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不过番仔薯在东南一带并不如蕃薯那么多见,所以朱慈烺没有急于推广,而是让兵部尚书吴襄去试种——不是去兵部的军屯司试种,而是去吴襄自己的庄子试种,几亩地的事情,哪怕绝收也没啥。
“种了,种了......种了三亩,收获不错,收了3000多斤,收成不错啊!”吴襄笑着,“臣还让人送了一些入宫,说不定今晚陛下就能在皇后那里吃到。”
“是吗”朱慈烺笑着问,“皇后已经吃过了”
“何止吃过,还亲手烹制了,是用油炸的......炸薯条配炸小鸡。”吴襄笑道,“皇后说,这是陛下离开南京前和她说过的。”
朱慈烺呵呵笑了起来,“这个好,这个好......朕一定得尝尝皇后的手艺。”
他可是很久没吃炸薯条和炸小鸡儿了......
朱慈烺和吴襄、魏藻德等人说话的时候,胯下的矮胖子马还在一路前行,总算是抢在大雨下来前入了紫禁城。
魏藻德、钱谦益、陈锐、李岩、黄斌卿、李若琏、朱纯杰、张世泽等人不是皇亲,不方便参加皇宫的家宴,所以就此告辞,各自回衙门办事去了。
朱慈烺则和吴襄,还有宗人府的胖福王和有点娘娘腔的璐王,以及两个怀孕的妃子,一块儿去了武英殿。
崇祯在搬出紫禁城前就住在武英殿,他离开后,武英殿的房子还留着,以便上皇回宫时居住。
朱慈烺并没有坐轿,而是骑着马一路到了武英殿门外,早就有内侍通报,所以皇后吴三妹和保着儿子的郑茶姑已经迎出了武英殿。
“三妹,不必行礼了......茶
第652章 敢问饭在何方?
在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当中,一餐皇室家宴,已经到了酒足饭饱的时候。
从崇祯上皇执政的时代开始,天下第一家的伙食就走起了简朴和家常的路线。很少会上一大桌子吃不了的山珍海味,通常就是三四盆炒得鲜嫩翠绿的蔬菜,再加上一小荤一大荤,一大碗鲜鱼、肥羊或是老母鸡熬出的鲜汤。相对皇家而言,这样的伙食一点都不奢侈,但是每一个小菜都是用了心思烹制的,倒也美味精细。
而朱慈烺掌权后,虽然家里的条件好了不少,但是日子还是要精打细算的过啊!
所以今天摆在武英殿里面的一桌酒菜,还是寻常家宴的风格。因为请了吴襄、吴三凤、郑芝龙、郑森、郑建功、朱由崧、朱常淓这几个客人,所以又多加了几个菜。
其中就有据说是吴三妹亲手烹制的炸薯条配辣椒炸鸡仔......炸成金黄色的薯条外脆里糯,伴了干辣椒末(这个时代四川人和湖南人还不吃辣椒,不过江南人、浙江人和胡建人却能少量吃到一些辣子)的炸鸡块更是让朱慈烺吃到了一点家乡的味道,不过辣味还是不大够,辣得不带劲啊!
“这个黄色的条条不错啊,这是什么”胖福王也喜欢薯条,连吃了好十好几根,还觉得不过瘾,但又不好意思把一大盆都包圆了,于是就打听起来。
“王爷,这是炸薯条。”回答他的是吴襄。
虽然是家宴,但还是要分男席、女席的。女席摆在武英殿的西暖阁内,除了朱慈烺的后妃,还有周上皇后、张皇后(天启的皇后)、坤兴公主和昭仁公,所以就只能有吴襄来传授炸薯条的秘技了。
“炸薯条”胖福王又接着打听,“是蕃薯条”
烤蕃薯也挺好吃的,胖福王也很喜欢的,炸蕃薯他还尝试过。
“是番仔薯条。”吴襄解释道,“番仔薯是福建人叫的,江南人称土芋,北方则称土豆。是从西洋的什么新大陆过来的作物,市面上不大多,这些都是我家庄子里种的。”他放下筷子,用两只手掌合成了一个椭圆形,“大约这么大个,有点像芋头,埋在地里的,地面上是花草的模样。”
“这东西产量几何可能果腹”崇祯上皇习惯性的问了一句。
“上皇,这土芋产量可不低,亩产据称可以达到2000斤,臣家里头一回种,就产出了1000斤,”吴襄道,“种起来也非常简单,将土芋按照芽眼切成鸡蛋大小,放置在温暖潮湿的泥土中即可。”
“那么说起来还不如蕃薯。”崇祯上皇也知道朱慈烺在山东屯田种蕃薯的事儿。
“产量的确不如蕃薯,”吴襄笑道,“不过这玩意比蕃薯要扛饿......虽然不如大米白面,但是比蕃薯强多了。”
崇祯说:“千斤也有八石之多,如果能达到两千斤就更好了,大量种植,岂不是能解了东南粮荒”
“上皇,番仔薯可不大耐旱,也不是很耐热,”郑芝龙接过话题,“番仔薯比较抗冻,却耐不得干旱和炎热。如果在北地不缺水的地方,倒是可以大量种植......番仔薯有百日即可收获,即便在北方寒地,三月播种,七月就能收获。收获以后可以加工成薯粉,就能长久储存了。”
朱慈烺已经吃完了一根鸡腿,扭头看着郑芝龙,“老泰山还懂种地”
郑芝龙笑了笑,“种地是不会的,不过臣家在台湾屯垦,雇了不少精通农事的老农。臣时常和他们交谈,所以知道一些农事。这番仔薯和蕃薯,只要种对了地方,都是可以活命的。”
“你们家在台湾开了多少荒”朱慈烺问。
荷兰人现在已经从台湾撤出,郑家现在成了台湾之主——台湾日后号称宝岛,但是在17世纪还是蛮荒状态,又有“黑水洋”(一道速度很快的洋流)阻挡,如果不是郑家这样的海贼世家,进出台湾岛都不容易。
所以开发台湾的事儿对大明朝廷来说,差不多就是个无底洞,可不能拿民脂民膏硬往里
第653章 还是出国当佃户吧
“怎么可能都是穷人呢皇爷以为台湾岛上有钱捡吗两手空空的过去就行了”郑芝龙今儿多喝了几杯,说话的兴头就起来了。
他抿了一口跟着朱皇帝从北京传过来的菊花白,笑着又言道:“贫儿出海,六死三生一回头,有点身家的,带上家口财产一起渡海,才比较容易经营出一份家业,也不容易死在外头。
而有点身家,又愿意出海去台湾的,无非两种人,一是善于经营之辈;二是善于争斗之徒。
出海开拓比在东南陆上经营,机会更大,但是各种凶险也更多!不善经营,不能争斗,又没有什么本钱的人出海,就是拿命去搏,有没有全看老天给不给了。可要是善经营又有点本钱的人出去就不一样了,因为出去的人拿命搏的多,善经营有本钱的少,在台湾岛上是很容易赚的。而且他们往往带着家口,衣食起居有人照顾,得了病也能及时医治,自然容易发家,不容易送命。
至于能打的,又有点家产的,呵呵那就更容易了!皇上,您许还不知道,那些被您流去台湾岛上的阉党余孽,现在没死的都混得不错。”
“咳咳”郑森好像被菊花白呛了一口。
郑芝龙听见儿子咳嗽,这才觉得话有点多了赶紧闭了嘴!
其实郑芝龙说漏嘴的事情,朱纯杰早就给朱慈烺打过小报告了——那帮从鼓浪屿去台湾岛的破落勋贵,现在没病死的,大多有了出人头地的苗头了。
这帮破落勋贵再怎么也是混迹军营的,要不然也不会落进“阉党之乱”的坑啊!
郑芝龙又讲义气,对这群早先多少照应过郑家的破落户比较照顾,不仅让他们在鼓浪屿上缓了一两年,还给他们发了本钱和装备,才让他们去台湾岛上“打怪”。
另外,这些破落户家里都有家眷(小妾和年已及笄的少女自然都嫁掉了,可是大妇和老娘都跟着)和宗族,有些人还带着忠仆。一大群人浩浩荡荡的渡海,还都扛着刀剑火铳
实际上,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欧洲人的殖民开拓历史当中。
跑路新大陆的并不都是欧洲的叫花子,在欧洲讨饭,去了新大陆就发了哪儿那么好混
“大师兄,”朱慈烺这个时候也想起郑森了,“现在安南如何咱们能去占块地盘种粮食吗”
在海上和东南亚奔波了年余的郑森现在又黑又瘦的,一看就吃了不少苦——这位首富的大公子也不容易啊!
他听见朱慈烺的提问,脑袋已经摇得跟拨浪鼓差不多了。
“不行,不行”郑森道,“陛下,如今的安南虽有四邦,但是莫、武两族都已经衰弱,实际上是北郑南阮互相抗衡。而北郑南阮为了残杀争斗,这二三十年来都锐意进取,还向西夷学习军事。其中南阮从葡萄牙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火炮火铳,还买了几艘葡萄牙软帆战船。凭着这些西洋火器和战船,南阮的地盘虽然人口较少,没有大兵,但仍然累挫北郑,守住了他们的广南一国。
而北郑在十二三年前也向南阮学习,引红夷荷兰国为外援,一样装备了西洋火铳、大炮,还买了西洋战船。不过北郑的水师还是不如南阮,所以上回郑阮大战还是败北了。不过郑阮两家的实力都不弱,不好对付!”
乱世出小强啊!
安南的乱世开局有一百四十多年了,南阮北郑都是乱世当中杀出来的狠角色,好对付才怪。
现在的大明号称中兴,但是和成祖年间是不能比的,根本没有力量去灭安南的两家小强。
“占城怎么样”朱慈烺又问,“占城应该很弱吧”
郑森点点头:“占城的确不强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咱们最好别染指占城。”
“为何”朱慈烺问,“占城不是我大明的藩属吗”
“占城的情况非常复杂,”郑森道,“不仅有水真腊和广南阮福氏(南阮的正式姓氏是阮福)之争,还有婆罗门、佛教和天方教之争各方利益相争激烈,及时可以占据,也极难平定。”
&
第654章 可以让安南向大顺学习
“阮福澜有求大明”朱慈烺眼前一亮,“他是不是想求朕封他当什么安南国王或者广南国王”
给安南四主一主一个国王的名号当然是最理想的,安南国不就能一分为四了但这事儿就是想想罢了......
“非也,”郑森摇摇头道,“安南乃是小中华之国,也是知道君君臣臣,上下尊卑和大义名分的。而他们的黎王虽然早就没有实权,但是还保持人望,为安南一**民所仰望。早年莫氏篡国,便被安南国人视为乱臣贼子,所以才会落魄高平,依附我朝。
如今的郑、阮二主都吸取莫氏教训,虽然早就是事实上的国君,但是在表面上都臣服黎王。而安南黎王,又被郑主掌握。所以广南阮主在安南国内,一直处于下风。”
“阮福澜想再立一个黎王”
郑森笑道:“如果有人可以立,他早就立了。”
又猜错了!朱慈烺也不想继续和郑森打哑谜了,于是就问:“大师兄,你是怎么想的”
“陛下,臣想让安南四主学流寇的办法。”郑森道,“搞个四主共治,同扶黎王。”
这可真是“四爹共治”了,李过好歹兵强马壮,真摆开来打,也能和下面的八王拼一下。安南黎王有什么说起来也是可怜,一个郑爹都伺候不过来,郑森又要给他再找仨爹。
朱慈烺问:“怎么弄”
郑森道:“安南的郑主一直想让黎王恢复国王名号......他们的黎王在内称帝,但是在我大明却只有一个都统使的封号。”
这个,莫登庸留下的坑——这个安南版的曹操被嘉靖皇帝一吓唬,就对大明称臣,当了安南都统使。让安南从外藩变成了内属!虽然后黎朝复辟后,一直想填上这个坑,可是大明偏偏置之不理,后黎也无可奈何。
如果安南是中华文明圈以外的“真蛮夷”,倒也无所谓。但是安南偏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国内有不少人视大明为宗主上国。现在宗主国不承认后黎的一国之王地位,这事儿总归名不正,言不顺。
出使安南的郑森当然发现这个问题了,而他回国之后,又听说了大西朝搞四王共治的事儿,于是灵机一动,也准备拿这个“共治”去给安南人挖个大坑,在安南也搞个“四主共治”——“安南四爹”可都是有地盘,有家臣,有军队,割据一方不知道多少年了。
如果搞“四爹共治”,那么实际上就是剥夺了郑主挟天子的权力,也让安南失去了名义上的中央。
“现在安南是强主弱王,”郑森道,“黎王是虚的,四主是实的。而在四主之中,只有郑主控制着黎王。所以一旦黎王变得实在一些,郑主一定是最吃亏的,而阮主一定乐见,自然会在水真腊问题上让步了。
所以陛下不仅可以通过册封黎王和调解阮郑之争的机会,在安南国内建立四主共治,而且还可以设法抬高黎王的地位,保证黎王不会无端被废,以削弱郑主。”
朱慈烺想了想,“那朕就和安南黎王叔侄相称!”
朱皇帝的算盘打得不错,以后自己就是安南黎王隔壁的朱叔叔,和黎王的郑爹、阮爹、莫爹、武爹那就是好兄弟了。大家一起治这个黎王,黎王得多幸福啊!
啊,对了,虽然后世中国和越南有点过节,但是朱慈烺并不打算教训这黎王和他的四个“白眼爹”。
因为他发现这个儒家文明在东南亚那一块可孤单了......东南亚不是信佛的就是信真主的,还有人信婆罗门,连信基督的都挤进来了。和大明一样都算儒家一脉的,也就是安南小中华了,双方还算是有共同语言。
而且,朱慈烺现在也打不动黎王的四个“干爹”,也不可能派个十万八万大军去远征安南国。太费劲儿,也不值当。
安南的事情已经聊好了,朱慈烺又将目光转向了郑建功,这位驸马爷倒是白净了不少,也长胖了一些,显得容光焕发。
“建功,水师学堂筹建得怎么样什么时候可以开学”
上海水师学堂名义上归大元帅府海军司管辖,但实际上就是郑建功一人说了算。
“陛下,”郑建
第655章 快把黑洞堵起来
“吴三桂”朱慈烺一笑,“有什么好操心的不就是一些高利贷吗债多了不愁,何况他是一方豪雄,可没人能向他催讨。”
吴三妹苦苦一笑:“陛下,妾也掌管过摄政印,对于军政大事,又岂会一无所知妾的二哥现在是表面风光,实际上却是夹在火上燎烤,只怕是度日如年一般啊!
陛下,不如削了他的藩,招他入京,封个富贵国公吧!”
削藩那是寻常中原帝王最喜欢干的事情了。可朱慈烺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不寻常的帝王——如果是别的藩,他许还考虑一下,但是吴三桂和朱慈炯的藩,他说什么都不会去削了的。
因为那两个根本不是藩,而是两个无低的黑洞——现在窜到四川去的流寇不都是从甘陕流出来的
历史上困扰了清朝百多年的准格尔部,不也是西北那一块儿的
现在可不是隋唐了,根本就没有据关中而有天下的可能!吴三桂和朱慈炯扔在陕甘,其实就是在替大明朝堵黑洞。
如果削了他们的藩,后果就是两个,要么是朱皇帝的南京朝廷自己去填了黑洞,要么就是让清朝或是流寇再把陕甘拿了去......
无论那个后果,都不如让吴三桂、朱慈炯继续堵着甘陕的黑洞为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