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个陈克潜是天津卫的匠户世家出身——明朝的匠户制到中后期时就崩溃了,匠户不再上番服役,而是改成了交税。交完税后,就各自经营,混得好的就成了作坊主,混得差的就是劳动人民了。而天津卫打铁陈家就是匠户中混得好的,借着万历援朝之役的东风发了家。又有族中的子弟中了举,这下不仅有钱,而且还有了政治上的保护伞。

    传到陈克潜的父辈,已经是天津卫城内第一等的富家了。不过他们打铁的技术并不好......世世代代经营铁业,还靠打铁发家,不等于就是冶铁专家了。这只能说明他们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正好符合大明穷鬼朝廷的需要!

    就明朝那点财政收入,要给那么多宗室、官员、军队开支粮饷,管事的官员还得捞一点,还能剩下几个钱去买装备当然是越便宜越好......好东西有,佛山造的就不错,嫌不好还有澳门造,再不济可以进口。

    可问题是没钱啊!

    好的铁器得用上等的“人参铁”加上木炭来冶炼,成本高昂。当时的大明朝根本不可能大量采购,所以善于粗制滥造的天津铁器陈就应运而起了。

    不过在两次天津卫之战中,铁器陈家也彻底破败了,也不敢继续在天津呆着,只好当了“义民”,而陈家大公子,已经中了秀才的陈克潜则投了军,仗着自己懂得不少冶炼锻铸的知识,当了军需官。

    后来他还一度退伍从商,当了皇家商会下面的南京浦铁的总管,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资金充足浦铁开始大量聘用洋匠,引入西洋的冶铁技术——其实他引进的这些技术,包括精炼炉(就是炒钢炉)、水力机械、钻床、鼓风机等等,在中国这边都是有的。但是都比较原始,没有大的需求,谁会去花钱花时间改进

    现在如果要自行改进,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补课,不如引进来的实惠......反正这年头也没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抄会了就是自己的!

    其实葡萄牙人一样在抄佛山的冶铁技术,还抄了中国这里低成本的硬帆技术。奥斯曼人在打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还请了信基督教的匈牙利铸炮大师乌尔班铸造了乌尔班大炮!

    当然了,即便引进了最先进的水力锤、水力钻床等工艺,想要用流水线的办法生产枪管和板甲还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欧洲引进的水力锤只是重量大,速度可调节(有变速齿轮和可变速蓄水池),但还是不能替代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锻打。51唯美小说

    这种水力锤其实就是用来反复锻打熟铁,以提高其质量产量,改变其形状的工具。但是只能敲打出熟铁中厚板,而不能用来敲打薄板,更不能用来敲打经过“苏钢法”加工的钢板——水力锤的力量太大,而且落点不容易掌控,会把比较硬而脆的钢板砸碎的!

    不过有了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熟铁中厚板和高效率的水力钻床,加工枪管和板甲的效率还是提高了不少。流水线做不到,但是大量生产已经成为可能。

    三大铁厂再加上佛山那边几家中等规模的铁厂,月产洪兴三年式火枪的总数已经可以达到6000支了,再加上一批小厂的产量,开足马力一个月能有12000支质量上乘的洪兴三年式被生产出来。

    另外,还有许多粗制滥造的洪兴三年式火枪,具体的产量多少,就没法子统计了。

    不过板甲的产量还比较低,这个需要定制,要不然穿不上身啊!但是简易的胸甲和铁皮头盔的产量却很容易上来,无非就是多找点人敲榔头,大明就是人多!

    所以到了洪兴五年,大明的军工产量,已经足够供应人数多达几十万的明军进行严格的训练和作战需要了。而且还有余力供应平西镇、朔方镇这样的藩军。

    “长伯,”朱慈烺将手里的火枪递给了吴三桂,笑着说,“这次给你10000支洪兴三年造......是兵部一个月的收货量(还有2000支卖给了东宁军、静海军、金瓯军这些比较富裕的藩镇),都给你了!

    你们平西军有的是马,现在又有了火枪,也组建几千火枪骑兵吧!方阵兵也是需要的,先搞他20个营......3磅炮先给你30门,建10个半连(就是半个连的意思),半数配给骑兵,半数跟着步兵运动。”

    吴三桂闻言大喜,追问道:“陛下,您是不是想让臣从陕西出兵攻打河南府的劳亲”

    在清朝中州三藩中,阿济格的儿子劳亲无疑是最强大的,而且也是最顽固的!

    他的阿玛阿济格和一堆兄弟姐妹,现在都被多铎控制住了,他要敢投降大明,那可就是灭门惨案了!

    而且,多铎待他不薄,让他袭了王位,还给他补了一批装备。

    “不必。”朱慈烺摆摆手,“你是平西节度使兼安西大都护......任务就是一个,那就是平西!叶儿羌汗国和和硕特汗国都交给你对付了。

    另外,也得留神北庭军......朕给你的枪炮,也会一样给北庭一份!巴图尔珲台吉要是敢仗着手头的枪炮犀利,你就狠狠教训他一下!”

    吴三桂是不怕蒙古人的,笑了笑道:“陛下放心,这些瓦剌人不是咱们的对手!”

    朱慈烺点点头:“安西故地本就人丁稀少,再被巴图尔珲台吉蹂躏一番后,人口就更少了......你要多组织一些平西军的千户移镇安西,费用朝廷会出的!安西军单独核算,各千户的亏损,在他们移入安西的20年之内,由朝廷补贴。一个人员充足的千户,一年最多补贴六千两白银。20年后,补贴减半发给,直到永远。”




第796章 九边少年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一个千户一年补六千两银子啊!

    吴三桂呼吸都急促起来......他这辈子终于有不当老赖的机会了!

    他有三百三十个千户,如果都搬去安西,一年就是198万两银子的补贴,20年就是将近3960万两了......即便满20年后补贴减半,一年也有99万两银子可以领。

    这桩移民实边的买卖,可以做得起来啊!

    朱慈烺看着吴三桂一脸兴奋的表情,笑着说:“长伯,平西镇的财务是独立的,所以平西镇的藩债不会落在安西镇身上的......这安西大都护之位,以后就由你的子孙世袭,世世代代,永镇安西!”

    发财啦!

    要发财啦,世世代代的富贵啊!

    吴三桂都快欢呼起来了!

    朱慈烺的意思很清楚,平西镇的藩就快撤了,那几百万的藩债,以后就找朱皇帝去要吧!

    而吴家把平西藩的亏空丢出去后,还能捞到一个安西镇的藩,这可是个干干净净没有一文钱债务的优质藩啊!

    如果吴三桂可以把平西藩的330个千户都拉去安西,一年就是将近200万两银子的补贴啊......

    这330个千户账面上是33万户,近200万口。但并不都是军户,大部分都是供养军户的民户,需要负担兵役的军户不过8万户,这些才是需要补贴的。一户补个20两银子就太足够了,8万户撑死就是160万两,还剩下40万两就是利润了。

    而且安西藩地盘很大,东起哈密卫,北起天山,往西往南都没边儿。虽然不是什么富庶地方,但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真要花心思去打理,也还是能挖掘出不少进项的。

    如果真能世世代代,永镇安西,那吴家可就是与国同休的富贵豪门了。

    看到吴三桂喜气洋洋的,朱慈烺当然也跟着高兴了。

    他现在当了皇帝,但是这思路还是比较商业化的,特别重视“现金流”,也特别重视经济效益。

    也不是说不能产生正现金流的“亏本买卖”一定不能做,而是要量入而出,保持整个大明帝国的现金流为正——至少要保持在可以通过融资借贷加以维持的地步。

    否则,一旦资金链断裂,他就会变成第二个崇祯。

    所以他接掌大明朝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止损和收缩的操作,并且把主要的力量都用于经营容易产生大量收入的四江两湖闽粤——为了镇压可能的反抗,朱皇帝还将大量的北军分镇各方,所以之前的两次北伐,都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

    而现在,四江两湖闽粤这些地盘已经可以为朱皇帝贡献出一亿两(石)以上的租税,而且还有了一个可以为大明朝廷每年提供2000万两贷款的金融市场。

    所以朱慈烺就有了足够的财力去支持北伐和西进了!

    当然了,有了点钱也不能胡乱花掉,该精打细算的地方还得精细。

    因此他没有选择用流官统治安西,而是设立藩镇,并且让吴三桂去承包......还用一年200万两的补贴为饵,让吴三桂自己把平西镇的330个千户都挪去安西,这可比强行移民划算多了。

    而一年200万两的补贴,看上去是很多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实际支出并没那么大。因为在平西镇移镇后,他们在陕西圈占的近2000万亩土地中的大部分(肯定还得让他们保留几百万亩),将会移交给军屯司,成为军田。光是这部分土地,一年就是一百多万石面粉的租子,差不多也就是一百多万两。学府小说

    而且安西、北庭两藩一旦发展起来,西域的良马、骆驼、玉石等特产,就会通过陕西输入中原。而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也会通过陕西输往西域。丝路大开之下,陕西的商业也会再度繁荣起来。

    吴三桂没有朱皇帝那么会算账,但是也知道自己在这笔买卖当中一定有的赚,于是就矮了半截,要给朱皇帝叩头谢恩。

    朱慈烺连忙扶了他一把,笑着说:“长伯你先别急着谢恩,朕还有别的条件呢!”

    原来这银子没那么好赚......

    “陛下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只要三桂能办到,绝没有二话!”

    朱慈烺哈哈笑道:“好办,好办......你有330个千户,33万户,200余万口,人数不少,而且还有繁衍生息,年年都有不少男孩被生养出来吧”

    “那是自然的,臣下面的那些人可能生了,其他的千户臣不知,臣直辖的千户,平均一下,每个千户一年能生三四百,其中的男孩有一百八十上下,现在没什么,将来怕是麻烦!”

    吴三桂的那些千户平均一下,都有七千多口子,千分之五十的出生率就是三百五十左右了。不过这年头夭折率也高,三百五十人里面能有二百人长成就不错了。不过有这样“长成率”,330个千户的人口还是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

    而且这些军户除了给藩镇当兵,也没什么上升通道。西北的经济再怎么发展也就那样了,就算丝绸之路恢复了一点,和东南的四江两湖闽粤还是不能比。

    至于“太学考试”,那就更没希望了......不是西北军户脑子不行,而是东南这边很快就会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东南士大夫有钱,又舍得投资教育,科举考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呗,西北军户根本没得比。

    不过朱皇帝却想到了一条非常特别的上升通道。

    “人不少啊!”朱慈烺笑道,“每年给朕这里送1500名10岁男孩怎么样”

    “1500名10岁男孩”吴三桂一愣,“陛下,您要那么多男孩做什么不会是当太监吧”

    “当然不是......”朱慈烺摆摆手,“现在宫里一共就三百个太监,哪用得着那么多候补”

    他顿了顿,“和你说了吧,朕打算从安西、北庭、朔方、淮北、徐海、川西、川东、辽东、南阳等九边军镇招募少年。再由大元帅府教养他们数年,教养期间,不得和家人联系,等满18岁后再从中选拔壮勇从军当兵。

    九边军镇每年各自输送数百至一千数百,合计总能有一万多人,教养数年后当有大半可用,将来朝廷手头就不缺精兵了......等他们有了军功,也可以选入军校,提拔当官。如果不能踏上仕途,满35岁就能退伍为民,朕回给他们一份财产,让他们在东南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这是在抄奥斯曼帝国的耶尼切里军团,要训练童军了!

    因为大明现在和奥斯曼帝国成了友邦,朱皇帝也得以研究耶尼切里军团的体制,研究之后发现这种“童军”制的确有可取之处。招募贫苦少年教养而成的军人,战斗力是颇有保障的,而且他们也可以成为统治集团的新鲜血液来源。

    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的统治集团,是一定会渐渐走向腐朽的!哪怕朱皇帝建立了精英教育和军事教育体系,也只能延缓他们的腐朽速度。

    而这些九边少年之中的精英,可以和贵族子弟一样进入军校,担任军官,再由军官转文资从政。因为他们背后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而且也比较有干劲,完全可以成为军队和官场上的中流砥柱。

    另外,对于游离于大明核心集团之外的九边藩镇的中下层而言,供应童军也会成为一条上升的捷径。

    哪怕只有少数童军可以平步青云,但是对九边军户而言,多少也是一个盼头。

    有了这个盼头,军头们要煽动他们反对中央就不容易了。

    而且九边军户的战斗力也不可能超过大明版的耶尼切里军团......



第798章 驸马爷,去当倭寇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真的是抱头痛哭啊!

    崇祯、周后、朱慈炯,还有一个坤兴公主朱媺娖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四个人就在武英殿外头抱头痛哭,就是没人理朱慈烺。

    真是不知好人心啊!

    崇祯上皇一边哭还一边哆哆嗦嗦摸出一张海商银行的银票(其实就是大额存单),折得跟个豆腐干似的,递给儿子:“三哥儿......这是为父和你母后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一点私房,只有15万2千两银子,你都拿着吧!”

    周后也抹着眼泪:“儿啊,你千万别苦了自己......钱不够花,为娘再给你想办法。”

    朱慈烺瞧着眉头大皱,这看着有点像慈父慈母卖了房子给败家子还高利贷呢

    可是......崇祯皇帝在海商银行、盐商银行存了150多万私房钱,现在才拿出15万2千,还弄得跟要倾家荡产似的!

    你是太上皇啊!稍微大方一点好不好

    “三弟,姐姐也有一点私房。”已经给郑建功生了两个儿子的朱媺娖也摸出一张折得四四方方的银票,递给了兄弟,“只有3万3千3百两,是我多年攒下来的,现在都给你......”

    朱慈烺听了这话差点没背过气去,你这个当姐姐的怎么也这样你老公是大明首富的儿子,家里面金山银山的,你又是公主下嫁,会只有三万多两私房

    不过崇祯、周后、坤兴公主都给钱了,朱慈烺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好一毛不拔了。

    他只好上前去对朱慈炯说:“三弟,朕也有内帑,多是不多......再去向郑贵妃借一点,筹个三十万两给你,你可千万别嫌少啊!”

    这下轮到朱慈烺被鄙视了——他的皇家商会是仅次于郑家商行的大财阀!几百万两银子随时都能拿出来的......

    朱慈炯也感动的不行,留着眼泪道:“父皇,母后,皇兄,皇姐,慈炯谢过你们了......慈炯此去西北当和鞑虏死战,便是粉身碎骨,也不教鞑虏越过长城一步!”

    长城朱慈烺心说:那河套呢河套不是早就在你控制当中了这就不管了,就要缩回去守榆林镇长城了
1...248249250251252...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