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昆明城内是没有“棋盘”的,大街小巷都连在一起,形成了大片的繁华。刚开始的时候还有宵禁,但是在共治十年的时候就被取消了,让昆明的繁华更进了一步。
当然了,昆明的繁华也不仅是因为打破坊市和没有宵禁,这座城市和北边重庆、成都最大的不同,就是位于一片还大有开拓空间的土地上。
在大顺占据云南之前,诺大的云南只有不到180万亩的在册田土,比东南的一个好一点的府都不如。这里面虽然有官府统计不到位和大量的土司自治的因素,但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云南还有大量可以利用的生存空间。
到了大顺征服缅甸之后,云南就和缅北连成了一片,生存空间就更大了!
随着大顺的府兵户数量越来越多,四川的土地相对的就越来越紧张,对云南和缅甸的开拓力度自然就越来越大了。
而在大顺努力开发云南和缅北(缅北多高原,气候相对缅南要凉爽一点,热带疫病也少一些)农业的同时,云南和缅北的土地上还发现了大量的铜矿和锡矿。铜和锡可是铸钱造炮的战略物资啊,而且还可以用来铸钱——由于大顺在云南昆明铸造的铜钱成色很足,所以很受明朝奸商们的欢迎!
在明顺之间的走私贸易中(战争大规模爆发后,榷场贸易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走私),大顺的共治通宝可以从明朝商人那里换到大量的布匹、粮食、牲口、食盐,不仅有力的支援了大顺军的作战,而且还缓解了大顺国内的物资紧缺。
当然了,明朝奸商的行为在明朝那边其实是合法的,因为大明兵工厂也需要产自云南、缅甸的铜材铸造火炮——在历史上的清朝,滇铜的产量占到全国铜产量的95%以上。
而大顺又不能可能直接向大明出口铜料,所以大明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滇铜。
在这种特殊的滇铜贸易刺激下,云南和缅北的矿业也就发展起来了,而工矿和商业是不分家的,哪怕大顺的铜矿、锡矿主要是官矿,但是下面还是有一堆承包商在发财——大顺毕竟是个封建王朝,不可能排除经济中的私有成分,只能尽可能的抑制。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名义上是国有(由君主分封给臣民,并不得买卖的,才是封建所有制,从市场上买来的不叫封建),实际上还是私人占有,私人经营,并不是真正的国有经济。
因此大顺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的!在这种情况下,私人经济总是会逐渐壮大,并且侵蚀大顺的官营工商业.......
而云南缅北的铜业、锡业的开发,和随之兴起的昆明铸钱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极大的带动了云南,特别是昆明的商业繁荣。
在前往五华山太子宫的途中,李继成发现这座昆明城比自己几年前离开的时候更加繁华了,满街都是商铺,有开饭馆酒馆的,有卖丝绸的,有卖珠宝的,有卖书画的,有卖各种西洋物件的,也有贩卖刀剑盔甲的(刀剑盔甲不是人人都能买,只有府兵户才可以购买),还有贩卖牲口的。
另外,街面上还有不少贩卖小吃小食的贩子,高一声低一声的沿街叫卖,真是繁华热闹之极——这样的情况在重庆成都是绝对看不到的,因为重庆成都的户籍管理严格,而且禁民两业,工者不商,商者不工,城外的农民更是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现在昆明的商人怎么那么多?”李继成随口问了一句。
牛金星的一个儿子牛贲也跟着李继成,听见他的问题就答道:“太孙,昆明这里有不少从四川均田均过来的农民,拿着四川各地开出来的田证,又无力去缅北和云南各处开垦,就只能让他们在铜矿上干活或者让他们做点买卖,总要让人活下去啊!”
云南山多而少平地,开垦的价值不是太高,而缅甸那边平地很多,但是开垦的成本也不低,移民不仅要面对疟疾的威胁,而且能拿到的都是林地,光是砍树、刨根、兴修水利就得花出去一大笔本钱。
所以分到缅甸土地的四川农民,大多只能在本乡当佃户或是在云南打工经商。
而大顺朝廷也无可奈何......
李继成叹了口气,道:“看来还得去天竺多找点钱啊!”
牛贲点点头,笑道:“太子爷也常这么说......咱们不能再死磕陕西了,得向南挪一挪,南边有钱啊!”
李继成点点头,他一开始是想在印度搞点钱,然后向荷兰人多买点燧发枪去打陕西的。
可是到了印度他确发现那里比陕西好多了,遍地都是黄金啊!而且也没有打不完的明军。
“额阿爷怎么说?”李继成又问。
牛贲摇了摇头,低声说:“老皇爷不赞成额们大举南下。”
李继成叹了口气,道:“阿爷老了,许是想念陕西老家了吧!”
......
“你糊涂,你是个糊涂太子,就知道钱、钱、钱......钱有毒!”
五华宫内,大顺天子李过这个时候病的已经有点糊涂了,在胡话了。
而听他说胡话的就是太子李来亨,大顺因为是八王共治加太子抚军,皇帝的权力不是很大,李过又病入膏肓,当然没办法阻止大家南下发财。
不过胡话还是可以说的!
李过咳嗽了几声,接着又道:“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大顺虽然穷苦,但却平均,所以才能同甘共苦,抵御朱明。继成那混球不明白,你怎么也糊涂了?他在天竺掠来了那么多金银财宝,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跟着暴富,我大顺还能平均,还能安稳吗?”
:。:





抢救大明朝 第1246章 我们都要去印度!
李过说的道理当然没错,大顺能以四川、云南一隅之地抗御大明那么多年,关键就是比较平均!
虽然大顺的“平均”随着立国日久,也在慢慢起变化,以议政八王为代表的上层越来越富,而底层府兵则因为经年累月的兵役变得越来越穷。但是大顺国内富和穷之间的差距同朱明那边是不能比的,而且大顺的贫富转变大致上还遵循着利出一孔的原则,也就以军功决定贫富。
当然了,大顺的平均和利出一孔只是对府兵户而言,农民可没资格和府兵平均,也极少有立功授田成为府兵的机会......
但是李继成在印度打劫的营生,却将大顺府兵阶级的均平和一孔完全打破了。
跟着李继成去印度的那些府兵,起码也有几百两银子的进项——一个40石的府兵,十年都没这点收入,而且府兵的收入还得拿出来应付兵役开支,再怎么精打细算,一年都未必能结余出几两银子。一次能拿出几百两银子的府兵户,家主的官职多半是不低的。
他们的官职要么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要么就是凭本事投胎投出来的!
现在一批府兵跟着李继成去天竺国逛了一圈,说实在的也没怎么打硬仗,回来以后都暴富了。人人得到了和他们的功勋、官职不匹配的财富,这让那些没有跟着去天竺发财的府兵们怎么想?他们还怎么能安心去和强大的明军拼命?
现在大家都知道印度那边兵弱钱多,还有充满异国情调的婆罗门、刹帝利美女和讨人喜欢的折耳马,虽然也有要命的疟疾,但是比起缅甸那边好多了——去缅甸是开荒种地的,当然容易得病,去印度是当“刹帝利老爷”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哪儿那么容易染病?
而且最关键的是,印度那里没有死不完的明军啊!
陕西、湖广、四川前线的长期拉锯战已经让大顺的府兵户们产生了相当大的厌战情绪,府兵户是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啊!打仗的成本是落在他们身上的,如果土地的产出和大顺朝廷的补贴不足以覆盖成本,府兵户是会破产的!
明军那边都是国家雇佣军,拿钱卖命,仗打起来就有厚饷重赏,只要朝廷不破产,伤亡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就会越打越来劲儿啊!
而越打越穷困的大顺府兵户遇上他们,还能有好?
所以明顺之间的长期战争,已经让大顺朝的60万府兵户相当厌倦了,如果不是“利出一孔”,府兵户怕是已经开始大量逃亡了......但是大顺这边还是不可避免的落了下风。
病入膏肓,但是头脑非常清楚的李过也知道自己挡不住下面人求富求变的心思——人心终究是不知足的!所以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老头子一边哭一边说道:“额和额阿达起兵的时候,哪里想过能有今日的荣华?额就想着以后发达了,能有口肉夹馍吃就知足了......下面的兄弟更是只求一条活路!现在额都当了17年的皇爷,那些人不是王就是侯,差一点的也有伯爵、子爵,肉夹馍都吃腻了,为什么还不知足,还要想什么金山、银山、胡马、胡姬?
如果勇士们都去天竺抢金山、银山、胡马、胡姬了,谁去保四川保云南?来亨儿啊,额活不了多久了,终归能落个风光大葬!可你怎么办?大顺要亡在你手里了......”
李过哭着教训儿子的时候,大顺太孙李继成却在五华山下被一群王侯将相给拦住了。
李继成虽然是太孙,但是因为他阿达李来亨娶了秦王孙可望的女儿,还生育了几个儿子,所以他的地位一直不牢靠,且又不得李过喜欢,因此大顺朝的大部分王侯将相和他都不亲近。
但是这回大家的态度都变了,听说他入了昆明城,就都跑到五华山下恭迎了——这哪儿是迎太孙,根本就是迎财神啊!
李继成一行人还没走到五华山的山门(五华宫的宫门),眼尖的王侯将相们已经瞧见太孙殿下,纷纷翘起大拇指赞叹起来了。
“真好马啊!和朱家胸甲骑兵的马是一样的......听说在朱家的地盘上,这样的折耳马可以卖出1000两银子!”
“那胡姬也好,这个身段,啧啧......听说还能歌善舞啊!”
“额们大顺真是越来越顺,代代都出明君啊!太祖老万岁和当今圣上,还有抚军太子殿下都是史上少有的明君,连太孙殿下都那么英明,国运怎么可能不昌隆!”
“对,对,太孙最英明了,将来一定是明君......”
“太孙来了!快快,恭迎太孙啊!”
“臣等恭请太孙殿下万福金安......”
李继成还远远的那,这边已经跪了一大片,除了几个见着李过都可以不跪的议政王,全都跪下磕头了。
太孙毕竟不是太子啊!
大顺这边曾经有几年是皇帝装活,太子执政,所以太子的地位特别高。但是太孙并没有这样的地位,而且李继成的辈份特别低,他是李自成的曾孙子,而朝中很多侯爷、伯爷都是李自成的老兄弟,因此以往只有和他同辈或长一辈的大顺功臣之后见了李继成要磕头。
李继成看见那么多人给自己跪了,其中还有许多和李自成同辈的老人,过去见了自己就是装模作样一下,现在都行了大礼,心中当然大喜了——这说明自己的地位稳了!
“都起来,都起来,跪着干啥?都是自己人......额辈份低,可受不起啊!”
李继成一边笑着招呼大家起来,一边从马背上翻了下来。
当然了,在场也有不跪的,汉王刘宗敏就没跪,抱了抱拳,就笑呵呵的上前拉着李继成的手,开门见山的就问:“太孙,听说你在天竺得了不少好东西?”
李继成笑着道:“汉王爷爷,托您老的福,继成这次在天竺获利颇丰......这个饮水要思源,额们家的买卖,是您老和先皇老万岁一块儿闯出来的,所以晚辈在天竺的好处,少不了您老的一份!”
“嘿嘿嘿......”刘宗敏脑子有点糊涂了,不过身体仍然不错,还用得上胡姬,这会儿已经看见艾希瓦娅了,眼睛都直了,“老夫别的都不要,就想要几个胡姬......”
“有,有,都给您准备好了!”李继成看了眼身边的艾希瓦娅,笑道,“给您准备的货色,比额这个还有好......额这个皮黑了一点,给您老的皮肤可白嫩了!”
“好好好......”老头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了,“还有个事儿,你可得答应额这个老头子。”
“什么事儿,您说吧!”
“额那几个孙子都想去南边闯闯......”刘宗敏道,“这几年北边的买卖不好做,啥都抢不着,得到一点土地券还授不到四川、云南的土地......所以都不大肯去陕西、湖广,你得带他们去天竺!”
“好好,过完年就去!”李继成连连点头。
边上的人看见刘宗敏家的孙子要去当印度人了,也都跟着嚷嚷起来了。
“太孙,额儿子也想去天竺......”
“太孙殿下,额孙子就想去天竺!”
“太孙殿下,额还不算老,额也要去天竺......咳咳咳......额还能打仗的!”
李继成哈哈笑着,“好好,大家一起去,一起去天竺抢钱抢女人!”




抢救大明朝 第1247章?? 都气成先帝了
大家一起去当印度人......这是多好的理想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丧失了奋斗目标的大顺朝的这些权贵们,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让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前进的理想。
要是李自成在天有灵,看见这一幕该多高兴啊!
天上的老李高兴,地上的李继成也高兴啊!
他现在是衣锦还乡,而且还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看看刘老爷子那张满是皱纹的面孔笑成什么样,就知道他现在有多受人欢迎了......看来李继成的太子地位算是稳了。
不,光是一个太子可不答应,得加上“抚军”的抬头。
这年头太子不抚军,看着都不过瘾啊!
被众人簇拥着,李继成就步行上了通往五华宫的阶梯。
大顺的南都昆明布局有点奇特,不仅是没有大顺朝城市最常见的“棋盘布局”,而且还把宫城修在了城外的五华山上。不过五华山距离昆明城也不远,几乎就紧挨着城北。在五华宫和昆明城北的得胜门之间,还修了一条甬道。而在五华山上,还修建了一层一层的城墙,把五华宫变成了一座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山城。
李过的皇宫,李来亨的东宫,李继成的太孙府都在五华山上。上山之后,李继成先是去了自己的太孙府,其实就是东宫边上的一个小庭院。五华宫因为考虑到了防御的问题,所以占地并不大,被皇宫、东宫和羽林军大营占了大部分的面积后,能用来修建太孙府的地方就非常有限了。
不过李继成在昆明湖南面有自己的田庄,在昆明城内也置了宅子,一大家子人都有地方,不必都跟他挤在太孙府内。
他把艾希瓦娅和跟着他上山的随从们都安置在太孙府后,又带着那些在五华宫外迎接他的高官显贵们一块儿去了五华宫。
这个时候他已经从太孙府的管事太监那里知道自己的阿爷快不行了,所以也不能和别人有说有笑,得装得难过一点——他是贤孙啊,皇爷爷都要驾崩了,他能不难过不伤心吗?
大顺可不比朱明,大顺这边真的是父慈子孝。
特别是李继成的爷爷李过,那可是古往今来第一孝子!李过打小就孝顺阿达李自成,还亲手喂阿达李自成吃饭,还带着他出去玩耍,还帮着李自成他爸看着李自成,不让他走丢了,还教过李自成说话......多孝顺的儿子啊!
朱慈烺那个什么“二十五孝子”根本比不了!
崇祯上皇小时候朱慈烺还没出生呢,根本不可能孝顺崇祯。
在去五华宫看爷爷之前,李继成还换了一身衣服——找出了自己珍藏在太孙府内的一件故意洗褪色的蓝布长袍,这是他的朝服,面圣时候才穿的。
李过是个挺唠叨的爷爷,而且还特别抠门,见不得孙子吃好的穿好的。李继成要是一身鲜亮的绸缎衣服再带个身上挂满金首饰的胡姬去见驾,一准给老头子骂个狗血喷头,没准还会被拖出去打板子......所以他得装得朴素一点。
穿上布衣的李继成又换上了一副伤心难过的表情,带着一群想当印度人的大顺权贵,一起进了皇宫。
皇宫内部并不豪华,和朱慈烺的老山宫、东湖宫根本没得比,就是个宽敞一点的地主大院。李过居住的地方叫垂拱殿——意思是要垂拱而治,也就是他这个皇爷权力不大......
才进了垂拱殿的院子,李继成就听见有人在呜呜的哭泣!
这是怎么回事?阿爷驾崩了?李继成心想:这哭声......嗓子都哭哑了!阿达是真伤心了!
想到这里他看了看左右,发现刚才还乐呵呵的臣子们一个个都换上了伤心悲痛的表情。
看到大家都这么伤心,李继成觉得自己应该更伤心一点,嚎了一声:“阿爷,孙儿回来了......”身子摇了摇,就是一副要晕倒的样子。
身边的刘宗敏反应挺快,连忙扶了他一把,“太孙,节哀顺变啊!”
“太孙,节哀啊!”
“太孙,身体要紧......”
其他人也纷纷开口安慰起了李继成,还有几个上了年岁的王爷、侯爷上前去扶他,然后大家一块儿哭哭啼啼的就拥进了垂拱殿——垂拱殿外面有太监守着,但是那几个太监一堆王侯将相拥着太孙哭哭啼啼的过来,全都傻眼了。
这出什么事儿?死人了还是朱明的贼兵打过来了?
他们这一发愣不要紧,就没拦阻,让李继成他们进了大殿。
说是大殿,其实也没多大,因为太医害怕李过受了风寒,所以闭了窗户,大殿里面有点闷,还飘浮着中药的气味。
大殿里面在哭的不是孝子李来亨,而是病入膏肓的李过,李来亨被自己的阿达搞得有点无措的时候,就听见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瞧,发现一大群人簇拥着自己的多时未见的儿子李继成来了——而且李继成还让人扶着!
这是怎么回事啊?李继成撞得跟头牛似的,还用得着人扶?而且扶他的人当中还有一个是刘宗敏......
这时李继成也看见自己的阿达李来亨和坐在床上流眼泪的阿爷李过了——能坐着就说明没有驾崩啊!
他连忙把胳膊从扶他的人手里往回抽,其他人也大多发现李过还活着,除了汉王刘宗敏,他有点糊涂了,没弄清楚状况,就嚎啕大哭起来了。
“皇爷啊,你怎么就驾崩了呢?苦日子才到头,你孙子才从天竺国抢了金山、银山、名马、胡姬来孝敬你,你咋就崩了呢!你怎么就没了呢?福都没享够呢!”
“刘宗敏!你胡说什么?”李过怒吼起来了。
刘宗敏还没搞清楚状况,居然来一句,“哎呀,这不是皇爷的声音么?难道诈尸了?这可怎么办?”
“刘宗敏,额还没死!”李过都快给气死了!
倒不是给老糊涂刘宗敏气的,而是给那个众星捧月一样“捧”进来的李继成气的。
虽然李继成这会儿装出一副纯良的模样,但是李过朦朦胧胧看见他被人簇拥着,就知道大家伙都被他带回来的金山、银山、名马、胡姬迷了心窍......
刘宗敏这时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不过还不闭嘴,而且还继续说起了胡话。
“皇爷,您还活着那就太好了,您孙子可出息了,这次去天竺抢了价值上千万两的财货回来孝敬您,而且还打算带着小辈们再去天竺国抢......”
李过冷冷道:“李继成,他说的对吗?”
李继成没有搞清楚李过的心思,居然点了点头,道:“阿爷,天竺国真是好地方,兵弱钱多,比朱家好对付太多了。这一回额们抢了一千万两都不止啊,下一回争取抢个两千万......有了钱,额们就不怕朱家的兵马了!额都和荷兰人说好了,等抢了钱,就问他们多买燧发枪......”
“住口!你个逆孙......”李过吼了起来,还抬起一条胳膊,颤抖着指着李继成,蜡黄的面孔上还涨出了一点潮红。
他本来还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是话到嘴边突然就说不出来了!不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而是嘴巴不听使唤了,然后就是眼前一黑,整个人都瘫软下去,倒在了龙床上。
李过竟然驾崩了!
被自己的贤孙气成了大顺太宗皇帝......




抢救大明朝 第1247章 流寇要亡了
大明洪兴十九年九月,长江。
一支由四五十艘二百至四百吨载重桨帆江船组成船队,正组成两列纵队,逆水而上,航行在往武汉府而去的长江水道之上。船队当中,有一艘舰体最大,目测一下载重吨就过了400,还在侧舷安放了总共24门6斤青铜炮的大型桨帆战船特别引入注目。
不过这条战船引入注目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体型和武备,而是因为在这条战船的高高翘起的艉楼上树立的后桅杆上,挂着一面猎猎飘扬的红旗,红旗上用黑线绣着七个大字——太祖高皇帝再世!
凡是对如今大明朝的军事有点了解的人们,就知道这面大旗象征着大明天子朱慈烺正在御驾亲征!
大明天子本人,居然就在这支并不算太庞大的船队之中!
他现在就站在那面“太祖高皇帝再世”旗下,扶着栏杆,看着长江水面,看着长江北岸一望无际的田野。
江面上还是挺热闹的,来来往往的船只不少,其中往东去的船只居多,大部分都满载着粮食、木材、铁料、瓷器,其中一些商船上的水手发现了那面“太祖高皇帝再世”旗,知道是大明皇帝亲征,所以都在甲板上冲着朱皇帝所在的战船跪拜欢呼。
欢呼的声音传过江面,到了朱皇帝耳边的时候依然非常嘹亮。
1...412413414415416...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