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多尼目光从众人脸上扫过,最后满意的点点头,笑吟吟捻着朝珠,一张阴沉的面孔上,几乎要放出光来。看到底下人也和自己一样,个个都信心十足,就笑道:“刚刚收到山海关、黑山垒、义州城、锦州城守军的军报,他们的当面都出现了大股明军......看来明军是打算兵分四路了!”
“敌人又是兵分四路,这不是跟当年太祖皇帝打萨尔浒之役时遇到的情况一样了吧?”
“真是天佑我大清啊!”
“这太好对付了,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行了!”
一群大清忠臣们顿时就热烈起来了,七嘴八舌的高声议论着。
多尼嗯咳一声,让众人安静一点,然后转过目光瞧着尼堪。
尼堪分析道:“明军虽有三十师大兵还有几个强藩,但是树敌也多,能拉到辽东、辽西的顶天就是二十万,分了四路,每一路不过五万......兴许还会安排一路在什么地方登陆,那可就是五路,平均一下,每一路就是四万。咱们现在共有步骑十一万人,扣除布防各地的三万人,还有八万步骑可以运用。”
“八万打四万,还是有点把握的!”多尼笑了起来。
“摄政王,”和尼堪一块统领诸军的都统军岳乐却摇摇头道,“咱可不知道明军各路兵马的具体数目,人家不见得会将兵力平均啊!”
他的话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则没敢说出口,免得打击大家的信心。而他没说出口的那一半话,则是“即便八万打四万,咱也没必胜的把握啊”。
现在的四万明军比萨尔浒之战中的十几万明军加一块都强!
而且强得太多了!
而如今的八万清军如果摆出来打堂堂之阵,当然也可以借助火炮和火枪打败萨尔浒之战时的那支后金天兵。
但是交战的模式并不是只有堂堂之阵一种啊!
如果要打埋伏,打夜袭,打林间混战,打骑兵奔袭,打小队搏杀等等,如今的清军都不如当年的后金兵了。
因为当年的后金兵说穿了就是由一群关外山林间的渔猎之民组成的,而如今清军的主体,不过是一群闯关东的农民——如果不是老八旗和正绿旗出身的骨干一再宣称明朝皇帝要没收他们开垦耕种的土地,他们都不见得愿意为多尼上阵杀敌......
多尼点了点头,道:“岳乐说的有道理,明军是不会平均分配兵力的......不过这也是咱们的机会,咱们只要找到他们兵力比较少的几股人马,加以各个击破,也就能打胜了。”
岳乐摇摇头,“这可不容易找......恐怕只能靠猜了!”
“安郡王,其实咱们还是可以猜到一些的。”
岳乐回头一看,说话的是太平洋水师提督尚可爱。
“尚提督,你说说看吧。”岳乐道。
尚可爱一笑:“别的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明军要登陆......那么这一路肯定不是主力。”
“为什么?”岳乐问。
“因为他们的水师根本没有能力将几万人的大军送上辽东、辽西的滩头。”尚可爱说,“几万大军没有几百条大海舟根本装不过来,他们现在哪儿有那么多船?”
岳乐点点头:“倒也是,可是咱们怎么知道他们会在哪儿登陆?”
“嘿嘿,那就猜猜看吧......”尚可爱道,“首先,明军登陆的大致区域一定是在渤海湾的辽东、辽西沿海。
其次,登陆的地方一定距离河口、港湾很近。
第三,明军的登陆一定会追求奇袭的效果......如果我没有猜错,他们一定是想用登陆战配合夺取山海关、锦州或是黑山长垒。”
“一定是黑山长垒!”尼堪道,“明朝在旅顺府经营多年,且驻扎重兵......一旦黑山长垒为其所取,驻扎旅顺的重兵就可以长驱大入!”
岳乐点点头说:“敌由旅顺而进,对我军而言的确威胁最大。由旅顺北上,三百里可至辽河之原,七百里可至沈阳。现在辽河之原上的麦子已经成熟,明军极易取得粮草。而且辽东半岛内侧有多处港口可用,明军大队根本不必担心粮草辎重的转运问题。”
多尼拍了拍巴掌,“好好......这不是已经有了破敌妙法了吗?咱们就把大军摆在辽河边上,同时广布哨探于锦州以东的海岸,敌人一旦大举登陆,咱们就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岳乐皱着眉头又问:“可是还明军的四路大兵又如何应付?山海关和黑山长垒还可以坚守,由大凌河、小凌河而来的两路该如何对付?”
“可以诱敌深入!”
又一个声音响了起来,多尼看过去,发现是自己的心腹图海。
图海道:“摄政王,咱们可以把这两路中的一路引到辽河附近,再集中八万大军予以痛击!在击败这一路后,回过头再对付登陆的明军。只要能打退他们两路......咱们可就能掌握主动,以后的进退就能自如了。”
“好好!”多尼笑道,“图海你果然是本王的智囊......这诱敌深入的差事,本王也交给你做,能够胜任吗?”
图海连忙下跪行礼:“请摄政王放心,明军就是再狡猾,奴才也能把他们引了来!”





抢救大明朝 第1054章 明军实在太狡猾了!(求订阅)

明军的狡猾,终究还是超出了图海的想像!
受命诱敌的图海一出兵就遇到了大大出乎意料的状况,他不知道敌在哪儿?不知道敌多少?也不知道敌人想去哪儿?变成了一个“三不知将军”。之所以会三不知,并不是因为图海愚笨,而是因为他遇上了的明军是一支全游骑部队,是大明的黑枪骡子兵和蒙古喀喇沁蒙古部落轻骑兵的组合。
前者的战斗力相当强悍,都是大宁军的老兵,不少人有十年以上从军打仗的经历,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装备精良,战术灵活。别说是现在的满洲马甲,就是满洲极盛时代的白甲兵和红甲兵遇上他们也得挨黑枪......
而后者的战斗力虽然稀烂,但架不住他们熟悉辽西山地和辽河河套地区的地形,是最佳的带路党人选。
两者一结合,立即就把清军方面的义州梅勒章京图海给整成个“近视眼”了。离义州城远一点,他就看不清了。
直到大清顺治十五年九月十三日,“近视眼”图海才站在义州城的城门楼上,模模糊糊看见了他将要引诱的敌人。
敌人就是高高竖在三四里开外的是一面三军司命旗——在明军当中,只有提督、总督、节帅和朱慈烺本人临阵督军的时候,才会立起三军司命旗。朱慈烺是不可能来的,而大明在关外的总督朱纯臣也不可能跑到义州城下,所以在义州城下督军的应该是明朝的一省提督、一军提督或是一镇节帅。
明朝并没有正式设立辽阳省,自然也没有辽阳省的提督,而可能出现在辽西战场上的一镇节帅应该就是朱慈炯、高杰和黄得功等三人之中的一人了。而高杰的北平镇和黄得功的大宁镇的总兵力都是两万多人,但是不可能一起出动,最多也就拉出来一万几千人。
至于一军提督,那就可怕了!据图海所知,明军的“军”并不常设,只有组成两个(包括两个)师以上的野战集群时,还会成立军部,任命军提督。也就是说,如果义州城外这面三军司命旗属于一个军提督,那么大凌河这一路的明军人数很可能超过三万......甚至更多!
这个数目可有点多了!即便引着他们深入了,摄政王多尼手头的八万大军也不一定能一战而胜啊!
一想到三万四万甚至五万明军源源不断的沿大凌河而进,图海就不由自主的将视线向远方移了过去。在这面竖在义州城外三里开外的这面三军司命旗西北面,还有滚滚烟尘冲天而起。烟尘很大,让想推算出来犯明军数量的图海有点胆战心惊。
凭着烟尘判断敌军的数目本就没个准数,步兵和骑兵踩出来的烟尘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如果是一人配属几匹骡马的骑兵,那折腾出来的烟尘就更大了,
黄得功率领的部队虽然只有一万三千多人,但因为是全马队,而且人马(骡)之比达到了一比三以上,一万三千多人配属的马匹和骡子在四万匹以上。十六万只蹄子在义州城外的旷野上踩出的不仅仅是灰黄色的烟尘,还有让图海感到胆战心惊的杀气!
“如果来敌是步骑混合的部队,这样的烟尘至少得有五万人啊!”
说话的是义州镇守昂邦章京(总兵)遏必隆,他可比图海有经验,远远一看已经估算出一个数目了。
“五万人?有那么多?”图海吸了口凉气儿。
“差不多......”遏必隆点点头说,“明军应该是步骑混合的兵马,骑兵的比例并不多,顶天就在一二成之间。那么大的尘土,肯定得有五万大军!”
“难道明军是将二十万大军拆了四分?”图海额头上冷汗都出来了。
如果大凌河这边有五万明军,那么山海关和黑山长垒外的明军没理由更少,小凌河这一路是打锦州的,人数也不会少......那就是二十万大军分路并进了!
每一路,都不是多尼的八万清军可以轻易打退的!
“这可如何是好?”图海问。
遏必隆叹了口气,道:“还能怎么样?当然是执行王爷的令旨了!义州不是棱堡,而且周围比较开阔,他们要绕过去也不困难。咱们手头的两三千人根本不够人家塞牙缝的......不诱敌还能怎么办?”
“可他们有五万......”
遏必隆叹了口气,苦笑道:“五万总比十万少......王爷手头有八万,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图海点点头,“说的也是......那咱们就撤吧,往大凌河堡撤退,大凌河堡坚固,咱们守在那里等王爷的大兵!”
大凌河堡位于大凌河下游靠近渤海湾的地方,原本是辽东明军辛辛苦苦修起来的一个要塞堡垒,崇祯四年的时候在那里爆发了一场大凌河之战,把袁崇焕拉扯起来的辽东明军的主力给折得差不多了。
在大凌河之战后,大凌河堡垒一度被废弃。直到多铎经营关外后才被修葺一新,成了清军锦州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遏必隆和图海手里的两千多人只要躲进大凌河堡,应该就能坚持一段时间了......如果五万明军不追一路追杀他们扑向大凌河堡的话,他们就能坚持更久了。
可明军怎么会不扑击大凌河堡呢?
从大凌河进军的明军肯定得沿着大凌河继续推进一直到渤海湾,彻底切断辽东、辽西之间的联络,然后再汇合小凌河方向上杀过来的明军,会攻锦州坚城......也许还会围困锦州以吸引清军主力前来决战,就如同当年皇太极。
可是明军毕竟是狡猾的!
“禀节帅,禀参军长使,清军已经弃城而逃,沿着大凌河向南而走了!”
在距离那面三军司命旗两里多地外的山头上,一名传骑飞马而来,大声向立马在山头上的大宁军节度使黄得功和大宁军参军使田卿意报告着最新的战局变化。
田卿意是朝廷派到大宁军的参军使,也就是参谋长。
黄得功是藩镇节帅,不是叛镇节帅,所以朝廷可以派出监军使。不过朱慈烺不想用文官或者宦官去监军,所以就向节镇派出了参军使,参与节镇的作战和训练。
同时,参军使还负责替朝廷在节镇招募(购买)童军。
“节帅,”田卿意扭头对黄得功道,“这里的东虏也太没用了,不会有诈吧?”
“有诈?”黄得功想了想,“许是被咱们的虚张声势给吓着了......参军使,你说咱们接下去该往哪儿打?”
“往辽河去啊!”田卿意道,“东虏在辽河两岸屯田多年,现在正好是秋收的时候,老百姓家里一准有不少余粮。咱们可是王师啊!王师去了,他们当然得箪食壶浆以迎之了。平辽大军过冬的粮食不就有了?”
黄得功一愣,“辽东的百姓有那么好说话?真肯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贡献给朝廷?”
田卿意冲着半空一拱手,正色道:“当今可是圣天子在朝,辽东生民难道不翘首以望王师?现在他们盼望的王师终于来了,他们还不赶紧把粮食献出来?难道要留着接济叛军?”
黄得功点点头:“说的也是,辽东百姓一定是深明大义的,要不然就不是百姓,而是附逆的贼军家眷!”
田卿意放沉了语气:“如果是贼军家眷,就要流放美洲湾了!”




抢救大明朝 第1055章 谁是范永斗啊?(求订阅)

义州往东走就是医巫闾山,过了医巫闾山就是一望无际的辽河平原了!
现在正是丰收的时候,在医巫闾山和辽河之间,到处都可以看见金黄一片的麦海。收割已经开始了,不过因为大量的青壮年都应征入伍去为了大清三兴而奋斗了,所以收割的进度并不快,只有一小部分麦田中的麦子已经被割完了。
可是在靠近原来的广宁卫城的地方,有那么一大块连成一片的麦田却已经收割的差不多了。这一大片麦田也许有十几二十万亩,全都围绕着一处庞大的农庄而建。这处农庄占了原来明朝的一个堡垒作为基础,大加扩建改造后成了个堡垒式的农庄,庄子的围墙又高又厚,外面还挖了两圈壕沟。乍一看,还真够得上固若金汤了!
住在这座金汤一般的堡垒里面是一大群从宣府迁来的山西人,大多姓范,庄主也姓范,名叫范永斗!
对,就是那个九大皇商之首的范永斗。
出使天竺的那一次差点要了他的老命,不过在返回北京调养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又恢复起来了。可是他家的买卖却在他出使和休养的这段时间一落千丈,再也支撑不起头号皇商的门面了。
实际上,衰败的皇商也不止范家,所谓皇商本就是和皇家挂了钩的。皇家过得好,皇商也不一定能好,只是好的可能大一些。而皇家要大坏了,这些皇商再要能好可真的是奇迹了。在九大皇商当中,创造奇迹的就只有贾布斯的贾乐市行......而其余的八大皇商,都成了顺治、济尔哈朗、常阿代还有多铎父子的盘中餐。
要不然顺治怎么可能失了江山还有花不完的钱?
范永斗因为是皇商之首,还是多尔衮的正白旗的“御用商人”,所以并没有被完全吃干抹净,还给他留了点体面——最惨的是伺候两黄旗的王登库、靳良玉两家,因为两黄旗在多尔衮当皇阿玛的那些年中都很落魄,所以他们的皇商也没多少油水。
而顺治掌权后又不停励精图治,没有钱就让索尼去逼这两家皇商报销,搞得两家皇商负债累累,到了最后为了筹集隐居后的花用,顺治又命令苏克萨哈捕了王登库、靳良玉两人,严刑拷打,逼出了他们最后的一点家底,然后还把他们灭了口。之后王、靳两家皇商破产,欠下巨债(大多是欠两黄旗权贵的)无法偿还,还被查抄,一家老小都被贩卖为奴抵了债......
和王登库、靳良玉两人相比,范永斗家的命运要好得多了,多尔衮的肥猪轮不到顺治来宰,阿济格和多铎也不大好下刀子,毕竟还有个多尔博在呢!
不过范永斗的买卖还是做不下去了,被贾乐市行和大明海军联手整垮了!
在多尔衮死后这几年中,关外的人参、皮货、东珠通过贾乐市行往大明贩卖一点问题没有——哪怕两边开着战,贾乐市行的商船搞走私也能穿过大明海军的层层封锁。可是范家的商船无论从哪里出海,一准给大明海军连人带船给劫走了。
在十余次人船两失的走私之后,范永斗也灰了心,给多铎递了折子,要求弃商务农。
多铎比顺治好说话,也没把范家吃干抹尽,还拨了广宁卫城附近的十三万亩土地给范家经营——土地的所有权当然是多铎的,只是给范家经营,范家需要给多铎地租,每年要交五万石面粉。
因为种着多尼(多铎死了当然是多尼的)的地,所以范家庄的庄户们都不在征兵的兵册上。有了足够的劳动力,再加上范永斗、范三拔两父子管理有方,这十三万亩麦田现在已经收割完毕,整整四十万石麦子都运进了范家庄,不仅把所有的粮仓都塞满了,连范家的大宅的院子里面,也堆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粮囤子。
坐在自家宅院的屋檐下,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粮囤,范永斗的老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辽河边上的黑土地实在太肥沃了......这里的四十万石已经是扣掉了包衣奴才工价以后的数目了。
四十万石麦子碾成面粉,怎么都有二十七八万石......给多尼八万石,再拿出五万石上下打点,范家还能尽得十五万石!
老头子已经算好了账,笑眯眯的对伺候在一边的儿子说:“三拔,咱们这一年总算没白忙活啊!还好没听你的,一家老小都迁去兴凯湖边上开荒。”
今年二十多岁,看着就精明强干的范三拔眉头却拧着:“爹爹,等这里的麦子都磨成了面粉,咱们总可以东迁了吧?这里的土地虽然肥沃,可是......”
他的话刚说了一半,范家的管家范福忽然就撞开院子大门,连滚带爬的冲了进来,还跌跌撞撞的跑到了范永斗、范三拔跟前,把正琢磨着要搬家去兴凯湖边的两父子吓了一跳。
范福可是个稳重扎实的性子,而且又上了年纪,当年和范永斗一块儿搜集大同、宣府明军的情报献给大清国的时候遇到多少惊险,也没见他这副模样啊!
“福伯,你这是......”范三拔问。
“少爷,王师来了!”范福抖着声说,“王师已经来了......”
“王师?什么王师?”有点老糊涂范永斗一时还没反应过来。
“明军!明军来了!”范三拔却惊恐的尖叫起来了。
“明军?”范永斗到底是见过大场面的,还是面不改色,“到哪儿了?”
“已经到庄子外头了......”
“有多少人?”范永斗问。
“不知道,”范福说,“大队的骑兵,沿着官道看过来,根本望不见队伍的尾巴!”
“骑兵......”范永斗还是强作镇定,“不怕,不怕的......庄子坚固,不怕的。”
“轰轰轰......”
范永斗的话刚说完,“雷声”就传来了!
范老头连忙抬头看天,天上当然是碧蓝一片......
“轰轰轰......”
又是三声轰鸣!
这是王师在开炮啊!
范永斗这才有一种末日临头的感觉。他的范家庄虽然有外有壕沟,内有高墙,但是壕沟挡不住精兵,高墙扛不住大炮!
范永斗一咬牙,“快快,快让人准备吃的喝的,再准备几份厚礼,咱们去迎王师!”
这个时候范永斗还存着侥幸,王师是路过的,王师不可能知道介休范永斗住在广宁卫这里的,所以还可以蒙混过关。
只要能蒙混过去,就赶紧跑吧......哪怕去天竺国,去日斯巴尼亚国,也比留在辽东要强啊!
可惜的很,范永斗的侥幸并没有存太久。因为他和范三拔带着庄子上的老百姓箪食壶浆,来迎王师的时候,一个操着天津口音的王师大官上来就问:“谁是范永斗,谁是范三拔?”
“将,将军,”范永斗的管家范福硬着头皮搭话道,“额们这里没有范永斗和范三拔......”
“没有?”问话的是田意卿,他当然知道范福在撒谎,当下就提高嗓门道,“你们这范家的客户都给听话了,锦衣卫早就查明,这里是范永斗、范三拔这两个逆贼汉奸的住处,所以天子命本官来捉拿......如果你们不交出范永斗、范三拔,那本官就要把你们所有人都捉了,全部流放去几万里外的美洲湾!”
()
全本




抢救大明朝 第1056章 投名状(求订阅)

流放几万里外的美洲湾啊!
那地方连口馍都没得吃,肉夹馍都是两大块北美野牛肉夹一小片馍的,多可怕啊!而且野牛肉多硬啊!牙口不好都咬不动,就只好天天吃海鲜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那么可怕的地方,大家伙当然不肯去了!
“王师老爷,他们俩就是范永斗和范三拔!”
“王师老爷,那矮胖老头叫范福,还有他儿子范理、范泰都是范永斗的走狗,和范永斗一样,都是大汉奸,把他们也杀了吧!”
“对对对,还有范永斗的小儿子范三千也不是好人,一并杀了......”
“他们家就没有一个好东西,全都杀了才好!”
“应该满门抄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等王师喊打喊杀,他们就已经是一片喊杀了!
范永斗、范三拔、范三千、范福、范理、范泰这几位都在范家庄门口迎王师,一听见这些吃里扒外的庄客嚷嚷的话,顿时就急了。大明现在对待汉奸的政策他们是知道的——要凌迟的!他们几个的罪行,还能有的跑?
“将军,将军,一点心意,一点心意......”
还是范斗永机灵,连忙从他的小儿子范三千手里接过一大盘子东珠,然后三步两步到了田意卿跟前,双手举起过头。
田意卿当然是喜欢东珠的,可是他不能放过眼前这六个姓范的。
“来人啊!”田意卿喊了一嗓子,“把六个姓范都给本官捆人!”
早就有黑骑兵甲士准备好了绳索,听见田意卿的命令上去就捆人,而范家庄的庄户都不想去美洲,已经主动将范永斗和范福两家的男人都推出去了。
1...346347348349350...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