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个黄金州大约有5000里见方之地(指可耕土地),除了一小部分被开辟成城堡、码头、商埠,其余都是稻田,足足有200多万亩!
产在这一带的稻米称黄金香米,并不走高产的路子,而是讲究口感。年产量不到三百万石,但是却能卖出七八百万石的钱。
正和彭子勤说话的胖子名叫叶家鑫,就是那个被姚大桥从湖北带出来的富农。
现在他也算事业有成,在黄金城有了2000亩水田,每年光是卖米就能赚到三千多两。
不过他的负担也挺重的——他的老婆有点多,儿女有点多了!
他现在有两个老婆,原本在湖北的时候就有个发妻,到了暹罗后又讨了个暹罗娘子,后来又把发妻和两个孩子都接到暹罗黄金城。
一家人团聚后,叶家鑫就有了“多子多烦”的命了,两个老婆比塞生孩子,现在光是养活下来的就有五个儿子四个女儿!
儿子要分家业,女儿要陪嫁妆......而他自己也不好,最近又看上了一个有波斯血统的暹罗妞,想要娶回来当三房——暹罗这边的人种很杂,有当地的土著,有从北方来的汉人,也有从西方来的波斯、阿拉伯和西洋人种。
其中混了白人血统的暹罗女人都是非常漂亮的(混血其实蛮多的,因为暹罗这边过去没有儒家教化,比较随便),叶家鑫就遇上那么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家里还是个破落的暹罗贵族——暹罗国内这两年也挺乱的,不时有人反对纳雷王或被纳雷王讨灭。
两个老婆就给他生了五子四女,如果再多一个老婆......他的2000亩家业还是有点少啊!
叶家鑫点点头,“老姚还真是有官运啊!”
“何止有官员?”彭子勤笑道,“还有财运呢!加庆王国的侯是有封地的......1000里见方之地,差不多40万亩啊!”
“40万亩......”叶家鑫吸了口气,一脸的眼热。
一旁的彭子勤已经将他的表情收入眼底了,笑着问:“老叶,你想不想也搞个爵位搞点封土?”
叶家鑫笑着摇摇头,“我哪有当侯爷的福分?而且也比不得老姚,他本就是个能钻进去的人啊!”
“呵呵,当侯爷的机会是难得的,”彭子勤道,“不过我看你还是能当个藩国男爵的。”
“彭知州你又在拿我开玩笑了,”叶家鑫笑着,“我哪有这个能耐?”
“能耐?”彭子勤摸着自己的胡须,“你以为老姚多大能耐?这是他的机缘到了......”他认真地看着叶家鑫,“老叶,其实你的机缘也到了!”
“什么?我的机缘?”叶家鑫愣了愣,“我有什么机缘?”
彭子勤笑道:“老叶,跟着我混怎么样?我保你一个藩国的男爵......10里之邑,4000亩田!有了这份家业,你再多几个儿子也够分了!”
“什么?彭,彭知州,你说什么?”叶家鑫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彭子勤道:“老叶,咱们的机会来了!你啊,只要跟着我走,咱们一块儿去闯一闯,一个伯爵和一个男爵还是有的......我当伯爵,你当男爵,你看怎么样?”
“真的?”叶家鑫看着彭子勤,“彭知州,你说的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彭子勤认真地点点头,“咱们一块儿去闯闯怎么样?就算闯不出来,也不损失什么呀!万一运气来了呢?到时候咱们就是伯爵、子爵,子子孙孙就都有前程了。”
原来这个彭子勤也打算去“考”一个藩国伯爵来当了!
他在西洋军这边也算是到头了,已经是知州了......西洋军司下是没有府的,州往上就是节度使司,他还能往哪儿升?节度判官?那可都是洛坤王爷的心腹才能当的!
所以他就有了跳槽去新开张的十二公国谋个伯爵的心思——他觉得自己“考”上的把握蛮大的,因为他现在是西洋军的知州,而西洋军的地盘不就紧挨着马六甲吗?
他在静海军、西洋军多年,对马六甲一带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当个公国的首辅也许没把握,但是一个屯田官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凑出10个家臣......这是个问题,他是个“孤臣”,没有家臣,也没什么故旧。能够拉来凑数的也就是几个幕僚和几个跟着他的亲族,再要有谁那就是叶家鑫这个大农了。
这老叶别的事儿不一定行,开垦种地的本事在暹罗这边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种出来的黄金米比谁都好啊!
所以拉上这个老叶一块儿去“考”,当上伯爵的把握就更大了!
抢救大明朝 第1174章 一看就不是好人!
老山宫的皇极殿内,大明天子朱慈烺这个时候正在面试一个候选的公国次辅——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十一个人组团来的。
为首的前来应试次辅的人名叫王进宝,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壮得跟个狗熊差不多,长了一张漆黑的面孔,胡子拉碴,满脸的凶恶,一看就不是好人啊!
而且这家伙的履历上面也是恶行累累,当年在左良玉手下(他是张勇的人)的时候就没少干纵兵抢掠的坏事儿。后来跟着朱慈照入云南平乱,又屠了不少拥护沙定洲的土司城寨。
再后来李定国打过来了,他就和张勇一起保着朱慈照逃跑,还顺道把人家安南国首都升龙给占了——带头冲进升龙城的就是他!至于进城后干了什么,用脚后跟想也知道了。
糟蹋完了升龙,他又带兵去走水路去打占城,又是一番杀人放火......
在占城老实了两年,又跟着张勇去了暹罗,一到那儿就把人家的黄金城就占领了。然后又在暹罗和大顺军打了一架,把他们撵回了缅甸,而他则带兵收复了阿瑜陀耶城......又是一轮放抢!
总之,这个家伙打到哪里就糟蹋到哪里,破坏力比敌人还大!打完北大年后,连朱慈照都受不了他了,干脆举荐他去十二公国当次辅了。
在朱慈烺的设想中,十二公国的首辅要善于经营,还要兼任城市的“市长”,是萧何式的人物。
而公国的次辅则要军务官一起带兵,是冲锋陷阵的官,必须得是个狠人。
这个王进宝坏是坏了一点,但还是能胜任的......
朱慈烺又开始打量王进宝的属员,一眼就瞅见一个足有七十岁的小老头,看着也是一脸凶恶,不像好人啊!
“你这老头是怎么回事?有七十岁了吗?”朱慈烺有点不满意了,都那么老了,还能干坏事吗?
不过这老头一开口,朱慈烺就放心了。
“陛下,我的,山本重澄,赤铁砲军的干活,虽然七十三岁了,但是大大的能打!”这老头原来是山本重澄。这两年都在北大年干坏事儿,还和王进宝这坏种混熟了——人以类聚啊!
“你是日本人?”朱慈烺点点头,这就放心了——这是坏人老了,而且一大把年纪还在努力做恶,精神可嘉啊!
“对对,我的就是日本国武士,大大的忠良!”山本重澄还在努力表现自己——他是很怕被朱皇帝“刷”下去的。
因为这也他最后的奋斗了!
老爷子没办法啊,为了山本家的延续,不拼命不行啊!
他的老婆在长崎失踪了,还带走了他的次子。而他的长子又在北九州的战乱中失踪,估计已经不在人世了。
而他则在跟随征蛮将军徐正经出征时又捎上了一个十七八岁的日本小姑娘,最近又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山本七十三......
为了给山本七十三留下份家业,老爷子也不敢休息,一大把年纪还跟着王进宝来应天府“面试”。
这时王进宝也开口替山本老爷爷说话了:“皇爷,您莫看这老汉上了年岁,其实他还是颇能战斗的......特别善于指挥火枪队,出了名的凶恶啊!在打北大年的时候,带着一营火枪兵连着击溃了北大年、霹雳国、柔佛国的三支火枪大队!那可都是荷兰人帮着训练的精兵啊!”
原来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没闲着,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武装北大年、霹雳国、柔佛国、亚齐国,还帮着他们训练的新军——都是按照莫里斯方阵战术练出来的,战斗力不弱。
但是在北大年战役中,这些精兵却遇上了日本内战中锻炼出来的赤铁砲军,自然不是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
而山本重澄在北大年战场上表现不俗,这才入了王进宝的法眼!
“既然如此,”朱慈烺点点头,“那就让他跟着你好好干吧......进宝,你也要好好干!朕现在能封你的不过是个空头的伯爵,能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爵爷,就看你的本事了!”
这就面试通过了!
王进宝成了伯爵,而山本重澄则能在王进宝的伯爵下面拿一个十里之男......也有4000亩土地,将来还能传给山本七十三!
......
“臣彭子勤恭请皇帝陛下圣安,吾皇万岁,万万岁......”
恶人王进宝和山本重澄前脚离开皇极殿,彭子勤、叶家鑫还有其他九人就组团走进来叩头了。
朱慈烺端详着他们,这十一个人看上去没有王进宝他们邪恶啊!
而且这个彭子勤的履历也干净得多,大部分时间都是文职,就是在担任黄金州知州时兼任兵马使——节镇大多地处前沿,所以知州一般都兼兵马使。
另外,这个人还出使过印度,在德里见过那个什么“世界征服者”奥朗则布,和他签了个什么瓜分布哈拉汗国的条约。
能力还是有点的,就不知道够不够邪恶了?
“彭子勤,”朱慈烺开始问话了,“朕问你,如果朕命你执掌一个马六甲的公国,你觉得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
“回禀陛下,”彭子勤道,“臣以为最要紧的是教化!马六甲一带素来有汉商活动,一度也颇有声色,但是一直以来都是有商无儒,文教不兴,所以难以持久。
反观荷兰人、葡萄牙人、波斯和阿拉伯人,所到之处不仅通商业,而且还建设教堂,传教兴学。”
朱慈烺点点头。
看来这个家伙在静海军、西洋军的这些年没白呆,还是学到一些东西的。
“可是咱们学得了人家吗?”朱慈烺问,“现在黄金州的学校办得怎么样?学儒经的人多吗?”
“回禀陛下,”彭子勤面露得色道,“如今黄金州已经建立了州学,从两广聘请了儒生,专门传授儒经,还在阿瑜陀耶城开办了分校,有不少暹罗国的贵族子弟也入读了。因为暹罗国再过不久也要开科举了,贵族子弟要当官就得习儒经参加考试。”
“这可不容易啊!”朱慈烺笑了笑。
为了说服纳雷王开科举,朱慈烺可没少费力气......现在终于快要成功了!
彭子勤笑道:“只要十二公国也可以开科取士,那么儒经一定会成为显学,教化也就容易了许多。
另外,臣还打算从大明和日本招引僧道去马六甲开设寺庙,配合学堂,一起教化人心。”
“就这些?”朱慈烺还是有点不大放心。
彭子勤道:“这些能做好就很不容易了......而且南下马六甲之战一定非常激烈,荷兰人手段不弱,而柔佛、亚齐、霹雳等国又被荷兰控制,难以知返......所以马六甲战后很有可能变成一片白地!”
朱慈烺点了点头,叹息一声:“幸好张勇、徐正经、王进宝、赵良栋、施琅等员都素知仁义,不会滥杀无辜的。”
“陛下放心,臣也和张提督、王总兵、赵总兵他们一样知道仁义。”彭子勤也道,“臣在南洋多年,素知当地形势复杂,诸教杂处,犹如乱麻一团,需要施行仁义。”
果然是个仁义之官啊!朱慈烺了点点头,道:“既然如此,你就好好干吧!朕希望你能记住今天的话,一定要和张勇、徐正经、王进宝他们一样施行仁义,以德服人。”
抢救大明朝 第1175章 颤抖吧,巴达维亚!
西历1663年,10月末,爪哇,巴达维亚城。
这座在荷兰殖民者统治下,位于南洋诸岛最南端的爪哇岛上的城市中的居民,实际上是以中国人为主的。
早在安东尼.范.迪门担任巴达维亚总督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开始大量招揽中国人。在当时的荷兰殖民者眼里,中国人不仅勤勉,而且生性懦弱,是非常好的生意人和劳工。
当然了,利用中国人建设巴达维亚也是荷兰人唯一的选择,因为他们也没别的人可以用。来自欧洲的殖民者根本适应不了爪哇岛的酷热和潮湿,让他们呆在可以遮蔽阳光和暴雨的房子里都热得受不了,还能指望他们自己建设城市?
至于爪哇岛上的土著,且不说他们没有中国人那么勤勉和善于经营,就算荷兰人愿意忍受他们的懒散,也没多少人能为之所用。因为这个时代荷兰殖民者还没有征服整个爪哇岛。他们占有的仅仅是位于爪哇岛西部一处海湾边上的巴达维亚城和周边的一些附属区域。
这块地盘在荷兰人到来前是从属于爪哇岛西部的万丹苏丹国的一个城邦,城邦的统治者因为羡慕宗主国万丹首都万丹城的繁华,所以欢迎当时无法在马六甲立足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去他们那儿落脚。
而荷兰人到来后又是修筑城堡,又是派出战舰袭扰万丹港的正常贸易,惹恼了万丹苏丹,结果万丹苏丹联合英国人一起攻打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城堡。不过万丹苏丹打仗的手艺实在不咋的,围攻最后以失败收场。而万丹人在撤退的时候还顺手抓走了巴达维亚当地的统治者,还迁走了大部分的居民。
荷兰一看巴达维亚的统治者和居民都跑光了,留下个空城看着挺好,干脆就占了下来。
荷兰人在爪哇岛上的第一块殖民地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鸠占鹊巢的行为当然是很拉仇恨的,所以荷兰人统治的巴达维亚就成了爪哇岛上信仰天方教的封建统治者们的眼中钉。和万丹苏丹国之间的冲突还没完全结束,强大的马打蓝苏丹国又两度发兵围攻巴达维亚,其中的第二次巴达维亚围攻战中,马打蓝国的阿贡苏丹甚至出动了多达10万人的大军。
虽然这两场巴达维亚攻防战的结果都是荷兰人取胜,但是他们也没有力量乘胜出击灭亡马打蓝国,甚至没有能力阻止马打蓝国继续做大,在他们第二次击败马打蓝国后直到现在的三十多年间,这个国家还在爪哇岛上继续做大,现在已经统治了爪哇岛上除万丹、巴达维亚之外的全部地盘。而且继续对巴达维亚和万丹虎视眈眈!
面对马打蓝和万丹这两个近在咫尺爪哇岛当地政权的威胁,巴达维亚城的荷兰殖民者还怎么敢大量使用当地的土著?
哪怕在天朝帝国觉醒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依然没有办法驱逐巴达维亚的华人,非但没办法驱逐,而且因为明朝开始实行“关粮米”政策,荷兰殖民者不得不引入更多的华人,让他们承包巴达维亚城周围肥沃的土地用来种植稻米。
所以从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更多的中国移民就开始涌入巴达维亚。截至1662年底,巴达维亚城周围开辟出来的130个水稻种植园中的121个都属于中国移民。
而在巴达维亚城内,街道上来来往往的大多都是一张张被赤道的烈日晒得黝黑的中国面孔。街道两侧的店铺也大多是中国人开办的,这些店铺并不都是小买卖,也有不少大买卖。一官党(郑家商行总号的名称)、皇商会、沙船帮(沈廷扬家族商行总号)、贾乐市行、广联行(广州府的大商行)、佛联行(佛山铁业合办的商行)、景德行(景德镇瓷业的商行)、曼奇尼茶行(朱慈烺以玛丽.曼奇尼的名义开办的茶叶行,主营是出口祁门红茶)等中国的大商行,也都在巴达维亚开办了分号。
由于大量华商和中国大商行的到来,巴达维亚的总督府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中国区”,以供中国大商行、天朝使馆还有传授儒经的华校使用。
这个“中国区”和巴达维亚的老城间隔着一条直通海港的运河,通过架在运河上的桥梁可以进入同样遍地是华人的“荷兰区”。
因为巴达维亚的“中国区”在城市的西部,靠近万丹苏丹的领地,所以从万丹通往巴达维亚的陆路就接着“中国区”。刚刚拜访过万丹宫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约翰.马特索尔科这个时候就乘坐着一辆上海沈车打造的西洋风格的四轮马车,通过了已经处在军事戒严下的“中国区”的街道。
这位从1653年开始就一直担任东印度公司总督的荷兰人,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焦虑过。
天朝的皇帝已经不屑于掩饰他对马六甲海峡的野心了!
在打败了北大年-霹雳国-柔佛国-亚齐国的四国联军,将北大年国完全吞并后,这位天朝皇帝公开了他的下一个目标——马六甲海峡!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征服马六甲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后的善后方案了——马六甲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将会被分成十二份,然后交给皇帝的十二个儿子统治,还会建立十二个依附于天朝的藩属公国。
根据公开传播的消息,这位皇帝已经在用爵位和土地,为这十二个藩属公国招聘重臣了......他甚至将招聘的消息刊登在了报纸上,连巴达维亚本地出版的一份华语商报上都转载了这个消息!
原本在万丹宫廷作客,并游说万丹苏丹加入反对天朝的“马六甲同盟”的马特索尔科总督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也不得不中断了访问,急急忙忙赶回巴达维亚坐镇。
在返回巴达维亚的途中,他就下达了在巴达维亚实行动员和戒严的命令。
动员的对象是所有居住在巴达维亚的成年荷兰人男子——巴达维亚的常备军人数太少,只有区区2000人,而且他们还被巴达维亚的华侨所牵制,根本无法离开城市作战。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出兵马六甲,马特索尔科总督必须进行动员。
至于戒严就更加必要了,因为巴达维亚的华侨并不是手无寸铁的......而且他们还有自己的组织,比如同乡会和儒经学堂,还以儒经学堂和大明使馆为核心,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华人会。
马特索尔科总督现在可真的是被[ fo]内忧外患给包围了!
对这位东印度公司的总督而言,除了坚固异常的巴达维亚棱堡(位于巴达维亚市区北面),大概没有一处地方是真正安全的了。
即便宣布了戒严,即便巴达维亚中国区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东印度公司雇佣军,马特索尔科也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安全。
他知道,不到明军大兵压境,他是不能驱逐巴达维亚城内的华人的,至于屠杀更是想都不敢想......因为他背后站着的不是一个伟大的帝国,而是一家贸易公司!阿姆斯特丹的股东们对于东印度公司这些年来所提供的分红非常满意,而这些分红的最终来源,就是和中国人的贸易以及依附于贸易的金融服务。
抢救大明朝 第1176章 大明没有野心,大明只有仁义
“总督阁下,明国领事韦青木先生正在会客厅等候您,他希望总督府可以取消戒严的命了......总督,您要不要见他?”
马特索尔科总督刚刚钻出马车,他的一个秘书就废飞快的跑过来,告诉了他大明使臣来访的消息。
“就知道他要来的,真麻烦啊!”马特索尔科嘟囔了一句。
说实话,他是非常羡慕自己的前任们在处理华侨问题上的随心所欲的。那时巴达维亚没有那么多强有力的明国商行,也没有常驻的明国使团。所以华商们挨了欺负也只能忍着,最多也就是毫无效果的请愿。
对于巴达维亚的总督而言,哪怕再富有的华商,也不过是待宰的肥猪。肯合作的就给个“甲必丹”的名义,让他们去以华制华。不肯合作的,呵呵......
可是现在时代变了!
首先,那些来自大明本土的强有力的商行是不能随便拿捏——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许多业务必须和它们合作,要不然公司的利润就会大幅下跌......
其次,由这群强力商行联手兴办的儒经学校也非常扎手!这些学校虽然以儒经为名,但是其课程设置却非常多样,讲究允文允武,亦儒亦商。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儒经》,还要学习算学、商学、法学和武学!其中的武学可不是练拳脚,而是练火枪!一开始练的是火绳枪,后来改成了燧发枪!
在这些儒经学校的带动下,现在定居巴达维亚的华商二代们几乎人人有枪!
而和这群人人有枪的华商二代们一样让人头疼的,则是满脸堆笑的大明驻巴达维亚领事官韦青木了。
这个家伙是个华商四代,他的家族落户爪哇岛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还没成立呢!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在万丹经营,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巨商。再到后来,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建立殖民地,努力招商,就把韦青木的爷爷韦宝招来了。这个韦宝后来和另外一名华商首领苏鸣岗一起,成为了巴达维亚做最处的两位华人甲必丹。
而在苏鸣岗去世后,韦宝的儿子,也就是韦青木的父亲韦鼎就成为了巴达维亚的华商首领。
但是出生在这个两代人都亲荷的华商家庭的韦青木,却因为先后在巴达维亚儒经学堂和南京大学堂求学,从而进入了大明朝廷的外交体系(这样的经历当然是刻意安排好了的),最后成为了大明朝廷在巴达维亚的代理人。
通过这位韦大领事,大明朝廷和巴达维亚当地的华商就算搭上线了——仅仅是搭上线,因为朱慈烺从来就不会对南洋华侨报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更不会一次性向巴达维亚的华侨提供过多的军事、外交和政治上的支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