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向大明皇帝讨债!
当然了,讨不到债也不会白走这一趟。
债主们都备足了从蒙古人那里买来的毛皮和马匹,准备趁着南下要债的机会,狠狠赚上一票了!
......
“贾掌柜,你也要去武汉府要债”
西安晋国公府内,正在准备入朝的吴三桂,也见到了一个大债主,就是大清九大皇商之一的贾布斯贾大掌柜。
“怎么能不去要”贾布斯现在已经换上了汉人服饰,方巾道袍,就是脑门上还是光秃秃的,后脑勺一根小辫子则藏在方巾里面。
这模样要去了武汉......当然也不是不能去了。
现在明清达成了
662.第657章 想跑路?没门!
第657章 想跑路没门!
“国公爷,您,您是在跟小的说笑吧”
贾布斯一脸吃惊的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叹了口气:“实不相瞒,我这个平西王当亏了......老底子都折进去不算,还欠了一屁股的高利贷!还有什么意思你说我图个啥我妹子是皇后,兄弟和爹爹都是国公,我自己也是国公。而且还有败流寇和献甘陕的功劳,交出兵权入朝后还怕没有荣华富贵何苦在甘陕填这个无底洞”
他是真的想跑路去南京了......债太多了,根本还不完!而且下面的三百三十千户也太难伺候,一个个都他妈跟祖宗似的。之前倒戈回大明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拉了一屁股高利贷给下面的千户补亏空。
可今年又是旱灾,有不少千户都报了颗粒无收!又得他这个大军阀想办法救济......而吴三桂能有什么办法还不是继续去借高利贷
看着自己债越背越多,吴三桂真有点心力交瘁了,甚至想到了跑路去南京。
哦,也不能算跑路。他这个交奉还版籍,就是把手里的地盘、人口都交给朝廷!
这样一来,他身上背着的高利贷也就能一起转出去了。他的高利贷不是因为个人挥霍或赌博欠下的,都是为了当这个该死的西北王欠的,属于“藩债”,而不是个人债务。
他想着只要把藩交出去了,藩债自然就交出去了。
哪怕他是“净身出户”,去南京以后还怕没有荣华富贵他可是大明朝的功臣!没有他开山海关引清兵杀进来,朱慈烺有三头六臂也是死路一条——没有清兵杀进来,李自成就坐稳北京的龙庭了!
到时候有的是人要砍了朱慈烺的脑袋去李自成那里邀功......
而现在他又带着甘陕地盘倒戈回了大明!
两个大功相加,还怕没有荣华富贵
他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朱慈烺能赏他一所大宅子,给个几万亩地,还赐个十万二十万两银子,再给个白拿钱不干活的大官,他就满足了!
到时候和陈圆圆一起吃喝玩乐,再做点买卖,舒舒服服的不挺好
贾布斯听着吴三桂的话,又看着吴三桂的表情,也觉得这位国公爷是真有退意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皇上只要坚决不替他扛高利贷,就能把吴三桂逼成一个富贵国公。陕甘地盘可就大半回到朝廷手中了......
......
吴三桂企图逃废债务,并把甘陕这个财务黑洞甩给大明朝廷的消息,很快就通过锦衣卫的网络送到了正准备离开南京,西上武汉的朱慈烺手中。
“陛下,好消息啊!晋国公愿意奉还版籍了!”
这消息是喜气洋洋的朱纯杰亲自带来奉天殿东暖阁的,他抵达东暖阁的时候,朱慈烺正在和两府重臣商议黄淮大工的事儿。
黄淮大工是河道总督方贡岳提出的,具体的思路是“废漕、治黄、保淮”——黄、淮、运三河治理工程其实是一体的,在黄河南流夺淮之后,明、清两朝都面临了“保漕”、“保淮”的两难。
要保漕,那就不能在淮河以北人工开挖黄河入海通道,甚至不能在黄河东(北)岸开挖泄洪通道,以避免黄河水冲毁运河。在“保漕为上”的治黄思路下,淮河必然成为牺牲品——携带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只能冲入淮河!而且在黄河洪峰、淮河洪峰同时来临的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逼水入淮,不惜一切保漕运。而在明朝迁都北京后,因为必须死保漕运,所以淮河泛滥的次数明显增加,差不多两三年就是一次!
也就是说,每年运到北京的漕米虽然只有400多万石,但是因为淮河泛滥损失的大米,平均到年,起码是几个400万石......
现在北京也不在大明手里,朱慈烺也不再把北京当成京城,自然就没有必要再执行保漕弃淮的治水方略了,而且也没办法再弃淮了——因为现在大明人多地紧,粮食供应空前吃紧,一旦淮河出现万历二十一年那种规模的大洪水,造成淮安、扬州两个产粮大府绝收,麻烦可就大了,起码得损失几千万石白米......
663.第658章 有债不还,还要再借
第658章 有债不还,还要再借
从宋朝开始,藩镇就变成了一个政治上特别不正确的东西了。而削藩就是政治上特别正确的一件事情了。
但是朱慈烺看待藩镇问题的角度,却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不是从维护大一统这个最高政治理想的高度看待藩镇,而是从最现实的财政问题去看待藩镇的。
在他看来,唐朝设立藩镇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分裂国家,而是为了保卫国家。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军政一体的藩镇去保卫家国,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没钱啊!
唐朝传到唐明皇手里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大部分人口“不课”,也就是大部分人口不纳税的问题。
前者让府兵制无以为继,后者则让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养募兵。
所以放权给地方,设立军政合一的藩镇,让藩镇的节度使自己去努力经营,自负盈亏,并且养活一支能打的雇佣军,就成了唐朝维持盛世局面的唯一办法了。
如果不设方镇,唐朝的土地兼并和财政困难就会摧毁国家的武备,没有军队保卫国家的结果,真会比安史之乱好吗
而朱慈烺的捞钱能力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他有足够的财力供养一支人数庞大的军队。但是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财政黑洞也不少,比如治理黄淮是——能不治吗一亿几千万人要吃饭啊!给你来个大泛滥,直接冲掉几千万石,米价还不涨上天际
山东、辽东战场也是个财政黑洞!两地都没啥收入,而朱慈烺为了收编山东四镇,又扩出八万克难新军的军额,光是一年的军费就要增加四五百万两!
此外,山东、辽东的官府还要开销,还有不少大工,还有两个屯田司——辽东金州屯田也要开始了,将会种植土豆、大豆和高粱米。
这两处这两年都得大开销,每年花掉上千万都不算什么!
四川、贵州现在也有变成财政黑洞的趋势了!
因为大顺、大西合流,大顺军的实力大增。成都府在洪兴元年夏季终于不守。马士英、杨展、曾英、秦翼明等军现在退守到川边的川西的四川行都司、马湖府、乌蒙府、东川府、镇雄府、乌撒府,川南的遵义府,以及贵州省的地盘上继续抵抗。
这可又是十几万大军加上一堆收不上税的地盘——整个四川的田赋额度才108万石,贵州只有5.08万石。现在剩下这点地盘,一年的税额也不知道有没有10万石而十几万大军的开销一年至少几百万......
另外,川军已经在四川和张献忠、李自成(装活)、李过的军队对抗了五六年之久,朝廷可没拨下什么军费。
十几万川军打了五六年的账怎么算那么多战死的,打残的又怎么算
真要讲道理,朱慈烺至少得拿出个两三千万两去给马士英、杨展、曾英、秦翼明等军报账......
而吴三桂、朱慈炯死撑着的甘陕,自然也是一个超级大的无底黑洞!
想想历史上清朝在和准格尔部的长期战争中花了多少银子就能想象一下甘陕的窟窿有多大了
最后,云南那边的形势总也稳不下来,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财政黑洞。
如果朱慈烺想把所有黑洞都接过来自己扛,大明没有一亿以上的财入是想都不用想的!
因此扛下必须扛起来的黑洞,再把不是那么紧要的地方丢给藩镇,也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了。
哦,也不能说是唯一。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将财政黑洞转移给基层的将士......
而这代价,就是明军的战斗力再一次直线下滑!
.......
“两位公爷,黄掌柜、苏掌柜已经到了。”
襄阳府城内,总督湖北、河南军务衙门内,吴三桂终于等到了能为吴三桂解决财务困难的“高人”。
这个总督湖北、河南军务衙门是吴三辅的地盘。在大明朝廷的直辖地盘上,军务和政务已经开始分离了。
主管一方军务的大员有总督(主管两省及以上军务)、提督(主管一省)、总兵(主管一府)等几级。
而师、团等野战部队,则在战时配属总督衙门、提督衙门或总兵衙门。在非战时,则由大元帅府管辖军令,由兵部管理军政。
另外,还有分镇各地的16将军府,则主管募兵、训练新兵和保护军眷。
&
664.第659章 债主不哭,总有撤藩的一天
第659章 债主不哭,总有撤藩的一天
“可转让藩债票这这......根本还不上啊!谁会要这种债票”
吴三桂哭丧着脸,还掰着手指头给黄江、苏生算了起来:“你们别看本镇辖区不小,但是甘陕地贫,根本不能和东南相比。而且本镇大半的土地都分给了下面的三百三十千户,属于本镇直领的土地,只有一个西安府,此外就是兰州城、固原州城、平凉县城、西宁卫城、肃州城、凉州城这几个城池以及周边的土地,还有一些关隘及周边的土地,总共只有七八百万亩,实在赚不到几个钱啊!
靠着七八百万亩的田赋收入,怎么可能还得上那么多的债而且陕西今年有闹了旱灾,好多地方颗粒无收啊!实不相瞒,现在本镇一年的收入连支付利息都不够......而一镇上下还要开销,三百三十千户还有那么许多的窟窿要填,吴某真是走投无路了!”
黄江和苏生同情地看著吴三桂——真是太可怜了,亏得都没活路了!
可是谁让你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不肯拉上万把人南下天津卫呢你要南下了,现在就是“朱与吴,共天下”了!
“国公不要急,本爵和新会伯既来了襄阳,就是要和国公的债主谈一个能让国公还得上账的办法......相信那些债主,也不是真的想逼死国公吧”
“是啊,国公手握重兵,真急眼了,那些债主能有好下场”
吴三桂一听这话,眼泪都要下来了,“你们就别提什么重兵了,他们都是本镇的债主!本镇欠他们的是血债!要是还不上......”
他伸出手,做了一个杀头的姿势!普通的债主要钱,这些甘陕老爷兵是要命的!吴三桂的老本在和尚原伤得厉害,已经有点镇压不住了——甘陕将门军户数量太多了,所以他们死的那点人马上就补齐了!
可吴三桂手下的辽人太少了,死一个少一个,要补充得花十几二十年慢慢成长!所以在和尚原战后,吴三桂已经有点镇不住局面了。
苏生笑道:“也是啊,所以国公还得继续借,信誉可不能倒了......”
黄江问:“国公爷,您一共欠了多少钱债”
吴三桂摇摇头:“太多了,每天都有利息往上加,具体多少得查账本......”
黄江道:“说个约数,也别算利息,就说本金。”
吴三桂叹了口气:“本金也不少,有260多万两......其中220万是去年和前年欠下的老账,40万是今年借得新债!如果皇上不允许撤藩,本镇就得继续借债了......可是这利息实在太高,三分利都挡不住,恐怕要四分、五分利了!这可怎么办”
苏生笑道:“办法总是有的,公爷可带着债主而来”
“带了一些,有二三十人,都是大债主......”
黄江笑道:“那就安排咱们和债主见个面吧!”
......
“呜呜......”
“呜哇哇......”
“额们命苦哇......额们穷啊!”
“青天救命啊......”
“活不了啦!”
这是一群放高利贷的债主在向黄江、苏生两位“钦差”哭求!
他们的高利贷也放亏了!
吴三桂两手一摊没银子,大明朝廷躲远远的不肯接盘。他们这些放高利贷的怎么办别说暴力催收了,去大理寺起诉都不敢啊!而且就算告赢了又能怎么样
吴三桂欠的是藩债,不是他个人的债务......这一点是很明确的,藩债藩偿!不能让吴三桂私人来还啊!要是真把这账扣在吴三桂身上,债主的麻烦就更大了!
根据《大明律》第九卷“户律钱债”规定:欠债违约不偿者,五贯以上违三月笞一十、每一月加一等、罪止笞四十、五十贯以上违三月笞三十、每一月加一等、罪止杖六十、并追本利给主。
也就是说,如果把甘陕藩镇欠下的二百多万都算在吴三桂身上,那也就是打六十下屁股......吴三桂什么人啊挨不起这六十下打再说了,大理寺的人也不敢往死里打吴三桂啊!肯定的是轻轻的拍六十下拉倒。
所以债,只能算在藩镇身上。
而藩债违约不还,大理寺就审不了啦......这事儿大概得发动战争才能解决了!
因此跟随黄江、苏生而来的两行讼师把《大明律》上关于“钱债”的条款一说,一帮债主只剩下哭求了。
“诸位不要哭,有话好好说......”
&n
第647章 皇长子
庞天寿紧张的脑门子上都是汗珠子了,左右看看,确定没有人在监视,这才又说了一遍。
“上皇,五皇子和高宇顺正在联络各方面的忠臣,要拥您复辟,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相应了......”
猜你喜欢