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武艺考骑马、射箭、击剑应该也没什么问题......骑马、射箭她都比较熟,击剑稍微差一点,印度帖木儿帝国的武士不大流行耍剑,而是流行弯刀。公主的弯刀玩得还可以,剑术不好,不过可以找个老师补一下课。
想到补课,奥朗则布又对朱慈炋说:“亲王,您打算什么时候安排公主应试?公主刚刚从河中回到印度,非常疲劳,能不能让她休息两三个月?
另外,公主的汉语不是太好,主要是没有好的教师,您能不能派一个精通阿拉伯语和汉语的老师教她三个月?”
朱慈炋摇摇头,“三个月怕不够吧?”
“不够?”奥朗则布问,“不够什么?”
“不够学汉语啊!”朱慈炋道,“中华语言非常难学,三个月怕是不够。”
“是吗?”奥朗则布笑道,“试试看吧......妮莎公主自小好学,阿拉伯语和波斯语都只两三个月就精通了,中文难一些,三个月也该能粗通了。”
什么?三个月就学会了阿拉伯语?朱慈炋惊了一下,心说:真那么聪明?我学了三年才勉强能通的......
“好吧,”朱慈炋点点头,“我亲自教她。”
跟着朱慈炋到印度的使团中,就数朱慈炋本人文化最好,当然得让他亲自给公主补课了。
而且通过补课,朱慈炋也能考察出这个公主到底是聪明还是愚笨。
“那就太好了!”奥朗则布笑了笑,又道,“我们再讨论一下公主的嫁妆吧......不知道你们大明皇帝嫁女儿,大概要给多少嫁妆?”
嫁妆?
朱慈炋听奥朗则布提起这事儿,就忍不住皱眉了。
因为妮莎公主不是嫁给朱慈烺,她不是去当皇后的,是去当贵妃的......贵妃的身份只是妾。
不过朱慈烺那个财迷皇帝在送别朱慈炋的时候就关照过了,嫁妆得多要一点,至少得要个两三百万两!
“这个妮莎公主并不是陛下的大老婆,”朱慈炋也不好意思骗人啊,只好对奥朗则布说实话,她是大明皇帝的第四位妻子。”
现在朱慈烺的后宫中排第一的当然是皇后吴三妹,第二是皇贵妃郑茶姑,第三是升级到贵妃的金东珠。朱慈烺已经说了,如果妮莎公主如果能“考进宫”,就直接插队排第四——不是因为人家爸爸是印度皇帝奥朗则布,而是因为人家是凭本事考进去的!
因为大明最重视考试了!
“第四......也行啊!”奥朗则布点点头,“该给多少?报个数目吧!”
朱慈炋不敢多要,就伸出两根手指,还没开口,奥朗则布就已经点头了,“2000万卢比?行啊......没有问题!另外,妮莎公主还有100万卢比的年金,出嫁之后可以继续领取。
至于公主的私人财产,也会一并运往大明去的,大概也有几百万卢比。”
妮莎公主那么富有?朱慈炋听着都有点馋了,心想:这个奥朗则布有几个闺女啊?还有没嫁人的吗?
他刚想着要怎么打听一下,奥朗则布已经开始提条件了。
“妮莎公主是我的掌上明珠,”奥朗则布道,“如果大明皇帝想要娶她为妻,就必须满足我的三个条件!”
朱慈炋问:“是什么条件?”
“第一,大明皇帝陛下必须永远珍爱妮莎公主。”奥朗则布说。
朱慈炋笑道:“这是当然的!公主殿下只要通过考试,就是我皇兄所钟爱的珍宝!”
是啊!朱慈炋出的题目那么难考人家还考上了......朱皇帝能不喜欢吗?
奥朗则布又道:“第二,大明皇帝陛下必须尊重妮莎公主的宗教信仰。”
朱慈炋点点头道:“大明天子保护所有温和而且与人为善的宗教,不过妮莎公主的孩子必须听从他们的父亲的教诲。”
“可以,”奥朗则布点点头,“还有第三个条件......就是大明帝国必须和印度帖木儿帝国缔结盟约,共同反对邪恶的顺帝国!”
“当然没有问题!”朱慈炋笑道,“这是我大明求不得之事......即使陛下不提出,我也会代表大明帝国提出结盟的要求。”
朱慈烺要纳妮莎公主当贵妃,当然不仅是看中人家的美貌和智慧,主要还是为了建立和印度帖木儿帝国的同盟。
得印度者得世界啊!
而如今的印度还没丧失自卫能力......单是奥朗则布从河中带回来的10万大军,就不是一两万人的远征军能拿下的。而要派出十万八万大军,又超出了大明海运能力的极限。
如果一定要派出这个数目的军队,就必须先经营好马六甲半岛,然后在马六甲半岛北部屯兵造船,最后再横渡孟加拉湾去印度东海岸登陆。没有几年乃至十年的经营,大明帝国根本不可能派那么多兵去印度——看看大顺在缅甸经营了多少年就知道这事儿也不容易了。
所以大明的印度政策,就是和印度帖木儿帝国结盟。
而印度帖木儿帝国当然就更够不着大明了,一个大顺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何况大明?
奥朗则布也满意的点点头,笑道:“好!那就请亲王殿下尽快教会公主汉语吧......我向您保证,我的女儿非常聪明,她很快就会学会汉语的!到时候她就能通过所有的考试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43章 这是别人家的公主啊!
“妾,天竺公主妮莎,恭请皇帝陛下万福金安......”
字正腔圆,说着一口流利的就是泽布.恩.妮莎公主。这位印度公主的真人长得比她送给朱慈烺的那张画像上的样子漂亮的多。
公主的身材很好,高挑纤细,亭亭玉立,皮肤也很白,看着根本不像印度人(她本来就不是印度人),五官非常立体,又非常精致,鼻梁挺拔,樱唇点点,眉毛弯弯,眼眸看着比画像上的要大一些,非常深邃。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额头有点大......在应天府太学里面苦读了四年的朱慈炋可见过不少这样的额头——这可是学霸型号的脑门!
而且这位公主的学习能力,也的确配得上她的脑门!
三个月前,公主第一次和朱慈炋见面的时候,还是一口一个“额”的山西腔,这才多少时间,一口应天官话已经非常流利了,一点没有山西老陈醋的味儿了。
除了应天官话说溜了,公主的阅读能力也突飞猛进,汉字认得了好几千,文法也算粗通,一本《三国演义》已经能看下来了,《子论格物篇》和《儒经》也都能读一读了!
想到《子论格物篇》,朱慈炋就更佩服自己这位未来的皇嫂了——她虽然还不大看得懂原版的《子论格物篇》,但是已经可以理解阿拉伯文版的《子论格物篇》了,而且还能对其中四分之一的语句进行解读,而且解读的基本准确。
当然了,她的解读并不是原创,而是引用了大量阿拉伯文版的西方哲学著作中的内容,这些阿拉伯文的西方哲学著作都是早些天方教百年翻译运动的硕果!
而更让朱慈炋感到惊叹的是,这位公主殿下非常热爱收集书籍和研究学问,她将自己的大部分年金都用在了藏书和雇用学者研究、抄写、翻译这些藏书上。
在她自己的府邸中,有一个很可能是印度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哲学、数学、天文学、文学、法律、神学和历史类的书籍——在别的地方早就被人遗忘的那些百年翻译运动所传下来的书籍,在她的图书馆内几乎都能找到!如果能把她拥有的藏书都带回大明,那么对研究《子论格物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正对着朱慈烺的画像在认真的练习大明宫廷礼仪的公主听见了背后传来的脚步声,便站了起来,转过身去,看见了她的“补课老师”朱慈炋。
妮莎公主和朱慈炋的年纪差不多大,两人都是学者,而且都精通数学和哲学,所以有许多共同语言,非常谈得来......
“亲王殿下万福,”公主向朱慈炋行了一个非常标准的福礼,然后笑着问,“我的数学考试通过了吗?”
朱慈炋是来给皇嫂送数学考卷的——总共108道几何题,都是朱慈炋挖空心思想出来的难题。根据朱慈炋的要求,答错一题就无法通过!
但是非常遗憾,妮莎公主答对了所有的题目,而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通过了,108道题目全都答对了!”朱慈炋有点不自然的笑了笑。
“那么我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考得怎么样?”公主笑着又问。
“非常好......无可挑剔!”朱慈炋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不大想让这位公主通过考试了。
但是妮莎公主在历史上作为一名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创作的诗人被人铭记,她怎么可能通不过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考试?
四个考试课目,两个满分已经到手......现在还有两门,武艺和汉语。
武艺没什么好说了,朱慈炋已经见识过了,大将的水准妮莎是达不到的,但是搁在后宫绝对堪称一流——朱慈烺要求后妃习武,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让她们可以强身健体,这年头可没什么高明的医药,想要延年益寿,就得锻炼身体!
二是为了让她们可以教导子女习武健身,从小有个好身体,将来才能为朱明王朝干大事啊!
而妮莎公主底子很好,又得到了奥朗则布这个名师的亲自指点,绝对能通过考试......而且公主的武艺考试不是朱慈炋负责的,而是由跟随朱慈炋来印度的“克难太监”负责的。
现在就剩下一门汉语能刁难人了。
而妮莎公主的汉语水平也比朱慈炋想像的要好——那两个山西人还是挺负责的,除了教了一口老陈醋味的山西话,其他都挺好。而妮莎公主跟着朱慈炋和朱慈炋带来的“寡妇宫女”和克难太监学了三个月,口音改得差不多了,口语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只有毛笔字不行,不过她却能用鹅毛笔写汉字,而且还写得挺工整的......
这就是个别人家的公主啊!
想到这里,包租王朱慈炋只好微微一笑,对妮莎公主说道:“公主殿下,我已经把汉语考卷带来了......天子的要求只是粗通,所以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的。”
妮莎公主笑了起来,“亲王殿下请放心,我一定会通过的,绝对不会让陛下失望!”
朱慈炋心里面又是一声叹息——这位公主殿下连朱慈烺的真人都没见过,却已经死心塌地了,而且越是被考试刁难,就越来劲儿,似乎是下定决心,非得克服一切困难,把自己送到朱大皇帝的床上去不可!
看来这个妮莎,就是别人家的公主了......
包租王只好笑了笑:“公主,那么咱们就开始考吧......”
......
“哼,纳个妃子还要考试,真是闻所未闻......他娘的也不怕后宫干政啊!”
“太孙殿下,臣听说朱皇帝搞考试选妃,就是为了方便后宫干政!”
“还有这事儿?这不是昏君嘛!”
“也不全是因为昏,而是因为什么统计学......”
“统什么?”
“统计......就是总括计算,找出规律什么的。据说朱明自成祖朱棣后,就多有冲龄为君者。而这些年幼君王又多长于深宫,阅历浅薄,不知天下之事,所以只能依赖他人执权。或是母后,或是宦官,或是大臣。朱慈烺大概是觉得宦官和大臣都靠不住,还是要靠母后。”
“哼,就凭这点,额们大顺就比朱家强了百倍!额今年都二十六了,还是太孙......”
正在奥里萨省的帕拉得普码头上一边看着装船,一边在说话的是大顺皇太孙李继成和李继成的军师宋耀文。
说到自己26岁了还在当太孙,李继成就忍不住要叹气。
他要是太子还有点盼头,这太孙可真是急死人啊!这得到什么时候才轮到当皇爷啊?
“太孙莫急,”宋耀文压低了声音,“皇爷去年岁末就病倒了,听说瘦得厉害,总是口渴。已经让大夫瞧了,说是消渴症......治不好的!”
原来李过得了糖尿病——看来肉夹馍吃多了也不好啊!
李继成又叹了口气:“阿爷病倒的不是时候啊!奥朗则布的大军眼看就要来了,他老人家却病入膏肓,额是贤孙,一定得回五华山去了。”
“太孙放心,”宋耀文道,“高一刀是顺朝宿将,帕拉得普新筑的棱堡又固若金汤,一准能守住的。有了这个据点,额们明年就能再来,又可以大大的捞上一票了!”
李继成点点头,道:“也是啊,有了天竺的银子,额们大顺就不怕没有钱粮可用了!”
抢救大明朝 第1244章 大顺的消渴症
李继成在天竺可是收获颇丰啊!
扣除给荷兰印度贸易公司的分成和给参加远征的将士们的犒赏,以及其他一些成本,他的天竺远征还有将近800万两白银的纯利(并不都是银子,也有许多金子)!
李继成本打算从印度捞点银子给大顺军换装燧发枪的,可是一支燧发枪在广东的报价才八两三钱,800万两足够买到100万支燧发枪!
不过大明的军火贸易也没松懈到这种地步,一年也就出口三四万支燧发枪、火绳枪而已,百万支那些想都不要想的,而且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产量——现在毕竟不是工业化时代。以大明的军工规模,各种枪支的年产量,也不过是15万——18万支,其中可供出口的,不过三四万支。
而荷兰人可以为大顺搞到的明制燧发枪撑死也就几千支,想要更多的燧发枪,就得从欧洲进口了。
可是因为法兰西的崛起,这段时间欧洲各国都要买进燧发枪,根本没有多余的产品可以卖给大顺。
所以从印度抢来的金银根本花不出去......而且也不能都花出去!
因为李继成他爹李来亨已经派人来要钱、要马、要胡姬了!
不是李来亨腐败了,而是李过快不行了。
大顺是八王共治的局面,而且有非常大的外部压力,使得八王一皇这九股力量不敢内讧。
一内讧,大家都得让朱慈烺抓去砍脑壳,说不定还要凌迟!
可是不内讧也不等于大家不眼红啊!
原本大家一起“穷”,哪怕位列八王,也就是几万亩田庄,肉夹馍、水盆羊肉、带把肘子管够,再要大富大贵就没了。
而且李过这个皇爷和李来亨这个太子爷也富裕不到哪儿去,没有什么金山银山,也没有什么胡姬名马,篡了他们的大位也没太大意思,大家就凑合着过吧!
可是李继成在印度这么一闹,可就不对了!印度多富啊!李继成不仅在奥里萨抢了一把,还得到了两个苏丹国的上供,那可真是发达的不行啊!
金银得了800万(折合白银)不说,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财物多的不计其数......更让人眼红的还有印度的折耳马和能歌善舞的胡姬!
李继成和跟着他去印度的那些人,个个都发了,如果有点官职的,更是左拥右抱,带着美姬奴仆,骑着折耳骏马,还一堆堆的往四川云南的家里面捎好东西。
议政八王系统的那些人看见了能不眼红吗?
凭什么太孙的人那么发,他们都是穷光蛋?
皇爷李过又在这个时候病倒了,各种各样不满意的声音也就出来了,李来亨也得顾全大局,也得安抚人心,没有别的办法,就只剩下撒钱收买了。
所以这些日子就不断派人去印度招李继成回昆明,还让李继成多带金银财宝和名马胡姬一起回去......给各家王爷和他们的手下分一点,李来亨才能顺利即位啊!
而李继成自己也想回去,他得去当太子啊!
他阿爷李过眼看不行了,他阿达李来亨到时候就是大顺的新皇爷了,而他李继成就该当太子了——太孙升太子的事儿可不能说没一点风险,所以他也不能太笃定了,得多带点好东西回去收买人心......
从印度得来的好东西从共治十七年春天就开始陆续装船北运,到十七年秋天的时候,差不多已经运送完毕了。而李继成则在奥里萨省呆到了农历八月,安排好了帕拉得普的防备后,才搭乘“迎闯王”号桨帆船前往缅甸的沙廉。
新任的沙廉节度使安定侯马宝早就为李继成准备好了马队、象队,帮着他把得自印度的财物和姬妾,全都运往了大顺朝的南都昆明。
共治17年11月,阔别昆明数年的大顺皇太孙李继成,终于抵达了富裕温柔的昆明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座远离陕西前线的昆明城就替代了重庆,成为了大顺朝的第一首都。不仅皇爷李过和太子李来亨常驻于此,连议政八王也大多在昆明养老,只有晋王李定国长期在定军山大营和仇池山大营之间奔波操劳。
和重庆府相比,昆明这里不仅气候舒适,而且也多了一些市井繁华的气息——重庆府被大顺朝廷改造成了军事要塞,看着挺好,可要长住就太不方便了。
而且重庆距离前线太近,气氛一直很紧张,让那些戎马大半生的大顺王侯们感到很不舒服。
而大顺南都昆明筑城较晚,又远离前线,所以构筑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到了舒适和方便。
另外,四川的土地一直比较紧,而李过又比较爱民,所以抠抠巴巴的不让那些王侯将相们在四川多占地。可他也不能完全不满足大家对土地的需求,所以就让他们在云南占了许多土地。
而大顺的权贵们也乐意在云南圈地——这里距离前线比较远,住着安心啊!
所以在昆明城外,就有许多大顺权贵的田庄。其中就有属于李继成的庄子......当初他离开这里时,也就是蓝布铁衣,三五十个亲兵,一人背一包行李就走了。
可是回来的时候,那可真是衣锦还乡了!光是运送财物的象队、马队,就排出去不下10里,那个浩荡,都快赶上天子出行了。
李继成的岳父是老丞相牛金星,他的庄子就紧挨着女婿李继成的庄子,都在洱海南边。这些日子他也抱病在家养着,得知女婿浩浩荡荡的回朝,连忙就去太孙庄上拜见。
翁婿二人自是一党,见了面只好后就在李继成宅子里靠着洱海的一栋阁楼上边喝酒边说话。
“老泰山,好些了吗?”李继成看着老头子昏昏沉沉的模样,就关切的问了一句。
“不好啊!”牛金星叹了口气,“一年不如一年了......大部分的府兵户都穷,种田人更穷,皇爷身子骨好的时候还能管一管,现在也管不了啦,只能眼瞅着府兵户把种田人吃干抹净!”
很显然,牛金星误会了女婿的意思,把话题扯到朝政上去了。大顺的朝政当然是好不了的,就那么多土地,要养60万府兵户,还要和明朝长期拉锯,怎么能好?
“不怕的,”李继成摇摇头,“现在额们有钱了......额这次带回七八百万两银子,够大家松快的了。”
“唉......”牛金星叹了口气,“当年咱们在北京拷掠出3000万啊!结果怎么样?还不是一溃千里?”
“那不一样,”李继成摇摇手,“那是拷掠,现在是......是从外国抢钱,钱进来总是好的!朝廷现在已经没有土地可以分给府兵户了,而且府兵户军役太重,也有点扛不住,就得用银子了。”
牛金星摇摇头,“银子怎么到下面的府兵户手里?下面的王侯将相不要分了?不过是800万两,一家一万也就是800家......光是皇爷和皇太子的儿子就多少了?还有八位王爷的子弟......”
“哪儿能这么分?”李继成笑道,“得给前线打仗的人多分一些......至于贵家子,再跟我一起南下,明年再出兵天竺去就是了,一年抢他个几百万两,还怕不够钱使?”
“一年几百万?”牛金星想了想,“真要有那么多,倒是够使了,就怕抢不着......”
“抢得着!”李继成笑了起来,“有荷兰人帮着额们,没问题的!”
抢救大明朝 第1245章 小心,金钱有毒!
李继成骑在一匹高大的印度折耳马上,穿着一身闪闪发光蓝色绸缎袍子,身边还有一个和他一样骑着折耳马的胡姬,就是他在印度奥里萨省的帕拉得普得到的那个“大将辛格”的女儿,名叫艾希瓦娅。这胡姬的穿着身轻盈曼妙的红色纱丽,还是露脐装,赤着双足,头发上、脖子上、手腕上都穿戴着黄金首饰,真是太吸引眼球了。跟着李继成和艾希瓦娅的还有一大群骑马行进的蓝衣武士,都是闪亮的丝绸袍子,背着燧发枪,挎着印度产的腰刀,骑在高大的折耳马上。
鲜衣怒马外加胡姬相伴!这李继成妥妥的在炫富,就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印度发了财,一点都不知道什么叫低调。
不过他现在的地位也不能低调,他是大顺皇太孙,眼看着就有机会升级当太子了。但是这眼看着的机会能不能落实,还真有点悬——他爸爸李来亨儿子多,而且现在的太子妃也不是他亲妈!
所以李继成必须得炫富!得让昆明城里的二代三代们都知道自己在印度发了横财......想要一起发达的,就来投靠本太孙吧!
昆明城的布局和四川的那些看着森严,住着沉闷的坊市制的城市不一样,并没有棋盘式的格局——就是用高墙和街道将城内区域变成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小城,从高处俯瞰就好像一张棋盘。这种布局的城市非常难打,即便外围的城墙被突破,城内的坊里还得一一攻破,然后才能突破到内城和宫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