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现在郑主正晕头转向,而且还没从长德垒惨败中回过血,一时间也无力反攻。
阮主则刚刚换人,南阮的军队也在长德垒大战中伤亡惨重,而且南阮和北郑还处于敌对状态当中,当然是远观为上了。
莫主莫敬宇和保主武公悳都巴望着能从云南王朱慈照那里得一点好处,所以也按兵不动,而且还各自派了使者
681.第676章 大明好人
第676章 大明好人
大明洪兴二年,安南黎朝德隆元年,西历1649年。
崇祯历六月初六。
晴空万里,火辣的阳光,再次照耀在安南国南部这片靠近大海的狭长土地上。
在一条名为香江的大河北岸,坐落着一座四四方方,周长约有十七八里的中国式城池。
飘扬的一面阮字大旗,表明了这座城池的主人,就是统治安南南部顺化、广南、泰宁三府的阮福濒。这里就是南阮的本据之城富春。
阮福濒统治的三府之地被往来贸易的西方人和明人称为“广南国”。不过包括阮福濒在内的历代阮主,却从没有自称为广南国主或是广南国王。虽然阮主拥有一国之君所能拥有的一切权力,在顺化、广南、泰宁三府土地上就是事实上的君主。
但是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安南国内,大义名分总还是要讲究的。北方的郑主对黎皇有生杀予夺之权,但依旧自居为黎朝之臣,不敢篡黎为郑。
而南方的阮主虽然经营起了一个独立王国,割据称雄已经四代,但一样不公开建国称王。而且还要打着“忠黎”的旗号和北方的郑主对抗。
同样的,后黎朝虽然在安南国内以帝王自居,但是在面对大明的时候,还是要自居人臣。甚至还为了“都统”和“国王”的名号耿耿于怀——后黎朝“中兴”以来的这些年,安南的使臣可不止一次向大明朝求封国王了。
可是北方的天朝上国,哪怕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松过口。
不过安南国内的各方势力,对这事儿也习以为常了。安南国内要讲大义名分,北方的天朝上国一样喜欢这个调调——都统司是内属,安南国可就是外藩了!
内属变成外藩,账面上就失了地,这事儿自然是成不了的。
知道这套规矩的安南君臣本也没抱什么希望,他们为黎皇求封国王,也是在玩一个“名分”的概念。实际上,他们自己关起门来都称皇帝了......
可是让阮福濒没有想到,黎皇复封国王的事情突然就有了眉目。大明那边新上台的洪兴皇帝不知怎么想的,对安南、占城、真腊来了兴趣,去年派出了一个重量级的使者走海路来访。不仅表示可以考虑恢复安南王国地位,而且还愿意调停安南国内的南北战争,可以促成一个四主共保黎王的安定局面。
至于回报——过去天朝上国只要面子,不怎么在乎实际利益,可这回他们好像改了性子,居然想要取得真腊的金瓯之地用于垦殖......这事儿可让上一任阮主阮福澜好一阵为难!不过当时正好遇上郑主倾国来犯,所以阮福澜也就松了口。
本想着击退郑主后再设法把明国垦殖金瓯半岛的事情搅黄了,可谁知道明国的使臣是个不讲道理的蛮子,居然带着两条西洋大战船直接就去了普利安哥,还在九龙江内发炮......几十门24磅红夷大炮齐射啊!
几轮齐射过后,普利安哥的真腊副王乌迭就什么都答应了......
这明国现在办事的手段,真让人担心啊!
不过那时候阮家也没心思去管水真腊,他们得忙着应付长德垒之战。
这长德垒之战打得虽苦,但最终还是让阮家军品尝到了胜利的甘甜,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阮主阮福澜在战役结束前病逝......他这一死,阮氏就得进行权力更迭,暂时没有余力乘胜追击了。
本以为郑梉这个老不死的又逃过了一劫,却没有想到更加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到了富春城——五万明军趁着郑主惨败,元气大伤的当口,从云南沿着洮江(梨花江)杀来,突袭夺取了升龙府!
一夜之间,安南国又一次面临存亡之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郑梉那个老狐狸还盗用黎皇的名义下达了“停止私战,团结抗明”的诏书。
同时郑梉的孙子郑桥也到访长德垒,提出了停战和解,一致抗明的要求。
就在阮氏君臣们都有点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南阮埋伏在升龙的细作又送来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
占领了升龙的大明云南王似乎是好人......他并不想灭亡安南,也无意夺取黎氏的安南都统,甚至不想在升龙久留。
&nb
第678章 一起来当忠臣吧!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当大明好人陈永熙从会安港往富春城而来的时候,以升龙易占城的买卖已经黄了......这个买卖是被朱慈照、莫敬宇和武公悳他们三忠臣给搅黄的。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朱慈照小时候挺坏的,一心想要取代大孝子朱慈烺当太子。但是他现在长大了,懂事了,已经知错能改,决心当朱慈烺的忠臣了。
进步很大啊!
而且他不仅自己进步当忠臣,还要拉着莫敬宇和武公悳两个一起进步当忠臣。朱慈照给朱慈烺当忠臣,而莫敬宇和武公悳则给黎王黎维祺当忠臣。
在一人捡了一个府以后,这两位都相信朱慈照的诚意了。所以在六月初的时候,各自带了两三千人马进了升龙府,来和朱慈照一起商量当忠臣的事情了。
“孤王已经派使者走海路去富春见阳郡公阮福濒了!”
在招待莫忠臣和武忠臣的酒宴上,朱慈照把自己派人去和阮主谈判的事情告诉了两人。
这位少年王爷今天也没穿公服、常服,只是穿了件单薄的道袍,也没戴帽子,但还是热得不行,一脑门子的汗,还一个劲儿在挥扇子。
说真的,他一点都不喜欢安南。太热了,还是昆明好,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大王,您想和阮福濒谈什么”
说话的是莫敬宇,他在高平府关上门也是个皇上!还有自己的年号,叫顺德。
不过出了高平,他就不是皇上了,而是黎朝的乱臣贼子和大明的忠臣孝子。因为是大明的忠臣孝子,所以他的汉语说得特别流利。
“当然是谈怎么共扶黎王了。”朱慈照一边扇扇子一边说,“几日前接到了两广何制军的书信,他在信上说,朝廷的意思还是要恢复黎氏的王位,让黎王回升龙府,再由郑、阮、莫、武四家一起扶保。”
何腾蛟在信上说的还是“四爹共治黎王”的路子,黎维祺现在就一个郑爹,日子很不好过,郑爹是个后爹,不知道心疼老黎。老黎的爸爸黎敬宗黎维新还是被郑梉他爹郑松逼着上吊的......这事儿还不是悄悄的进行,然后再给找个意外上吊的理由掩盖罪行,而是公开进行的!
 
683.第678章 安南这算回归了?
第678章 安南这算回归了
大越国(安南内部的正式国号)的皇帝黎维祺战战兢兢的走在清化府城中的清都王府内。
在国都升龙,黎皇多少还有一点拥护者——升龙靠近中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重,有不少书呆子是真的将黎皇当成大越皇帝的!
不过在郑氏的老巢清化府,可就是只知有郑,不知有黎了!
所以郑主郑梉如果要他在清都王府里面悬梁自尽,他也只有老老实实的吊上去。
吊上去还能死个干脆,不吊上去,那就让人揍个半死再挂上去——当年他爹就是这样死掉的,这些日子也不知道怎么了,他一合上眼皮,就梦见父亲黎维新被人揍得鼻青脸肿,再活生生挂上去的模样......
上一任的郑主郑松还站在一边狂笑,哪儿还有一点人臣的样子
哪怕是奸臣,哪怕是曹操,也不能这样不讲体面吧
而黎维祺这些日子也听到些小道消息,说是那个占领了升龙城的大明云南王是封了大明天子的密诏来安南主持公道的。
哦,就是替黎王主持公道!
以后不能这样公开弑君了,要弑也得秘密下手才行!
不过黎维祺却一点也不感激朱慈烺,因为他知道朱皇帝多管闲事的行为很可能会害死他。他本来还能苟延残喘几年,现在搞不好马上就死了。
因为郑梉和他爹郑松一样,都是无法无天的狠人!杀个把皇帝,那是眉头都不皱一下的。
所以吸取了父亲黎维新惨死教学的黎维祺对郑梉那是百依百顺,妥妥的孝子啊!哦,比孝子还孝顺,至少郑梉的儿子孝顺多了!
郑柞哪儿能和他比郑柞在爸爸面前能挺起胸膛,而且还经常和老头子顶嘴......郑老头是人到中年才有了郑柞,那真是宠得不行,可舍不得让他上吊。
郑柞要是没了,老头还不得哭死
可黎维祺就没那么值钱了......郑梉上回说要讨伐阮主,他好心提醒了一下,说长德垒不好打,结果就惹毛了郑老头,当着大臣的面就是一顿臭骂,还让他赶紧退位!
黎维祺哪儿敢说个不字立即就让位给儿子黎维佑,还得开开心心的让位,不带有半点犹豫的。
就这样,他的性命还是岌岌可危,随时就是一根上吊绳了断了。
就在他毫无怨言的等待死亡的时候,好消息,哦,应该是坏消息传来了。他的儿子黎维佑不知怎么就死在了军中......黎维佑没有儿子可以即位,而黎维祺又没别的儿子(以后会有,但现在没有),所以就只能让他回炉再当皇帝了。
但是黎维祺还是生活在恐惧当中......他没儿子,但还有侄子啊!
也许郑梉会因为大明天子多管闲事把自己给吊死,换自己侄子上台——黎维祺的侄子和郑家没有杀父之仇嘛!
一想到要被吊死,黎维祺就感到呼吸困难了,但是也不敢不去见郑梉,连走慢些都不敢,一路喘着就到了大殿。
进殿之后先看天花板......没有上吊绳!
还好,还好......
“臣怀庆侯武公悳见过都统使!”
有人向黎维祺行礼了,不过没有下跪,只是揖拜。
黎维祺一愣,看着眼前一个穿着明朝蟒袍的武将,“你说你是......”
“怀庆侯武公悳!”
“那都统使是谁啊”黎维祺又问。
“是你!”一旁郑梉没好气的说。
哦,又要禅让了......皇帝没了,变成都统使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几天
黎维祺可怜巴巴的看着郑梉,“清都王,朕,不对,是予要让位给谁”
“让位”郑梉瞪了他一眼,“让什么位啊你是大明册封的安南都统使!”
“我我是都统......好像有这事儿。”黎维祺这才松了口气,也不敢去御座上坐着,而是站着和郑梉说话,“那我还当皇帝吗”
“还当什么”郑梉老眼一瞪,“大明云南王都当不了皇帝,你还想当那个云南王想给你的城主当,升龙城主,想去当吗”
城主
是真的能做主的城主还是升龙府城的主
黎维祺眼眶里都有泪珠子了——大明云南王真是好王啊!可惜自己无福消受他的好意。
“我不想当!”黎维祺咬牙道,“我就在清化挺好,哪儿也不去......”
“不去不行!”郑梉冷冷道,“云南王说了,以后就是咱们郑家和广南阮氏、高平莫氏、宣光武氏共治安南,同保你这个黎王了!
第679章 大明的忠藩忠臣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朱慈照日南郡王封号中的“日南郡”,就是占城国的旧称。而他的官职静海军节度使中的静海军,则是唐朝在咸通七年设立的一个藩镇,用于守护安南地方,以防南诏国的进攻。
历时上镇南都护府的府治在咸通元年、咸通四年两度被南诏国攻破,形势岌岌可危。
其中咸通四年那次镇南都护府治的失陷时间长达三年,直到咸通七年才由唐末名将高骈收复。随后就设立了藩镇静海军以抵御脑抽的南诏国对安南方面的攻势——当时唐诏两国正在进行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战场从四川一直延伸到安南,结果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早就没有多少中央军可用的唐朝依靠一堆割据或半割据的节度使派出的军队把强盛一时的南诏吊起来猛打,使其“屡覆众,国耗虚”,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男子为兵的地步。
而南诏本族兵力的枯竭,也给了投靠南诏的汉人清平官郑买嗣发动政变,尽诛南诏王室八百余人,自立为帝,建立大长和国的机会。
唐朝方面,则由于戍守桂林的数百徐州兵因为防守六年无法还乡,群情激愤,发动起义,一路打回徐州,后来又在徐州一带和唐朝官军交战了将近一年,严重消耗了大唐王朝在中原腹地的军事实力。
在庞勋起义被镇压下去没几年,就发生了“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以也有人认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不过真要追根溯源,长达数十年的唐诏战争,大约才是真正的祸基所在。
安南脱离中国的祸基,其实也是这场让唐诏两国俱败的长期战争,和是否设立藩镇静海军关系不大。
而朱慈烺思虑再三之后,还是觉得设立藩镇,是目前大明能够使用的最合适的治理殖民地的方法。
要不然还能怎么办
现在大明朝廷的直辖地盘走得是军政分离的路线,巡抚、知府(州)基本上不能干涉军务(除了维持治安的巡标),而总督、提督、总兵也不能干涉地方政务。
另外,总督、提督、总兵只是军区(战区)的负责人,除非有特旨授权,否则他们不能管辖防区内驻扎的模范师(包括师所辖的部队)和其他由大元帅府直接控制的部队,基本上就只能管辖一些模范团——不是所有未编入师的模范团都由总督、提督、总兵管辖,他们只能管其中的一部分。
此外,征兵和训练新兵以及军眷管理这些事情,还有16个将军府管辖——这些将军府理论上是由大元帅府直辖的。虽然将军一职可以由提督兼任,但是将军府和提督司不能合并,必须保持两套班子。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直辖地盘上的军权、政权都被拆得很细,总督、提督、总兵、巡抚、知府、知州这些高官都只能管自己的一摊,互相牵制,谁也没有全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