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那自家有地又有本呢?”吴三妹问,“这个总稳赚不赔了吧?”
张广辉笑得更苦,“那更亏啊!洪兴初年什么地价?现在什么地价?洪兴初年的坡地都比现在的平地要贵。那时候拿钱去买地的主,现在哭都哭不出来。如果贪便宜买了坡地,现在租都租不出去......登莱二府那边,到处都是亏得嗷嗷叫的田主。连莱阳左家这样的豪门,也因为在五年之约后大肆买田,亏得元气大伤了!”
“真没想到种个地也那么难!”吴三妹皱起了秀眉,望了朱皇帝一眼——你不是明君吗?怎么下面的老百姓都在亏啊!
朱慈烺知道吴三妹的意思,也只好报以苦笑——不能怪本明君,都是资本主义的错!
这个资本主义啊,其实是亏出来的!
小作坊变成大工厂和小农户变成大农场的背后,都是无数小作坊主和小农场主亏得血本无归......
“不过营田虽然有亏的,但还是比经商牢靠,农本商末嘛!”张广辉这个时候话锋一转,“那些种地营田亏了的,不是没有本,就是太贪心。如果只想以农守本,还是很稳当的。”
吴三妹道:“可要是没功夫料理呢?现在租地的行情怎么样?”
“这个......要看的。”张广辉的,“租地也有大农小农,大农有本,一租就是几百亩,租金有保障,但是不肯给高价。而小农都是没本的,还要向田主借高利贷......这样的佃户,您可不能把田租给他们!”
“为什么呀?”吴三妹一边提问,一边瞄了朱皇帝一眼——这位是高利贷皇上啊!高利贷都放到法兰西和英吉利去了!还怕几个佃户赖账?
“您和朱襄理是大富大贵之人,还真能住到乡下去看着一帮苦哈哈的佃户?”张广辉笑道,“您要不看牢他们,他们肯老老实实的交租还账?”
“说的也是啊!”吴三妹点点头,心里却想:皇爷怎么从来不担心放出去的债收不回?该不会是让锦衣卫帮着催账吧?
“朱襄理,朱太太,”张广辉笑着,“您二位如果想趁着这次朝廷发土地券的机会在辽西、辽东买田为本,最后好还是长租给大农......哪怕租子低一些。辽西、辽东的田土哪怕是复耕,也得往里面投不少本。您二位也不可能去那种冷得要死的地方长住啊!托给管家就更不放心,不如地价包出去,先让那些有本也会种田的大农去开荒。等五六年后田也种熟了,水利也修好了,辽东、辽西的官道和水路码头也修起来了,再收回,再加租子都好说了。”
“可是我们上哪儿找会种旱地的大农呢?”吴三妹问。
“在下刚好认识不少,”张广辉笑道,“论起种旱地,就数俺们山东老农民厉害了......要不黄襄理给在下留个名片,等辽东收复以后,在下就给您二位介绍几个大农如何?”
“好啊......”吴三妹那个傻白甜居然爽快答应了,可话一出口就觉得不对了,朱慈烺的名片上写的什么?大明皇帝?
“好好,好的。”朱慈烺笑着点头,还摸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名片递给了张广辉。
名片上赫然印着:皇家商会总行券业部襄理朱耀飞。
......
“老爷,那张员外是好人,您怎么拿一张假名片哄人家?”
在回聊城行宫的途中,吴三妹微皱着眉头数落起了朱大皇帝。
朱慈烺哈哈大笑了起来:“你个傻白甜的娘们,那张广辉在骗你!”
“骗我?”吴三妹一愣,“他怎么骗我了?”
朱慈烺笑道:“现在还不知道,等你把辽东的田庄交给他的人去管,就知道他是怎么骗你的钱了......对了,回头你和老泰山还有吴三辅都说说,千万别瞎折腾关外的田庄。”
“关外的田庄不是挺好?”吴三妹不解道,“关外土地肥沃,又能连成大片,适合马耕,而且转运方便,怎么会亏?”
“干什么买卖没有亏本的?”朱慈烺一笑,“土地肥沃、连成大片又能如何?经营土地是仔细买卖,必须精打细算,毫厘必争,当不得甩手掌柜的!这买卖别说你爹爹、你哥哥做不了。就是我也做不了的......”
世界上没有好做的生意!特别是自由竞争的行业,生意就更难了。
朱慈烺那么会做买卖的一皇帝,他的皇家商会也就是在金融地产上大赚——他前世就是玩金融的,眼光和管理能力摆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一流的,而且还拉上了淮扬盐帮和东南海商这伙大商当合作伙伴,当然会赚。至于地产,主要就是看眼光,他当然知道中国什么地方最有发展起来,而且还是皇帝,掌握着地方发展的主导权。
而在金融、地产以外,朱慈烺的投资非常谨慎,只是在不得不投的冶铁、军工、造船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因为南京船厂(在上海也有分厂)经营得不好,所以皇家商会在“重工业”方面的投资并没有多少收益。
朱慈烺又道:“要赚钱就跟着我、郑芝龙、沈廷扬做,我们买什么,就叫他们跟着买,十有八九会赚的。要是自己瞎折腾,早晚把老本都折了。”
吴三妹撅了一下嘴巴,点点头说:“我爹爹和三哥的确不会经营......这十几年做什么买卖都不赚钱,只有你给的上海两条街是赚的。”
朱慈烺笑了笑:“呵呵,你大哥、二哥也不会做买卖......搞俩藩镇都亏得那么惨!你家的人呢,都是义不掌财的性子,不能做买卖,还是老老实实当官吧!”





抢救大明朝 第1048章 就是要流寇亏(求订阅)
朱慈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还是有一点了解的,这个主义啊,说真的,叫资本主义不大准确,叫亏本主义就更准确了。因为大部分抱着发财美梦投身到资本主义洪流中去创业的人们,最终都会亏得血本无归......真正可以发达并且可以保持到最后,给子孙传下一份可观的家业的成功者,只是极少数!
而亏本这个问题,可以找的理由当然很多,社会黑暗了(资本主义当然黑了),人心不古了(现在朱皇帝在古代搞资本主义,亏得血本无归的人也不见少),还有竞争对手开挂了(朱慈烺就在开挂)等等。
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要承认的,亏了就是错了!
某人亏得血本无归,就是说明这人不该创业,他创业做买卖这事儿本身就是错的!
由于创业成功只是个小概率事件,而且即便一度比较成功的企业还有很大的概率在之后不算太长久的岁月中倒下。
从概率学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资本家的投资经营决策,也都是错误的。
所以深知亏本主义真谛和商场竞争之惨烈的朱慈烺,并不希望追随自己的克难功臣们投身商场(开办农场也是一样)。因为这帮当官或是砍人的专业户改行做买卖的结果,多半是血本无归!
同时,朱皇帝还不大愿意给封建官办工商业投钱。因为他知道那帮封建官僚的如果不当官去做资本家,多半会亏得倾家荡产。因此就不指望他们为朝廷做买卖的时候赚钱了......除了不得不投钱的项目,朱皇帝就一律不给投资了。
当然了,不会做买卖的仅仅是封建官僚,不是别的官员,封建的嘛,落后的很,当然玩不转资本主义了......
因此朱慈烺现在走的资本主义路线,基本上就是早期野蛮发展的自由“亏本主义”,也就是先用个人的钱亏出一个资本主义!
因为担心吴襄、吴三辅胡乱投资把辛辛苦苦捞来的钱都亏出去,所在返回聊城的这一路,朱慈烺都在向吴三妹推荐投资天津府——虽然比不了上海、南京,但肯定比关外的农场要靠谱多了。
就在朱慈烺和吴三妹结束了这一次没什么收获的微服私访,回到戒备森严的聊城城堡的时候,大元帅府军师吴三辅和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已经带着两个刚刚得到的坏消息,在聊城行宫内焦急等候了。
“陛下,流寇又有大动作了!”
“陛下,锦衣卫得到情报李过已经移驻昆明,还命伪晋王李定国为征南大将军,并在四川、云南各地招集府兵,准备二征暹罗。”
“但是河西节度使司的探子报告,流寇所治的汉中府和巩昌府部分地区的折冲府都在大点兵!而且流寇还大举向汉中的武都山粮仓和巩昌的仇池山粮仓运送粮草......似乎要进攻关陇!”
李过再次使出的声南征北之计又把锦衣卫的特务们给忽悠了——由于大顺朝的抑商和大工商官营政策,所以锦衣卫对大顺地盘的渗透非常困难,而且大顺方面也很容易戏弄他们。
但是吴三桂因为长期在陕西经营,在汉中、巩昌两府中派了大批的特务密探,而且这些特务密探都是从陕北招募来的,不少人都混进汉中、巩昌两地的折冲府当了府兵。所以由他们送出来的两地府兵大点集和向武都山、仇池山运粮的消息,准确程度是极高的。
“上次是声北击南,这次该声南击北了吧?”朱慈烺在行宫的书房里面踱着步子,“还真会挑时间啊!”
“陛下,”吴三辅道,“朝廷现在有三十个师,为平辽之战准备了十个师,还有一个师用在日本,一个师用在暹罗,沿海、沿江布防用了八个师,两广、湖广还摆了五个师防堵流寇......余下的五个师都可以用于甘陕,如果不够还可以抽调两到三个布防沿海的师,还可以调动河西藩军。
另外,西藏的和硕特汗国已经愿意臣服......驻扎青海的川边军也可以用于甘陕。”
尚可喜、孔廷训在青海和和硕特汗国的交战拖拖拉拉打了很长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形势并不怎么有利,但是打到洪兴九年年中的时候,74岁的顾实汗在拉萨病逝,在青海主持战局的顾实汗的长子达延鄂齐尔不得不返回拉萨即位。达延鄂齐尔并不是孤身前往拉萨的,而是带走了一支大军。所以尚可喜、孔廷训很快就在青海战场占了上风,打得和硕特汗国的军队节节败退,现在全部都撤回西藏了。
而尚、孔二人的军队也没有能力上雪域高原去和蒙古人厮杀,所以大明和和硕特汗国的争斗就转移到了谈判桌上。
达延鄂齐尔汗同意称臣,但是要求藩国地位。可是朱慈烺却不同意和和硕特汗国签署《宗藩条约》,而是想在西藏恢复设立宣政院,让达延鄂齐尔出任宣政院使。而宣政院的权力和地位则如同大明内藩,也就是类似节度使司和都护府这样的衙署。
因为双方的要价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一时也谈不出个结果。
而谈判没有结果,尚、孔二人的川边军也就只能在青海继续呆着。
“川边军不动!”朱慈烺说,“让三桂率河西军入援巩昌、凤翔,再调三个师的新军给他。”
“是不是太少了?”吴三辅说,“河西军人数不多,能调出万人就不错了,两个师也就三万余人......即便加上陕西提督的督标和省、府、州的兵马,也就是五万余人。”
现在大明直属各省都设一个提督,提督下辖一个督标,也就是几千人马,主要负责地方剿匪,驻守重要的城市和关隘,原则上督标是不能出省作战的。
而各省巡抚以及各府的知府,还有各直隶州的知州都不再拥有本标兵马,手头的兵权也就是一个营的卫兵。这点兵力只能保护自己和所驻守城池的安全,原则上不离省城、府城、州城。
“五万还不够?”朱慈烺笑着,“朕又不指望三桂攻入流寇的地盘,只要能将流寇挡在终南山和祁山一带就足够了......就如同昔日司马懿抵挡诸葛亮一样!扼住流寇的咽喉,和他们耗军粮,耗到他们粮尽而归就行了。”
“这就行了?”吴三辅问,“陛下,流寇倚仗山险抗拒王师,现在自己送上门让咱们收拾,难道不该抓住机会予以痛歼?”
“不必!”朱慈烺一摆手,“挡住他们就行了......他们早就不是流寇,而是生了一堆孩子的坐寇了!所以他们这次北进注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至于痛歼,也没什么必要。李过会在乎死掉几万府兵?死掉几万,他的负担许还轻一些吧!”
“陛下,您这话的意思是......”
朱慈烺道:“朕不想杀多少流寇,朕要流寇亏!流寇不是死不起,而是亏不起!咱们出兵五万要花不少钱,流寇出动大兵一样耗费颇多......这耗费不在流寇的伪朝廷,就在流寇的府兵身上。
现在的流寇早就在四川、云南生了根,都是有家有业的老爷兵了。杀了老的,还有小的,想要杀光是不可能的。不如堵着他们,让他们出不了大山,也捞不到油水,闷在四川、云南多多繁衍,堵他二十年,他们自己就穷了。”




抢救大明朝 第1049章 大顺天兵,出征啦!(求订阅)
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大明军事贵族云集的应天府江北的浦口——老山一带,自然是闻战则喜,而在大顺帝国各处,同样是一派喧嚣的狂欢!
大顺的军事实力,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大!
如果让现在的大顺军去打山海关之战,绝对可以把满洲兵和关宁军一块儿吊起来暴打。
参加过山海关之战的大顺老兵,现在居住在汉中府留坝县,拥有部总衔和一大片坡地的司马於从来都没有忘记十四年前跟着老万岁杀进北京城的那一幕......那是他一身的高光时刻,也是整个大顺帝国的高光时刻。
可惜的是,那时候的他和大顺帝国只是外强中干的虚样子,只是因为大明出了一个自以为英明的大昏君,才让他们得到了杀入北京城的机会。但是大顺国和大顺军自己的根底比明朝还不扎实,地图上看看蛮大的,但实际上根本没把地盘掌控住。地方政权都是虚的,也没有给兵将们分田分地。
所谓的强大,也就是跟着老万岁的几万老营精兵而已。
而且那时候的老营兵和现在的大顺军相比,根本算不上强大......只是打了一年多的顺风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士气,自以为了不起了,仅此而已。无论装备、训练、战术、制度,都不能和现在这支以土地为基础,真正把根子深扎到地底下的大顺军相比。
留坝县城外的一处属于折冲府的校场上,司马於正抱着胳臂瞧着八十来个兴高采烈的大顺府兵——这些人都是定居在留县的府兵,隶属于汉中北路折冲府第四部,而司马於则是这个第四部的部总。
点兵大令是七日前下达的,是大令,而不是寻常的上番令——府兵和募兵不一样,不是四时在营可以搞“997”的职业兵,而是亦兵亦农(可以当地主,也可以自己种),轮番服役。
服役又称上番,通常就是一年上番四个月,在家八个月。各个折冲府会将下属的府兵分成三部分,轮流向其中的一部分下达上番令。
所以大部分时间中,定居在留坝县的一百二十名府兵中,总有八十人在家务农(或收租),只有四十人在军营中服役。
而点兵大令则会发给每一个在乡的府兵,接到大令的府兵,则必须在指定的时间之前,携带全部的装备和一个月的行粮再加上一头驮运行粮的牲口(驴、骡、马都可以)去所在县城的府兵校场报到,然后接受上官的点验。
如果该府兵年迈体弱,无法服役,那就得指派子弟代替——在该子弟通过上官点验,并且完成一次上番役或大令役后,就能正式替代那个年迈体弱的老府兵,成为一名拥有土地、社会地位和当官资格的府兵了!
在如今的大顺国内,成为府兵绝对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理论上,包括议政八王在内的大顺朝所有的文臣武将,大小官吏,都是府兵!
在大顺,要当官,就得先当上府兵!
武官就不说了,不当兵怎么当武官?而想要当大顺的文官,同样也得先当府兵!
在服了至少一次上番役,并且获得优等的评定成绩后,才有资格参加大顺朝廷的科举考试。
考上秀才,就能在本县当个小吏,可以有一份固定的俸禄。考上举人,则可以当一个底层是小官。考上进士那就厉害了,立即就可以授一个县官。
当然了,无论是秀才、举人、进士,都拥有府兵的身份,每年都要服15——30天的上番役,以保持他们的战斗力。
不过这些“官吏兵”是不会和普通府兵一起服役的,他们通常是去重庆或昆明服役,而且也不在地方折冲府的管辖之下,而是属于直属大顺皇帝和太子的内卫诸府管辖。
总之,在如今的大顺国土范围之内,成为府兵毫无疑问是所有男儿的梦想!
府兵专用的蓝色麻布窄袖长袍,绝对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谁要穿上这一身去相亲,女孩子的眼睛都是发亮的。
而要成为府兵......通常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挑兵。就是考试当兵!当然不是考八股文章,而是考核武艺。不过因为大顺朝廷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可以授出的土地,所以每年放出来的挑兵名额有限,非常难考!
二是子承父业。但并不是府兵的儿子一定可以成为府兵,得根据府兵本人的官阶,决定有多少个儿子可以通过继承成为府兵——实际上就是根据府兵本人拥有的土地多少,决定有几个儿子可以当兵!
因为一个府兵必须有一份相应的土地以保证其拥有服役的财力。经过几次改革后,现在府兵土地的多寡并不是以“亩”计算,而是以收租多少计算——府兵可以自己种,也可以放租,但是大顺朝廷还是会根据土地的租金多少来授田,以免出现土地看着挺多,但实际上收不上几个租子的状况出现。而一个最低级的府兵正兵,应该拥有可以收入40石大米或等价农作物的地租的土地。
而司马於身为部总,则拥有可以收入120石大米或等价农作物的地租的土地,也就是说他可以将这些土地平分给三个儿子,让他们都成为府兵......但是他现在有四个儿子,还有两个娘子和三个女儿!
而且他和他的两个娘子都还年轻,可以继续生养......
120石的大米不仅要负担他本人的兵役,而且还要养活家里的十口人,还要为三个女儿攒嫁妆......压力山大啊!
所以当司马於在这一次的点兵大令上看到“土地券”三个字儿后,眼睛都直了。
他的要求不高,只求能攒出交换40石土地的土地券,好让他的小儿子继承一个府兵身份。
而站在他跟前的八十余名留坝县的府兵,个个都是同样的心思,所以他们的士气看着就比之前服上番役的时候高出一大截啊!
而且他们每个人的装备也都比以往服上番役的时候完好,布面铁甲和头盔都修补过了,刀子和长枪的枪尖都磨得闪闪发亮,盾牌都上了几遍漆,看着跟新做的一样,火枪也都擦得锃亮......看来各家各户都把多年积攒下来的老底子都用上了!
“好!”司马於满意的点点头,大吼道,“都是好样的!额再告诉大家伙一个好消息,皇爷已经叫人给额们送来了土地券,到了武都山大营就能领着了......以石计数,无论官职大小,人人都发一石!”
还差39石就能供出一个府兵了!
“万岁!大顺万岁!皇爷万岁......”
八十来个府兵,齐声高呼。
“中,”司马於大手一挥,然后指向北方的山峦,“弟兄们,出发了!打朱家,赚土地......”
“打朱家,赚土地啦!”
府兵们人人呼应,然后就列出队伍,牵着驴子(没有骡子和马),大踏步的开出了校场。
而校场之外,都是前来欢送府兵家眷或留坝县的平民......这两类人一眼就能分辨,府兵家眷无论男女,都是清一色的蓝布麻衣,男子都腰悬刀剑(小孩也有木头刀)。而平民则是各色衣裳都有,也不带刀。
不过无论是平民还是府兵家眷,只有是男子,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这八十余个大顺天兵!




抢救大明朝 第1050章 臣还是当曹真吧!(求订阅)
大顺王朝的诸葛亮,晋王李定国这个时候已经抵达了巩昌府南部,犀牛江畔的仇池山大营。
仇池山的地形非常险要,一座大山在嘉陵江上游的犀牛江和浴谷川的包夹之下,三面环水,水边就是陡峭上升的山坡,可是上到山顶又是一片开阔,是一块长约七里,宽不到一里半的山顶平地。
更加让人称奇是这块位于山顶的平地上居然还有水源,可以种地,在大顺军接管这里之前,当地的山民在仇池山顶上开出了两三千亩麦田,耕种了不知多少年。
不过在大顺军到达后不久,仇池山顶的这块平地就成了个屯兵囤粮的要地。因为这里正好位于明顺两军对峙的前沿地区,仇池山往北一百一二十里外,就是号称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的祁山了。
而祁山目前则在明军的掌握当中,充当着一个堵塞巴蜀门径的可恶角色。
巩昌府虽然大体都是山区高原,但是险峻程度也有不同,大体上就是东南险峻,西北平缓。而仇池山和祁山之间,则是险峻到平缓的过渡地段。从仇池山往北,地势逐渐方平,至祁山又陡然升高,而祁山以北、以东,又是大片相对平缓的地区,直到渭水上游的重镇秦州(天水)。
也就是说,大顺扼守仇池可以阻挡明军由犀牛江而下,包抄略阳和阳平关。而大明扼守祁山,则可以阻挡顺军夺取秦州、陇西(巩昌府治所),从而进逼关中、宁夏和陕北。
由于大明和大顺两边的高层都熟读《三国演义》,所以没有人会忽视祁山这个要冲。
因此,奇袭这种事情是不大可能出现在祁山这样的要冲的......不过刚刚在魏王刘芳亮的陪同下,在仇池山平顶上的军营校场上检阅了刚刚组成的一个大顺府兵团的李定国,现在却第一次对他的“一出祁山”感到信心满满了。
1...344345346347348...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