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胡说!”崇祯上皇一跺脚,“五哥儿才十二岁,高宇顺又是个不中用的,他们即便从流贼那里脱逃,也不过孤家寡人,拿什么帮朕复辟而且朕还有一嫡子代王,还用兵数万,战功卓著,即便......也该是代王当太子,慈焕此子有何好处
至于忠臣......那些都是大春哥的忠臣!”
崇祯糊涂是糊涂的,但绝没有糊涂到这种地步,会相信一个十二岁的流浪皇子能帮自己复辟,会相信什么忠臣......现在乱臣贼子不大想念他了,忠臣还能靠得住
当朱慈烺口袋里那么多银子是假的那是银子啊,大明忠臣奸臣都很喜欢银子的......
“上皇,您看啊,是高宇顺的亲笔......”庞天寿和高宇顺一起当了那么多年的太监,当然认得出后者的笔迹。
崇祯上皇接过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纸一看,真是高宇顺的笔迹——高宇顺是司礼监掌印,是崇祯最信任的太监,相当于朱慈烺身边的黄大宝,虽然已经几年没见,但还是一眼认出了字迹。
“这是反间计......”崇祯额头上也都是汗珠子了,也不知道是刚才拉弓累着了,还是给信中的内容吓着了。
信里面,高宇顺说已经联络好了代王殿下,准备伺机攻打盘踞关中的逆贼吴三桂。在消灭吴三桂后,要迎太上皇入西安府复辟。
“这这这......”崇祯都吓傻了,“这个高宇顺疯了吧他怎么敢这样......不,不,不对!他干不出这种事!他还在流寇手里攥着,这是流寇的奸计!”
“上皇,流寇干嘛这样做”庞天寿的脑子不好使,根本想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当然是为了争夺四川了......”崇祯上皇道,“现在两股流寇都入了川,川中形势危急。而朝廷急切之间又无可用之兵,只能调吴三桂或代王军入川......如果代王和吴三桂相互敌视,那么这两支兵就动不了,四川就危险了!”
“这这这......”庞天寿很怀疑崇祯皇帝的眼光,但还是问道,“上皇,咱们该怎么办要不要去提醒皇爷和皇后”
“这......”崇祯一琢磨,这事儿好像难办啊!
朱慈烺这逆子能听自己的而且朱慈炯远在陕西,说不定已经上当了......自己这个时候把高宇顺的密信交出去,不就给了逆子削藩的借口
崇祯上皇一番思来想去,终于有办法了。他对庞天寿道:“庞伴伴,朕立即做书一封,让代王谨守藩地,不可轻信高宇顺,亦不可和吴三桂开衅。你有可靠之人,能往陕西一趟吗”
虽然崇祯上皇现在并没有复辟的打算,但他还是将朱慈炯、朱慈照两个儿子看成自己的势力,当然不希望他们被朱慈烺撤藩了。
“有,”庞太监道,“奴婢有四个义子,都是本家子侄,现在都在奴婢家里读书做事,非常可靠。”
“好,就让他们走一趟!”庞天寿点点头,
崇祯上皇则马上结束了健身,跑回自己的书房,以上皇的名义给代王朱慈炯写了一封密诏,让庞天寿悄悄带回南京城。
庞天寿也是个积极肯干的主儿,当晚就安排自己的一个侄子化妆成商人,带着崇祯上皇的信出门了。
这位庞太监的侄子也是个人物,出门就奔了锦衣卫南镇抚司......崇祯上皇的诏书在第二天一大早,就由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送到吴三妹手中了。
这效率也真没说的了!
“又是高宇顺......”吴三妹看完了崇祯的密诏,一张白白净净的面孔已经阴沉如水了。
原来这些日子,陆陆续续送到吴三妹手头的和高宇顺、朱慈焕有关的书信和密告,上百都有了!
锦衣卫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临时的“五号务”,专门处理这方面的情报。
“皇后娘娘,这次的事情和上皇还有庞公公有关,咱们要不要拘捕庞公公”
庞天寿是大太监,又是崇祯身边的人,锦衣卫不能随便抓捕,必须要由吴三妹用摄政印。
“
第649章 农民起义还没完呢!
坏事儿当然是那个能掐会算的宋献策干的!
这个宋献策上回不是自告奋勇要扶植朱慈焕去当反朱慈烺的军阀盟主吗可惜这事儿才开了个头就告一段落了......李自成都装活了,还折腾个啥
不过宋献策还是心眼比较多的,他没有因为李自成装活了就放了朱慈焕、高宇顺和袁贵妃。而是立即派人下虎牙山去湖北、河南交界处的桐柏山,招回了他的儿子宋青田,还让宋青田把朱慈焕、高宇顺和袁贵妃等人都带回来了。
但这事儿仅仅是告一段落,并没有结束。由于“太子讨饭事件”和“大明第二次北伐”给了大顺朝喘息之机,所以大顺朝得以在抚军太子李过的率领下入川成功,还占据了四川的夔州、重庆、顺庆、保宁、潼川、泸州、龙安,以及陕西的汉中府和大半个巩昌府,还有湖北的郧阳府等一大片的地盘,而且还通过圈地授田、计口授田两大基本国策,渐渐建立起了稳定的统治。
不过大顺军上下都知道,他们在四川的好日子只是暂时的。他们现在连明朝在四川的那点地方军都灭不了,一旦明清之间的战争分出胜负了,他们还能有好下场
所以李过一入重庆,就命令宋献策再一次打出朱慈焕这张王牌......哪怕掀不起什么大浪,能给朱慈烺添一下堵都是好的。
而宋献策在分析了大明内部的形势后,就献了一个“投书离间”之策,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妙计,就是逼迫高宇顺写亲笔信,去煽动朱慈烺这边的军阀起兵勤王,同时也制造朱皇帝和下面人的嫌隙。
至于效果,不能说好,但也不是没有——有一部分军头,比如高杰这样的,拿到高宇顺的信马上就派人给朱慈烺送去;有一部分军阀根本不认得高宇顺的笔迹,也不当回事,就让人交锦衣卫了;还有一部分则把高宇顺的信私藏了起来......因为那时朱慈烺还没有儿子,万一英年早挂了,继承皇位的可就是崇祯的其他儿子了,所以留个后路没错的。
而在张献忠死亡,大西共治四王入川,吴三桂倒戈,代王朱慈炯入陕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事件发生后。宋献策、宋青田两父子就更加卖力的利用朱慈焕、高宇顺搞离间计了。
如今他们用计的重点,则是如果大明的甘陕双雄,吴三桂和朱慈炯。也不需要他们两家掐起来,只要他们互相猜忌敌视,就没有从陕西南下四川的余力了。
不过离间之计用得再好,也不是决定大顺、大西两个农民起义政权能否维持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大顺、大西存亡的,是即将开始的剑门关大会。
现在大西共治四王的大军,就屯在剑门关北的昭化县城和广元冲,兵士加上家眷多达二十几万!
他们可不是什么丧家之犬,败军之兵,而是在和尚原打得吴三桂差一点全军覆没的得胜之军。而且补给充足,甲卸精良,调度有方。怎么看都比张献忠活着的时候更像回事儿了!
所以李过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好亲自率部离开重庆,北上保宁府的剑门关,先堵住大西共治四王的入川之路。
在堵住剑门关后李过又派出使者去广元冲和大西共治四王商量西顺合流的事儿。
如今农民军一方差不多是一根上栓着两只,不,应该是九只大蚂蚱!
大顺这边有李过、刘敏宗、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五大蚂蚱”,而大西那边则是张可望、张定高、张文秀、张能奇他们兄弟四个。
这九大山头下面能打的兄弟差不多有20万,还占据了将近十个州府,看上去似乎还不错。但实际上却是形势危急之至了!
因为现在的天下大势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当流寇了,李自成、张献忠先后丧命敌手,已经说明问题了——以大顺、大西两家目前的军事力量,如果出了四川,根本不是中兴的南明朝廷和入关的虎狼大清的敌手。
前者占据南朝水乡之地,不仅陆师强大,水军更加无敌。现在荆江和汉水大致上都在南明手中牢牢控制。大顺的水军差得太远,根本没有东下的可能。
而后者的马队加炮队的战术太厉害了!流寇如果在大平原上遇到他们,打不过,也跑不掉。
所以无论是大顺五巨头还是大西共治四王,现在都不考虑出川流浪了。
再说了,他们手下的弟兄浪荡了多年,现在都想有个归宿,四川多好,多安逸啊!大家打生打死,不就是想要一块这样的地盘养老吗
第650章 大顺终于要顺了
剑门关北,广元冲。
这个嘉陵江畔的水陆码头,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大军云集之处。一个月前,大西共治四王率领的二十多万人马(包括军眷)抵达此处,顿时就将小小的广元冲给挤爆了棚。
镇子上根本住不下,广元冲外的嘉陵江两岸,全都扎满了联营。
在挥军入川(其实是入汉中)之前,大西共治四王信心还是很足的,觉得可以全取四川。和尚原一战打得太好看了,把他们自己都吓着了——死干爹原来可以加战斗力的!
可是当他们进入汉中,一路驱逐大顺军的守军开到广元冲后,张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张能奇的信心已经动摇了。
因为他们发现四川的人心原来都归了装活的李自成了之前他们四个跟着张献忠在四川打天下的时候,川人对他们大西军恨之入骨。可是现在大顺军来了才多久怎么就人心归附,上下欢悦了呢
张可望、李定国等人找来广元冲附件的农人一打听,才知道就在大西军杀回来之前不久,大顺朝廷派出的昭化县衙刚刚完成了圈地和计口授田两项大政。昭化全县将近十万贫下中农,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虽然人均只有两亩多(昭化县人多地紧)不到三亩,但还是让大顺政权赢得了民心。
张献忠的这四个义子,比谁都相信得民心得天下的那一套。因为他们的老万岁不就是因为太凶残,太不讲道理,把人心都丢干净了,才落一个兵败身死的
要不然他在四川舒舒服服的当皇帝不好,跑洛阳去干嘛
既然大西不得人心,而大顺尽得川人之心,那么全取四川的事儿就只能作罢了总不能明摆着打不动,还要拼尽一切吧大顺、大西两拨人怎么说都是一起打过天下的好汉,他们自相残杀让大明的狗皇帝和狗官得利也太蠢了吧
而且大西现在是四王共治,没有皇爷,只有个领头的国主,所以投在大顺旗下是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障碍的。
问题只是怎么才能把“共治”的概念移植到大顺的朝廷当中在共治四王们看来,老万岁的下场那么惨,就是没有人能治他一下。万岁都当上了,还闹得兵败惨死,连个种都没留下,教训深刻啊!
另外,这个诸王共治,在大西四王看来,对大顺那边的大山头也是有好处的。
所以他们四个驻兵广元冲的时候,不仅和李过在谈,还遣使龙安府、汉中府和郧阳府,去游说刘芳亮、袁宗第和刘宗敏三人,想拉他们一块儿搞共治——大家一起,八个王,好好治一治李自成这个死了还装活的顺高祖。
李来亨离开广元冲的次日,被张可望他们派去见袁宗第和刘宗敏的黄澍就回来报喜了。
“汝侯和绵侯都觉得国主的提议不错,大家一起当王,一同议政,一块儿保着太子爷打四川才是上策!”
张可望笑着:“好好好有汝侯、绵侯支持,八王共治的事儿十有能成了。”
张定国也道:“八王合力,再加上李家的亲兵,取四川易如反掌啊!”
这话真不是吹的。
没有大西四王加盟,李过、李来亨父子的兵力还是有点吃紧的。毕竟刘宗敏、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他们四个都拉走了一部分兵力。留给李过、李来亨的老兵就只剩下两三万,当然打不下成都了。
可是大西四王至少带来十万能战之兵!而且李定国、张能奇二位的用兵水平,觉得算得上一流,李自成和张献忠都不如他们!马士英怎么可能挡得住
同一时间,剑门关上,李过、李来亨父子俩正和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在商量八王一主共治的可行性。
“太子殿下,这是北周八柱国共治的路子啊!”顾君恩精通古今典故,当下就找到了历史上的参考对象,“虽然不是天子乾纲独断,但是总比两败俱伤后让明军把咱们灭了要强啊!”
宋献策习惯性的数着手指头,“张献忠留下的精兵被他四个义子分了有他们帮着打,四川的基业不在话下!太子爷,您至少有汉昭烈帝的局面啊!
第651章 土豪朱
朱慈烺回到南京的这一天,正好遇上一场夏日的台风。
南京的街道上面,暴雨将至,大风刮得呜呜作响,犹如鬼哭狼嚎一般。乌云已经低低的垂压下来,不时有隐约的闷雷声在天空当中滚过。街头一片混暗,只有垃圾杂物被卷起。当朱慈烺在一两千骑着矮胖子马的亲军护卫之下,和乘坐马车的宁妃、费妃一起入城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显得空空荡荡,而又安安静静。
朱慈烺忽然想到,如果南京城一直都这么空旷,他倒是可以少伤许多脑筋了......
“陛下,上皇和上皇皇后知道您今天回宫,他们特地从汤泉宫回了紫禁城,现在正同皇后、皇贵妃和皇长子一起等着您回宫呢!”
和朱慈烺说话的是首辅魏藻德。天子回朝,他当然要带着百官去郊迎了——并没有百官,就是内阁府、大元帅府、宗人府、都察院的头头脑脑们。其他官该干嘛干嘛!
“是吗”朱慈烺有口无心应着,“郑芝龙来了没有”
“来了,他怎么会不来”回话的是吴襄,语气相当沮丧,“他这会儿应该在紫禁城里陪着上皇说话吧”
郑芝龙一听说自己的女儿生了儿子,马上就从福建骑快马赶来了,现在可是南京城内炙手可热的人物了。
“郑森也来了,”钱谦益笑着说,“他是半个月前才从柴棍回来。”
朱慈烺一愣,“柴棍这什么名儿”
“是水真腊的一处地名,”钱谦益解释说,“皇上之前不是让郑森去安南国、占城国和水真腊转一圈吗”
朱慈烺点点头,“对,对,有这事儿。”
郑森也是够忙的,刚刚从日本国回来没太久,就又出发去了安南和他们的郑主、阮主见了面,然后又去了占城国,见了占城国王安赞,最后又去了水真腊,见了水真腊摄政王乌迭。
仅仅是见个面,建立一下联络,了解一下这三国的情况,仅此而已——殖民统治什么的,是要分对象的。安南、占城、水真腊三国都不算太弱,大明对他们有优势,但不是压倒性的。
所以不能操之过急,一上去就张牙舞爪的要殖民......可没有那么容易!
一想到安南、占城、水真腊,朱慈烺的念头又转到他最关心的粮食安全上去了。
“试种番仔薯的结果怎么样收获多少能不能吃啊”
番仔薯就是马铃薯,福建人称为番仔薯,在福建和江南一带已经有少量种植了,徐光启的著作当中也提到过这种东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