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且还是深入东虏的牢固控制区作战,光靠一两万的黑枪骡子兵,恐怕没有办法屏蔽五路大军的行动吧?
到时候多尼再来个“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可怎么办?
“陛下,”吴三辅说,“十个师的兵力分了五路,每一路都有两个师,算上各种辅兵和临时配属的部队,人数接近三万......东虏即便集中六万大军,也不可能在正面交战中取胜。如果两个师的新军能够及时抢占有利地形,然后展开阵地防御,足以抵挡十万东虏的轮番猛攻。
所以分兵五路之法,并无任何不妥。”
“那......五路大军如何协调,谁可以充任主帅?”朱慈烺接着问。
吴三辅道:“现任辽东总督朱纯臣久历行伍,功勋卓著,老成持重,可以为五路大军之主帅。”
什么?朱纯臣当主帅?朱慈烺心说:你们不是闹着玩的吧?作战计划和萨尔浒之战时一样,而且还让朱纯臣为帅,这是要给大清招魂吗?
“阎应元,你以为如何?”朱慈烺觉得吴三辅的意见不靠谱,转而向参谋司使阎应元征求意见。
“陛下,臣以为成国公可以当此重任。”阎应元说,“成国公自甲申迁都以来,一直在军中任官,历任京营、凤阳、河南、山西等处总镇或总督,自洪兴九年起就在辽东任官。对辽东、辽西事务非常熟悉。如果陛下要在今年秋天用兵,成国公是最合适的主帅人选。”
朱慈烺皱了皱眉,不置可否。
过了一会儿,他又道:“这次朕准备亲征,所以要设立平辽行宫!”
亲征?
还要设平辽行宫?
这是要干什么?
军方大佬们都是一愣。
户部尚书郑芝龙笑着开口道:“关外沃野数千里,物产更是极为丰饶,是不亚于美洲湾富庶之地。而渤海湾之沿岸,又是关外的精华所在。一旦被朝廷收复,那可又是一次发财的机遇了!”
发财?
怎么就扯到发财上去了?
这不是在军事会议吗?刚才还在说平辽行宫,咋就突然讨论起发财了?那么这个财到底怎么个发法呢?
朱慈烺笑着说:“平辽也是一门生意啊!做好了,朝廷的税赋可以大增,有功将士又能得授田土,辽东、幽燕、山东的生民也能安居乐业,这就皆大欢喜了!要是做不好......复了辽土,也很难长久掌控,更难以从中取利!”
亏本生意该做还得做,但是关外沃土肯定不能做亏了......这都能亏,还去什么新大陆?
“不知陛下准备如何从平辽之战中取利?”吴三辅问。
这下好了,军事会议开成投资分析会了。
朱慈烺思索着道:“开发辽土,当以运输之利为先,而运输之利,首推水运。水运之利,一是海运,二是河运。现在辽东、辽西的海军和辽河水运并没有衔接起来。所以在辽河河口地带建立海港,建立河运、海运之枢纽,当是开发辽土的第一要务!”
他说的地方就是日后的营口。在后世是不知道是三线还是四线城市......不过现在没有几十万吨的巨轮,也没有火车铁路。所以辽河及其支流在货物运输上的价值是极大的!因为辽地的出产,除了人参、鹿茸、毛皮、东珠这些价格挺贵,但是对整体经济带动不大的物产,就是粮食、木材、牲口这三样了。
而这三样东西的运输成本都很大,走陆路运往关内就亏了!
如果不能把粮食、木材、牲口运往关内,那么辽河流域的经济就很难有什么的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不起来,辽河流域也就负担不起规模庞大的驻军,大明经营辽地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昂,以至于不能负担。
另外,辽地的经济和内地不能充分交流、融合还会产生另一个结果,就是辽地会变成一个在经济上相对独立的区域。
这意味着中央很难通过经济和金融手段控制辽地......
朱慈烺说:“辽土所产的粮食、牲口、木材,当会大量供应关内的河北、山东,而辽地物资运往关内的最佳路线,则是辽河河口至天津。所以天津将是平辽之后,所受利益最大的城市!
朕的平辽行宫,就设在天津!”
从地图上看,登州和旅顺之间的航线,似乎才是辽地物资外运的主要路线。
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旅顺和登州的背后都没有内河运输体系支撑。所以辐射能力有限,远远比不上辽河河口和天津有利。
朱慈烺又道:“以后天津升级为府,就是北地之腹心,而辽河河口......朕赐名为天河府,就是辽地的根本之地!”
朱皇帝说到这里就是一停,目光在会议桌两边一扫,除了郑芝龙,其他人都在埋头记录——这是又一个发财的风口啊!赶紧去天津府投资置业吧......一定要只租不卖,以后可以传给子孙的!
()





抢救大明朝 第1042章 打仗啦,要发财啦!(求订阅)
一个出兵十五万,三年平定全辽的大方略,现在就摆在了两府重臣们的跟前。
仅仅是个大致的方略,那个怎么看都像是抄袭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布署的五路进军计划是没有的。要不然内阁府的一票尚书、侍郎们看了非炸锅不可。
今天的两府会议要讨论的,也不是具体的作战方略,而是内阁府需要为这场预期将会持续三年的平定全辽(指安东都护府的全部辖区)的战争花掉多少军费?以及如何分配通过平辽之役所夺取的肥沃土地?
“陛下,”老态龙钟的首辅路振飞看完了只写了一页纸的平辽大略,然后摘下眼镜,皱着眉头说,“十五万大军攻战三年,光是额外的人事费用,恐怕就得花去两千五百万两吧?如果再算上雇佣民伕、采购骡马、购买粮秣、租用船只、修筑城堡和道路的种种开支,一万万两恐怕也是能花出去的......
如今北方的山东(西部)、河南、河北、山西四省还在休养生息,所入无几,所用却甚多。安北、大宁、北平、朔方、河西、安西等藩镇还仰仗朝廷补贴。
西南方向上,咱们和流寇在暹罗的交战也花费甚多,现在用兵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三万。每个月的花销也在五十万两以上,实在是挥金如土啊!
而在海上,咱们和西班牙人的争斗也在继续,日本周遭水域依旧有西班牙战船出没,五岛、种子岛、长崎、琉球国以及吕宋岛的成功湾等地,仍需驻扎大兵。每月的各种额外开销也在七八十万两之间!
光是暹罗和海上的兵费,一年就不少于一千五百万两!
如果再加上北方的六大藩镇,西南的川军,驻扎青海的川边军(尚可喜、孔廷训部),还有准格尔(北庭藩)、土默特、察哈尔三藩的花费......一年三千万两银子都能花出去了!
幸好开拓美洲湾的花销不必朝廷负担,否则老臣真不知道要怎么当这个家了......”
听着老糊涂了的路振飞在诉苦,朱慈烺心里只觉得好笑:大明朝廷的家本来就是朕和郑芝龙、沈廷扬三个人在当啊!您老只是假装看看预算、决算的账目......不过肯定是看不懂的!
要不您老就不会觉得朝廷没钱了!
路振飞的眉头越皱越紧,“现在三年平辽又是万万两的开销,摊到每一年就是三千三百多万......光是额外编列的军费就是六千多万!陛下,现在朝廷的各项岁入加在一起,折算成白银,也不过一亿一两千万啊!”
他的话说到这里忽然停住了,然后老眼巴巴看着朱慈烺——这是在想朱慈烺的皇家商会的银子呢!
朱慈烺当然明白这老爷子的想法了,老爷子可不止一次在独对的时候提过规范皇家商会的事儿,不过朱慈烺都装糊涂不加理睬。
今天这老头又在打皇家商会的注意了!朱慈烺心想:还是魏藻德好啊!虽然贪一点,但是知道为本皇帝着想......还是让他赶紧回来再当宰相吧!
“泉国公!”朱慈烺打断了路振飞的话,点了郑芝龙的名。
“臣在!”郑芝龙立马起身。
“告诉路首辅,三年平辽的花费从哪儿出吧!”
“臣领旨,”郑芝龙冲路老头微微点头,“首辅,三年平辽的开销都从辽东、辽西的田土上出!”
“什么?”路振飞一愣,“怎么出?那些田土还在东虏手里呢!”
“可以先发行土地券!”郑芝龙说,“辽东、辽西的田土可以以5000万亩计。一亩土地发行一张土地券,一张土地券抵充三两银子,就是一亿五千万两。足够应付平辽花费了!”
就这样?
一亿五千万两就有了?
“不行吧?”路振飞摇摇头,“当兵的还能认土地券?可别惹出哗变来!”
郑芝龙嘿嘿一笑,道:“首辅,咱们可不是第一次发行土地券了!上一批发行的土地券,现在还有一部分没兑换成土地,在南京、上海、汉口的交易所上市买卖呢!一亩河南、山东、山西的土地,在三大交易所的价值,都在四两以上。辽东、辽西的土地,可比河南、山东、山西的土地好多了。一亩折三两,真是太便宜了......当兵的不要,转手出去也不难!”
朱慈烺说:“到时候皇家商会出个三两的保底价收购就是了!”
郑芝龙摇摇头:“收不到的......辽东、辽西虽然冷,但是土地肥沃,又都是熟地,而且靠近辽河和渤海,水运便利。还会有三到五年的免税期......怎么可能三两银子卖出去?真要有这样的好事儿,老夫有多少就收多少!”
好嘛,两府会议又开成辽东、辽西土地招商会议了。
建州城的多尼要知道了,非得气哭了不可!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土地都还没打下来,你们就已经拿来做底层资产绑定发行土地券了......还一发一亿五千万两!
知道一亿五千万两是多少吗?
要是给当年的崇祯皇帝这个数目,五年平辽的事儿看到也能成功了!
多尼哭不哭的,朱皇帝这边没有多少人关心,他们这些人只是觉得眼前一亮!
现在不但平辽的一亿多两军费已经有着落,而且大家还发现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
大明最富和大明首富都要收购的土地券肯定是好东西,稳赚不赔的好买卖......一定要多买一些才好啊!
朱慈烺想了想,又道:“伐辽各军中的常备兵将所发之常饷,都照给银两,加饷、赏金都给土地券。应募义勇所发之常、加、赏,都给土地券。军需采购也可支给地券,只要供应商愿意接受就行了。”
听了朱慈烺的话,首辅路振飞还是有点怀疑,土地券给常备兵当加饷和赏金也就罢了,但是让应募义勇全拿土地券好像不合适吧?还有人愿意应募当兵吗?这也太亏了吧?
.....
打仗啦!募兵啦!要发财啦!
大明朝廷将要征讨安东叛军,并且公开招募壮勇(主要充当辎重兵、补充兵)、义勇(主要是枪法出众的老兵)、骑士、水手从军的消息刚一公开发布,整个浦口和南京城外城的东城就一下沸腾起来了。
大明洪兴十一年五月初十,正被夏季的酷热所笼罩的南京东城的孝陵卫大营之外,原本应该冷冷清清的地方,一下子就挤满了闻讯而来的老兵、老兵子弟和定居此地的北方移民中的青壮。
所有的人都在往陵卫大门外的一排告示栏那边挤过去,都想亲眼看一看募兵的皇榜。
这里可是北军家眷和北方移民云集的南京东城啊!和长江对岸的浦口、老山一样,满大街都是梦想着在战场上搏到一场覆盖的男儿,而且他们对军功的渴望,甚至超过了浦口、老山那里的二代、n代和军校生们。
因为这里的人可没有多少祖传的富贵,也没有什么考进军校和大学的学霸,除了少数缫丝商人家庭的子弟,其他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只有去从军当兵了。
可惜从军的机会不多啊!明朝的新军陆军现在还不到五十万,而且又实行长期兵役制,在和平年代每年需要补充入伍的人员不足三万,还要扣除新毕业的士官生占去的名额。这两万多个兵额,可是面向全国的,虽然陆军重北人(海军重南人),但是能分到南京东城的北人义民手中的额度,每年不过两三千......根本不够分啊!
现在可好了,终于有机会了!
:。:




抢救大明朝 第1043章 我们要打仗!(求订阅)
在老山南坡脚下,大明陆军讲武堂(南京武备学堂)里面,今儿也和开了锅的热水一样沸腾起来了。早上出操时堂长郝永忠(郝摇旗)扯开大嗓门宣布了朝廷要讨伐安东叛军和开始招募壮勇、义勇、骑士的消息后,就再没人能安心上课了。
所以的学生,无论是年初才入堂的新生,还是将要毕业的正等毕业考试和入队实习的三年级学生,人还在讲武堂内,心思却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
不仅讲武堂的学生们都没有继续学习的心情,就连讲武堂炮兵科三年级的教官,今年24岁的试百户孙世宁,现在也没了给学生讲解弹道学的心思了。
因为他知道,即将开始的平定安东之役,又将创造出数千上万的克难功臣!
对于他这个“年份”,科班出身的青年军官而言,拥有“克难”功臣号,毫无疑问是将来平步青云的倚仗。
而且他比一般的讲武堂出身的青年军官还多一个优势,他是大忠烈的儿子!
他爸爸就是崇祯皇帝最后的指望,陕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都督七省军事的孙传庭孙文忠公!
孙传庭在潼关战死时,孙世宁才八岁,同年十月他和家人居住的西安被李自成攻破,他母亲张氏和他的两个小娘还有他的两个姐妹全都投井自杀,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被一个老翁收养。后来李自成一度和大明联手抗清,在代王府任官的孙传庭的长子孙世瑞才得入陕西,替母亲收了尸,又找到了失散的兄弟孙世宁。
兄弟二人这才相扶南下,跑去南京投了当时的抚军太子朱慈烺。
而朱慈烺在那时已经给孙传庭上了“文忠”的谥号,而且还追封了镇武侯的爵位。
孙世瑞到了南京后,当然就袭了父亲的爵位,而且朱慈烺还给了免代降一次的恩典——孙传庭虽然是忠烈,但并不是克难功臣,所以他传下的爵位是要代降的。
至于孙世宁因为是次子,所以无法得到爵位和官职——朱慈烺这里没有“世职”这回事。功高就封爵,除了内藩有世袭的官职,其他人都不能得到世职。所以身为大忠烈之子的孙世宁就只能当一个没有官身的布衣!
这样的安排看着有点无情,但同样也是对孙世宁这一类二代、n代们的激励。要是一生下来什么都有了,连官职都有了,躺着就做官了,那还有努力的理由吗?
所以朱慈烺虽然在封爵的时候很大方,但是却一直坚持“不赏世职”和“不封次子”的原则。
别说孙传庭的次子不能因为祖荫得到爵位,连吴三辅的次子都是白身布衣!
可以例外的,只有王爵!亲王、郡王的次子可以封侯和伯,三子可以封伯和子,四子可以封子和男,亲王的五子可以封男,郡王的五子及以下就是白身了!而亲王的六子及以下一样是白身!
而大量的贵族出身的“白丁”,就成了军校生和应募骑士的主要来源......哦,还有不少人上了去新大陆打天下的海船。
总之,没有了世袭的富贵,他们这些人也就只能开始努力了。
另外,朱慈烺虽然没有给他们官职和爵位,但是却为他们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以帮助他们成材。
孙世宁抵达江南后,就读了南京小学、南京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明讲武堂。
在讲武堂毕业后,还因为成绩特别优秀,得到了大明皇帝朱慈烺赠送的宝剑。只有每一届每一科的前三名,才有赠送宝剑的荣誉——这可不是人人都有的那种量产的御赐剑,而是一届只有九人可以得到的御赠剑!
可是等到了赠剑的孙世宁却没有上战场一显身手的机会。
因为他从讲武堂毕业时,大明已经收复了北京,除了被流寇占据的西南一隅没有收复,大明天下似乎已经太平无事了。
这可有点英雄没有用武之地的意思了......
就在孙世宁干着急的时候,他的老哥,已经在大明朝廷混到侍郎的孙世瑞又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候选驸马”的机会——朱慈烺的妹子昭仁公主已经是个待字闺中的大姑娘了,以年龄论早就该嫁人了。只是因为昭仁公主太喜欢读书,念了金陵女校(是一所女子书院),耽误了一点时间。
不过皇帝的妹妹现在是不愁嫁的!
皇帝的女儿和姐妹愁嫁,其实是皇权衰弱的标志之一。
而大明的皇权自成祖之后就再没像如今这样显赫过!
所以孙世宁如果能选上驸马,倒也不错......可问题是,选上了驸马也许就不能上战场了!
上不了战场,难道当一辈子吃软饭的驸马爷?
“孙先生,我们要请愿!”
孙世宁正满腹心事的时候,课堂上正埋头做考卷的几个学生忽然站了起来,大声嚷嚷。
孙世宁抬头一看,带头嚷嚷的是个长得又黑又粗,跟个铁塔似的学生,也是个忠烈之后,是周遇吉之子周永斌。
周永斌之父周遇吉在宁武战死的时候,他还是个娃娃,住在北京。是被家里的忠仆背着跟随朱慈烺一起逃难,一路辗转到了江南。
在安定下来后,朱慈烺也给周遇吉追封了一个忠武侯,由周永斌继承,同样免了一次代降。
也就是说,这个周永斌是个侯爷。
在讲武堂中,贵族子弟成群结队的,公爷、侯爷的儿子有的是,连小王爷都有几个。但他们本人都没袭爵,如果周永斌这样带着个侯爷爵位来的,还真没几个,不用说,都的功臣之后了。
“忠武侯,”孙世宁沉着面孔,“你的卷子做好了?”
“先生,都什么时候了?”周永斌跺了跺脚,“马上就要打仗了......您就一点不着急?要是错过了眼前这个机会,下回兴许就是十年八年后了!”
“是啊!咱们一起去请愿吧!我虎大牙等不及了!”又一个虎头虎脑的家伙跳起来了,他也是个忠烈之后,是虎大威的儿子,不是长子,所以没有袭爵,能不着急?
“先生,我们也等不及了!”
“可不能错过机会啊!”
“我们要去打仗......”
孙世宁眉头大皱,喝道:“你们急,我就不急?可这事儿我说了不算啊!”
周永斌道:“咱们可以去请愿,去向郝堂长请愿......实在不行,就去御前请愿,请他恩准我们提前毕业,从军上阵!”
“对,咱们一起去请愿!”
“孙先生,咱们一块儿去吧!”
“一块儿去请愿吧!”
“不去就没机会啦!”
不去就没机会了!学生们都急死了!
孙世宁一想也对啊,这次的机会不能错过,要不然就真的只能娶个公主吃软饭了......
“好!”孙世宁重重点头,“咱们一起去请愿!本官带你们一起去!”
孙世宁一点头,今天的弹道学考试也别考了,一屋子的学生呼啦啦的都跟着他出了教室,到了外面的操场上,这时他们才发现,堂长楼那边已经是人山人海,至少有两三千人挤在那里。
整个讲武堂都已经沸腾起来了!
在校的士官生们不论什么年级的,都在那里呼喊:“我们要打仗!我们要打仗!要打仗......”
()
全本




抢救大明朝 第1044章 怎么有点像革命啊!(求订阅)
“我们要打仗!我们要从军!我们要打仗......”
海涛般的呼喊声已经越过了老山宫高大的围墙,传到了正在皇极殿内听取讲武堂堂长郝摇旗和少年近卫军指挥使封思忠两人汇报所部请愿情况的朱皇帝耳中。
朱慈烺猛地站了起来,沉声道:“走,随朕去看看。”
说着话,他就快步走出了皇极殿。郝摇旗、封思忠,还有负责老山宫警卫的提督东厂太监潘书晨,还有领班侍卫英国公之子张超勇,以及一些侍卫和太监,全都带着器械跟随着朱皇帝。
皇极门已经紧闭起来了,守门的御前侍卫和东厂卫士(朱慈烺的安全是由御前侍卫和东厂卫士一起负责的)全都如临大敌,都带着燧发枪上了城门楼。
而在城门楼外面,这个时候则是人山人海,塞满了整个皇极门外广场,人数之怕上了万!人人都是窄袖戎服,应该是浦口、老山的军校生和普通的学校生,还有一些“学渣骑士”,也许还有一些从南京东城过来的北人义民的子弟。
这些人都是来请愿的,更确切的说,都是来请战的!
他们都是看着即将开打的安东之战眼馋,想跟着一起去立功劳拿土地券的。
“陛下,少年军大营里面也有点浮动,人人都求战心切,臣已经严令弹压了......目前已经恢复平静。”跟着朱皇帝身边的封思忠报告了自己管辖的那群九边少年军的情况,似乎比郝摇旗管理的军校要好一点。
讲武堂的士官生多半是n代,本就胆子大,现在又读了军校,而且从小被朱皇帝当大灰狼养着,激发凶性,保持斗志,现在都有点难以管束了。
1...342343344345346...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