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想到这里,朱慈烺笑着对吴三妹说:“三妹......现在三桂和代王就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节度使啊!”
“他们可不是安禄山、史思明!”吴三妹马上替吴三桂辩护。
你二哥怎么不是安禄山朱慈烺心说:三藩之乱怎么闹出来的不过朕不是唐明皇,也不是康熙皇帝。
“长伯当然不是安禄山、史思明了......而且如今的陕甘太过苦瘠,又四面受敌,没有强镇,是不足以镇守的!”朱慈烺向吴三妹保证,“至于他们的财政问题,朕会替他们想办法的。”
吴三妹轻轻叹息,想办法,可不是替他们背......自己的二哥,可得伤脑筋了!
.......
同一个夜晚,在南京城内的西圃离宫过夜的崇祯上皇和周上皇后两夫妇,同样没法安睡。
他们俩的儿子欠了几百万的高利贷还不上......身为父母的要再呼呼大睡,那心也太大了吧
在今天的家宴上,崇祯上皇试探了几次,想摸摸朱慈烺的底。可朱慈烺一点不接,好像根本就没有代为变贷王的事儿......
“一定是逆子知道高宇顺的事儿了.......这逆子养得锦衣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啊!”
“上皇,你一天到晚逆子逆子的,就不怕春哥儿知道了”
“朕,朕不怕,朕都是上皇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周上皇后看着烛光中精神饱满的丈夫,也只是苦苦一笑,上皇就不能进步了上皇还能变先皇呢!
“不会的!”崇祯皇帝哼了一声,“朕还有代王,还有云南王......春哥儿要敢造次,他们一定会起兵的!”
周上皇后只是摇头:“三哥儿和四哥儿都不大好,全指着春哥儿给他们银子呢!”
原来不止代王朱慈炯不好过,那个被朱慈烺打法去云南的朱慈照一样当亏了......沙定州败而不死,沐天波则是根基深厚,朱慈照和左梦梅夫妇俩则是入不敷出,快要维持不住局面了。
而更可怕的局面还在后面——大西共治四王已经入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马士英他们撵出成都了。
云南会不会成为这帮流寇的下一个目标到时候朱慈照他们怎么办
所以不久之前,朱慈照也写信向崇祯求救了!
一想到朱慈炯、朱慈照都亏得底儿掉,崇祯上皇就有点沮丧了。本来还指着这两个孝子为自己撑腰,可他们理财的本事咋就比逆子差那么多呢
现在都指着逆子的钱......逆子又死活不松口,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
陕西,榆林,天旱无雨。
大晚上的,大明贷王朱慈炯也睡不着觉,站在自己的王府院子里背着手看月亮。
明月当空,繁星点点......又是一个大好的晴天啊!
榆林、延安、宁夏三地的旱情,看来是不会有多少好转了。
在吕梁山上欠下的高利贷没有还上,现在又在陕北、宁夏遇上了旱灾。
虽然旱灾对陕甘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了,但是老天爷就不能赏口饭吗哪怕明年再旱呢
朱慈炯现在实行的军制和吴三桂、李过他们差不多,都是土地兵役制!不过不叫千户制也不叫府兵制,而是老朱家祖传
第657章 走,找皇上要债去!
大明洪兴元年,初秋,榆林城。
这座陕北名城,不仅是北瞰河套,南蔽三秦的军事要津,同样也是连接陕西内地和河套草原,乃至漠南、漠北、漠西的一处商业重镇。在代王移镇榆林和明清达成五年之约后,这座本来因为连年战乱和清军的屠杀而陷入死寂的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生机。来自蒙古部落的皮毛、牲口,来自湖广和东南的茶叶、铁器、丝绸、棉布,来自宁夏花马池(就在榆林镇边上,现在归代王府所有)食盐,都在这里交汇——就在榆林卫城之内!
和之前镇守榆林镇的明朝官员小心翼翼的将互市摆在了榆林城北约10里的镇北台堡垒下不同,如今统治榆林的代王府可胆肥得很,一点不担心长城外面的蒙古伊克昭盟部利用互市的机会劫掠或者夺取榆林城。
实际上在洪兴元年夏季的时候,因为旱灾而面临粮食短缺的代王府就出兵河套,同伊克昭盟部的六个旗(游牧蒙古的旗)打了一仗。已经承平多年的伊昭克盟部哪里是从大同府、吕梁山一路杀出来的代军的对手一触即溃,六个游牧蒙古的旗全部被代军打破,伊克昭盟的蒙古王公们被迫向代王府称臣纳贡,才捡了条活命。
所以现在入榆林城贸易的蒙古人都老实得很,虽然腰里都别着刀子,肩上还挎着箭囊,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在榆林卫城内拔刀子的。
在榆林城内巡逻的王府亲兵号大同死士,都是在大同和满洲人打了三年,最后死里逃生杀出来的凶神!
成吉思汗那一届信长生天的蒙古人他们也许打不了,现在那些信西藏喇嘛的蒙古人怎么是他们的对手
虽然榆林城内有凶神一样的明军兵士,但是伊克昭盟部的蒙古老爷们还是愿意派管家带着马匹、牛羊、皮货来交易。原因无它,就是榆林城内的“货”太齐全了。
不仅能买到过去受到严格管制的上等铁料乃至打造好了的冷兵器,甚至还能买到火铳、火药、盔甲这种连大清朝都严格管制不愿意向草原输出的武器装备......
当然了,要从榆林搞到这种好东西,伊克昭盟的商人也得拿出他们的好东西——上等的河曲马、蒙古马!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伊克昭盟的商人们会从草原上的其他部落,甚至从瓦剌蒙古那里收购好马,卖给榆林城的奸商。然后再从他们那里购买先进火器,再转卖到喀尔喀蒙古和瓦剌蒙古——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火器还会被转卖给让朱慈烺都非常忌惮的准格尔部......
而这种“铳马贸易”,还会促进榆林当地的军工生产!
许多由秦晋商贾们投资开办的火药厂、火铳厂,会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
不过在洪兴元年的秋天,榆林城内的秦晋商人们还没打算大举投资“实业”,他们的兴趣甚至不在能为他们带来厚利的和蒙古人的贸易上。
现在真正让他们感兴趣的生意只有一个,就是高大上的金融。
唔,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高利贷。
代王府已经在榆林城内各处繁华地段贴出了“还债告示”,宣称已经接到圣旨,将率众债主去武汉府面圣并和皇帝商议还债事宜......
看着意思,洪兴皇帝准备替他的亲兄弟代王殿下还债啦!
这可真是太好啦!
所以从七月初开始,大明的“好债主”们就纷纷去代王府报名,准备跟着一起去武汉讨债了......
向大明皇帝讨债!
当然了,讨不到债也不会白走这一趟。
债主们都备足了从蒙古人那里买来的毛皮和马匹,准备趁着南下要债的机会,狠狠赚上一票了!
......
“贾掌柜,你也要去武汉府要债”
西安晋国公府内,正在准备入朝的吴三桂,也见到了一个大债主,就是大清九大皇商之一的贾布斯贾大掌柜。
“怎么能不去要”贾布斯现在已经换上了汉人服饰,方巾道袍,就是脑门上还是光秃秃的,后脑勺一根小辫子则藏在方巾里面。
这模样要去了武汉......当然也不是不能去了。
第658章 想跑路?没门!
“国公爷,您,您是在跟小的说笑吧”
贾布斯一脸吃惊的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叹了口气:“实不相瞒,我这个平西王当亏了......老底子都折进去不算,还欠了一屁股的高利贷!还有什么意思你说我图个啥我妹子是皇后,兄弟和爹爹都是国公,我自己也是国公。而且还有败流寇和献甘陕的功劳,交出兵权入朝后还怕没有荣华富贵何苦在甘陕填这个无底洞”
他是真的想跑路去南京了......债太多了,根本还不完!而且下面的三百三十千户也太难伺候,一个个都他妈跟祖宗似的。之前倒戈回大明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拉了一屁股高利贷给下面的千户补亏空。
可今年又是旱灾,有不少千户都报了颗粒无收!又得他这个大军阀想办法救济......而吴三桂能有什么办法还不是继续去借高利贷
看着自己债越背越多,吴三桂真有点心力交瘁了,甚至想到了跑路去南京。
哦,也不能算跑路。他这个交奉还版籍,就是把手里的地盘、人口都交给朝廷!
这样一来,他身上背着的高利贷也就能一起转出去了。他的高利贷不是因为个人挥霍或赌博欠下的,都是为了当这个该死的西北王欠的,属于“藩债”,而不是个人债务。
他想着只要把藩交出去了,藩债自然就交出去了。
哪怕他是“净身出户”,去南京以后还怕没有荣华富贵他可是大明朝的功臣!没有他开山海关引清兵杀进来,朱慈烺有三头六臂也是死路一条——没有清兵杀进来,李自成就坐稳北京的龙庭了!
到时候有的是人要砍了朱慈烺的脑袋去李自成那里邀功......
而现在他又带着甘陕地盘倒戈回了大明!
两个大功相加,还怕没有荣华富贵
他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朱慈烺能赏他一所大宅子,给个几万亩地,还赐个十万二十万两银子,再给个白拿钱不干活的大官,他就满足了!
到时候和陈圆圆一起吃喝玩乐,再做点买卖,舒舒服服的不挺好
贾布斯听着吴三桂的话,又看着吴三桂的表情,也觉得这位国公爷是真有退意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皇上只要坚决不替他扛高利贷,就能把吴三桂逼成一个富贵国公。陕甘地盘可就大半回到朝廷手中了......
......
吴三桂企图逃废债务,并把甘陕这个财务黑洞甩给大明朝廷的消息,很快就通过锦衣卫的网络送到了正准备离开南京,西上武汉的朱慈烺手中。
“陛下,好消息啊!晋国公愿意奉还版籍了!”
这消息是喜气洋洋的朱纯杰亲自带来奉天殿东暖阁的,他抵达东暖阁的时候,朱慈烺正在和两府重臣商议黄淮大工的事儿。
黄淮大工是河道总督方贡岳提出的,具体的思路是“废漕、治黄、保淮”——黄、淮、运三河治理工程其实是一体的,在黄河南流夺淮之后,明、清两朝都面临了“保漕”、“保淮”的两难。
要保漕,那就不能在淮河以北人工开挖黄河入海通道,甚至不能在黄河东(北)岸开挖泄洪通道,以避免黄河水冲毁运河。在“保漕为上”的治黄思路下,淮河必然成为牺牲品——携带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只能冲入淮河!而且在黄河洪峰、淮河洪峰同时来临的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逼水入淮,不惜一切保漕运。而在明朝迁都北京后,因为必须死保漕运,所以淮河泛滥的次数明显增加,差不多两三年就是一次!
也就是说,每年运到北京的漕米虽然只有400多万石,但是因为淮河泛滥损失的大米,平均到年,起码是几个400万石......
现在北京也不在大明手里,朱慈烺也不再把北京当成京城,自然就没有必要再执行保漕弃淮的治水方略了,而且也没办法再弃淮了——因为现在大明人多地紧,粮食供应空前吃紧,一旦淮河出现万历二十一年那种规模的大洪水,造成淮安、扬州两个产粮大府绝收,麻烦可就大了,起码得损失几千万石白米....
第659章 有债不还,还要再借
从宋朝开始,藩镇就变成了一个政治上特别不正确的东西了。而削藩就是政治上特别正确的一件事情了。
但是朱慈烺看待藩镇问题的角度,却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不是从维护大一统这个最高政治理想的高度看待藩镇,而是从最现实的财政问题去看待藩镇的。
在他看来,唐朝设立藩镇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分裂国家,而是为了保卫国家。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军政一体的藩镇去保卫家国,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没钱啊!
唐朝传到唐明皇手里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大部分人口“不课”,也就是大部分人口不纳税的问题。
前者让府兵制无以为继,后者则让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养募兵。
所以放权给地方,设立军政合一的藩镇,让藩镇的节度使自己去努力经营,自负盈亏,并且养活一支能打的雇佣军,就成了唐朝维持盛世局面的唯一办法了。
如果不设方镇,唐朝的土地兼并和财政困难就会摧毁国家的武备,没有军队保卫国家的结果,真会比安史之乱好吗
而朱慈烺的捞钱能力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他有足够的财力供养一支人数庞大的军队。但是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财政黑洞也不少,比如治理黄淮是——能不治吗一亿几千万人要吃饭啊!给你来个大泛滥,直接冲掉几千万石,米价还不涨上天际
山东、辽东战场也是个财政黑洞!两地都没啥收入,而朱慈烺为了收编山东四镇,又扩出八万克难新军的军额,光是一年的军费就要增加四五百万两!
此外,山东、辽东的官府还要开销,还有不少大工,还有两个屯田司——辽东金州屯田也要开始了,将会种植土豆、大豆和高粱米。
这两处这两年都得大开销,每年花掉上千万都不算什么!
四川、贵州现在也有变成财政黑洞的趋势了!
因为大顺、大西合流,大顺军的实力大增。成都府在洪兴元年夏季终于不守。马士英、杨展、曾英、秦翼明等军现在退守到川边的川西的四川行都司、马湖府、乌蒙府、东川府、镇雄府、乌撒府,川南的遵义府,以及贵州省的地盘上继续抵抗。
这可又是十几万大军加上一堆收不上税的地盘——整个四川的田赋额度才108万石,贵州只有5.08万石。现在剩下这点地盘,一年的税额也不知道有没有10万石而十几万大军的开销一年至少几百万......
另外,川军已经在四川和张献忠、李自成(装活)、李过的军队对抗了五六年之久,朝廷可没拨下什么军费。
十几万川军打了五六年的账怎么算那么多战死的,打残的又怎么算
真要讲道理,朱慈烺至少得拿出个两三千万两去给马士英、杨展、曾英、秦翼明等军报账......
而吴三桂、朱慈炯死撑着的甘陕,自然也是一个超级大的无底黑洞!
想想历史上清朝在和准格尔部的长期战争中花了多少银子就能想象一下甘陕的窟窿有多大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