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应该是来自两湖的商船上的水手,朱慈烺听到了一点亲切的湘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这些欢快的声音当中,他就能感觉到,这几年湖广的经济发展的非常不错啊!
不仅农业连年丰产,矿业、林业、手工业也都发展的不错。
特别是武汉府东部的大冶铁山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包括皇家商会、沙船帮和一官党这三大财团,都在大冶铁山投下了巨资,不仅开发矿山,而且还在长江岸边水路交通便利之地建立了铁厂,都是高炉、炒炉、坩埚炉、锻炉、水力锻锤一应俱全的大型铁工厂。光是这三大财团下面的铁厂,每年就能产出熟铁数万吨之多!
如果再算上开在浦口、上海、徐州、泉州、广州(佛山)的铁厂,现在大明的熟铁产量差不多超过了10万吨,妥妥的世界第一啊!
这10万吨可不是嘎嘣脆的煤炼铁,而是高质量的炭(木炭)炼铁,而且还使用去石灰除渣(明朝的铁匠就知道石灰除渣)和百锻成钢(用水力锤反复锻打)的技术,可以生产出质量相当不错熟铁。如果再用苏钢法(生铁淋口)进行表面硬化,就能生产出质量过硬的铁器了。
而高质量的铁器,特别是农具,对于社会生产的推动,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过对大明的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推动最大的,却不是这些高质量的铁质农具,而是一场历时20余年的“土地改革”。这场“土地改革”的性质当然是资本主义的!
因为改革的重心不是后世人们喜闻乐见的土地平分,而是明确所有制和土地的“合理流转”。
前者主要是以废除“土地进寄制”为目的的税收改革和收回公田——现在大明直省地盘上没有不纳税的私田(公田交租),别说官员贵族的土地要交税,就是皇家拥有的皇田,一样也要交税,就是用来供奉太祖孝陵的祭田,也必须依法纳税!当然,职田、功勋田、皇庄田、皇陵祭田这些都是可以退税的。
先缴后退,缴税在地方,退税则由户部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和勋贵们想要利用税收不平等的空子搞进寄制,吞占民田是不大可能的——不管谁当户部尚书,从户部要钱的事儿都不会容易!
地方的田税、商税、矿税等等,又逐步和地方官员的收入以及地方衙门的预算还有编制挂上了勾。
而且州(属州,相当于县)县以下(含州县)的官员通常由本地人担任(州县以上通常都是外任),收税多寡,直接关系到本地官僚集团的利益,也没有少收的动力。
至于吞占公田的难度就更大了,因为经过几轮检地,公田、隐田都是已经入鱼鳞图册,而且还有隶属户部的衙门负责招标放租。招标放租的过程不敢说没有腐败和猫腻,但是侵占吞并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埋葬了以权分地的“土地进寄制”后,朱慈烺又开始逐步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在大明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阻止土地流转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经济的。
毕竟经营土地也是一门有风险的生意,是生意就有赔有赚,赔的人退出,赚得人接盘,产业慢慢集中,那是大势所趋。
照理说朱慈烺不应该干涉土地经营,但是通过北伐战争和辽东战争,大明朝廷获得了大量的北方“无主之地”。
这部分土地中的一部分又被做成土地券,用于支付军费......而土地券的兑现,又充满玄机了。
这是一次在北方建立大农业的机会——大农业通常出现在小麦产区,因为小麦田是旱田,可以使用高效率的马耕。而且在17世纪时,旱田的产量不太稳定,对于小农生产非常不利。所以更有利于建立大型农庄......
所以对北方“无主土地”的处置和土地券的交易,就是以促进大农庄的出现为目的的。
这个过程虽然有点黑暗——所谓“无主”,其实就是对北方地主阶级的剥夺!而土地券的波动,又造成了许多炒家破产和许多持有土地券的军人低价卖出......不过,朱慈烺想要的结果,基本上还是出现了。
当然了,土地的集中,也和大明开始进入殖民和资本主义的时代有关。前者提供了失地农民和贵族官僚家庭的“非长男”去海外寻求机会的可能,后者则让东南一带的大城市有了吸收这部分人口的可能性。
而大明农业的进步,又有力的支持了工商业,特别是东南工商业重镇的发展——现在天朝帝国的经济,就是围绕着大明东南的工商业运行的!而且还形成了一个相当良性的循环,使得大明乃至整个天朝文明的经济,都有了一点欣欣向荣。
哦,也不是整个天朝文明都向荣,还是有一点地方发展的不大理想的,就是那个自称大顺朝的流寇所统治的区域。
从各个渠道送到朱皇帝手中,关于大顺帝国经济发展的情报,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大顺帝国的经济正在明显走下坡,而且他们正面临这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一场出乎他们意料,同时又无法克服的危机。
所以朱慈烺在得知了李继成大掠印度,并且满载而回的消息后,就下定决心,拉开了流寇政权灭亡的序幕......
就在这时,一阵皮靴敲打船板的声音传到了朱皇帝的耳边,他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是司礼监掌印黄小宝快步走了过来,而且一脸喜色。
“陛下,好消息!”黄小宝道,“刚刚收到水师快哨船送来的600里加急,云贵川总督衙门报告说逆贼李过病亡了!”
朱慈烺轻轻点头,笑了笑:“他倒是善终了......福气不错啊,可以舒舒服服埋到地下去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49章 “毒药”大派发啦!
李过终于熬成了先帝!
还是个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和刘备有点像。不过也有不如的地方,因为当今天下早就不是三分,大顺是以川滇一隅力抗全国,已经扛到了国力疲敝的时候,可以说是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在大顺国内有“再世诸葛”之名的李定国对于大顺国力疲敝的情况感触最深,因为他这些年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陕西前线,和大明司马懿吴三桂(吴三桂坚持认为自己是大明曹真)斗志斗勇。
说实在的,李定国打仗的手艺和对面的吴三桂还真是半斤对八两。李定国善打巧仗,吴三桂则能打硬仗。两人怼了几次,都是李定国巧妙用兵,戏耍吴三桂开局,最后又是吴三桂在战阵上以寡击众,打得李定国节节败退,只好含恨收兵。
不过李定国也吸取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总是粮尽退兵的教训,一开始就做好了屯田和持久的打算,还用先出祁山再袭关中的策略,夺取了终南山北麓的许多黄土台地,并且利用那里居高临下的地形布设了防御,将明顺交兵的主战场牢牢的圈在了关中平原和秦岭大山的结合部,可谓占尽了先机。
但是没过多久,李定国就发现自己费劲心思占下的先机变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原来吴三桂率领大军抵达关中后,李定国就发现自己的军队没有能力在台地之下的平原地区打败吴三桂的明军,后者列阵而战的能力太强了,打得是步兵、炮兵、骑兵、工兵的协同战术。而且明军步、炮、骑、工兵等四个大兵种下还有更加细分的小兵种,在战场上可以进行各种协同配合,非常强悍。
在平原野战无法取胜的情况下,李定国又不愿意放弃秦岭北麓的大片台地——他在秦岭北部占据的台地东西绵延约50里,南北宽约8里,差不多就是400里见方之地,因为存在不少沟壑,所以真正可以开垦的土地没有那么多,但是也在10万亩以上。而且都是熟地,看上去也比较富足,至少比李定国记忆当中的陕西要富足的多......
白白放弃那么一片可以耕种屯田的富足之地,李定国和大顺军的将领们实在有点不舍了。
所以李定国就安排诸军在这片黄土台地上构筑堡垒,屯田开垦,以为持久之计了。
他本来想得挺好,10万亩田,一亩哪怕产个六七十斤面粉,一年也能有六七百万斤了,足够两万大军食用。
另外,紧挨着这些台地的秦岭山坡上还可以开出许多土地种蕃薯、土豆——这种外来作物也已经流入大顺了!一年总也能有个几百万斤和面粉混合食用,四万大军也可以支撑了。
再从汉中运点粮食过来,关中这边就能维持五万到六万大军,足够可以和吴三桂长期对垒了。
想得是很好,可在实际执行中却出了很大的问题!
李定国毕竟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善于民政,是一代名相,能把民少地寡的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而李定国只是个武将,说是农民起义,其实他根本不会种地——他被张献忠抓去当义子的时候还是个小娃娃,根本不懂农事。
他实际上就是个在张献忠军中长大的武士,和他军中的那般府兵二代差不多,都不会种地......
一个不会种地的李定国带着几万不会种地的府兵二代去终南山脚下的黄土台地上屯田,能屯出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那些台地虽然看着挺富裕,但是要经营起来是很难的,而且那里的富裕多半是因为向汉中这边走私发起来的......
所以李定国的屯田一上来就屯亏了,第一年只打了不到100万斤麦子,去了麦皮只剩下60多万斤。根本供应不了多少军队,所以关中的几万大军就只能依靠从汉中转运和在关中的缴获维持。
第二年,李定国就吸取了教训,从四川征召老农来陕西......结果这些老农都是种水稻的,根本不会在台地上种小麦!
结果又种亏了,只好继续从汉中转运,而且运输量比之前一年多了几倍——因为之前有缴获可以消费,现在没有了。
第三年,李定国总算找对了人,从巩昌一带找来了能种西北梯田的农民,用了正确的方法种地,结果......颗粒无收!
找对了人,用对了方法怎么还颗粒无收?
没错,这就是农业!
李定国他们遇上了旱灾!
陕西的台地沟壑最怕旱灾,而旱灾又是不可避免的,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是怎么都免不了的。
而且共治十五年的这场大旱不仅旱了关中,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汉中、巩昌、保宁、松潘、龙安等大顺治下地方的农业,连富得流油的成都府也减产超过三成。
在这种情况下,李定国似乎是应该退兵的,但他却不能这么干!
因为跟着他北伐的十余万府兵大多来自遭受旱灾的地区——这意味着他们都在承受严重的亏损!服役的能力已经大幅下降,如果让他们两手空空的回家去,那么下一回还能不能召集起那么多人就难说了。
而且吴三桂也知道了大顺遭遇旱灾的事儿,其实大明治下的陕西、河南、山西也都遭了灾。
不过大明朝现在不怕旱灾了,西北中原的这些省份在多年战乱后人口骤减,再加上美洲湾和辽阳省的大开发,给了灾区人民很好的去处。
所在灾年当中,大明朝廷甚至不给陕西、河南、山西三省发放救济,连田赋都不免除!
当然了,在灾年当中愿意背井离乡去辽阳省或是去美洲湾的农民,朝廷会发放补贴——这才是真正的花钱买平安啊!
大顺这边没有钱可以发,所以就只能发动战争去抢了!
在共治15年和共治16年两年间,李定国这个“诸葛亮”在陕西地面上发动了一连串的攻势,打得吴三桂手忙脚乱,还真抢到了一点财物,但是依旧弥补不了下面那些府兵的开销。
就在李定国谋划着在共治17年秋收后再发起一轮大规模攻势的时候,大顺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剧变!
李过驾崩,李来亨即位.......而且大顺突然有钱了!
苦哈哈的大顺朝,突然开始大发红包了!
“红包”由李定国的幼子李润兴押送到了一片素缟的定军山大营,总共有88万两白银和48万贯铜钱!
“怎么给那么多钱?”李定国的副将罗虎看着一筐筐的白银和铜钱,感到非常惊讶,“朝廷才多少老底子?这样发钱,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李定国也皱着眉头,“先皇过日子一直仔细,虽然抠了一点,但是能细水长流啊!今上这样怎么能成?”
李润兴笑着对父亲和罗虎道:“阿达,罗侯,您二位且放宽心,现在朝廷有钱了!太孙,不,是抚军太子去天竺大掠了一把,抢回来800多万两......所以今上才能给老兄弟们放赏,上上下下都有重赏,人人欢喜啊!”
“800万也不多啊!”李定国摇摇头。
“阿达您别操这心了,抚军太子下回再去多抢一点,就什么都有了!”
“还有下回?”罗虎知道一点李继成干的好事,他儿子是李继成的人啊!
“是啊!”李润兴笑着,“额也要跟着去了......得多抢一点才行啊!”
抢救大明朝 第1250章 谁是李阿斗
“你说什么?你也要南下去......去抢?”
李定国听见儿子的“志向”,很有一点无语了。虽然他家两代为匪(张献忠和他),但是现在已经改了,改当军阀了,润兴这孩子怎么还老是抢啊抢的?跟谁学的?
“是啊!”李润兴使劲儿点了点头,笑着说,“阿达,额已经和太子爷说好了,来年出兵天竺,额就跟着去。到时候多抢一点回来,好孝敬阿达。阿达您也苦了大半辈子,该享清福了......等有了天竺国的财货,也够额们大家过好日子了。以后阿达也不要再和吴三桂那恶贼在陕西打生打死了,还是早些回云南去享清福吧!”
享清福?李定国都无语了,现在大顺朝正是存亡之秋啊!拼命都来不及,怎么可以享清福?
“这些胡话都是谁说的?”李定国的脸色已经阴沉下来了,目光灼灼地看着儿子。
李润兴被老爹的脸色吓了一跳,说话都不利索了,“阿,阿达,您,您这是干什么?”
“说!”李定国吼了一嗓子,“快跟额说,到底是谁要享清福的?”
“阿,阿达......昆明那边人人都这么说啊!”
“都有谁?”李定国怒视着儿子。
李润兴一向害怕他老子李定国,哪里还敢隐瞒,只好吞吞吐吐地说:“太子殿下、秦王殿下、汉王殿下、隋王殿下、唐王殿下、宋王殿下他们都这么说,还有一群侯爷、伯爷、子爵什么的,也都是这个意思。和儿子一辈人更是个个都摩拳擦掌,想跟着太子爷去天竺发财......”
“什么?连秦王都是这个意思?”李定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秦王孙可望可是“老西一脉”的大哥,他打仗的本事虽然不大,这些年也没上过战场,但是他治国理财的能力不差。自打顺西合流后,就一直和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这些人搭档,组成了大顺朝的内政团队。
大顺朝还有多少家底,还能维持多大的战争规模,他再清楚不过。而且他还是李来亨的岳父,他闺女还和李来亨生了几个儿子,显然不可能是李继成一边的人物。
如果连他都不愿意打仗,只想要享清福了,那么昆明那边的问题就真的有点大了......朝廷怕是出了李阿斗了!
“这样可不行啊!”李定国猛地站了起来,踱了几步,才转过身对罗虎道,“罗侯,额得走一趟昆明......陕西这边的军务,就暂时交给你来担当了。”
李定国身为议政八王之一,本来就该回昆明去给李过奔丧,同时还要向李来亨行人臣之礼,再接受议政之请——就是一些走过场的礼仪,如果前线战事紧急,也可以让人代理。
这段时间陕西的明军得到了李过驾崩的消息,已经有点蠢蠢欲动了,所以李定国本想在定军山坐镇,等局面稳住了,再回云南去给李过奔丧。
可是没想到李过尸骨未寒,大顺朝就出了李阿斗......这下李定国可不能不回云南去匡扶朝纲了。
“晋王,不至于如此吧?”罗虎摇摇头道,“陕西之战一打就是七年,得胜之日遥遥无期,府兵将士疲于疆场,川陕之民苦于徭役......长此以往,国家的根基都要动摇了。”
李定国跺了跺脚,“云南温柔乡里的那些人不知道陕西之战如何要紧也就罢了,你怎也说这样的话?你难道也以为陕西的战与不战都在于额们?额们退了兵,就能安享太平荣华了?”
罗虎摇摇头,他也在陕西战场上呆足了7年,深知明顺两国的国力和军力都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维持目前这个顺攻明守的局面,李定国真是费劲了心思。别看他这几年来的种种谋划,最后都被吴三桂指挥的明军在战场上击破,似乎是徒劳无功。但是吴三桂麾下的十几万明军也因此被牢牢牵制在绵延1000余里的陕西前线的各处,动弹不得。
而且陕西前线只要一日胜负未分,朱明朝廷就不得不在陕西投入大量的精力,还要为随时可能出现的陕西大败准备后备兵力、
另外,长达7年的拉锯也让陕西之战变成了一场“政治仗”和“人心仗”。
一旦顺军撤离关中,就意味着明军取得了这场“七年之战”的胜利,这将会极大鼓舞明朝的人心士气,同时极大的打击大顺这边的军心、民心。
李定国说:“罗侯,额们顶在陕西这边虽然苦一点,但是却可以护着国家的北关。自古收川之兵,多自北向南,通常得先取秦岭,而后下汉中、破剑阁,直击成都、重庆二府。而如今我军顿兵秦岭以北,就是全有秦岭之地,可以在山中各处从容设防,使之成为屏蔽。朱明之兵不知秦岭虚实,焉敢贸然行险?彼不敢弄险,额便可以稳守,大顺江山就可以安然无恙了。”
罗虎轻轻点头,李定国的军略还是很高明的!
历来建立在四川的政权之所以覆灭,除了自身腐败的原因,就是遭到北方敌人的突袭了。
四川虽然有群山环绕,但是屏蔽四川的群山中最要紧的秦岭,却很容易被拥有陕西的大国政权完全控制或大部控制——四川政权要控制秦岭,就只能以汉中为基地。而对面的大国则可以以关中为基地。
关中的人力物力数十倍于汉中,所以关中方面很容易通过不断渗透的办法,完全控制秦岭。
而秦岭一旦被敌人控制,四川政权就是坐等偷袭......
“晋王,末将明白您的苦心!”罗虎道,“您放心吧,有末将守在关中诸原,那吴三桂别想前进一步。”
“有罗侯在关中,额当然放心......”李定国的话只说了一半,他真正不放心的还是朝中的阿斗。
“对了,晋王,”罗虎又问,“朝廷送来的88万两银子和48万贯铜钱要怎么分?”
分钱了......本来是开心的事情,但是李定国却一点要高兴不起来。
他看了眼儿子,“皇爷怎么说的?”
李润兴说:“阿达,皇爷说银子都叫当官的分了,铜钱给普通府兵分,其中的8万两银子是给您的......”
“什么?给额8万?”李定国愣了愣,“怎么那么多?”
李润兴道:“不多,不多,议政诸王都是这个数目,侯爷给5万,伯给3万,子爵给2万,男爵给1万......男爵以下,也依着官职大小,各有赏赐。”
“八个王爷就是64万,还有那么多的爵爷,还有那么多的官......”李定国眉头大皱,“从天竺得来的800万就差不多了吧?下面的府兵怎么办?”
“府兵们放赏铜钱,”李润兴道,“这几年云南产铜铸钱很多,就是为了放赏准备的,现在正好用上。另外,那800万两也没用完,还有一百四十多万......牛相提出用来购回土地券。一亩土地券折银2两,先购回70万亩。”
“购回土地券?”李定国摇着脑袋,“土地券是用来赏北功的,虽然很难兑现,但终究是个念想,一旦回购,岂不是说朝廷已经不大算北伐了?”
“这个,这个......”李润兴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大顺朝廷的确已经放弃了北伐的想法,准备将打劫的精力放在印度,同时对大明采取全面的守势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51章 ???什么?货币也可以打仗了?
李定国急匆匆赶回昆明,想要匡扶大顺朝纲的时候,他的对头吴三桂则在已经抵达了大明西都武汉府。
把吴三桂叫到武汉府的,当然是御驾亲征的大明天子朱慈烺了。虽然朱慈烺觉得灭亡大顺朝的时机可能到了,但他并不打算趁人丧而伐——还是要给李来亨一点时间,把他的阿达李过给风光大葬了。
倒不是朱皇帝宅心仁厚,而是他知道李来亨也是狠角色!这家伙乍一看好像是顺三代,但实际上还是个顺一代,他打小就在李自成、李过军中厮杀,战争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大顺那边是皇爷垂拱,太子抚军,八王议政......李过这个皇爷并不是独裁君主,而抚军的太子李来亨也不是养在深宫的李阿斗。
所以少了个李过,大顺军的大战斗力也不会马上崩盘,也不大可能发生内讧——根据可靠消息,李来亨的儿子李继成大掠印度,一把捞到了800万两银子,还领回来不少胡姬、名马,有了那么多的银子和好东西还有美人儿在手,就是让崇祯去替李来亨当大顺的三代皇爷,也没有摆不平的道理。
不过在朱慈烺看来,大顺朝的武力,还是不可避免的要走下坡路了。不是因为没了李过,而是府兵制的特性和李继成的印度洋财决定了大顺府兵就要不行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