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没钱怎么贸易?
当然是以货易货了。
和热衷于积累金银的大明不一样,大顺帝国不需要金银,也不需要顺差(不需要金银也就不会产生顺差),当然也不接受逆差。大顺的对外贸易目的就是一个,互通有无。
也就是用四川出产的丝绸、瓷器去交换大顺帝国所需要的棉花、马匹和军火。
而在所有来港贸易的外商当中,携带西洋枪炮抵达的洋商,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大顺帝国和大明天朝的长期战争还在缓慢进行当中!
从共治十一年开始,在陕西、湖广、四川、云贵等多个明顺接壤的战场上,一年到头都有至少二十五万大顺府兵在服役征战(现在大顺府兵人数已经达到了50万,所以是半数服役,半数在乡)。战况虽然不大激烈,但是全年无休的消耗还是给物力有限的大顺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不仅军火的供应非常吃紧,而且因为太多的府兵和民伕上番服役,也让粮食的消耗非常惊人。
好在大顺治下的四川、云贵之地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已经过剩,即便有五十万人(府兵和民伕各半)长期脱离农业生产,也没造成乡村的土地荒芜。
不仅没有荒芜,而且播种的面积每年都在增长——过剩的人口使得梯田的大量开发成为可能,所以四川和云贵的耕地连年增长。
与此同时,人口增长的压力也逼迫着大顺朝廷加大了开发缅甸的力度。从共治十三年开始,每年都有数万户被府兵户夺去土地的四川农民,在大顺朝廷的户政府组织下,背井离乡,来到瘴痢丛生的缅甸垦殖。
而地处海滨的沙廉府,又是南下的四川农民们集中落脚的区域。所以在布鲁斯.范.迪门离开“牢城榷场”前往沙廉府城的途中,他就经过了两处属于四川移民的崭新的,堡垒式的村镇。
他现在的身份是巴达维亚国的特使——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特使的名义是见不着坐镇沙廉的大顺皇太孙李继成的,因为东印度公司特使会被大顺的官员们当成地位低下的商人。
在大顺帝国这里,商人可是四民之末......
沙廉府城是一座三角形棱堡,构筑得非常巧妙,占据了一处位于沙廉榷场南面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三角形岛屿上。这座岛屿本是一处三角洲,两面临水,原本唯一和陆地相连的那一面,现在也被人工挖掘的河道阻隔,因此由三角洲变成了三角堡。
而在三角堡的西北面,也就是人工河道所在的那一面,倚着人工河道,还有一个被木栅栏圈起来的市镇。比“牢城榷场”要繁华一些,市镇内有土著商人和南来的汉商开办的铺子。
不过布鲁斯抵达的时候,这些铺子都已经关张了,因为天色已晚,市镇宵禁的时候到了......
“额是知沙廉府事高一刀,奉了总督缅甸军务事皇太孙殿下令旨前来问话!”
在沙廉府城外的市镇里,一座修建比较体面的馆驿中,布鲁斯.范.迪门总算见到了一个大人物。
大顺皇太后高桂英的弟弟,沙廉知府高一刀。和其他的大顺官员一样,高一刀也走得也是朴实路线,这个上了年纪,而且久居高位的陕西汉子穿着一件掉色儿的蓝布官袍,没有戴帽子,花白的头发梳了个发髻。
布鲁斯.范.迪门连忙起身,行了个中式的抱拳礼,然后用汉语说道:“下官巴达维亚国使臣范.迪门,见过太守。”
“哈哈哈,范使臣的汉话说得不错啊!”高一刀冲着布鲁斯扬了扬手,“坐坐,坐下说话......额们这里不是明国,没有那么大的规矩!”
其实大顺这里的规矩比现在的大明大多了!如果布鲁斯以东印度公司代表的身份过来,就该给高一刀磕响头了......
“多谢。”布鲁斯言了声谢,就大大方方的坐了。
“说吧,你们巴拉王国派你来额们这里要做什么?是上供呢?还是交好呢?”
布鲁斯.范.迪门笑道:“都不是,我们巴达维亚国是来向大顺天朝求救的!”
“求救?”高一刀摸着花白的胡子,“是谁欺负你们了?”
“是明国!”布鲁斯.范.迪门说,“我们巴达维亚国、柔佛国、亚齐国、霹雳国、北大年国向来在马六甲地方和睦相处,与世无争。可是明国这几年却不断发兵来犯,前年还攻破了北大年国,杀人无数,作恶多端,实在令人发指!所以我们巴达维亚国、柔佛国、亚齐国和霹雳国不得不联手抗明。只是我们国力实在有限,打不过明军,所以只好派我来向大顺求救!”
抢救大明朝 第1180章 引狼入室之计
“什么?巴拉王国,老佛国,亚齐国和霹雳国被明国打了,要额们大顺发兵去救?这不是引狼入室么?他们不知道缅甸国是怎么没了的?额看他们这几个国不是傻了呆了,就是在使什么诡计!”
正在胡说八道的是大顺皇太孙李继成,这小子年岁不大,才二十出头。但本事却不小,已经在陕西战场上崭露过头角,率领着模仿明军的新军建立的少年府兵队和吴三桂指挥的军队多次交手,而且胜多败少!
不过这小子惹祸的本事和他的打仗的本事差不多大,在陕西打仗的时候就仗着自己是皇太孙,还打了几场胜仗,所以不把刘宗敏、李定国、袁宗第、刘芳亮这些老王放在眼里。还在背后嘲讽他们几个打仗的手艺太潮,根本不会指挥新式军队。这话虽然没说错,这一批开国的王爷的确有点落伍,跟不上时代了,但是说出来也太得罪人了!
大顺可不是皇帝独裁的体制,而是八王议政。议政八王如果都被他惹毛了,他的太孙也就干不下去了。
所以太子李来亨不敢把他留在陕西前线,也不敢留他在朝中惹事,干脆把他打法到缅甸总督军务了。
到了缅甸之后,李继成可就没人管得住了,所以说起话来更没分寸,现在居然说堂堂的大顺上国,仁义天朝是大灰狼......这话要是给皇爷李过听见了,李继成的太孙之位指不定都没了!
李继成不必李来亨,李来亨这个太子名义上是三代,但其实是开国功臣,和那些老王们一起打江山的,所以地位非常稳固。
而李继成这个大顺四代是真正的小字辈,在老王们眼里就是个不懂事的晚辈。而那些小王也不见得服他,因为李来亨的儿子很多,李继成虽然是长子,但是他妈死得早,而李来亨在李继成的亲妈死后又续了弦,娶了秦王孙可望的女儿为妃。李来亨和孙可望的女儿感情不错,两共育三子三女......
“太孙!”年纪比李继成大不了太多,但是看着却非常沉稳的宋献策之子宋耀文连忙提醒道,“您要谨言慎行啊!现在已经有不少老王对您不满了,皇爷他老人家也......”
议政诸王对李继成的不满是不会造成这位太孙殿下垮台的,因为李继成是太孙而不是太子。现在李过都没死,李来亨的太子都不知道要当到猴年马月,什么时候才轮到李继成?所以议政诸王也就是不满,不会真的发力把李继成换下去。
但是李过对李继成的不满就是一个问题了!
而且李过的不满也不是因为李继成的跋扈,而是因为李继成认为均田制和府兵制都已经落伍,甚至有沦为弊政的苗头。
前者由于缺少可均的良田,又有太多的府兵需要土地,所以已经演变成了府兵户夺取民户土地的制度了。常见的情况是将民户的好田均给府兵户,然后再把坡地、梯田均给民户,或者干脆用云南甚至缅甸的土地补偿失地的四川农户——从四川迁移去云南、缅甸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派给农户的都是荒地甚至林地,需要投资开发才能变成良田。
而绝大部分的大顺农民都攒不出移民和开拓的资本,也没有地方可以借贷,因此只能在本乡当佃农过活。只有一小部分得到大顺朝廷和诸王府的资助,才得以移居缅甸的阿瓦、沙廉两府。
至于府兵制,也因为上番时间太长、份地数目不足和朝廷的补贴太少遇上了困难,日子越过越穷,服役时候的士气也越来越低。
更让李继成感到不满的是,府兵内部的固化日益严重,不仅是阶级固化,而且还有太多把持高位的“老人”没有办法退出,从而挡了新人的路。这事儿和大顺的“利出一孔”有关,除了当兵,也没别的出路可以给那帮“老兵老将”。
另外,大顺军中也没有办法实行遭人恨的末位淘汰制和“997”——府兵怎么淘汰?没收土地还是让儿子来接班?而且府兵是寓兵于农的,武艺在家就练好了,不需要在军营里面的临时抱佛脚苦练。所以也就没有“997”的传统,而且府兵不支饷,也就没有激励士兵苦练的工具了。
如果这些年战争的模式不是日新月异,大顺的府兵制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军制。但是现在这群封建地主兵却有点跟不上潮流了......在明顺对抗的主战场陕西战场上,大顺军落伍的苗头更加显著。虽然李定国在用兵方略上始终压过吴三桂一头,但是吴三桂却凭着几个新军师就立于不败了。
凡是两军堂堂对阵,大顺军哪怕数量占优、地形占优,打到最后也多半是个输,即便勉强取胜,也一定是个惨胜。
只有李继成拉起来的少年军表现比较好,可以和吴三桂手中的新军师打排队枪毙,而且还打胜过几次。
但是新式的少年军毕竟人少,又因为表现突出成了明军重点打击的对象,吴三桂还从朱慈烺那里要来了青年近卫军专打李继成的少年兵。所以李太孙在陕西没打开局面,还得罪了不少人,连皇帝李过都对他不满了——李过最恨的就是有人揭均田和府兵的短!
听自己的心腹手下这么一说,李继成只是哼哼了几声:“他们这些人啊,都是越老越顽固,到现在都听不得实话了,这样下去,咱们的大顺可怎么办!”
“太孙,”同样保着太孙的高一刀插话说,“南下马六甲也许能扭转颓势啊!”
李继成摇摇头,“没用的......咱们又不是明国,沙廉的海贸根本赚不着什么,不过就是通一下有无。”
四川盆地到沙廉海口有四五千里远,而且路也不好走,沿途山峦重重,运输成本高的吓人。
所以沙廉海贸根本不赚钱,也就是换一点大顺王朝需要的良马、枪炮,以及沙廉和阿瓦的官营手工作坊需要用到的棉花。
“太孙,”高一刀摇摇头,压低声音,“那是开疆辟土啊!而且马六甲可是个设卡收钱的好地方......另外,那个什么巴拉王国的,其实就是西洋红毛国在南洋这边搞得一块招牌。估摸着是红毛国被明国逼得急了眼,想让咱们进马六甲搅局。”
“巴拉王国就是红毛国?”李继成拧着眉毛,“额听说红毛国可是西洋强国,有的是好枪好炮啊!”
“何止有好枪好炮,还有好船......”宋耀文补充道,“如果红毛国肯帮咱们打阿拉干国,咱们可就发了!”
阿拉干国就挨着下缅甸和印度,海岸线很长,历来都以贸易立国,所以国家虽然不大,但是却非常富庶,早就被李来亨盯上了。
但是因为从下缅甸去阿拉干国的陆路很不好走,而阿拉干国的海军又比较强大,所以李来亨也只能盯上几眼,根本没有进攻的可能。
李继成摆摆手,道:“不能这样,额们大顺是仁义之邦,怎么能让红毛国助额们吞并小邦?那样的话老佛国、亚齐国和霹雳国还能和额们亲近?”
“还是太孙仁义。”宋耀文微微有点失望,但是嘴上还是赞了一句。
李继成又道:“不过暴明南来,大家都不会安生,阿拉干国也不能置身事外......额的意思,应该拉上阿拉干国一起出兵!”
抢救大明朝 第1180章 好多仁义道德啊!
应天府,老山宫。
皇极殿里面正在举行两府合议,大明朝廷的文武大员们济济一堂,个个都有点忧愁。
让他们这些必将流芳千古的大明忠义之臣们发愁的,是他们的皇帝陛下,那位自古以来少有的仁孝之君朱慈烺费了好大气力才挑选出来的那一千多个仁人义士......那么多的仁人义士,还有更多几倍的仁人义士的随从下属,现在都在老山镇和浦口市一带晃悠,这事儿不让人发愁,什么事儿让人发愁啊!
老山镇和浦口市可是大明朝臣们安家落户的地方,十余年来都是天下首善之区啊!不仅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治安也好的出奇。别说外来的贼人,就算是老山、浦口当地的纨绔子弟,也不敢在天子脚下为非作歹,要不然让江北警巡院的警巡捕了去,一准从重严惩!
哪怕爸爸是阁老,是都督,是国公,都不大好使,除非爸爸是太上皇......
可是这几个月以来,老山镇、浦口市天天有人打架斗殴,还不是用棍棒板砖,而是用老长老细的武士刀......当街砍人啊!
今天参加朝会的这些个重臣之中就有不少人眼见过砍人事件,真是无法无天了!
虽然老山镇、浦口市这里流行佩剑,但是持械伤人和杀人的案件却很少,平均下来一年不过一百起(大部分是私自决斗案),而且大多是伤人,很少出人命,极少在大街上发生。
江北警巡院当然受到内阁府和刑部的压力,让他们立刻整顿治安。
可是一整顿却发现,被警巡院逮住的大多是朱皇帝的“仁人义士”。事情很快捅到了朱慈烺那里,可是这位素来严厉的皇帝却突然变得宽仁起来了,只要这些人砍的是他们“圈内人”,就一律发南洋军前效力。
这些人本来就是要去南洋的,这种惩罚不等于不罚?
另外,十二公国下南洋不是要行仁义的吗?他们还没出应天府就已经这样了,去了南洋还能仁义?
还有,这些人自己掐得怎么那么狠啊!绝大部分的斗殴行凶,都发生在这些“仁人义士”之间.....
让他们去开创十二公国,以后会不会来个“十二国之乱”啊?
想到这些问题,大明朝的那些重臣们心情就都不好了。
“诸卿,”朱慈烺还是一如既往的面带微笑,他拿起本奏章,翻开后摊在桌上,“外交部今儿早上递来个奏章还附带一份战书,奏章是驻巴达维亚的领事写的,说的是荷兰人要和咱们来个绅士对君子的决战......他们要约咱们在南洋海面上来一场舰队决战,时间就定在今年秋天,地点由咱们定。”
朱皇帝笑着看了众人一眼,然后问:“诸位以为如果?”
“陛下,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奸商,根本不是绅士,咱们不能相信他们!”曾经给荷兰东印度公司打过工的郑芝龙第一个表示不能相信荷兰奸商。
果然还是奸商了解奸商啊!朱慈烺斟酌着问:“泉国公,你觉得荷兰人约战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郑芝龙看了眼自己的儿子,海军部尚书郑建功,然后才道,“陛下,老臣觉得荷兰人一定在设一个圈套,想要重创咱们的舰队!不过具体会这么布置,臣就猜不着了。”
“陛下,”郑建功马上接过话题,“家父言之有理,据臣所知,荷兰海军特别善于偷袭锚地,往日在欧洲和西班牙、英格兰交战时,就干过不少偷袭锚地的事情。
现在咱们的舰队主力远在广州湾锚地,荷夷舰队根本无法偷袭,所以才会想出这样不入流的诡计,哄骗咱们南下到马六甲海峡附近,好方便他们偷袭。”
广州湾锚地位于广东省的高州府和雷州府之间,原本属于神电卫(卫所名词)管辖,湾内设有水寨。
在舟山锚地之战后,大明海军开始寻找新的海军大舰队锚地,找来找去,就找到三处最佳的锚地,一处是胶澳(胶州湾);另一处是广州湾;还有一处是佐世保。
这三处锚地也就成了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和东洋舰队的母港!
而北洋、南洋、东洋三舰队现在都隶属海军部和海军司管辖,全都是“中央军”了。
不过原本的“老北洋”和“老南洋”也不是整体转变为“中央军”的,而是进行了分拆和重组。将其中用来跑运输(商业运输)的武装商船低价转给了“一官党”商行和“沙船帮”商行(这些船只本来就是郑、沈两家的资产),同时也取消了北洋、南洋的“拦路收费权”。从洪兴十五年开始,航行于中国沿海的各国商船只需要在入港后缴纳相关税费,而不必向南洋舰队、北洋舰队缴纳保护费了......
经过重组以后的“三洋舰队”的实力,也在这几年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各自拥有了8艘“应天府”级的主力舰!
天朝帝国的规模优势,终于在这一轮海军更新比赛中显示出来威力。
虽然“应天府”级的性能仍然不如英国的“护国公”级和荷兰的“七省议会”级,但是一次就能同时开工12艘,两个批次就造了24艘的“下饺子”模式却让大明海军成为了可以和英、荷海军并驾齐驱的海上强权!
现在,24艘“饺子舰”中的16艘,都集中到了南洋舰队,正由陈上川提督率领,随时准备南下寻找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决战——不必求胜,打个消耗战也够荷兰人受的了。哪怕用两艘“应天府”级换一艘“七省议会”级,南洋舰队的这16艘饺子舰也能把荷兰海军所有的“议会”级兑光了。
而少了16艘饺子舰的大明依旧是天朝帝国,而没了8条“议会”的荷兰海军就等着被英国的“护国公们”狠狠修理吧!
所以在大明大元帅府海军司的哪些精英参谋们看来,拥有16艘“饺子舰”的南洋舰队只有一种可能会在南洋海面上败北,就是在锚泊期间被善于偷袭的荷兰人打个措手不及......
“朕就知道荷兰人诡计多端!”朱慈烺得意的笑了笑,驸马爷终于出息了,能识破荷兰人的诡计了!
“建功,”朱慈烺问,“你有何破敌两策?”
郑建功道:“不如来个将计就计,和荷兰人约定在望加锡海峡附件进行决战......然后再以南洋舰队主力南下望加锡海峡,吸引荷兰人的注意力。
同时,再以南洋舰队的部分兵力会同征蛮水军,输送征蛮军走水路南下马六甲海峡,在柔佛苏丹国的淡马锡岛附近登陆!”
“荷兰人会上当?”
“一定会的!”郑建功说,“望加锡海峡是南下香料群岛的必经之路,一旦为我所控,香料诸岛将不为荷兰所有!
而香料诸岛,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命脉所在!”
“好!”朱慈烺满意地点点头,“朕的十二公国陪臣团现在也组成完毕,是时候让他们南下了!”
太好了!
这群仁人义士终于要走了......
大臣们心头都是一阵惊喜!
朱慈烺笑着又道:“看来再过不久,马六甲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上的生民就可以不再被西夷欺负,他们将在天朝仁义道德之师的保护之下,永享太平!
为了安定南洋民心,朕打算以仁义道德四字为马六甲十二国命名,分别称为;仁安、仁福、仁至、义兴、义全、义勇、道全、道盛、道隆、德显、德佑、德升......”
好多的仁义道德啊!
抢救大明朝 第1182章 大顺是真仁义啊!
今年已经63岁的大顺皇帝李过这两年都住在风景秀美的昆明五华山,没有再回过四川。
不回四川的原因不是年岁大了走不动,而是他越来越不喜欢四川了,因为现在的四川处处都给他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他的青年和少年时代!
那时天下虽然已经有了乱相,但大致上还能保持平稳。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李过和比他小两岁的父皇李自成就在毫无希望的贫困当中苦苦挣扎。但是再怎么挣扎,日子还是越来越苦。
在四川各地巡视时,高高在上的李过仿佛看到了无数的自己,衣衫褴褛,面带菜色,除了年轻就一无所有,没有一点上升的希望......甚至比自己和李自成年轻的时候还不如。
因为自己和李自成年轻的时候,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不过是些秀才、举人之辈,借着百无一用的科举功名欺负人。
可是现在的四川,骑在那些苦汉子脖子上的都是腰悬利刃的蓝衣府兵!
这群府兵对上明军虽然只能招架,难以还击,但是压在四川的贫汉身上却管保让他们永远翻不了身了。
李过本以为自己建立的是一个可以让天下寒士都能足衣足食的人间好世界,却没想到这个人间好世界正在以他难以想象的速度变成劳动人民的地狱......
而且李过还发现自己这个皇帝根本没办法改变四川贫汉们越来越苦的处境。
因为压迫他们的那些蓝衣府兵,根本就是他这个皇帝带来四川的,而且还是大顺政权的统治基础。
李过现在已经理解朱元璋晚年为什么要诛杀那么多的功臣和文官了......并不一定是想为朱允文剪除潜在的威胁,如果仅仅是为了朱允文,那么杀几个大头头就够了,何必株连那么多人?
另外,杀死那么多文官就更没必要了,文官又不会篡了朱允文的大位。
朱元璋那么干,很可能是看见下面的人正大口吃着百姓的血肉膏脂......不杀他们,百姓就太苦了!
现在李过看见四川的百姓越来越苦,看见议政八王和下面一群功臣猛将越来越肥,也恨不能操起屠刀大杀一通。
但是不行啊!
他不是明太祖,他没有一统天下......那个差一点就被他的“小爸爸”李自成打死的明朝,现在又中兴了。而且兴得厉害,都把大顺朝压着打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