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因为他的确看到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精锐之师!
“晋王,弟兄们的士气都很高涨啊,而且兵器甲胄都保养得不错,绝对可堪一战!”领了平南大将军印(算是李定国的副手)的大顺魏王刘芳亮的信心更足,“依额看也不必遣死士越终南山了,直接从祁山这边推过去就行了......额们的府兵人数那么多,练得又那么精,器械也好,而且还有改良过的火枪刀牌阵,怎么可能打不赢?这几年额们把力气用在缅甸、暹罗完全是坐失良机,若是趁着明清鏖战的时候出祁山,现在早就和朱家平分天下了!”
“几年前额们哪有这等精锐?”李定国收起了笑容,冷冷道,“没打下缅甸之前,额们连火铳都凑不齐......哪能如现在这样给各个百人队配备五十杆火枪?”
其实大顺军中火枪配备率的增加和攻打缅甸没多少关系,主要是因为大顺府兵自备武器所产生的需求和大顺的工匠上番制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其实也不难理解。之前明朝的军工之所以稀烂,一方面当然是官员贪腐无能;但另一方面也是没有真正有效的需求所造成的......军户都穷成那样,根本没有自备武器的能力。没有军户的购买力,各地卫所的匠户也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些应对朝廷大单的匠户。而朝廷的大单往往给价不足,还要再给一大笔回扣,匠户们自然就偷工减料,渐渐成了习惯,就不会造好东西了。
而大顺这边虽然也有朝廷的大单,但是匠户们主要还是在为府兵个人生产——质量不好小心挨揍!而且李过、李来亨为了提高枪炮的质量那真是操碎了心,南京、上海、泉州、佛山的那些大型手工工场的掌柜或经理,都没他们俩父子上心。那帮人的差事砸了最多被炒鱿鱼,李过父子干砸了是要送命的!
所以他们俩这些年想尽办法为大顺工政府管的兵工厂引进良匠,甚至还从沙廉引入了许多洋匠,这些高薪请来的匠人则在大顺的官营工场中担任大匠,一方面把关质量,一方面向上番的工匠传授技艺。
因此大顺各地的铁匠们生产的火枪质量就越来越好,产量也越来越高了。
不过再怎么好,再怎么高,和大明的大型手工工场相比,还是差了许多——特别是浦口工学堂开始批量为大型手工工场提供大匠以后,双方的差距还在继续加大!
大顺这边虽然可以积攒起十万支以上的斑鸠脚火枪和鸟枪,可大明那边却可以轻松年产数万支燧发枪!
李定国顿了顿,“还是照原来的方略,开始募集死士吧......出40石土地券,募集5000人!”
40石土地券就是一个府兵的名额啊!
在利出一孔的大顺,这个名额足以让儿子比较多的府兵们疯狂的!”
......
“三桂啊!流寇那边的伪晋王李定国准备当一回诸葛亮,要出祁山来夺咱们的关陇。朕琢磨着要对付诸葛亮就得上司马懿了,谁是咱大明的司马懿?要不你来吧!”
天津卫棱堡内,朱慈烺正笑呵呵的在和马不停蹄从河西赶来的吴三桂说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让他当大明的司马懿!
司马懿是什么人啊!乱臣贼子啊!
吴三桂觉得自己那么忠心,怎么就被当成司马懿了呢?
这可不能承认啊!
“不不不,”吴三桂赶紧摇头,“臣不是司马懿,臣还是当曹真吧!”
“当曹真?”朱慈烺一愣,“曹真可打不过诸葛亮啊!”
“陛下,陛下可别把《三国演义》当真......”吴三桂额头上汗珠子直冒啊!这皇上怎么回事啊?挺大一明君,怎么把《三国演义》上胡诌的事情当真了?
“啊......”朱慈烺一愣,“让朕想想。”
“陛下!”吴三桂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失街亭那一役,魏国的主帅是曹真,没司马懿什么事儿......司马懿当时在上庸打孟达!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魏军在西线的主帅都是曹真!直到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因为曹真已经病故,所以才轮到司马懿当西线主帅。
而且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的战绩并不好看,一败一平。其实那一平也是走运来的,只是诸葛亮在军前病逝,才让司马懿逼退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
当时诸葛亮都打到五丈原了......这都已经入了关中了!司马懿要是再败一场,长安都悬了!
另外,曹真还替魏国平过西域,在黄初元年率兵进击凉州卢水胡,前后斩首五万,获战俘、牛羊无数,西域之路得以复通,凉州商贸因之大兴,日益繁荣。而臣也替大明平过西域,所以臣是大明的曹真啊!”
朱慈烺呵呵笑了起来,道:“朕这个皇帝当得糊涂了,居然把《三国演义》当真了......行行,你当曹真!朕封你当甘陕总督,河西、安西节度使,你去替朕堵着李定国,千万记着,别让流寇突破祁山,也别让李定国学诸葛亮在秦岭北坡的各种原、各种坡上屯田。”
在凤翔府境内的秦岭北坡至渭水以南这一带,有许多的黄土台地,名字都带个原或者坡,什么五丈原、和尚原、皇禄原的有一大堆,一旦被李定国占了去,麻烦就大了!
抢救大明朝 第1051章 名将朱纯臣(求收藏)
“陛下放心,有臣在甘陕督军,怎么都不会让流寇得逞的。”
吴三桂大松了口气,他的确没从朱慈烺的言语和表情当中感觉到什么恶意......估计是这位皇帝日理万机忙坏了,没时间看正史,这才误把《三国演义》上的司马懿抵挡诸葛亮的事情当真了。
朱慈烺笑着点点头:“朕给你调三个师,其中一个已经在陕西了,还有两个正在入关中......如果不够,准你从安西、河西、朔方调兵。”
吴三桂连忙行了一礼,道:“救兵如救火,臣不愿耽搁,想立即回甘陕主持军务。”
朱慈烺摆摆手,道:“不急,不急......再多留两日,朕想带你看一看天津新城。三妹和你说过了吗?”
吴三桂到达天津棱堡的时候,朱慈烺并不在城堡内,而是和史可法、沈廷扬一起去了卫河北岸的刚刚圈起来的天津新城,也就是未来大明在北方的统治中心天津市的所在。
朱慈烺统治国家的思路并不是扎根农村,然后包围城市。而是以中心城市掌控交通枢纽、经济命脉,从而控制乡村。
所以他特别重视中心城市的建设!
在南方,得到重点关照是长江流域的南京、上海、武汉,珠江流域的广州和闽南的泉州。
在北方,目前被朱慈烺看中要大力开发的则是天津、天河(营口)两块海口加河口的区域,预计也要建设两座大都市。
在南洋方向上,朱慈烺还在建设金瓯城和黄金城这两座控扼九龙江、湄南河的海口(河口)城市。
而在北美洲,则是重点开发美洲府。
也就是说,将来大明帝国的统治中心就是南京、上海、武汉、泉州、广州、天津、天河、金瓯、黄金城等九座大都市,如果有可能当然还得加上马六甲。一共十座沿江、沿海,位于交通枢纽之上,可以辐射一大片区域的大都市,就能让大明朝廷以可以承受的行政成本,牢牢掌控住整个天朝帝国了......至于帝国的其他地方,则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放松,再放松,或者放任!
大帝国嘛!哪儿能没有重点?都要牢牢掌握,都要皇权下乡,行政成本没法控制,而且朝廷要处理的糟心事儿也太多了!
“陛下,皇后娘娘说......”吴三桂思索着道,“您不想让臣家在辽东买田,而且是想让臣家在天津这里弄两条街?”
“对对,”朱慈烺笑着,“辽东买田赚不到钱的......你和你爹都不是做买卖的料,也不会经营农场,哪里干得了那等仔细营生?可别投下去几十万,最后收不了几个租子。所以朕就给你家在天津新城留了两条街,你一条,三辅一条。都留在卫河附近,将来就是靠近码头的好地方,一定会升值的。不过你家也别自己弄,切成一块块放租出去就行了。记着,一定要只租不卖,以后天津发展起来了,你家就躺着都能赚了。”
吴三桂家也就能躺着赚点钱......真让他们自己去经营,保证会亏本的。
“臣多谢陛下恩典,”吴三桂起身行了一礼,“不过臣还是想尽快起身......天津新城的两条街,陛下您看着给吧,哪儿都行。臣不会做买卖,都听陛下的就是,一定不会错的。不过甘陕的战事,陛下一定得听臣的,千万不可轻忽啊!”
这倒挺好,把朱慈烺当成吴家的经理人了......
吴三桂接着又道:“陛下,如今的流寇也不是荆楚之役时候的流寇了!流寇占据巴蜀云贵之后,也在励精图治,还法效隋唐,又利出一孔,以耕战立国。如今举国之中有敢战之士二三十万,个个都闻战则喜啊!若臣不能将它们阻挡在祁山、散关、褒斜谷道以南,后果恐难设想,兴许整个西北都要沦陷敌手了!”
朱慈烺的确没太把大顺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大顺的实力虽然不弱,想要灭亡也很困难——二三十万户和大顺同休府兵,哪是那么容易灭亡的?二三十万户动员一下,五六十万战士也拉得出来!如果在平原上面,朱皇帝还能依靠明军强大的骑兵集群将之粉碎。可是大顺占据的地盘山峦密布,有的是山地攻坚战要打!
如果要强攻,伤亡一定不小......
不过他也不认为由巴蜀逆袭关陇能够得手,在历史好像就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既然三桂你急于返回甘陕,那么朕也不留你了。”朱慈烺笑道,“朕已经命人为你准备了两匹阿拉伯千里马,良马赠将军啊,你骑着它们回甘陕督军去吧!”
“臣谢陛下赐马!”
吴三桂谢了赏,又领了受封甘陕总督的圣旨,急急忙忙的就踏上了西去之路。
而他前脚刚走,大明的另一位名将朱纯臣就骑着快马从大沽口一路赶到了天津棱堡。
甲申之乱的时候朱纯臣已经四十开外,现在又过了十四年,他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家”了。不过真要拿现在的朱纯臣和十四年前的朱纯臣放在一起比比,只要不看脸,绝对是显年轻的。
十四年前的朱纯臣是个胖大的汉子,看着威风,但是扒光了衣服就会发现全是肥肉,根本没多大用处。
但是如今的朱纯臣瘦了不止一圈,也结实了不止一点,虽然不是那种健身房里面练出来的肌肉男,但是这身板一看就知道是天天锻炼的——也许是刚下江南的时候朱皇帝手头实在缺将,所以也就把他扔进军营了。而明军的新军在朱慈烺的督促下又天天“997”,朱纯臣虽是大将,但也不能太懒。而且他也是经历过甲申之变的,自然得努力一点,于是就跟着一起练。练着练着,他就发现自己身体也好了,吃饭也香了,连和小妾们牵手也有劲儿了。
所以就练上瘾了......
下面的人一看成国公都努力了,自然也不好意思偷懒,只好跟着一起努力,渐渐的这个成国公就有了善于治军的名声。
除了善于治军,朱纯臣还被人发现善于打仗!
南迁以来,他一直在前线督军,还在河南、凤阳等地和清军多次交手,居然都打胜了!
后来朱皇帝大举北伐的时候,河南方面就是他和吴三辅、阎应元三路大兵负责,也都打赢了。
再后来又提兵入山西扫荡清朝残余,同样战无不胜,扑灭了多处反抗势力,顺利收复山西大部(不包括大同)。
所以到了北伐之战结束后,大元帅府和兵部都认为朱纯臣是帅才,一致推荐他总督辽东了。
现在他就是从辽东总督衙门所在的旅顺府赶来天津棱堡面圣的。
“臣总督辽东军务,克难成国公朱纯臣恭请圣安!”
在天津行宫里面,朱纯臣的大嗓门把正低头看天津新城规划图的朱皇帝吓一跳,他抬头看了眼头发胡子还是乌黑锃亮,就是脸黑了不少,又多了许多皱纹的成国公,心里忽然想起了当年用尚方宝剑吓唬他的场景了。叹了口气,笑道:“如果十五年前的成国公有如今的本领,恐怕就不会有甲申之难了吧?”
朱纯臣闻言苦苦一笑:“没有陛下督促,臣如何能有今日?没有陛下一手创建克难新军,纵然成的先祖复生,难道还能领着缺衣少食的官军打败如狼似虎的强敌吗?”
抢救大明朝 第1052章 反萨尔浒计划(求订阅)
“呵呵,克难新军能打不假,但是也要用好。成国公,朕既然命你为平辽主帅,当然要赋予重权。大元帅府的方略只是建议,具体怎么个打法,由你决定!”
虽然朱皇帝还是觉得朱纯臣这个主帅不靠谱,但是大元帅府制定的五路平辽方略好像更不靠谱......所以朱皇帝还想听听朱纯臣和辽东总督府的方略。
“陛下,臣等已经在五路平辽方略的基础上稍作些修改,制定了一个反萨尔浒的方略。”
不靠谱的朱纯臣取出厚厚的一本奏章,双手奉上。一旁的太监连忙上前去接过奏本,然后交给了朱皇帝。
朱慈烺一看那奏本,厚厚的一叠,得看上一会儿,于是就直接问朱纯臣道:“成国公,你们是怎么修改的?来人,取辽东地形图来!”
“陛下,不必取地图,因为臣等并未更改进军路线,只是调整了各路兵马的数量,变化并不大。”朱纯臣道。
“只是调整了数量?”朱慈烺问,“怎么调整的?”
“臣等首先减少了沿大凌河、小凌河进军的两路大军的数量,”朱纯臣道,“大凌河、小凌河水浅,难以行船,因此两路大军的后勤转运非常困难,全靠骡马驮运。而北平、大宁两军可以提供的骡马数量有限,难以供应四师大兵所用。
另外,辽西山区千沟万壑,非常容易穿插潜伏。两路大军自身还可以千般小心,但是后路却很难保持,极易被东虏截断。因此臣等以为大凌河、小凌河两路不宜使用大股步兵,而是应该用轻骑兵以张声势,吸引东虏主力。臣等打算在大凌河、小凌河两路各布置四个黑骑兵团,同时再辅以三两千蒙古轻骑兵。”
黑骑兵团就是黑枪骡子兵团,在北伐之役后,明军拥有了足够的骡马供应,所以就开始大肆扩充黑骑兵团。时至今日,包括大宁、北平、安北、朔方、河西、安西等六个北方重要藩镇在内,明军一共拥有二十四个独立的黑骑兵团,另外还有三十个配属在步军师的黑骑兵营,总共拥有六万多黑骑兵。
如果再加上配备了折耳马和阿拉伯马的冲击骑兵的数目,在不计算川边、川西、东宁、北庭、金瓯、静海等藩拥有的数量不等的骑兵,以及依附明朝各藩的部落骑兵,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骑兵的情况下,明军拥有的骑兵总数就已经超过了八万!
朱慈烺皱起了眉头,“四个黑骑兵团算上辅兵也就是一万人,如果只计算战兵才八千,那些蒙古小部落的骑兵又没什么战力,靠这点兵马能抵挡得住东虏主力的扑击?”
“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朱纯臣笑道,“黑骑兵和蒙古游牧骑兵都不是打硬仗的部队,但是却善于小股游斗,一旦分散开来,绝对可以把东虏的游骑逻卒都逐出前沿。到那时东虏根本不知道大凌河、小凌河两路的虚实,又如何能放开手脚?即便东虏不顾一切的扑击上来,这两路都是散开的轻骑兵,说走就走了。”
“有点道理,那么余下的八个师要如何布署?”朱皇帝又问。
朱纯臣道:“余下的八个师先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登陆辽河河口,一个师足矣,多了也是排队等船,不如把他们先用在别的地方。
一部分打山海关,放一个师。山海关是东虏之必弃,不可能布设重兵。用佯攻对虚守即可。只需要给山海关方面的这个师多配一个炮兵团,以重炮猛击,夸张声势,应该就能让守关的东虏误以为有大军来袭,稍加抵抗便会撤退。
还有一部分打东虏的小黑山长垒,集中六个师猛攻!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小黑山长垒,而后再沿辽东半岛西侧沿海大举猛进,扑向辽河河口。在辽河河口登陆之师会师后,再扑击辽阳、沈阳。在取得辽沈二城后,大军就可以安然过冬,等到明年春涝之后,再图进取了。”
你们这叫稍作修改?朱慈烺心说:你们辽东总督府都把大元帅府的五路平辽计划改得面目全非了......东虏要再玩“我只一路去”,早晚一头撞上从辽东半岛进军的六个师的大兵团!
“自旅顺进兵的一路就是主力了!”朱慈烺问,“谁当这一路的主将?不会是你亲自出阵吧?”
朱纯臣笑了笑:“臣老矣,不能临阵杀敌了。臣想让李元胤指挥辽东方面的六师大兵!”
“李元胤倒是难得的虎将,”朱慈烺点点头,“那么其余四路呢?”
朱纯臣道:“山海关方面由吴国勇指挥,登陆辽河河口的这一路由秦明涛指挥,大凌河一路由王七指挥,小凌河一路由黄得功指挥。”
“好,”朱慈烺道,“也算是精兵强将了......那么朕就在天津城等着听捷报了!”
......
“属下汉中军北路营第四队队正司马於恭请晋王千岁、魏王千岁金安。”
汉中,武都山大营内,刚刚抵达的李定国和刘芳亮正在召见一个不起眼的队正,就是那个从留坝县出来的部总级府兵司马於。
这个司马於虽然是令人羡慕的“大府兵”,但是在议政八王跟前,不过是个芝麻绿豆官。李定国和刘芳亮之所以一到武都山就召见他,是因为他知道从哪儿能穿越秦岭,进入大明控制的关中平原。
司马於定居的留坝县就是秦岭大山南坡上的一个小县,那里的山民知道许多可以穿越秦岭往来汉中、关中之间的小路。在大顺管制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就有不少留坝县的山民以身试法,干起了贩卖私盐的勾当——现在明朝境内的食盐价格远低于顺朝境内的食盐价格,同时明朝境内的山货价格又高。所以留坝山区的百姓就想用山货换取明朝的食盐,再用食盐向汉中盆地的农户换粮食......这种走私行为虽然能够改善留坝的民生,但是却造成大顺朝在汉中的盐税大量流失,所以留坝的府兵就在秦岭山区中同私盐贩子进行了长期而且艰巨的斗争。
斗争到现在,虽然依旧没有杜绝私盐,但是却摸熟了秦岭当中的道路,而且也练就了一身山地作战的本事。
李定国问司马於道:“司马於,本王问你,这秦岭山中有几条可以往来汉中、关中的小路?”
“至少有十条。”司马於回答道,“不过这些小路非常崎岖,有些还要翻山越岭,不适合大军通过。”
“你都走过?”李定国又问。
“属下走过其中的五六条。”
“最远到过那里?”
“最远到过陈仓山附近。”
“陈仓山?”李定国眼前一亮,“已经过了秦岭?”
“的确过了秦岭。”
“没有遭遇明军?”李定国追问。
司马於笑道:“守备秦岭各口的是明朝陕西提督的督标人马,不怎么能打,不敢和咱们在秦岭山中和咱们交战,只是分兵守备陈仓、金牙关、和尚原、五丈原、大散关等紧要,再以骑兵马队往来巡哨。”
李定国沉吟着对刘芳亮道:“魏王,看来咱们要改一改方略了,不能死盯着祁山,也要学一学诸葛亮......以奇兵出褒斜道,直取五丈原!”
()
全本
抢救大明朝 第1053章 大清摄政王多尼(求订阅)
关外,沈阳,前清皇宫。
身着大清龙袍,头戴大清皇帝暖帽,脖子上挂着一串朝珠的多尼,现在就端坐在一张龙椅上,满脸都是笑容,看上去信心十足。
多尼现在又是爱新觉罗.多尼了,住进了沈阳城内的前清皇宫。不过他现在并不是大清皇帝,而是大清摄政豫亲王!
原来多尼也听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帝”的故事,所以他也要缓称帝,自己不当皇帝,而是拥立不知道躲在山西哪座大庙里面念经的顺治复辟,自己则当个摄政王。所以现在关外这边的年号又是顺治了,现在是顺治十五年了——这可是顺治第三次当皇帝了,三起三落,可真是前无古人了。
当然了,多尼也不会真的把顺治从山西接到沈阳来坐龙庭,哪怕是个傀儡也麻烦。而且顺治也不敢来......
所以现在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就是自称摄政王的多尼了!
“奴才等恭请摄政王金安!”
大殿之内,一群顶戴花翎的大清好奴才全都冲着多尼磕头行礼。不过这些人的帽子一拿下来,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明明是大清的官服在身,脖子上挂着朝珠,头上戴着的也是大清的顶戴,可是这头发却一根都没剃......辫子当然也有,但不是金钱鼠尾,也不是月亮头,而是把一头“秀发”撸在一起编了个麻花辫,就跟个大姑娘家似的。
不过多尼也只当不看见,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个发型——剃发什么的太麻烦了,而且关外天气寒冷,没有头发保护脑袋容易得脑卒。为了身体健康,多尼也没剃发,现在也是个“大姑娘的麻花辫”,如果有必要,随时可以改成发髻。
“平身!”多尼笑着一抬手,示意一帮大清忠臣都站起来说话。
下面的人全都爬了起来,分成两班站好,然后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笑脸儿——虽然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是这个时候谁也不能露了怯,要不然摄政王会生气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