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不,不是,”班布尔善摇摇头,“是南军在济北府各地宣布三年免粮了......”

    “三年免粮”顺治一愣,“这不是李自成的招儿吗明朝怎么也用”

    “皇上,”索尼道,“明朝一定想用这招蛊惑济北甚至河间的百姓!”

    “不就是一亩四升面粉吗”顺治有点不明白,“这就交不起了”

    “早不止这个数了,”索尼摇摇头,“实际征收的面粉,一亩怕是已经过了一斗半!而且咱们还要收布,一户要给一匹,还要收草料,还要征徭役......”




第831章 王师又来了(求月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十一月,凛冬已至。

    山东省大清河以北这块地皮,又到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时候了。从崇祯十七年开始,这块地盘已经换了几茬主子了。第一茬是明换顺,大顺派出的知县取代了明朝的官员,成为地方的百里之侯。然后则是一段时间的明清顺三不管,一群地方豪强应运而起,算是第二茬。再接着是大明的山东巡抚高宏图来招抚,不少豪强当上了大明的民之父母,这就是第三茬了。第四次换主子则是大清朝的第一次南征,就是豪格被打死那一次,大清河北都归了大清,一部分豪强又剃了头当了大清朝的好奴才,另一部分不甘心当清奴的大明好地主则跑去了大清河以南,跟着高宏图和左懋第混。

    在第四次换手之后,大清河北的局势倒是渐渐安稳下来了。大清朝看着好像是“做长线”的,一拿就是好几年!而且还开始在大清河北的州县推行计口授田——这可是人民群众想了多少年的美事儿啊!闯王都没给山东人民办成,居然叫大清朝给办成了......

    当然了,不满意的人也是有的!一帮留在家乡没有跑路的地主、富农都是不满的。

    好好的家业,怎么就要分给别人了

    不过他们这些人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因为他们当中最能折腾的,不是投了高宏图、左懋第,就是投了大清朝当了好奴才。剩下一些不是死读书的,就是一心一意搞生产的。

    死读书当然是败落下去的,不饿死也成了村子里面最穷的人,成了读书无用的典型。

    而会经营的总能找到赚钱的机会,在多尔衮放开镶绿旗名额后,许多都买了个旗人身份,迁去大同了。还有一些没去大同的,后来也大多从孔有德或耿仲明那里买了旗人身份,或是干脆渡海去了东北——从山东这里去东北当旗人最简单,花费也最低。只要坐上说山东话的朝鲜人或日斯巴尼亚人的沙船,渡海去梁房口(营口),上岸之后找个剃头摊子剃个辫子头(关内旗人是老爷,所以汉民不能随便剃头,关外没这规矩),然后就去关外十旗设在梁房口的衙门报个道。想要种地的就说自己是关内九旗中某一旗的包衣奴才,因为主子破落,不得已出关谋生。然后就能得到身份和份地了,如果愿意服兵役的,就是旗人,不愿意服兵役的就是旗奴......如果不想种地,而是要行商为业,那就报个镶绿旗。

    镶绿旗不必服兵役,还可以在关外各地自由走动,但是不得占有土地,不得向旗民旗奴放贷,还必须缴纳人头税。而且关外的商业不发达,九大皇商的垄断也很厉害,所以普通镶绿旗商人的买卖并不容易做。

    所以闯关东种地还是主流......也正因为有这条出路存在,所以清朝在山东这边又是圈地,又是计口授田的,也没惹出太大的动静。

    就在大家以为大清朝的统治已经安稳,大明王师再来不了的时候,王师骑着骡子打着黑枪就来了!

    这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统治济北府的清兵虽然不是正经的八旗老满洲,但实力看着还行,披着绿色棉甲,顶着绿色头盔的战兵看着都挺威风的,马队也多,来去如风,扬威耀武,怎么都比大家伙印象中的大明叫花兵厉害。

    可是谁也没想到骑着骡子的王师一来,靠着打黑枪就把大清绿m子天兵给打跑了,正经两军对圆的厮杀都没打一回,绿m子天兵在整个山东就剩下聊城、安平、德州仨据点了。

    这事儿在懂行的人看来很正常,大清天兵两大优势,一是能打肉搏;二是骑兵强悍,能够控制战场。现在明军玩熟了莫里斯方阵,肉搏什么的没大用了。所以骑兵就是他们唯一的优势了,现在又总被明军的“骡子兵”打黑枪,打埋伏,打夜袭......不缩回去守城还有什么招儿

    大清绿m子天兵一走,大明的铁m子黑枪兵就牛逼了,开始在济北、东昌、西兖州这些地方四处巡视,宣示大明威权,顺便还抓几个不肯剪了辫子装秃子的漏网清兵砍了脑袋示众,还有就是到处张贴写着《迎大明》歌词儿的安民告示——通常就是在某个村寨门外插根木杆子,上面挂个辫子头,木杆子边上立个告示牌,上面贴个安民告示。

    在距离渤海湾不算太远的海丰县城外,一群农人刚刚送走了十个背着可怕的“黑枪”的大明王师天兵,现在聚集在一块刚刚立起来的告示牌前,还找来了村子里面最后一个认字儿比较多的村秀才。一看,饿得快不行了,赶紧喂点食儿,好让这个可怜巴巴的老夫子长点气力,然后再叫他去看告示牌......

    老头子姓王,人称王老秀才,其实根本没中过秀才,只是个老童生,也就是通过了县试、府试,但是还没过院士的读书人——秀才其实也不容易考啊!庙街小说

    不过在明朝那会儿,王老秀才在村里也算是个人物,到底是考过许多次院试的,在济南府士林中也有几个响当当的朋友,所以家里能占大一片盐碱地(属于隐没田产)放租,还开了个私塾招一点蒙童,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可是到了大清朝这里,王老秀才可就惨了,大清没有秀才了......而且计口授田,授完田就得纳粮当差,老秀才不会种田,也当不了差,他的儿子又是个忤逆不孝的,听了同学的蛊惑,在什么《讨胡虏檄》上署了名,怕大清天兵拿他,所以在清兵打到海丰县的时候就溜了。留下老王秀才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靠变卖家当活命,这两年家当已经卖没了,只好去海丰县城讨饭,将就着活命。这段时间兵荒马乱,海丰县城也不让外人进,所以老秀才只好在家里饿着。

    结果没想到救命的王师来了......

    吃了顿饱的,又拿了几大包红薯干(海丰这里有许多盐碱地,适合种红薯,所以明朝那边的蕃薯就传过来了)后,老头子终于开始唱了:“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大明,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大明,大明来了不纳粮......”

    这一唱,周围的农民就有点糊涂了。

    “怎么就不纳粮了这是哪家王师来了大明还是大顺啊”

    “是啊,老爷子,你再仔细瞧瞧,是明还是顺”

    老爷子老眼昏花了,真的又仔仔细细看了看,“是大明,没错的......上面还说了,三年免粮!从洪兴七年开始算,七年、八年、九年这三年都不纳粮了!不管是皇粮还是绅粮(就是地租),一盖免除!所有的杂派加派也一律免除!户调的布匹也不再收取......”

    “真的吗也不用给德州的旗人老爷纳租子了”

    “还旗人老爷,看看杆子上是什么脑袋都砍下来了......”

    “这下咱们有好日子过了!”

    “皇恩浩荡啊!”

    “大明出了明君了!”

    “还是大明好啊!”

    农人们真是大小都欢悦了——因为这些年的折腾,济北这里的人地矛盾已经彻底不存在了。压在老百姓身上的就是“租庸调”,也就是纳粮、纳布、当差......因为大清朝的形势不好,所以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也就越来越多,现在一朝全免,百姓们能不高兴

    至少可以高兴个三年......至于三年之后,没准王师又换人了!



第832章 我大蒙古必须得出兵了(求月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大明的王师来了!

    一出手就真正占据了济北、东昌、西兖州大部分地盘——说是占,其实也没让政权下乡,也没在几十座县城都驻兵。那么干就太分散兵力了!所以大明王师的占领,仅仅是官员到县,加上“黑枪骡子兵”的下乡巡逻。

    可别小看“骡子兵”下乡巡逻的意义。北国这边还是兵荒马乱的乱世,没有那种不把自己武装起来的村寨,看看这些村子的外墙、大门,还有门外和墙外的壕沟就知道了。

    济北、东昌、西兖州三府的县城虽然只有几十个,但是那种武装起来的村寨却有上千之多。每一个村寨其实都是一座“小城”......现在的北地,其实就是城堡遍地的时代!

    朱皇帝的兵力再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城堡都占据了。所以占领一块地盘的标志,并不是占据所有的城堡,而是占据几个具有指标意义的城堡——县城,然后再派出骑兵到处巡逻。

    因为中原这里的“村长”和“寨主”们实力再强,也就是组织一群老农民去和隔壁村子群殴。组织一支可以掌控各个城寨之间交通的骑兵,那是想都不用想的。

    所以谁家能掌握县城,同时还能派出骑兵“统治”乡野的交通线,那么谁就真正占住了地盘。

    如果明军没有能够和清军骑兵在乡野较量并且占据上风的“黑枪骑兵”,他们基本占领了几十座县城,也不能算完全占住了三府地盘。

    而且在控制不了乡村和交通线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几十座县城不得而复失,还得派出大量的兵力去固守,形势就非常被动了。

    而现在,史可法手下8个营的“骡子兵”(总共4000余人,装备2000支燧发枪),已经成了清军正绿旗无法对抗的存在!

    所以济北、东昌、西兖州大部分地盘,都已经归了大明王师了。

    但是明军在山东方面的主要战役目标——围点打援,以重创清军主力的目标,却依旧没有达成。

    面对济北、东昌、西兖州三府绝大部分地盘的快速易手和清军骑兵的败落,北京城内的顺治大汗其实早就坐不住了。

    一连多日都在奉天门外的蒙古包里面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商量着要南下救援德州城。

    十二个议政王大臣也分了两派,内院大学士里面的索尼、宁完我、冯栓、孙之獬(他和索尼共过患难,一起在登州吃过驴肉火烧,所以被提拔当了协办大学士),六个内大臣里面的拜音图、卓布泰、纳穆生格等七人都主张“持重”,也就是再看看......

    而大学士富察.额色黑、大学士刚阿泰,内大臣苏克萨哈,内大臣班布尔善他们四个,都主张马上出击。

    另外,率领步军营驻兵在黄河两岸的内大臣陈泰也上奏表达了支持出兵的意见。

    此外,皇太叔多铎、郑王济尔哈朗、太原的常阿代、河南洛阳的劳亲、平阳的尚可喜,全都上了折子,主张持重。

    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一连开了几日,主张出兵和主张持重的两边只是各执一词,谁也没法说服对方。

    顺治皇帝虽然倾向出兵,但是他自己的实力有限,如果多铎、济尔哈朗、常阿代、劳亲、尚可喜这些实力派都不出兵,就他自己的实力加上被他忽悠来的蒙古人,好像也没什么把握......

    就在顺治皇帝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更坏的消息就在顺治十年的年关前十几二十天内陆续传来了。

    明军开进属于北直隶的河间府了!

    而且还在北直隶各处张贴告示,宣布“三年免粮”,还到处攻打州县城池,打破城池以后也不占据,而是开仓放粮,捕杀清朝这边的官吏兵丁,折腾完了以后还把州县城内的汉人人口全部劫走(其实也没多少),并且将城城付之一炬!

    完全一副流寇做派!

    而且还是比较厉害的流寇,不到20天时间,就已经打破了属于河间府的宁津、庆云、吴桥、盐山、南皮、交河、埠城、景州等城池。

    整个河间府都陷入了恐慌,整个北直隶也都知道了这样一个现实——大明,回来了!新

    “这,这,这......这个史可法想干什么”顺治皇帝高声质问,“他到底是明朝的总督,还是流寇的总督怎么干点事儿都和流寇一样”

    史可法是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至少现在不能回答。

    “皇上,这是明摆着的!”索尼答道,“他就是要逼咱们出兵啊......他在德州布下了重兵,就等咱们的大军过去决战了。”

    “他,他有必胜的把握”顺治问。

    “没有!”苏克萨哈回答。

    “没有!”索尼的答案也和苏克萨哈一样。

    主攻主守两派难得一致了。

    被索尼提拔到协办大学士位置上的孙之獬则替老大哥补充了一句:“对他而言,打胜打败都一样!”

    “这能一样”顺治有点奇怪。

    “当然一样了!”孙之獬说,“现在的明军不比过去,我大清天兵即使能胜,也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咱大清有几个八千可以损”

    “还几个一个都凑不齐了!”努尔哈赤的侄子,爱新觉罗.拜音图哭丧着张老脸说,“咱们手头的老满洲壮丁不过4000,加上八旗蒙古的壮丁,也凑不上8000之数啊!”

    所谓八旗蒙古,就是编入八旗的蒙古,不是草原上的游牧蒙古——八旗蒙古和游牧蒙古的差别就是汉军旗和汉人一样,看着有点像,其实不是一回事儿。

    历史上被人称为“八旗最后的脊梁”什么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其实就是游牧蒙古的东蒙古三盟练军,根本不是八旗兵......

    现在顺治大汗这里的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丁壮加一块儿也就是6000多人,算上比较靠谱的汉军,也有一万出头一点。

    打一场胜仗就没了......

    “这不是还有游牧蒙古和绿旗兵吗”富察.额色黑是个大黑脸,看着就忠厚,所以顺治也不顾他是镶白旗出身,和多尔衮走得比较近,照样重用了。

    “咱们现在不是满蒙汉一家吗”额色黑道,“都不分彼此了,怎么还死不起呢”

    “对啊!”顺治皇帝点点头,“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明军干起流寇的活儿啊!他们这么个折腾,明年的春布、秋粮找谁去收”

    现在大清朝是春秋两税,春天收布,秋天收粮,也就是春布秋粮。春布是一户一匹,可以折色。秋粮是一亩一斗五分,也可以折色。

    如果不折色,那就得加上火耗。火耗不是朝廷的,而是下面管事的官吏要吃要喝要贪......

    除了春布、秋粮外,还有冬夏两季的徭役,徭役颇重,一丁一年要服役30天,还要自备口粮,去给大清朝修路筑城盖房子。

    负担那么重也是没办法,人口少,地盘小,还得对抗大明朝这个怪物,不问老百姓多要点怎么办

    “索尼!”顺治又问,“如果明年直隶南部的春布、秋粮都泡了汤,朝廷的财政还能维持吗”

    “这个......”索尼心说:维持个屁啊!战端不开还能勉强度日,现在打起来了,花钱如流水,全是皇阿玛留下的老底子在维持。

    顺治看着索尼不说话,就冷哼了一声:“我大清,不,是大蒙古已经退无可退,必须得出兵了!”
1...265266267268269...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