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九边少年贫苦无依,又被拘在军营当中一边训练一边接受教育,都以军营为家,以朱皇帝为父,服从性比军校士官生强了不少。
不过朱慈烺也知道,这伙少年军真闹起来更加凶残......贵族士官生再怎么闹,也是封建主义接班人,大明江山有他们一份,他们还能自己砸了自己的江山?
“看着有点像革命啊......”朱皇帝忽然低声自语了一句。
“陛下,您是说......革命?”郝摇旗没明白这词是什么意思,问了一句。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易.革.彖辞》中的话。”封思忠读过的书多,马上就说出“革命”的出处了。
郝摇旗这下也明白了,他能当讲武堂的堂长,自然是被李岩逼着补了许多课,现在也是半个文化人了。
“陛下,他们,他们不是这个意思......”
朱慈烺一笑:“知道,朕知道......朕知道他们都是忠臣!他们求战心切,这很好啊!”
现在朱皇帝手里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分配,无论是士官生n代还是苦哈哈的九边少年,还是义民子弟,都能从他这里得到好处,当然不会闹革命——这些人说穿了,还是朱明统治集团中的一员。
只要新大陆可以不断吸纳他们当中的富余人员,大明天下应该就能靠他们的武力保持安稳。
想到这里,朱皇帝终于吐了口气,对左右道:“传朕的旨意,准许三年级的士官生提前毕业,准许二年级的士官生以临时校尉衔从军,编入出征的九边少年军各团。
再给南京和浦口的北人义民一万五千个从军为义勇和壮勇的名额。
另外,凡是自备良马和火枪从军的健儿,都授临时校尉衔,准其入伍随征!”
有人要跟着打仗,朱皇帝当然不能不要了......反正有一亿五千万两面值的土地券可以发,不怕发不出军饷的。
随着朱慈烺的口谕由跟随由宣诏官们大声传达给广场上呼喊着要打仗的青年们,山呼万岁的声音就取代原本的喧嚣,皇极门外的广场再次沸腾了起来。
......
“土地......券?这是甚意思?”
昆明,五华宫中,刚刚抵达昆明的李过,在共治十年六月上旬的时候,就得到了细作报告的大明再次发行土地券的情报了——这也不是什么机密,都要上市交易的东西,怎么可能保密?
而且朱慈烺为了支持武汉府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对大顺统治下的四川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而是允许来自四川的商船在巴东关接受检查后并缴纳关税后,前往汉口进行贸易。所以每年都是几百条川江木船装载着四川出产的漆器、青城茶、瓷胎竹编、蜀绣、银器、花椒、丝毯等产品往汉口而去。
而现在大顺的工商业是以官营为主,私营的小工商业者是不能擅自离开本府进行贸易的——大顺是一个封建国家,所以大顺的官营和后世的国营不是一个概念。两者间最大的区别是大顺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大部分都是不支薪的上番匠,也就是服劳役的小手工业者。如果没有私营手工业提供上番匠,那么官营手工业也就无法经营下去了。
因为大顺的工商业者不能擅离本府,所以“出国”去汉口贸易的都是由大顺工政府和户政府派出的“御用商人”,当然也负有搜集明朝情报的责任。
兼管情报搜集工作的工政府尚书顾君恩连忙向李过解释道:“皇爷,朱家皇帝把还没有拿到手的关外土地折成了5000万亩,按照一亩田3两银的价钱折出了一亿五千万两土地券,用来充军饷。”
“那么说明朝也没银子了......”李过点点头,“不过这个土地券的点子还是不赖的,画个大饼给下面人看,他们下面的人相信这个?”
“应该......应该信吧?”顾君恩说,“关外那么大,5000万亩肯定是有的。而且朱皇帝上次那中原的土地折了一亿亩发了土地券出去,好像大都兑现了,只剩下一部分北三镇的土地券还在市面上交易。”
上一轮发行的土地券并不是一种,而是根据土地的所在和土地的好坏分成二十一种,分别是山西上中下三种,河北上中下三种,河南上中下三种,山东上中下三种,朔方上中下三种,安北上中下三种,北平上中下三种。而这二十一种土地券都是可以流通可以交易的,想要投资北方大农场的人可以通过盐商行和海商行在南京、上海、武汉的交易所收购相应的土地券,而分配到土地券,又不想去耕种的人则可以出售土地券换钱。
而为了尽快让北方的土地都得到有效开发,所以二十一种土地券都是有期限的,其中内四省的土地券期限短,现在差不多都要到期了,所以基本上都兑成了土地。而外三镇的土地券续存期长,因此还有许多在市场上交易。
“这次的土地券可不一样,”议政八王之一的秦王孙可望笑着说,“这次就是寅吃卯粮的法子,只要卯粮供应得上就行了......皇爷,额们也可以这样搞,也发点土地券,叫下面的兄弟都有个盼头。”
“秦王,你是叫额们也学朱皇帝寅吃卯粮?”李过总觉得有点不大好,“万一这卯粮一时半会供不上可如何是好?”
“嗨,”孙可望一挥手,“皇爷,三岁小子吃死老子,下面的兄弟谁家不是一堆小子?个个都给吃得受不了啦,都在巴望土地,眼睛都红了,咱们放点土地券出去,正好激发他们的奋勇之气,士气起来了,北伐中原就是一鼓作气的事儿了。”
抢救大明朝 第1045章 不学诸葛亮(求订阅)
“中!”李过重重点头,“额们出祁山伐中原就得一鼓作气,可不能学诸葛亮伐了六次都不成功!晋王,你可有把握?”
晋王李定国现在已经从阿瓦返回昆明了,而驻扎缅甸、暹罗的“北伐军”则交由李来亨总管。
听到李过的话,被南方的烈日晒得又黑又瘦的李定国就忍不住眉头大皱,自己哪里比得上诸葛亮?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打得多漂亮?哪像自己在缅甸、暹罗好像陷进去一样,开局是不错,打下的地盘比大顺原有的四川、云南加一块儿都大。可是打到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后,战无不胜的大顺北伐军就仿佛失去了锐气,不仅久顿坚城之下,而且军中还爆发瘟疫,病死者众多,最后好不容易打下了阿瑜陀耶城,但是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而在明军的援兵大举抵达阿瑜陀耶城以南的黄金城堡后,暹罗各地都发生了反对大顺统治的起义。连原本依附缅甸,后来又转而依附大顺的兰纳藩国也乘机而起,驱逐了李定国派去的总督,拥立从阿瓦逃回清迈的一位兰纳王子为王。
面对这种不利形势,李定国只好暂时从暹罗撤兵,放弃了千辛万苦才打下来的阿瑜陀耶城。
不过他也没有两手空空回到阿瓦,而是将阿瑜陀耶城洗劫一空,将阿瑜陀耶王朝多年的积蓄全都搬回了缅甸。而且还将城中的工商业者和城市附近的农民,合计一二十万人都抓回了缅甸,安置在了缅甸的入海口沙廉城周围——由于大顺武士们还不能适应缅甸的气候和瘴痢,所以大顺在缅甸的统治暂时下不了乡,只能以阿瓦和沙廉这两座比较舒适的大城市为中心进行统治,同时将广阔的缅甸土地分配给效忠大顺的缅人、孟人、泰人、木邦人等部族土司。
而帮助纳雷王收复首都的张勇,也没有大举向缅甸境内进攻。因为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传到纳雷王这一代已经是衰败期了,对于地方势力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要不然也不会被大顺的三万人马打差点亡了国。现在虽然借助明朝的帮助收复了都城,但是因为阿瑜陀耶城被大顺军洗劫一空,连人口都所剩无几,使得王朝的威信一落千丈,已经无力掌握地方了。
因此张勇和纳雷王只好把精力放在暹罗国内,先努力恢复暹罗王国的统一再说吧......
另外,已经牢牢掌握了印度洋的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等西方势力,也不希望大明从暹罗方向攻入缅甸——一旦缅甸被大明控制,那么沙廉港口就会成为大明海军进入印度洋的桥头堡!
印度洋已经“很挤”了,谁也不希望再挤进大明帝国这头庞然大物。因而印度洋上的西方人是非常欢迎强有力的大顺帝国进入缅甸的,自然会给予军事和技术方面的援助,让这个足够抵御大明的外来势力可以在缅甸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已经进入了奥朗则布时代。这位“知华”的莫卧儿皇帝深知大明之强,同样也不希望大明进入印度洋,因此也给予大顺不少帮助。
所以李来亨在缅甸接手的局面虽然不算太好,但是也是能维持下去,而且还能慢慢的发展起来,也算是个小康的局面了。
不过李定国还是有点沮丧,因为他知道大顺向南拓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了。缅甸往西只有一个小小的阿拉干是可以吞并的,再往西走不是大海就是遍布瘴痢的大山,根本不是大军可以穿越的。
而往东,又被大明——暹罗联军所阻挡,看来也很难再有所进展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大顺帝国的续存,也为了追随大顺的二十五万户老营战士和他们的子孙的未来,北伐就势在必行了。
“现在看起来出祁山的把握要比再攻暹罗大多了。”李定国说,“臣在阿瓦见过不少西人海商,向他们打听过明朝增援暹罗所需的时间......如果顺着海风,大军自上海出发,数十日便可抵达黄金堡。而且暹罗盛产稻米,远征之军无需携带粮草,完全可以在暹罗就食。
而且我军自云南出兵,至阿瑜陀耶城有四千多里陆路,而且沿途多有山峦密林所阻,还都是瘴痢之地。大军未到战场,怕是已经病倒三分之一了!
而战于祁山,则是敌我双方都受制于后勤转运......明朝方面路远,而我朝则困于路险。
臣以为由川入陕之策无非是趁敌不备而奇袭,或且战且耕,屯田于敌前。昔日诸葛六出而无功,就是因为不敢用奇,又不曾屯田。今我朝出祁山,当以奇为先,以屯田为本。”
“如何以奇为先?”李过追问。
“奇为先者,当精选死士数千,越终南而袭关中,使明军震怖,引陕西诸军赴援。屯田为本者,乃是大兵携带农具种粮出祁山,取秦州、陇西之地,筑堡垒,屯田谷,以为持久。”
“要持久?”李过皱眉,“我军素以飘忽游动而得逞,而明军则善于筑城守城。如今我军却要筑堡屯田,岂不是以我之短,击彼之长吗?”
“皇爷所说的是过去的明军!”李定国摇摇头道,“如今的明军不但善于筑垒守城,更善于野外浪战。”
李过点点头,沉默不语。
明军如果不能野战,大明又何来如今的中兴局面?
李定国道:“如今我国的优势在于府兵制,府兵不需要发放军饷,也不要花钱募集,用兵十万而不费一饷。如果再能且耕且战,屯田陇上,就可以持久以制胜了。
因为明军的募兵是要花钱的,用一兵于陇上,光是军饷开支,一年就需要数十两白银。如果关中的粮食供应不济,还要从湖广调集,那么千里运粮之费再加上去。用兵一人,则要费银百两。十万大军战于陇上,年耗白银将以千万计!
同时关陇糜烂于兵事,明朝每年损失的税收,恐怕又得数百万计。
而东北之战,又得耗费万万,海上和西班牙人的战事所耗同样不菲......如此穷兵黩武,明朝如何不败?”
“对对!”
大军师宋献策连连点头,笑道:“晋王言之有理,臣近来编修国史,发现我大顺之兴,其实就在于和东虏呼应,来来回回的给明朝放血。虽然老万岁和满洲并无联络,但实际上还是起到了一同拖垮明朝的效果。而我朝和东虏之败,则在于强明未灭就互相攻伐,给了明朝在江南重新收拾整顿的时间。幸好明朝所谓的中兴之君却不知道与民休息,一味穷兵黩武,兵力都用到太平洋彼岸去了。如此用武费饷,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看来这天命,终究在皇爷身上!”
李过点点头:“的确如此,自古用兵过度就没有不败亡的......就这样吧,额们也发土地券,也不多发,先发个3000万亩,把陕甘的土地先分出去。”
他还是比较保守的,不像朱慈烺一发就是5000万亩,而且还把土地券当成了发展农村资本主义的工具。
李过又道:“不过额们的土地券不能交易,每一张都要登记姓名,只许继承,不可转让他人!”
抢救大明朝 第1046章 警惕!资本主义在农村(求订阅)
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一行窄袖戎服的人站在已经恢复通航的大运河的堤坝上,看着快要成熟,已经变成金黄色的麦海。之所以是麦海,是因为这片麦田并没有被田垄切割为一小块一小块,而是不知多少亩连成了一大片!
一个一看就知道是扮了男装,而且还有孕在身的高大少妇眉飞色舞道:“那么大片的麦子,奴家在关外时候都没见过......奴家如果没有猜错,这片麦田应该是用马耕的,多半还是轮作的,附近应该还有草田。”
这少妇身边站着的是一个极有气势,而且非常英挺的中年男子,他点点头道:“旱田适合用马耕,亩产虽少,但是耗费的人工更少。如果再能轮作,还能养肥土地,收成也能有所保证。”
“没想到皇......”少妇仿佛说走了嘴,连忙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老爷还懂种田啊!”
正在对话的两人,正是大明天子朱慈烺和皇后吴三妹。他们俩夫妻带领的半个宫廷浩浩荡荡的已经开到了聊城。虽然对外说是御驾亲征,但是随行的军队却并不多——平辽大军并不是先在应天府集中,然后再跟着朱皇帝一起北上的。而是陆续从各地开拔,赶赴指定的作战发起位置。
而朱慈烺则只带着五千余人的宫廷卫士,和随行的后宫女子,还有一部分两府官员,慢悠悠的北上。
他们先是走陆路到了徐州,徐州现在是缩短了的南北大运河的——在黄淮运大工完成后,运河就无法穿过新的黄河海水道了,所就只能由徐州始发,终点还是北京附近的通州。通过这条被整修一新的南北运河,泗水、沂水、大清河、通济渠、沙河、土河、滹沱河、卫河(海河)等多条山东、河北地区的内河被连接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中原(不包括河南)运河体系。
为了检查南北运河大工的成果,朱皇帝抵达徐州后就改走水路,缓缓北上,一边走一边视察运河两岸的州府。
朱慈烺的朝廷虽然以四江湖广闽粤为根本之地,但是并不等于不想把中原建设好。恰恰相反,他们为了把历经战乱而凋敝的中原再次发展起来,可谓伤透了脑筋,也下足了功夫。
伤脑筋的事情是怎么为整个中原地区,特别是华北平原这一块寻找到适合的发展路线。
小农经济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东南的四江湖广闽粤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快车道,中原要再小农,早晚被冲击得再闹农民起义。
而且资本主义不仅是城市的事情,也不局限于工商业,同样也可以在农村取得成功!
在17世纪,凋敝、破败的小农经济的农村,是支撑不起一个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
因为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农村的市场,同样也需要农村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原材料——其实吧,决定农村购买力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公平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农村本身可以提供的产品多少,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如果农村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支撑一个较高的城市化率,那么农民的购买力又从何而来?农村市场的基础,还是用农产品交换手工业品(工业品)啊!
如果农村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那么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大市场的......没有产品,就换不到钱,没有钱哪来的市场?让人白给也不行啊!
而要让农村提供足够多的产品和让农村生产足够多的产品,其实也不是一回事,这里面有个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因为农民本身也消耗农产品,所以在劳动生产率过低的情况下,比如让一亿农业人口供一千万城市人口。那么农村的市场,最多也就是一千万城市人口生产的大部分手工业品了。
所以用平分土地的方式,未必能够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农村市场——平分土地其实是一种“养育人口”的政策,会造成人口增长过快,从而消耗掉本可以提供给城市的农产品......
因此朱慈烺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平分土地,也不愿意修复军户制或建立府兵制——这种土地兵役制的本质其实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来养人(养兵)。
第一代军户、府兵占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又被束缚在土地上,闲来无事,肯定得多生多养。几代之后,原本宽松的土地必然会变得非常紧张,府兵军户也就失去“剩余的农产品”去支撑兵役了。
当然了,军户上层和军籍士大夫对军田的侵占加剧了军户制瓦解的过程,但是即便没有这些蛀虫,军户用来支持兵役的“剩余农产品”,也必然会被过多的后裔子孙给吃掉。
在原本的历史上,军户制最迟到英宗朝就已经丧失大部分战斗力了,所以无论如何都维持不到崇祯时期的......
虽然授田制在朱慈烺建立新军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北伐收复中原后,授田就变成了授予可流通的土地券。同时朱慈烺又想方设法把得到授田较多的功臣和军官都集中到应天府,并且为他们的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多的上升通道。
他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凝聚一批保卫朝廷的军事贵族,也是为了推动适合发展大农业的华北地区的土地适当集中。
......
“朱襄理,在下就张广辉。”
在聊城附近的安平镇上,借着皇家商会襄理朱某的名义,朱慈烺见到了聊城一带最大的农场主张广辉。
这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长得高大健壮,坐下来后还腰杆笔直,显得极有锐气。
“张员外是行伍上出身?”朱慈烺品了口张家的仆人端上的绿茶,然后笑着问。
“在下的确从过军,”张广辉笑着道,“跟过高抚台和左抚台,还有个克难功臣号。只是老父只我一子,年老之后没有人照顾,所以北伐奏凯之后就以副千户致仕,回家务农了。”
“哦,你还是孝子啊!你家的万亩良田,都是你一个副千户撑起来的?”吴三妹好奇地问。
“一个副千户哪有那么多油水?”张广辉笑道,“这都是家父攒下来的家业......家父本就营商,乱起之后就去了登州,跟过沈尚书,所以有点积蓄。后来土地券开始买卖的时候,他老人家颇具慧眼,逢低吃进了上万亩,所以才有现在的这点家业。”
原来也是个富二代啊......
朱慈烺笑道:“那么多田,你是自己种,还放租出去?”
“租出去不划算,”张广辉道,“自己也种不过来,所以是雇人耕种。5000亩种麦子,5000亩种草养马骡,轮着来。”
“马骡?”
“就是母马和公驴配种后所生的牲口,力气比马大,而且吃苦耐劳,寿命也长,最适合耕田。”张广辉笑道,“山东这边的大农几乎都养马骡,马骡不仅可以耕田,而且可以发卖,价钱不低。朱襄理如果想在辽东经营农庄,也少不了马骡......要不在我这里订个几十匹吧?”
“办农庄能赚钱吗?”吴三妹问。
“夫人的问题,在下不知怎么回答,营田之事,当然也是有赔有赚的......”
张广辉看了吴三妹一眼,他早就看出吴三妹是女子,而且还看出她是辽东将门的女人——又高又白,还傻乎乎的,准是将门家出来的大小姐。所以他才以为朱慈烺一定是想收购新发行的土地券,然后去辽东营田。
()
抢救大明朝 第1047章 亏出来的资本主义!(求订阅)
“张员外,你说这经营田庄也有赔本的?”
吴三妹的问题听着就外行,不是种地外行,而是买卖外行。做什么买卖都是有赔有赚,种田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张广辉心里更加确定,眼前这两位,男的是皇家商会的襄理,多半是比猴还精,比狼还狠的那一种。而那女的,一准是辽东哪家将门的闺女,应该是这朱襄理花了大价钱才娶到手的,天天宠着,宠得什么都不知道的那一种。
而她现在那么关心辽东的田庄,多半是娘家想在辽东搞个田庄......辽东将门嘛,落叶归根,心系家乡,多半也不在乎盈亏。
“当然有亏的!”张广辉心思已经转了几遍,已经闻到了黄白之货的味道,然后叹了口气,“种地的买卖从来都不好做,旱了,涝了,都得赔!哪怕不旱不涝,也没遇上各种虫灾,还保不齐粮价下跌......黄淮运大工完工以后,大明的麦子谷子就一个劲儿的跌。现在上等的白面一石拿出去都换不到六钱银子了!如果辽东真的恢复了,辽河两岸的土地大片开垦出来,粮价至少还得跌个两成,一石白面估摸连五钱都没人要了!
不过就算当年粮价高涨的时候,种田亏本的一样不少......”
“粮价高涨怎么还亏本?”吴三妹不解地问。
张广辉苦苦一笑:“粮价高的时候土地少,土地少地价就高,租种土地的成本就贵。而且地少人多......种地的人也得吃啊,人工相对也就高了。地价一高,人工一高,本钱可就少了。种地也得下本钱啊!如果自己没有本,就得去借本,利息又高得不行。如果不想借本,那就只能在种子、农具、水利上省了。所以无论借不借本,亏本的可能都不小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