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让谁去”朱慈烺问,“亲王殿下,您不会想亲自指挥吧”

    朱慈烺现在不打算亲临第一线指挥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大批上过孔代补习班的优秀军官了......不过他也不想把军队交给一个法国王爷。

    “阎将军!”孔代亲王道,“请您交给他一个十万人以上规模的野战兵团!”




第827章 大军事家史可法(求月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洪兴六年,齐鲁大地的冬日来的稍早,九月末的时候,大清河和大运河的两岸,已经笼罩上一层初冬的枯黄,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似乎预示着兵家征伐之日的到来!

    在从济南通往德州的道路上,数十名“黑枪骡子兵”,正簇拥着李成栋的养子李元胤,赶返史可法驻节之处。准备参加大集山东众将,布署德州作战方略的盛大军议!

    李元胤虽然是李成栋的义子,但是从“孔代补习班”毕业后,并没有和父亲(父子俩同班补习)同返辽东,而是被调入了“中央军”。他这样的情况,在“孔代补习班”出现后变得非常普遍,不仅有藩镇军的军官在补习后进入中央军服役,同样也有中央军的军官被调往藩镇军。

    藩镇军的独立性,正在渐渐丧失......

    不过对于李元胤这样藩镇军悍将而言,能够进入中央军任职,其实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这意味他已经得到了大明天子的青睐,将来可是大有前途啊!

    在进入中央军后,他先是担任了一个“火枪骑兵营”的营长,后来又升任了山东、辽东总督衙门的骑兵副将。现在更是担任了山东方面的四个模范新军师(中央军)的第20师的副将,已经成为了大明模范新军的高级军官。

    此时此刻,李元胤心中只有意气风发。

    而他胯下的战马所踏过的土地,在十天之前,还是大清的天下。而现在,都已经被他所在的模范新军第20师所克复!

    和五年多以前那场北伐之役中,清军的哨马轻骑四下潜伏窥探,而明军骑兵奈何他们不得的情况相反。如今大清河向北,一直到北直隶地面,几乎没有清军骑兵活动的空间了。

    双方的骑兵曾经在九月末的时候发生了频繁的小规模激战!

    激战的一方,当然就是新鲜出炉的“黑枪骡子兵”了,严格来说,他们都不能算是骑兵,而是以排(40骑)为单位的骑马(骡)行动的合成部队。有冲击骑兵,有弓骑兵,也有下马作战的火枪兵(当然也可以骑马作战)。

    他们的火力和机动性非常强大,而且战术极为灵活,非常善于伏击和夜袭。

    而且骑乘冲击的能力也不弱——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以10名枪骑兵为先锋,发起集团冲锋!

    稍显不足的就是骑马射箭的本领,不过他们人人都有轻薄坚固的胸甲和铁皮头盔护住身体的紧要位置,并不太容易被箭镞所伤。

    所以在九月末的频繁骑兵交战中,清军骑兵就处于非常可怕的下风。伤亡极其惨重,每天都有百数以上的骑兵被明军骑兵击毙或俘虏,时不时还出现上百人规模的马队被几十人的“骡子兵”打得死伤过半......完全不是对手啊!

    不是对手,就只能缩回去死守几处要塞了。

    所以大清河以北直到北直隶的边界,除了少数几个清军据点,其他地方都已经是明军的天地。李元胤等人一路行来,看到的都是络绎不绝赶往德州城下的明军车队,除了输送军粮军资的队伍,更有明军的步兵、炮兵,一队接着一队的往德州进发。

    大明的山东、辽东总督衙门和山东巡抚衙门还有山东屯田使司,在过去的五年中为了再度北伐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大清河畔的济南城则被当成北伐的大本营来建设,不仅城池得到了加固和升级,而且还修筑了许多用于囤粮的仓库,储存了大量产自兖州屯区(运河和泰沂山区之间)的粮食——主要是一种由面粉和薯粉混合成食品,也有一些从淮北、徐海运来的面粉。大约存了2000多万石!另外还储存了不计其数的草料、棉衣、车辆、营帐、毛毯、棉被、药品、布匹、火药、火枪、盔甲、腌肉、油脂等等物资,足以支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北伐。

    除了可以长期储存的各种物资,山东巡抚衙门从秋后开始,就以挖掘运河和整修官道的名义开始大规模雇役了。

    在郑芝龙这个很可能是大明有史以来最好的户部尚书的主持下,在大明朝廷的辖区内,“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这两项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小作文小说

    而且其中的“摊丁入亩”一项,不仅是“摊丁”,还将徭役也一起摊入了田亩。

    所以大明官府现在不能在战区以外征发役伕,只能用白花花的银子和黄澄澄的铜钱雇佣役伕了,和役伕一起被雇佣来的,还有许多的骡马大车。

    这战事一起,还真是花钱如流水啊!

    不过现在的大明朝廷不仅有钱,而且也更会花钱了——钱不是胡乱花掉,而是一文钱花出去,必然有一文钱的效果。

    开战到现在并没有多久,由济南向北到德州的官道旁边,就已经能看到有民伕在扩建和加固新的道路了。

    而每一条挡在大军前进道路上的河道上,也能看见正在搭建的浮桥和用沙袋堆积起来的桥头堡垒。

    每隔50余里,都有一座大型工地已经铺开——这是在建设粮站堡垒!

    由济南到德州有200余里,自大清河北岸起,每50里都要构筑一座“粮站堡”,就是用来进行“接力转运”的堡垒。

    除了明朝境内赶来的那些被雇佣来的山东民伕,清朝济北府的农夫也被强行征集起来,成为了大明战争机器的一部分了。

    当然了,该给的银钱口粮,也是会一并发给,和明朝境内的雇来的伕子完全是一个价。

    但他们都是被强征起来的......战区的百姓和后方的百姓终究不同,根据明朝现在实行的法律,凡是战区,必行军法,无论军民都要服从命令!

    另外,这些“清占区”的百姓,现在也必须表面他们的立场!

    史可法的中军,现在已经摆到了距离德州城只有60多里的平原县城。

    李元胤抵达的时候,史可法也刚刚视察完平原县城以南的一处粮城工地,在幕僚和亲兵的护卫下回到自家的中军。

    已经有不少陆续抵达的各部军官候在中军辕门内等着这位总督大人接见了!

    从崇祯十七年开始一直带兵的史大总督,现在终于有了一点当大军事家的感觉了——他实际上就是个大军事家了,以他现在带兵打仗的经验和所掌握的中西方战例、战术,如果穿越回崇祯十四年,都能代替洪承畴去打松锦之战了,肯定比洪承畴强!

    对于即将开始的德州之战,史大军事家也是胸有成竹,无论是强攻堡垒,还是围点打援,他都有必胜的把握。

    哪怕是勇敢王多铎亲自杀过来,史可法也是不怕的,甚至还有点期待!

    李元胤是正式的军议开始前,第一个被史可法接见的前敌回来的高级将领,因为他所在的第20师是全军的先锋,前天晚上就推进到了德州城外,还和清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沿争夺战,拔除了七八个摆在德州城外的清军据点和支堡。

    “大帅,”李元胤对史可法道,“德州虽在北地,但却是一座水城,被运河和禹津河夹着,而且德州本身也被改建成了棱堡,还在运河、禹津河沿岸修建了多个支堡。另外,在德州东北还有一道长壕,连着运河和禹津河。”

    史可法闻言笑了起来:“这个范文程挺有意思,他这不是替咱们挖好了围城的长壕”



第828章 好熟悉的场面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史可法的德州会战方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四个字——围点打援!

    “点”当然就是德州城了。现在的德州城墙是明初的洪武年间所建的,城墙周长十里另一百八十步,夯土包砖而成,非常坚固。城内的面积不大不小,占地有三千七百多亩。守备起来不算费事儿,又能放进去不少军队、家眷、钱粮和各种物资。

    而且德州的城墙也在《明清五年之约》后进行了改建和加固,在四座城门(德州有五座城门,其中一座是水门)外修棱形出堡,还在城墙的五个角(德州城是靴子形的)修了棱形铳台,还对城堡的外墙进行了改建,使之拥有可以抵御炮击的斜面。

    在德州城外,沿着运河、禹津河和德州城东北的长壕,还有一系列支堡,依托险要,形成了德州的外围防线。

    因为德州是北直隶的门户,所以改建德州城的工程是由北京的大清朝廷出资并且派员负责的。

    而被派来督工的官员名叫张若麟,就是那位在松锦之战中奉命去前线督战,一味催促洪承畴冒进的张若麟。在北京沦陷后,他先投降了大顺,后来又跟着骆养性、光时亨等人改投大清,现在是镶绿旗的奴才,堂堂的三臣。

    在出仕大清后,张若麟的官运还算不错,从顺天府丞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往上升,现在已经是大清的兵部职方司郎中了......

    为了回报顺治主子的重用,这两年间,张若麟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德州,一呆就是十来天,可不是来玩的,而是认认真真的来检查德州堡垒工程的。

    在他的努力督促下,德州堡垒工程不仅进度很快,而且质量也好,连花费都降到了最低。

    而且张若麟还嫌日斯巴尼亚军事顾问制定的城防方案不保险,又在德州堡垒的东北面加了一道长壕。他在上个月下旬山东方面战火点燃的时候还冒险进入德州,就是为了亲自督促德州东北长壕的施工。

    在他的努力督促下,这条长壕终于抢在明军抵达前全部完工。

    有了这条长壕和运河、禹津河的保护,德州的城防绝对可以算是万无一失了......

    不过张若麟还没来得及摆一下庆功宴和手底下的官吏们好好庆祝一下,史可法的大军就到了!轻轻松松的解决掉了运河、禹津河和德州东北长壕外的清军据点。然后就顺手沿着运河、禹津河和德州东北长壕开始构筑围城的工事了。

    而德州城内的清军和张若麟都出不去了,只能干瞪眼瞧着一道土木结构的围墙和数十个用来架设火炮、布署火枪手的圆形碉堡,以很快的速度出现在运河、禹津河和德州东北长壕之外......

    这是要长围德州,以诱朝廷天兵前来吗

    站在德州城头,用一架望远镜看着远处正热火朝天的在施工的明军和明朝的民伕,张若麟突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场面,真的挺熟悉啊!

    “郎中,你说这史可法是不是想以德州为饵”范承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张若麟身后,他也觉得眼前的场面挺熟悉的!

    他也参加过松锦之战啊!

    那一年他刚满17岁,当了皇太极的侍卫,跟着皇太极从盛京沈阳一路狂奔到松锦前线,目睹了十数万明军的崩溃......

    而松锦之战,不就是从包围锦州城开始的吗

    “不会的,不会的......”张若麟摇摇头,“史可法是虚名之士,空谈之官,怎么能和先帝和成宗相比况且皇太叔何等英明绝不是洪承畴可比的。”

    范承谟皱着眉头:“如果洪承畴不轻敌冒进,他有办法能解锦州之围吗”

    “这......”张若麟陷入了沉思。笔趣阁书吧

    这个问题,他真的想了很久。

    他当年奉了陈新甲的命令催促洪承畴速战,一方面是因为钱粮不济,支撑不起;一方面则是因为锦州告急——祖大寿在崇祯十四年三月时向朝廷告急称:“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

    如果洪承畴不救锦州,那么锦州必然会在粮尽之后沦陷。

    而要救......

    想到这里,张若麟叹了口气:“好在咱们的存粮足够,是不怕明军长围的。”

    ......

    史可法当然知道德州的清军是不怕长围的,但是除了围困德州之外,他手头还有更大的王牌,就是山东巡抚左懋第和山东屯田团练使张煌言。

    高宏图因为年老得病,已经致仕回家休养了。原本的屯田团练使左懋第就升任巡抚,成为山东一省最大的父母官,而张煌言则接替了左懋第的官职,当上了山东屯田团练使。

    根据朱慈烺的命令,山东巡抚和屯田团练使在战端开启后,就受史可法节制——史可法这个总督在和平时期的权力不大,但是一旦进入战时,那可是真正的一方封疆!

    就在史可法通过平原军议完成了“围德州,监视聊城、安平,以待东虏大队南来”的布置后,他就将左懋第、张煌言请到了平原,开始布置收复失地的行动了。

    由于清军的主动收缩(也有来不及缩的,现在大都作古了),山东境内现在只剩下德州、安平、聊城还在清军控制当中。其他地方,一小部分被明军占领,大部分则处于权力真空。

    “仲及、玄著,”在平原县城中史可法的中军辕门内,大明总督山东、辽东军门史可法,正在书房当中和左懋第、张煌言二人说话,“现在山东地面上的清军收缩的厉害,空出了大片的地盘......咱们如果能填补上去,那么接下去就能以战养战,清军一定承受不住。”

    张煌言这几年都在山东、辽东做官,当然知道清朝占据的济北、西兖州、东昌三个府地盘上良田极多......许多山东籍的忠臣良将都虎视眈眈呢!

    忠臣良将什么的......也是地主阶级的一员啊!

    怎么可能不喜欢土地呢不喜欢土地,还北伐什么

    现在清军收缩了,济北、西兖州、东昌三府的平整土地也就摆在大家伙面前了......

    所以张煌言不回答史可法的提问,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左懋第,左家是忠良,同时也是山东最大的地主!

    “宪之,”左懋第说,“济北、西兖州、东昌三府的土地......不能急于处置!朝廷应该先明确不取分毫归公,然后再由屯田团练使司和巡抚衙门托管,待北境大定,再行分配。”

    张煌言附和道:“还是左抚台周道......但是济北、西兖州、东昌三府的土地上的农户怎么办他们可是尝过计口授田好处的!”

    这是个大麻烦!

    计口授田的基础是“公田制”,这也是大清国现在所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基础!

    而大明朝在东南的两湖四江闽粤所实行的土地制度的基础是“私田制”,所以朝廷也持有大量的土地,但是并不能改变私田为本的基础,而且大明朝廷对于产权明晰的私田,一直是采取保护政策的。

    左懋第也有点头疼,他捋着胡须,思考了一会儿,对史可法道:“土地肯定要重分......不过眼下最好别提这事儿,先把各县的父母官派出去,再贴安民告示,来个三年免赋什么的。”




第829章 大明来了不纳粮?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1...263264265266267...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