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他知道个屁,他还以为多尔博要告东莪格格呢!
多尔博却给吓得快瘫痪了——大明天子能看透人心吧?我都没说出口,他怎么就知道我在说他了?
会不会给人灭了口?
“你也不要害怕,”朱慈烺说,“朕是讲道理的......朝鲜国是不能还给你的,不过一个郡王还是有的。朕先赐你一座王府,五千亩王田,三万两白银。以后在让朝鲜国每年给你一万两银子的养老银,以后就在应天府养老吧!”
这就养老了!
多尔博今年才16岁,别人还没开始工作,他就退休了!以后的大好年华,再也不能奉献给朝鲜八道的百姓,只能在应天府城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想想都惨啊......
悲惨的多尔博走了,然后去大宗正福王朱由崧那里报到,约时间看房子了!
而朱慈烺的麻烦事儿却还有不少,他知道东莪这么一闹腾,大明和安东镇之间那层窗户纸就算被戳破了。
平定安东之战......一触即发了!
......
打发走了多尔博和刘昊,时间也不早了,朱皇帝可不会为了讨平安东镇的事情加班加点。
现在大明的朝政已经渐渐上了轨道,所以朱皇帝这个皇帝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么累了。
譬如讨伐安东镇的事情,自有大元帅府、内阁府的相关人员去加班开会讨论,明后两天内,一定会有比较靠谱的计划拿出来的。
而朱皇帝在今天晚上要决定的,则是带上后宫的哪几位一同北伐。
关外之战,当然得朱皇帝亲自出马了!
至于后后的女人......皇后吴三妹应该是不能去的,她刚刚给朱慈烺生了个儿子,是个大胖小子——这下也是两子三女在手,还真是挺能生养的!所以必须在应天府修养身体,以便再战。生了第二个儿子后,吴三妹的信心大增,还想再接再厉,为朱慈烺多生几个!
郑茶姑也不能去,因为她又怀上了!这是她第六次怀孕,还是压了吴三妹一头啊!如果再生个儿子,就是四子二女了!
光是她和吴三妹,现在就为朱慈烺生了五个儿子,而且看上去还没有停工的迹象。
她们俩还不到30岁,而且因为打小就热爱运动,身体的底子很好,生了那么多孩子,也没伤到根本,看上去还能再生个五到八年的。
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儿子要朱慈烺去忙活了!
宁香玉也去不了,后宫的老大老二忙着生孩子,所以各种杂务都得她来管理......而且她也喜欢管事儿,忙得不亦乐乎。
燕山宫东暖阁内的饭桌上,朱皇帝的目光从女人们的俏脸儿上缓缓扫过,现在落在了费珍娥脸上。
“珍娥,朕要亲征了......你来掌行宫吧!”
费珍娥连忙看了眼正在喝鸡汤的吴三妹,吴三妹抬头看着朱慈烺,“陛下,这次是要收复辽东了?”
“对!”朱慈烺点点头,“本来想明年出兵,现在看起来要提前了......秋收之前肯定要发起进攻的。”
现在的明军大部分是职业兵,而安东军大部分是农兵。所以明军主攻的话,必然会选择在农忙时节动手。
而秋收比春播更好,因为田里面都是粮食,军队容易取得补给。
“妾身替您掌行宫吧!”吴三妹立即道,“妾身是辽人,应该陪着万岁一起去收复辽东!”
“那应天府这边......”朱慈烺犹豫了一下,“谁来留守?”
“让郑皇贵妃留守吧!”吴三妹说,“而且幸儿的年纪也不小了......”
朱慈烺点点头:“这样也好......茶姑,你能保着太子留守应天府吗?”
太子?
这是要封朱和幸当太子了!这事儿早就定好了,之前不宣布是吴三妹担心儿子命薄,消受不起。现在朱和幸的身体越来越好,看起来已经可以承担太子的大位了。
所以朱皇帝准备在出征之前,敲定太子的名分。
郑茶姑连忙起身行了一礼,“请陛下和皇后姐姐放心,茶姑一定会照料好太子殿下的。”
“好!”朱慈烺道,“阿吉格,四贞,你们也是辽人,那就随朕一同北上!”
阿吉格和孔四贞双双起身,向着朱皇帝盈盈一福。
朱慈烺又道:“玛丽也会跟着一起去的,三妹,你也安排一下。”
小洋马玛丽.曼奇尼当然也得带着的......可不能让人家太寂寞了!
朱慈烺笑道:“这可真是一大家子了......三妹、阿吉格、四贞,你们今晚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哦,珍娥,你也跟着吧。”
费珍娥本来有点失望,听着朱皇帝也点了自己的名,顿时大喜,也起身行了福礼。
“尔霖,”朱慈烺又对才女徐尔霖说,“你也有孕在身,留在应天好好休养,等朕凯旋。”
徐尔霖甜甜地说:“妾身恭祝陛下早日奏凯!”
朱慈烺点了点头:“朕一定会很快凯旋的!”他最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宁香玉,“香玉,今晚上你来侍寝吧。”
宁香玉脸蛋一红,低声应了一下。





抢救大明朝 第1039章 北伐?还是北上炒地皮?(求订阅)
夜深了,整个老山宫内一片宁静,大概只有大明皇帝本人还在燕山殿西暖阁的红木大床上睁着眼睛睡不着。他双手枕在自己的脑后,眼睛盯盯的看着天花板,也不知道在琢磨什么?
身边的宁香玉在牵手之后就沉沉睡去了,这个女人论姿色,论身材,在朱皇帝的后宫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那可是选秀选出来的绝色!还能差得了?只是这女人的性格不是太好,有点,不有点,而是非常较真!眼睛里面揉不得沙子,而且发起性子谁都敢顶。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朱慈烺撸了她的太子妃(她其实有不是正式的太子妃,而是候补的),她有段时间一直顶撞朱皇帝,要不是朱皇帝的内心是个四五十岁的大叔,特别愿意容忍她这样的漂亮小妞,宁香玉早就被打入冷宫了。
不过和宁香玉相处久了,朱慈烺反而越来越喜欢她了!
倒不是朱慈烺犯贱,而是朱慈烺发现宁香玉并不是只和自己一个人过不去,她就是这么一个较真的性子,而且看不惯就要说,哪怕朱慈烺是皇帝,她也不买账。
这样的性子看着是讨厌,可是朱慈烺却知道这个宁香玉对自己还是真心的,是真的想帮助自己进步成一个明君才这样的。而且她的娘家人都在战乱当中失联了,背后没有一个庞大的宁氏家族要照顾,所以是真正属于朱慈烺一人的。
吴三妹和郑茶姑两人背后都有一大家子,而且她们俩还有自己的一堆小算盘,就难免在后宫当中拉帮结派搞宫斗了。随着吴后郑妃的年纪渐长,她们在宫中的明争暗斗也在升级,宫里面的太监宫女,也开始分成党派了!
而崇祯上皇也越来越让朱皇帝头疼,倒不是他贼心不死,而是他挥霍无度,一年100万的金花银都不够开销,时不时的就向皇后吴三妹要钱......而吴三妹有是个“义不掌财”的性子!
另外,朱慈烺的子女们也渐渐长成,也需要有人严厉管教他们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就需要一个人见人厌的“后妈”来辅佐吴三妹执掌后宫了。
而宁香玉好像就是这么一个“后妈”,性子难弄,资格又老,吴三妹、郑茶姑都得管她叫声“宁大姐”,而且她们看到这个直脾气的女人也头疼。
所以这几年朱慈烺就越来越宠爱宁香玉了。不仅让她以“大贵妃”之名协助皇后管理六宫,而且还让她掌管起了宫中的刑罚和财政(不包括皇家商会)......这次朱皇帝要和吴皇后一同北上,应天府这边就更要倚仗宁“后妈”镇压了。
“后妈”已经醒了,她发现朱皇帝还在思考,就把一条雪白粉嫩的胳膊搭了上来,低声问道:“万岁爷怎么还不睡觉呢?明天还要和朝臣们商量北伐的事儿呢。”
朱慈烺侧过头,对着宁香玉那张圆润端庄的美人面孔一笑,叹道:“睡不着啊......又要打仗了,得好好盘算一下,可不能打亏了!”
宁香玉眨眨眼睛,微笑道:“......妾身劝了您那么多年,您还是把治国治军当成买卖,看来是这辈子都不能亏了!”
“当然不能亏了!”朱慈烺笑着,“要是这里亏那里亏,咱家一年能有两百万的花销?”
“怎么是两百万?”宁香玉笑着道,“算上小yin妇(指玛丽.曼奇尼)的花销,一年也过不了百万。”
听见宁香玉称曼奇尼为“小yin妇”,朱慈烺只是嘻嘻一笑,一点也不生气。因为这个绰号是朱慈烺在后宫里叫起来的,他挺喜欢给人起绰号的。
他给长子朱慈壕起了个“土豪儿”的绰号,管郑茶姑叫茶树菇,管吴三妹叫傻白甜,管宁香玉叫后妈,管费珍娥叫小狐狸,管徐尔霖叫女夫子,管金东珠叫小猪(她爷爷是野猪皮嘛),曼奇尼则被朱慈烺叫成皇家**,而最莫名其妙的就是阿吉格的绰号——建宁公主......
朱慈烺笑了笑,又道:“北伐军兴之后,后宫的开销就要翻倍了。因为朕要在天津营建前敌行宫了。今后几年当中,朕就要在天津、应天两头跑了,后宫也要一分为二......香玉,到时候你的担子就更重了!”
宁香玉蹙起秀眉,一下坐了起来,脸色有点放沉了,“万岁爷,咱们现在已经有武汉东湖宫、南京紫禁城、江北老山宫三个家了,北京的紫禁城也还在......光是这些宫殿的维持费,一年就要花掉五十多万,还有必要再建天津宫吗?您要在北方坐镇,去北京不行吗?咱家有钱,也不能这样花用啊!”
在后宫里面敢给朱慈烺看脸色的也就是宁香玉了,不过朱慈烺却不生气,反而笑着和她解释道:“北京和南京的紫禁城都是要逐渐废弃的......但是天津宫却必须建起来。因为咱在北方必须有个家,而这个家不能摆在北京,只能摆在天津。”
“为什么呀?北京不好吗?”
“当然不好!”朱慈烺道,“北京其实是燕山之防的总后方和最后堡垒!北京堡垒不失,燕山防线就不算尽破......但是作为一国之都,实在是不大合适,地理位置远远比不上天津。”
“天津好在哪里?”
朱慈烺说:“天津是北方的水陆枢纽!往西有运河通北京,往南有运河通往山东,往东则是渤海湾,辽东、辽西、山东就在左近,去朝鲜也没多远。而且利用季风又能很方便的同江南往来......只要天津在手,辽阳、安北、北平、大宁、河北、山东等地,就尽在掌握。
所以咱在北方的家不必摆在北京,但是天津却一定要有个家!”
朱皇帝的说法其实不太对,北京和天津到底哪个更好,关键要看这个国家是个单纯的陆权国家还是海陆双霸的帝国。
因为天津地处海口,交通是非常方便,还可以通过海路对辽东、辽西、朝鲜施加影响。
只要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天津的地形就是天险!
即便北京沦陷,天津也可以长期支撑——至少在17世纪、18世纪是这样的!
所以选择南京,走海陆双霸路线的朱皇帝,就必须要把北方的中心从北京搬到位于海口的天津,而且还要将天津打造成北方的经济中心,然后牢牢掌握在手中。
朱慈烺又道:“天津的地形如此有利,现在又有沈廷扬努力经营,只要关外之地恢复,将来必然是北方上海。朕琢磨着得趁这次北伐的机会插手进去,以设立天津宫的名义多买点土地,开发运营,将来又是咱家一条财路啊!”
原来朱慈烺大晚上的不睡觉,是在琢磨怎么利用这次北伐,把北方的中心从北京挪去天津,然后再天津圈(买)上一大片地皮,慢慢开发,开发起来以后只租不卖......多了不敢想,三年平辽的开销,总是要赚出来的!
当然了,平辽花费的是公帑,朱慈烺在天津赚到的钱是他的私产......
听着朱皇帝的生意经,宁香玉也真有点哭笑不得,这位是要去北伐呢,还是要北上炒地皮?怎么什么事儿到他手里,都是一门生意呢?连小yin妇都在帮他往欧洲推广奶茶和进口呢绒、葡萄酒......而且还干劲十足!




抢救大明朝 第1040章 这不是萨尔浒吗?(求订阅)
同一个晚上,汤泉镇上的大元帅府衙门当中,则是灯火通明。
包括军师吴三辅在内,大元帅府下属各司使,以及更低级的参谋军官们,今晚都在加班准备北伐计划的草案呢!
朝鲜国变的消息传来后,大元帅府的中高层都已经知道北伐战争要提前了!
而老山宫内的那位特别会赚钱的大明中兴之主,也许明天开朝会的时候就要问起北伐方略了,可不能没有一点准备啊!
大元帅府的中堂内,这个时候正飘散着非常浓郁的茶香,吴三辅高坐在上首,阎应元、徐尔默、戚元弼、孙富贵、郑建功、朱纯杰等一干司卫主官则各自落座,都捧着茶碗,一边喝着提神的浓茶,一边商量着北伐的大方略。
“依我看呐,这一次的平辽之战是不可能速决的,三年能赢就不错了......这平辽啊,还是得打持久,耗财力。只要能把满洲的财力耗尽,平辽之役也就大获全胜了。而要耗尽满洲的财力,关键就的两个,一是海路封锁!不能让他们向新西班牙出口毛皮、东珠。二是持久接触,最好能无日不战,一时一刻都不停,让东虏的农夫不得耕种,土地荒芜,百业凋敝,熬上两三年,自然就垮了。”
现在正在发表意见的是吴三辅,他是辽人,又是辽镇出身,而且又熟知营田耕战的事情——辽镇当年也搞屯田,不过根本不能靠屯田养活大兵,还得朝廷每年拿几百万钱粮来喂。
既然辽镇不能靠屯田活命,那么东虏也不可能靠种地维持大军。所以只要断其贸易,再进行持续的进击,使东虏的人民长期在战场上奔波,不得休息,无法耕种,那么三两年后,自然民尽财穷。
到时候多尼的满洲兵就混得跟明朝饿肚子的卫所兵一样,自然就灭亡了!
“毛皮、东珠不可能完全封锁,”郑建功立即提出了异议,“东南这边和欧洲那边对毛皮珍珠的需求极大......如果咱们封锁了关外的毛皮、东珠,那么罗刹国就会渔翁得利。罗刹国在蒙古、蒙兀斯坦一带和咱们的矛盾不小,而且他们占着交通上的优势,很难彻底将其击败。如果让罗刹人通过毛皮、东珠贸易增强了财力,西北和北方的问题就难解了。”
他说的当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实话——他之所以会反对封锁毛皮、东珠贸易,是因为朱慈烺已经开始将毛皮、东珠当成了中欧海上贸易的一个增长点。
在茶叶暂时打不开局面,丝绸和瓷器被荷兰人垄断的情况下,要想染指中欧海洋贸易,就必须另辟蹊径,找到新的贸易品。毛皮、东珠这两样奢侈品,无疑是可以支持起海运航线的重要商品。
而拥有远程的海上贸易线路,又能大大促进海军的发展!
朱纯杰知道郑建功的意思就是朱慈烺的意思,所以连忙开口道:“兴国公(郑建功在鹿儿岛大海战后晋升了爵位)所言极是。完全封锁丝绸和瓷器交易并无必要,而且也不大可能......海军才几条战船?现在又得往新大陆运人,又得追剿西班牙海贼,还得往暹罗运兵,哪里忙得过来?”
参谋司使阎应元道:“那就得速取辽东、辽西了......虽说东虏花了好些年开发满洲,但是关外真正的粮仓还是辽河流域。只要咱们能速取辽河两岸的沃土,多尼的大势就去了。”
“如何速取?”吴三辅问。
“可以在辽河河口地区登陆!”郑建功道,“海军跑远洋的船抽不出多少,可是沙船还有的是,一次运送一个师去辽河河口登陆也不成问题。只要多跑几个来回,就能运几万人上岸。”
“走海路登岸是个办法,如果从山海关一路打过去是快不了的。”吴三辅摆摆手,“不过光运步兵可不行,辽河两岸非常开阔,是骑兵纵横的沙场......咱们得好好计划一下,得好好谋划一番,总要拿出一个可行的方略。”
大元帅府步军司使戚元弼说:“山海关也得发兵攻打!还有金州关也得打一打,要不然怎么吸引东虏的主力?”
“山海关、金州关、辽河口......这可就是三路了,”骑兵司使孙富贵说,“要不再加两路吧!大凌河一路,小凌河一路!”
“分兵五路?”炮兵司使徐尔默有点皱眉,“这不是萨尔浒的布署吗?萨尔浒分四路进军,但是因为刘綎、杜松两军相距太远,实际上就是五路,五路大军难以策应,以至于被东虏的数万八旗精兵一一击破。咱们现在又分了五路,会不会......”
“不会不会,”阎应元摆摆手,笑道,“怎么会呢?萨尔浒那会儿的官兵哪能和现在的新军相比?咱们虽然分了五路,可是每一路都有单独击溃东虏主力的能力。
而且五路进军,一定会让东虏不知所措,疲于应付,要么放弃辽东、辽西远窜,要么坚守城池以拖延时日,无论何种对策,我军都稳操胜券!
如果东虏孤注一掷,要学努尔哈赤的办法......呵呵,败的只会更惨!”
孙富贵也道:“集中兵力于一路的话,就只能走山海关和辽西走廊进兵。东虏在那里已经准备了好些年,山海关至锦州间的三百多里,早就已经坚壁清野,沿途土地全部抛荒,乡村城镇全都空无一人,无兵据守的城堡全都被毁坏,港口、桥梁也都被拆毁,只剩下山海关、宁远、锦州、松山等几个城堡驻扎重兵。其中宁远、锦州、松山都已经改造成了棱堡。
如果咱们要从辽西走廊进军,就有可能会在冬天到来时,被阻挡在锦州和松山的棱堡之下。”
多铎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朱慈烺不会放过关外这一片不要,暂时不打只是因为河北、河南、山东(西部)、山西等地刚刚恢复,需要时间重建——朱慈烺的重建可不仅仅是造桥修路盖房子,还包括了对人口、土地的切实掌握!
这里面又牵扯到许多的利益纠纷,对上述地区的地头蛇们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儿。所以朱皇帝的大军得时刻准备镇压北方地头蛇们的反抗!
利用这段喘息的机会,安东军则在全力推动向东移民,同时抛荒辽西——在如今的兴凯湖一带,除了来自北京的二环内老八旗,就是从辽西走廊迁过去的百姓了。
所以辽西走廊现在基本上是一片废墟,进攻的明军基本无法就地补给。
但是多铎和多尼能够迁走的也就是辽西走廊上的百姓,锦州往东的辽河平原可动不了。
辽河平原,特别是辽河平原的东部,那是富得流油的好地方,是安东都护府辖区的经济中心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安东都护府的粮仓。这一块可是明朝开发了两百多年才建成的富庶之地,是没有法放弃的,要不然安东都护府的日子就别过了!
吴三辅对辽西的地形太熟悉了,闭着眼睛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点点头道:“一路进军是不成的,必须得分兵......就兵分五路吧!参谋司再加把劲,先把草案拿出来,明天午朝后就要上呈给陛下御览。”




抢救大明朝 第1041章 平辽也是门生意啊!(求订阅)
洪兴朝的朝会和之前的历代都不一样,除了礼仪性质的大朝会外,都是小会,小会又分两府朝会、议政朝会、内阁朝会、大元帅府朝会等四种。其中两府朝会和议政朝会都是定期举行的例会,如果天子身在应天,两府朝会每个月至少开二十次,而议政朝会则开五次。
而内阁朝会和大元帅府朝会并不是常会,而是在遇到内政或军事方面的难题时才会召开——譬如讨论大工、赈灾或贸易问题的时候,大元帅府就不必参加了(军队在内阁里面有一个兵部尚书)。而讨论军事问题的时候,内阁府的一帮文官也不必与会,有兵部尚书代表内阁就行了......与会的人多了,不仅人多嘴杂,而且还容易走漏消息。
所以洪兴朝的军事行动布署,一般是不让内阁文官来讨论的——他们根本就不懂,还能拿出什么好办法?
而今天的大元帅府朝会则多了一个“文官”,就是户部尚书泉国公郑芝龙。
虽然郑芝龙懂军事,还当过军阀,但是他的出现,还是让吴三辅、孙富贵、朱纯杰、阎应元、戚元弼和兵部尚书李若琏等一干北军将帅感到非常惊讶。
“诸卿平身,都坐吧!”
看到臣子们都揖拜完毕,朱慈烺就挥挥手,让他们各自落座——现在大明的臣子们很少磕头了,除了大朝会之外的各种朝会都只行揖拜礼。之所以这样,也不是朱慈烺不喜欢人家磕头,而是朱慈烺喜欢在召开各种小朝会的殿堂里摆一个很长的会议桌。这样大家可以一边开会一边记录,臣子们还可以携带一些文件与会,看着也有个开会的样子。而这个长桌子一摆,磕头就不方便了,看着也不庄重,有点像钻桌子。如果让大家站到桌子上面磕头,爬上爬下的更不雅观......都是挺大的大臣,又不是小孩子,钻桌子爬桌子的,像什么样子?
所以朱皇帝干脆让大家站在桌子边上揖拜一下就行了。
“大元帅府上呈的方略朕已经看过了......兵分五路,很好啊!就是看着有点像万历四十七年的那一回,不会让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吧?”
朱皇帝也看出问题了——这方案怎么那么像萨尔浒呢?十四五万野战军分了五路,好像没有办法呼应啊!
1...341342343344345...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