚笼。
现在的华夏大地上看来有点群魔乱舞的意思了,大明这边已经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了——这是一个鼓励奋斗,但到处都是深坑的时代!
大部分的奋斗者都会掉进各种各样的深坑,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沦为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这样的情况在农村的中小自耕农和城市的小手工业者中更加普遍!
最终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的,只有极少数人......
1...417418419420421...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