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三年免赋什么的,史可法、左懋第和张煌言他们仨是做不了主的。能免皇粮的除了皇帝就是闯王,闯王李自成已经死了,就是不死也管不着中州的事儿,所以就只能让大明当今天子朱慈烺朱皇上来做主了。

    史可法军务繁忙,分身乏术。左懋第要给济北、东昌、西兖州三府派临时的县令和县尉,一时也走不开。所以张煌言就快马加鞭去了徐州,在十月初十这天上了云龙山,见到了大明天子。

    他上山见驾的时候,朱慈烺正在和自己的新欢徐尔霖一块儿讨论天主是什么上海徐家是天主教世家,徐尔霖虽然没有受洗(因为中国礼仪之争,许多士大夫信徒开始疏远天主教),但是从小耳闻目染,对造物主的存在还是坚信不疑的。

    而朱慈烺的经历摆在那里,要他相信“无神仙论”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也相信“天理”的存在......而且他也相信天命!

    因为他自己就是有天命的!

    任何一个和他有同样经历的人,应该都会相信“昭昭天命”已经落到自己身上了吧

    除了有共同的信仰——他们都信天(造物主)而不信教(这是很显然的,朱慈烺的灵魂没有经过教皇批准就穿越了),他们俩还在哲学、数学、格致学方面有许多共同语言。

    因为打小就接受过半中半西的家庭教育,本身又极为聪明,所以徐尔霖小小年纪已经有了超级学霸的潜质,也让朱皇帝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初恋女友的影子......而且长得也有几分相像,都是弯弯的眉,大大的眼,直直的鼻梁,小巧的樱唇,白皙的皮肤,笑起来脸颊上还会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就是太纤细了一些,有点像那种减肥过了头的女孩子。

    “小霖,你先回避一下,”朱慈烺得了黄小宝的通报,就笑着对徐尔霖道,“等朕见完了李岩和张煌言,咱们再一块儿去骑马.....你的身子骨太单薄,多运动一下有好处的。”

    “那妾就先告退了。”徐尔霖站起身,笑吟吟的行了个福礼,然后就飘然而去了。

    朱慈烺望着女孩子的背影,微微一笑,然后才对黄小宝道:“宣李岩、张煌言吧!”

    “喏!”

    ......

    “三年免赋还编好了歌谣怎么唱的”

    “陛下,是这么唱的: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大明,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大明,大明来了不纳粮......”

    正在唱歌给朱慈烺听的是李岩,听着有点像河南梆子,歌词儿......很耳熟啊!朱慈烺心说:一首《迎闯王》都翻唱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用三味线或小提琴了伴奏

    “行了,行了......”朱慈烺摆摆手,然后问张煌言道,“史可法和左懋第都支持”

    “陛下,他们都没意见。”

    “不纳粮......”朱慈烺问,“是不纳皇粮,不纳绅粮,还是都不纳”

    “都不纳。”张煌言道。

    朱慈烺又问:“那么......济北、西兖州和东昌三府官衙的开销怎么办三个府有好几十个县吧一个县得多少官吏得花费多少”

    “朝廷恐怕得往里面贴钱了!”张煌言说。

    那就赔钱了......朱皇帝最讨厌赔钱的事情了!

    “得赔多少”朱慈烺想了想,又问,“又要怎么赚回来”

    赚回来

    李岩和张煌言都忍不住皱眉。九零看看

    “陛下,”张煌言道,“能把东虏逐出中土,咱们就已经赚了!”

    李岩也说:“河南、山东水旱兵祸接连不断,百姓犹如置身水火,苦不堪言啊!陛下乃是仁君,是不是能体恤一二”

    怎么还有河南朱皇帝心说:你个李岩倒是不忘家乡父老啊!想当初朕在四江两湖闽粤搜刮的时候,你可都是拍手叫好的!

    “容朕再想想......”朱慈烺不置可否,同时又提出一个问题,“土地要怎么分”

    和免赋比起来,这才是大问题啊!

    “陛下,”张煌言说,“臣有一个办法......在山东、河南所复之土实行永佃制和官定田租。”

    所谓永佃制,就是佃户在按约交租条件下享有长期耕作权及处置耕作权权力的租佃制度。

    而官定田租则是由官府规定一个较低的“定额地租”,以配合永佃制一并实行。

    也就是说,获得山东、河南收复地盘上的耕地的功勋地主或是别的什么地主,只能收取较低的固定地租,而且在农户按约交租的情况下,不得驱佃。

    “这个办法看着很好,但是......”朱慈烺顿了顿,“是所有人都不满意的!”

    张煌言的办法有点像后世什么的减租减息,听着不错,但是地主和农民都不会满意!

    地主当然要收取更多的租子和利息......而农民则需要得到土地的所有权!

    “陛下,”张煌言自己就是大地主,当然明白朱皇帝的意思,他摇摇头,“但是眼下,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啊!”

    朱慈烺又看了看李岩,李岩道:“先宣布三年免粮,其他的以后再说!”他顿了顿,“据臣所知,东虏初行计口授田的时候,百姓的日子的确好过了一阵子。但是后来清廷又是练新军,又是办新政,还大举开垦关东......需要花费的钱粮越来越多,税率也就越来越高了。刚开始的时候说是一亩四分,到现在已经提到一斗有余了,这还是清廷收取的,地方官吏少不得再拿一份。如果是由各昂邦章京衙门或是正绿旗三藩管理的地盘,搜刮起来就更狠了!所以中原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明天朝!”

    朱慈烺哼了一声:“他们是在怀念李自成吧”

    李岩尴尬的一笑:“李自成在的时候,他们是怀念大明的......可到了东虏的狐狸尾巴露出来的时候,他们又觉出李自成的好了。”

    一个更比一个狠啊!

    朱慈烺心想:也不知道再过几年,中原百姓会不会怀念大清朝

    心里这么想,嘴巴上当然不能这么说了,朱皇帝想了想,又问:“东虏计口授田所授出的是公田还是私田”

    “是公田,”李岩道,“东虏国内是没有私田的......对于东虏的所谓十旗子弟而言,不仅没有私田,连所居住的房子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所在的旗或是内务府的。”

    “那么......所复州县的土地,也暂时作为公田,三年之内不改变产权,也不征收税赋地租。其他的事情,三年之后再说吧!”

    朱慈烺已经有了决断。

    他得把这事儿往后推一推......对于张煌言提出的办法,他则是不赞成的。不是他反对永佃、定租,而是这事儿不能由他这个皇帝来管,要不然谁都不会满意。到时候朱皇帝一准落埋怨!

    另外,朱皇帝还有一个担心,现在东南的四江两湖闽粤的农业生产力发展很快——一方面是因为“进寄制”的崩溃,农业市场化程度提升;一方面则是工商业和殖民地对东南农业的刺激。

    几个因素叠加,东南农业和工商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如果中原的农业再维持小农模式,恐怕将来中原经济和东南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第830章 这里是清北京还是元大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山东方面的坏消息被大清那边的塘马传骑一**的往北京城送过去的时候,北京城也出了点状况......很有一点要变成元大都的意思了!

    因为从顺治十年入冬开始,就有不计其数的蒙古人越过燕山山脉跑到北京城来了。大部分都在北京城外的原野上扎了蒙古包,还赶着他们的牛羊到处找东西吃,为了这事儿可没少和北京城外的汉人农户发生冲突——那些汉人农户可不都是旗人主子的佃户,也不少是守北京的班军和班军家眷,谁肯买蒙古人的账什么蒙满一家北京这里还满汉一家呢!

    所以武装斗殴的事儿几乎天天发生!

    倒是锻炼了北京班军士兵们的战斗精神了......

    还有一些蒙古人进了北京城,住进了因为旗人大量迁移而空出来的宅子了!

    不过这宅子基本上是空的,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被多铎的军兵给搬回关外去了——这些破烂家什的放在东南就是垃圾,可是摆在手工业极度不发达的大清关外,还是很值钱的......甚至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关外不缺毛皮,不缺粮食,不缺东珠,不缺人参,也不缺其他能在大山老林子里面找到的东西。

    但除了这些,其他的都很缺......

    因为宅子大多是空的,所以入城的蒙古贵人们多半还是在院子里扎个蒙古包,继续住在里面。

    因为他们的到来,北京城大街上的风格都变了,本来空空荡荡的街道上总算又有了一点人气,但是来来往往的都是穿着蒙古皮袍子,腰里面挎着弯刀的蒙古人。

    大清朝,有点要变成大元朝的意思了!

    刚刚从罗刹国回来的光时亨刚进城的时候,还以为自己马上要当四臣了......后来见了骆养性才知道,这是大清国顺治皇上从河套草原上带回来的“爷”。

    是不能得罪的!

    “皇上......大汗,这是罗刹国的沙皇给您的国书,还有一份《三方不战条约》......”

    光时亨是在奉天门外的一个蒙古包里面见着一身蒙古人打扮的顺治大汗的!

    大汗身边还有个眉清目秀的中年和尚,还有一个穿着蒙古人衣服的色目官......怎么看都像是到了元朝啊!

    所以光时亨就干脆改口称大汗了。

    “不要叫大汗,”顺治纠正道,“要叫皇上......你是旗人,不是蒙古人。”

    “奴才遵旨。”

    光时亨早就是奴才了......他是大清镶绿旗的奴才!

    顺治冲身边的吴良辅挥挥手,后者马上过去拿过沙皇的国书和《三方不战条约》的文本,捧给了顺治。

    顺治大汗取过《三方不战条约》翻开就看了,一看就有点眼晕了。

    “蒙天父大老爷恩点,俺,罗刹国、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凯撒王和独夫皇爷......这都是什么呀文字怎么那么粗鄙还都是狗爬字!光时亨,你不是进士吗怎么去了一趟罗刹国就不会写字了”

    “启奏大汗,”光时亨马上解释,“您刚才念出来的不是奴才写的,是大明的使臣绰罗斯.楚琥尔乌把什亲笔写成的。这个三方条约的缔约方分别是罗刹国、大蒙古国和大明,因此就用了三种文字各写一遍,大概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奴才代表的是大蒙古国,所以就负责蒙古文字的部分......”

    “你还懂蒙古语”顺治一边问,一边去找蒙古文字,还真找着了。

    可是......依旧看不大懂。

    “颠三倒四的,什么意思”顺治问。

    “这个,这个......”光时亨结结巴巴地说,“意思就是,就是我大蒙古、罗刹国和大明三国要保持和平,互不攻打。”

    “胡说!”顺治一拍桌子,“都已经打起来了!河套草原上天天打,中原这边南寇也围了德州、聊城、安平,还把济北、东昌和西兖州的地盘占得差不多了!”

    “大汗息怒,大汗息怒......”

    “叫皇上!”网

    “皇上息怒,皇上听奴才解释,”光时亨说,“这个绰罗斯.楚琥尔乌把什只能代表大明的北庭大都护僧格,不能代表大明的皇帝,所以这个条约只能保证北庭军不和咱们打。”

    “北庭”

    “就是准格尔部......”

    “混账!”顺治大怒,“这种条约怎么能签朕还要亲征准格尔呢!”

    “皇上,”光时亨完全没有方向了,只好说,“这个是条约草案,陛下可以不批准的......”

    “不准!不准!滚滚......”顺治大喊道。

    这份条约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在顺治拉了几万蒙古人来中原,所以他必须强调自己的大汗身份,而僧格的“背叛”就是对蒙古大汗权威的蔑视,他当然得摆出一副早晚讨伐之的态度。

    把光时亨骂跑后,顺治又把索尼、苏克萨哈和吴克善等三人都召来了蒙古包。

    不是为了光时亨带回的消息——顺治现在没功夫料理这档子事儿,南边的战事才火烧眉毛。

    看见索尼等人进来给自己磕头,不等他们说完请安的话,顺治就先开口了。

    “皇太叔那边怎么说”

    “皇上,”索尼连忙双手捧上个信封,“皇太叔的信刚到,您请看。”

    顺治忙让吴良辅把信拿来,再取出信纸交给他看,看了几眼,就哼了一声:“还说是佯攻......德州要是失守了,下一个就是沧州,然后就是天津卫!天津卫距离德州不过360多里啊!天津卫堵着海口,要是丢了,南军就能走海路大至,到时候北京还能守”

    天津卫的海口,从多尔衮执政的时代开始,就是大清国的心腹大患。所以他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去封堵,现在大明朝要从海口登陆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明军却可以在攻占德州后直取天津,拿下天津卫城池后,再扫清卫河(海河)沿岸的堡垒,打通天津卫海口。

    到那时,顺治可就要完了......

    “可是皇太叔就认定明军必去黄河两岸的大营,”苏克萨哈说,他已经看过书信了,自然知道内容,“他让咱们再坚持一段时间......等明军打到黄河大营后再出兵。至于德州之围不必理会。”

    正说话的时候,外面忽然传来了太监的通报声音:“班布尔善求见。”

    现在大清的六个大学士和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凑一起,也组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执行顺治皇帝的命令,也负责日常事务。

    这个会议开会的地方就在武英殿对面的六科廊,那边也是大清的中枢,时时刻刻都有至少一个内大臣或大学士在那里值班,现在值班的那人就是班布尔善。

    他现在亲自来了蒙古包,当然是要紧急情况了。

    “皇上,河间府奏报......”

    班布尔善的话没说完,顺治已经抖着声开口了:“什么南军打进河间府了”
1...264265266267268...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