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是三军未动,账单先来啊。
而徐正经报上来的账还仅仅是一部分!
七万人要漂洋过海,要在新大陆或南洋前线的什么地方驻扎下来,又少不得一大笔开支。
先说运费,因为大明海军运力有限,而且他们自己的运输任务还很重,所以没有余力运送这些日本武士了,因此必须大量雇用民船。一名武士的“船票”至少要20多两,七万人的“船票”起码就是150万两!
接着是到地方后的安顿,美洲湾那边好说那是养活人的好地方,气候舒适,也没乱七八糟的疾病,吃的喝的也多,盖房子的木料随处可取。可是去西洋节度使司地盘上的六万人就得好好安置了,要不然就不是病死一半了......所以这又是一大笔的开支!
除了这些日本武士军之外,朱皇帝还得向南洋和新大陆调派其他部队就是南洋的活儿不能都让日本鬼子去干啊,要不然干完以后,南洋的那些岛屿和半岛不就都成日本殖民地了。
所以朱慈在调动日本武士军队的同时,还向安南国、西洋军、金瓯军和东宁军下达了出兵的命令。
其中安南国要出兵6000,其中南阮北郑各出2000,莫家和武家各出1000。西洋军出兵5000,金瓯军出兵3000,东宁军提供水师。
这些得到出兵命令的藩国、藩镇之中,只有东宁军在郑森的运营下富得流油,不需要大明朝廷补助军费。余下的安南、西洋、金瓯三方都需要大明朝廷出钱。
另外,还有一个琉球国要举国搬迁。琉球国其实就是个以贸易立国的城邦国家,完全是因为大明和日本玩闭关锁国才起来的。
现在明、日两国都开放了,琉球国也就没什么“钱途”了。而且琉球诸岛这块地盘对于大明东南的海防是非常重要的,再把琉球国摆那里就不合适了。
所以朱慈思虑再三,决定把这个国迁到甲米和普吉岛去,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琉球国,仍然走贸易城邦的路线。
这琉球虽小,但是要把整个国都迁移出去,也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花销肯定少不了,大明肯定往里面投资......当然了,这笔投资将来一准是能收回而且获利的,不过初期的投入还是非常厉害的!
除了以上这几笔支出,大明最近还得在美洲湾“加仓”欧洲那边的使馆又送来了更加准确的消息,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家们已经向新西班牙王国提供了至少3500万荷兰盾(相当于1000万两白银)的巨额贷款,用于支持新西班牙王国的战备。
而拿到了巨额贷款的新西班牙王国则开始在德意志招募雇佣军,而且还开始在新西班牙王国编练新军。
连西班牙老赖都借到钱准备往美洲砸了,朱大皇帝还能不往里面跟进?
现在美洲这一摊就是烧钱抢市场,就看谁找钱的本事和烧钱的本事足够大了!
......
重庆郡王朱慈焕最近可是越来越扬眉吐气了,在崇祯上皇的几个年长些的儿子们之中,他一直都是最憋屈的存在。
他大哥是中兴大明的圣天子。三哥是一代名王,九边之首。四哥虽然和他一样都是郡王的衔,但人家是南天一霸,在自家的西洋军地盘上是说一不二的主儿,而且也有的是钱!这三位混得比他好,他也认了......人家是哥哥,而且现在的风光都是打拼来的。
可是让他有点受不了的是六弟朱慈居然也比他风光,而且还不是风光一点半点!
首先,他是郡王,而朱慈这个弟弟居然是亲王!
朱慈被过继给了福王朱由崧,朱由崧没了后,他应该代降一级当郡王的。可是皇后吴三妹却替他说话,以表彰他考取太学为由,给他提了一级,继续当亲王......
其次,朱慈这个亲王还有钱!
因为福王朱由崧是个能攒钱的王爷,又长期担任大宗正,替朱慈管理宗室事务,所以得到朱慈的照顾。先是在南京内城得了一所大宅子,黄金地段啊!朱由崧自己不舍得住,拆平后重新起了楼房开了不少商铺,全都租了出去。
后来又在上海搞了一条街,全都盖了大楼房,发卖了半数,余下的房产慢慢收租!
再后来又低价买入了许多土地券,本来想兑成河南洛阳的土地(那是福王的家乡),结果没兑成人就薨了,土地券都留给了朱慈。朱慈那时候还小,不会处置,就由朱慈作主发卖了,再用这钱在天津府搞了两条街和一个码头。
所以朱慈继承的不仅是个亲王,还有几十栋大楼和一个码头......往少了算都价值二百多万两!而且天天升值,年年收租!上床睡一觉就能涨出一两千两来了!
而朱慈焕这个五王爷就苦了,只有5000亩薄田和一所位于南京东城的宅子。5000亩土地还不是水田,每年能收上来的租子只有2000石面粉......因为他不是克难功臣,所以不得退税,因此实际到手的只有一千几百石面粉朱慈整出来的“先缴后退”可坑人了,真是一点腾挪的余地都没有啊!
所有的土地,包括朱慈本人拥有的土地,都得交税,而符合退税标准的,可以向户部提出申请......
因此朱慈焕这个王爷,就只能守着一千几百石面粉过日子了。这笔收入其实也不少,折算成白银也有一千好几百两,省着点花足够了。
可是朱慈焕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爱好,就是女色!他的王妃是崇祯上皇给觅来的,是个过气勋贵家(不是克难勋贵)的女儿,姿色只能说是平平,根本不能和上皇后宫里面的艳色相比。所以他就通过钞库街寇家搞了两房小妾......这花费可就大了!
再后来他又和妻妾们生了一堆儿女,家里面的开销一下子上来了。如果不是崇祯上皇看他可怜,隔三岔五打赏一点,他这个王爷早就是一屁股的债了。
可朱慈焕不甘心啊!
他挺大一王爷,怎么就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现在的大明王爷可不是当猪养,有点脑子,手里又有点本钱的王爷们都在各显神通。朱慈焕觉得自己不比谁差,就是没机会,也没本钱,也不喜欢读书......
万幸的是天无绝人之路,更不会绝了一个大明郡王爷的路。就在朱慈焕有点走投无路的时候,认购合众国股票的事儿,让朱慈焕看见了一条可以实现他人生价值的光明大路。
就在给崇祯上皇祝寿完毕后,心潮澎湃的朱慈焕立马就向朱慈照要了股票牙商姚大桥在上海的住址,过完年后立马就去了大明资本主义的中心城市上海滩,找上了同样意气风发的姚大老板,然后就开始创业,开始成功,开始扬眉吐气了!
抢救大明朝 第1137章 崇祯的养老钱
“父皇,这是儿臣孝敬您老人家的......”
老山仁寿宫,朱慈烺的天下第一孝子位置已经岌岌可危了,因为他弟弟朱慈焕又来给崇祯上皇送银票了。
崇祯上皇接过银票看了看,一共十张,每张都是三百两,是海商银行开的记名票,上面注明了“重庆股票行”——海商行、盐商行,还有其他一些银行和大型钱庄都能发现银票。而它们发行的银票有两种,不记名票和记名票。
其中不记名票相当于银行和钱庄发行的钞票,票面上都有“凭票即付”的字样。而记名票则是支票,由银行或钱庄的客户在空白银票上填写数字,并且签字用印。
不过和后世支票的玩法不同,现在大明的银行和钱庄对记名钱票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想获得银行、钱庄的记名钱票“签署权”,就必须存入一定数量的保证金,而且每张钱票上都会有银行或钱庄注明的开票上限。
现在朱慈焕交给崇祯上皇的银票就是上限为300两的记名票,而且开票方是一个名为“重庆股票行”的商行,上面还敲了重庆股票行和朱慈焕的银票专用章。
“焕儿,你办了商行?”崇祯上皇皱起眉头,“这个重庆股票行是你开办的吧?”
“是啊,”朱慈焕笑道,“儿子不愿意当个饱食终日的废物王爷,又无心官场,所以才想在商场上一展身手。”
你是无心官场?崇祯心说:朕怎么听说是那逆子认为你脑子笨又太容易上当受骗,不适合当官......逆子虽然不孝,但是看人还是很准的!
“焕儿,你大哥知道这事儿吗?”崇祯又问。
“知道,知道,他当然知道。”朱慈焕连连点头——他没有撒谎,朱慈烺的确知道,而且还让朱慈炋去上海给朱慈焕带话,让少折腾股票,如果想赚点钱就在上海买地皮盖房子收租......错不了的!
朱慈烺也是一片好心,他知道股票投资投机的风险太大,朱慈焕随崇祯,太老实,玩不了这东西,还是买地盖房收租稳当。
而且上海的地价在过去十几年中虽然涨了许多倍,但是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笃定可以投资,只要投下去就躺赚,就和老六小福王一样不挺好的?
可是朱慈焕觉得自己挺有本事的......这几个月他在上海炒股又赚了不少,买什么都涨,当时抵押王府借来的两万两已经被他炒成六万两了!
赚了钱以后,朱慈焕还和朱慈照的“御用牙商”姚大桥合股,总共投资15万两,开了一个股票牙行,用他的王号命名,就叫重庆股票行。
朱慈焕现在已经是大资本家了!
“这就好,这就好......”崇祯上皇连连点头——他以为朱慈烺是支持朱慈焕开股票行的。朱慈烺的眼光还是可以相信的,他支持的事情一般错不了。
“你这个股票行到底做什么?”崇祯又问。
朱慈焕答道:“就是替人买卖股票......收取一点佣筹,非常好赚。”
“真的?”崇祯不大相信,“世上哪有好赚的生意?如果股票行好赚,人人都来做了,好赚也变不好赚了。”
朱慈焕笑道:“父皇有所不知,现在的股票单价太贵,面值都是1000两起,交易价格通常在1500两以上......别说寻常百姓了,即便是小有身家的商人和地主,也很难买得起一股,而小于一股的交易,上海交易所又不受理。所以许多股票行就做起了拆股的买卖,先买下一股,然后再发售十分之一股给老百姓。”
这事儿又得怨朱慈烺不好了......因为股票面值太大,初期排除了中小户,只剩下一帮奸商和权贵在玩。所以就没那么容易骗了——都不是好人,骗谁去啊?所以初期在上海交易所发行的股票都有相当不错的质地,而且大明的资本主义经济又发展得很好,所以股票一直在涨。
涨啊涨的,看得大家心痒痒,所以就有了“拆股”的擦边球。
崇祯摇摇头道:“这事儿不坏规矩?”
“不坏规矩的,”朱慈焕说,“只要股票行先买入,再拆分就不坏规矩......为了便于监管,所以上海交易所会审查各个会员牙行,也就是各个股票行的本金。现在最新的要求,凡是持牌会员行的本金不得少于10万两。”
“10万两?”崇祯问,“你有10万两了?”
“还没那么多,”朱慈焕答道,“儿子只有6万两,找商人合股,凑了15万两,这才开办了重庆股票行。能凑出那么多钱的股票行可不大多,所以这买卖并不是人人都能赚的。”
“原来如此,”崇祯点点头,又道,“你是郡王,找商人合股总是不妥啊!代王、洛坤王和福王怎么不借钱给你?”
那三个都不是好兄弟啊......朱慈焕心说:他们都把我看扁了,都劝我别玩那么大!
看见朱慈焕的脸色阴了下去,崇祯也是一叹。他知道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照和朱慈炋都看不起朱慈焕,认为他没出息......而且崇祯自己也觉得朱慈焕没什么出息,不能和慈烺、慈炯、慈炋比,连慈照都比不上。
可再没出息也是亲儿子啊!总要帮一下的,而且自己也有这条件不是?
“这样吧,”崇祯道,“朕给你投钱......”他想了想,“给你25万两!你去把商人手里的股份都买下来,再去把王府也赎回来。剩下的再去上海买块地皮,要买最好的!买来后盖个楼,就是那种四五层的大楼,你自己住一层,余下的租出去......这样朕就放心了。”
还是父皇好啊!
朱慈焕感动的都要哭了,“父皇,那25万两是您的养老钱,儿臣不能拿......”
他也知道崇祯上皇没什么积蓄,别看崇祯一年有100万两的金花银,但是崇祯的妃子太多,儿女也太多,花钱真如流水啊!这几年都有点入不敷出了,根本攒不出几个钱。
崇祯摆摆手,笑道:“这25万当然不是送你的......朕拢共就存了50万两,这25万是朕投的本钱,你赚了钱后得给朕分红!”
朱慈焕非常肯定的点点头,“父皇,您放心,儿臣有把握的,这买卖赔不了!”
“真的?”
“真的!”朱慈焕说,“真的赔不了!”
崇祯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朱慈焕这时又想到什么,眉头忽然一紧。
“怎么啦?”崇祯问,“是不是觉得没把握了?”
“不是,不是......儿臣还有个不情之请。”
“是吗?说来听听。”
朱慈焕说:“父皇在儿臣这里投钱的事儿......能不能别告诉大哥?”
崇祯笑着说:“你是怕他唠叨吧?你大哥这人......怎么说呢,的确有点刻薄,行了,为父不说就是了。”
崇祯上皇将来一定会为今天答应朱慈焕的事情后悔的,因为他很快就要和自己的养老钱说永别了!
如果他把这事儿和朱慈烺说了,朱慈烺一定会把朱慈焕叫去臭骂一顿的。
因为朱慈焕的股票行在从事的拆股生意,看似没有风险,也很好赚,但实际上风险还是很大的——这种拆股交易模式已经发展成了类似坐庄和做市的交易,股票行本身即是庄家又是做市商,而且往往会融资进行操作,一旦股票价格大跌,没点实力没点眼光,真的会赔个倾家荡产......
抢救大明朝 第1138章 ??滚开,你个姚扒皮!
“王爷,王爷,您这是做什么呢?小的,小的没错什么吧?重庆股票行每个月都赚啊,赚得不少了......什么?这,这银票是,是太上,太上的?”
上海,金陵街,气派的海商银行大楼的一角,刚刚开张没多久的重庆股票行的掌柜房内,正在上演大快人心的一幕。
上海股票牙人行内非常遭人恨的大牙商,被人称为“南霸天下一条狗,上海滩上姚扒皮”的姚大桥马上就要被赶出他一手创立的重庆股票行了。
姚扒皮当然不是好人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姚扒皮”那么难听的绰号。不过这个绰号并不是从上海股票圈里叫起来的,早在姚大桥投入日南郡王朱慈照门下充当御用商人的时候,就有了姚扒皮的绰号。
当时姚大桥在暹罗的洛坤府开米行赚了一点钱,又不安分了,想要找赚大钱的机会。于是就再次冒险出海,跟着郑家的商船到了金瓯军,寻到了在金瓯军任职的湖北老乡彭子勤,想要在金瓯军做木材生意。而彭子勤当时正准备跳槽去静海军当官,所以就顺带着把这个老乡一并带去了静海军,投到了日南郡王门下。
而日南郡王府一直在做亏本买卖——日南王府穷啊,就守着点土地,又租不出什么好价钱,当然得想办法增收了。所以抵达占城地方后,邱梦梅就开始做买卖,开了不少船行、铁行、米行、旅店、酒楼、木行什么的。
可是不管什么行,都是开一个赔一个,赔得邱梦梅成天唉声叹气,愁都快愁死了。
就在这个时候,专业奸商姚大桥被彭子勤推荐给了邱梦梅。
亏得没办法的邱梦梅就只好让姚大桥接手王府的一大摊子买卖。而姚大桥接手之后,原本跟着邱梦梅替王府做买卖的“老臣子们”就都倒了霉,各种各样的考核一大堆,凡是做不到的,挨骂扣钱都是轻的,严重的还要开革!
这些“老臣子”可都是从湖北一路跟随而来的,不少人还护着朱慈照和邱梦梅“千里转进”,都是有功劳的,姚大桥拿他们开刀,真是有点活腻味的意思。
如果不是邱梦梅那个没见识的娘们挺他,他早让人给砍死了。
还有更遭人恨的呢!
姚大桥接管王府的生意后,把船行、铁行、米行、旅店、酒楼这一堆亏本买卖砍了个干净,最后只留下贩运木材一个买卖,然后又开了个象牙行。其中木材行专门为广州、泉州、上海和南京的船厂供货,专门为大厂供好料。
而象牙行则拉上金瓯军和郑主、阮主一起搞垄断。
他这么个搞法,钱当然是赚到了,可问题原本管造船、管打铁、开米行、开旅店、开酒楼的那些老臣子怎么办?
都给他裁掉了!
虽然日南王府会分配土地给这些人,但是这些人之前跟着王妃吃香喝辣,现在就剩三五百亩薄田,怎么能答应?
上上下下没有不恨姚大桥的,姚扒皮的绰号就叫起来了,跑到邱梦梅那里告状的人真的快把王府大门给挤破了。
不过邱梦梅也真是糊涂,这么一个坏蛋,她愣是被其蒙蔽了好几年,直到日南王府改易洛坤时,才把姚扒皮逐走——不逐走不行了,移镇之后又需要老臣子们带着子侄去砍人了......
灰溜溜离开占城的姚扒皮也没再回湖北老家,而是去了上海滩,用他在占城赚来的钱买了地皮,盖了几栋楼放租,还剩下几万两银子就被他拿到卷业市场上去投资了。
对于股票、债券,他也是一回生二回熟,上次在武汉时亏得只剩半条街,这一次在上海却是赚了不少。
在炒股赚钱的同时,姚大桥还发现了股票牙商这个行当,于是就给邱梦梅写信,谋到了洛坤王府御用股票牙商的地位,开始替王府投资理财。当然也是赚钱的......股票天天涨嘛,现在大明的股票市场又没做空,想赔也难啊!
再后来,洛坤王爷进京给崇祯上皇贺寿,姚大桥奉命接待,不仅和王爷混熟了,而且还借着合众国股票发行的机会,替王爷赚了一大笔,而且还和王爷的兄弟重庆王朱慈焕搭上了关系。
而洛坤郡王和重庆郡王是有一点惺惺相惜的,两人是难兄难弟,都在李自成那里当过俘虏,吃过大苦,差一点就把命丢了。后来虽然都得以脱身,但是这两位都不被他们的大哥朱慈烺所看重......只是洛坤郡王运气好,娶了旺夫的邱梦梅,才混得比较好。
所以洛坤郡王是很同情弟弟重庆郡王朱慈焕的——当然了,他也认为朱慈焕没出息,还不如自己。因此在离开上海南下洛坤前,还特别叮嘱姚大桥一定要照看好朱慈焕......得让这位没什么出息的兄弟也赚一点。
而姚大桥姚扒皮也不敢不听洛坤郡王的话,所以在和朱慈焕合股开办重庆行后,又拿出了姚扒皮的劲头。先从各家大行挖了一批小牙人,让他们到处拉客开拓市场,还精心挑选了七八只质地颇优,盘子又比较小的股票“做起了庄”。
因为姚大桥选股的水平比较高,而且他的重庆行特别会拉客,收取的佣金也比较低,所以抢了很多同行的生意。
于是姚扒皮的绰号,又在上海叫起来了......
当然,“拆股做庄”这个买卖,虽然很好赚,但却是有很大风险的!
因为股票行不能卖空,必须先持股,而后才能拆股做市。所以股票行必须先购入股票,而拆出的股票必然少于他们所购入的股票,因此这些用于拆股的股票一旦大幅下跌,股票行就会承担损失。
另外,由于交易所的会员行(只有会员行才能拆股)都必须要在指定的两行户口中存入10万两的保证金。
所以一些资金实力不足,又想赚取更多拆股交易的利润的股票行,又会利用借贷来的资金扩大持股......持股的品种和数量越多,拆股的买卖自然就越大,而在股票天天涨的情况下,所持的股票也天天上涨!
而姚扒皮管理下的重庆行,也在这波股票不断上涨的大趋势中赚了个盆满钵溢。
就在姚大桥准备再接再厉,再创辉煌的时候,和他合股的重庆王朱慈焕突然拿来了一叠银票,提出买下他所持的股票行股份......这是要赶他出局啊!
姚扒皮一开始是不肯的,正赚得开心,怎么肯退出?但是当他看见银盘上的印章,魂都吓丢了一半——印章上就四个字:太上皇帝!
这是太上皇的意思!
姚扒皮这回可真是有点懵了。
“王,王爷,您,您......”姚扒皮已经是一脑门子汗了,他虽然赚得开心,但到底是在藩债上吃过大亏的,所以并不相信股票天天涨的神话!
他只是觉得还能继续涨一段......及时离去的想法是有的,就是不肯走。
但是眼前这位王爷懂个屁?
还有下面那帮小牙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为了多赚提成,一天到晚鼓动自己扩大持仓的数量和品种。甚至还经常拉来一些实力不足的客户,希望股票行借钱给他们买股。姚大桥为了这些事,隔三岔五就发脾气,还轰走过不少太不规矩的牙人。
“别说了,”重庆王看着姚大桥的样子也挺不好意思的,但是爸爸的话也不敢不听,所以就笑了笑道:“赶紧算一下账吧......你的持股该多少,本王一文不少你的!太上给了本王25万两,都是他老人家的养老钱,足够买下你手里的股份了吧?”
真是要命了......姚大桥吓得都快晕过去了,太上皇的养老钱啊!要是给这个糊涂王爷亏没了,会不会找上自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