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最后,云南那边的形势总也稳不下来,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财政黑洞。

    如果朱慈烺想把所有黑洞都接过来自己扛,大明没有一亿以上的财入是想都不用想的!

    因此扛下必须扛起来的黑洞,再把不是那么紧要的地方丢给藩镇,也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了。

    哦,也不能说是唯一。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将财政黑洞转移给基层的将士......

    而这代价,就是明军的战斗力再一次直线下滑!

    .......

    “两位公爷,黄掌柜、苏掌柜已经到了。”

    襄阳府城内,总督湖北、河南军务衙门内,吴三桂终于等到了能为吴三桂解决财务困难的“高人”。

    这个总督湖北、河南军务衙门是吴三辅的地盘。在大明朝廷的直辖地盘上,军务和政务已经开始分离了。

    主管一方军务的大员有总督(主管两省及以上军务)、提督(主管一省)、总兵(主管一府)等几级。

    而师、团等野战部队,则在战时配属总督衙门、提督衙门或总兵衙门。在非战时,则由大元帅府管辖军令,由兵部管理军政。

    另外,还有分镇各地的16将军府,则主管募兵、训练新兵和保护军眷。




第660章 债主不哭,总有撤藩的一天
    “可转让藩债票这这......根本还不上啊!谁会要这种债票”

    吴三桂哭丧着脸,还掰着手指头给黄江、苏生算了起来:“你们别看本镇辖区不小,但是甘陕地贫,根本不能和东南相比。而且本镇大半的土地都分给了下面的三百三十千户,属于本镇直领的土地,只有一个西安府,此外就是兰州城、固原州城、平凉县城、西宁卫城、肃州城、凉州城这几个城池以及周边的土地,还有一些关隘及周边的土地,总共只有七八百万亩,实在赚不到几个钱啊!

    靠着七八百万亩的田赋收入,怎么可能还得上那么多的债而且陕西今年有闹了旱灾,好多地方颗粒无收啊!实不相瞒,现在本镇一年的收入连支付利息都不够......而一镇上下还要开销,三百三十千户还有那么许多的窟窿要填,吴某真是走投无路了!”

    黄江和苏生同情地看著吴三桂——真是太可怜了,亏得都没活路了!

    可是谁让你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不肯拉上万把人南下天津卫呢你要南下了,现在就是“朱与吴,共天下”了!

    “国公不要急,本爵和新会伯既来了襄阳,就是要和国公的债主谈一个能让国公还得上账的办法......相信那些债主,也不是真的想逼死国公吧”

    “是啊,国公手握重兵,真急眼了,那些债主能有好下场”

    吴三桂一听这话,眼泪都要下来了,“你们就别提什么重兵了,他们都是本镇的债主!本镇欠他们的是血债!要是还不上......”

    他伸出手,做了一个杀头的姿势!普通的债主要钱,这些甘陕老爷兵是要命的!吴三桂的老本在和尚原伤得厉害,已经有点镇压不住了——甘陕将门军户数量太多了,所以他们死的那点人马上就补齐了!

    可吴三桂手下的辽人太少了,死一个少一个,要补充得花十几二十年慢慢成长!所以在和尚原战后,吴三桂已经有点镇不住局面了。

    苏生笑道:“也是啊,所以国公还得继续借,信誉可不能倒了......”

    黄江问:“国公爷,您一共欠了多少钱债”

    吴三桂摇摇头:“太多了,每天都有利息往上加,具体多少得查账本......”

    黄江道:“说个约数,也别算利息,就说本金。”

    吴三桂叹了口气:“本金也不少,有260多万两......其中220万是去年和前年欠下的老账,40万是今年借得新债!如果皇上不允许撤藩,本镇就得继续借债了......可是这利息实在太高,三分利都挡不住,恐怕要四分、五分利了!这可怎么办”

    苏生笑道:“办法总是有的,公爷可带着债主而来”

    “带了一些,有二三十人,都是大债主......”

    黄江笑道:“那就安排咱们和债主见个面吧!”

    ......

    “呜呜......”

    “呜哇哇......”

    “额们命苦哇......额们穷啊!”

    “青天救命啊......”

    “活不了啦!”

    这是一群放高利贷的债主在向黄江、苏生两位“钦差”哭求!

    他们的高利贷也放亏了!

    吴三桂两手一摊没银子,大明朝廷躲远远的不肯接盘。他们这些放高利贷的怎么办别说暴力催收了,去大理寺起诉都不敢啊!而且就算告赢了又能怎么样

    吴三桂欠的是藩债,不是他个人的债务......这一点是很明确的,藩债藩偿!不能让吴三桂私人来还啊!要是真把这账扣在吴三桂身上,债主的麻烦就更大了!

    根据《大明律》第九卷“户律钱债”规定:欠债违约不偿者,五贯以上违三月笞一十、每一月加一等、罪止笞四十、五十贯以上违三月笞三十、每一月加一等、罪止杖六十、并追本利给主。

    也就是说,如果把甘陕藩镇欠下的二百多万都算在吴三桂身上,那也就是打六十下屁股......吴三桂什么人啊挨不起这六十下打再说了,大理寺的人也不敢往死里打吴三桂啊!肯定的是轻轻的拍六十下拉倒。

    所以债,只能算在藩镇身上。

    而藩债违约不还,大理寺就审不了啦......这事儿大概得发动战争才能解决了!

    因此跟随黄江、苏生而来的两行讼师把《大明律》上关于“钱债”的条款一说,一帮债主只剩下哭求了。

    “诸位不要哭,有话好好说......”

    “不就是两三百万两吗诸位既然敢放债给晋国公,一定是做大



第661章 小藩债,大金融
    “二位......可谈妥了”

    再见到黄江、苏生两个奸商伯爵的时候,吴三桂居然有了一种小心肝提到了嗓子眼的感觉。

    这可真是太荒唐了,吴三桂啊!手握重兵,割据西北,跺一跺脚整个陕西都得抖三抖的大军阀,还是大明朝的国舅爷!这等权势滔天的人物,居然会对两个奸商银行家心生敬畏......

    吴三桂也知道这样的事情很荒唐,但他现在就是底气不足啊!

    他隐约感到,眼前这两人是万万不能得罪的......因为这两个奸商要搞垮他吴三桂,那真是太容易了!

    “妥了。”苏生笑得很和气,看着既不奸诈,也不凶恶,完全是一个诚信为本的好商人。

    苏生接着道:“由海商行和盐商行帮着国公的藩镇发行300万两面值的藩债票,用来兑换国公之前欠下的老债......票息是年利6分,每年八月十五兑付利息,藩镇撤除之日,由朝廷负责兑付本金及最后一年的利息。”

    “大忠商”黄江笑着说:“公爷,只要您的藩镇一日不除,这300万两的藩债本金就不用还了。不过18万两利息还是要按年支付的......”

    “可是十八万两也没有啊......”吴三桂摇摇头,两手一摊,“没有钱啊!”

    “没有,就再多借一点啊!”苏生笑着,“继续发债票,借钱付利息......这事儿包在海商行和盐商行身上。”

    黄江接着苏生的话往下说:“公爷,只要您签一份契约,将藩债发行之事全权委托给海商银行和盐商银行,我们就能继续替您发债借钱了。

    当然了,新债的利息肯定会高一点的......年利六分是不可能的,十分上下比较合适。”

    其实这份全权委托的契约签不签都一样,吴三桂根本找不到第三家可以承销藩债的金融机构。

    而且现在也只有这两大银行可以赋予藩债一定的流通性——如果藩债不能流通,十分年利是借不到的。这年头百分之三四十的年率都稀疏平常,根本算不上高利贷。

    ......

    洪兴元年的秋粮上市后,就一直住在汉口市的姚家宅街的姚大桥,和往常一样,早饭之后就叫上两个家丁,带上自己的账房先生和师爷,出了宅门,往距离家宅不过两三里地的米市茶楼而去。

    米市茶楼自然是开在湖广一带最大的米粮交易市场,汉正街米市边上的一座茶楼,砖木结构,八开间,高三层,体面气派。一层是大厅,二层三层的包间。因为紧挨着汉正街米市和盐商银行武汉分行、海商银行武汉分行,所以就成了汉口的米业和钱业商人们每日碰头,谈生意,论行情,达成交易的去处了。

    汉正街米市就在米市茶楼的右边,占地广阔,从汉正街上一直延伸到汉水稻米码头。这座米市是皇家商会投资建设的,由军屯司在湖广收取的地租米和赎田米的半数,会在这里公开唱卖(拍卖)——军屯地租米和赎田米加一块儿有5000多万石之多,是如今大明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大明朝廷花银子的地方很多,所以就要变卖其中约半数的米粮。

    卖米照理是个麻烦事儿,要不然万历年间张居正搞一条鞭法改革的时候也不会用缴银代替各种实物税了。

    不过白银缴税的问题也不小,一是大明各地方发展极不平衡,南方富庶多银(大航海时代流入的白银都在中国南方)、北方少银、西北贫银。一刀切的缴银实际上加重了西北贫银地区的负担,同时又给东南富银地区减了负——这等于给富得流油的江南、湖广、四川、闽粤减税,给苦哈哈的陕甘加税!后来又赶上小冰河期,陕西人不反还等着饿死

    第二个问题则是“价格革命”,因为流入的白银太多,造成白银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所以大明朝廷得到的税收总额,实际上在下降。

    而且在后金崛起后,辽东军务开支就成了个无底洞。所以大明朝廷花钱的地方就在北直隶和辽西一带(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圈),而这一带又没多少产业,连最基本的农产品都不能自给,必须通过成本高昂的漕运运过来。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价格高地。大明朝廷收到的银子,在北直隶和辽西的价值又狠打个折扣。

    所以这辽饷水一样的花出去,却没有什么收效......

    &



第662章 忠臣桂,忠王炯
    “臣晋国公吴三桂,恭请上皇、皇帝陛下圣安”

    “臣弟代王朱慈炯,恭请父皇、皇兄圣安”

    大明洪兴元年九月初十,西幸武汉的朱慈烺,终于在新落成的东湖宫内,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了四五年的好兄弟和好国舅

    “好好好,平身,赐座!”朱慈烺看着长相和自己有七八分相似好兄弟和高大威猛的吴三桂,脸上自然溢满了笑容。

    “父皇,”朱慈烺扭头和身边一张椅子上坐着的崇祯上皇说道,“这是我大明的忠臣、忠王啊!”

    因为朱慈炯要到武汉参觐,而且吴三桂还会把袁贵妃和朱慈焕都带来武汉,思子心切的崇祯上皇就和朱慈烺说了,要跟着一块儿来。

    所以这一次西幸武汉的队伍可就庞大了几乎整个南京宫廷都跟在来了!

    好在朱慈烺一早就让人在东湖水畔修建园林式宫殿了——他不喜欢在大城市中心的宫殿里面住,闹哄哄的,环境也不好,哪儿能和山林水岸相比所以他在南京的离宫就选在了江北的老山,而在武汉这里,就选了东湖水畔修园子。

    这两年流落武汉的难民的难民特别多,不缺劳动力。而且朱慈烺自己也有钱东湖宫和老山宫都是洪兴皇帝从内帑里出钱,以皇室商会如今的实力,一二百万两的花销,根本不成问题。

    崇祯上皇看着已经起身落座的“忠王炯”和“奸臣桂”,一时间感慨万千,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而忠王炯这个时候也在发愣,因为他有点认不出亲爹了——这个坐在皇兄身边的中年壮汉真的是自家的亲爹怎么看着跟吴三桂差不多了

    这几年,父皇是怎么过来的怎么壮了那么多

    “三弟,”看到场面有点尴尬,朱慈烺笑着开口了,“这几年咱们又多了十四个弟弟,十六个妹妹都跟着来了武汉,回头一起见见。”

    什么

    十四个弟弟

    忠王炯一愣,他在西北时隐约听说过父皇日益荒淫的事情,不过他说不相信的忧国忧民的父皇怎么可能变得荒淫无道呢

    可是不荒淫,那么多弟弟妹妹打哪儿来的

    朱慈烺望着兄弟惊诧莫名的脸庞,也在心里埋怨崇祯——才几年功夫,就三十胎了!还是活着的,如果算上死了的孩子,三十七也不知道是三十八胎生完了!

    公主就算了,可以用来赐婚拉拢功臣。可是十四个皇子要是都封亲王,那就是十四个王爷啊!

    而且崇祯现在还不到40岁,身体又那么好,要是生到六七十岁,那得为大明创造出多少亲王

    “皇兄,咱们五弟也来了,”朱慈炯忽然提起了朱慈焕,他说,“他还小,之前一直被扣在流寇那里,什么都不知道啊!现在吓得要死”

    朱慈焕今年12岁,正是似懂非懂的年纪。他在大顺那边当了几年的囚徒,整天担惊受怕。落到吴三桂手中后,还以为苦尽甘来,可以过几天肉夹馍敞开了吃的阔日子,可谁能想到肉夹馍倒是可以吃到吐了,可他依旧是囚徒,而且还牵涉进了逆案!

    这下肉夹馍,馍夹肉什么的,吃着都不香了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断头馍啊!

    “那就宣上皇五子慈焕上殿吧!”

    朱慈焕很快就被东厂督公陈世芳领进了东湖宫的勤政殿——一个土头土脑的孩子,黑不溜秋的,收拾的也不大干净,还穿了一身大了几号的亲王常服(朱慈炯给他的),看着好像是偷来的一样

    “额,臣朱慈焕,给皇爷,给父皇叩头了。”

    这朱慈焕开口还带着点陕音,朱慈烺眉头大皱,看了东厂督公陈世芳一眼——这是真的朱慈焕不会是流寇弄了个陕西放牛娃掉了包吧

    “皇爷,这的确是五皇子!”陈世芳马上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奴婢安排伺候过五皇子的内侍看过了,而且袁贵妃也可以证明。”

    “那就平身,也赐座吧。”朱慈烺挥挥手,让人给朱慈焕搬了把椅子。

    朱慈焕非常拘谨,不敢宽坐,就坐了半个屁股,双手扶着膝盖,好像个犯了错的小学生。

    “五哥儿,”朱慈烺看着自己的弟弟,“高伴伴和你一起离开重庆的”

    “额不知道,”朱慈焕如实回答,“额有一年多快两年没见着他了。”
1...185186187188189...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