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他的这些工厂都办得挺大,还请了许多西洋工匠,所以投资不小,大部分的工厂都没到盈利的时候。为了筹集资金,就只好把自己在海商银行的持股专卖给了朱慈烺、郑芝龙、黄江还有一些海商行的高管。
所以现在海商行就是朱慈烺、郑芝龙拿着大股,黄江和一群掌柜、账房、管事拿着少部分的股权。
但是郑芝龙不管银行的经营,所以实际掌舵的大股东就是朱慈烺本人.......
这下郑芝龙不知道怎么说了,总不能向张世泽、朱纯杰、苏观生三个大青天揭发朱慈烺吧
看到郑芝龙无话可说了,朱慈烺又扭头看着苏观生,“苏卿,你还查到了什么”
“陛下,恕臣无能,”苏观生道,“臣是书生,不
674.第669章 这是政变啊!
第669章 这是政变啊!
郑芝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郑森居然在谢恩......谢朱皇帝封他当了南洋通商大使兼东宁军节度使!有他怎么当儿子的吗他这样还是孝子吗
郑森开开心心的接了泉台的盘,就等于一下子就断了郑芝龙的退路了!
因为郑森当了南洋通商大使兼东宁军节度使,那郑芝龙还当什么
只能当户部尚书了......要不然就得被朱慈烺圈禁了!
郑芝龙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遇到的不仅是户部的大坑和藩债的屎盆子,还有一场政变......自己在泉台的统治已经被朱慈烺和郑森合谋推翻了——真没想到,跟着钱谦益学了那么多圣人道理的郑森原来也是个逆子!
怪不得朱慈烺那么看重他......这是惺惺相惜啊!
早知道,当年就不该把他从日本接出来啊!
虽然知道了真相,但是郑芝龙还是不能反抗,因为朱慈烺不是要撤泉州的藩,只是要换一个藩主,而且还是让郑芝龙的世子郑森上台——对于整个郑氏集团而言,以郑森代替郑芝龙的利益很明显,一是确立了东宁藩镇的节度使世袭;二是拉近了郑家藩镇和朝廷的关系,郑森可是大师兄啊!
由郑森当藩主,郑家上下都能安心发财了......
所以连郑芝龙的那几个亲兄弟和堂兄弟,都不会在这场父子之争中站在郑芝龙一边,郑芝龙还搞什么呀
“老泰山,”朱慈烺脸上的阴沉已经一扫而光,换上了温和的笑容,“户部一职,你来担当是最合适的......而东宁节度使,由大师兄来当也最合适了,因为郑最信任的就是大师兄了!”
郑芝龙听了这话,心头就是一抖。最信任郑森......也就是说不大相信自己这个岳父老泰山了!
所以才要用更可靠的郑森来替代自己掌控泉台和郑家水师。
“臣,臣愿意接掌户部,可是臣,臣是武夫和商人,不是文官......”郑芝龙吞吞吐吐的,还是不大情愿,“只怕惹人非议啊!”
这个套可真是没说的了!郑芝龙的军队、地盘都被大孝子郑森拿走了,自己还得去帮好女婿朱慈烺填户部的无底洞!
“老泰山不必担心,”朱慈烺道,“吴襄也是武人,兵部不是干得好好的也没人非议啊!”
那能一样吗郑芝龙心说:兵部本就是管兵事的,现在又是大争之世,用个武人还是挺合适的。可户部一向是文官的地盘啊!
“而且,”朱慈烺顿了顿,“而且朕很快就要改革大学士制......大学士应该去做学问,不应该当阁臣。”
其实明朝的大学士并不管学问的事儿,一开始就是皇帝的顾问,后来渐渐又取得了为皇帝起草诏令的权力,这才成为了辅臣。
但是朱慈烺现在已经恢复了丞相制,草拟诏令的工作也归了翰林院,大学士就成了个可有可无的名号。
不过这并不是朱慈烺改革大学士制的原因,朱慈烺要改革大学士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促进儒学进步。
“臣,臣可以当户部尚书,”郑芝龙没辙了,“可是臣有许多幕僚和管事,靠着他们,臣才能经营泉台,运作商务。”
“老泰山放心,朕会给你用人额度的!”朱慈烺笑道,“不会让你孤身上任的。”
明朝的那些高级文官看上去都不大称职的原因,也和天子喜欢“孤臣”有关。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呢,一个好官能没一堆好帮手孤臣一个,遇上一群老奸巨猾的积年老吏,还不是给人蒙成了傻子
所以朱慈烺是允许部门主官和地方主官提名一些属官的。当然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被提名的,门槛还是有的,得通过吏部的考试。
不过朱皇帝可以给郑芝龙开后门——郑芝龙自己都通不过吏部的考试,别说他的那些帮手了。但是人家真能管好银子啊!在朱慈烺上台前,郑家大账房管的钱比大明户部多多了,而且管得还好,能把银子越管越多。崇祯皇帝的那些糊涂户部尚书就该去郑家大账房当个几年学徒......
别看朱皇帝自己挺能弄钱的,在大明历代皇帝当中能排第一了,但是和郑芝龙比还差多了——郑芝龙可是两手空空打天下当上大明首富(也许是世界首富)的牛人,而且他还没金手指。搁在
675.第670章 大顺不怕!
第670章 大顺不怕!
“新年将至,太平祥和,人人欢悦,皇爷何故叹息”
说话的正是主持永陵建设的大军师宋献策,他现在的心情可好极了!因为他居然在重庆府附近的大山里面,为李自成找到了一块那么好的宝穴,看来顺高祖李自成没白装这两年多的活命。
相比之下,西太祖张献忠就差多了,随随便便埋在了朝天关附近。宋献策去看了,那就是个断子绝孙的穴......现在张献忠的四大义子都把张姓丢了,改回自家的老姓,就说明宋大军师的本事有多高了。
所以有壁山永陵镇着,大顺200年江山那是稳稳的,什么三路讨伐,50万大军的,都是无用功。
李过又是一叹:“如今南明暴君发50万大兵而来,我朝初定四川,人心未稳,如何应对”
“皇爷勿忧,”宋献策笑道,“议政八王和太子殿下正在商议对策,相信一定会有退敌安川之计的。”
现在大顺不仅有八王议政,还有太子抚军。所以李过这个皇爷是可以垂拱而治的,他也不必每天那么辛苦的上朝理政,也不需要亲自领兵出阵。军务政务,都有议政八王和抚军太子商量——他们这九位商量好了的办法,基本也就错不了了。
“他们会有什么安川之计”李过叹了口气,这皇爷做的一点不开心......也不知道朱慈烺的皇爷是不是也这样
......
“什么50万大军,一准是虚张声势的,咱大顺才不怕呢!”
“50万怕还是真有!吴三桂、朱慈炯、曾英、秦翼明这四个藩镇就不下30万了,朱慈烺自己会没20万”
“军费呢”
“几百万债票都发出去了......而且还有一整个四川的花花世界呢!”
“就不怕鞑虏抄后路”
“听说鞑虏也在讨伐喀尔喀蒙古,估计腾不出手吧”
“那咱们怎么办咱们能拉出多少人”
“20万总是有的......应该先发制人,如果让朱家的三路大兵起来了,咱们的20万兵是不够用的!”
重庆府,永和宫,共治殿内。议政八王正在和太子李来亨一起议政——其实李过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畅所欲言,共同为大顺农民政权的未来描绘出最壮丽的画卷。但是李自成的大侄子李过总是觉得别扭,不愿意参加议政,总觉得太丢份,所以就打发李来亨去了,而且还给了他一个“抚军”的名号。
当然了,他这么干也有培养李来亨的意思——在八王议政的体制下,李过、李来亨父子的地位看起来是不大稳固的,所以他们父子二人也就空前团结了。李过不怀疑李来亨会篡权,李来亨也不担心老头子废了自己的太子宝座。
“晋王,你的意思是先下手为强”主持议政的李来亨问刚刚提出先发制人的李定国。
八王议政的形式当然是比较平等的,八个议政王分别坐在御座的左右两边。现在御座空着,李来亨则在御座边上有把交椅。
“必须先下手!”李定国用力挥了下拳头,“咱们就这么一点地盘,可经不起朱家兵马的蹂躏......就算是旷日持久的对峙拉锯,咱们也吃不消啊。虽然咱们有20万府兵,可是还有地方要镇守,不可能都分去各处把口啊!
另外,咱们的器械还是不如朱明的,他们有火铳,有红夷大炮,有红夷小炮......咱有什么只有大抬铳和大将军炮,根本不成。所以坐等敌人来打是不行的,必须要先下手!”
虽然李定国在和尚原大显神威,吊打了吴三桂。但是他对明军的火器还是比较忌惮的。老万岁张献忠就是被清军的火炮打死的!而明军现在的火器更强!所以他不想和东南明军的主力硬碰硬,而是想挑实力较弱的川西镇和云南明军下手。
“先下手打哪儿”李来亨又问。
“南下!”这回说话是孙可望。
孙可望说:“围着咱们的四个镇当中,数川西镇最弱。咱们就集中力量打垮川西,然后再下云南。打下云南以后,咱就可进可退了。”
孙可望提出的其实是一条“逃跑路线”,再历史上他就主张向南打,实在不行就出国去“南海”打块地盘。
李来亨扭头看着刘宗敏。
&
676.第671章 孤王应该往哪里跑呢?
第671章 孤王应该往哪里跑呢
“王爷!”
马靴声响动,正昏昏沉沉的靠在云南王府(原来的黔国公府)大殿的王座上面的朱慈照抬起眼皮,就看见张勇和邱磊并肩而入。张勇风尘仆仆,脸沉如水,还没跪下叩头,就是一声叹息。邱磊则是一脸的忧愁,看见自己这个坑丈人的好女婿就有苦难言。
他们俩都是从昆明府北面的寻甸府败逃回来的,打败他们的当然是大顺晋王李定国了!
在议政八王一致同意南征云南后,大顺的战争机器就高速运转起来了!
共治元年正月十五一过,李过父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所属的军府就得到了点兵将令。成都府、潼川州、保宁府、龙安府、嘉定州、眉州、邛州等川西川北的州府,也得到了议政府下达的征集粮草民伕的命令。
经过永昌五年的调整,大顺朝的两大根本制度——圈地授田和计口均田,都已经上了正轨。前者给20万隶籍军府的军户(包括官户)授出约2000万亩土地,后者则给大约260万小农之户授出了约3000万亩土地。
对于大顺这个新兴王朝治下,又经历了多年战乱的蜀地而言,这两大根本制度还是相当适用的!
虽然由于需要授田的军户(官户)过多,造成了普通农户得田偏少,户均才十一亩半多一点,人均只有两亩多。但是分散在蜀地(包括汉中、郧阳、巩昌等地)各州府的军府农庄很多,所以普通农户可以租种军户土地以增加收入(通过土地租赁进行的剥削当然还是存在的,大顺农民政权可不是后来的革命政权),基本上可以保证温饱衣食。
而通过出租土地,隶籍军府的军户也能得到足以支持兵役的收入——建立在圈地授田基础上的府兵制就是典型的土地兵役制,士兵服役的成本主要由土地收益支持,政府只需要提供少量的补贴和赏赐就能动员起相当庞大的军队了。
当然了,圈地授田和计口均田制会随着人口增长、工商业发展,以及军户官户阶层的腐化慢慢出现问题,甚至走向崩溃。
但是眼下的大顺还是初兴始创之时,而蜀地的人口也因为经年累月的战乱有所减少,现在刚好达到一个可以完美支持府兵制的程度——农户太少也不好,农户太少,军户就招不到佃,招不到佃,他们就不能长期服役。而人口(包括军户、民户)过多,则会造成人地矛盾突出,军户的人均土地占有数量太少,口粮负担太重,同样无力负担兵役。
而现在,则是军户、民户、人口、土地等各方面最为和谐的时候。所以五万精兵,十万民伕和五十万石的粮草,还有数以万计的大牲口,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征调完毕。
而这个时候,大明的川西军镇刚刚设立,朱皇帝答应的军费和器械支援还没到位——由武汉走鄂西山区、贵州山区再到川西山区的路实在不容易,没有几个月根本到不了!
所以新败的川西军根本挡不住士气如虹的五万大顺天兵,增英、杨展等将只得让出入滇的大路,收拾兵马退到了紧挨着贵州的乌撒府、镇雄府。
在夺取了马湖、东川、乌蒙三府和四川行都司的辖区后,李定国并没有停留休整,而是马不停蹄的杀奔云南。从东川府突入了寻甸府,打了云南王朱慈照所部一个措手不及。
而在李定国杀入云南之前,云南王朱慈照和黔国公沐天波居然还在明争暗斗。
云南本事沐家的地盘,云南府(昆明)更是沐家的老巢。但是因为沐天波一个没留神,让临安府(大致上是后世的文山州)阿迷州和王弄山的土司沙定洲在昆明城内搞了兵变,失掉了这个老巢。
可是沐家在云南的根基很深,并没有因为云南府的失陷而彻底垮台。沐天波逃出昆明后,又在楚雄府(紧挨昆明府)建立了根据地,还得到了分巡金沧道的杨畏知(陕西人)的支持,在楚雄和沙定洲对垒。
而沙定洲攻打楚雄不克后,就转用兵力攻打云南东部,取得了大部分云南东部土司的拥护,由此云南就一分为二,楚雄及以西归沐天波、杨畏知,昆明及以东归沙定洲。
就在沙定洲集结了云南东部各家土司的大兵,准备会攻楚雄的时候,张勇、邱磊就保着朱慈照从贵州方向开过来了。
沙定洲一看苗头不对,赶紧带着从昆明黔国公府内抢来二
677.第672章 孤王真是逃难的
第672章 孤王真是逃难的
梨花江畔梨花驿。
拥有这个充满诗情画意般的名称的小镇,却是一处破旧到了极点,既没有梨花,也没有驿站,更没有诗人的边境小镇。
梨花驿的“梨花”二字来源于梨花江,也就是从云南通往安南的红河。而“驿”字则来源于一座早就废弃的驿站和一场黯然收场的安南之战。
在明成祖征服安南的那些年中,梨花驿真是是驿站。还是联络云南、安南之间通信往来的重要驿站。
不过在明宣宗罢征安南后,梨花驿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依托驿站而生的人们,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活路。就是通过只能勉强航行的梨花江进行一些跨国贸易,赚不了大钱,却也能养家糊口,将梨花驿小镇维持了200多年。也让逃难中的大明云南王朱慈照在进入安南都统司境内前,有了一个临时的落脚之处。
现在已经是大明洪兴二年四月初二了,在二月底放弃昆明,又一次踏上逃亡之路的大明云南王已经过了一个多月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过今年已经满18岁的朱慈照也拥有一副遗传自崇祯皇帝的强健体魄,而且从五年开始他就没怎么安稳过,早就习惯了不断跑路的日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