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且儿臣也不会让那些还没有长大的皇子去操办建成殖民之事......他们不过是担个名义,长大后捡个现成罢了。”
朱慈烺的长子朱和壕是洪兴元年生人,今年虚岁才十七,现在刚刚考入讲武堂,合众国王什么的不过是个虚名,压根就没到他能做主的时候。至于那十二个公国之主就更幼小了,就更管不了事儿了。
所以合众国也好,十二公国也罢,说穿了都是朱慈烺的手笔。
而朱慈烺自己是大明最富,还掌握天下之权,当然不是崇祯和一群没有权势的王爷可以比的。
一盆冷水下来,在坐的王爷们已经有点蔫了。
原来殖民立国也不容易......他们这些王爷有这本事吗?
“陛下,”鲁王朱以海问,“那殖民立国的事情到底还能不能做?”
“能啊!”朱慈烺笑道,“但是不能盲目而为,不能贪多求大。以朕的财力人力,在合众国外最多也就建12个城邦。你们这些王爷一上来就组了六个建国团,还争得面红耳赤,真以为世上无主之地那么容易收取?”
“皇儿,”崇祯问,“你明说吧,殖民建国的事情要怎么操办?”
朱慈烺想了想,道:“慢慢来吧......先求稳,再求好,最后才是大干快上。要不然,国没有建成,你们这些王爷准备的本钱先花完了可怎么办?
要求稳的话,就先建一个吕宋王国吧!”
“就一个国?”崇祯看了看一屋子的王爷,再想到自己的一百多个儿子,“不够啊!”
“先练练手,”朱慈烺道,“建国殖民不仅钱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有那么多人可以用吗?别的不说,这间大殿内有谁能去吕宋国为相为将?有谁知道怎么建成一座城市?有谁知道怎么在南洋瘴痢之地开垦?有谁知道能让吕宋一国财政宽裕?”
王爷们大眼瞪小眼,谁都不知道!
朱慈烺目光环视众人,然后对崇祯道:“母后和儿臣说过,吕宋的王要给三弟的儿子当,朕已经答应了......不过吕宋的国还是可以大家一起建的。
吕宋岛不小,可以开垦的土地很多,而且地盘已经在咱们手里了,还有西班牙人留下的城堡港口,基础不错,可以给大家练手。千里侯怕是封不了多少,但是伯爵还是管够的!一家一个,只要能派人去吕宋岛的王府,都可以得到一个吕宋国的伯爵。
另外,各家王府出多少本钱,朕就借出多少本钱,而且十年内不收利息,二十年内不需要还本。你们觉得怎么样?”
朱皇帝可不希望应天府内的三十几家王府最后因为殖民建国的事情纷纷破产!
他还是真心希望可以开出一大堆朱姓藩国来扩张朱明王朝的声势的,所以就得为这群能力和财力都不足的亲戚们好好谋划一下了。
当然了,他掏钱贴息让这群当不成猪的亲戚出海创业,也不全为了王朝的传承,而是真的是没人可用。
藩国和直省最大的不同,就是藩国有主,直省则是靠“打工仔”在管理。而在17世纪,距离首都太远的省份会遇到鞭长莫及,难以有效管理的难题。
所以建立藩镇和藩国,就是扩大天朝统治范围的有效手段。而要建立藩国,就得有国主啊!
看见这群王爷们脸上多少有点失望,朱慈烺又道:“一个伯爵有250里见方的封邑......那可是10万亩土地啊!
如果真要开发出来,至少要有500户民。而250里地,500户民,要治好了也不容易啊!如果能治理好了,你们才算真正有了基业,也就有基础去治1000里地和2000户民了。治好了1000里地和2000户民,再去治理万里见方的邦国,也许就不会失败了。”
朱以海当过一府之主,知道治地临民很不容易。也知道要在吕宋那里开辟出250里见方的土地,管好500户人民,要比在大明本土管好一州一府还要难。于是就拈着胡须道:“陛下说的都对,但是在吕宋开出250里土地,管好500户人民怕是需要好多年吧?”
“的确要许多年,五年有所小成,十年能见到一点成绩吧。”朱慈烺看了一眼已经上了年纪的鲁王,“真要一步步做到万里邦国,恐怕要尽二三十年之力才行啊!
鲁王,你干不干?”
“干!”鲁王朱以海点点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要给后人乘凉,咱们就得栽树!”
“说的好!”朱慈烺拍了拍手,“咱们这一辈就是在为后人栽树,哪怕耗费三十年之力,能为后人栽一棵参天大树也值得了!诸位以为如何?”
王爷们都大声回答:“我等都愿意为后人栽树!”
抢救大明朝 第1171章 殖民也需要韭菜啊!
看到王爷们觉悟都很高,朱皇帝满意的点点头——这就是明君在朝的好处,连一帮“猪王爷”现在也知道努力了!
不过光知道努力还不行,还得知道力气该怎么使,而且还得知道该怎么借力打力。
殖民建国又是烧钱又是烧人命的,而且一烧就是很多年,可不能只拿自家的本往里贴,否则非赔死不可!
打个比方吧,除了地下有矿的合众国(那一带金矿大大的!)和正好位于贸易要冲,方便开展拦路收费业务的马六甲诸公国之外,其他的殖民国家都好像是后世某些初创公司,得恶狠狠的烧投资人的钱,烧他个十年二十年的才有可能会大把盈利......而且殖民建国这买卖要烧掉的不仅是钱,还有人命!
这也是为什么朱慈烺对南洋殖民的问题一直缩手缩脚的原因!
美洲湾看着遥远,得跨太平洋而去,但是因为有洋流和风带可以利用,对于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纬度的明朝船长而言,跨越太平洋并不比往来南洋更危险和更费时间(都是一年一个来回)。虽然北太平洋西风带上(去新大陆的必经之路)有时候会刮起狂风巨浪(大风浪主要出现在冬天),但是由新大陆返回时要经过的信风带还是非常温和的,只有在夏末初秋时会刮台风。
所以大明的太平洋帆船在东行时通常会避开冬季,在西行时通常避开夏末初秋。因此跨越太平洋的航线上吞噬掉的人命,并不比下南洋的航线上吞噬掉的人命更多——翻船死人是不可避免的!不过随着明朝航海能力的不断增强,在海上的死亡率还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比同时代的航海的西洋人更低,毕竟东亚人对坏血病“免疫”嘛!
但是在移民抵达目的地后,南洋和新大陆两边的死亡率立马就是天差地别了。美洲湾一带气候舒适,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还非常“干净”,几乎没有什么致命的传染病。
而移民东南亚就不一样了,那一带气候炎热潮湿,和大明本土的大部分地区差别很大,所以会有很多移民水土不服。
更可怕的是,那里从来都是瘴痢之地,疫病丛生。如果有现成的熟地和城市可以居住,死亡率还能低一点,如果去开拓丛林,几年之内死亡过半都算少的。
在刚刚结束的北大年之战中,征蛮将军徐正经(保科正经)指挥的日本武士军团中就多次爆发疫病,前前后后损失了一万多人!
病死的比战死的多了十几倍!
而在金瓯、静海(静海军现在已经并入了金瓯军,称为金瓯军静海府)、暹罗、西洋(西洋军)等半熟地开垦的明朝移民,也因为以疟疾为主的热带传染病损失惨重。
根据锦衣卫的秘密调查,移民们在三年之内的病亡率竟然超过了两成半——这还是在静海、暹罗、西洋等地有大量的熟地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出现的病亡率。
而历年流放台湾的囚徒,除了那些得到郑家照顾的“阉党余孽”外,三年之内的病亡率更在五成以上!
所以下南洋的买卖,说穿了就是在烧人命!
什么?有金鸡纳霜?
现在还没被西班牙人发现,而且金鸡纳树的产地在新西班牙王国的秘鲁总督区,大明的探险队根本进不去。即便能进去也没什么用,因为没人知道金鸡纳树长什么样?想要搞到这个宝贝,必须长期占领地盘,然后再和当地的土著接触,才能用各种手段套取金鸡纳树种子。
即便朱慈烺有什么开挂的手段可以把金鸡纳树的种子搞到手,也得“十年树木”,真要大量产出金鸡纳霜恐怕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至于强行驱使土著去开拓什么的,这种事情是老实巴交的汉族农民能干得了的?
别说农民不行,明朝这边的地主也不行啊!明朝的地主要都是出门带两把刀,遇上抗租抗税的农民就砍死的凶人,哪儿还有农民起义?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殖民南洋都是一部血泪史。
既然是血泪史,那就需要“韭菜”了......而“韭菜”是不能强行让其生长的!得让他们自觉自愿的生长!
所以强行往东南亚殖民多少多少的,肯定是不行的。别等会儿东南亚没殖多少民,国内已经反成一片了。
而且“韭菜”还得有一定的本钱,没本钱怎么当“韭菜”?
下南洋开拓归根结底是个买卖,所以不能随便忽悠点穷光蛋南下,那样死亡率就不是两成半,而是六七成了——招募穷光蛋,送他们南下,再给他们土地和工具这些都得开销公帑,结果没几年死了七成,剩下大半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那不是在瞎胡闹吗?
所以得让有点本钱,有点能力,良心还有点坏的“韭菜”揣着发家致富和光宗耀祖的梦下南洋。
这样生存的概率会比较高,而且也容易发展起来。
“既然诸位都愿意为后人栽树,那么朕就带着大家伙儿一块儿去栽树!”朱慈烺笑吟吟道,“而且朕对于栽树这事儿,还是颇有心得的!”
其实他不会栽树,有就会割韭菜......现在皇极殿里面伸长着脖子在幻想子孙公侯万代的王爷们,在他眼里也是一根根茁壮成长的大韭菜!
朱慈烺顿了顿,又道:“这事儿你们得听朕的!你们得这样......做大买卖要把眼光放远,不能急吼吼的捞钱,得先养成竞争力,你们知道竞争力是什么吗?在南洋这边,就是能够开拓和经营的人手!
养成竞争力的地方,就是吕宋王国!分给你们的250里见方之地,不是给你们捞钱的,而是需要你们先养成竞争力。
而要养成竞争力,首先就得吸引到有力的人才!要不惜爵禄,要不拘一格......所以分给你们的250里见方之地,你们自己家拿个10里建个庄子自用就够了,余下的拆成24个男爵,都用来招引人才。
而且这人才不能只局限于一类,至少得有大农,得有工匠,得有专门负责砍人的武士和老兵,得有懂一点医术的郎中,还得有能帮助教化和管理的士子,最后还能有和尚、道士。还得一家一家的引入,还要鼓励他们带上客户或族人一起去吕宋岛......”
朱皇帝这是在教大韭菜怎么套小韭菜呢!
只有大韭菜套上小韭菜,开拓南洋的事儿才有戏啊!
因为大韭菜人少命也少,烧钱可以烧他们的,烧命就不能指望他们了......命得让小韭菜出。
而且这些小韭菜还不能只剩条命,还得是有点本钱和本事,这样才能替大韭菜们办事儿。
“陛下,”永明郡王朱由榔(就是历史上的永历)这时拈着自己的美髯问道,“臣等要上哪里招募可用又可靠之人呢?”
朱慈烺看了他一眼,心说:你个永历帝历史上不是挺能拉人头的?现在怎么还要问朕呢?
“招募人才的办法有很多,”朱慈烺想了想,“可以公开登报招募,可以派人去征蛮军中招募,可以去安南国和日本国招募,总之要不拘一格,不问出身,只看能力......朕的十二公国很快就要招人了,到时候叔王可以跟着学习一下。”
抢救大明朝 第1172章 想当贵族吗?你凶恶吗?
朱慈烺还真是说到做到,真的在几天后让鲁王朱以海、永明王朱由榔、南阳王朱聿锷,还有太上皇朱由检旁听了一场重点讨论南洋殖民事务的内阁朝会。
大明朝的内阁在洪兴十六年初再次扩充,同时增加了两个部级衙门,一个称理藩院,一个叫海军部。
这两个部和兵部(名字虽然没有改,但实际上变成了陆军部)一样,都是文武合一的部,军职和文职官员都能在这两个部任职,文武官员都可以担任尚书,而侍郎则始终保持一文一武的搭配。
这两部当中的海军部是负责规模越来越大的海军军政的,同大元帅府下的海军军令司共同领导海军事务。
至于理藩院听着像是个应付藩国或藩镇贡使的衙门,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专门为大明拓展殖民地设立的衙门。只负责那些需要大明朝廷帮助或组织移民前往定居的“殖民型”藩镇和藩国的殖民(移民)事务。
如日本、朝鲜、安南、准格尔、土默特、察哈尔这样的藩国和理藩院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们和朝廷的交流也不通过理藩院,而是通过他们在应天的进奏院进行。
而海军部和理藩院这两个新开张的衙门所负责的事务,在很多方面又需要相互协作配合,因此理藩院里面军职官员几乎都是海军出身的,这个衙门也有点像是海军部的一个分支。
现如今担任海军部尚书的是朱慈烺的妹夫郑建功,而理藩院尚书的则是早年就主管过天津水师的苏观生。
为马六甲的十二公国挑选重要陪臣(公国的大臣相对天子而言就是陪臣)的使命就落在了郑建功、苏观生和兼管吏部的首辅魏藻德身上了。
“如今十二公年少,无法亲自担当大任,必须依赖陪臣代掌国政。而十二国尚未开疆,人地皆无,一切都要从零开创,可谓艰难至极。所以代掌国政的陪臣人选尤其关键,选好了陪臣,创设十二国之大业就可以事半而功倍了。
而在众多陪臣当中,又当以公国的首辅、次辅和各方面主事之臣最为重要。今日朕要和诸卿商议的就是十二国的首辅、次辅和执掌军务、财政、人事、营造、屯垦、教化、刑狱、外事等国之重事的陪臣。因此朕打算封这十位重要的陪臣为藩国伯爵,并且授予250里见方之邑!”
根据朱慈烺的计划,一个公国不过万里见方之地,现在封十个陪臣就去了四分之一......这派头还真是够大啊!
朱皇帝说话的时候,目光就在皇极殿中的尚书、侍郎、翰林学士们脸面上缓缓扫过。
每个人都没有露出心动的表情!
都是老狐狸啊!朱慈烺心说:你们这些人都知道这个藩国伯爵和250里见方之土不好拿吧?不过没有关系......大明的文武官员当中有的是一心想往上爬而不得的恶人!
开出那么高的价,是不怕招不到满意之人的。
朱慈烺接着又道:“现在先挑选首辅和次辅,一共二十四人。其中首辅要求文武双全,次辅必须要精通武略。”
所谓的“文武双全”并不是说能打架能写文章,而是要同时具有文职和武职两方面的履历。
而次辅的精通武略,则是指具有较高的军事素质,担任过重要的军职。
“至于出身......”朱慈烺想了想,“不论朝臣、藩臣、陪臣皆可推荐!”
朝臣所指是朝廷的直臣,无论文官武官,也不管地方中央或是官职大小,都是朝臣。而藩臣则是指内藩的官员。至于陪臣则指外藩的官员。
也就是说,只要能力足够,无论朝臣、藩臣、陪臣,都可以被推荐给朱慈烺。至于朱慈烺选谁,那就得看情况了......
“现在朕再说几个条件,”朱慈烺顿了顿,又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是辅佐十二公建立藩国?所以不必推荐孤臣了,你们所荐之臣必须要有自己的家臣幕僚,至少要有十人。而这些家臣幕僚的花费,都得由该臣子自行负担。”
也就是说,朱慈烺拿出的250里见方之地不是给受封的伯爵一家子吃的,还得养他们的家臣。
如果一个公国的十个伯爵级陪臣都凑起了,那么加上他们的家臣,至少110个能办事的官员已经到位了。
有了这110个官员,一个公国政权的架子就可以搭起来了。
“人言善不为官,慈不掌兵,义不理财......而在数千里外的蛮荒之地开辟邦国,又比在大明本土为官施政更难更险。”朱慈烺缓缓地说,“所以那种一心只为民做主的好官,朕就不要了,你们最好给朕举荐一些酷吏!”
用酷吏?
在边上旁听的大明太上皇眼睛一眯,心想:这逆子又不用好人了!南洋的百姓们又要受苦了!
而在皇极殿内的朝廷重臣们早就习惯朱皇帝喜欢用恶人风格了,所以也没人进言劝谏——酷吏就酷吏吧,反正在那种地方施行仁义肯定是没用的......而且劝谏也是没用的,朱慈烺根本就不是个虚心纳谏的人君。
朱慈烺顿了顿道:“魏首辅、郑海部、苏理藩,朕给你们六个月时间去挑人,六个月后给朕一份二百四十人的名单,并且让他们带着自己所选的家臣到应天府觐见。
到时候朕要十里挑一......挑剩下的还可以再挑各国的军务、财政、人事、营造、屯垦、教化、刑狱、外事之臣。
另外,再昭告天下,在直省、内属、外藩等处张贴皇榜,公开招募伯爵级的藩国陪臣!不论出身如何,只要精通军务、财政、营造、屯垦、教化等五政之一,并且能召集到10名家臣的,都可以毛遂自荐,来应天府觐见应试!”
朱慈烺让魏藻德、郑建功和苏观生三人推荐的是公国首次二辅的人选,而允许自荐的则是负责军务、财政、营造、屯垦、教化的“技术型”官员。
至于公国的人事、刑狱、外事之官,则会从落选的首辅、次辅候选人中挑出。
而在十二公国的所有陪臣全部到位后,就能以他们为核心,组织十二公国屯垦军团了——屯垦军团当然都是“土地兵”了,根据朱慈烺的腹案,土地兵们将会分为子爵、男爵和士三级。
拥有子爵爵位的都是屯垦军的高层,男爵则是基层军官,而士则在男爵之下,是屯垦军的战士。士不算贵族,授田也只有一里见方(400亩)。
十二公国的男爵、子爵和士,也都将公开招募——去南洋这种当韭菜可是在和可怕的瘴痢作斗争,所以朱慈烺是不会强迫谁去的,都得自觉自愿,生死由命......可怨不得朱大皇帝!
而这种“公募贵族”的事情,别说在中国是前无古人,在国际上估计也是闻所未闻了。
所以这皇榜一放出去,顿时就是天下轰动,不仅大明本土轰动,连日本、朝鲜、安南、暹罗,还有金瓯军、西洋军这俩南洋藩镇也轰动了......还有东宁军下辖的台湾岛也轰动起来了。
对于已经身在瘴痢之地的志士而言,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难道马六甲的疟疾比别处的更厉害?
根本没这回事儿!
所以谁也不愿意放过这个成为贵族的机会!错过了,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抢救大明朝 第1173章 如何成为贵族?
河水平缓,缓缓流过。当雨季来临的时候,由北向南从暹罗王国的土地上流过的湄南河水位再一次上涨了起来,卷动着翻腾着一路朝暹罗湾流去。
在湄南河下游的黄金城附近,一个穿着明朝式样丝绸长袍的胖子,正带着一个替他打伞的暹罗仆人,同一个自己撑着一把雨伞的身着绯色明朝官服,相貌极其堂堂的官员在雨中的河堤上漫步。河边的东面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稻田,这片稻田大概都是这个胖子的财产,看到田中的稻子长得郁郁葱葱,胖子脸上的笑容多的都没地方堆了。
而那官员似乎有什么事儿要求这胖子帮忙,一个劲儿说着恭维的话:“老叶,黄金城这一带论起种水稻的本事,还是数你厉害啊!看看这两千亩稻田,长得可真好啊!亩产有多少?三石还是四石?”
“彭知州你就别拿我叶胖子寻开心了,暹罗这里的哪有那么高的亩产?你当这里是湖北啊?暹罗的水田虽然多,但是地力不大行,也没有人力精耕细作,而且为了稻米好吃通常就是一季......产米一石半就不错了!”
“你那一石半可是黄金香米,抵得上两季米的三四石了.....不过老张你真打算一辈子在暹罗种田?”
“不种田还能干什么?我又不像老姚那样会做买卖,也不像你是举人出身......我就是一种田的。现在能在黄金城这边有两千亩水田,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你提起老姚......我想起来,你知道吗,老姚现在是勋贵了!”
“勋贵?洛坤王爷提拔的?”
“不是......是跟了洛坤王爷的弟弟加庆王爷,现在已经是侯爷了!”
“什么?侯爷?怎么可能......大明的侯爷何等尊贵?洛坤王爷麾下的张大将军才是个克难平南侯。”
“呵呵,当然不是大明的侯爷,而是加庆王国的侯爷!”
正在说话的两位都从湖北出来闯荡的,彭知州就黄金城这里的父母官彭子勤——那个走了狗屎运的姚大桥还是他介绍进洛坤王府的。
没想到现在姚大桥已经是堂堂的侯爷,拥有千里封地!而姚大桥仅仅是个知州,而且还是藩镇下面的知州,是大明西洋节度使司下属的黄金州知州。
所谓的黄金州,就是以黄金城为核心的湄公河入海口一带属于大明帝国的土地。这块土地当然不是明军强占的,明军是仁义之师,怎么可能干这样的事情?这块土地是暹罗的纳雷王为了感谢明朝帮他复国而献给大明的,同时也是为了给明军提供一个就近驻扎的基地——黄金城就在阿瑜陀耶城附近,明军驻兵于此就能随时北上阿瑜陀耶城,以保暹罗王京安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