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哦。”朱慈烺点点头,不置可否。
第663章 发债喽,快来买啊!
再次进入东湖离宫时,吴三桂已经是正式的平西军节度使了!
虽然是重兵在握,大权在手的一方节度,可是吴三桂却一点也感觉不出自己身上有什么王霸之气......依旧是心事重重,满脑子都是这么借债,怎么还债,上哪儿去找银子填补亏空,又怎么一文一文的从平西军浩大的日常开销中抠出钱来!
不得不说,这个“有限责任藩”的藩主,那是一点都不好当。
得自负盈亏,得苦心经营,得上下左右应付妥当,稍有不慎......就是藩毁人亡!
他今儿再来东湖宫也不为别的,还是为了找钱补窟窿......在离开西安前,他就和自己幕僚一起扒拉过算盘了,这藩主不好当啊!
吴三桂的辖区不小,在册的耕地大约有2000万亩,下面的330个千户占了约一半——平均一个千户占田30万亩。余下的一半是国公府(现在是节度使司)直辖地。
说是直辖,其实大多是有主的,公府(节度使司)也就有权征个税。可那是陕西,还想征多少税整年下不了几场雨的旱地是没有多少收成的,一千万亩也不见得能收到一千万石面粉,十税一也就是一百万石......
另外,还有一些城市、税关可以收点商税。不过陕西的商业并不发达,而且商业中心也不在吴三桂的地盘上,而是在榆林。
榆林是草原和农耕区交汇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商业中心。而且和草原做买卖也能产生厚利——虽然用火器交换草原的良马看着有点“不正确”,但是真能赚到钱啊!
在得到了陕甘之后,大明朝廷看着好像不是很缺马了。但是战马的供应依旧短缺——陕甘的马种也是草原种,也就是接近自然原生态的马种。当然是高矮胖瘦啥样子都有,就跟人类差不多。其中能够充当战马的草原马,就相当于人类中的身长力大的壮士。不说百里挑一,那也是十里挑一或二十里挑一的。
也就是说,要获得足够的良马,就必须要有二十倍、三十倍数量的马群。而甘陕农耕区的马匹保有数量还是不足,以二十选一的标准,选出的战马连平西、朔方两藩都不一定能满足,哪儿还有余力供应东南明军
现在东南明军陆军的人数已经奔60万而去了......即便有一部分是驻防分镇,不上一线的军队,但还是能编成至少160个步兵团(40万人)。
可要想在5年后,将这160个团编组成具有强大野战能力的40个模范师,朱慈烺至少要拿出40个骑兵营和40个师级炮兵团。这就需要装备将近1000门3磅炮和五万匹战马(挽马)。火炮好办,因为青铜炮非常耐用,用上几十年都不大会损坏。所以无非就是一年铸造200门,一个月铸造十六七门。
可五万匹马......如果以草原马为主(那么大的数量,也不可能都是折耳马),就必须有至少几十万匹的马群才能支撑这个数目!
哪怕拥有甘陕,也不可能养那么多马......
所以朔方军的“枪换马”的生意是可以赚到许多钱的!
而吴三桂的平西军......因为之前扣留五世大喇嘛的事情同强大的和硕特部闹翻了。所以平西军不敢像朔方军那样收拾河套草原上的蒙古人立威——不立威是不能好好做买卖的!而要立威又有可能引发同和硕特蒙古的长期战争!
所以平西军的草原贸易不大好开展......
因此吴三桂和自己的幕僚扒拉了好一阵算盘珠子,发现也就是一百多万的年入。
心事重重的吴三桂跟着引路的太监在东湖宫内转悠了半天,最后才在一座气象俨然的宅子前停了下来。
引路的内侍是个非常粗壮的太监,应该是净军出身的“克难太监”,穿着大珰的蟒袍,带着吴三桂一路过来,嘴角都撇着,一副骄横的模样儿。不过回头和吴三桂说话的时候,却还是笑得跟一朵花儿似的:“公爷,这里是皇后娘娘居住的永宁宫。”
原来今天要见妹子了!
吴三桂放松了一下心情,然后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宫门。说不上气派,但是却非常精致,有点像豪门权贵的园子——这位洪兴天子仿佛不大喜欢摆皇家威风啊!
 
第664章 大奸商,大债主
在汉正街米市旁边的米市茶楼,今儿就跟开了锅似的热闹,人声鼎沸啊。早上随着吴三桂就任川陕总督和王永吉就任陕西巡抚,第一期平西藩债和第一期朔方藩债的成交价格就开始止跌回升了。
稍后,又传出了平西军、朔方军将要发行第二期藩债,以募集500万两白银(平西军募集300万,朔方军募集200万)用于入川作战,以及大明朝廷将在洪兴元年结束前向二藩各提供50万两白银用于入川作战准备的“特大利好”。这下第一期平西藩债和第一期朔方藩债立马就飞涨起来了。
债券飞涨的原因当然不仅是出现利好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围绕在海商银行、盐商银行周围两大商人集团在操纵债券行情!
由于“寄进制”(诡寄、投献)被朱慈烺给瓦解了(寄进制使得土地和工商业产权集中到了官僚士大夫手中,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在东南地区的发展),所以大明东南的工商业和富农经济这几年也飞速的发展了起来。
而其中发展最快的,则是以盐商银行和扬州徽商盐总为根本的徽帮财团,以及立足东南海上贸易,以安平郑家和海商银行为本的泉商财团。
这两大商团在朱慈烺瓦解寄进制前就非常成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也就是账面上躺着大量的现金花不出去,所以只能用来买地收租。
用后世公认的观点,这些中国奸商没有把赚到的钱投入再生产,而是拿去购买土地,所以资本主义才发展不起来是中国人喜欢买地,才造成资本主义不能发展的!
但是灵魂来自后世的朱大皇帝知道,哪怕在21世纪的中国,手里有几个闲钱就去瞎投资或是盲目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家,下场往往比不上赚了钱就去买房子收租的“土财主”。借了一屁股高利贷,上了失信名单变成老赖的都是盲目做大的,反正他在上海金融圈混那么多年,就没听说过谁家因为在上海滩买房买成老赖的
而在17世纪,资本主义还在初级阶段,大工业的时代并没有到来,所以也没那么多烧钱的项目可以消耗泉商、徽商财团的资金。
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可以进行稳健的财务投资的市场——银行存款(现在是资金比较紧缺的贵金属货币时代,而且价格革命的高峰已经过去,所以存款利率较高,有利可图)、政府债券、城市地产和农田,都符合泉商、徽商财团的要求。
朱皇帝也很懂这些“土财主”的心思,所以就因势利导,开办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建设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以吸纳“土财主”们过剩的资金。
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大财主们的资金就不会蜂拥而入农田市场去和真正能够经营农场的资本家抢夺土地了。
而一个“稳健”的债券市场,也少不了一定程度上的抄卖——没有人抄卖,交易就会极度萎靡,交易萎靡,流动性就差。没有了流动性,债券的收益率就必然会上涨而平西军、朔方军这样的方镇,根本承担不了太高昂的利率。
所以在第一期平西藩债和第一期朔方藩债上市之前,抄卖活动的布局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
由于这两个藩债的兑现条款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都是撤藩才能兑现本金!
而且这个“撤藩兑现”是由大明朝廷以圣旨大诏的形式提供了“全额不可撤销担保承诺”的,以朱慈烺的信用度和大明朝廷如今的财务状况,这份“全额不可撤消担保承诺”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所以两个藩债还本是有保证的,问题只是什么时候还
在还本有保证但无期限的同时,两个藩债的票面利率又过低,年利率只有百分之六。
这个利率搁在后世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在17世纪可不行17世纪是贵金属货币的时代,没有核动力印钞机,连蒸汽动力的印钞机都没有,连手工印钞机都没有!
所以“资金市场”是卖方市场,全世界的利率都偏高。百分之十都是很良心的利率,百分之六的资金成本简直跟白给一样!
在利率偏低的情况下,两个藩债上市即破面值是肯定的!
而跌多少,就是由“撤藩预期”的高低所决定的
如果两个藩镇马上就要撤了,那么债券的“含息价”完全可能高于面值。
如果两个藩镇100年后才会撤,那么债券价格可就跌
669.第664章 有特大利好!
第664章 有特大利好!
终于买到了!
用38万两的银票换到了面值51万两的平西藩和朔方藩的藩债!
为了买到这些藩债,他不仅在海商行的雅室内等了足足一个半时辰,而且还走了一个熟悉的海商银行襄理的路子,给了1000两的贿赂,才成功插队,抢在了另外几个大户前面......
现在两行的债券交易实行的是“做市商制”,也就是买卖双方不直接发生交易,而是由两行的债券局向买卖双方提供报价(双向报价),并且在该价位上接受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债券与买卖双方进行交易。
但由于姚大桥想要购买的数目太过巨大,几乎达到了两藩一期债券发行总额的一成。所以海商银行无法马上达成交易——银行库存的债券没有那么多!
因此就只能让姚大桥耐心等待,一直到当天晚上快要收市的时候,才得到了一个“不取现货”的买入机会。
所谓不取现货,就是得不到债券实物,只能拿到一张海商银行开具的“三个月期限的可转让藩债存单”——实际上,这是一笔期货交易。海商银行是中间商,找到了原有卖空的徽州和泉州奸商,由他们接下了姚大桥的巨额买单。
当然了,这些徽州、泉州奸商手里也没货。所以只好和银行签一张三个月后交货或者按照当时市价结算的合同,并且缴纳押金。
而他们的卖出藩债(面值一百)的价格是74两(姚大桥的买入价是74.5两,半两银子是海商银行吃下的差价),而第一期藩债如果真的能在短期内,比如在支付第一年利息的同时得到兑付,那可就不得了啦!
这一期藩债的计息起始日是从洪兴元年6月1日,如果在支付第一年利息时全额兑付本金,那么到年底时,债券的续存期就只剩下5个月了。
所以到那时,债券的价值怎么都不会低于95两,卖空的奸商可就要亏死了......
至于姚大桥,他甚至不需要等上三个月就能通过卖出“可转让藩债存单”获得利润了!
实际上,让他大赚上一笔的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就在大明洪兴元年九月初十,一个特大利好就从四川传到了武汉。
李自成死了!
......
“陛下,臣刚刚得到四川密报,流寇匪首李自成已经于九月初一病逝于重庆伪皇宫之内......”
东湖宫,勤政殿内,正在主持两府重臣朝议的朱慈烺忽然听到一个让他大吃一惊的消息。
“朱纯杰,你在说什么呢李自成不是早就死了”
是啊,人家装活装了快三年了,怎么才死啊
“陛下,”朱纯杰解释道,“这一回是正式死了......流寇的伪太子李过诏告天下,宣布李逆病死,还遵其为伪顺高祖。”
朱慈烺点点头:“哦,那就是死两回......这个李自成登基是两回,死也死两回,还真辛苦啊!”
的确辛苦......死都死了,还硬生生装活装了两年半有余。自古号称帝王者,如此勤勉的,大概也只有李自成一人了!
朱慈烺心里感慨了一番,又问:“既然李自成正式的死了,那么他的伪顺皇帝给谁当了”
“是李自成的太子李过,”朱纯杰道,“密报上说,伪顺从明年开始要改元共治了。
另外,李过还一口气封了八个议政王。以后伪顺就是八王议政,君臣共治了。”
朱慈烺心说:还挺进步的......农民起义就是不一样啊!
“八个王都有谁”朱慈烺又问。
“密报上说有秦王孙可望,汉王刘宗敏,晋王李定国,隋王田见秀,唐王刘文秀,宋王袁宗第,楚王艾能奇,魏王刘芳亮。”
还挺有讲究的,排在前六的议政王的王号都来源于始皇帝统一天下后的统一的汉人王朝,按照年代先后,依次排序。
而楚王艾能奇的王号应该来源于楚义帝,魏王刘芳亮的王号则来源于篡汉的魏国。
朱慈烺将目光转向了入朝述职的云贵川总督马士英,问道:“马总督,你怎么看”
马士英看着垂头丧气的,他现在是败军之帅了。大明各处形势一片大好,就他不行,先丢重庆,
670.第665章 不好,套住了!
第665章 不好,套住了!
“马总督,”朱慈烺斟酌着用词,“这四川之战......要不要打能不能打赢”
马士英听到这个问题,心里就是好一阵感动——自己这是遇到仁君了!要是搁过去,自己那么大的罪,怎么都该在锦衣卫诏狱里面呆着了,哪儿还能回答这种问题
“陛下,”马士英顿了顿,“臣以为四川之战还是得打,但是很难打赢,除非朝廷下决心先解决四川,然后再北伐中原。”
马士英也不傻,他当然看出朱慈烺是要“先中原,后四川”了。
其实也不得不如此啊!
因为入了川的流寇容易防堵,明军目前在四川的东面进展顺利,已经拿下了归州州城,完全堵住川中大顺军沿江而下的通道。
而在陕西,吴三桂控制着大散关和岐山。大顺军想要打回陕西去也非常不容易,历史上诸葛亮都没成功,何况李过、孙可望这伙人
再说了,四川那么安逸舒适的地方,谁会从那里往陕西去打那帮流寇那么喜欢陕西,打生打死那么多年图个啥老老实实在陕西饿死不就行了
所以由四川东进和北上的路都堵得牢牢的,唯一堵不死的,也就是由四川南下打云贵的路线了。
不过云贵那一片就算给大顺拿去了也没什么,根本不会动摇朱慈烺的南明政权。
只要朱慈烺北伐成功,四川加上云贵又能怎么样再怎么计口授田,还能扛住全中国的进攻
而且,朱慈烺现在如果北伐中原,是不必担心闷在四川过好日子的李过和他的“议政八爹”会出川江、出岐山来找麻烦的——他们出不来,也没那个动力出来。四川那么好,闷在里面剥削就行了,出来找打吗
可朱慈烺要全力攻打四川,多尔衮就算病得起不来了,爬也要爬过来打山东、打淮北、打淮南——拿怕打不下来,抢一把回去也是好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